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

合集下载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测试及参考答案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测试及参考答案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测试
一、选择题
1899年5月,张謇设在江苏南通的大生纱厂开张试车,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在1914年至1918年之间,大生纱厂迎来迅速发展的机遇,但好景不长,后来负债累累被吞并。

据此完成1-3题。

1、大生纱厂开张试车引起轰动的主要原因是
A.这是中国人创办第一家近代化纱厂
B.这是南通开办的第一家工厂
C.纱厂的规模在全国最大
D.创办者是清末状元“下海”
2、张謇勇于退出官场转而兴办实业,这一现象:
①说明他有强烈的实业救国、振兴民族经济的爱国心
②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发生变化
③在当时的中国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
④是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种表现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3、大生纱厂的“机遇”和“好景不长”都与下列哪一事件有直接地因果关系?A.第二次工业革命B.辛亥革命 C.第一次世界大战D.十月革命
19世纪后期,西方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据此完成4-6题。

4、19世纪后期,传入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包括
①轮船②火车③飞机④马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展现了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下图服饰的特点是( )A.等级分明 B.坚持传统 C.全盘西化 D.中西合璧2.“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能够说明 ( )①保留了传统特色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③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②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③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④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4.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是( )A.中华民国成立B.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C.改革开放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爱美的中国女性因穿着时新鲜艳,被指责为资产阶级情调。

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现代中国的哪个时期()A.“一五”计划期间 B.“大跃进”时期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6.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打破列强垄断局面的交通行业是()A.航空运输 B.铁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轮船运输7.“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

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

”这首《竹枝词》所描述的情景开始于( )A. 18世纪中期 B. 19世纪初期 C. 19世纪后期 D. 20世纪初期8.1915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其中不可能包括( )A.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分发一份叫《民报》的刊物B.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C.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D.在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9.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A.这一年电影诞生后不久就传到了中国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10.1888年4月《申报》载文:在雇佣女工的场所,“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美国学者雷麦曾经说过:“除了铁路以外,就没有一种其他近代的经济设备输入中国以后,能够产生这样伟大的影响。

”由于种种原因,建国以前中国的铁路建设举步维艰,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下列情形中最有可能发生的是A.1860年,在吴淞口的外国商人乘坐火车到上海洽谈生意B.1885年,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煤矿通过铁路把煤矿石运送到胥各庄C.1915年,西南的护国军在四川铁路沿线与北洋军展开激战D.1925年,孙中山乘坐国产蒸汽机车来到北京2.1920年代一位生活在上海的广东商人,可能见到的场景有A.一堆人围着黑白电视机观看节目B.戏院门口的互联网广告吸引民众驻足观看C.中山装、列宁装等制服大行其道D.乘汽车马车者,男女杂坐不以为嫌3.下列有关“断发”与不缠足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政治色彩B.二者同时被取消C.“去辫”首先是中国留学生在西方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下发生的D.放足受外国传教会极力宣传的影响4. 1912年1月11日,《民立报》提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表明()①中华民国提倡女权②提倡男女平等③提倡女子积极参加国家建设④性别歧视消失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5.1882年,沪上富商张叔和在上海购得地,将其命名为“张园”。

张叔和仿照西洋园林风格筑园,并在园内设茶室、戏台,设题诗壁供文人雅士舞文弄墨。

不久,张园成为了上海各界集会、演说的场所。

这说明张园A.促进了上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体现了西方文化已占据主流地位C.满足了晚清上海社会生活的需要D.导致了近代中西合璧的风俗变化6.近代,西方的一切是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自然也迫使中1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

20世纪初(晚清时期)的天津居民,能感受到的生活变化是①改良旗袍成新潮女士日常着装②可乘坐有轨电车系统上下班③自行车出现在了大街小巷④阅读中国人自已的报纸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
C.上海人善于吸收外来先进事物
D.上海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19世纪40年代以来社会的、一些流行词汇
根据材料,从每一个阶段中选取一个信息词,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角度提炼一个具体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A.北京是民国时期文化中心B.北京的教育水平要高于上海
C.上海的纸质传媒优于北京D.上海的市场经济比北京发达
二、简答题
27.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击”……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A.上海人愚昧、落后
B.上海开始了生活的近代化
A.皮影B.电影C.戏剧D.电视
9.在中国,大到商场酒店,小到接头摊贩,均可以接受基于互联网的支付宝、微信等手机移动支付方式。这一现象说明
A.网络增加了更多就业机会B.网络发展便利了人口的流动
C.网络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D.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10.当筑造铁路的权力收回来以后,国人便跃跃欲试了。在民众的呼吁声中,1898年,清政府主持建成了淞沪铁路。这些资料说明了( )
23.“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22.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宣传“时间就是金钱”,提倡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近几年来,广州人特别崇尚温哥华“慢”式生活理念:高品质生活不在于工作有多忙、节奏有多快,而在于留出时间陪家人、慢下来欣赏自然,沉浸思考。下列对“慢”文化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

高三高考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三高考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单项选择题Ⅰ1.促使中国近代社会风俗习惯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留学生的示范作用B.清政府支持发展工商业C.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D.康有为、孙中山的个人作用[答案] C2.在清末民初,社会上不可能出现的是( )A.郑先生在家里观看电视节目B.人们穿着西装祭拜孔子C.李小姐穿着旗袍拍了一张照片D.在广州吃到了“中西大菜”[答案] A3.如下图所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妇女最时尚的着装——列宁装。

这反映出当时女性的着装( )A.款式多样B.受西方服饰影响C.受苏联影响D.注重个性[答案] C4.近代从“老爷”“大人”到“君”“先生”的称谓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男人的社会地位下降B.西式称呼取代了传统称呼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D. 民主、平等观念对国人的影响[答案] D5.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

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B.洋货倾销中国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答案] C6.1902年,上海的一个人力车车夫在看到一种新式交通工具时有感而发:“完了!这东西要是多起来,我就得失业咯,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就没着落了。

”该新式交通工具是( )A.轮船B.火车C.汽车D.飞机[答案] C7.下列事件对中国社会风俗习惯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的有( )①辛亥革命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③改革开放A.①③B.①②C.①②③D.②③[答案] C8.创刊于1861年11月的《上海新报》发刊词写道:“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

”其创办目的是( )A.报道重大时事B.宣传政治主张C.评价社会风气D.传播商业信息[答案] D9.右图所示是1896年创办于上海的一份著名报刊,下列有关此报刊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近代国人办报的先例B.近代第一份通俗性报刊C.有利于推进变法,开启民智D.拉开了近代报刊业的序幕[答案] C10.进入近代,中国电报事业开始发展起来。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有关下图反映出的当时的社会现象说法正确的是()①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②西方人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③中国人开始接受西方的习俗④受西方侵略的影响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维新派在改良社会风俗上大胆地突破清朝禁忌,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突破的禁忌主要有()①断发易服②废止缠足③住洋楼吃西餐④改正朔,用阳历A. ①②③④B. ①②C. ③④D. ①②④3.1930年,有一外国人到北京旅游,他不.可能()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B.找家网吧与他的本国朋友聊天C.在西餐馆就餐D.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4.近代农村社会受西方影响较小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因素浓厚 B.远离大城市C.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 D. 西方列强侵略程度较轻5.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①由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扩展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③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密切相关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6.新中国出现新生活新风尚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的迅速发展 B.人民当家作主C.苏联的援助 D.人们对美的追求7.(原创)看图,这是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时使用的粮、布、油票。

而现在你可以只赁手中的人民币在任何一家超市买到你想要的这些东西,这说明()①粮、布、油票的携带没有人民币方便,大家不愿意携带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③生产力解放的结果④日益现代的农业、工业、畜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原创)下列表述不.符合实际的有()A.当前,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社会风尚,正在逐步形成B. 中国人民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是在1987年C.恩格尔系数下降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下降D.1995年,党和政府启动了“安居工程”9.首次打破列强垄断江海运输业局面的标志是()A.民族资本家投资经营内河航运B.洋务派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C.轮船运输事业由国家统一管理D.各大口岸相继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10.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铁路、公路、民航业的快速发展,轮船运输业()A.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快速发展态势B.在交通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呈现萎缩现象C.不再受国家的重视D.绝大部分都转向高档次的旅游服务业11.标志着中国铁路诞生的是下列哪条铁路的建成()A.淞沪铁路B.京张铁路C.唐胥铁路D.京汉铁路12.(原创)新中国建立后,下列不.是我国在加强西部地区交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的是()A.宝成铁路 B.鹰厦铁路C.兰新铁路D.青藏公路13.中国火车经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的进程,这说明()①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②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③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④西方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加深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③14.(原创)关于中国航空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A.1920年,随着首条航线的开通,中国民航事业拉开序幕,B.当今,我国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有直通航线C.改革开放后,人们出差旅游、探亲访友乘坐飞机已经屡见不鲜D.当前中国民航共有航线52条,航线总长度近八万千米15.(原创)下列有关近代中国电讯事业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A. 到甲午战争前夕,我国大部分省份和重要商业城市都架设了电报线路B.旧中国,电话的发展非常缓慢,到1949年,全国电话容量只有37万门C.最早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的是丹麦的电报公司D.目前,移动电话用户多于固定电话用户,后者已经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16.下列不.属于通讯工具变迁和电讯事业发展影响的是()A.信息传递快捷简便B.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C.写信的人越来越少,阻碍了人们的感情交流D.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17.有人写诗赞叹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试题(含答案)

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试题(含答案)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辛亥革命后,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文官制服的新式服装是( ) A.中山装 B.西装 C.列宁装 D.长袍2.现在城镇街头、广场闲暇时有很多人在跳迪斯科,连老太太也加入,这反映了( )A.迪斯科适合小脚老太太 B.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C.人们社交礼仪变化 D.人民文化生活丰富3.1932年,《申报》公布其编辑政策,有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以及一切可惊可喜之事。

该政策体现了《申报》A.是民国政府的喉舌 B.具有信息传播功能C.是较强的学术刊物 D.推动了社会的进步4.电车与公共汽车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是在()A.民国成立后B.20世纪30年代C.20世纪20年代D.1949年以后5.20世纪初,有人写了一组描写上海洋场风物的《望江南》词,其中一首写道:“申江好,电线疾雷霆。

万里语言同面晤,重洋信息霎时听。

机括竟无形。

”这描写的是A.电报B.电车 C.邮局 D.电话6.“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得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A.青年男女身穿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C.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D.一群爱国学生在街头巷尾散发传单宣传抗日救国思想7.中国第一架飞机的制造者是A.冯如 B.冯国璋 C.冯玉祥 D.冯巩8.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初三日颁布《剃发令》,许多汉人誓死不从;1912年3月5日,孙中山颁布《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却有很多汉人拒绝剪辫。

这表明A.剃发与剪辫是个人自由 B.社会习俗具有稳定性、凝固性C.国人反对、排斥辛亥革命 D.二者都属于革除陋习的政策9.电影是一种以活动画面表现的艺术。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清末民初有一首《天津竹枝词》描述“白兰地酒胜葡萄,味美香宾(槟)价亦高。

犹忆当年风俗朴,一壶黑小烫烧刀”。

这反映了当时天津()A.居民饮食习惯发生根本变化B.西方饮食文化已大众化C.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汇D.饮食文化的民族地域性解析:选C材料中既有白兰地、香槟,也有烧刀,可见当时中西文化之间发生了碰撞与交汇,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近代中国居民饮食习惯未发生根本改变,排除;“味美香宾(槟)价亦高”可见西方饮食一般大众消费不起,B项排除;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2.(2019·濮阳模拟)1900年,蔡元培之妻逝世,多人登门说媒。

蔡元培贴出“征婚启事”:第一,不缠足。

第二,识字。

第三,男子不娶妾,不娶姨太太。

第四,丈夫死后,妻子可以改嫁。

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

这则“启事”使说媒的人顿时退避三舍。

这反映出当时()A.婚俗观念发生彻底转变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显现C.近代报刊方便信息传播D.新思想传播的阻力较大解析:选D根据材料得出蔡元培主张的新思想影响下的征婚要求并未被大多数人认可,表明新思想并未受到社会广泛接受,其传播受到的阻力较大,故D项正确;A项“彻底改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与材料所给“1900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3.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上述称谓变化的社会意义主要在于() A.强调信念一致B.强化公仆意识C.充实人民语言D.彰显平等精神解析:选D题意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称谓的变化,没有体现信念的相关内容,故排除A项;公仆意识主要针对官员,与民间无关,故排除B项;称谓的变化是为了消除官职高低和阶级之间的尊卑,并非是为了充实人民语言,而是为了彰显平等精神,故排除C项,选D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测试卷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测试卷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河北无极(无极,地名)有歌谣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

”中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最早是在() A.太平天国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后D.新中国成立后2.据史料记载,1909年,留日女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自主。

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至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

这则材料反映出()①人们婚俗观念的变化受西方影响②主张恋爱、婚姻自由的思想出现③婚礼仪式日趋简化④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出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2011·汕头模拟)上海虹桥路被称为饮食世界的小联合国,除了中式餐厅外,还有西式风格的烤肉、比萨、新马泰的咖喱风味,日本生鱼片,巴西烧烤等,应有尽有。

这集中反映了()A.饮食受到当地环境、物产的影响B.文明交流影响饮食的发展C.上海经济发展迅猛D.上海人的饮食口味改变了4.下列哪一种言论可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的婚姻特点()A.“我要自己找婆家呀”B.“我是指腹为婚的产儿”C.“孩儿无知,婚嫁大事全凭父母大人做主”D.“无媒无凭,就想结婚,甭做梦”5.中国近代“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

这种变化折射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封建经济渐趋衰落B.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C.人性日益解放,社会日趋开放D.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6.“别墅”在今天仍是人们追求的高档居室建筑。

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开始出现,其最初风格特点是()A.中国传统建筑B.中西合璧C.完全欧化D.中国创新7.(2011·安徽联考)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时中国人的基本形象。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试题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试题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试题1.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

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答案】D【解析】本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明显反映的是对西方舞会的认同态度。

A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是上海各家报纸评论,不能反映B项;中西方文化是可以相互交融的,C项说法错误。

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西方生活方式在中国2.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式,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社交礼仪和称呼的改变体现了民国建立后,民主共和平等观念的发展。

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3.1913年1月,《大公报》发文描述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

”这种现象反映了()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答案】A【解析】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临时约法》宣扬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理念,所以女子参与政治活动,是对自由平等思想的响应,故A项正确;救亡图存就是反帝反封建,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民主共和,在当时,主要体现在反对封建专制,材料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女子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与婚姻自主无关,故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有关西式服饰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有
①民间仿效西式服装之风开始萌动②清政府对官定服饰进行改革③民国政府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④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对该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②当时不缠足运动推广普及很快
A.①②都正确
B.①②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
3.维新派掀起女权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A.外国教会的宣传
B.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C.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D.民族危机的影响
4.辛亥革命对改革近代习俗起到的作用有
①民国政府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新式服饰迅速走向中下层民众②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③民国之初,为体现民主共和精神,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④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不缠足会草例》,促进了不缠足运动的开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关于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下列正确的是
①由通商口岸向内地发展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③和资本主义的侵略密切相关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6.中国近代航运业最早诞生于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洋务运动军事工业
C.洋务运动民用工业
D.官僚资本企业
7.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是
A.自建的胥唐铁路通车
B.自己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C.民国时期把商路的建筑权收归国有
D.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修建铁路
8.下列关于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重大事件,正确的先后顺序是
①京张铁路建成通车②中国近代航运业的诞生③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④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④②①③
D.③①④②
9.引起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①西方列强的侵略②自然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有识之士的推动④西方文化的影响()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④
D.①③④
10.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和风气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①舶来的近代西方文明使中西文化碰撞、交汇,是近代社会习俗、风气演变的重要原因②近代文明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使社会生活习俗趋向西化,对中国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对此应完全肯定
A.①正确,②正确
B.①②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
11.互联网的应用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①打破常规时间、空间界限,使信息知识迅速、便利地传播②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娱乐方式③改变着传统社会生活④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词语,下列流行词语与时间对应不正确的是
A.生产合作社——50年代
B.喊口号挣工分——60年代
C.万元户、爆发户——70年代
D.伊妹儿——90年代
13.“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这话体现了①当代中国人对生命价值的高尚追求②现代生活节奏的高效与快捷③改革开放使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的变化④现代人对金钱的崇拜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下了关于近代中国铁路的有关材料:
材料一光绪六年岁末,刘铭传为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但更多的人“群相哗骇”,不但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

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维艰可以体味。

材料二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一变。

……至1911年,中国共修筑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修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仅1200公里,占总比率的14﹪。

材料三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的进程。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在铁路兴建之初遇到了什么情况?
⑵依据材料二,指出甲午战后到1911年前中国铁路的修建出现了什么新特点?这种投资状况说明了什么问题?
⑶据材料三,归纳近代铁路的修建对推动近代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

15.当今互联网正大踏步走进人类生活的时候,人们对网络作用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认识:
一种意见认为,作为中学生,他们上网的机会很多,互联网向他们展示了各类知识结构,网络为他们提供了大量信息,又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个性化和国际化的空间,给了他们一个展示自身能力的大舞台,所以他们对于知识选择的灵活性大大增加,学习的主动性也大大提高,学习的内容自然大大超出了狭隘的课本范围,这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应是大有裨益的。

网络的出现无疑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一块绿洲。

另一种意见认为,有些中学生上网更多的是为了消遣和娱乐,因为网络——这个完全虚拟的世界是他们放松自己的最佳场所。

同时也许正基于这一点,家长和师长才会对中学生上网出现
不同程度的抵制,因为他们认为网上娱乐分散了他们过多的精力,会对学业造成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害怕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他们的身心不利。

实际上也确实在中学生中,出现了“网络综合症”等一系列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

调查数据表明,青少年选择互联网,比例最高的是“满足交流的需要”,占六成五;其次是满足学校学习功课的需要,占五成。

三至五成的青少年对自己使用互联网的能力有不同程度的自信,认为自己具备克服负面影响的能力。

针对以上互联网带来利弊的不同认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认识。

【专题测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A 2.A 3.B 4.B 5.A 6.C 7.A 8.B 9.A 10.C 11.D 12.C 13.A
二、非选择题:
14.【解析】本题以近代中国铁路发展为主题组织材料,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理解材料和运用材料中有效信息及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回答第(1)、(2)问时,要紧扣“根据材料”的题目要求和“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新特点”的关键词,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答案从材料中归纳概括即可;第(2)问明确帝国主义国家投资多,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第⑶问要结合材料,从客观角度评价修铁路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⑴刘铭传与李鸿章兴建铁路的主张遭到落后势力的强烈反对。

⑵近代铁路以帝国主义直接投资和贷款投资修建为主,中国人自筹自建铁路所占很小比例;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铁路的建筑权。

说明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加强,中国铁路修筑权大量丧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⑶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传播了知识、信息;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及从业人员的生活。

15.【参考答案】对青少年上网应积极引导和积极加以管理。

既不能视之如洪水猛兽,也不会因某些负面的影响而因噎废食。

看法和认识只要言之有理,注意从事物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来评价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