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最新整理)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

随着中央集权的确立和不同王朝的更迭,地方行政区划也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进行探讨。

1. 郡县制的确立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是郡县制的确立。

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前,一些地方国家采取的是诸侯国制度,诸侯国通过封土,建立对自己领地内的行政管理。

然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郡县制,将全国分为多个郡县,由中央政府派驻官员进行行政管理。

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成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的基础。

2. 郡县制的调整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也发生了调整。

汉朝时期,郡县制度变得更加细化,全国分为三级:州、郡、县。

州是最高级的行政单位,由一位太守负责。

而郡和县则分别由太守和郡县丞负责。

这种精细化的行政管理结构使得中央政府更好地掌握了对地方的控制权。

3. 地方行政区划的变革隋唐时期,随着国家治理体制的改革,地方行政区划发生了重大变革。

隋朝废除了郡县制,设立了州县制,进一步细化了行政管理。

而唐朝则进一步加强州县制,设立了道、府和州县,形成了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此后的几十年里,尽管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和数量有所变动,但调整的幅度相对较小。

4. 宋元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宋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尽管仍然保留了州县制的基本框架,但宋朝采取了更加精细的行政管理方式。

宋朝将一些郡县升级为路,路下设路县,一级一级地进行行政管理,从而更好地适应当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

元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幅度较小,基本延续了宋朝的制度。

5. 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受到国家政权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

明朝初期,继承了元朝的行政制度,但后来转向了州县制,夷平了一些地方特殊的行政制度。

而清朝统治后,地方行政区划主要分为省、直隶州和县。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现代,对地方行政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行政区划称谓沿革

我国行政区划称谓沿革

我国行政区划称谓沿革
我国行政区划的称谓沿革历史相对复杂,下面是一些主要的变革:
1. 古代: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6郡),郡下设县。

汉代时,设立了13州作为行政区划。

唐代初期,设立了州、县两级,后来又在州之上设立了道,全国被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

宋代时,改道为路,全国被分为15路(后增至18路)。

2. 元明清时期:元朝是建省的开始,全国被分为中书省(直隶中央的一级政区)和其他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行省下设有路、府、州、县。

明代时,行省又被称为布政使司。

清代沿用了省级行政区划,并简称为“省”。

3. 民国时期:沿袭了清代的省制,但区划数量多次调整增加,并增设了直辖市建制。

4. 新中国成立后:初期,全国被划分为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区,代表中央管辖所属的省级行政单位。

1954年,撤销了大行政区,设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

这些是我国行政区划称谓沿革的一些主要阶段,具体的变革和细节可能因历史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咱们聊聊中国古时候,那地界儿是怎么划分的,那叫一个有意思,跟咱们现在可大不一样。

想当年,皇帝老爷一挥手,这地儿归你管,那地儿归他管,就跟分蛋糕似的,但分得可比蛋糕精细多了。

最早的时候啊,人们还住在山洞里,部落间划个圈圈,里头是自己的地盘,外头就是别人的了。

后来,社会进步了,人多了,地盘也得重新分。

夏、商、周那会儿,有了“九州”的说法,听着就大气,跟现在的省份似的,但那时候的九州可大多了,每个州都包含了好些个现在的省。

到了秦朝,秦始皇老霸气了,他觉得九州不够用了,得统一一下,于是就有了郡县制。

他把全国分成了好多郡,每个郡再分成县,县下面还有乡、亭,跟现在的省、市、县、乡似的,但那时候的官儿可没那么多层。

老百姓呢,也知道了自己住在哪郡哪县,出门走亲戚也能跟人吹吹牛:“我乃秦郡人士,你呢?”汉朝继承了这套制度,但玩得更溜了。

汉武帝这家伙,爱折腾,他嫌郡太大了,不好管,于是就把大郡切成小郡,跟切西瓜似的。

这样一来,郡就更多了,管起来也更方便了。

而且,汉朝还搞了个刺史制度,每个刺史管几个郡,跟现在的省长似的,但那时候的刺史可没那么多权,主要是监督的。

唐朝呢,就更热闹了。

李世民这家伙,不光会打仗,治理国家也有一套。

他把全国分成了十道,每道下面再分州、县。

这“道”啊,听起来就神秘,其实跟现在的省也差不多,只是叫法不一样。

而且,唐朝的官员们还特别喜欢到各地去巡视,美其名曰“巡察使”,其实就是出去旅游加考察,顺便看看老百姓过得咋样。

宋朝以后啊,行政区划就越来越复杂了。

什么路啊、府啊、州啊、县啊,搞得人头晕。

但不管怎么变,都是为了让皇帝老爷更好地管老百姓嘛。

而且啊,这些地名儿也变得越来越有文化味儿了,什么“姑苏”、“扬州”、“临安”,听起来就让人心生向往。

总的来说啊,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页都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虽然现在我们用的是省、市、县这样的划分方式,但那些古老的地名儿和制度还是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记忆里,让我们在回味历史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答案: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第一节萌芽时期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在原始社会,人们按氏族、部落进行生产和生活,根本不需要行政区划,也没有地域区划的概念,正如《礼记·礼运》篇所述,那时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

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

一些同志认为:夏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是在原始公社部落基础上形成的'小邦’或'方国’”;“商代的行政区划采用分封制的形式”,(1)是不对的。

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一、传说中的州服制在本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夏、商、西周王朝存在着“十二州”、“九州”、“五服”等行政区划。

最典型的如《汉书·地理志序》所云:“昔在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

……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

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

”即说黄帝时已有州制,尧因洪水之灾,分中国为十二州,禹治水后更改为九州,以后又把中国分为五服。

实际上,所谓夏、商、周代的“十二州”、“九州”、“五服”之说都仅是种种传说而已。

1.“十二州”说它是传说中的尧舜氏族社会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尚书·尧典》的“肇十有二州”。

历代行政区划演变

历代行政区划演变

历代⾏政区划演变夏朝:⽅国商朝:⽅国约150周朝:诸侯国周初分封71国(53姓姬),后增五六⼗,县数为756县县有⼤⼩,⼤县置县令,⼩县置县长,县令、县长之下有县丞、县尉县下设乡,乡下设亭(相当于现在的管区),亭下设⾥西楚霸王:分封制西汉:郡国并⾏制,后加州(不是⼀级政府,只是监察区),州、郡、县、乡、亭(⾥)新朝:郡国并⾏制先改12州,裁撤朔⽅、司⾪部,改凉州为雍州、交趾为交州,后改9州东汉:郡国并⾏制,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制州(14)、郡国(105)、县(⾢、道、侯国)、乡、亭、⾥、什、伍三国:州郡县魏有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州全境以及荆州的南阳、南乡、江夏、襄阳、等四郡65县。

扬州的九江、庐江等⼆郡⼗四县。

东吴有荆州的南郡、武陵、长沙、零陵、桂阳等五郡102县。

扬州的丹阳、会稽、建安、吴郡、豫章、庐陵、庐陵南部等七郡146县。

交州的全境。

晋朝:设州郡县乡亭五级东晋⼗六国:州郡县制,州郡数量激增东晋领有扬、北徐、豫、江、北青、司、荆、北雍、东益、宁、交、⼴、北并、北冀、梁、徐、北兖等⼗七州,及幽、冀、东秦、青、并、兖、秦、雍等侨州,共⼆⼗五州南北朝:州郡县制侨州、侨郡、侨县数量激增,⾄南北朝末年灭亡前有30州、100郡、400县。

隋朝:废郡制,以县直⾪于州,后⼜改为郡县制,州(郡)、县、乡、亭(⾥)583年⾄607年实⾏州县制共24年,607年(⼤业三年)复改州为郡,在郡上设置司⾪、刺史15员,司监察之职,郡县制11年,⾄618年。

隋初共有州241,郡680,县1524。

隋⽂帝末年,全国有297州1348县,607年,隋炀帝增设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荆州、梁州及雍州等九个监察州(按古名),⼤业五(609年)年的⾏政区划,隋郡为190,县1255,郡分九等,后缩减为三等。

唐朝:州县制,道、州(府)、县、乡、⾥(保、邻、坊)州分7等辅、雄、望、紧、上、中、下,县分六级京(⾚)、畿(望)、上、中、中下、下体制较尊的地区设府,⽐如开封府、临安府、绍兴府等州称知州,军⼀般是军事重镇或要冲,监设在⼀些主要的⼯矿牧盐等重要物资产区,领县的军监与府、州同级,都⾪于路,但实际地位则要低于府和州,不领县的军、监与县同级,同⾪于府或州。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基于氏族社会的传统而建立起来的。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都保留着氏族社会的特点,如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都以血缘关系为社会组织的纽带,这时虽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但尚不成熟。

(一)郡县制古代较完整的地方行政制度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

春秋时期,秦、晋、楚等国在边地设县,在古文中,县是古悬字,因悬于诸侯的采邑之外而命名。

其后各诸侯国普遍置县,且从边远之地发展到内地。

设郡晚于设县,也是为了满足防卫之需要而在边地设立。

最初郡县互不统属,后因经济开发,人口增长,中原各诸侯国北部边境的郡开始分县而治,中原腹地的县逐渐划小,数目增多,于是在县上置郡,形成郡县两级政区。

至战国后期,各诸侯国除都城外已普遍置郡。

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把郡县行政区划制度推行到全国。

确立了郡县制。

两汉承袭秦制,但刘邦认为秦朝速亡的重要原因是未分封子弟为王侯供卫中央,于是将当时全国60个郡的3/4分封给诸侯王,中央直辖仅15个郡,结果重蹈战国时割据之势,引发七国之乱。

平叛后,西汉朝廷将王国作用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又以“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缩小其辖境。

从此,诸侯王“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郡国并行制名存实亡,实际已恢复秦的郡县制。

(二)州郡制州起源于汉武帝时所建的刺史监察制度。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部,每州设剌史监察地方,不过这时的州刺史并无固定驻所,还没有形成一级行政规划。

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为有效地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改刺史为州牧,命朝中九卿任州牧,执掌一州军、政大权,州逐渐成为郡、县以上的一级结构。

于是,全国的行政区划由虚的三级制演变为实的三级制,由郡县制演变为州郡县制。

由于州牧手握重兵,并以此为割据资本,使中央集权陷于瓦解,导致三国鼎立割据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极度混乱,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罢天下郡”,推行以州领县的两级行政制度,至隋炀帝时又改州为郡,以郡统县,隋朝的整顿虽然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埋藏滥置州、郡的现象,但也没能挽救州郡制。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2.演变特点:(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

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

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

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

“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

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最新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1.周朝的分封制2.秦汉时期的郡县制3.三国南北朝的州郡县制4.隋唐五代时期的州县制5.元朝的行省制6.明清时期的省道府县制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划分原则1.国土面积和地理条件2.政治、经济状况3.民族和人口的分布4.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模式四、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职能与权力1.行政管理2.军事管理3.监察事务4.民政事务五、结论正文一、引言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行政区划演变过程。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划分原则、职能与权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1.周朝的分封制周朝实行分封制,将国土划分为诸侯国,以藩屏周。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周王朝的稳定和繁荣。

2.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 36 个郡。

郡下设县,行政级别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和地市级。

西汉沿用秦朝的制度,也是郡、县两级划分。

3.三国南北朝的州郡县制三国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演变为州郡县制。

州辖郡,郡辖县,行政级别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地市级和县级。

4.隋唐五代时期的州县制隋唐五代时期,行政区划变为州县制,取消了郡的设置。

州直接辖县,行政级别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和县级。

5.元朝的行省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将全国划分为 13 个行省,行省下设路、州、县。

行省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为明清时期的省道府县制打下了基础。

6.明清时期的省道府县制明清时期,行政区划沿用元朝的行省制,并在此基础上设立道、府、州、县等各级行政单位。

省道府县制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

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划分原则1.国土面积和地理条件行政区划的划分首先要考虑国土面积和地理条件。

根据地域的大小、地形、气候等因素,合理划分行政区域。

2.政治、经济状况行政区划的划分还要考虑政治、经济状况。

最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最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一、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1、夏商两代:方国制。

夏商两代,地方上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2、周代:分封制周武王把王畿(jī)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西周的分封制分封的是土地和人民,受封对象是古代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王室同姓子弟,他们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

3、秦:郡县制。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后来,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调整,增至40余郡。

4、汉:①郡国并行制: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吸收周朝和秦朝教训,实行郡国并存的地方行政体制。

这些同姓诸侯国在汉初稳定局势和平定诸吕之乱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后来,封国日益强大,威胁中央政权,汉景帝时酿成了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刘濞(bì)联合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

经过汉景帝“削藩”和汉武帝“推恩令”,王国势力被削弱,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能衣食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推恩令”:诸侯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

)②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刺史改称州牧),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附: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联合力量打败项羽,分封了一些重要将领为王。

刘邦即位后开始铲除异姓王。

刘邦在翦除异姓王的同时,又分封了一批刘姓子弟为王。

刘邦在总结秦亡的原因时,除了确认暴虐是主要原因外,还认为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也是秦短命的关键所在。

在经济凋敝的条件下,刘邦也无力直接控制全国,想依靠刘氏宗族的力量,作为皇权的屏障。

刘邦晚年和群臣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简述秦至清代行政区划演变的历史.

简述秦至清代行政区划演变的历史.

简述秦至清代行政区划演变的历史.
中国从秦朝开始实行郡县制,经过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朝代的不断演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行政区划体系。

秦朝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

汉朝沿袭了郡县制,并增设了州这一级行政区划。

唐朝时期,将全国分为十道,道下设州、县。

宋朝时期,将全国分为十五路,路下设州、县。

元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度,将全国分为十个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明朝时期,废除行省制度,将全国分为两京十三省,省下设府、州、县。

清朝时期,基本沿袭了明朝的行政区划,但增设了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等特殊行政区。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演变是一个不断完善和调整的过程,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的不断加强和细化。

秦朝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秦朝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秦朝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秦朝至明清时期,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由简单的县制逐渐发展为由州、府等级与县级构成的三级行政体系。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从而统一了行政管理。

每个郡下设若干县,县作为最基层的行政单位,负责管理地方的日常事务,如土地、税收、司法等。

而郡的地位则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地级行政单位,负责辖区内的综合管理。

随着历代的更替,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也发生了变化。

到了宋朝(960年-1279年),行政区划开始出现了州、府的设立。

州的地位介于郡
和府之间,负责管理辖区内的军事、财政、司法等事务。

府则是相当于地级行政单位,负责辖区内的行政管理以及经济发展。

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地方行政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制度化。

明朝时,行政区划由州、府、县三级构成,并采取官员巡视制度,将地方官员的权力加以限制,以防止滥用职权。

清朝时,地方行政制度继承了明朝时期的框架,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行政的控制,设立了直隶、陕西、山西等直辖行政区,以加强对地方行政的统一和管理。

在演变的过程中,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不断调整和改革,以适应不同
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政治需要。

这一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和变迁。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篇一: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基于氏族社会的传统而建立起来的。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都保留着氏族社会的特点,如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都以血缘关系为社会组织的纽带,这时虽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但尚不成熟。

(一)郡县制古代较完整的地方行政制度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

春秋时期,秦、晋、楚等国在边地设县,在古文中,县是古悬字,因悬于诸侯的采邑之外而命名。

其后各诸侯国普遍置县,且从边远之地发展到内地。

设郡晚于设县,也是为了满足防卫之需要而在边地设立。

最初郡县互不统属,后因经济开发,人口增长,中原各诸侯国北部边境的郡开始分县而治,中原腹地的县逐渐划小,数目增多,于是在县上置郡,形成郡县两级政区。

至战国后期,各诸侯国除都城外已普遍置郡。

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把郡县行政区划制度推行到全国。

确立了郡县制。

两汉承袭秦制,但刘邦认为秦朝速亡的重要原因是未分封子弟为王侯供卫中央,于是将当时全国60个郡的3/4分封给诸侯王,中央直辖仅15个郡,结果重蹈战国时割据之势,引发七国之乱。

平叛后,西汉朝廷将王国作用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又以“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缩小其辖境。

从此,诸侯王“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郡国并行制名存实亡,实际已恢复秦的郡县制。

(二)州郡制州起源于汉武帝时所建的刺史监察制度。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部,每州设剌史监察地方,不过这时的州刺史并无固定驻所,还没有形成一级行政规划。

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为有效地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改刺史为州牧,命朝中九卿任州牧,执掌一州军、政大权,州逐渐成为郡、县以上的一级结构。

于是,全国的行政区划由虚的三级制演变为实的三级制,由郡县制演变为州郡县制。

由于州牧手握重兵,并以此为割据资本,使中央集权陷于瓦解,导致三国鼎立割据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极度混乱,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罢天下郡”,推行以州领县的两级行政制度,至隋炀帝时又改州为郡,以郡统县,隋朝的整顿虽然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埋藏滥置州、郡的现象,但也没能挽救州郡制。

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912年)在封建社会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主要受到封建制度的规定和统治者的要求影响。

在秦朝统一中国前,各个封建诸侯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各有不同,但都以宗族和世袭制度为基础。

秦朝推行的郡县制,统一了各地的地方行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三级行政区域:郡、县和乡。

郡县制的实施改善了行政管理,但也限制了地方的自治权。

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地方行政制度也逐渐改变。

在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采用了州县制,而南方地区则保留了原有的郡县制。

唐朝在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府、州、县、乡四级行政区域,并引入“刺史”制度,增加了中央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宋朝时期,为了强化中央集权,推行了知府制度,府、州的地方行政机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元朝时期,由于是外族政权,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元朝推行了盟州制和路监制,在全国划分了十九个行省,行省的辖区范围更大,管理更加中央化,减弱了地方的自治权。

明朝时期,采用官制地方行政制度,府、州、县、乡四级行政区域依然存在,但增设了巡按使和提举等官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巡视和监督。

清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基本延续了明朝时期的官制。

清朝废除了巡按使和提举等官职,引入了总督制度,并设立了直隶、陕甘、云贵等特别行政区域,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辛亥革命后,民国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一系列。

1914年,通过《县区法》将县、区进行了统一,划归地方自治。

同时,设立了直辖市、省、市、县、乡等行政区域,实行了地方自治。

此外,受到西方行政制度的影响,民国时期也开始引入了部分现代行政管理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重大变革。

1950年,实行了地方性人民政府制度,设立了省、市、自治区和县级行政区域,并对乡、镇进行了重新划分,并且成立了地方性人民政府。

此后几十年中,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多次调整和,如设立了特区、开发区等特殊行政区域,深化了地方自治。

中国各朝代行政区划

中国各朝代行政区划

中国各朝代行政区划
中国各朝代的行政区划设置有所不同,以下是部分朝代的行政区划简介:
1. 秦朝: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取消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废除诸侯,设立郡县,将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

2. 汉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州—郡—县的行政区划制度。

汉朝时共有十三州,各州辖大约三到五个郡。

汉朝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行政区划制度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3.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分别设立了各自的州、郡、县等行政区划。

4. 唐朝:唐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行政区划也发生了变化。

在州的基础上增设了道,道的设立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并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

5. 宋朝:宋朝时期,行政区划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州的基础上增设了府、军、监等单位,并将路作为行政区的名称开始使用。

6. 元朝:元朝时期,实施了行省制,这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元朝共设立了10个行省,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四级。

7. 明朝:明朝时期,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取消了路的行政区划级别,只保留了府、州、县三级行政区划。

8. 清朝:清朝时期,行政区划较为复杂。

在府、州、县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厅的行政区划级别。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各朝代的行政区划设置和演变较为复杂,如有兴趣可查阅历史书籍进行了解。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带来的启示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带来的启示

一、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古代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划不仅是政治组织形式的体现,更承载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从古代封建时期到现代国家行政区划制度的形成,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为今日的行政管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二、古代的封建领地与郡县制度在古代,我国封建帝制下的地方行政区划主要以封建领地和郡县制度为主要形式。

封建领地是封建王国或诸侯国划分出来的疆域,而郡县制度则是秦朝统一我国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这两种形式的地方行政区划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封建王国的政治权力和地方自治,保障了地方的稳定和繁荣。

三、经济发展与行政区划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也经历了多次的演变。

在秦汉时期,郡县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并对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隋唐时期的府州制度更是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新的调整,使得各地方行政区划更为细化和精细化。

四、文化传承与地方行政区划的融合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还与文化传承密切相关。

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地方行政区划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

唐代的道州制度、宋代的路、州、县制度等,都对我国古代的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地方行政区划的启示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为当今的行政管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古代的封建领地和郡县制度体现了地方自治和政治权力的分散,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也展现了文化传承与地方行政区划的融合,这为现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不仅是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更为当今时代的行政管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下我国地方行政区划的重要性和作用,推动地方行政区划改革和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地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地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开展演变一、地方行政机构的开展演变1、夏商两代:方国制。

夏商两代,地方上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2、周代:分封制周武王把王畿 (jī)以外的广阔地区的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西周的分封制分封的是土地和人民,受封对象是古代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王室同姓子弟,他们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

3、秦:郡县制。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在全国X围内推行郡县制。

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 郡,由中央政府直接收辖。

一郡之内又分假设干县。

后来,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调整,增至40余郡。

4、汉:①郡国并行制: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吸收周朝和秦朝教训,实行郡国并存的地方行政体制。

这些同姓诸侯国在汉初稳定局势和平定诸吕之乱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后来,封国日益强大,威胁中央政权,汉景帝时酿成了吴楚七国之乱〔吴王X濞〔 bì〕联合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

经过汉景帝“削藩〞和汉武帝“推恩令〞,王国势力被削弱,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能衣食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推恩令〞:诸侯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局部土地成为列侯,由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

〕②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刺史改称州牧〕,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附:在楚汉战争中,X邦为了联合力量打败项羽,分封了一些重要将领为王。

X邦即位后开场铲除异姓王。

X邦在翦除异姓王的同时,又分封了一批X姓子弟为王。

X邦在总结秦亡的原因时,除了确认暴虐是主要原因外,还认为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也是秦短命的关键所在。

在经济凋敝的条件下,X邦也无力直接控制全国,想依靠X氏宗族的力量,作为皇权的屏障。

X邦晚年和群臣杀白马盟誓:“非X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2、演变特点:(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

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

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与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与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与文化区的吻合。

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与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与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

“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与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

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与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就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就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3、对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整体评价:⑴积极: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征发徭役、兵役,征收赋税,管理地方治安;有利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摘要:一、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概述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五个时期1.萌芽时期2.郡县制时期3.州制时期4.道(路)制时期5.行省制时期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与演变正文: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其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五个时期。

一、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概述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有效地进行管理和统治,将国土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行政区域。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直到清朝结束。

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五个时期1.萌芽时期(先秦)这个时期从公元前21 世纪至公元前3 世纪,约1800 年间。

在这个阶段,国家刚刚形成,行政区划还没有完全确立。

夏、商、西周的行政区划比较简单,主要是以部落、方国为基础。

2.郡县制时期(秦、汉)公元前3 世纪至公元2 世纪,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 个郡,下设数百个县。

汉朝沿用郡县制,并在汉武帝时期设立了13 个州,以监察各郡。

3.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公元3 世纪至6 世纪,这个时期州的地位逐渐上升,州的长官成为州的最高长官,行政区划逐渐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4.道(路)制时期(唐、宋)公元7 世纪至13 世纪,唐朝将全国划分为10 道,后又增至15 道。

宋朝时期,道逐渐演变为路,成为高级行政区划,下设州、府、军、监等。

5.行省制时期(元、明、清)公元13 世纪至20 世纪初,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将全国划分为13 个行省。

明朝时期,行省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全国分为两京一十三省。

清朝沿用明朝的行省制,并在新疆、西藏等地设立了行省。

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与演变从上述五个时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与演变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行政区划逐渐从简单走向复杂,从松散走向严密,体现了统治者对国土管理的不断加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
(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
2. 演变特点:
(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

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

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ft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ft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
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

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
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

“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
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

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对内
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3. 对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整体评价:
⑴积极: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征发徭役、兵役,征收赋税,管理地方治安;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评述:以政
治为目的为主,加强中央集权,遏制地方割据;维护了农耕经济的稳定和
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思想上巩固了统一和认同意识,促进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发展。

⑵消极:①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人浮
于事,行政效率低。

②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地方行政权力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宋明两代最为明显。

)③过度限制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

4. 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现。

(1)变动表现: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变
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

(2)不变表现:中央对地方层层的严密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
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

“”
“”
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is document is also edited by my studio professionals, there may be errors in the document, if there are errors, please correct, thank yo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