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合集下载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
(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金榜》P94 1、交通工具的变迁(行):P68-70 4)影响: 《金榜》P94、《学案》P64 (1)积极: 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方便了人们 的生活,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 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 系,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天圆地方的四合院 (内向性和封闭性)
上海法租界的老房子
西方建筑文化以外 向和开放著称 上 海 早 期 洋 房
婚姻法
第一条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 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 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 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 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 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 系问题索取财物。 第三条 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不 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 以干涉。
如果我失败了,那不 仅仅是我个人的不幸。 而会是所有中国工程 师,甚至是所有中国 人的不幸!为了证明 中国人的智慧和志气, 我别无选择!
京张铁路的设计者 詹天佑
图说历史:
蒸汽机车
火车机车演变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内燃机车
探究:火车机车的技术进步说明了什么? 1、 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2、 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加深; 3、 我国科学技术不断提高。
铁路建设:P68-69
a、19世纪70年代,外商修沪淞铁路(境内 最早铁路)。 b、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唐山—胥各 庄铁路(中国铁路业诞生)。 c、辛亥革命前,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 基本格局(京张铁路) e、20世纪上半叶,发展缓慢。 d、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 铁路。 f、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运营总里 程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

西装、西餐、欧式建筑以及轮船、汽车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电报、电话、报刊、电影也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

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使中国的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状态,人民成为国家主人。

几十年间,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由于人口多,国家底子薄,加之“左”的思想干扰,贫穷落后的状态仍未彻底改变。

改革开放后,全国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给精神生活带来新的内涵,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在发生着变化。

【学习建议】●通过访问长辈,调查本地的历史,采用今昔对比的方法;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找出导致这种变迁的因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世界形势的变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因此,学习本单元的内容;还要注意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

清初,满族统治者曾强令汉人剃发留辫,男人的发辨几乎成为近三百年时中国人的代表性装扮。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请求朝廷下令“断发易服”,认为这关系到中国与文明世界的融合,他说:“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在改良社会风俗上,维新派大胆冲破清朝禁忌,走在时代的前面。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从当朝皇帝到达官贵人,穿长袍马褂,吃满汉美食,住深宅大院;平民百姓则粗食布衣,住普通民居。

当时,无论服饰是否华丽,都以中国自产棉布、丝绸缝制;无论食物是否精美,都为各地自产之物。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洋布”“洋装”渐渐进人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变得越来越流行,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5单元〗之小船创作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1)衣①“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

(2)食: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

(4)社会风俗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④大城市的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止缠足。

知识点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的主流。

(2)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来)一条主线: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两大领域:物质和习俗。

两大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三个方面: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个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②。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解读]①处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背景。

②处体现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提示】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完善)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完善)
一家三 代居住 在7.3平 方米的 空间里
天津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 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 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现代居室
我国住宅现今的特点? 逐渐西化,中西合璧
男子发型 清代孩童多于额顶之 天窗留贴髻(俗称额匈),稍 长则蓄发留辫子。直到辛亥革 命后,人们才剪去辫子。
成为中国电报开端。 (3)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2.电话 (1)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2)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
话局。 (3)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
影响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 有哪些?
1.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 2.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3.政府的大力提倡。
清朝发型的政治意义:大清皇 帝为了推行其“削平四围,留守 中原”的治国主张,于是将头发 之前部到脑顶剃去,再将四周的 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间集中 的一块,使得满人的发辫具有很 强的政治意义。男人脑后的大 辫子便作为“皇恩浩荡”的符 号。当时,清廷把发作为归顺的 标志之一.从此“五天一打辫, 十天一剃头”便成为日常生活 习惯,“留守中原”也成为清朝 第一个中国公民的标准发型.
国已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2.公路交通 (1)20世纪初,汽车最先出现在上海。
(2)清末民初: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修建一些公 路;但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建起汽车制造厂,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与航空 (1)水运
①1872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 水运业的诞生,打破列强垄断局面。 ②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 ③90年代后,逐渐萎缩,有的转向旅游服务业。
(1)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清末民初:主张婚姻自主,开始仿效西式婚礼。 (3)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由成为时尚。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提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史实、原因)(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3)大众传媒的发展(影响)知识清单知识梳理(本单元知识梳理分为衣食住行、通信、传媒、社会习俗几个部分,大多在初中已经学过,同学们记忆史实即可)衣食住行互联网应用的事例: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社会习俗落后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社会新风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知识经纬要点精析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引起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影响人们生活发生变化。

(2)具体原因:政府的改革,导致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西方自由、平等、民主观念的不断传播,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兴起,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社会生活的变化;仁人志士的推动。

2.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原因: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政府的大力提倡;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影响: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

3.互联网的影响及其评价影响: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评价:(1)优势: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费用低廉;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缺陷:①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②利用网络进行犯罪;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840年——中国近代史——1949年——中国现代史——1978年——中国当代史——今)一个观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特定阶段经济、政治的反映。

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服饰(衣)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传统)、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传入,民国后流行)、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综合中西服装优点)、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具体表现在建国初,与政治生活联系,中山装和列宁装、连衣裙等苏式服装普遍,文革时期,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现代服装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总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饮食结构(食):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19世纪四十年代起,西方饮食文化传入。

西餐馆各通商口岸陆续传入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西餐中的一些常用蔬菜、调味品、西式糖果、糕点、饮料进入百姓饭桌,受到国人欢迎。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

产品丰富。

政府的“菜篮子工程”深得民心。

当今中国产品丰富主要因素: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3.住宅(住):①传统民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习俗风尚 维新派----辛亥革命前后----民国时期 传统婚姻习俗被打破,婚姻自由,举办文明婚礼; 社交礼仪也日益平等化、大众化和民主化; 妇女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妇女不缠足); 断发易服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历史潮流。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50年代—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主流---改革开放以后
六、交通通讯事业发展的影响
2021/4/9
6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自己办报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0世纪前期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
1895.2,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起步 1905年11月《定军山》
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2021/4/9
7
进步影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限制,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放宽并最终取消了限制,中国已成为世界
民航大国。
意义: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2021/4/9
5
五、通讯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私自在上海建起电报机房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电话的发展 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20世纪初,清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据 世界首位 互联网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服饰的变化 (1)原因: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根本) (2)概况:
阶 段 表 现 服 饰 特 征 时代特征
鸦片战争后— —新中国成立 (20世纪上半 期)
男子:长袍马褂→西 中式与西式、传 装、中山装 、学生装 统与现代并存 女子:宽松肥大→旗 袍、上衣下裙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 会 独立自主 当家作主
(3)近代大众报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①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 ②宣传教育,启迪民众; ③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道领域,丰富了人 们的生活。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1895,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 ①起步 1905年11月《定军山》 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②发展、成熟---进步影片: 《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风云儿女》该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 ③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成为电影主题 ④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电影再次走向辉煌。 (2)电视:20世纪20年代问世
3、互联网的兴起 (1)原因:
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2)出现: 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90年代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 入互联网 四大媒介 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是第一媒体 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是第二媒体 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是第三媒体 而互联网,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称为 “第四媒体” 。
1.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
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世变迭起,重以沧桑,由同治 视嘉庆时,其见闻异矣。由今日视同治时,其见闻尤异矣。更阅数十年, 人心风俗之变幻必且倍甚于今日。 ——清《上海县续志·序》

高中历史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与饮食变化服饰变迁: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到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依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饮食变化: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如磐石地沿袭下来。

2、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轮船:19 世纪70 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火车:19 世纪80 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飞机:1909 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有线电报:19 世纪70 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无线电报:20 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后来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

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电话:20 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个市内电话。

到1949年,电话普及率仅为0.05% 。

3、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1833 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72 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材料三:“皇上先断发易服,诏天下,同时断发,与 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 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 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摺》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服饰西化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的涌入\社会政治运动的影响\生
(2)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3)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4)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2007.1
LYM
27
2、电影
(1)中国电影发展的过程: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 从进口到国产。
(2)概况: ①第一次电影放映 1896 ②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
(3)优秀影片: 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
寺》、《姊妹花》、《渔光曲》 ②抗战结束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 东流》、 《松花江上》、 《小城之春》、 《万家灯 火》、 《三毛流浪记》等
2007.1
第二位
2007.1
LYM
30
3、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
(1)互联网的优势:
A、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B、费用低廉;
C、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D、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互联网的缺陷:
1、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
2、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3、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③改革开放后的观念变化
2007.1
LYM
6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 苏式服装、绿军装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开放)

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知识梳理

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知识梳理

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考纲要求】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知识梳理】1. 旧中国A:原因:后,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化。

★B: 表现:(l)物质生活的变化①衣:a. “洋布”、“”(西装)进入城市百姓生活;b.设计的中山装受到维新人士的欢迎;★c.改良后的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穿着。

②食: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面包房、咖啡店,吃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③住:a. 是北方地区的传统典型民居;b.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或的豪宅。

(2)社会习俗的变化①戊戌变法时, 维新派主张“”、“”,并改革传统的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 “”具有反清色彩。

③民国时期, 政府颁布和等法令;点头、握手、取代传统的,取代农历;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 改为。

④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坚持沿袭下来。

2. 新中国成立后A:原因:(l)新中国成立后,人民;(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作为的奋斗目标。

B: 表现:(l)物质生活的变化①新中国成立后:许多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

20世纪50年代,中山装和以列宁装、(“布拉基”)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普遍选择;文革时期,和“干部服”流行。

②改革开放以来:a.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从单一款式走向。

b.食:基本解决问题;政府倡导“”。

c.住: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国家在城镇启动了“”。

(2)社会习俗的变化①新中国成立后:勤俭节约、, 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改革开放以来:休闲方式多样化, 注重环保、讲究卫生、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考纲要求】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和发展【知识梳理】l. 交通工具(1) 铁路①19世纪70年代淞沪铁路(外国商办),不久被拆除;②19世纪80年代初唐山到的铁路,标志中国的诞生;★③新中国成立后宝成、等铁路,加强了、与内地的交通;④“九五”期末营运总里程亚洲、世界;⑤2003年,在,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运营;★⑥2006年全线通车。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 5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 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2.“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人,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

这段话( )A. 认为中国近代化始于被迫开埠通商B. 解释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C. 全面分析了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D. 客观评价了西方扩张的积极作用3.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

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注:1922年始专指高级中学自然科学课程) A. 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 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 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4.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A. 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B. 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C. 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D. 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5.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经历了漫长的变革和发展。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变革的真实写照。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在政治方面,近现代中国经历了清朝末期的禁足令、太平天国的起义、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政治变革。

清朝末期的禁足令导致了中国社会的闭塞和落后,人民生活在极度压迫和贫困之中。

太平天国的起义掀起了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浪潮,虽然最终失败,但却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国政治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从封建专制到共和制度的转变,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

在经济方面,近现代中国经历了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经济的转变,再到计划经济时期的探索和改革开放。

清朝末期,中国社会经济衰败,民族工业几乎被西方列强控制,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试图进行一系列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中国经济仍然贫困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计划经济,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上仍然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文化方面,近现代中国经历了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从封建礼教到人民大众文化的传播。

封建社会推崇礼俗和儒家思想,文化保守且僵化,人民生活贫困且落后。

辛亥革命后,五四运动激发了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觉醒意识,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倡导人民大众文化,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和传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人民精神生活丰富多彩。

总的来说,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着中国社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前进。

中国人民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磨难和困苦,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伟大的进步。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变迁特点: ①形式上
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 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地, 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 城市和乡村差异明显 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清朝末年,北京城流行的竹枝词反映了当时的 社会生活景象。如: “分科大学指开堂,功课启蒙教育良”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 问题:依据材料,指出清末北京城市生活出现的 新现象给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生活:改变生活方式; •思想:促进思想解放; •教育:近代教育发展
唐胥铁路
京张铁路
航空
水运
移风易俗
天足
看报纸
看电影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1905年中国第一部自己拍摄的影片
1935年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项目
衣 食 住 行 习俗 通讯 传媒
1840——1911——1949
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
“竞上洋装” “异味争尝” 洋房 中西合璧建筑
1.变迁原因
铁路、公路 水运、航空
剪辫易服、废止裹足 鞠躬握手、文明婚礼
电报、电话 读报刊、看电影
变迁原因: 政治因素:政治运动的推动 政府政策的支持
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 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 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风 剪辫易服 俗 废止裹足 鞠躬握手 文明婚礼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干烧鱼
浙菜
西湖醋鱼
湘菜
红煨鱼翅
徽菜
符离集烧鸡
鸦片战争后
通商口岸、大城市出现 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厅等。
改革开放后
菜篮子工程(1987年)
改革开放后
快餐
一、物质生活
——住
传 统 民 居
江南排屋
陕北窑洞
草原蒙古包
北方四合院
鸦片战争后
欧式洋房
新中国
天津—华苑小区
——安居工程(1995年)
一、物质生活
一、物质生活
——交通
新 中 国
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 线通车(2000年)
一、物质生活
——交通
新 中 国
青藏铁路(2006年)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气候 条件最恶劣的高原铁路。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 氧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 ,充分体现创新精神。
火车机车演变
蒸汽机车 (解放型)
内燃机车 (1958年)
高考回眸
D
(10年江苏卷)9.徐珂《清稗类钞》记 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 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 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高考回眸
B
(09年安徽卷)15、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 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 彩的是( )
高考回眸
B
(10年新课标卷)31.1902—1906年,京 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 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 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1、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使 中国和世界联系大大增强; • 2、也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 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 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 3、不可避免的带来城市交通堵塞、空气污 染的负面影响和能源危机。
重点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 ①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 的过程; • ②随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 ③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 ④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 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特色; • ⑤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和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 展。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 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 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地。无 论是衣食住行、习俗风尚、还是邮电通信、 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
一、衣、食、住、行之衣
•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开放)
变化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 的演进;发展不平衡,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二、习俗风尚
• 婚丧嫁娶 :自由、简化 • 其它: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 对迷信、使用公历纪元、鞠躬、握手等新式 礼节
重点1: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 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 • • • • • 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 国人审美观念的变化 政府政策的变化 政治运动和社会思潮的影响 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 领袖人物的影响

五单元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五单元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A.衣饰旳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旳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旳迫切愿望 3.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商人想在中国开西餐 馆,他最有可能选择旳地方是
A.上海 B.重庆 C.北京 D.武汉
4.1923年初旳《大公报》上有一篇文章这么说:“第 一是开眼界,能够看成游历,看看欧美各国旳风土人
情……真犹如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 看,岂不比听戏强旳多么?”使人们‘’开眼界”旳是
(3)材料四反应了当今社会旳称呼出现了多样化旳现 象称,呼你在是一怎 定样 程看 度待 上这体一现现了象人旳们旳? 价值观,目前社会上 旳称呼反应了社会生活旳多元化等。
旧式婚姻情况
新式婚姻情况
1.父母之命,媒约之言
1.自由恋爱
2.问名(互问庚贴卜之)
2.订婚
3.会亲(即订婚)
3.婚礼:证婚人、简介人、主婚人依
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农业产量稳步加. 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 D.粮棉油物资统一 管壤
7.从下面这张《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引自孙燕京《噻清社会风尚研究》)能够看出, 新式婚礼较旧式婚礼旳进步之处体现在
①婚礼旳仪式、程序趋于简化 ②摒弃了落后、迷信旳内容 ③充分尊重双方父母旳意见 ④隐含着自主、平等旳婚姻价值观
材料二 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为纲”旳公民道 德.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 和赌博等陋习。(南京临时政府旳措施)
材料三 1923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大”党纲 要求:“凡认可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旳党员, 经党员一人简介,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能够接 收为 党员,成为我们旳同志。”从此互称同志在党内 成为习 惯,并扩大到党员和非党员之间。到了新中 国成立后, “同志”成为全国人民最流行最亲切旳称 呼。1959年8 月3日,毛泽东提议党内一律用同志 称呼,不要以职务 相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民主思想影响下的社会生 活和习俗
1、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戊戌变法:主张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带有反清
革命色彩 民国政府:颁布法令
蔡元培:三次婚姻印证中国近代婚俗变迁
●第一次婚姻:1889年,迎娶王昭(1900年病逝)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姻:旧式
●第二次婚姻:1902年,迎娶黄仲玉(1920病逝) 他提出五个条件:不缠足、识字、男不得娶妾
改革开放后: 人们自由挑选
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 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2、公路
读图思 考:旧 上海的 交通工 具主要 有哪些?
畜力车 黄包车 自行车
和汽车
有轨电 车(20C 初)
20C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才有汽车制造业(一五计 划)
1956年7月14日8时,长春第一 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 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 诞生。
姨太太、若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婚。 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中西合璧)
●第三次婚姻:1923,迎娶周峻 他再次提出条件: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年龄略
大、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 婚礼: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
在婚礼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周峻的 恋爱经过。(完全新式)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立法、 司法、

行政、

考试、

监督五 权分立




三民 主义
以文治国
(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 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
1、男装:列宁装、中山装、绿 军装、中式便服。
2、女装:列宁装、布拉吉 (即连衣裙)、中式便服。
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布拉吉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中华民国建立后 主要原因 (1)政治: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民国政府政策的支持:如 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 (2)经济:民资进一步发展 (3)西方文化传播(新文化运动)
3、新中国成立后 主要原因 (1)政治:两半社会结束
政府政策 各种运动影响(如文革) (2)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
城市沿海与乡村内地发展不均衡
社会生活变化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发 展密切相关
社会生活变化随着民主进程的发展不 断加深
中国社会生活虽变化但保持着自己的 民族特色(传统)
四)趋势: 社会生活越来越现代化,多元化
五)启发
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本质上 体现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 变化
二、以服饰为例:
“做套列宁装,留着 结婚穿”是当时年轻 人的流行说法。
前苏联女专家给中 国带来了布拉吉热
60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78--)
服装向“穿得好”转变,颜色五彩缤 纷,款式丰富多样。
小结: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 繁琐的制度和规定。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 步,服饰的发展趋势是由等级森严走向平民化, 由拘谨、呆板走向美观、得体、方便,由“保守” 走向 “开放”(民主政治的影响)。
4、改革开放后
主要原因 (1)政治:政府政策(决定改革开放) (2)经济: 改革,生产力发展(农村、城市、建立
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中外交流 (3)思想解放,观念变化,教育发展,科
技发展
主要表现 服饰多样化 解决了温饱问题 民航大国,铁路发展
三)变化特点
西方影响明显
新旧冲突(近代最为明显)、中西碰 撞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 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 1949)
(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 三中全会(1949--1978)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78--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 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 1949) 1、男装:长袍马褂、西装、 中山装。
2、女装:以旗袍为代表。
以饮食为例:
中国传统饮食习惯:北方喜吃面食、肉类;南方 喜吃米饭、海鲜。并形成著名的传统四大菜系:川菜、 鲁菜、粤菜、淮扬菜。
自鸦片 战争后,西 方人大批来 华,西餐也 随之传入。 中西餐并行 于世。
清末以及民国时期
由于战乱频 繁加上灾荒, 广大的农村 别说是西餐, 就是普通的 饭都吃不饱。
改革开放前: 人们凭票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