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视角下沁水方言中“圪”头词的形式与传承研究
晋城市沁水县方言的作文
晋城市沁水县方言的作文篇一《沁水方言真得劲儿》在晋城市沁水县,这方言就像当地特有的一道独特风味小吃,越品越有味儿。
就说我上次去沁水的一个小村庄。
刚进村口,就瞅见一个大爷在街边跟人唠嗑。
他一张嘴,那沁水方言就像珠子似的一连串就出来了。
他说“今儿个天儿真不孬”,这“不孬”其实就是很好的意思。
我站那儿听他们唠,就像听天书似的,可又觉得有趣得很。
走着走着,我到一个小卖部买东西。
一个大娘在店里头,我问她有啥特产没。
大娘用那溜得很的沁水方言和我说:“娃呀,俺们这儿嘞皮圪麻可美哩。
”我一头雾水,后来才知道“皮圪麻”就是土豆粉做的一种食物。
大娘给我详细解释着做法,说要先揉好那皮圪麻的面团,得揉得精精的,就跟揉小孩的脸蛋儿似的下功夫。
然后用专门的工具一点点把面团弄成那种细细长长的条儿,就像女人的头发丝儿那么精细。
这煮的时候也有讲究哩,水得是咕噜咕噜翻着大花儿的,下进去了还得拿筷子搅和搅和,省得黏成一坨。
我就像个好奇的小猫一样,眼睛瞪得圆圆的,竖着耳朵听她讲得这过程中的每个小细节,心里琢磨着这皮圪麻可真不简单。
在沁水待久了,我也开始跟着说几句简单的方言。
我感觉这沁水方言就像一把特殊的钥匙,打开了一个充满本土文化和温暖人情味儿的大门。
在这儿,话语里那股浓浓的地方味儿像冬天的热炕头一样,让人觉得舒坦。
篇二《沁水方言——有趣的文化匣子》深入沁水县,就好像闯进了一个充满奇妙方言的大世界。
还记得我在沁水县的亲戚家做客,一桌子菜那叫一个丰盛。
亲戚家的大叔在饭桌上开始“侃大山”,用的全是沁水方言。
他说“这菜都是俺们地里头下苦种出来的咧。
”这个“下苦”就是辛苦劳作的意思。
大叔一边说还一边给我指菜,说这个“芫荽”,我一开始没反应过来,原来就是香菜呀。
大叔说起小时候种地的事情,那是滔滔不绝。
他说开春的时候,扛着锄头下田,那泥土还是凉凉的嘞,要一锄头一锄头地翻土。
就像给大地挠痒痒一样,只不过这是个力气活儿,得把那硬邦邦的土疙瘩都打散喽。
晋东南晋语圪头词研究
晋东南晋语圪头词研究作者:李阳阳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4期摘要: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讨论了晋东南晋语圪头词的使用范围、使用情况并解释了其圪头词的特点。
关键词:晋东南晋语;“圪”;使用范围;使用情况一、晋东南晋语圪头词的分布范围及用法(一)晋东南晋语圪头词的分布范围晋东南地区(长治、晋城等地)十六个县市皆有“圪”头词的分布。
“圪”作为晋东南地区高频率使用的一个字,是典型的入声字,在入声分阴阳的晋东南地区,“圪”的读音大多为阳入,它的写法有“疙”、“仡”、“纥”、“胳”等字形,本文一律使用“圪”。
(二)晋东南晋语圪头词的用法“圪”在晋东南地区方言中使用广泛,形成了众多的结构类型及丰富的表达意义,但它的构词方式与内部表义功能则基本相同,体现出了强烈的地方口语色彩。
概括地说,晋东南地区“圪”头词的主要使用方式是一种附加性的词缀,它主要作为一个起表音作用的词头,与其他词构成双音节词,而它自身表现出来的附加意义却逐渐相同,主要表示小、少和动作重复性等意义,那么当“圪”作为词缀附于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等前时,使用情况也不太相同。
第一,当“圪”作为词缀附于名词前时,“圪”一般带有“小”的含义,如:“圪渣”“圪旯”,包括“圪瘩儿”“圪泡儿”等词,更加深了“圪”小的意思。
第二,当“圪”作为词缀附于动词前时,“圪”一般表示动作的重复,如“圪遛”“圪挤”“圪摇”,包括“圪遛圪遛”“圪摆圪摆”等词都强调动作行为的反复。
第三,当“圪”作为词缀附于形容词前时,“圪”本身具有不良色彩,如“圪料”“圪出”“圪挤”,但是有类形容词则更强调程度的加深,如“黑圪洞洞”“香圪喷喷”“圪腻圪腻”等。
第四,当“圪”作为词缀附于量词与象声词前时,量词中的“圪”主要表示“小”的不明确的计量单位,如“圪堆”“圪节”;象声词中的“圪”则主要描述较为细微的声音,如“圪咚”“圪叽”。
第五,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像“圪斗”(蝌蚪)“圪都”(拳头)“圪噔”(走路的声音)等这类词中,“圪”字是词的第一个音节,在其中不表任何含意。
应县方言圪头词的结构类型及“圪”字附加意义的虚化
第40卷第1期Vol.40 No.1长春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2021年1月Jan.2021应县方言圪头词的结构类型及 圪 字附加意义的虚化董冰华ꎬ杨宝苹(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ꎬ吉林长春130022)[摘㊀要]应县方言隶属山西晋语区ꎬ最典型的语音特征就是入声字的广泛使用ꎬ这些入声字中最活跃且能产性最高的要数收喉塞音尾的 圪 [kə]字ꎮ 圪 与其它语素相结合ꎬ构成名词㊁动词㊁形容词㊁量词和拟声词等ꎮ本文从基式与变式构词两方面ꎬ对应县方言圪头词的结构类型进行了分析ꎮ研究表明:在应县方言中ꎬ圪头词中 圪 字的附加意义呈弱化趋势ꎬ即由含有特定附加意义的底层形态逐渐虚化为不含附加意义的表层形态ꎮ[关键词]应县方言ꎻ圪头词ꎻ结构类型ꎻ附加意义ꎻ虚化[中图分类号]H172.2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2095-7602(2021)01-0081-05所谓圪头词ꎬ主要是指以 圪 打头的一系列词语ꎮ这是晋语区非常有特色的一种语言现象ꎮ近几年来ꎬ学术界对圪头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 圪 的读音㊁来源㊁用字㊁性质㊁结构类型㊁意义等方面ꎮ目前ꎬ对 圪 的读音进行研究的文献有«河北方言中的 圪 头词»[1]㊁«阳城方言里的 圪 »[2]等ꎮ其中ꎬ对 圪 字读音研究比较全面的有«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3]㊁«晋语 圪 字研究»[4]等ꎮ关于 圪 的来源ꎬ分歧较大ꎮ我们认为ꎬ 圪 来源于分音词的观点比较恰当ꎬ即:圪类词词头作为一个构词成分ꎬ是分音词中的声母字在晋语各方言中进行重新分析后形成的一个特殊词缀 ꎮ[5]对 圪 用字的讨论ꎬ大部分学者认为 圪 是一系列同音字的代表用字ꎬ除了 圪 字外ꎬ还有 屹㊁虼㊁纥 等字形ꎮ这些字在产生之初的差别比较明显ꎬ均有各自的适用范围ꎮ后来ꎬ随着 圪 头词数量的逐渐扩大ꎬ这些词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ꎬ以至于有些词逐渐消失不用ꎮ关于 圪 的性质ꎬ有的学者认为 圪 是词缀ꎻ有的学者认为 圪 兼有词缀和副词两种作用ꎻ还有的学者认为 圪 并非词头ꎬ而是一群音近字的共同语音形式ꎮ目前ꎬ学术界比较认同 圪 是词缀的观点ꎬ即作为词缀的 圪 只有附加性词汇意义而没有语法意义ꎬ既不能表示词性ꎬ也没有其它语法功能ꎮ[6]对于晋语圪头词的结构类型ꎬ温端政㊁侯精一的«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和王临惠的«山西方言 圪 头词的结构类型»[7]等作了相应的描述ꎮ研究表明ꎬ圪头词在晋语内部具有很强的一致性ꎬ其基本结构类型是 圪A 式ꎬ而后衍生出 圪AA 圪A圪B 等式ꎮ另外ꎬ 圪 字还可以构成四字格俗语ꎬ如 圪蹴马爬 圪腥烂气 等ꎮ关于 圪 的意义ꎬ目前还缺乏专门的论述ꎮ王临惠在论述晋语圪头词结构类型的基础上ꎬ提出圪头词的核心语法意义是 小 ꎬ沈明也认为圪头词是小称的基本方式ꎮ[8]此外ꎬ仅有杨文娟«大同方言中的 圪 忽 达 缀词语的附加意义»[9]㊁崔素丽«河北曲周方言中 圪 头词的修辞阐释»[10]等文章对 圪 的附加意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ꎮ[收稿日期]2020-09-12[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 高校综合改革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对策研究 (JGJX2018C97)ꎻ长春理工大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教材编写策略研究 (XJZ1901)ꎮ[作者简介]董冰华ꎬ女ꎬ副教授ꎬ博士ꎬ从事汉语史研究ꎻ杨宝苹ꎬ女ꎬ硕士研究生ꎬ从事语言及应用语言学研究ꎮ㊀㊀尽管学界对晋语圪头词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ꎬ但对晋语内部圪头词的分布研究还不全面ꎬ很多方言点并没有涉及ꎮ如地处山西北区大包片和五台片交界地段的应县ꎬ其 圪 头词的使用频率极高ꎬ结构类型也非常丰富ꎮ目前ꎬ这方面的研究尚未见及ꎮ本文以应县方言中的圪头词为研究对象ꎬ从结构类型及其附加意义的虚化两方面进行分析ꎮ一、应县方言圪头词的结构类型(一)基式 圪A 的构词分析应县方言圪头词的结构类型极其丰富ꎬ按音节形式可划分为双音节㊁三音节和四音节ꎮ该类结构的 圪 字来源于分音词ꎬ只是一个合成词的前缀ꎬ不表示词性ꎬ没有其它语法功能ꎬ只有附加性词汇意义ꎮ正因如此ꎬ产生了大量含有方言特色的圪头词ꎮ实际上ꎬ我们可以将 圪A 视为圪头词的初始结构ꎮ为便于分析ꎬ我们将双音节 圪A 称为基式ꎬ其它音节形式称为变式ꎮ①圪A 由前缀 圪 加单音节表音字㊁单音节语素构成ꎬ可以为名词㊁动词㊁形容词㊁量词㊁拟声词ꎬ在句中常作主语㊁谓语㊁宾语㊁定语等成分ꎮ为详细展示圪头词的虚化过程ꎬ本文对 圪+单音节表音字 结构不作具体分析ꎮ1.名词圪壕㊀圪台㊀圪蛋㊀圪针㊀圪尖㊀圪粱2.动词圪眯㊀圪拍㊀圪缩㊀圪拉㊀圪蜷㊀圪晃3.形容词圪料㊀圪腻㊀圪能㊀圪出㊀圪煎㊀圪溜4.量词圪节㊀圪堆㊀圪抓㊀圪卷㊀圪截㊀圪枝5.拟声词圪叭㊀圪哇㊀圪嚓㊀圪吱㊀圪嘣㊀圪咚基式 圪A 结构的特征包括如下几方面:首先ꎬ不同词性类别的 圪 字含有不同的附加意义ꎮ如名词类的 圪 含有 小 之义ꎻ动词类的 圪 含有 稍微 之义等ꎮ其次ꎬ该类结构 圪 与其所依附的词根具有相对独立性ꎬ因而这里的 圪 字并不属于必不可少的构词要素ꎮ进一步来说ꎬ 圪 字与词根虽然具有相对独立性ꎬ但不能独立成词ꎬ一旦离开了它所依附的词根ꎬ便只是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单位形式ꎮ再次ꎬ动词类结构可以和含有短暂意义的短语连用ꎮ如 圪眯 圪晃 圪摇 等词ꎬ其后通常可搭配 一会儿 一下 等短语ꎮ此外ꎬ形容词类的 圪A 形式一般用程度副词 真 可 来修饰ꎬ如 那个菜可圪腻哩ꎬ真难吃 就是使用 可 修饰 圪腻 一词ꎮ(二)变式 圪A 的构词分析罗常培㊁吕叔湘先生曾说: 信息传递的第一个功能便是准确无误ꎬ第二个要求是省时省力ꎬ合起来可以成为效率原则ꎮ对于语言来说ꎬ最理想的效果是在保证准确的前提下ꎬ用最经济的手段达到交际的目的ꎮ [11]基于此ꎬ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随着交际的需要ꎬ某些事物的概念用 圪A 形式已经不能明确表达ꎮ因此ꎬ在应县方言中ꎬ除了 圪A 式以外ꎬ又在此基础上以递推的方式衍生出 圪AA 圪A圪A 圪圪AA 圪A圪B 以及中缀 A圪BB 等结构ꎮ下文将对这些结构进行构词分析ꎮ1. 圪AA圪AA 是在 圪A 的基础上重叠词根 A 构成ꎬ词性多为名词㊁形容词㊁量词㊁拟声词ꎮ变换后的语法功能与 圪A 结构基本一致ꎬ依然可作主语㊁谓语㊁宾语㊁定语ꎮ此类结构的形成同时受到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是双音圪头词ꎬ另一方面是普通话的状态形容词 ABB ꎮ前者 给 了它前缀ꎬ后者 给 了它重叠的词根ꎬ即 圪A+ABB=圪AA ꎮ [12](1) 圪AA 式名词圪刷刷㊀圪台台㊀圪堆堆㊀圪洞洞㊀圪撮撮㊀圪毛毛(2) 圪AA 式形容词圪崭崭㊀圪缩缩㊀圪晕晕㊀圪雾雾㊀圪推推㊀圪凉凉(3) 圪AA 式量词圪节节㊀圪独独㊀圪截截㊀圪抓抓㊀圪坨坨㊀圪滴滴(4) 圪AA 式拟声词圪叭叭㊀圪吱吱㊀圪哇哇㊀圪嚓嚓㊀圪嗡嗡㊀圪嘟嘟在 圪AA 结构中ꎬ 圪 为前缀ꎬ且含有 小 稍微 等附加意义ꎮ与 圪A 结构一致ꎬ不同类词性的附加意义稍有不同ꎮ名词类表示 细小 微小 的附加词汇义和 小而可爱 的附加色彩义ꎬ如 圪洞洞 除了表示 小洞 之义外ꎬ还表示一种喜爱的色彩义ꎮ形容词类表示 程度深 之义ꎬ且利用词根所具有的特点表示词义ꎬ如 圪雾雾 表示 看不清样子 之义ꎮ量词类表示 数量极少 ꎬ如 圪抓抓 表示数量极少的事物ꎮ拟声词类表示 时间上的延续性 之义ꎬ动态感明显ꎬ具有摹声的修辞色彩ꎬ如 圪哇哇 一词呈现出强烈的动态感ꎮ2. 圪A圪A在应县方言中ꎬ 圪A圪A 是通过重叠 圪A 结构构成ꎬ变换后为动词和拟声词ꎬ在句中可分别作状语和定语ꎮ(1) 圪A圪A 式动词圪搅圪搅㊀圪摇圪摇㊀圪翻圪翻㊀圪嚼圪嚼㊀圪推圪推㊀圪拍圪拍(2) 圪A圪A 式拟声词圪吱圪吱㊀圪叭圪叭㊀圪咚圪咚㊀圪哇圪哇㊀圪嘣圪嘣㊀圪叮圪叮圪A圪A 式动词类结构表示动作的动量或时量的延续ꎬ一般可以用 动词+数词(一)+动词 的结构来替换ꎮ此类结构中 圪 的表义能力不太明显ꎬ如 圪搅圪搅 相当于 搅一搅 ꎬ其中的词义主要由词根 搅 字承担ꎮ3. 圪圪AA类似于 圪A圪A 的构成方式ꎬ 圪圪AA 也由 圪A 结构重叠而构成ꎬ变换后一般为形容词ꎬ可作定语㊁谓语等ꎮ如:圪圪蔫蔫㊀圪圪出出㊀圪圪扭扭㊀圪圪摇摇㊀圪圪吱吱㊀圪圪咋咋圪圪AA 结构中的 圪 与 圪AA 中 圪 的附加意义一致ꎬ且对重叠词根的 程度 范围 起较大的限制作用ꎮ如 圪蔫蔫 表示 不新鲜 之义ꎬ而 圪圪蔫蔫 表示 极其不新鲜 之义ꎬ同时含有比喻的修辞色彩ꎬ如可形容蔬菜极其不新鲜ꎬ也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不佳ꎮ4. 圪A圪B圪A圪B 在 圪A圪A 的基础上ꎬ将第二项 圪A 形式中的 A 语素置换成与 A 语素义相同或相近的 B 语素ꎬ这些结构一般被认作四字格成语ꎮ如:圪摇圪摆㊀圪呢圪喃㊀圪挤圪插㊀圪躲圪闪㊀圪摇圪晃㊀圪蜷圪拐圪A圪B 结构中 圪 字的附加意义虚化殆尽ꎬ只起补足音节的作用ꎬ在使用过程中完全可以将 圪 字省略ꎮ如 圪摇圪摆 实际上表示的是 摇摆 之义ꎮ这些成语以贬义居多ꎬ如 圪呢圪喃 形容一个人说话不太流利的样子ꎮ5. A圪BBA圪BB 是在 ABB 式和 圪AA 式的作用下产生的ꎬ一般可构成名词㊁形容词ꎮ该结构的基本语法功能与 ABB 结构的语法功能相同ꎬ可作定语和谓语ꎮ如:(1) A圪BB 式名词黑圪乎乎㊀红圪彤彤㊀绿圪油油㊀土圪堆堆㊀水圪坑坑㊀白圪茫茫(2) A圪BB 式形容词胖圪墩墩㊀肉圪蛋蛋㊀干圪巴巴㊀冻圪兮兮㊀硬圪铮铮㊀湿圪叽叽A圪BB 结构中 圪 的附加意义完全虚化ꎬ如 胖圪墩墩 和 胖墩墩 都表示胖之义ꎬ二词的语义都由 墩墩 这一重叠式表示ꎬ而非 圪 字ꎮ因而ꎬ这里的 圪 字完全可以省略不用ꎮ二㊁应县方言 圪 字附加意义的虚化过程沈家煊提出ꎬ 虚化就是一个语素的使用范围逐步增加较虚的成分和演变成一个较虚的语素ꎮ [13]应县方言中作为前缀的 圪 字就存在虚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状况ꎬ主要体现在底层形态㊁中介形态和表层形态中ꎮ具体虚化过程如图1所示ꎮ图1㊀ 圪 字附加意义虚化进程图由图1可知ꎬ应县方言 圪 的底层形态主要是指 圪A 基式ꎬ中介形态和表层形态是指 圪A 变式中的几类结构ꎮ所谓底层形态ꎬ即 圪 作为黏着成分而存在ꎮ应县方言的底层结构包括 圪A 圪AA 形式ꎮ此类结构中的 圪 是含有附加意义的有效构词成分ꎬ一般表示 小 细小 稍微 轻微 等附加词汇义和 小而可爱 等附加色彩义ꎮ 圪A 式与 圪AA 式的不同之处在于ꎬ AA 词根的重叠进一步强调 细小 微小 之义ꎮ如 圪撮撮 表示很小撮之义ꎬ 圪节节 指的是一小节ꎮ需要提出的是ꎬ 圪AA 源于 圪A 和 ABB 这两种结构ꎬ但二者属于同形异构ꎮ ABB 式ꎬ如 白茫茫 红彤彤 等后面重叠语素的意义比较虚ꎬ但 圪AA 式中的词根是后面重叠的部分ꎮ换句话说ꎬ在 ABB 结构中意义较虚的成分到了 圪AA 结构中却成了体现词汇意义的主要成分ꎮ中介形态中ꎬ 圪 的附加意义开始虚化ꎮ应县方言的中介形态包括 圪圪AA 和 圪A圪A 两种结构ꎬ且 圪A圪A 中 圪 字的表义能力弱于 圪圪AA 中的 圪 ꎮ但从构词上看ꎬ两种结构中的 圪 仍然是构词的有效成分ꎬ不可忽略ꎮ以 圪圪瞪瞪 为例ꎬ 圪瞪 原表示 轻微的瞪 ꎬ语义中的 轻微 由 圪 字承担ꎬ比如: 他老是圪瞪我ꎬ咋回事儿? 演化成 圪瞪瞪 后ꎬ表示 瞪动作的延续 ꎮ该语义主要由 圪 和 瞪瞪 共同承担ꎬ例如: 他圪瞪瞪地瞅了我一下 ꎮ而发展到 圪圪瞪瞪 时ꎬ表示 持续不稳定的状态 ꎬ该状态更多地由重叠词根形式承担ꎬ如 他圪圪瞪瞪我了好一会儿啦!表层形态中 圪 的附加意义完全虚化ꎬ属于不表义的无效构词成分ꎬ在日常交际中完全可以省略ꎮ应县方言圪头词的表层形态包括 圪A圪B 和 A圪BB 两种结构ꎮ在该类结构中ꎬ 圪 的表义能力完全消失ꎬ仅起补足音节的作用ꎮ之所以还有一些残存ꎬ可能是汉语双音化趋势的影响以及当地人的语言习惯造成的ꎮ如 圪呢圪喃 的词义就完全由 呢喃 充当ꎬ 圪 则起凑足音节的作用ꎮ综上所述ꎬ应县方言中圪头词的结构类型非常丰富ꎬ其 圪 的附加意义逐渐虚化ꎬ且在不同结构中虚化程度不同ꎮ刘育林㊁刘肖杉从历时角度分析㊁归纳了晋语 圪 字发展的不同历史层次: 圪 字作为带有黏着性的成分ꎬ是 圪 字的底层形态ꎻ 圪 字虚化融于词中ꎬ是 圪 字的表层形态ꎻ 圪 字脱落殆尽ꎬ是 圪 字回复汉语ꎮ [14]根据应县方言圪头词中 圪 字附加意义的虚化进程可知ꎬ底层形态的 圪 也属于一种黏着成分ꎬ且含有 小 稍微 等的附加意义ꎮ不同的是ꎬ中介形态 圪 的附加意义并没有完全虚化ꎻ只有在表层形态中ꎬ 圪 的附加意义才虚化殆尽ꎮ这一点与晋语区这个大方言区相比较而言ꎬ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ꎮ三㊁结语圪 作为应县方言中的特殊词缀ꎬ在汉语双音化的驱动下形成丰富的基式结构ꎬ而后出于表达的实际需要衍生出大量的变式结构ꎮ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汉语普通话推广的影响ꎬ应县方言变式结构中 圪 的附加意义逐渐虚化殆尽ꎬ成为目前没有任何意义的音节字头ꎮ因此ꎬ进一步加强对晋语区内部各方言点的圪头词变化规律的探讨ꎬ对更加全面地了解和完善晋语圪头词的研究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ꎮ[注㊀释]①这里基式和变式中的结构均来源于蒋文华编著的«应县方言研究»及作者本人的日常方言口语ꎮ[参考文献][1]吴继章.河北方言中的 圪 头词[J].语文研究ꎬ2003(4):60-63.[2]赵莉.阳城方言里的 圪 [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ꎬ2003(6):62-63.[3]温端政ꎬ侯精一.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R].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ꎬ1993.[4]白云.晋语 圪 字研究[J].语文研究ꎬ2005(1):57-59.[5]李蓝.方言比较㊁区域方言史与方言分区 以晋语分音词和福州切脚词为例[J].方言ꎬ2002(1):41-59. [6]王临惠.山西方言的 圪 字研究[J].语文研究ꎬ2002(3):59-62.[7]王临惠.山西方言 圪 头词的结构类型[J].中国语文ꎬ2001(1):80-82.[8]沈明.山西方言的小称[J].方言ꎬ2003(4):335-351.[9]杨文娟.大同方言中的 圪 忽 达 缀词语的附加意义[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ꎬ2001(4):53-54.[10]崔素丽.河北曲周方言中 圪 头词的修辞阐释[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ꎬ2011(4):25-27.[11]罗常培ꎬ吕叔湘.现代汉语规范问题[C]//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秘书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文件汇编.北京:科学出版社ꎬ1956:4-14.[12]邢向东.晋语圪头词流变论[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1987(2):78-85.[13]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ꎬ1994(4):18-24.[14]刘育林ꎬ刘肖杉.现代晋语 圪 字新探[J].语文研究ꎬ2012(4):63-65.[15]蒋文华.应县方言研究[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ꎬ2007.。
晋语圪头词研究综述
晋语圪头词研究综述具有丰富的圪头词是晋语方言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历来备受晋语研究者的重视,对其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对晋语圪头词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梳理,将其归纳为读音和用字、性质鉴定、结构类型等七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粗浅建议和看法。
标签:晋语圪头词前缀晋语研究方言特色圪头词是指含有构词成分“圪”,且“圪”为第一音节的词语。
圪头词是晋语方言的一大特色。
在侯精一所提出的晋语的五个特点,以及后来经过补充提出的十个特点中,都有表音词缀“圪”。
在《晋语研究十题》中他又将“表音词缀‘圪’”单独作为一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指出:“就晋语的几个主要特点来说,无论是从‘圪’的地域分布来看,还是从‘圪’的构词能力来看,‘圪’都是名列前茅的。
’”[1]温端政根据晋语特征的分布,把晋语的特点分为三个类别,表音词缀“圪”就是其中的一个类别。
李如龙在《晋语读书札记》中认为四字格、圪头词、分音词是晋语构词法的一大特色,不仅比官话方言特别,就是在许多南方方言中也是非常少见的。
正是由于其独具特色,所以引起了晋语研究者的普遍关注。
学者们对于圪头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有对整个区内圪头词的宏观性进行探讨的,如《晋语圪头词流变论》;有对单个点的圪头词从不同角度全面研究的,如《山西文水话“圪”字小集》,也有对单个点各种形式、各种词性的圪头词做穷尽式描写的,如《忻州方言“圪”头词汇释》;还有对圪头词某一方面的特征进行微观性分析的,如《山西方言“圪”头词的结构类型》。
通过综合考察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对“圪”头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读音和用字目前还没有专门探讨圪头词读音和用字的文章,只是在整体论述圪头词时略有涉及,如:侯精一、温端政等(1993),王临惠(2001),白云(2005)等对此问题进行过概括性的介绍。
二、性质界定关于圪头词的性质问题,各家看法不一。
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圪”为表音节字,是不表义的入声音节。
沁水县城东方言的指示代词
Vol.37 No.6Dec . 2020第37卷第6期2020年12月晋中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 沁水县城东方言的指示代词郭慧a,原慧艳b,车芳c(晋中学院a.教务处;b.远程教育学院;c.中文系,山西晋中030619)摘要:沁水县以县城龙港镇为界,县城以东为城东地区,其方言属于晋语上党片长治小片。
沁水县城东方言的指示代词为“这/那”二分系统,它可以指代人、物、处所、时间、数量、程度、方 式等。
从构词特征看,主要是以“这/那”为词根构成相应的指示代词,且“这”和“那”的构词类型 大致相同。
关键词:沁水;城东方言;指示代词中图分类号:H17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808(2020)06-0083-04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属于晋城市,东与 高平市、泽州县为邻,西接翼城,南与阳城接壤,北接长子、安泽、浮山等县。
沁水县城东方言属于晋语 上党片长治小片。
本文以沁水县城东胡底镇方言指 示代词为分析对象,对其语音形式、语法意义和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
沁水县城东方言的指示代词由 “这/那”二分系统构成,从语音形式上看,所指不同则读音有别;从所指类型上看,通常指人、物、处所、时间、数量、程度、方式等。
文中记音一律用国际音标,连读变调按实际音 值标出,文中无本字可写的,使用同音字替代,用波浪线“—”表示。
一、指示代词的语音形式沁水县城东方言中,“这”表示近指,“那”表示 远指,所指不同则读音有别。
从读音形式上看,“这”的读音有“找”二邂二就化山玖血如‘五种形式,分别记作“这I 、这2、这3、这4、这5”,“那”的读音有“H0、ni^nai^ni 产、ni0”五种形式,分别记作”那“那2、那3、那4、那5”。
近指和远指形成逐一对应的关系, 具体情况见表1。
二、指示代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一)表示人、物的指示代词沁水县城东方言中,“这”和“那”指人或物时,可 表单数或复数。
晋语_圪_研究述评
二、“圪”的意义
“圪”只是晋语中的一些词的同音代替字,因此其意 义也具有多样性 。 对于 “ 圪 ” 的意义的研究还没有专门 文章,只有部分文章中有所提及 。 目前学界比较认同 “圪 ” 在大部分的词中没有实在的词汇义,仅有附加义; 在有些词中,“圪”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一个表音音节, 如 “ 圪 ” 做词嵌时便是如此;而有时也有语法意义 。 此 方面的内容在 《山西方言 “ 圪 ” 头词的结构类型》
本字、来源以及由“圪”组成的词类和“圪”的性质等方面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细 致地研究“圪”以及与之相关的语言现象提供帮助。 关键词:晋语;圪;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H1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 0092 ( 2010 ) 05 - 0046 - 03 近几十年来,学者们对晋语中意义虚化的词缀,特 别是对其中的 “ 圪 ” 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 。 本文将从 六个方面对其进行梳理。 晋语“圪”字研究 》 [ 2 ] 等文章中有所涉及。“圪”的附 《 加意义较丰富,兹述如下: 在晋语区内,区域与词类不同, “ 圪 ” 的附加意义 也不同 。 在目前晋方言的大部分区域,名词中的 “ 圪 ” 有 “ 小 ” 的附加意义 。 而 《 陕北方言词头探微 》 [ 6 ] 中提 到,陕北方言中的 “ 圪 ” 与山西晋语 “ 圪 ” 头词中的 “圪”不一样,没有小的附加义。其后研究“圪”的论文 对 “ 圪 ” 的附加意义都有所涉及,并持统一观点,认为 大部分名词中的 “ 圪 ” 有 “ 小 ” 的附加义;多数动词中 的 “ 圪 ” 表示动作的延续 、 短暂 、 轻微等;形容词中的 “ 圪 ” 一般表示人或物的姿态 、 情状 、 程度轻微等 。 可 见, “ 圪 ” 的附加意义比较复杂,需对不同地域中的各 词类中的 “ 圪 ” 的附加义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才可总结 出较为全面的结论。
山西方言的词汇的“圪”字研究1
浅析山西方言词汇圪字词世界各民族方言,在各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时而分化,时而统一,方言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复杂过程中形成的。
一般来说,历史长,使用人口多,通行范围广的语言,往往会出现较多的方言。
古老的汉语发展到今天,先后产生过多种方言。
方言虽然只在一定地域中通行,但本身却有一种完整的系统。
山西是方言十分丰富的地区,不仅种类多,而且变化大,是汉语言史、语言学理论等学科研究的珍贵材料,1985年语言学界已确定山西及相关地区为一个单独的晋方言——晋语区。
山西方言表示小称的基本方式有四种: 一, 重叠; 二, 前缀“屹” ; 三, 儿缀; 四, 小称音。
这四种方式还可以叠加使用。
在这篇论文中,我来浅析一下山西方言词汇“圪”字各方面的一些内容。
一、圪字简介圪字在山西方言中有许多不同的读音,山西方言晋语区入声不分阴阳的地点方言里,圪字读入声,如大同、忻州、晋城等;在入声分阴阳的地点方言里,圪字读阳入,如太原、临县;在入声白读分阴阳的地点方言里, 圪字白读也是阳入, 如长治。
在山西方言中原官话区里, 古全浊入声今归阳平, 临汾、新绛等方言圪字读为阳平; 运城、临猗、万荣等方言圪字读音较为复杂, 但也以阳平为多。
圪字的声母除运城等方言有kÁ、x 的读法外, 绝大多数方言都读为k。
可见, 圪字应是一个见系的全浊声母的入声字。
圪是一个构词语素, 由它和其他语素合起来构成的圪字结构在晋语中以其全区性的分布范围、较高的使用频率、独特的结构类型、惊人的内部一致性成为该方言语法方面的标识之一。
在山西方言中, 圪字结构一般限于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拟声词五类。
从语法功能上看, 圪通常只是一个构成合成词的词缀, 因为它只有附加性的词汇意义( 表示小的意义) 而没有语法意义, 既不能表示词性, 也没有其他语法功能。
圪通常是做前缀的, 如:(1)名词:圪台圪节圪台儿圪节儿圪台子圪节子圪台台圪节节(2)动词:圪摇)圪捏圪嚓(3)形容词:圪蔫(4)拟声词:圪嚓嚓圪圪蔫蔫(5)量词:屹抓(几根手指抓住的量)在干圪巴巴、黑圪洞洞、肉圪墩墩、香圪喷喷、圆圪蛋蛋这类词中, 圪是一个中缀。
晋语“圪”头词研究综述
晋语“圪”头词研究综述作者:穆芳芳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27期摘要:“圪”头词是很具有晋语区地方特色的词汇,本文对近几十年来晋语方言中“圪”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从“圪”的读音、来源、用字、结构类型、性质以及意义等方面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细致地研究“圪”以及与之相关的语言现象提供帮助。
关键词:晋语“圪”头词研究综述在《山西方言调查报告》中,圪头词被列为晋语语法特色之一进行了重点论述。
近几十年来,学者们对晋语“圪”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相关的论文大量产生。
本文将在这些论文的基础上从七个方面对其进行梳理。
一、读音:圪的读音在山西省晋语区的八大方言片中比较一致,多为入声,声母为[k],韵母多为央元音加喉塞音[?藜?揲]。
主要差异在声调:在入声分阴阳的地方读阳入,在入声不分阴阳的地方读入声。
在河北方言的晋语区声母多数情况下读k,韵母多数情况下读?藜或以?藜为主要原音。
在语流音变中,“圪”的声调有时会变成轻声,声母、韵母也会随“圪”头词后一音节韵母的变化而变化。
但论述此方面的文章不多,仅有《河北方言中的“圪”头词》、《阳城方言里的“圪”》等文有所提及。
对“圪”的读音进行较全面描写的有《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晋语“圪”字研究》等。
但是探讨研究还不够深入。
总得来说,还没有专门论述圪的读音的著述。
二、来源:对于“圪”的来源,学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圪”与上古复辅音声母有联系,《评第一批出版的山西省方言志》中指出:“‘圪’、‘不’等前缀在山西方言里很普遍,有时这些前缀似乎和上古复辅音声母有联系。
”一些学者认为“圪”是从少数民族语言中吸收进来的,《晋方言里的“圪”字》中指出:“是古晋地随着民族融合而进行的语言融合的产物”有些学者认为晋语中的“圪”头词来自上古的分音词,《方言比较、区域方言史与方言分区》中指出:“根据现有材料来看,山西、内蒙古、河南等地的晋语都有词缀‘圪’,这些有词缀‘圪’的方言中都有分音词,圪’与分音词具有明显的共生性。
河北工程方言中的“圪”头词
河北工程方言中的“圪”头词工程位于邯郸西部,在方言划分上属于河北省晋语区邯磁片。
在工程方言中,“圪”是普遍存在而较有特色的一个词缀。
它在本地的读音,声母是舌塞音[k],韵母是央元音[],带有比较明显的喉塞尾[]。
“圪”一般没有词汇意义,不能区别词性,大多数情况下只起标音作用,有时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一、“圪”在工程方言中,可以构成名词、形容词、动词、量词和象声词。
下面分别介绍:(一)名词“圪”构成的名词基本形式是“圪A”式,即由前缀“圪”和一个词根构成,词根以单音节为多。
这些词在工程方言中数量很大。
如:圪褙、圪绊、圪蚤、圪针、圪绳。
在“圪A”式后面附加“儿/的”后缀构成“圪A儿/圪A的”式。
这两种都是名词形式,如:圪台儿、圪阶儿、圪痂儿、圪包儿、圪垯的。
而后一种比前一种数量更多。
这可能与邯郸当地的语言习惯有关。
在邯郸,“子”词尾大多说成“的”,如:“桌子”说成“桌的”,“鼻子”说成“鼻的”等等。
所以这一现象反映在“圪”头词中,本应是“圪A儿”式,却变成了“圪A的”式。
“儿/的”具有区别词性、词义的作用。
如:“圪包”是动词,“圪包的”则是名词,在词的后面加“儿”还是加“的”通常是一种习惯,如“圪痂、圪阶”后面只加“儿”,不加“的”,而“圪包”后面只加“的”不加“儿”。
有的词后面既可加“儿”又可加“的”,但意义不同,如“圪台的”表示一般的台状物,而“圪台儿”表示台阶儿。
另外,在工程方言中还存在另一类“圪A的”式的词,但这类词也不是以“圪A式”为基础的,即不存在“圪A式”,只有“圪A的”式,如:圪当的、圪搐的、圪肘的。
在这类词的前面还可以加上一个名词性词根,构成一种“N圪A儿”结构,这一名词性词根用以限定该词的意义范围,如:肉圪星儿、云圪朵儿、甜圪当的。
名词中少数为圪三字结构:圪憋地、圪浪坡。
除此之外,三字结构的名词,大多是在“圪A式”的各类词基础上,在其前后加词根形成的。
如:圪料货、疙瘩汤、柿圪挛(圪料为形容词,疙瘩为名词,圪挛为量词)等等。
河北灵寿方言“圪”头词所体现的晋语过渡性特征研究
关键 词:灵寿方言 “ 圪”头词 晋语
过渡性特征
“‘ 圪 ’头词 是 指 含有 构 词成 分 ‘ 圪 ’,且 ‘ 圪’
3 . 圪 圪 滚 滚 :形 容 球 状 物 滚 动 。 ( 7 )皮球 圪 圪滚 滚 哩 不好 拿 。
2 )圪 吵 吵 :小 声议 论 的 样 子 。
( 4 2 )上课 哩 时候教 室里 圪吵 吵 哩 。
A C B 、 圪A 圪B 、圪A 儿 。 使用 情 况 如 下 : 1 . 表 示 动 作 重 复或 反 复 的 1 )圪 跌 :一 拐 一 拐地 走 。
( 1 8 ) 你 圪刮一下 桌子角,那不光滑。
2 0 1 4. 0 7
语 言本体研 究
5 . 圪圪搐搐 :形容物体上起的皱纹多。
使 用 情 况如 下 : 1 . 表 示 某 种 感 觉 或状 态 程 度 重 的 1 )圪 瞪 瞪 :形 容 咬 牙切 齿 。 ( 3 8 )他 坑 睐我 五 百 块钱 ,我 恨 哩 他 圪 瞪瞪 哩 。
4 . 圪卷 :卷 。
为第一音 节的词语 。 ‘ 圪 ’本 身没有词汇 意义 ,但 有构词 作用 ,可 以构成动 词、形容词 、名词 、量词 、象 声词五类
词 ”[ ] ( P 6 0 )( 吴继章,2 0 0 3 ) 。本 文 以忻 州 方 言 中 的6 4 4 个 圪 头 词 为 参 照 对 象 , 对 灵 寿 的 圪 头 词 进 行 了穷 尽 式 调 查 , 其 中动词2 9 5 个 ,形 容 词 2 3 2 个 ,名 词 8 6 个 ,象声词 1 7 个,
2 )圪 嚼嚼 :不 停地 咬 。
浅谈沁水鼓儿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沁水鼓儿的传承与发展
廉盼盼
(运城学院音乐系,山西 运城 044000)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来共同维护它的发展。沁水鼓 儿词是晋城市的一个主要曲种,关于沁水鼓儿词的参考文献很少, 只有在沁水县文化馆的《沁水鼓儿词志》和《山西曲艺集成》这两 本书中有记载。 沁水鼓儿词的表演很简单,几乎没有什么表演技巧,它的表演 看起来单调,在口技艺术上都没有突出的表现,不像人演员艺人一角或多角,大多担任主角,盲人多担任伴奏,有 的也是说唱角。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间艺术面临着很大的冲击,沁水 鼓儿词在1991年归残疾人联合会管理后,团体当中除了一些老艺人 外,很少有新的传人,濒临失传。 一、组织结构 仍沿袭建队初的传统,设队长一名,副队长两名,会计一名, 目前也只剩一支演出团队,由于人数具有流动性,在团人数往往为 七、八人,可以看得出除了各位管理人员,也只有三、四个人表演 唱,演出人员越来越少。 二、人员流动情况 从业人员与分组逐年减少,年龄段逐渐增大,尤其近几年来, 人数下降到历史最低点,鼓书表演也是仅仅能够勉强维持生计,且 后继乏人,目前就剩下一支演出团队,人数七、八人,其中盲艺人 有一、两名,仅仅够组建一支团队的人数而已。 三、演出情况 1991年至今,演出情况急转直下,境况堪忧,除说唱曲目时有 新编小段外,几乎没有变化。在县城的演出范围逐渐缩小,演出点 农村多于县城,较贫穷的地区多于较富裕的地区。人数极少,传承 人也多为老艺人的下一代,除此之外,很少有人再去主动学习鼓儿 词。曲艺队演出都忙于完成经济效益的硬指标,无暇顾及其他,曲 艺队人员老龄化,服装乐器陈旧,演出形式单一,群众中特别是年 轻人,不愿看盲人演出。而与此同时,各种业余文艺团新兴起来, 它们包装时尚,形式丰富,内容新鲜热闹,很快就引起了群众的普 遍喜欢和欢迎,曲艺队与之相比就更加处于劣势状态。 四、生活状况 曲艺队不属于政府编制,不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自负盈亏, 虽然沁水县政府为他们办理了低保,这是曲艺队员们最重要的经济 来源之一,但仍然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曲艺队的落后状态。鼓儿词自 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鼓书的技术技巧跟不上,经费不足,导 致无法排练。演出曲目也多年不变,长此以往,人们就更不愿意听 鼓书了,听众就越来越少。从群体上来看,相对于年轻人而言,观 众中老年人例较大。曲艺队的生活状况处于不佳状态,但因为盲人 们对生活的要求不高,所以才可以长期稳定地在曲艺队待下去,从 而使鼓书能够不间断地代代传承。可以看得出盲艺人在我们的鼓儿
漫谈沁水鼓儿词
成 “ 十 足 ”等等 。鼓儿词 也有专业术 语 ,比如 开书 即开始说话 ,帽 头 即首 先说 的小 段节 目、正本、主要 节 目或长 篇节 目,关书 即休息
一
阵,杀书 即演 出结束 。
2 . 演 出场 所
传 统 的沁 水鼓 儿词 只需一 人便 可 完成 说 唱与 伴奏 ,所 以不 需 要很大 的空 间,所 以之前 的演 出都是 在家庭 、院落 、街 道 ,说 唱 内 容主要 以说家书 为主 ,不 用灯光 、音 响 ,也不 用化妆 、服装 。后来 在发展过程 中,由于伴奏 乐器的增加 ,它 的表 演者 由个 体转为 了团 体 ,随着人 们生活水 平 的提 高,还有 就是表演 形式 的完 善 ,在演 出 场所上也有 所改变 ,他们开始 登 台演 出,但说 唱 内容还 是 以家 书为 主 ,所 以在 舞 台美术方面 没有特别 的讲究 ,只是在 “ 神 书 ”时 必戴 礼帽 ,穿长衫 。自1 9 5 1 年沁 水 曲艺 队成立后 ,在舞 台美术 方面才 有
这 里 的 话 在 发 音 时 带 动 的 人 们 的面 部 表 情 会 比 较 夸 张 , 可 是 说 是本
沁水鼓 儿词 的乐谱在 1 9 5 0 年沁水 县 曲艺 队成立后 ,艺人开始 攻 学简谱 。沁 水鼓儿词 的伴奏 乐器最早是 小鼓和挎 板 ,由唱到伴奏 都 由一人完成 ,小鼓主 要负 责敲 打 出曲子 的节奏 ,而挎板 主要是用 来 控制节拍 ,这样 的形式 比较 单一 。到 民国初年 开始加入 丝弦伴 奏, 1 9 4 0 年 以后逐渐 增加 了二 胡、京胡 、低 胡 ,打 击乐器主 要 以小鼓 、
为主 ,说唱语 言主要 以我 县端 氏、郑庄 、苏庄 、嘉 丰等地 的方言为
主 。鼓 儿词 中也存在 “ 隐语 ”,也称 “ 黑话 ” ,比如气象方面 说下 雨就是 “ 谢龙宫 ”。沁水鼓儿词的说书艺人所说 的黑话被称 为 “ 四明
晋城市沁水县方言的作文
晋城市沁水县方言的作文篇《沁水话里的亲切》在沁水那片土地上,方言就像是一把独特的钥匙,能打开一扇充满趣味和亲切的大门。
我记得有一次,我跟着大人去镇上赶集。
集市上那叫一个热闹,到处都是人来人往的。
我刚到一个卖菜的摊位前,就听到摊主和顾客在那用地道的沁水方言砍价。
摊主是个大妈,大声说着:“额这菜都是额早起从地里头新鲜摘嘞,便宜不了多少。
”顾客是个大叔,也不依不饶地回着:“再少些儿么,看你这菜也没多少嘞。
”那大妈就说了:“哪没多少嘞,额这菜管你吃好几顿哩。
”那大叔乐了,说:“就照你说嘞,给额称斤西红柿。
”整个过程就像是一场充满生活气息的小话剧。
在沁水方言里,管“太阳”叫“日头”,听起来就特别有那种古朴的味道。
要是说今天天气好,就会讲“今儿个日头真得劲儿”。
还有啊,说人去哪里了,就会说“克哪呀”。
感觉这些简单的词汇,说出来就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走在街上,还能听到小孩子们也用方言玩耍着。
有个小孩不小心摔了一跤,旁边的小伙伴就笑着说:“咋恁不小心哩,看磕嘞。
”这时候摔倒的小孩也不哭,爬起来就回了句:“没事儿,就擦破点皮皮儿。
”那模样特别可爱。
沁水方言就像是一种默默传承的纽带,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它没有那种文绉绉的感觉,就是特别实在、接地气的存在。
不管你在哪里听到沁水话,都能感受到一种家乡的温暖和亲切,就像那集市上热闹的砍价声,一直回荡在心田。
篇二《沁水方言的趣味》咱今儿个好好唠唠沁水的方言。
那可真是有不少趣味哩。
就说那个“圪”字,在沁水方言里那是用得相当奇妙。
比如说“圪蹴”,这是啥呢,其实就是蹲下的意思。
我上回跟朋友去地里摘果子,他累了,直接就圪蹴到地头上,嘴里还念叨着:“哎呀,可把额累日塌哩,先圪蹴会儿。
”看着他那模样,就像个规规矩矩的小土墩儿似的,我当时就笑得不行。
还有“夜儿个”,这就是昨天的意思。
我有次在村里听到两个老人聊天,一个老人说:“夜儿个额去看三娃子嘞,那娃子现在出息嘞,在城里头挣大钱。
语言学视角下沁水方言中“圪”头词的形式与传承研究
作者简介:胡沙沙(1998-),女,山西晋城人,南通大学文学院2016级在校生,从事文学语言研究;樊思凡(1998-),女,江苏宿迁人,南通大学文学院2016级在校生,从事文学语言研究。
一、前言语言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使用语言文字的权利不被干涉和威胁。
方言作为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代表着独特的民族区域文化,是语言研究的活化石。
沁水县,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与高平市、泽州县为邻,西与翼城县搭界,南与阳城县、垣曲县接壤,北与浮山县、安泽县、长子县毗邻。
1985年,李荣先生在《官话方言的分区》中提出“晋语是山西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
1987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将沁水城关方言归到中原官话汾河片的平阳小片。
侯精一在《晋语的分区(稿)》中,则认为沁水城东方言隶属于晋语上党片,城西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汾河片。
本文基于语言学视角,主要研究隶属于晋语的沁水城东方言。
二、沁水城东方言中“圪”头词的构成形式根据《晋城方言志》,沁水方言(以沁水城东方言为主)中的“圪”是一个入声字,读音为[ke 22]。
“圪”头词的构词方式多是附加式,“圪”作为词头或词嵌,构成圪头名词、圪头动词、圪头形容词、圪头量词等,表示“小”“少”之意,还可表示摇摆,动作的轻微、短暂等。
在沁水方言中,“圪”头词最主要的形式是圪A 式,此外还有圪AA 式、圪AB 式、圪ABC 式等。
下面将逐一进行分析。
1.圪头名词(1)圪A 式。
圪针:某些植物树干或树枝上的小刺儿。
如:小心树上的~。
圪台:台阶。
如:看得些~。
圪脑:指人的头。
如:小心碰~。
圪石:石头。
如:不要耍内(那)~。
圪洞:胡同。
如:后(不要)去~里耍。
圪坨:地面上凹下去的地方。
如:地上有一小~。
圪渣:地面上的小而少的垃圾(或灰尘)。
如:把地上的~扫扫。
圪瘩:同普通话的“疙瘩”。
如:脸上怎么长了个~。
圪卢:泛指瓶子。
如:把醋~给我拿过来。
(2)圪AB 式。
圪膝颅:指膝盖。
从沙河话的“圪”类词看汉语一种形态成分的形成
从沙河话的“圪”类词看汉语一种形态成分的形成范晓蕾【摘要】很多北方方言,尤其是晋语有一批以“圪/骨/黑/卜”等起首的“圪”类词,其中一部分是两个音节表达一个意义,如“圪料”、“黑浪”、“卜来”等,孙景涛(2008)提出“裂变重叠”的假设可解释这一现象.但也有大量“圪”类词不符合裂变重叠的一般规则.文章以沙河话“圪”类词为主要考察对象,从语音、语义、语法三方面比较了裂变重叠式和非裂变重叠式的“圪”类词,认为后者是以前者为构词框架在“一音一义”模式的推动下发展来的,裂变重叠式的无义音节“圪”发展为了有语法意义的构形成分.跨方言的材料也佐证了这一结论.最后,文章尝试从语音学角度就不同形式的“圪”类成分组合能力的差异做解释.【期刊名称】《语言科学》【年(卷),期】2012(011)002【总页数】16页(P157-172)【关键词】圪”构形成分;裂变重叠;语义具体化;一音一义【作者】范晓蕾【作者单位】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香港九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21 引言汉语是以一音一义为基本模式的,即一个音节表达一个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例外现象。
我们考察了地处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东麓的沙河话(邯新片的晋语),发现很多两个音节表达一个意义的口语词,以“圪/骨/黑/卜/得”等形式起头,每个音节自身不表义,两音节相连才有意义。
例如:圪楞kəɁ2 ləŋ44→埂kəŋ45,为名词,指“高出地面的小路”,如“土圪楞/山圪楞”。
圪料kəɁ4 liɔu214→翘tɕhiɔu53,为动词,指“质地较软东西一角翘起来、弯曲”,如“你嘞衣裳角圪料起来了,得熨熨”;为形容词,指“人性格古怪”,如“这个人是个圪料家伙,跟谁都合不住合不来”。
骨联kuəɁ2 lian 214→卷tɕyan45为动词,指“(本该是平整的)头发或质地柔软的线状物卷起”,如“毛羽骨联了”。
黑浪xəɁ4 lɔŋ214→晃xuɔŋ211 为动词,指“尺寸不合适的物体因松垮而摇晃”,如“衣服太大,在身上黑浪嘞”。
清徐方言词缀“圪”的特点
清徐方言词缀“圪”的特点太原师范学院中文系200101班罗琼丽指导教师:王文卿摘要“圪”字在清徐方言里通常只是一个构成合成词的词缀,本文就这一特点从两方面进行论述。
一方面“圪”作前缀,常用于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拟声词。
另一方面“圪”作中缀,常构成名词和形容词。
无论词缀“圪”是作前缀还是作中缀,它所构成的每一类词,其构词形式都是丰富多样的。
文章还分别对“圪”作前缀或作中缀时构成词的结构特点和语义特点作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清徐方言圪前缀中缀清徐是太原市的一个郊区县, 1952年由清源、徐沟两县合并得名。
清徐县在太原市南部,县政府所在地清源镇距太原市中心43公里。
清徐方言属于晋语并州片,常使用“圪”字构词是清徐方言的特征之一。
“圪”在清徐方言中的基本用法是作词缀,作词缀又可以分为作前缀和作中缀。
本文就清徐方言词缀“圪”的特点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作前缀在清徐方言中,“圪”字作前缀常用于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拟声词。
(一)构成名词“圪”作前缀的名词可以分为:圪A式、圪AA式、圪AB式。
⑴圪A式圪渣(碎屑) 圪桃(核桃) 圪都(拳头) 圪洞(窟窿) 圪瘩(疙瘩) 圪蚤(跳蚤) 圪针(荆棘) 圪斗(炉坑) 圪榄(棍子) 圪劳(角落) 圪枝(树枝) 圪拔(胳膊) 圪神(冷颤) 圪沱(坑儿) 圪泡(水泡) 圪蒂(果蒂) 圪糁(碎粒) 圪棱(棱角)⑵圪AA式圪台台(台阶) 圪棱棱(棱角) 圪蛋蛋(小圆球) 圪泡泡(小水泡) 圪絮絮(碎布条) 圪折折(皱纹) 圪蚪蚪(蝌蚪) 圪渣渣(小碎屑) 圪桷桷(小辫子) 圪瘩瘩(小疙瘩) 圪都都(花蕾) 圪拱拱(独轮车) 圪洞洞(小窟窿) 圪堆堆(小圪堆) 圪沱沱(小坑儿) 圪刷刷(炊帚) 圪蒂蒂(瓜果蒂) 圪憋憋(硬纸片) 圪糁糁(小碎粒) 圪劳劳(小角落) 圪搓搓(搓成的面条儿或者是搓下来的泥卷儿。
)圪堆堆(指小“圪堆”,如土圪堆、粪圪堆、雪圪堆等。
谈太谷方言词语“疙瘩”
谈太谷方言词语“疙瘩”作者:闫文静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年第08期摘要:太谷方言属晋语并州片,在太谷方言中,“疙瘩”可以单独作名词或与其他语素共同构成名词,可以单独作形容词或与其他语素共同构成形容词,还可以作量词。
本文分析了太谷方言中“疙瘩”的这些用法。
关键词:太谷方言“疙瘩” 名词形容词量词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
据《现代晋语的研究》(侯精一,1999),太谷方言属晋语并州片。
太谷方言中“疙瘩”的词义很丰富。
在普通话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疙瘩”只能作名词或名词性语素,有3个义项:①皮肤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②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面疙瘩;③比喻不易解决的问题:心上的疙瘩早去掉了。
在东北方言中,“疙瘩”比较有特色,除了普通话中的义项外,还有4个义项:①指地方,如“这疙瘩”“那疙瘩”分别指“这儿”“那儿”;②指人,如“老疙瘩”指父母称呼自己最小的子女,有疼爱的意思;③指思想上的疑团、别扭,如“他思想上的疙瘩还没解开”;④表示少量的东西,犹“一点点儿”,如“那么疙瘩地方,连张床都放不下”。
表示义项④时,有时可以作量词。
①太谷方言中,“疙瘩”可以单独作名词或者和其他语素构成名词性词语;可以单独作形容词或者和其他语素共同构成形容词;还可以作量词,与大量的名词搭配,具有比较丰富的量词义。
一、“疙瘩”作名词或构成名词(一)“疙瘩”单独作名词在太谷方言中,“疙瘩”单独作名词有以下几个义项:1.皮肤上凸起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1)你眼角的疙瘩是怎么回事啊?养下来(生下来)②就有。
(2)这几天上了火了,脸上起(长)了几块(个)疙瘩。
2.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3)线结成疙瘩了。
3.结(4)往绳绳上栓下个疙瘩。
4.比喻不易解决的问题,如矛盾、仇恨等。
一般用“解疙瘩”指“调解”。
如:(5)他们两家多少年不说话了,我爷爷给他们解疙瘩去了。
“疙瘩”还可以重叠为“疙瘩瘩”,为小称,带有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学视角下沁水方言中“圪”头词的形式与传承研究作者:胡沙沙樊思凡来源:《成才之路》2020年第26期摘要:晋语是指山西及毗连地区有入声的声音,沁水城东方言则隶属于晋语上党片,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如“圪”字的使用。
在沁水方言中,“圪”字的使用频率非常高。
文章基于语言学视角,选取晋语中的沁水方言,从沁水方言中“圪”头词的构词形式出发,通过列举一些具体的“圪”头词,分析“圪”头词中“圪”的意义,并简要陈述“圪”头词的存在及其对保护传承方言的意义,提出保护方言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沁水方言;“圪”头词;方言安全;形式;传承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26-0040-03一、前言语言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使用语言文字的权利不被干涉和威胁。
方言作为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代表着独特的民族区域文化,是语言研究的活化石。
沁水县,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与高平市、泽州县为邻,西与翼城县搭界,南与阳城县、垣曲县接壤,北与浮山县、安泽县、长子县毗邻。
1985年,李荣先生在《官话方言的分区》中提出“晋语是山西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
1987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将沁水城关方言归到中原官话汾河片的平阳小片。
侯精一在《晋语的分区(稿)》中,则认为沁水城东方言隶属于晋语上党片,城西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汾河片。
本文基于语言学视角,主要研究隶属于晋语的沁水城东方言。
二、沁水城东方言中“圪”头词的构成形式根据《晋城方言志》,沁水方言(以沁水城东方言为主)中的“圪”是一个入声字,读音为[ke22]。
“圪”头词的构词方式多是附加式,“圪”作为词头或词嵌,构成圪头名词、圪头动词、圪头形容词、圪头量词等,表示“小”“少”之意,还可表示摇摆,动作的轻微、短暂等。
在沁水方言中,“圪”头词最主要的形式是圪A式,此外还有圪AA式、圪AB式、圪ABC式等。
下面将逐一进行分析。
1.圪头名词(1)圪A式。
圪针:某些植物树干或树枝上的小刺儿。
如:小心树上的~。
圪台:台阶。
如:看得些~。
圪脑:指人的头。
如:小心碰~。
圪石:石头。
如:不要耍内(那)~。
圪洞:胡同。
如:后(不要)去~里耍。
圪坨:地面上凹下去的地方。
如:地上有一小~。
圪渣:地面上的小而少的垃圾(或灰尘)。
如:把地上的~扫扫。
圪瘩:同普通话的“疙瘩”。
如:脸上怎么长了个~。
圪卢:泛指瓶子。
如:把醋~给我拿过来。
(2)圪AB式。
圪膝颅:指膝盖。
如:天冷了,~疼的。
圪肢窝:指腋窝。
如:痒痒你~。
(3)A圪B式。
楼圪梯:指楼梯。
如:上~慢些。
窗圪台:指窗台。
如:放~上。
脸圪蛋:指脸蛋。
如:这小孩~真红啊。
树圪枝:同普通话中的“树枝”。
如:这树上的~真多。
(4)A圪BB式。
山圪梁梁:指较小的山梁。
土圪堆堆:小土堆。
可以看出,在“圪”构成的名词中,主要有圪A式、圪AB式、A圪B式、A圪BB式等形式。
圪A式中,圪后跟的多是有具体意义的表示实物的名词,少数可重叠为圪AA式,如“圪卢卢”,即较小的瓶子,表示“小”的含义,带有喜爱、亲昵的感情色彩。
多数圪A式和圪AB 式后都可加“兒”,如“圪坨儿”“圪膝颅儿”,有区别意义和表示感情色彩的作用。
在以上列举的A圪B式中的“圪”大都可以去掉,并不影响词义的表达,主要是方言口头表达的需要。
2.圪头动词圪头动词主要是圪A式。
圪摇:指摇动。
如:不要来回~。
圪眯:指小睡一下。
如:吃完饭~一会儿。
圪摸:用手摸东西。
如:不要胡乱~。
圪转:类似于普通话中的“逛逛”。
如:走,去外头~一下。
圪溜:与“圪转”意思相近。
如:多去外头~~。
圪眨:指眨眼。
如:不要一直~眼。
圪舔:即舔。
如:小狗把碗~得干干净净的。
圪挤:挤在一块。
如:大家不要~到一起。
圪抿:①把嘴闭上。
如:不要说话,把嘴~上。
②少吃(喝)一点。
如:慢慢~点。
圪蹴:蹲。
如:~下。
这里的“圪”也带有“小”的意思,多指动作行为的幅度较小,程度较轻,延续时间较短等。
如“摇”和“圪摇”都是摇动的意思,但“圪摇”多指幅度较小的摇动。
圪A式的圪头动词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圪”可以省略,省略后词的基本意义不变,只是指代的范围发生变化。
如“圪摸”“圪眨”,省略“圪”后,单“摸”和“眨”依旧可以表示摸某人(物)与眨眼的意思,“圪”表示的是对动作行为的一种限定。
二是省去“圪”后,词的意义发生改变。
如“圪蹴”和“蹴”,“圪蹴”表示的意义是蹲下去,而“蹴”是踩、踏的意思。
此外,圪A式的圪头动词多可重叠使用,形式为圪A圪A,表示动作的反复和延续,如“圪摇圪摇”“圪转圪转”等。
3.圪头形容词(1)圪A式。
圪僚:形容弯曲不直。
如:木条怎(怎么)得么(这么)~来。
圪逞:与普通话中的“炫耀”“骄傲”意义相似。
如:他孩考了第一,看把他~地。
圪弯:指某物不直,呈弯曲状,与“圪僚”意思相近。
如:棍~了!圪渣:形容很脏,不干净。
如:你怎么那么~来。
圪出:形容皱巴巴的样子。
如:衣裳怎么~成内(那)来。
圪拽:很牛很拽的样子。
如:不就是考了第一,有甚(什么)好~的。
圪贱:形容人很讨厌。
如:你这人怎么得么(这么)~。
(2)A圪BB式。
胖圪墩墩:形容小孩或小动物胖胖的,很可爱。
如:看咱屋的咪呜(猫)~的。
笑圪喜喜:形容人笑得很开心。
如:~得是有什么好事。
薄圪零零:形容(纸、衣服等)很薄。
如:天得么(这么)冷,~穿内个几(那么点)够则甚(干什么)。
新圪崭崭:形容东西很新。
如:看囊娃穿得(这个)衣裳,~的。
白圪生生:形容很白。
如:隔壁屋的小闺女~的。
(3)圪ABC式。
圪僚鬼拐:意思同“圪僚”“圪弯”,形容某物不直。
如:没看见内(那)棍~的。
(4)其他。
圪搭啷吹:形容(路面等)不平。
如:这路~的,真难走啊。
在圪A式的圪头形容词中,“圪”仍表示“稍微”“略微”的意思,但在其他几种形式中,“圪”的意义基本被虚化,有“圪”无“圪”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都会用到,“圪”省去后也并不影响词语的意思,如“新崭崭”“白生生”等。
从这一点来看,“圪”在此表示“小”的意思并不明确。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圪A式的圪头形容词,如“圪僚”“圪弯”“圪拽”“圪出”等多带有贬义色彩,含不好、歪斜、自大的意思,而那些表示美好、平坦、谦虚等褒义色彩的语素一般不与“圪”组合。
同时,圪A式的圪头形容词还可重叠为圪AA式,如“圪弯弯”“圪渣渣”,重叠后的圪AA式,意味着程度加深,感情色彩更加强烈。
但在沁水方言中,人们很少这样用,表示程度加深时,通常会用“真+圪A式”或“太+圪A式”等格式,如“真圪贱”“太圪出”。
4.圪头量词圪头量词的形式是圪A式。
圪截:一小节,一小段。
如:一~木头。
圪卷:一卷。
如:两~纸。
圪乱:意为一团。
如:一~棉花。
圪堆:小堆。
如:一~土。
圪绺:一小绺。
如:一~头发。
圪撮:一小把。
如:一~粉末。
圪都:小、少。
如:一~蒜。
圪瘩:小块儿。
如:一~豆腐。
圪几:一点,极少量。
如:一~味精。
圪头量词中的“圪”仍是“小”“少”“稍微”的意思,比起跟在它后面的量词语素本身,圪头量词所表示的数量更少,但并不是所有的量词语素前都可以加前缀“圪”,如只、双、个等量词前绝不能加“圪”。
圪头量词一半都可儿化,如“圪堆儿”“圪绺儿”,也可重叠为圪AA式,如“圪截截”等,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重叠式的情况较少。
人们在使用圪头量词时,多会在其前加基数词“一、二、三……”,其中“一”使用频率最高。
同时,上述例子中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有的圪头量词前的“圪”可以省略,有的不可以。
如“圪堆”前的“圪”可省略,有“圪”无“圪”均表示量词且量少,只是“圪堆”表示的量更少;而“圪都”前的“圪”则不可省略,单一个“都”字,一般不将其用为量词。
5.圪头拟声词圪头拟声词也多为圪A式。
圪噜:喝水时的声音。
圪嘟:(水沸腾时)冒水泡的声音。
圪嘣:形容声音很脆。
如:~一声响。
圪巴:形容很脆但又不是很响的声音。
如:黄瓜~一声跌成两圪截了。
圪吱:指细小而又轻的声音(如踩雪、开门等)。
如:门~一声开了。
圪头拟声词中的圪大多有“细小”“清脆”等含义。
圪头拟声词中有的可以重叠为圪A圪A 式,如“圪吱圪吱”,表示一种声音的延续;而有的则不能,如“圪巴”,这类词一般单用,或用于“圪A一声X了”的句式中。
圪头拟声词大多也有儿化形式,如“圪嘣儿”等,儿化后,拟声词更加形象生动,更具有声感和画面感。
三、沁水方言存在的意义方言俗称地方话,是指通行于一定地域的、由局部地区人使用的一种语言。
方言承载着中国各地区古老的历史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语言安全规划的重要方面。
“圪”头词的存在只是沁水城东方言的一个缩影。
作为通行于沁水县城东地区的语言,它不仅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承载着沁水悠久的历史文化。
1.方言有利于保护沁水文化的多样性方言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的一种符号载体。
城东方言作为沁水话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城东地区地理文化的重要载体。
保护沁水方言,有利于保护沁水文化的多样性。
沁水方言不仅体现沁水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同时城东、城西、周边地区的方言也在互相交流中发展。
通过方言,我们可以了解这个地区的风土人情、社会变迁、地理位置等。
2.方言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方便交流虽然国家现在大力推行普通话,但不乏有人仍不会说普通话,这时,方言就起了重要的作用。
方言作为普通话的地域分支,作为局部地区人民交流的重要工具,正发展成为语言生活的重要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方言交流能够在无形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增加亲切感和文化认同感。
3.方言的存在有利于国家的语言安全规划语言规划是语言政策的体现,语言规划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语言的地位规划,如规范普通话和通用汉字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文字;一种是语言的本体规划,如对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进行规划。
而妥善处理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使方言在其使用区域上发挥作用和价值,能使这种规划更加精细和完善。
4.方言的传承与保护(1)妥善处理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
方言作为普通话的地域分支,与普通话是共存共荣的关系,而非此消彼长的关系。
我们应妥善处理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既要承认普通话规范语言的地位,又要给予方言合理适当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以一种积极平和、取长补短的态度来对待二者。
(2)学校和家庭应重视方言教育。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学校又是孩子学习成长的天地,所以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家庭和学校不仅要提倡学习和使用普通话,也不能忘本,还要鼓励孩子学习方言。
家长应重视方言的价值,积极鼓励孩子在家中使用方言,成为方言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方言选修课程,举办展示家乡方言风采的活动等,为方言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
(3)树立保护方言的意识。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方言的使用者和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