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件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件

三、近代交通、通讯业发展的影响
京汉铁路建成前,从北京到汉口,走驿道需要27天,铁路开通后只 需要两天半即可抵达;
铁路的便捷,增加了商品流量,加速了商品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 大规模的发展。“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当蒸汽机车出现后,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 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 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4、哪一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09年
5、中国自主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
台湾 6、中国最早的电话公司设立在?
上海
要点透析
1.唐胥铁路建成后,清政府以机车行驶震及皇帝陵园为 由,只准许以骡马曳引车辆,所以被世人称为“马车铁 路”。这说明 (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李鸿章曾言:“铁路之设,关于国计、军政、京畿、民生、转运、 邮政、矿务、招商、轮船、行旅者,其利甚溥。 孙中山说:“交通为实业之母”,而“铁道又为交通之母”。 近代某知识分子: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发展……此 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国防。
1933年,日军在长城口发动大战。国军部队的传令兵们竭 尽全力,在那些险峻的石山上来回奔波,不少人不是摔死, 就是遭鬼子伏击,甚至路上被野狼叨去,而日军全是无线 电联络,大占优势。蒋介石懊恨不已,下定决心发展无线 通讯部队!
D
“马拉火车”和“太监拉火车”: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 的束缚,西方先进技术难以在中国充分发挥作用。
要点透析
2.新中国初期,公路运输获得较大发展,全国建立起比 较密集的公路网的直接原因是? ( ) A.解放战争 B.一五计划 C.三大改造 D.改革开放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模板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模板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后,许多城市出现了阅报总会或阅读 公报会等组织,旨在面向公众义务组织读报,发挥报刊宣传 教育、启迪民众的作用。
——岳麓版 历史必修二
报刊业的发展有利于传播知识,传播信息,开启民智,成为传播文 明知识的载体;
爷爷说“报纸改变了我的一生,它给了我观看世界的眼 睛”,为何爷爷有此体会?
新民主主义革 《共产党》《红色中华》 同国民党控制的报刊斗争,
命时期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
繁 荣
改革开放后
《人民日报》《红旗》 《光明日报》《文汇报》
出现欣欣向荣景象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 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 领域。
一、报刊业的繁荣
为何爷爷有此体会?
【材料一】革命派从开始革命活动时起就十分注意办报。通过这些报 刊,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动员群众起来革命,对民主革命形势的发 展,起了很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人民版 历史必修二
报刊业的发展有利于各个不同团体、党派通过报纸宣传进 步思想;
爷爷说“报纸改变了我的一生,它给了我观看世界的眼 睛”,为何爷爷有此体会?
【材料三】“改革开放后报纸宣传重点转移到对经济建设的 报道中来…必须发挥报纸的舆论监督作用。”
——邓小平
报刊业加强了舆论监督作用,有利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影响
报刊业的发展有利于各个不同团体、党派通过报纸宣传进步思 想;
报刊业的发展有利于传播知识,传播信息,开启民智,成为传 播文明知识的载体;
“报纸的故 乡在中国”
“邸报”是世界上
伏尔泰 最早的报纸
阶 段
时间
代表刊物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单选题1.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当今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D.上述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2.中国近代航运业最早诞生于(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洋务运动军事工业C.洋务运动民用工业D.官僚资本企业3.“1908年《图画新闻》中载有一份衙门堂审记录:“(女子严阿苏与男子梁海相识,路上相遇,因邀同行,为巡士抓获)官问:何时与梁相识?阿苏回: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斥二人: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

”对此记录分析正确的是( )A.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B.青年男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C.新旧思想冲突激烈D.辛亥革命解放思想,推动社会习俗变迁4.4.1989年底,一位波兰记者写道:“十几年前,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穿着单调一律……如今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的街道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有( )①经济全球化影响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③改革开放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5.中山装由孙中山创制,是由日本的学生装改进而成的。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依据“四维”内容而确定中山装前襟有4个口袋,依据五权分立而确定前襟有5个扣子,依据三民主义的涵义而确定袖口为3个扣子。

据此,以下各项表述中正确的应该是( ) A.服饰变化受政治影响 B.服饰体现国家意志C.服饰属于意识形态 D.服饰是西化的产物6.中国某一时期报纸刊登的征婚启事一般会有以下几点要求: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这一时期最早可能是( )A.明清之际 B.清末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初期7.近代以来,轮船航运业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19世纪70年代初,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成立B.民生轮船公司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C.民国以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公司已经有实力与列强竞争D.近代轮船航运公司诞生之后,火轮船深入到中国内陆河道8.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冈素不包括( ) A.外来文化的传入 B.政治生活的影响 C.社会经济的影响 D.传统观念的继承9.1927年《大公报》发表社评,“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北方军阀针锋相对,印发各类“讨赤”歌、“讨赤”文、“讨赤”画,因通俗易懂,可能比南方“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之类的口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5单元〗之小船创作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1)衣①“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

(2)食: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

(4)社会风俗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④大城市的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止缠足。

知识点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的主流。

(2)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来)一条主线: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两大领域:物质和习俗。

两大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三个方面: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个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②。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解读]①处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背景。

②处体现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提示】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2课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

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2课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

第12课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1.新中国成立前(1)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了从上海至吴淞的铁路。

(2)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是詹天佑主持设计修建的第一条干线铁路。

(3)中国的第一条公路:1906年修建的镇南关至龙州的公路。

(4)中国最早的近代水上交通运输企业:1872年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5)中国最早的民航线路:1920年,民国政府的中国航空公司开辟了北京至天津的航线。

(6)各种运输方式都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2.新中国成立后(1)铁路运输①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和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②改革开放以来a.国家加大了对铁路建设的投资。

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b.许多铁路修建复线,实现了电气化。

c.1997年以来,中国铁路干线实行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公路运输①新中国成立后,公路运输发展很快,已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公路网。

②高速公路的建设成就辉煌,总里程已位居世界第二。

(3)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①远洋运输:船队的船只总吨位位居世界第二。

②全国内河航运:以长江、京杭运河和珠江航运最为发达。

③上海港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海港。

(4)航空运输发展最为迅速。

(5)城市交通也得到较快发展。

3.意义(1)交通运输的进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商品的运输和交流,把各地的人们与全国、全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2)交通运输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变着人们的观念。

知识点二通信工具的进步1.新中国成立初人均拥有电话数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2.改革开放以来(1)特点:迅速发展。

(2)表现①到2002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跃居世界第一位。

②采用地下光缆微波同轴传送和卫星传输,使通信畅通无阻。

(3)意义①交通和通信的现代化,使文化和信息的交流空前方便、快捷。

②人与人之间实现便捷、密切、多渠道的交流,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件人民版必修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件人民版必修

③2008年6月9日,“_中__星__9_号__”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直接服务于国家广播电视 “村村通”工程和卫星直播领域。 ④目前,我国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 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
(二)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发展状况 (1)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截至2008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2.应用: (1)政治生活:_政__府__职__能__部门的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 (2)经济生活:_网__上__购__物__成为互联网兴起后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商品交易形式。 (3)其他方面: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博客、论坛、电子报刊等,都成为民众 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报刊业的特点和作用
·【易错点拨】 1.在中国,电视的出现要比电影和广播晚。电影、广播、电视在中国出现时间 分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 2.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反而出现同时向上发展的趋势, 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各种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 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与互联网 (一)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事业: (1)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 在_上__海__正式开播。 (2)1926年6月1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_哈__尔__滨__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3)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_私__营__广播电台。 (4)1928年8月,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在_南__京__开播。 (5)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改革开放以来,广播事业 有了新的发展。

2020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2020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选择题1.下列交通工具是19世纪中后期从外国传入中国的是( )解析:1906年,在天津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20世纪初,汽车才开始出现在上海;黄包车是在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基础上改进的;自行车于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因此答案为D项。

答案:D2.“稀奇稀奇真稀奇,两个轮盘当马骑”,这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经常念的一句童谣。

它说的是近代中国出现的一种交通工具。

这一新交通工具开始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是在( )A.19世纪中期B.20世纪初C.新中国成立后D.改革开放后解析:“稀奇稀奇真稀奇,两个轮盘当马骑”童谣说得是自行车,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初德国入侵青岛,德国传教士把自行车带入了青岛,时间是1903—1905年,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3.2010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世博会,若100年前在上海举办世博会,中国百姓前往上海不可能采用的方式是 ( )A.乘坐蒸汽轮船B.乘坐火车机车C.乘坐民航客机D.乘坐马车解析:注意题干的时间:2010年前的100年是1910年,中国航空事业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中国百姓乘坐民航客机是不可能的,故选C项。

答案:C4.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迁,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过程解析:注意题干的要求“不包括”,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而不是“减缓”,故选D项。

答案:D5.大龙邮票是中国第一套邮票,始发行于1878年7月24日,其面值以海关的记账单位关平银表示,近十年其价格一路飙升。

下列关于其发行部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大清邮政发行②当时邮政并未脱离海关③还处于邮政试办阶段④邮政与电信合一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②解析:由“1878年”发行大龙邮票,以“海关的记账单位”表示面值,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正确。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作业: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关于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内容,并做好笔记,加深对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特点的理解。
要求:阅读过程中,注意把握历史变迁的脉络,关注社会生活的细节,思考背后的历史原因。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历史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能力,学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探究历史现象。
3.提高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关键时期的认识,形成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历史原因,使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变迁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5.教学反馈:
(1)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鼓励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增强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展示一组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老照片,包括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方面的变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照片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变迁?这些变迁背后有哪些历史原因?”
b.这些变迁背后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高中历史: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高中历史: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学习目标】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内容及影响。

【知识概述】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1)从政治上来看,有外在与内在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鸦片战争使国门大开、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主动地融入世界,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极大变化。

另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内部新兴进步力量在理论上与实践上的努力。

中国近现代史上三次历史性巨变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呈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活特色;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小。

(2)从生产力角度来看,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火车、电灯、有线无线电报、电话、电影、轮船、打字机以及现在高科技领域的许多成果等,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石油的发现和汽车、火车、轮船的普及则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重视科技的发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先后制定了三个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如第三个远景规划拟在生物工程、空间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等几个最主要的高技术领域有所突破,这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从思想启蒙和思想革命角度来看,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人们思想观念、衣食住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工业文明对我国全方位的冲击造成的,实质上体现了西方生活方式、民主自由精神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国人自己追求自由、民主、富裕的结果,从而引起了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案(含解析)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案(含解析)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之小船创作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近代交通工具的演变(1)人力牵引的交通工具: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又称脚踏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开始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2)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①轮船: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②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③电车:1906年,天津建成了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④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⑤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业开始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2.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1)具体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以至有“自行车王国”之称。

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快捷灵巧的摩托车逐渐成为城乡居民的又一重要交通工具。

③城市出租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家庭汽车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铁路、公路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⑤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2003年,投入商业运营的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

⑥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2)主要特点:受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事业(1)背景: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中国还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

人民版高中历史经济史必修二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复习 课件

人民版高中历史经济史必修二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复习 课件
B、表现: 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葬礼——厚葬→殡仪馆、公墓、火葬(文明、简洁、卫生) 见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 剪辨易服、迫令放足、破神权、反迷信、公历、思想观念
(1)探讨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
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世变迭起,重以沧桑,由同治视嘉庆
第二节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 2、近代(1840—1949) (1)海:轮船 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 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 一家航运公司。 (2)陆:
结合故事、材料、照片和所学知识,请从物质生活 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对中国近代的知识女性形象做出 合理的描述。
课程标准: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 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民社会 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 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表现 (二)原因、特点和影响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原因: 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
2、概况:
阶段
表现
服饰特征
时代特征
鸦片战争后— 男子:长袍马褂→西
—新中国成立 装、中山装
(20世纪上半 女子:宽松肥大→旗
(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 :A、传入时间: 19世纪40年代 B、 原因: 西方人来华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 5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 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2.“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人,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

这段话( )A. 认为中国近代化始于被迫开埠通商B. 解释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C. 全面分析了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D. 客观评价了西方扩张的积极作用3.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

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注:1922年始专指高级中学自然科学课程) A. 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 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 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4.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A. 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B. 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C. 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D. 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5.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342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342人民版PPT课件
古代的交通工具-—— 木船、马车、轿子
我国古代交通地域特点:
南方舟楫, 北方马车; 百姓步行!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 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 交通工具的发展 基本史实可从“三运”来概括:
水 1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1872上海);2南京国民政府逐渐垄断全国 运 轮船业:3新中国成立获较快发展;4 20世纪90年代呈现萎缩
互联网风靡全球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互联 网的 功能 特点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影响:课本第75
互联网的优势使它较之其他媒介更具发展潜力,但它 是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 步.
思维拓展
1.“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 一条神奇的天路哎……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 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请回答:歌词中的“天路”指的是什么? 点拨:青藏铁路。 2.洋务运动中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使洋商垄断收入锐 减,中国减少外流之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 贵局是赖”。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蒸汽机车
火车机车演变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最早传入中国的汽车
汽车在上海租界道路上行驶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 厂生产出第一批 “解放牌”
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 工业的诞生。
2000年,中国汽车产量预计 首次超过200万辆。中国终于 跻身世界汽车十强之列。
京九铁路
武汉长江大桥 江阴长江大桥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50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50人民版PPT课件

互联网+
• 马化腾 : “互联网+”是一个趋势,加的是传统的各行各 业。过去十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很清楚地显示 了这一点: 加媒体产生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影响很大; 加娱乐产生网络游戏; 加零售产生电子商务,已经很大; 互联网金融非常热,互联网将让金融变得更有 效率,更好地为经济服务,符合“普惠金融” 的精神。
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 的改变,从不同角度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互联网更是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 式,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我 们应该合理利用,服务发展。
电视
网络
手机
报纸
激进派——新文化运动时期 1915年《新青年》
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
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 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 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 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 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 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 报高潮。
被大众所接受; ……
与政论性、新闻性比较强的报纸相比,通俗性报纸具 有更大的吸引力: (1)语言通俗易懂,取材世俗,贴近生活; (2)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3)种类繁多,读者选择空间较大;
…… 作为青年人,我们应不应该关注一下政论性、新闻性 比较强的报纸呢?为什么?
传递时政要闻,了解国家大事,要争做新时代有为青年!
利: (1)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扩大自己视野; (2)便于人际交流,缩小时空距离; (3)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
弊: (1)依赖、沉溺于网络,损害身体健康,人 际交往冷淡; (2)青少年容易受不良信息误导,导致犯罪; (3)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 单元整合 第五单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 单元整合 第五单元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试题回放话题归纳
2.(2017课标全国Ⅲ,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 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 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 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单元整合
-1-
知识网络系统构建
核心观点归纳整合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迁 1.时空再现 鸦片战争后,社会生活开始发生变迁。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又 进一步发生重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 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核心知识 (1)物质生活:在旧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匮乏;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衣、食、住、行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2)社会习俗:在旧中国,落后的社会习俗虽然在某些地区发生一 些变化,但封建迷信、保守的习俗仍根深蒂固;在新中国,特别是改 革开放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正在形成。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试题回放话题归纳
1.(2017课标全国Ⅱ,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 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 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 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核心观点归纳整合
(3)交通通信:旧中国的交通和通信非常落后,人民出行难,交流难; 新中国成立至今,基本上实现了交通运输和通信工具的现代化,人 们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响。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 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交通和通讯工具由西方传入中国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报刊、影视、互联网等传媒的发展,反映出科技发展带来传 播手段的不断进步。
●传播手段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地获得信息,生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1.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交融。例如:鸦片战争后 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改革开放后中西文化的交流。
2.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思潮的推动。例如:戊戌
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
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社会政治变革影响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3.社会经济的发展。例如: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 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
4.政府政策的影响。民国政府的剪辫易服和迫令放足、新
中国初期的意识形态的制约、新时期以来政府倡导文明之风等。
二、归纳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
专题十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试说明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 步(四年1考) 报刊、影视事业的发 展和互联网的普及 服饰的变化;婚姻观念 与婚丧礼仪等社会习俗 的变化 无 无
考查情况 四年未考
近代电报业 四年未考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服饰
长袍马褂 (1)近代:_________、西装、中山装。改良后的旗袍。 (2)现代 中山装 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流行_______和以列宁 连衣裙 装、_______为特征的苏式服装。 军装 ②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_____和“干部服”盛行。 ③改革开放以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2020.9.23
重要概念:断发易服到20世纪初随着清王朝的倒台,形成自发的群众运动。


在反封建思想指导下的风俗改良,不同于历代改元易服之举。

历史上的变衣冠所变的
是形制,不变的是伦理性和等级性,即使起自下层的农民起义也不例外,太平天国的
“蓄发易服”,从衣冠上维护尊卑贵贱的等级之别,与清政府并无二致。

补充价值:近代“断发易服”不仅仅是一场社会风俗改良运动,更是一场社会革命运动。

票证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商品供应匿乏,国家为了保持供
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生活必需品实行凭证凭票凭券的计划供应,即票证制度。

这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特殊产物,对稳定市场和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必需品供应,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各种票证逐渐走出了人们的生活。

到1993年,彻底告别了实行近40年的票证制度,步入了商品丰富、市场繁荣的新时代。

高考与模拟
1.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

下列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 )。

A .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
B .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C .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
D .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2.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 .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C .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D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

这可以用来说明
A .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
B .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
C .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
D .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 4.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

左图和右图是
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

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
形式。

下图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A 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
趋于多样B .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 .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
民众的冷落D 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6.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
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

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

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
虽好用勿着。

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 .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 .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 .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7.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

“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

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A .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 .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C .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 .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史料实证
8.材料 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

……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

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
分析材料,论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特点”。

谜面 谜底
生涯在镜中 照相处 海军 浜 成汤国旗 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 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 立宪
9.角度1 从“社会转型”角度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变迁
史料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嘉立,烟肉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

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番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根据史料,列举两例上海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10.从“数据分析”角度考查近代铁路交通的特点1870-
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
依据史料,概括19世纪后半期世界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的成
因。

11.材料刘大鹏,太原县赤桥村人,1894年中举,三次参加会试均告失败。

除了三次会试期间短暂离开家乡,其活动重心都在家乡周国。

1902年,山西省的第一份报纸《晋报》创刊,其刊登内容对刘大鹏的世界观产生重要影响。

(1902年9月18日)今日省城设晋报局.东家送来一报,有瘟疫盛行各直省,设江苏镇府一处,数日即击毙四五千人,其余闽、粤、楚、滇、黔等省,莫不瘟疫盛行,毙亡多人,天灾如是。

(1903年7月17日)光绪二十六年,俄夷乘乱入东三省,据为已有。

二十七年和议成,俄约退出,至今仍虎踞不退。

时外洋各国视中国为一块肉,均欲吞而食之。

(1903年11月9日)阅晋报,俄夷于黑龙江建立都城,意在于此而吞并中国也。

中国政府仍聩聩不知。

——据刘大鹏《退想斋日记》等整理(1)根据材料,指出刘大鹏读报前后关注角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报纸在近代中国发挥的作用。

参考答案
1.B2.C3.B4.C5.A6.C7.D
8.移植性: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流行。

变异性: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

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的保留。

9.变化表现:出现西式建筑;近代邮电事业发展;外来宗教的传播;西餐、西服成为时尚。

原因:上海是第一批开放的口岸,较早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经济解体较充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带动近代生活方式的变化;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政府政策的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等。

10.特点:就全世界来看,铁路交通发展迅速,铁路已延伸到世界各地;就各地区来看,铁路交通的发展极不平衡。

成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带动了铁路交通向全球的延伸;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地铁路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11.(1)变化:由关注家乡到关注国家。

原因:近代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报纸等新闻媒介的出现。

(2)作用:报道国内外重要时事;反映民情民意;传播西学;开启民智;促进民族觉醒;引发社会变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