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共22页
中国人的价值观读书报告ppt课件
2
叁 财富的获取
来源: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手段:
《史记·货殖列传》:“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 《史记·货殖列传》:“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
10
叁 财富的获取
相容说
从仁 从富
《庄子·让王》:“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 以累形。”
7
2
背景
贰 台湾重利爱财之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采取的价值观
从历史背景来看,台湾基本上是一个移民社会。在三四百年前开 发的早期,移民绝大部分来自闽南与广东客家地区。就区位而言 ,这两个地区山多田少而地瘠,加之有人口压力,一直就有往海 外移民的传统。由于地理上临近南洋,此地区之汉人不若中原地 区汉人务农者,存着守成认命的人生观;相反地,往外发展的冒 险精神相对明显。在此前提之下,当初闽粤两地人民移居台湾, 其动机基本上与往南洋移民者一样,为的是谋求经济利益以图改 善家庭生活。
到富 到仁
冲突说
从不仁 从不富
行动
致富
实现
以仁
价值
2
到富 到仁
11
2
肆 均富的理想与实际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管子·治国》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 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
均
私心 缺乏远见
不和
均
和
价值
12
3
我的价值观
坚持
宽容
责任
行动
自在
快乐
13
谢谢观赏
中国人的 价值观
1
中国传统价值观PPT参考课件
授课:XXX
27
2021/3/10
授课:XXX
28
2021/3/10
授课:XXX
29
2021/3/10
授课:XXX
30
2021/3/10
授课:XXX
31
2021/3/10
授课:XXX
32
2021/3/10
授课:XXX
33
2021/3/10
授课:XXX
34
2021/3/10
授课:XXX
2021/3/10
授课:XXX
19
• 在儒家这叫明明德,它能止于至善; • 在佛家这叫开悟,它能大彻大悟; • 在道家这叫得道,它能与天地合其德。
• 通俗的说,神的意思就是人类智慧的最高 境界。
2021/3/10
授课:XXX
20
• 这是2011年的新闻,在孔子庙前,这些袒 胸露背的女子搔首弄姿,进行人体彩绘的 表演,主办方对媒体表示,这种表演是对 儒家文化的很好的诠释。
2021/3/10
授课:XXX
3
一百多年来人类的想法,说法和做
法出现了巨大的偏差
……
2021/3/10
授课:XXX
4
2021/3/10
授课:XXX
5
2021/3/10
授课:XXX
6
2021/3/10
授课:XXX
7
2021/3/10
授课:XXX
8
2021/3/10
授课:XXX
9
2021/3/10
• 下边垂下来三个竖道,就是显示 的示字,这个示字它的表示的意 思是上天垂象,就是自然界显现 的一切现象,自然现象当然也包 括人生和命运
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解释说明
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是指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认同和接受的一套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随着中国的持续发展和崛起,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逐渐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研究。
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这为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强调家庭价值观念、孝道思想、社会和谐、忠诚、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发扬等方面。
在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中,注重个体与集体、自由与秩序、权利与责任的关系。
个体在社会中不仅追求自身的利益和发展,更注重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责任感的担当。
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倡导的社会和谐意味着在个体追求利益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社会整体的利益和发展。
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还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价值观念的传承。
家庭被视为社会最基本的单位,而家庭价值观念则是社会道德观念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在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中,孝道思想被视为一种核心价值观,强调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和关心。
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也受到了中国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对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演变。
总的来说,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是中国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标志,对于塑造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愈发受到重视和研究。
研究和了解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内涵对于加深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为世界提供了中国的智慧和中国方案。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以帮助读者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中华价值观
中华价值观
中华价值观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承载的价值观,在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包括尊重先祖和传统、强调人的本性、注重和谐与稳定、强调礼仪和道德、重视家庭和社群、崇尚孝顺、尊重教育和学问、崇尚诚信和信仰等。
这些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仍被广泛传承和倡导,对于社会和谐、家庭美满、个人幸福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
同时,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中华价值观也在不断地与现代社会和国际社会的发展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着。
中国人的价值观
中国人的价值观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重视生命是一种重要而突出的观念。
重生的根本指向是希望生命长久,或者能够得到不断的延续。
但是,生命的延续总会需要一些条件,也总会遇到挑战。
在什么情况下生命会发生变故,人们又因为什么可以放弃生命呢?孟子在讲到“舍生取义”时有一些话,这些话中所透露的生命价值观实际上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就支配着人们对于生命和生活的价值选择。
到了今天,这样的价值观念的内在灵魂并没有变,这或许是中国人的传统天命观和现代生命观相互衔接的地方之一。
为了能更清楚地看到这种衔接,我们不妨把这段话摘录如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这段话中,生命和死亡都是一种价值,但或许并不是人们所看重的最高的价值。
如果它们是最高的价值,那么为了实现这种价值,人们可以放弃其他的一切;而如果它们不是最高的价值,那么放弃它们也就成为可能的了。
在孟子那里,比生死更重要的价值是存在着的,它就是“义”。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封建统治者树立了很多德目,如仁、义、礼、智、信等,它们在价值上的重要性也超过了生和死。
这些德目成为超越人的肉体存殁的内在价值,也成为社会教化的工具。
正如孟子所说的,贤达智者有趋利避害、追求生命最高价值之心,普通的老百姓也同样如此。
古时候的人们会为了某种大义而把生死置之度外,或者为了生死而采用一切手段,在这一点上,今天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啊?中国人相信存在一种神灵,但你的神灵和我的神灵往往又不是相同的。
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来判断,传统的中国人是泛神论者和多神论者。
既然如此,就没有一种像西方社会那样统一的神灵来构成中国的整体宗教,也就不会有一种统一的宗教价值贯穿在中国人的生命过程中,即便是对于天命,其后果也同样如此。
中国人核心价值观
欧罗巴&宙斯
四,西周较为 严谨的礼制, 直接孕育了中 国人厚德载物 的核心价值观, 如孝、忠、德、 礼等等。礼制 不仅是一种道 德规范与价值 标准,而且也 是一种社会秩 序的设臵。
五,中华民族第一部具有完 整理论形态和思想体系的流 传千古的杰作——《周易》, 包含了对立统一、阴阳互根、 阳逆阴顺、此消彼长、物极 必反等规律,和这些规律数 千年沉淀形成的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 知足等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特征,以及中华文化的核心 和精髓——和谐意识。初步 总结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为以后中国人认识自身民族 及其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发 展奠定了坚实而科学的基础。
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的形成
1、孔子思想的产生:乱世里的梦
1-3岁,出生,父慈母爱。 3-15岁,父死,迁居,墓地学 礼。 15-26岁“志于学”母亡,赴 宴被拒,娶妻生子,做委吏、 乘田养家糊口。 27-54岁办私学,广招门徒, 修五经,奔走齐鲁,官至司寇, 仕途曲折。 55-68岁,周游列国14年,10 余国“累累若丧家之狗” 68-73岁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 工作。
仁:博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以人为本。是中华文化伦理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
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了中国人的道德思维特点和行为规范 义: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做贡献。 的基本要求,是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首要核心理念。 礼: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遵纪守法。 义:公平正义。 是传统核心价值观对人的价值和品质问题 智:学习本领上进“知识就是力量”。 的伦理思考与本质揭示。 信:诚实守信。
总之,我们通常说的传统意义上的或封建时代的中 国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在先秦时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 期,得到了充分地孕育和全面展开,形成了所谓的 “百家争鸣”时代。但是,这些精神要素都是以胚胎 的形式出现的,既没有形成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价值系 统,也没有任何一种学说占据主导地位。到汉唐时代, 不但儒、道、佛都得到了抽象性地充分展开,各自的 发展已经相当丰满了,而且还确立了儒家大一统的主 导地位。到宋明时代,宋明理学在复兴古典儒学的形 式下,把儒、道、佛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最终 形成为以儒家德性为主干,以道家道心、佛家佛性为 两翼或补充的一体化的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核心价 值观的三维结构。
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一个人的意识觉醒之后,他会本能地自我省察:世界是怎么回事?人又是怎么一回事?人为什么而活着?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人从哪里来?人要到哪里去?这类问题有些导向了世界观,有些导向了人生观,有些导向了价值观,但归根结底,都可以归结为人生问题。
人生的问题,林林总总,似乎说不清也道不尽。
实际上,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生死。
弄明白了生死问题,其他问题,也都不再是问题。
或者说,人之所以痛苦烦恼与困惑,大部分的原因在于没有理解生和死。
因此,弄明白生死这个问题,就可以树立符合天地常然的正常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常不妄,可以生生不息;不知常,妄作,凶。
生与死正统的华夏思想文化中的对生死的认识,集中体现在《道德经》中:《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要理解生死,首先一点,要诚实。
不可以对这个问题弄虚作假,因为恐惧,因为偷懒,或者被人蛊惑,引入虚妄的、死无对证的假设来自欺欺人。
在忠实于自己心智的前提下,然后才能谈生死。
生和死都是同时发生的。
它们只是一件事的两种状态。
任意时刻,既可以出生入死,也可以出死入生。
忠实于自己,敞开自己,给心智解蔽,放下恐惧和懈惰,那就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剖析生死。
•人为什么会生?•又为什么会死?•生之前在哪里?•死之后又去了哪里?•生向着死运动,是不是死也再向着生运动?•这里面的深层机制到底又是什么?道德经认为,人在生之前是虚无,死之后又重归于虚无。
生因为动,而趋向死;死因为静,而趋向生。
生为死之徒,死为生之始。
这便是生死相徒的道理。
就好比海洋里,有很多波浪。
浪花被溅出水面,为生;浪花落入水面消殒无踪,为死。
浪花被溅出之前,它就是海洋的一部分,它落入大海而消殒,则再次化为海洋的一部分。
中国价值观
中国价值观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的,在传统中国价值观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以“民本”为导向的价值观。
中国价值观以保护民众的利益为前提,强调和谐、美德、体现民族自觉,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精神支撑,更是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宝贵资源。
民本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这是一种把民众利益摆在首位的价值取向,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尊严。
民本的价值观是中国历代帝王的政治原则,而“仁义礼智”则是实现民本的基础。
仁义礼智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一种礼貌的精神,强调尊重、宽容、关心他人,追求公平正义。
“仁义礼智”的价值观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礼仪文明。
它通过讲究礼仪、表达文明等,希望能培养公民和社会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让大家都能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仁义礼智还强调要敬畏天理,保护自然,让自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从而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人类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另外,“尊师重道”也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尊师重道是礼仪文明的基础,代表着尊重他人、孝敬长辈和重视文化传统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尊师重道不仅代表着对老师的尊重,也是尊重文化道德价值观,坚持礼仪文明,倡导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
此外,“节约守信”也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节约守信强调做事要有目的,节约资源和精力,不断努力,不食指望,严格遵守诺言,保持信誉。
节约守信的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它能够有效地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提高经济效率和投资者信心,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尊老爱幼”也得到注重。
尊老爱幼是指尊敬老人,爱护弱小,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基本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尊敬长辈,尊重老人,不仅仅是一种道义上的要求,更是一种表现人性的问题。
在中国文化中,老人的权利也得到注重,充分体现出对老人的礼貌和尊重。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价值观包括民本思想、仁义礼智、尊师重道、节约守信和尊老爱幼等概念,扎根中国历史文化的根基,形成多元的文化体系,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由古至今的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环境。
中国人的价值观
中国人的价值观人活着的终极意义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0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人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万物的存在,又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这是人们最常思索的一个终极追问。
很多人,为了给这个问题找到解答,耗费了一生的心力穷经皓首的去求索。
许多人似乎认为自己找到了的答案。
可是,每一个人找到答案却都不一样。
找不到答案的人,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的前提下,却浑噩的活了一生。
找到错误的答案的人,为了一个错误的目的,沿着错误的方向和道路蹉跎了一生。
既然是最终极的问题,那么答案应该是唯一的,不以人的立场、禀赋和倾向性而转移,也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给未曾理解的事物寻找意义,注定都是徒劳的。
就好比不能理解生死,如何可能给人生找意义呢?同理,一个事物,都不知道它是什么的情况下,又怎么可能理解它呢,又怎么可能知道它存在的意义呢?所以,要想理解人生的意义,万物的意义,首先,要弄明白,人和人所寓于的这个宇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我们来看,天地万物和人类是怎么演化出来的。
我们中国文化认为:道生无,无生有,有生万物,天地万物化而成人。
我们中国文化认为:有以为未始有物者,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就好比,道是浩茫无穷的汪洋之水,它一开始寂静无波,这是未曾有始。
一而不可不易,开始荡漾出波纹,这是有始而未曾有物。
从波纹里起了波浪,雕塑出来各式各样的形态各异的波浪,这是有名有象。
人根据万物的差异来命名并标识辨别万物,这是有封。
有封有差异,便开始有了是非,此一物彼一物,进而产生了此一是彼一非。
此一是彼一非,又产生了此一爱彼一恶。
有了喜好,那么人伦的善恶,就随之形成了。
如果说万物是从这寂静无垠深不可测的汪洋里荡漾出来的波浪,那么人,则是一朵被涌出的水中之花。
中国人的世界观
中国人的世界观第一篇:中国人的世界观1、分包单位可以将分包工程的劳务作业分包给具备相应资质的劳务分包单位。
2、施工方案经论证审查合格,并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和总监签字后,方可组织施工。
3、工程分包应依据合同的约定进行;合同中未约定的,应经建设单位同意后,方可进行分包。
4、施工总承包单位应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负总责,并与分包单位就分包工程的安全承担连带责任。
5、专项方案经论证后,专家组应当提交论证报告,对论证的内容提出明确的意见,并在论证报告上签字。
6、招标人应当在确定中标人后的15 日内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书面报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 5 日内未提出异议的,招标人方可发出中标通知书。
7、招标人不得要求投标人垫资,并不能把承诺垫资作为加分的条件,这是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排斥投标人。
8、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审查批准不得使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施工单位不得开工。
9、合同法律关系是独立的,施工总承包合同和劳务分包合同是两个独立的合同;建设单位依据施工总承包合同支付工程款;总承包单位依据劳务分包合同支付分包工程款,总承包单位不能以建设单位未付工程款为由拒付分包单位的工程款。
10、总承包单位依法将部分工程分包的,不解除总承包单位的任何合同责任和义务;总承包单位应当对全部建设工程质量负责,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对分部工程的质量承担连带责任;由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总负责,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对分包工程的安全生产承担连带责任。
11、如工程量的增加超过了合同约定的幅度,其超过部分的工程量的综合单价由承包人提出,经发包人确认后作为结算依据。
12、不可抗力事件导致的工程损失应由业主承担;不可抗力事件导致的工期损失应由业主承担。
13、因异常恶劣的气候属于不可抗力,施工机械损坏和施工人员窝工是施工单位应承担的责任。
14、索赔成立应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事件是对方当事人应承担的责任事件;事件已造成本方当事人的损失;按索赔程序及时提出了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