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史
社会生活史
第一章服饰风俗服饰是人类独有的生活技能和人类智慧的创造。
它是各族人民生活内容、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的外在反映。
主要包括服装、佩饰、化妆以及缠足习俗,也包括与服饰有关的礼仪、等级、审美、习惯等种种风俗观念。
第一节人类服饰探源•服饰的起源•实用遮羞美观•“适身体,和肌肤”。
《墨子》•“衣者隐也,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闭也”。
《白虎通·衣裳》•“衣服容貌者,所以悦目也”。
《韩诗外传》•“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尚书·尧典》•“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
故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
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
《后汉书·舆服志》•各种行业、宗教、集团等不同人们的类别标志•“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易·系辞》•胡曹伯余•山顶洞人8.2厘米的骨针第二节服饰的形制类别•华夏族服饰的基本形式:束发为髻,冠冕弁帻,上衣下裳,束带系芾一、冠、巾、帽1、冠纚、縰冠梁冠缨冠的主要功能不是实用,而是礼仪寒不能暖,风不能障,暴不能蔽”。
《淮南子·人间训》“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
《晋语》“(齐)景公……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闰。
刖跪击其马而返之,曰‘尔非吾君也。
’景公惭而不朝”。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君子死,冠不免”。
《左传·哀公15年》汉代之冠,其名目有十余种。
屠隆《起居器服笺》所记,“有铁者、玉者、竹者、犀者、琥珀者、沉香者、瓢者、白螺者”晋代以来,通常以冠梁的多寡来区别官阶的高低戴通天冠的宋代皇帝诸侯戴远游冠官僚大臣戴高山冠进贤冠,文臣和儒生学人所戴獬豸(xie zhi 谢志),是传说中的一种野兽。
据说,它独角高额,能分辨是非曲直,见到有人相斗,会用角“触不直者”;听到有人相争,会“咋不正者”。
后来被战国时的楚王所捕获,照其形象制成衣冠。
秦灭楚国后,将该冠赐给御史佩戴,遂称为“獬豸冠”(汉杨孚《异物志》)。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一、名词解释。
1.分食制:分食制起源原末奴隶社会初。
“分食制”指诸侯按一定食租率提取食邑户的租税。
如西晋诸侯三分食一;东晋南朝九分食一.2.八大菜系:菜系,也称“帮菜”,是指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为社会所公认的中国的菜肴流派。
八大菜系指: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
3.脍炙:脍,形声字,从月,会声,本义是指切细切薄的肉;炙是会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的肉。
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原指人人爱吃的美食,比喻好的诗文或其他事物受到人们的津津乐道,广为称赞和传诵。
4.五谷: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有“五谷丰登”的说法。
对五谷的内容,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稻、黍、稷(粟)、麦、菽(大豆)。
而根据《大戴礼记》的记载,五谷是麻(大麻)、黍、稷、麦、菽。
5.水田衣:又云稻田衣。
即袈裟也。
因衣纹正方,似水稻田之界画,故名。
6.对偶婚:亦称对偶家庭。
指原始社会时期,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双方,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一种婚姻形式。
对偶婚为一种两相情愿、不受约束而稍有固定的成对同居形式。
7.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
源起于汉朝,盛于宋、明、清三代。
纲指三种人伦从属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五种儒家认定的人伦关系的原则:仁、义、礼、智、信。
三纲与五常之间是不可分离的。
二、简答题。
1.简述古代饮食制度的演变。
答:从分食到合食。
①从商周至唐初实行分食制;②唐代中后期开始出现合食制,至宋代逐渐普及;③合食制的出现与高桌大椅的关系。
2.简述服饰的社会性。
服饰本身作为一“文化符号”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它起到满足自我表现的作用。
通过一个人的衣着可以看出其社会地位、社会信仰、经济地位、性别角色、政治倾向、民族归属、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社会生活史专题
新建二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第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五)社会生活史供稿:陈莹张桂凤一、关于社会生活的理解:历史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也是历史的组成部分,而且是生动细致的部分,虽然它属于微观的历史,但也能体现历史的沧桑变化,反映历史的文明进程。
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具体表现为衣食住行,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精神面貌等一切与人类行为有关的活动。
二、影响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1、政治:政治局势的变化或国家政策的影响2、经济:经济发展的推动3、思想:思想的变化、发展的冲击4、民族:民族间交往的影响5、对外:对外交流的产物6、科技: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7、战争的影响8、名人、伟人的感染三、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几个时期1、夏商周衣:丝织业发展、多种织法食:“五谷”已出现;酿酒业进步行:车、船、橇2、春秋战国衣:丝织业新发展食:用曲酿酒;盐种类繁多;多种土特产品汇聚中原其它:宴乐、狩猪、音乐是贵人们的享乐方式3、秦汉衣:丝织业发达(丝绸之路);食:产品进一步丰富(如从西域引进多种······)住:统治者建筑精美,富有艺术性(阿房宫)其它:西域乐器传入中原4、魏晋南北朝时期①原因:民族融合;玄学流行②特点:多样化,享乐化③表现:衣:南方士大夫宽衣博带,谢公屐,芒屐;北方盛行胡服,多穿靴。
食:北面南稻;蜀汉馒头;胡饼南传;饮茶之风开始盛行。
其它:传统音乐革新,异域音乐流行,《大面舞》对后世戏剧有影响。
5、隋唐时期①主要原因:政局稳定,国家繁荣富强;政策开明开放,边疆与内地交往频繁,中外交流多,各族各国生活习俗渗入中原地区;科技文化领先、发达。
②表现:服装:爱戎装、胡服、靴子、戴胡帽;女装流行袒胸窄袖。
饮食:品种多,有胡饼,蔬菜有地中海的莴苣、印度刀豆,波棱国的菠菜等,盛行饮酒,喝荼,懂得葡萄酒的酿造方法。
住宅:高官贵族以庭院为主,庭院内有回廊、假山、楼阁等,甚至还有仿效外国的自雨亭、球场。
社会生活史——精选推荐
社会⽣活史1、试论中华民族传统节⽇在社会⽣活中的作⽤和功能中华民族的传统节⽇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在⼈民的⽣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具有促进和谐、培育道德等功能。
民族传统节⽇作为⼴⼤民众极为重要的⽇常⽣活⽅式的组成部分,在家庭⽣活、⼈际关系、社会⽣活当中都能发挥极为重要的作⽤和功能:⼀、通过民族传统节⽇可以促进家庭内部和社会内部的和谐与团结。
传统节⽇具有重⼈伦、重亲情、重礼仪、重和谐的特点,显著体现着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伦理和礼俗,有浓厚的⼈情味,⼏千年来已经成为维系中国社会⼈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可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
⼆、传统节⽇是⼀种隆重举⾏的标志性民族⽂化活动,能够显著地体现民族⽂化特⾊。
⼴⼤民众通过传统节⽇,同民族的历史进⾏着⽆声的对话和情感的沟通。
传统节⽇可以增强民众对于民族⽂化传统的记忆,从⽽更加尊重和热爱⾃⼰的民族⽂化。
传统节⽇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以及节⽇的⽆穷魅⼒,不但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豪感,同时也能强烈地影响其他民族对中华民族特⾊⽂化的认识和关注。
三、传统节⽇有助于道德和情操的培育。
在节⽇期间⼈们处在⾮常态的⼼理状态下,这时候在举⽌⾔⾏各⽅⾯的⾃我约束对于⼈们道德情操的提升会产⽣积极影响。
四、传统节⽇是对现代快节奏的⽣活的调剂,是有丰富⽂化内涵的休憩。
像年节这样的“过渡”本⾝既是对昨天的总结,也是对明天美好⽣活的畅想、期盼和筹划。
节⽇能够使⼈民产⽣对和谐社会和美好⽣活环境的热爱和依恋,使得有情趣的⽣活和安居乐业的幸福感落到实处。
五、传统节⽇是集中展⽰⼴⼤民众民族艺术才能的最好时机。
⼈们在节⽇⾥彼此欣赏,互相竞赛,互相借鉴;通过节⽇活动,社群内部的组织协调和团结合作都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六、传统节⽇作为⼀种载体和复合性的⽂化表现形式,居于⾮物质⽂化遗产框架的核⼼地位,很多⾮物质⽂化遗产的精粹都附丽在、展现在完整的节⽇活动之中。
我们的传统节⽇不仅具有上述这些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化功能,⽽且应该说,这些节⽇具有悠远的渊源和丰富的内涵,深⼊⼈⼼,长盛不衰,是民族历史的记忆,是民族情感的寄托,是⼈们⽆尽的欢乐和永恒的向往。
社会生活史
导论中国社会生活史,是中国历史流程中带有宽泛意义的社会生活运作事象作为研究系列,指历代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传承性、风俗性、地域性、交融性等诸多特色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活事象体系。
一、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状况社会生活史作为一个学科是伴随着20世纪初社会学的兴起而出现于西方。
1、1911——1949年成果丰硕,但研究手段粗疏,缺乏理论2、20世纪50——80年代初研究“停顿”时期3、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二、如何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1、明确研究社会生活史的指导思想2、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法(2)参照比较法(3)精准计量法(4)相关学科交融法3、研究历史文献三、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意义1、加强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是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需要2、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发展能够带动中国式学研究范式的革新3、社会生活史研究能够促进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4、可以为清除现实生活中的陈规陋习及封建残余四、近年国内社会生活史研究趋势——以明清时期研究为例1、家族史研究走出以往家族族权是政权附庸的定位及定性研究,而向全方位开展,特别是宗族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探讨。
2、人口史研究人口数字的瞭望、人口行为(生育与婚姻3、士人研究4、商人研究社会地位、商业经营、商业道德,徽商、晋商、海商研究5、妇女史、性别史研究6、民间社会研究7、城市史研究8、灾荒史与生态环境史研究9、身体史研究第一章饮食生活饮食生活是人类饮食实践所反映的社会多层次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总和,是一种文明的标尺和民族特质的体现,从某个方面体现了本民族的创造精神和独特风格,标志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进程和美的神韵。
一、中国传统的食物1、主食“五谷”:麻、黍、稷、麦、豆《周礼》稻、黍、稷、麦、菽(一说)“六谷”:稻、梁、菽、稷、黍、麦《三字经》“九谷”:黍、稷、秫、稻、麻、大豆、小豆、大麦、小麦玉米、甘薯、薯类作物秦以前,主要有干粮(糗、糒、糇)、蒸饭、粥“糁食”汉代有了石磨,出现磨制的面粉,“麵”、“麺”开始了饼食历史西晋时期掌握了发酵技术。
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特征与一般发展规律
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特征与一般发展规律
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特征有多种,例如:
1. 长期的封建社会制度。
封建制度是中国社会长久以来的基础,其大体特点为重视家族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缺乏个人自由和开放的社会环境。
2. 农业文明的优势。
中国的历史中一直以农业文明为主导,这种农业文明一直滋养着中国社会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
3. 中央集权统治。
国家一直采取强制管理和中央集权的方式,以确保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4. 重视家庭和社会道德。
中国传统社会强调家庭和社会道德,人们遵循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是基于家庭和祖先的利益。
5. 历史上的灾害和动荡。
中国历史上遭受了许多灾害和动荡期,如黄河洪水、天灾人祸等等,这些事件对中国的社会生活和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特征是复杂和独特的,然而,该社会仍然遵循了一般的社会发展规律。
一般的社会发展规律包括生命周期的循环、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和科技进步的提高等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会导致制度和价值观的变化。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872年,李鸿章开办上海轮船 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企业。
1923年,匈牙利人 李恩兹将两辆汽车 带入上海,经公共租 界工部局例会讨论, 决定先发临时牌照。 至此,中国最早旳 汽车在上海出现。 今后,汽车逐渐成 为常用旳交通工具。
20世纪30年代旳汽车
清末中国人以惊异旳眼光看飞机
古驿站
第22课
中国近代
社会生活旳变迁
1 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潮流 2 大众传媒旳影响 3 社会习俗旳变化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潮流
交通
火车 轮船 汽车 飞机
1876年,中国第一条铁 路----淞沪铁路在上海 建成通车。“坐车者尽 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 喝彩”,“游铁路”成 为一件新鲜事。
近代火车
“西洋影戏”,这
是中国最早放映旳
电影。人们初看电
影,感到很新奇。
老摄影机
1923年秋由北京丰 泰摄影馆与京剧名角 谭鑫培合作拍摄旳京 剧片段《定军山》为 戏曲统计片,这是中 国摄制旳第一部影片 ,它标志着中国电影 旳正式诞生。
一代影星 阮玲玉
影后胡蝶
二、大众传媒旳影响
报纸 广播
报纸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旳 一份报纸。 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开办, 1923年由中国人接办,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 刊。前后办了77年。
1877年,福建巡 抚丁日昌在台湾架 设电报线,这是中 国人自己修建、自 己掌管旳第一条电 报线。1879年,李 鸿章在天津架设起 中国大陆第一条自 办电报线路。今后, 中国电报业进入迅 速发展时期。
大北电报企业上海营业部
苏州电报局观前营业处
1882年2月21日,丹麦大北电报企业在 上海开通了第一种人工电话互换所。 这是我国使用电话旳开端。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影响和启示
都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以全面、系统的方式,以农业社会为核心,涵盖先
秦到明清时期社会活动所有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住址分布、官僚制度、税制、行政组织、法律框架等,以及社会状况、诸如战争、财富分配、经济状况、宗教和文化形态、民间信
仰等社会生活和宗教社会状况,以及社会精神风气与社会思想发展。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主要以农业社会经济和农业文化为基础,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划分
出农耕社会、社会主义运动社会、政府及行政机构组织社会、经过改革的市民社会等几个
时期,并为每个社会阶段的发展及社会历史特征提供了全面的研究素材。
古代社会所运用
的政治手段和其他各种行政职能都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为我们现代社会所不可缺少,以及
丰富和发展了我们的政治思想。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在阐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态上,大多表现了社会风俗的多样性,权力的社会和伦理表现,认识论意义以及早期宗教教义的文化特色;在研究古代社会
的经济性质上,特别是在农业部分,更加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农业的经济特点,以及古代
社会如何从农业文明形成到今天的综合文明中转变。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对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现代社会
发展提供了特别宝贵的启示。
可以说古代社会所具有的社会特点和趋势,是建立现代社会
的重要基础。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三、社会生活史的定义、研究内容和 研究方法
day conditions of the lives led by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who lived in the time and place that is specified in the title; but unfortunately the nature of the evidence at our disposal strictly limits the success with which this purpose can be achieved. While it is impossible to invite a reader to enter a Chinese home or farmyard of the period, I have tried to provide a series of views of those aspects of daily life on which the evidence casts light. Michael Loewe,“Preface”, Everyday Life in Early Imperial China,1968Leabharlann 《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衣食住行 第三章婚丧
第四章社会风俗与精神生活
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爱牡丹;折柳送迎亲
友;投刺;黥体;旅游;三日洗儿;灵鹊报 喜);礼仪;文娱活动;医药卫生与保健; 宗教生活;行第;避讳;休假;节日
中国的社会生活史研究
中国的社会生活史研究专门性质的社会生活史研究,乃是伴随着本世纪初“西学东渐”的历史学理论和研究手段的引入而出现。
早期的社会生活史著作有:张采亮《中国风俗史》(1915)、陈顾远《中国古代婚姻史》(1925)、陈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1928)、吕思勉《中国宗族制度小史》(1929)、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务考》(1938)、瞿兑之《中国社会史料丛钞》(1937)顾颉刚:“中国社会史之著作将造端于是,继是而作通史者亦将知政治之外别有重要者在,而扩大其眼光于全民族之生活矣。
”《中国社会史料丛钞》序《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承担的198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全书共有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十卷。
关于中国拭秽习俗流变的考证三国魏晋南北朝--厕筹时代唐宋--厕筹与粗纸并用时代元明清--粗纸时代谈谈古人搬家时间越往前,人群的迁徙频率越高“迁徙往来无常处”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生产要素之边际生产力差异有关三代之前政治权力控制的首要目标是人力政治权力是建立在武力权威基础之上的,战争以争夺领导权为目的,最强大的部落的首领成为共主附论:“迁徙往来无常处”与历史地理难题壹花目[1]燕京天气严寒,南中名花多不至。
即有至者,率为巨珰大畹[2]所有,儒生寒士无因得发其幕上,不得不取其近而易致者。
夫取花如取友,山林奇逸之士,族迷于鹿豕[3],身蔽于丰草,吾虽欲友之而不可得。
是故通邑大都之间,时流所共标共目,而指为隽士[4]者,吾亦欲友之,取其近而易致也。
余于诸花取其近而易致者:入春为梅,为海棠;夏为牡丹,为芍药,为石榴;秋为木樨[5],为莲、菊;冬为蜡梅。
一室之内,荀香[6]何粉[7],迭为宾客。
取之虽近,终不敢滥及凡卉,就使乏花,宁贮竹柏数枝以充之。
“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
”[8]岂可使市井庸儿,溷[9]入贤社,贻皇甫氏充隐之嗤[10]哉?贰品第汉宫三千,赵姊[1]第一;邢、尹同幸,望而泣下[2]。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年鉴学派:20C30y开始萌芽、40y中期开始形成的一个法国史学流派,60y时开始有世界性影响。
年鉴派创始之前,其创始人的思想不过是倡导反对兰克模式的新史学思想的一部分,是反兰克模式的前驱。
第一代:费弗尔、布洛赫,主要强调整体史研究和史学研究的综合研究。
第二代:布罗代尔,从方法论上提出了历史学怎么样进行综合研究,将历史现象置于不同的时间段上研究。
但其最大的不足是人为地割裂了历史事件的联系,很难把握整体历史运行的规律与特点。
第三代:勒高夫,有了明显转变;重新复兴政治史、人物史,因为完整的历史不能忽略政治史。
综合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注重心态史、精神史的研究,史学研究中的计量方法开始引入。
第四代:倡导“问题史学”,主张历史研究就是要回答现实提出的各类问题。
贡献:①否定政治史一统天下的局面。
②提出跨学科研究。
③强调史学的现实价值。
④提出了社会史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社会生活史的学科性质与内容:社会生活史是研究历史发展中,社会成员社会生活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其特点,揭示其中的特定规律的历史学门类。
属于社会史分支,生活史专史。
衣服的类别:上衣下裳制,衣裳连体制。
A深衣,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东汉以后多为女装b袍产生于周代,中有夹层夹有棉絮,汉代以作为常服使用,一直延续到明清c衫,一种大袖单衣,盛行于东汉,宋代女装多以衫为主,明清以后成为一种女性的礼服,用料主要是纱d裳,最早的下装,滥觞于远古时期,汉代分为裙和裤,裙古代女子主要着装,出现于周代,汉代以后成为女性常服,裤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无男女之分,只有两只裤管。
古代服饰流变的社会意义a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符号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和文化时尚b作为一种社会符号其流变和差异历史的形成了反映阶级阶层和职业等社会因素的差异c个性化的符号功能形成了历史上同时期社会时尚的晴雨表d被赋予了情感特点,人性的情感化具有历史性。
服饰的流变a夏商周时期,使用美赋予一种社会意义,护体。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社会生活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中国社会生活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时期,那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与今天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在古代中国,社会生活主要围绕农业展开,农民是社会的支柱,他们种植粮食和养殖家畜来维持生计。
在这个时期,社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制度,统治阶层和平民百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隔阂。
同时,古代中国也是一个重视礼仪和传统价值观的社会,儒家思想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许多变革。
隋唐时期,中国社会迎来了繁荣的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生活也经历了许多变革,科技和文化的进步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活力。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更加深刻的变革。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了极大的提高,同时,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今的中国社会生活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同时,中国社会也在不断地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如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也在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总的来说,中国社会生活历经千年,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如今的中国社会生活已经与古代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历程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将对未来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书评
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书评《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书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与以往的社会相比有很多变化。
《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书评》为中心,从多个方面对这本书进行评述。
首先,这本书在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上做了很大的努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材料相对较少,这给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然而,《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这本书通过深入挖掘各种历史文献,如史书、诗词、碑刻等,将零散的史料整理、梳理,有条不紊地呈现出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
这对于我们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其次,这本书在对社会生活的描述上非常详细。
《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通过对各个方面的描写,如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全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尤其是对于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这本书更是给出了很多细致入微的描述。
从饮食、居住、娱乐到婚丧嫁娶等,都能够让人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
第三,这本书在分析和解读上具有独特的视角。
《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并不仅仅是对历史事实的呈现,更加注重对历史现象的解读和分析。
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考察,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的思考。
它不仅仅是一本史书,更是一本启迪思维的著作,能够引导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
此外,这本书在编写方式上也非常独特。
《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其中的内容。
它没有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也没有过多地陷入学术论证,而是以生动的叙述和具体的案例为主线,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
最后,这本书对于我们的时代意义重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充满活力的时期,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了解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历史,还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为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提供借鉴。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社会生活史概念的界定及学习社会生活史的意义一、社会生活史研究回顾二、学习社会生活史的意义第二节怎样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一、明确学习、研究社会生活史的指导思想二、引用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三、研究历史文献第二章饮食生活第一节饮食结构与饮食方式一、饮食结构的变化二、饮食方式的变化第二节酒的起源及其功用一、酒的起源与发展二、酒的功用三、酒祸与酒禁第三章服饰风俗第一节历代服饰流变一、春秋战国服饰的创新二、考究的秦汉服装三、开放的魏晋隋唐服装四、高雅的宋装五、异族风情:辽金元的服饰六、明代恢复汉族衣冠七、清朝对服饰的改制第二节服饰的社会性一、等级性二、地方性三、民族性四、伦理性五、功能性第四章行旅交通生活第一节行旅习俗一、卜行择吉、行神祭祀二、行旅送别习俗三、题记四、尚早、尚俭、尚快五、软脚、洗尘、接风第二节价值功能与社会取向一、行旅生活的社会功能二、行旅生活的价值取向第五章婚姻生活第一节婚姻的起源与婚嫁过程一、婚姻的起源与进化二、婚嫁仪式第二节婚姻形式一、掠夺婚二、买卖婚三、表亲婚四、童养婚五、招婿婚六、交换婚七、冥婚八、私奔婚第三节婚姻禁忌一、同姓不婚二、同宗不婚三、宗妻不婚四、尊卑不婚五、中表不婚六、良贱不婚七、官民不婚八、僧道不婚九、奸逃不婚十、仇雠不婚十一、居尊亲丧不婚十二、居配偶丧不婚第六章生老礼俗第一节人生成长礼俗一、诞生与生日礼俗二、成年礼俗第二节敬老养老一、敬老礼俗二、养老礼俗三、民间敬老养老习俗第七章卫生保健习尚第一节对环境卫生的重视一、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二、讲究环境卫生第二节疫病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历代流行病种类二、古代疫灾原因三、疫病与社会第八章丧葬习俗第一节葬俗与葬仪一、葬俗二、葬仪第二节丧葬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人生礼仪的终结二、社会风貌的折射三、葬俗衍化的文化基因第九章信仰习俗第一节民间信仰一、图腾崇拜二、自然崇拜与灵物崇拜三、社会崇拜与祖灵崇拜四、占卜与巫术五、禁忌第二节传统信仰习俗的特点一、信仰心理上的功利性二、信仰对象上的多样性三、信仰意识上的人文气息四、信仰传承上的巫术色彩“中国社会生活史”课程部分教案第一章绪论中国社会生活史是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规定的高等学校历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社会生活史
社会生活史
社会生活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从远古
时代的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社会生活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在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原始社会中,主要以狩猎、采集和渔猎为生。
社会生
活简单而原始,人们以部落为单位生活,依靠互相合作来求生存。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形成了农耕社会。
农耕社会的出现,使得社会生活更加稳定,人们开始有了固定的居所和生产方式,社会分工逐渐出现,人类社会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兴起,现代社会生活开始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
特点。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社会分工更加细化,社会生活的节奏也变得更加快速。
在当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更加便利和高效。
人们可以
通过互联网进行各种交流和活动,社交网络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现代社会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如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社会不公等问题,这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总的来说,社会生活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它承载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从远古时代的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社会生活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每一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特点。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社会生活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我们期待着未来社会生活的更加美好和幸福。
列举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方法
列举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方法引言中国社会生活史作为一门学科,旨在通过研究社会生活的演变过程,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和发展。
研究方法对于该领域的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它们帮助我们收集、整理和解释社会生活史所涉及的重要性事件和现象。
本文将列举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探索中国社会生活史。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研究中国社会生活史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收集、挖掘和分析历史文献资料来揭示过去社会的面貌和变迁。
这些文献可以是古代经典著作、年鉴、史书、报纸、笔记等等。
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系统分类和综合分析,可以得到社会生活史的重要线索和趋势。
2.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一种主动参与式的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观察和深入访谈来了解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
研究者可以前往特定的社区、村庄或城市,与当地居民交流,观察他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文化传承。
田野调查法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接触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能够获得不同层次、不同视角的信息。
3.数量分析法数量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统计数据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处理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资料,从宏观角度分析社会生活史的发展趋势。
这些统计数据可以包括人口普查、经济指标、社会调查数据等。
通过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研究者可以揭示社会生活史中的各种关联性和规律性。
4.口述历史法口述历史法是一种通过访谈和记录个人或群体回忆的方式来了解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方法。
研究者可以与曾经经历过某个历史事件或时期的人进行深入交谈,记录他们的经历、见解和观点。
这种方法可以从个体的生活经历入手,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增加研究的真实性和原汁原味性。
结论通过本文列举的几种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社会生活史的发展和演变。
文献研究法帮助我们系统地梳理历史文献资料,田野调查法提供了直接接触社会的方式,数量分析法揭示了宏观的社会趋势,口述历史法则让我们能够听到真实的历史见证。
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逐步还原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真实面貌,并且为未来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和启发。
社会生活历史教案
社会生活历史教案社会生活历史教案社会生活历史教案1 教学目的:一、识记与理解:理解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情况及东京、临安等城市生活的根本情况,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才能与方法:通过对宋代衣、食、住、行变化的分析^p ,进步学生的分析^p 才能,通过对东京、临安等城市物质、文化生活两大主流内容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才能。
学习从历史图片中提取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认识这些变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
通过丰富多彩的宋代衣食住行和东京、临安城市多样性生活的学习,认识中华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衣食住行变化概况2、难点:衣食住行变化原因教学方法:读书、图示、提问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系列宋代衣食住行的图片和《清明上河图》引入新课。
二、讲解新课:(一)、衣食住行的变化1、宋代是一个商品经济极度开展的时代,因此,传统的生活风俗习惯和商品经济开展后的新的社会风俗习惯兼而有之。
衣食住行的变化也最典型。
2、衣。
衣装根据职业需要、社会制度制约、性别差异具有不同的特点。
(阅读小字加以理解)。
衣料也有较大的变化,由麻布向棉布开展,麻布还是最主要的衣料。
读图:宋代官服和女服,染布图3、食。
从主食、肉食、食用油、炊煮燃料等几个方面来看南北的不同。
宋代饮食丰富而多样。
4、住。
农民住房多为低矮的茅屋,城市平民多住瓦顶平房,贵族官僚多住园林式建筑。
各种家具种类繁多,而且高脚家具广泛流行。
5、行。
宋人代步的工具分为水陆两大类,主要有:轿、车、马、骡、驴、牛、驼。
大海船还有指南针。
(二)、城市生活剪影1、北宋东京是最繁华的城市,有“夜市”和“晓市”,瓦子里有各种娱乐活动。
2、南宋临安也是一个大都市。
有瓦舍和各种行团。
3、喝茶品茶及各种节日。
课堂小结:学习与探究:概括宋朝商品经济开展的特点。
(1)、都市商业繁荣,大街小巷都分布着店铺和作坊,城市的商业化气息极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中国社会生活史,是中国历史流程中带有宽泛意义的社会生活运作事象作为研究系列,指历代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传承性、风俗性、地域性、交融性等诸多特色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活事象体系。
一、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状况社会生活史作为一个学科是伴随着20世纪初社会学的兴起而出现于西方。
1、1911——1949年成果丰硕,但研究手段粗疏,缺乏理论2、20世纪50——80年代初研究“停顿”时期3、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二、如何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1、明确研究社会生活史的指导思想2、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法(2)参照比较法(3)精准计量法(4)相关学科交融法3、研究历史文献三、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意义1、加强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是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需要2、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发展能够带动中国式学研究范式的革新3、社会生活史研究能够促进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4、可以为清除现实生活中的陈规陋习及封建残余四、近年国内社会生活史研究趋势——以明清时期研究为例1、家族史研究走出以往家族族权是政权附庸的定位及定性研究,而向全方位开展,特别是宗族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探讨。
2、人口史研究人口数字的瞭望、人口行为(生育与婚姻3、士人研究4、商人研究社会地位、商业经营、商业道德,徽商、晋商、海商研究5、妇女史、性别史研究6、民间社会研究7、城市史研究8、灾荒史与生态环境史研究9、身体史研究第一章饮食生活饮食生活是人类饮食实践所反映的社会多层次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总和,是一种文明的标尺和民族特质的体现,从某个方面体现了本民族的创造精神和独特风格,标志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进程和美的神韵。
一、中国传统的食物1、主食“五谷”:麻、黍、稷、麦、豆《周礼》稻、黍、稷、麦、菽(一说)“六谷”:稻、梁、菽、稷、黍、麦《三字经》“九谷”:黍、稷、秫、稻、麻、大豆、小豆、大麦、小麦玉米、甘薯、薯类作物秦以前,主要有干粮(糗、糒、糇)、蒸饭、粥“糁食”汉代有了石磨,出现磨制的面粉,“麵”、“麺”开始了饼食历史西晋时期掌握了发酵技术。
面点之首是馒头从两汉到隋唐五代,饼是所有面食的通称2、副食1)菜类和豆腐豆腐是西汉发明,东汉普及,它开创了一条利用植物蛋白的新途径(2)果品(3)肉类(4)调料天然调味品人工调味品:醋、酱、饧、柘浆油:脂(牛、羊)膏(猪、犬)植物油(两汉中国传统的美食烹饪(1)伊尹、孔子的美食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原则;色、香、味、形(2)中华美食烹调方法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3)古人崇尚的名贵食料《吕氏春秋》记载:猩猩之唇、獾獾之炙、牛尾肉、象鼻肉等;山珍海味;(4)中国菜系菜系因地理、气候、习俗、特产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
我国菜系大致划分为四川、广东、江苏、山东四大菜系。
闽菜粤菜湘菜鲁菜二、饮食方式1、用餐方式先秦时,席地而坐,席地而食西周时食案2、用餐制度两餐到三餐唐代分食制到合食制3、饮食礼制尊卑有序,尊重长者忌十二筷三、饮食器具1、炊具商代后母辛方鼎雷纹扁足鼎鬲汉代铜釜龟形鬶蟠虺纹甗汽柱甑饕餮纹甗2、餐具西周散氏盘夔纹簋几何纹敦四足簋簠3、饮具鸟尊牺尊觥兽面纹斝卣壶四、中国茶文化1.茶的起源陆羽《茶经》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以前是煮茶,放调料唐代煎茶宋代“斗茶”、“点茶”斗茶评定茶叶质量好坏的方法,审查汤色(纯白色为上。
其次清白灰白黄白)和汤花明炒茶冲泡饮用2.茶的种类与功效1)绿茶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庐山云雾、碧螺春(2)黑茶全发酵,时间长普洱茶(3)红茶(全发酵茶)祁红、滇红、宁红(4)乌龙茶(半发酵茶)武夷岩茶、大红袍、安溪铁观音(5)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6)花茶3、茶水泉水、江水、雪水、露水、井水4、茶器5、中国茶道精神茶艺和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1)和谐与宁静2)淡薄与旷达3)礼仪与养生、清思五、中国酒文化1.酒的起源与发展1)仪狄、少康造酒的传说杜康——“酒神”(2)白酒的产生(唐代酱香型茅台浓香型五粮液清香型汾酒米香型山花(3)葡萄酒和啤酒1892年,张振勋创办山东烟台张裕葡萄酒酿酒公司1904年,德国人在青岛投资建立啤酒公司2.酒的作用1)刺激人们的感情(2)用于各种礼仪(3)对文学艺术的催化作用六、中国饮食文化的层次性宫廷层贵族层富家层小康层果腹层七、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精美情礼八陆羽《茶经》:1人们尊称陆羽为“茶神”、“茶圣”、“茶仙”;2把精神与物质融为一体,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3从茶文化学角度,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化领域4首次把饮茶当做一种艺术过程,创造了烤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等一套中国茶艺;5首次把“精神”二字贯穿于茶事之中九唐代茶文化的正式形成:1有了较丰富的茶叶物质、茶叶生产2茶叶科学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3饮茶在精神领域有了较完美的体现4有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诗茶画作品产生;5作为上层建筑的茶政开始出现思考题1,结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思考如何弘扬中国的茶文化2从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谈谈中国人的饮食思想第二章服饰风俗一、人类服饰探源旧石器时代,出现骨针;新石器时代,掌握葛麻布的纺织技术;商代,掌握丝织技术;周代,服饰制度形成二、中国的传统服饰1、头衣:冠、弁、冕、巾1)冠贵族的一般头衣,主要功能是礼仪冠是贵族身份和成年的标志2)弁比冠低一级的礼冠(3)冕是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一直到明代。
冕由延、旒、纩等组成,民间称“平天冠”、“太平冠”延头顶的板旒珠子,天子头前12珠纩系在耳边的玉玄色,象征天延前园后方,象征天圆地方纩象征告诫天子不要偏信谗言(4)巾帻、幅巾、儒巾绿色最低贱5)幞头(官员有硬幞头,防止朝廷上交头接耳)、乌纱帽2、上衣(1)襦长襦、短襦、深衣(2)玄冕古代天子、诸侯、大夫的礼服(3)禅、复、裹衣、领、衽、裾、袂、祛3、下衣(1)裳、绔裳同“常”(2)穷绔、纨绔4、足衣(1)鞋先秦称“屦”、汉以后称“履”、南北朝隋唐时木屐大行,谢灵运发明活齿屐,人称“谢公屐”(2)袜写作“襪”三、中国历史上的服饰变革1、秦汉冠服制的确立黑色是最尊贵的象征春绿夏红秋白冬黑2、唐代的服饰新潮1)标志官品高下的品色服;唐太宗贞观四年,诏定品官服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色,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以青。
妇人从夫色。
”次年规定:“庶人以白。
”形成了黄、紫、红、绿、青、白的等级。
(2)倾心胡服的风尚便于日常活动3)妇女服饰新风尚A、妇女“著丈夫靴衫”B、妇女穿戎装C、空前绝后的袒露装D、姿态万千的裙式思考题:形成宋代服饰儒雅化的原因?1.宋代的基本国策:重文轻武,提高文臣的地位2庞大的士大夫阶层,文人气质浓厚(3l理学兴起,重建封建伦理秩序3、明代恢复汉族衣冠1)龙袍、蟒袍和补服五爪为龙,四爪为蟒一品文官仙鹤补服二品文官锦鸡补服三品孔雀四品鸳鸯五品白鹏文禽武兽是衣冠禽兽一词的来源2)凤冠、霞帔水田衣(3)“分等级,定尊卑”的服饰界定4、清初的服饰变革1)薙发留辩、瓜皮帽、马褂、马蹄袖(2)冠顶、旗袍和旗鞋“两把头”大拉翅(旗头)3)暖帽、凉帽、顶戴花翎5、中山装的诞生五颗纽扣标志五权宪法4个口袋放钢笔三民主义四、服饰的社会性1.等级性(1)等级森严的冠服制度;(2)不可逾越的常服制度;(3)服饰色彩的等级限制;(4)副使用了得等级要求;(5)服饰纹章的等级规定;(6)服饰消费的等级差别;2.地方性(1)用料的不同(2)服装样式的不同3.民族性4.伦理性5.功能性思考题;近代服饰变革的意义是什么?1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革命,标着着历经几千年的服饰等级制度在中国的彻底消亡,这是中国服装跨时代的巨变2是对保守封闭的传统思想的一次革命,它标志着夷夏之防彻底消亡,西方服饰文化在中国的制度上确立了地位3是对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变革,标志着中国传统审美文化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审美文化与世界的服饰审美文化接轨,实现古代近代现代一体化4是对服装制作技术的一次革命,它催生了中国服饰史上的第一个制作服饰的流派红帮这是中国服饰史的一个创举第三章建筑与居住生活居住是人类生存的四大方式之一。
主要包括居室、家具、宅院、树果、六畜等在建造、经营、使用、传承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观念。
由于住宅是构成村落、城镇的基本建筑,它还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社会物质文明的外在标志一、构木为巢的启示1、天然岩洞(时间跨度100万年左右)空间相对狭小、地势较高、临近水源、严实干燥常年不见阳光,温度低,地面潮湿,难以抵抗寒冷2、巢居(穴居)巢居是一种类似鸟巢的居住场所,是原始人将树干枝叶、杂草等搭建在树冠上的原始建筑。
1对付低洼地区的瘴气、毒虫及猛兽的侵害2 居住面积无法自由选择、稳定性差穴居横穴居室(在向阳的山坡上挖成的拱型的洞)竖穴居室(在高原或高台上挖竖穴气候寒冷干燥的北方,由穴居、半穴居,上升到地面房屋;炎热潮湿的南方,由巢居、半巢居(干栏式房屋),下降为地面房屋。
到春秋战国为止,不仅传统住居的基本结构确立了,住房建设所用的木、石、砖、瓦,全部齐备了。
二、传统住居的基本结构1、宫殿宫殿是我国建筑中最高级、最豪华、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种类型。
是历代帝王把大量的财富、最好的建筑材料、最高级的匠师、最精湛的技艺集中起来建造的,代表了当代建筑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
在公元前20世纪,奴隶主开始为自己建造宫殿。
现保存比较完好的帝王宫殿有北京的明清故宫、沈阳的清故宫。
2、民居1)四合院古人称住居为“第宅”,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自然条件不同,第宅的形式、结构、布局、材料也不同。
中原地区的住居结构基本相同,主体建筑坐南朝北,都有堂室、庭院、院墙等。
从广义上讲,贫民和富人的第宅都是一个封闭的四合院,自秦汉后没有太大变化。
其特点是院落四周都是房子,窗子开向院内,对外不开。
大型的院落有多层,称“进”,可供四世、五世同堂的大家族居住。
(2)堂和室秦汉以前是前堂后室,之后发展为一字形的一堂两室。
天子、官府的大堂,既称堂也称朝堂是家庭成员祭祀、饮食、议事、待客的地方。
3)门户、门楼、门匾、石狮门户是用来封闭、保护第宅的第宅的大门也称外户,它代房表一个家的门面,包括门楼、门匾、镇宅石狮等。
(4)墙和影壁墙是构成房屋和院落的主要部分,又称作“垣”“堵”“序”等墙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宅院,防止野兽和偷盗。
古人在门口内外,还要修一道短墙,正对着门口叫“影壁”、“照墙”。
先秦时称“罘罳”、“萧墙”、“屏”思考:居室建筑的文化内涵?1高台帝王权威万人景仰2均衡之美对称3四合院封闭性格安全感4园林儒家修齐治平三、室内家具1、由席地跪坐到垂足而坐长跪、箕踞主要因为服饰与室内陈设的原因席——莞、簟、筵、衽榻、箕股胡床——交椅、绳床,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椅櫈杌子、蒲墩盛唐五代以后,席地跪坐基本绝迹,垂足而坐成为起居方式的主流2、几、案、桌、八仙桌、抽屉桌(1)几与席配套使用,衰老者居则凭几,行则携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