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示范高中2016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

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

金榜教育·2015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1.D【解析】判断不成立,根据原文第③段,顺应天时“客观上必须起到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的作用”,但不能把两者等同;另外,“做到……社会和谐”的说法也不准确。

2.B【解析】“指出它与和谐社会本质相同”不准确,根据第③段末,它只是与和谐社会的某一个内容相符。

3.C【解析】A.根据原文,人类与大自然“彼此之间不是隔绝的”,而非“不分彼此”。

B.“从周朝到清朝都是如此,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与原文不合,如今仅仅“还有这个影子”。

D.对原因的解释,在原文中缺乏依据。

4.C【解析】存:问候、探望。

5.C【解析】C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A、代词,什么 /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

B、代词,相当于“……的人”/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介词,对/ 动词,做、担任。

6.A【解析】龚胜“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并因此得罪皇帝”并非是在担任谏官时,而是在担任光禄大夫之时。

7.(1)(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人)吗?你想有点与众不同,在外借此博得名声,你不过是申徒狄一类的人罢了!(“何若”“采名”“乃”“属”各1分,句意通顺1分。

)(5分)(2)我蒙受汉家深厚的恩德,没有什么用来报答,如今年老了,很快就要入土,按照道义难道可以用一身侍奉二主,到地下去见原来的主子吗?(“厚恩”“无以”“义”“事”各1分,句意通顺1分。

)(5分)【参考译文】龚胜字君宾,楚国人。

少年时爱好学习精通经义,以有节操而闻名于世,担任郡吏。

后来被州里举荐为秀才,任重泉县令,因病辞官。

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推荐龚胜,哀帝在做定陶王时就已听说他的名声,于是征召他为谏大夫。

龚胜身居谏官期间,多次上书求见,陈述百姓贫苦,盗贼众多,官吏不良,世风淡薄,灾异屡现,不能不担忧警醒。

国家规制用度过于宽奢,刑罚过于严峻,赋敛过于苛重,应该以节俭宽大表率天下。

任谏大夫两年多,升任为丞相司直,调任为光禄大夫,担任右扶风太守。

安徽省安庆市2016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扫描版)

安徽省安庆市2016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扫描版)

资料概述与简介2016年安庆市高三模拟考试(三模)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级。

1.(3分)C(用“中国戏曲批评”偷换原文“中国戏曲”。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级。

2.(3分)D(前后嫁接,“为戏曲争取与诗文平起平坐的地位”是惨痛的教训。

)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C级。

3.(3分)C(A.错“唯一”偷换了原文的“重要”;B.错在“了解”改变了原文“了解与褒贬”的范围;D.错在“只能”曲解文意,原文信息是“给予我们有益启示”。

) 考点: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能力层级为B级。

4.(3分)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级。

5.(3分)B(错在“较少见”,史书中甲子纪年、年号纪年是常见纪年法。

)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C级。

6.(3分)C(错在“谁说昏慵的人不能享国十多年”,原文意思是李煜如果如此不明事理,那么他凭什么在位治国十多年。

)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B级。

7.(10分)(1)讲仁爱就能保全自己,守正义就能自我防守,遵礼制就能知道变通,用智慧就能做到兼并,讲诚信就能够战胜对手。

(5分,“全 兼 克祭祀用的牛羊等2分)汛期水位抵达江岸边旧痕迹,水线吞没江岸边沙滩,水色青碧得可撼动江岸边人家,都是静景描写;(1分)人在岸上接线抛饵垂钓,水车转动着灌溉小园,野鸟在江面上争浴喧闹,都是动景描写;(1分)动静互为映衬,画面显得灵动。

(1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级为D级。

9.(6分)不能。

理由:①“浪”能让人联想到阳春三月桃花烂熳;②“浪”能表现江水的浩大气势;③“浪”能隐指春水色调的浪漫;④“浪”能寄托诗人赏景时情怀的闲适。

“汛”没有这些效果。

(任答一点理由给2分,给满6分为止)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安徽省合肥市2016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2016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合肥市2016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

是具有学习的能力。

人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

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

学的方法是“习”。

“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

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

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

时间中的桥梁——记忆。

在动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

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

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的。

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

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

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

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

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即时间的选择累积。

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联串的“当前”。

但是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

如果记忆消失了,我们的“时间”就可以说是阻隔了。

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须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

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

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

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每只老鼠都得自己在具体情境里,从“试验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的经验,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

安徽省安庆市2016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安徽省安庆市2016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2016年安庆市高三模拟考试(三模)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晚熟的中国戏曲因其体卑,起初不被官方士大夫所看重,故而对戏曲功能的认识、引导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但传统戏曲在艰难行进中也不乏听到对其呵护的声音.明初朱元璋就盛推《琵琶记》,认为“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味,贵富家不可无”.究其原因,在于高明“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价值观的引导得到朱元璋的赏识。

事实上,有关风化体的戏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并不乏见,如《伍伦全备记》以及史盘的《忠孝》、姚茂良的《双忠》等。

对这类剧作,来自戏曲批评界的评价虽然毁誉参半,但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是把“合世情,关风化”作为评价戏曲的一个重要标准。

晚熟的中国戏曲,其成长离不开文化母体的哺育,与诗、词、文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好兄弟.清代孔尚任曾言戏曲“虽小道,凡诗赋、词曲、四六、小说家,无体不备"。

因此,纵观戏曲批评史,无论是思想层面还是艺术层面,传统的批评资源就像幽灵一样萦绕戏曲上。

如作为批评术语的“本色”一词,起初用于批评诗文,后来用于批评戏曲。

明代中后期,为克服戏曲界时文风和道学风泛滥的时弊,曲论家曾围绕戏曲的本色问题展开讨论,或强调必须遵循宋元典范,或强调曲文质朴易懂,或强调戏曲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或强调戏曲作家的风格特色.显然,诗、词、戏曲的本色有差别.本色因文体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意涵。

本色资源是传统的,挪来批评晚熟的戏曲,使得本色一词具有了文体上的现代意义.批评家主动适应戏曲形态的变化,了解并褒贬之,从而推进戏曲创作和戏曲批评的前行。

如人物语言的个性化问题,在戏曲成熟之前不是没有,但为什么在戏曲批评中才得以推进深入?原因是批评家对戏曲特性有了深刻认知.批评家知道,戏曲是代言体,关汉卿写窦娥是窦娥的口吻,写桃杌是桃杌的声调,而不能在写作上有角色错位的轻忽。

在一些剧本中,批评家发现出身贫寒的家庭妇女却屡屡掉书袋,那正是写作者角色错位所致。

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

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

金榜教育·2015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1.D【解析】判断不成立,根据原文第③段,顺应天时“客观上必须起到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的作用”,但不能把两者等同;另外,“做到……社会和谐”的说法也不准确。

2.B【解析】“指出它与和谐社会本质相同”不准确,根据第③段末,它只是与和谐社会的某一个内容相符。

3.C【解析】A.根据原文,人类与大自然“彼此之间不是隔绝的”,而非“不分彼此”。

B.“从周朝到清朝都是如此,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与原文不合,如今仅仅“还有这个影子”。

D.对原因的解释,在原文中缺乏依据。

4.C【解析】存:问候、探望。

5.C【解析】C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A、代词,什么 /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

B、代词,相当于“……的人”/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介词,对/ 动词,做、担任。

6.A【解析】龚胜“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并因此得罪皇帝”并非是在担任谏官时,而是在担任光禄大夫之时。

7.(1)(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人)吗?你想有点与众不同,在外借此博得名声,你不过是申徒狄一类的人罢了!(“何若”“采名”“乃”“属”各1分,句意通顺1分。

)(5分)(2)我蒙受汉家深厚的恩德,没有什么用来报答,如今年老了,很快就要入土,按照道义难道可以用一身侍奉二主,到地下去见原来的主子吗?(“厚恩”“无以”“义”“事”各1分,句意通顺1分。

)(5分)【参考译文】龚胜字君宾,楚国人。

少年时爱好学习精通经义,以有节操而闻名于世,担任郡吏。

后来被州里举荐为秀才,任重泉县令,因病辞官。

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推荐龚胜,哀帝在做定陶王时就已听说他的名声,于是征召他为谏大夫。

龚胜身居谏官期间,多次上书求见,陈述百姓贫苦,盗贼众多,官吏不良,世风淡薄,灾异屡现,不能不担忧警醒。

国家规制用度过于宽奢,刑罚过于严峻,赋敛过于苛重,应该以节俭宽大表率天下。

任谏大夫两年多,升任为丞相司直,调任为光禄大夫,担任右扶风太守。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6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6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皖南八校”2016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2016.4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为孩子书写“中国式童年”李东华少儿文艺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少儿读物、少儿影视、少儿动漫,等等。

由于信息传播的便捷,我们的孩子几乎可以同步地享受到这个时代少儿文艺的最新成果,拥有一个精神富足的童年。

然而,与外国少儿文艺的“来势汹涌”相比,富含“中国元素”并为少年儿童所喜爱的优秀作品是否足够丰饶?中国元素首先指优秀的传统文化。

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始自了解,了解的功课需从少儿时代做起。

这不仅出自父母、社会的期待,更出自孩子们自身的生命需求: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我们的来处。

中国元素的另一大内涵,是指当代中国故事与当代中国经验,即现实指向。

国内畅销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不如国外同类题材作品的文学性强,但为什么比同类引进作品畅销?那是因为中国孩子更喜欢看表现他们身边人身边事、反映他们生活的作品。

的确,对于知识和阅历都还不够丰富的少年儿童来说,通过文艺作品认识自我、探索未知世界,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有效的途径。

反映当代少儿生活的作品,更容易让他们产生共鸣,从而实现文艺的引领、抚慰,文艺的启智、怡情。

新时期的少儿文艺也曾留下为小读者、小观众所喜爱的皮皮鲁和鲁西西、霹雳贝贝、男生贾里、男孩桑桑、大头儿子、淘气包马小跳等鲜明的主人公形象。

但是相对于我国3亿多少年儿童,相对于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和差异化的生存状态,当前少儿文艺所表现的广度和深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我们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却没有诞生影响广泛的、为这一庞大群体代言的文艺形象。

同样,反映农村与少数民族地区少儿生活的文艺作品也比较少,或者说其影响力没有都市题材的影响力大。

而即便是表现都市儿童生活的作品,也往往是速写式的、对表象进行描摹者多。

这些都束缚了中国元素在少儿文艺中的展现。

一方面是中国元素不够丰盈,另一方面则是作品中的中国元素难以与少儿心理相契。

安徽省皖北协作区2016届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安徽省皖北协作区2016届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安徽省2016年皖北协作区高三年级联考语文试题(不好意思,刚上传的题目少了一题,请更换)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测试范围:高考考试大纲规定内容。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精神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产物,与创作主体的品性、修养密切相关。

诗品即人品、诗如其人的例证不胜枚举。

一方面,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与精神感召力在诗歌中得到充分释放、展现;另一方面,高尚的人生价值观与诗歌境界又可以激荡出动人的诗情,滋养诗歌乃至人类的文化品格。

如此,才有了蕴藉醇美、骨气端翔的佳作。

今天步入“微时代”,信息庞杂纷纭,泥沙俱下,商业娱乐日渐盛行,消费至上理念广受追捧,种种诱惑与压力之下,很多诗人渐离诗心轨道,失去了对诗歌精神和旷达志向的诉求,也失去了书写和表达的价值标杆。

诗人主体精神的建构因而成为当下提振诗歌风气的关键。

诗歌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

肩负启蒙与救亡的使命,从“五四”伊始,诗人们执着于民族精魂的发掘。

基于现代经验之上的民族精神,映射出个体担当历史的主体性行为。

随着社会的变迁,群体的社会意识曰渐转向个体的生命意识,诗歌角色发生变化,民族精神的建构在历史化过程中流变延展。

对诗歌创作而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现实关怀,不该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

诗歌精神还是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的一种体现。

中华民族把人类的文化创造归结为对天地法象的观熙,犯在这种观照下生成的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称为文化,将文化的诗意抒发称为诗。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的天人和谐观念已经演化为世界性的天人和谐,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共同职向。

作为跨语际、跨文化交流最便捷直通的桥梁,诗歌类似于上古先民崇拜的一种沟通天地人神的圣树“建木”,贴近世界存在的本相,接近人类心性的原初状态。

诗性没有国界,这是诗职独募的质素,也是它在世界文化中发挥先驱者使命的缘由。

2016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

2016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

金榜教育·2016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1. A【答案】表述的是教育公共服务的历史渊源与现实背景,不是陈述理由。

2. C【答案】“享有教育政策决定权”不正确。

根据原文,教育决策需要政府与公民共同参与,共享权力。

3. D【答案】“使公众加深对政府的忠诚感”是建立沟通对话机制的一个作用与效果,不是“最终目的”。

【参考译文】李固言,是赵郡人。

祖父名赵并,父亲名赵现。

李固言在元和七年考取进士甲科。

太和初年,多次升迁后担任礼部郎中、知台杂等官职。

太和四年,李宗闵担任宰相,任命他为给事中。

太和五年,宋申锡被王守澄诬陷,固言和同事们跪伏在朝堂上替他争论。

将作监王堪因为维修、供奉太庙消极怠慢,被罚俸禄,仍然改任太子宾客。

诏书写好后,李固言驳回了诏书,说:‚东宫是调教护持太子的地方,不能让不能尽责而被罚的人处在这个位置。

‛于是改任均王傅。

太和六年,升任工部侍郎。

太和七年四月,改任尚书左丞,奉皇帝命令制定左、右仆射上书言事的制度仪节。

太和八年,李德裕担任宰相,将李固言调任华州刺史。

那年十月,李宗闵又入朝主政,召回李固言担任吏部侍郎。

太和九年五月,又升任御史大夫。

六月,李宗闵获罪,李固言代理门下侍郎、宰相之职,不久,又加官崇文馆大学士。

当时李训与郑注专权,自己想窃取宰相之职。

李宗闵被贬职之后,表面上体现自己的公正,就推举李固言任宰相,暗地里又诋毁他跟李宗闵结为朋党。

那年九月,李固言以兵部尚书的身份调出朝廷,担任兴元郡节度使。

李训自己取代李固言担任宰相。

李训与郑注被处死后,唐文宗想到李固言非常正直,于开成元年的四月,又将他召回朝廷,担任宰相,兼任户部尚书。

开成二年,大臣们请求给皇帝献上尊号,皇帝在紫宸殿说:‚朝廷内外都上奏章,要求给我加一个尊号。

但是我考虑到国家治理得并不好,实在愧对大臣们的请求。

好像听说州郡地方官很多没有政绩?”李固言说:‚有人说邓州刺史王堪衰弱老迈,隋州刺史郑襄政事混乱。

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语文第三次(4月)联考试题(扫描

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语文第三次(4月)联考试题(扫描

“江淮十校”2016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与解析1.C 【解析】扩大范围。

“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中宫廷”错误,文中有“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可以判断出随后的茶书、茶人的世界应该扩大到整个社会。

2.D 【解析】胡乱联系。

“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错误,原文说“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意思是因为中国的茶道长期无人提及,造成一些人认为茶道就是日本的而不是中国的错误观念。

3.B 【解析】延伸过度。

“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错误,原文的意思是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主要因为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而不是因为制茶技术的发展。

4.C 【解析】回答问题注重把握四个选项中不同的停顿点的正误,然后按照排除法得出答案。

比如 A、B两项中,不同的停顿点有“郡有临漳台掘溪山/最胜处作龙江书院”“郡有临漳台/据溪山最胜处作龙江书院/其上既成”和“横经自讲人/用散动/邑令有贿/闻者劾/去之籍/其财以还民”“横经自讲/人用散动/邑令有贿/闻者劾/去之/籍其财以还民”等。

前一部分中,从“溪山”作“最胜处”的定语的角度分析,“处”后要停顿;从“其上”的前面省略介词“于”判断,“其上”是“龙江书院”的倒置状语,可以判断“其上”后要停顿;“既成”的意思是完工,可以判断単独成句。

第二部分,从主语“自”分析,谓语“讲”后要停顿;从动词谓语“有”分析,“者”后要停顿;从动词“劾”判断,其宾语“之”后停顿等。

由此,采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5.B 【解析】酬唱,只用诗词,没有散文。

6.A 【解析】“倪思认为危稹这样的儒学之士将来一定能够报效国家”错误,倪思的意思是他能够得到危稹这样的人,传记就可以报效国家了。

7.(1)危稹虽是以教职为官名,实际上并没有教授,请求改设创立宗子学,设置课试法如太学和武学两学一样,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2)其中没有属主的无名死者,或有属主而亲属没有财力安葬者,官府代为安葬,一共有二千三百多,并刻石为碑,以便识别。

“江淮十校”2016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淮十校”2016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淮十校‛2016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其中第Ⅰ卷第(11)题~第(12)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必须在题号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做选考题时,考生须按照题目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茶史郑培凯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

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了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

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

当时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

属于实用阶段。

唐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

茶之流行,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

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制作茶的技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6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6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皖南八校”2016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2016.4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为孩子书写“中国式童年”李东华少儿文艺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少儿读物、少儿影视、少儿动漫,等等。

由于信息传播的便捷,我们的孩子几乎可以同步地享受到这个时代少儿文艺的最新成果,拥有一个精神富足的童年。

然而,与外国少儿文艺的“来势汹涌”相比,富含“中国元素”并为少年儿童所喜爱的优秀作品是否足够丰饶?中国元素首先指优秀的传统文化。

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始自了解,了解的功课需从少儿时代做起。

这不仅出自父母、社会的期待,更出自孩子们自身的生命需求: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我们的来处。

中国元素的另一大内涵,是指当代中国故事与当代中国经验,即现实指向。

国内畅销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不如国外同类题材作品的文学性强,但为什么比同类引进作品畅销?那是因为中国孩子更喜欢看表现他们身边人身边事、反映他们生活的作品。

的确,对于知识和阅历都还不够丰富的少年儿童来说,通过文艺作品认识自我、探索未知世界,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有效的途径。

反映当代少儿生活的作品,更容易让他们产生共鸣,从而实现文艺的引领、抚慰,文艺的启智、怡情。

新时期的少儿文艺也曾留下为小读者、小观众所喜爱的皮皮鲁和鲁西西、霹雳贝贝、男生贾里、男孩桑桑、大头儿子、淘气包马小跳等鲜明的主人公形象。

但是相对于我国3亿多少年儿童,相对于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和差异化的生存状态,当前少儿文艺所表现的广度和深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我们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却没有诞生影响广泛的、为这一庞大群体代言的文艺形象。

同样,反映农村与少数民族地区少儿生活的文艺作品也比较少,或者说其影响力没有都市题材的影响力大。

而即便是表现都市儿童生活的作品,也往往是速写式的、对表象进行描摹者多。

这些都束缚了中国元素在少儿文艺中的展现。

一方面是中国元素不够丰盈,另一方面则是作品中的中国元素难以与少儿心理相契。

安徽省2016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铜陵一中)

安徽省2016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铜陵一中)

安徽省2016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铜陵一中)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铜陵一中2016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茶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密切的关系,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的思想来源,中国茶学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陆羽《茶经》是中国最早的的茶学著作,书中也十分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关系。

茶文化与儒家思想中“礼” 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礼” 也是一切民俗民风由来的源头。

礼仪的观念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那么在茶文化中,自然也会有所体现。

在古代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中都需要用到茶。

晚唐人刘贞亮《茶德》中提出了“十德” 说,其中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 二句,这说明最迟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已成为普遍风俗。

而在官场中,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的标志,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哲学思想强调适度原则。

茶文化中体现了这一点,《茶经》中强调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反对急流之水,也不能用停蓄不流的死水。

在饮茶之中,第一次泡茶之水,仅作“暖盏” 之用,并不饮用,第二次的茶汤才是最佳之“至味”,。

饮茶的量也强调适度。

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和” 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茶道。

饮茶的全过程贯穿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也就是提倡达到通过茶道,营造出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空间。

唐代诗人们的品茶,已经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通过饮茶与茶道展示,表现出人的精神气度和文化修养,表现人的清高廉洁,节俭朴素的思想品格。

安徽省宿州市2016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宿州市2016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宿州市2016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四柱成“间”,是中国传统本构建筑的基本空间单元。

以四柱成“间”为原点,中国木构建筑逐渐发展出各种变化。

中国传统建筑规模的扩大并非取决于建筑体量的增加,而是依靠具有模数意义的“间”的单元性叠加。

“间”和划分“间”的柱具有刻度功能,建筑群通过“间”的有机聚合,形成整饬而丰富的群体形象。

以“间”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各种形态简洁却意涵丰富的中国古典建筑形态,对中国古人的生活模式、心理结构乃至审美习惯皆影响深远。

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以“间”及“方正”式网格为鲜明特性的传统建筑空间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古人有“天圆地方”的观念,与其说是人们根据天地之形创造了传统建筑“方正”的基本格局,不如说是先民以自己居住的“方正”的木结构房屋形态为原型,产生了对大地形状的猜想,四角方正的建筑影响了先民对世界的认知。

这种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被强化,出现了“四正”方位的崇拜,乃至被赋予了神话色彩,并演绎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以守的方位观念。

在这一概念下,“间”成为中国古人规划自己生活世界的指导思想。

方形的院落是“间”观念延伸的第一步,由院落而组成网格式的建筑群则是“间”观念延伸的第二步,中国古典建筑群平面布局中往往隐藏着规划严整的网格基线。

更进一步’中国古典城市的规划往往也呈现出“间”的网格化特征,如唐代的长安与洛阳。

甚至“国土”也可以用“间”来划分,典型如周代的“井田制”,以九块方田称一“井”,形似“井”字。

土地由“井田”构成的网格划分,体现了中国古人将天下视为屋宇、将大地划分为无数“间”的一种思维模式’是在房屋空间布局与城市规划概念下形成的。

“庭院深深深几许”,建筑空间单元的不断重叠,强化了人们视觉上“庭院深深”的效果,而这层层延伸的空间,即是以“间”为序列原点生成的。

安徽省合肥市2016年高三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

安徽省合肥市2016年高三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

安徽省合肥市2016年高三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安徽省合肥市2016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

是具有学习的能力。

人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

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

学的方法是“习”。

“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

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

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

时间中的桥梁——记忆。

在动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

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

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的。

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

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

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

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

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即时间的选择累积。

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联串的“当前”。

但是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

如果记忆消失了,我们的“时间”就可以说是阻隔了。

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须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

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六校联考2016年高考语文三模试卷.doc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六校联考2016年高考语文三模试卷.doc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六校联考2016年高考语文三模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空山新雨后当年早已不是翩翩少年的王尔德说,青春是值得并唯一可歌颂的。

诚然,青年人往往沉醉于青春而忘记终有一日老去,青春也并不如他们所料,永久不朽。

然而我们要说,春的美好之后,却是秋的收获,犹如青春过后的沉稳和历炼。

且看王尔德,他肆意地涂抹青春的色彩,却在入境报税时慨然自傲地宣称:自己仅有名声足以报税!这是他播种青春所得,与时不朽。

所以,享受春光而似乎始终充满活力的“日出之阳”,正是我们青年人的天性,本无可厚非,并不是一味地自欺欺人。

然而,拿青春赌明天、浪费而不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人,是可悲的。

听闻多少青葱少女,只为心中偶像的一笑而“打飞的”去看韩星,不禁扼腕叹息:她们的青春,早早地花谢花飞。

青春,本该是男儿意气风发、少女巾帼不让须眉的岁月,为何如此践踏?究其原因,首先想到的是巴赫金嗟叹的“喧哗的时代”。

青春就像一剂兴奋剂,给许多年轻人带来光阴尚长的错觉。

有些人被浮华的时代遮蔽了双眼,青春也被人为地上了色,从质朴的纯白变为霓虹灯一般迷离的五光十色。

这,并不是不朽。

然而,总有人使青春的丰碑光彩四溢,那是他们用心血涂抹的丹青,浑然天成。

譬如季羡林在《清华园日记》中所展示的那样,他并不是海明威笔下的“迷惘的一代”,而是在浮躁的大学时代潜心积淀,踏踏实实地为日后学术打下了基础。

再如,人们只看到蒋方舟置身于赫赫的青春光环之下,却忽视了他不倦的青春之声。

王小波的年少轻狂,苏轼的少年成名,都不是青春本身的不朽,而是青春背后有花朵峥然迸发并结出了生命之果。

青春,最好的姿态也许并不如张爱玲所言:“出名要趁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示范高中2016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安徽省示范高中2016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本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教育公共服务的方式:民主协商对话受传统公共行政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公共教育体制,都是由政府举办并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的,因而具有强烈的国家垄断色彩。

公民在向国家纳税之后,只能无条件地接受由政府设立的公立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他们对于公立学校提供的教育没有任何发言权,只能被动地接受。

此外,由于政府的垄断,公立学校的办学完全根据政府的计划进行,而不必直接面对学习者的选择和同行的竞争,对于家长和学生的教育需求可以置之不理。

针对政府垄断学校教育供给的局面和政府漠视家长和学生教育需求的状况,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社会公众是政府顾客”的理念,坚持”顾客至上”。

认为政府的职责就是根据“顾客”的需要提供回应性的教育服务,要尊重并赋予顾客应有的权利,坚持“顾客导向”,以“顾客满意”为宗旨。

然而,新公共服务理论也认为,与政府互动的并不简单地是顾客,同时还是公民。

与政府直接交易的人的确可以被视为顾客,但从政府那里接受一种职业服务——例如教育——的人则可以恰当地被称之为当事人、公民。

公民不只是顾客,他们是“所有者或主人”。

正因为接受政府服务的人是“所有者或主人”,而不单纯是“顾客”,因此,有权参与决定政府提供哪些公共服务。

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服务,以及以什么方式提供公共服务等等,而不单单是处于服从、被动接受的地位。

换言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应该坚持民主协商对话的方式。

这就要求公共管理者积极回应公民的要求,倾听公民呼声,方便公民选择,鼓励公民参与,部门绩效评价以公民为主体等。

教育领域的民主协商对话要求公民成为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主体,让公民来参与教育决策的制定,让公民和政府共享政策制定的权由;关注教育政策的回应性,建立公民表达教育利益和诉求的畅通渠道,培养公民的教育责任意识。

实践还证明,只有注重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的公众参与,政策制定才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政策的实施才具有效力。

对政府而言,则应该致力于搭建舞台。

建立各种行之有效的、与公众的沟通对话机制、社情民意反映机制和公众民主参与的决策机制,以确保政府与公众进行无拘无束、真诚的对话,共商教育公共事务应该选择的发展方向,而不只是政府官员或公务员在主观臆想。

只有这样,教育的公共利益属性才能实现。

另外,作为教育公共事务当事人的公民有责任主动关注教育发展状况,参与政府的教育管理活动,在活动中推动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实现教育效能的最大化。

通过政府与公众良好的沟通对话机制,通过与政府的全面接触,通过这种各方力量都能参与公共政策的计划和决策的机制,可以使政府部门及时了解到公民的教育需求、愿望和抱怨,获得大量反馈信息,提高政府对外在环境的敏感度和回应性,更好的改善教育公共产品和服务。

同时,还可以提高公众对公共事业的参与热情,满足公众的尊重需求和表现需求,也使公众加深对政府的认知、理解和忠诚感,形成政府与公众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氛围。

因此,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新背景下,教育的公共服务性要求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机关以民主协商对话的方式提供教育服务,同时致力于建立各种行之有效的、与公众沟通对话的机制。

这样做,才能推动政府对教育负起责任,同时满足和尊重了公民合理的教育需求,形成了公民和政府之间的良好信任与合作关系,共同促进教育的发展。

(摘自《教育与管理》2014第9期)1.对于“教育公共服务”必须“民主协商对话”的理由,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A.二战以后,由政府举办的公共教育体制,在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时,有强烈的国家垄断色彩。

B.公立学校由于政府垄断,只需根据政府计划办学即可,不必直面学习者的选择和同行竞争。

C.由政府垄断的教育,漠视家长和学生的教育需求,不符合新公共服务理论“顾客至上”观念。

D.公共教育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顾客,还是公民,是主人,有权选择教育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传统公共行政的影响F,公民只能被动接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服务,无从主张自己的教育需求。

B.在教育公共服务中,公民不只是与政府进行直接交易的顾客,还是纳税后接受政府职业服务的主人。

C.在教育领域实行民主协商对话,必须让公民作为制定与实施教育政策的主体,享有教育政策决定权。

D.公民参与教育决策,不仅要有权力意识,还要有责任意识,要主动关注、推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教育公共服务领域,应该消除传统公共行政国家垄断的影响,坚持新公共管理理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理念,B.实践证明,如果不让公众参与教育政策的制定,那么教育政策就没有合理性与合法性,实施起来就没有效力。

C.要想实现教育的公共利益属性,政府就必须搭建舞台,确保与公众就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方向进行真诚对话。

D.政府与公众良好的通对话机制,可以改善教育公共产品和服务,最终目的是使公众加深对政府的忠诚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固言,赵郡人。

祖并,父现。

固言,元和七年登进士甲科。

太和初,累官至礼部郎中、知台杂。

四年,李宗闵作相,用为给事中。

五年,宋申锡为王守澄诬陷,固言与同列伏阁论之。

将作监王堪修奉太庙弛慢,罚俸,仍改官为太子宾客。

制出,固言封还。

曰:“东宫调护之地,不可令弛慢被罚之人处之。

”改为均王傅,六年,迁工部侍郎。

七年四月,转尚书左丞,奉诏定左右仆射上事仪注。

八年,李德裕辅政,出为华州刺史。

其年十月,宗闵复入,召拜吏部侍郎。

九年五月,迁御吏大夫。

六月,宗闵得罪,固言代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寻加崇文馆大学士。

时李训郑注用事自欲窃辅相之权宗闵既逐外示公体爰立固言其实恶与宗闵朋党。

九月,以兵部尚书出为兴元节度使。

李训自代固言为平章事。

训、注诛,文宗思其谠正,开成元年四月,复召为平章事,判户部事。

二年,君臣上徽号,上紫宸言曰:“中外上章,请加徽号。

朕思理道犹郁,实愧岳牧之请。

如闻州郡甚有无政处?”固言曰:“人言邓州王堪衰老,隋州郑襄无政。

”帝曰:“堪是贞元时御史,只有此一人。

”郑覃曰:“臣以王堪旧人,举为刺史。

郑襄比来守官,亦无败事。

若言外郡不理,何止二人?”帝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德宗时,班行多闲员,岂时乏才耶?”李石对曰:“十室之邑,盛有忠信。

安有大国无人?盖贞无中仕进路塞,有才之人或托迹他所,此乃不叙选人才之过也。

”固言曰:“求才之道,有人保任,便宜奖用。

随其称职与否升黜之。

”曰:“宰相荐人,莫计亲疏。

窦易直作相,未尝论用亲情。

若己非相才,自宜引退。

若是公举,亲亦何嫌?人鲜全才,但用其所长尔。

”寻进阶金紫,判户部事。

其年十月,以门下侍郎平章事出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代杨嗣复。

上表让门下侍郎,乃检校左仆射。

会昌初入朝,历兵、户二部尚书。

宣宗即位,累授检校司徒、东都留守。

大中束,以太常卿孙简代之,拜太子太傅,分司东都,卒。

(选自《旧唐书》,有少量删节。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同言与同列伏阁论之同列:同事,同僚B.六月,宗闵得罪得罪:开罪,冒犯C.文宗恩其谠正谠正:正直,公正D.实愧岳牧之请岳牧:大臣,要员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李训郑注/用事自欲/窃辅相之权/宗闵既逐外/示公体爱立/固言其实恶/与宗阂朋党B.时李训郑注用事/自欲窃辅相之权/宗闵既逐/外示公体/爱立固言/其实恶与宗闵朋党C.时李训郑注/用事自欲/窃辅相之权/宗闵既逐/外示公体/爰立固言/其实恶与宗闵朋党D.时李训郑注用事/自欲窃辅相之权/宗闵既逐外/示公体爰立/固言其实恶/与宗闵朋党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固言正直敢言。

在担任给事中一职时,他替被王守澄诬陷的宋申锡辩护,封还了皇帝任命王堪为太子宾客的诏令。

B.李嗣言淡泊超脱。

他身处晚唐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多次被排挤出朝廷,但处之泰然,后来还主动让出门下侍郎一职。

C.李固言疾恶如仇。

在任文宗相国时,他极力主张罢免昏庸官员王堪和郑襄,但由于郑覃与李石的袒护,最终不了了之。

D.李固言精明老练。

他乘文宗讨论徽号之机,提出对当时政事的看法;但发现皇帝并不支持自己时,就不再坚持己见。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益贞元中仕进路塞,有才之人或托迹他所,此乃不叙进人才之过也。

(5分)(2)若是公举,亲亦何嫌?人鲜全才,但用其所长尔。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11分)浣溪沙汪莘一曲清溪绕舍流,数问茅屋正宜秋。

芙蓉灼灼出墙头。

元亮气高还作令,少陵形瘦不封候,村醪闲饮两三瓯。

8.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生活图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9.词的下片,是怎样抒写情怀的?请简要分析其艺术手法与艺术效果。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的结尾,发出掷地有声的呐喊.“?。

”激励着无数志士仁人舍生取义,青史留名。

(2)在《虞美人》中,李煜以水喻愁,抒写国破家亡之恨的名句是:“?。

”(3)在《赤壁赋》中,作者借“客”之口,以“,”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可谓生动形象。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第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少男少女钟丽思四年前一个下午,我将提包遗忘在地铁上,才走出路面,就有只小手扯我的衣角:“哈罗,中国人!您丢东西了。

”我转过身来,见一张白如粉团的脸蛋儿正朝我笑:“我翻过提包了:一个身份证,一件衣服,一本书,不是么?”那是个十来岁的小姑娘,眉毛又细又浓,柔柔地几乎延伸到鬓际。

我一面道谢,一面伸手去接那个背包。

“请等等,”她好敏捷地将背包藏在身后,说,“您付多少钱?”“50法郎。

好么?”“不够的。

”她仰起那张美丽的脸,摇摇头,问我,“您知道去警察局补领一个身份证的价钱是多少么?”“知道知道,是160法郎。

”“那么.我应该挣得80法郎——等于您有一半我让一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