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正式)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简答题
1、怎样确定一位病人是否患有职业病?要根据:①职业史;②职业卫生现场调查③病人的的症状与特征;④实验室检查。
经过综合全面分析,才能做出诊断。
3、简述职业病的三级预防原则。
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从根本上杜绝危害因素对人的作用,即改进生产和设备,合理利用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工作时的接触机会和程度.第二级预防是早期检测人体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所致的疾病.第三级预防是指在得病后,予以积极治疗和合理的促进康复处理.三级预防原则包括:①对已受损害者应调离原则工作岗位,并予以合理治疗②根据受到损害的原因,对生产工艺和环境进行改进,既治病人而治环境③促进患者康复,预防并发症.4、影响毒物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有哪些?①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②毒物的分子量及其血/气分配系数③气态毒物的水溶性④劳动强度、肺通所量与肺血流量以及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⑤气通的特点、粒子形状、分散度、溶解度以及呼吸系统的清除功能。
5、简述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①毒物的化学结构②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③联合作用④个体易感性。
6、简述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
①根除毒物②降低毒物浓度,包括:技术革新、通风排毒③工艺、建筑布局④个体防护⑤职业卫生服务⑥安全卫生管理7、铅如何干扰卟啉代谢:铅抑制ALAD和血红素合成酶,ALAD受抑制后,ALA形成胆色素原受阻,使血ALA增加并由尿排出。
血红素合成酶受抑制后,二价铁离子不能和原卟啉Ⅸ结合,使血红素合成障碍,同时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增加,使体内的锌离子被络合于原卟啉Ⅸ,形成锌原卟啉。
铅还可抑制ALAS,但由于ALA合成酶受血红素反馈调节,铅对血红素合成酶的抑制又间接促进ALA合成酶的生成。
8、常见的铅接触作业有哪些?简述慢性铅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
铅接触作业有:铅矿开采及冶炼;熔铅作业;铅化合物。
慢性铅中毒表现:①神经系统:类神经征、周围神经病,严重者出现中毒性脑病②消化系统:食欲不振、恶心、隐性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范文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范文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非常重要,以保护工人和环境的安全。
为了实施有效的控制措施,以下是一些控制原则和建议,从而降低生产性毒物危害的风险。
1. 确定潜在危害:首先,对于所有使用的材料和化学品,要进行全面的评估,以确定它们是否含有潜在的毒性物质。
这可通过查阅相关的安全数据表和化学品清单来完成。
同时,要识别出潜在的危害源和可能的风险。
2. 替代可疑物质:如果材料或化学品被识别为潜在的毒性物质,应该考虑替代该物质以减少危害。
通过使用更安全和较少有害的物质替代品,可以降低工人和环境的风险。
3. 有效的工程控制措施:实施适当的工程控制措施来减少毒物的释放和暴露是至关重要的。
这包括合理设计的通风系统,以确保适当的通风和空气质量。
此外,隔离和封闭危险区域,以防止有害物质泄漏或扩散。
4. 个人防护措施:除了工程控制措施外,还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来保护工人免受危害物质的暴露。
这包括佩戴呼吸器、工作服、手套和护目镜等防护装备。
此外,工人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以了解如何正确佩戴和使用这些装备。
5.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非常重要,以防止事故和泄漏。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包括通风系统和防护装备,以确保其可靠性和有效性。
任何损坏或故障都应立即修复或更换。
6. 严格的标签和储存要求:采用明确规定的标签和储存要求,以确保危险物质被正确储存和处理。
标签应清楚地标识出潜在的危害,并提供应急处置指南。
储存区域应干燥、通风良好,并且远离火源和易燃物。
7. 管理危险废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必须正确处理和处置。
建立有效的废物管理计划,包括正确的收集、储存和处理方式。
8. 健康监测和培训:定期进行健康监测,以检测工人是否暴露于有害物质,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治疗或调整工作环境。
此外,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以帮助工人了解潜在危害,并学习正确的工作技巧和防护措施。
总而言之,通过遵循上述控制原则和建议,可以降低生产性毒物危害的风险,保护工人和环境的安全。
生产性毒物相关知识概述
生产性毒物相关知识概述在一定条件下,摄入较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暂时或永久性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机体受毒物作用后引起一定程度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为中毒,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中的毒物称为生产性毒物,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一、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一)生产性毒物主要来源于原料辅料、中间产品(中间体)、成品、副产品、夹杂物或废弃物;有时也来自热分解产物及反应产物,例如聚氯乙烯塑料加热至160℃~170℃时可分解产生氯化氢,磷化铝遇湿分解生成磷化氢等。
(二)生产性毒物可以固态、液态、气态或气溶胶的形式存在。
气态毒物指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有毒物质,如氯气、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硫化氢等。
液态物质蒸发或挥发、固态物质升华时形成的气态物质称为蒸气,前者如苯蒸气,后者如熔磷时产生的磷蒸气。
凡沸点低、蒸气压大的液体都易产生蒸气,对液体加温、搅拌、通气超声处理、喷雾或增大其表面积均可促进蒸发或挥发。
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滴称为雾,多由蒸气冷凝或液体喷洒而形成,如镀铬作业时产生的铬酸雾、喷漆作业时产生的漆雾等。
悬浮于空气中直径小于0.lμm的固体微粒称为烟,金属熔融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迅速冷凝、氧化可形成烟,如熔炼铅、电解铝时可产生铅烟、铝烟,锰电焊作业时产生锰烟;有机物加热或燃烧时,也可形成烟。
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其粒子直径为0.1~10μm的固体微粒则称为粉尘,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粉状物质在混合、筛分、包装时均可引起粉尘飞扬。
生产中烟和粉尘可混合存在。
漂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统称为气溶胶。
二、生产性毒物的接触机会劳动过程中或生产环节中有机会接触到毒物。
如原料开采与提炼,加料和出料;成品处理、包装;材料加工、搬运、储藏;化学反应控制不当或加料失误引起冒锅和冲料;物料输送管道或出料口堵塞,作业人员进入反应釜出料和清釜。
储存气态化学物的钢瓶泄漏,废料处理和回收,化学物采样和分析,设备保养检修等。
生产性毒物的控制措施
替代毒物的使用
1 2
寻找非毒性或低毒性替代品
研究并开发新的非毒性或低毒性物质,替代原 有毒性较大的物质。
采用低毒性合成方法
改进合成方法,降低生产过程中毒物的产生量 。
开发新型生产工艺
3
探索新的生产工艺,减少对传统有毒生产工艺 的依赖。
CHAPTER 03
生产性毒物的过程控制
密闭化生产
密闭化生产是指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物质或有害物质进行有效控制,以减少 对操作人员的健康危害。
CHAPTER 04
生产性毒物的末端治理
吸收法
物理吸收
使用能够吸收生产性毒物的物理材料进行吸收。通常使用液体吸收剂,如水 、油脂等,通过浸泡或冲洗的方式将毒物从污染源中吸收出来。
化学吸收
利用化学反应将生产性毒物转化为低毒性或无毒性的物质。常用的化学吸收 剂包括碱、酸、还原剂等,通过与毒物发生化学反应将其转化为无害或低毒 性的物质。
家相关标准。
国家法规与标准
国家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规范生产性毒物的使用、排放和废弃。 严格执行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对生产性毒物的作业场所进行强制性卫生监督和健康检查。
对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生产性毒物作业场所进行整改和处罚,确保企业遵守相关法规。
国际公约与协定
01
加入国际公约和协定,推动全 球生产性毒物管理的合作与协 调。
生产性毒物的控制措 施
2023-10-28
目录
• 引言 • 生产性毒物的源头控制 • 生产性毒物的过程控制 • 生产性毒物的末端治理 • 生产性毒物的个体防护 • 生产性毒物的管理制度与法规
CHAPTER 01
引言
生产性毒物的定义
生产性毒物是指在工作场所中可能对员工造成健康危害的化学物质、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名词解释及问答
劳卫名解1.职业性病损:由于预防工作的疏忽及技术局限性,使健康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职业性病损,包括工伤,职业病(包括职业中毒)和工作相关疾病。
2.工作有关疾病:是指多因素相关的疾病,与工作有联系,但也见于非职业人群中,因而不是每一病种和每一病例都必须具备该项职业史或接触病史。
3.氧需:劳动1min所需要的氧量。
其取决于循环系统的功能和呼吸器官的功能。
4.氧债:氧量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
5.静力作业:又叫静态作业,主要依靠肌肉等长收缩来维持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动所进行的作业。
6.动力作业:动态作业,在保持肌张力不变—等张收缩的情况下,经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使关节活动来进行的作业。
7.职业性有害因素:生产工艺过程(①化学有害因素②物理有害因素③生物有害因素),劳动过程和工作环境中产生和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统称职业性有害因素。
8.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急性或慢性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9.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中产生,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毒物。
10.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过量接触生产性毒物可引起职业中毒。
11.蓄积:进入机体的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的现象称为毒物的蓄积。
12.粉尘:是指直径很小的固体微粒,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天然生成,或在生产和生活中由于人为原因而生成。
生产性粉尘的分类(性质):1无机粉尘2有机粉尘3混合性粉尘。
13.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μm)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来表示。
14.高温作业:是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温度为参考基础,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类型: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2高温、高湿作业3夏季露天作业。
15.声强:声波具有一定的能量,用能量大小表示声音的强弱称为声强。
其决定于单位时间内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上通过的声波能量,通常用“I”表示,单位W/M2。
职业卫生名词解释及大题整理版
职业卫⽣名词解释及⼤题整理版⼀、职业毒物总论1、职业卫⽣(Occupational Health):以职业⼈群和作业环境为对象,旨在创造安全、卫⽣和⾼效的作业环境,提⾼职业⽣命质量(Quality of Working Life),保护劳动者健康和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从卫⽣学观点出发,着重研究劳动条件对职业⼈群健康影响的规律。
2、职业医学(Occupational Medicine):以个体为主要对象,旨在对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损害或存在潜在健康危险的个体进⾏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
--从临床的⾓度出发,着重研究职业病在个体上的发⽣、发展规律。
3、毒物(toxicant) 在⼀定条件下,外来化学物质以较⼩剂量即可引起机体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甚⾄危及⽣命,此种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4、中毒(poisoning) 机体受毒物的作⽤引起⼀定程度损害⽽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中毒。
5、*⽣产性毒物(productive toxicant)⽣产过程中使⽤或产⽣的毒物6、*职业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 劳动者在⽣产过程中由于接触毒物发⽣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7、*⽓溶胶(Aerosol):漂浮在空⽓中的粉尘、烟和雾统称为⽓溶胶。
定义:散布在⽓体尤其空⽓中的由固体或液体颗粒组成的多相系统。
8、雾(Mist): 为悬浮在空⽓中的液体微滴。
常系蒸⽓冷凝或液体喷洒⽽成。
如电镀铬时形成的铬酸雾、喷漆时的漆雾。
9、烟(Fume): 指悬浮在空⽓中直径⼩于0.1µm的固体微粒。
主要为⾦属熔融时产⽣的蒸⽓在空⽓中迅速冷凝、氧化⽽成,如铅烟、铜烟。
有机物燃烧也可形成烟。
10、粉尘(Dust):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空⽓中的固体微粒(particle)。
其粒⼦直径多在0.1-10µm。
固体物质经破碎或碾磨可产⽣粉尘。
11、蓄积(Accumulation)进⼊机体的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不能完全排出⽽逐渐在体内积累。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三篇)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2000字生产性毒物危害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威胁的情况。
这些有害物质包括化学物质、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等。
正确的控制生产性毒物危害对于保护工人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要控制生产性毒物危害,首先需要了解有害物质的特性和危害程度。
对于不同的有害物质,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控制方法和措施:1. 替代有害物质:有些有害物质可以通过替代来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
选择更安全的替代品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措施。
2. 封装和隔离:将有害物质封装或隔离起来,以防止其泄漏或扩散。
例如,在化学实验室中,有害化学品应存放在密封的容器中,并放置在专门设计的贮存室中。
3. 通风:通过有效的通风系统控制有害物质的扩散。
通风系统应能够将有害物质排除到室外,以确保室内空气质量达标。
4. 工程控制:采用工程控制方法来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扩散。
例如,在化工厂中,可以采取合适的管道和设备设计,防止有害物质泄漏。
5. 个人防护装备:在无法避免或控制有害物质的情况下,应向工人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器、防护眼镜和防护服等。
工人在接触有害物质时必须正确佩戴和使用这些装备。
6. 培训和教育:对工人进行有害物质的正确使用和处理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工人需要了解有害物质的危害性,并学会正确使用和处理这些物质,以保护自己的健康。
另外,在控制生产性毒物危害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法规和标准:遵守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是控制生产性毒物危害的基本要求。
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标准来保护工人和环境的安全。
2. 监测和评估:监测和评估有害物质的浓度和暴露水平对于控制危害非常重要。
通过定期的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应急准备:应建立应急预案,以应对有害物质泄漏和事故。
应急预案应包括适当的应急措施和培训。
4. 管理与监督:建立完善的管理和监督体系,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和执行。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各种化学物质被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中,同时也带来了生产性毒物危害问题。
生产性毒物危害(Occupational Toxic Hazards)指的是在工作环境中,由于接触或暴露于化学物质而引发的健康危害。
为了保护工人的健康和安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生产性毒物危害。
以下是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的原则。
1. 预防优先原则: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的首要原则是预防。
预防措施应从危险源的消除或替代开始,避免或减少暴露于有害物质的机会。
如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选用更安全的化学品,使用低毒性材料代替高毒性材料等。
2. 层次控制原则: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应该根据危害程度和控制方法的可行性来确定控制措施。
各种级别的控制应该按照优先顺序进行,形成一种层次控制的体系。
分别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行为控制和个人防护措施。
- 技术控制:这是最有效的控制手段,包括改进工艺流程、封闭系统、使用局部抽风等。
通过技术手段逐步减少危险物质和有害物质的排放和释放,降低工作环境的污染程度。
- 管理控制:通过改进工艺管理、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和标准,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知识,监测环境中有害物质浓度,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确保工作环境符合卫生标准。
- 行为控制:培训员工关于化学危害物的知识和意识,使其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正确使用工作装备和工具,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程序,减少误操作造成的风险。
- 个人防护措施:当技术、管理和行为控制不足以保护工人的安全时,必须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如佩戴防护设备,包括呼吸器、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以减少暴露于有害物质的机会。
3. 评估风险原则:在确定控制措施时,必须首先对工作环境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对所有潜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分类和评估。
通过定量风险评估,确定有害物质对工人的潜在风险和危害程度,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4. 监测和评估原则: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不能仅靠一次性的控制措施,而需要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三篇)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生产性毒物对工人和环境都可能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来降低这种风险。
下面将介绍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的原则。
1. 替代原则替代原则是指将危险的物质或工艺替换为较为安全的物质或工艺。
例如,将有毒的化学物质替换为无毒或低毒的物质,或者使用无毒的机械或物理方法替代有毒的化学工艺。
替代原则是最有效的控制方法之一,其优点是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有害物质的危害。
2. 工程控制原则工程控制原则是指通过设计和改造生产工艺、设备和设施来降低有害物质的产生和释放。
例如,对生产设备进行封闭式设计,减少有害物质的释放;安装通风系统,将有害物质排出室外等。
工程控制原则可以有效地减少有害物质对工人的暴露和环境的污染。
3. 管理控制原则管理控制原则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的管理措施来控制有害物质的危害。
例如,建立完善的作业程序和安全操作规程,制定合理的工作时间和休息制度,提供必要的培训和防护装备等。
管理控制原则是保障工人健康和安全的基础,需要工作单位和管理部门共同合作。
4. 个人防护原则个人防护原则是指为工人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和设施,以减少有害物质对其健康的危害。
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呼吸防护器、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护服等。
个人防护原则是最后一道防线,当其他控制措施无法完全消除危害时,个人防护装备可以提供额外的保护。
5. 监测原则监测原则是指对工作环境、工人的暴露水平和生产物质进行监测和评估。
通过监测可以了解有害物质的浓度和暴露时间,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监测原则对于评估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以及改进控制措施的效果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包括替代原则、工程控制原则、管理控制原则、个人防护原则和监测原则。
这些原则是相互配合、综合应用的,只有在全面、系统地应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控制生产性毒物的危害,保护工人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二)是保护工人的健康和安全,减少因工作环境中毒物引起的相关风险。
职业卫生学问答题(最全)
职业性有害因素分类: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对职业人群健康有损害的因素统称为职业危害因素。
它们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统称为职业性损害。
职业性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下列三类: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有毒物质,生产性粉尘(2)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异常气压;噪声、振动。
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
(3)生物因素如附着在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源物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适应等;(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5)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在实际生产场所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
发生职业病的条件、职业病的特点:发生职业病的条件:1、有害因素的性质。
2作用于人体的量.3、人体的健康状况。
职业病具有下列五个特点:1.病因明确,病因即职业性有害因素,在控制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可消除或减少发病。
2.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是可检测的,需达到一定的强度(浓度或剂量)才能致病,一般存在接触水平(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3.在接触同一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人。
4.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期诊断、处理,康复效果较好,但有些职业病(例如矽肺),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只能对症综合处理,故发现愈晚,疗效愈差.5.除职业性传染病外,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
职业病预防的三级预防原则:职业卫生安全与职业病防治工作应遵循医学的三级预防原则。
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从根本上杜绝或最大可能减少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和管理方法,以减少或消除毒物对工人健康的危害。
以下是一些可以遵循的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原则:1. 预防为主:预防是最重要的原则。
在工艺流程中尽可能地采用无毒或低毒的材料和工艺方法,以减少或消除对工人的毒物危害。
2. 替代原则:尽量替代毒性较大的材料和工艺为毒性较小或无毒的材料和工艺。
例如,可以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使用对环境和人体有害的化石燃料。
3. 隔离措施: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限制毒物在工作场所内的传播和扩散。
例如,在有毒气体的生产工艺中,可以通过在生产设备周围设置密闭的防护装置,控制气体泄漏的扩散。
4. 工艺控制:在设计和选择工艺流程时考虑到对毒物危害的控制。
例如,在有毒材料的生产工艺中,可以通过减少操作步骤和提高自动化水平来降低工人接触毒物的机会。
5. 排风通风:建立有效的排风通风系统,将有毒物质从工作场所排出,避免工人直接暴露在毒物中。
对于某些特定的工艺,如化学实验室或车间,应特别注重排风系统的设计和维护。
6. 个人防护措施:为工人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器、防护眼镜、防护服等,以减少他们对毒物的直接接触。
7. 健康监测:建立健康监测程序,定期对从事与毒物相关工作的工人进行身体检查和毒物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
8. 教育和培训:对从事与毒物相关工作的工人进行必要的毒物知识教育和安全培训,提高他们对毒物危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9. 应急措施:建立应急预案,明确处理毒物泄漏事故或事故后的应急措施,确保及时有效地控制事故的蔓延和危害的扩大。
10. 定期评估和改进:定期对毒物控制措施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包括监测和评估工作环境中的毒物浓度、工人的健康状况和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情况等,以不断提高毒物控制的效果。
总之,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需要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毒物,采取合适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同时加强工人的教育和培训,以确保工人的健康和安全。
生产性毒物的危害控制技术(三篇)
生产性毒物的危害控制技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大量的化学物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生产过程中。
然而,这些化学物质中存在着一些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危害的物质,即生产性毒物。
为了保障工作者的健康和减少环境污染,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来控制和减少生产性毒物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
一、原料控制原料控制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生产性毒物控制技术之一。
通过选择合适的原料或替代品,可以减少或避免使用有害物质。
例如,在某些工艺中,苯乙烯是一个常用的原料,但它具有致癌性和致畸性的风险。
可以考虑使用替代性的原料,以减少对工人健康的风险。
二、工艺改进工艺改进是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的重要手段。
通过改进工艺流程和优化操作方式,可以减少有害物质的生成和释放,从而降低工人暴露的风险。
例如,有些工艺中产生的废气经过处理后可以得到可再利用的物质,这样既减少了有害物质的排放,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技术装备技术装备的改进也可以有效减少生产性毒物的危害。
例如,在某些化工生产过程中,使用密闭式系统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泄漏,降低工人接触有害物质的风险。
此外,还可以使用专用的抽风设备和通风系统来有效控制有害气体的扩散和浓度,保障室内空气质量。
四、个人防护个人防护是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尽管前面采取了各种控制措施,但仍然难以完全消除有害物质的存在。
因此,为了保护工作者的健康,必须配备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
常见的个人防护设备包括呼吸防护器、防护眼镜、防护手套和防护服等。
工人在进行有害物质操作时,必须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设备,以降低接触有害物质的风险。
五、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生产性毒物控制的重要环节。
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使其能够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并采取科学的工作方式,避免对有害物质的不当处理,减少对自身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六、监测和评估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排除潜在的有害物质危害。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模版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模版一、背景介绍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是保障员工健康和安全的关键措施。
本模板旨在提供一个有条理和全面的指导,以帮助企业有效控制生产性毒物危害。
以下是一个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原则的模板,供参考。
二、控制原则概述1. 优先考虑替代方案:尽可能替代有害物质,选择更安全和环保的替代品,或改变工艺以减少毒物产生。
2. 工程控制:通过工程手段控制有害物质的扩散、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的接触,包括改变工艺流程、密封容器、安装通风系统等。
3. 个体防护措施:为有害物质的接触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呼吸防护、防护眼镜、防护服等。
4. 有效的标识和警告:确保在有害物质存在的区域正确标识和警告,以提醒员工注意事项和风险。
5. 定期检查和维护: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和控制措施的运行情况,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6. 培训和教育: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教育,确保员工了解有害物质的风险和正确的控制措施。
三、具体控制原则1. 替代原则1.1 评估现有工艺中使用的有害物质,并寻找替代品。
1.2 合理评估替代品的安全性和效果,并选择最佳替代方案。
1.3 持续监测和评估替代品,确保其持续安全和有效。
2. 工程控制原则2.1 设计合理的工艺流程,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的产生。
2.2 适当选择设备和材料,以减少有害物质的泄露和扩散。
2.3 安装有效的通风系统,确保有害物质的排放符合安全标准。
2.4 采用密封容器和管道,减少有害物质的泄漏和释放。
3. 个体防护措施原则3.1 根据有害物质的性质和风险评估,提供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
3.2 员工必须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体防护装备,并定期检查其状况。
3.3 员工应接受有害物质的辨识和正确使用个体防护装备的培训。
4. 标识和警告原则4.1 在有害物质存在的区域,使用明显的标识和警告标志。
4.2 提供清晰和易懂的标识和警告说明,以提醒员工注意事项和安全规定。
4.3 定期检查和维护标识和警告标志,确保其可读性和有效性。
职业卫生复习资料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从根本上消除,控制或尽可能减少毒物对职工的侵害。
应遵循“三级预防”原则,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做好“前期预防”根除毒物:用无毒或帝都物质代替有毒物质,是理想的防毒措施降低毒物浓度:是预防职业中毒的中心环节工艺、建筑和生产工序的布局:不仅要满足是生产上的需要,而且要考虑卫生上的要素有毒物逸散作业:区域之间应区分隔离;从毒性、浓度和接触人群等几方面考虑,应呈梯度分布;有害物质发生源,应布置在下风侧;易积存或被吸附的毒物如汞,应防止沾积尘毒及二次飞扬个体防护:个体防护用品一级预防:根除毒物和降低毒物浓度;工艺、建筑和生产工序的布局;个体防护;安全卫生管理二级预防:监测、体检、实施有毒作业保健待遇制度、体育锻炼三级预防:调离有毒作业岗位、合理治疗、对症综合处理等职业卫生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在职业劳动工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或可能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及其他较大社会危害事故时,为及时控制危险源、抢救受害人员,指导群众防护和组织撤离,消除危害后果而组织的救援活动。
一般包括:事故单位自救和社会救援基本救援任务:工程救援和医学救援职业卫生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原则:在预防为主的前提下,贯彻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区域为主,单位自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
控制事故进一步蔓延,组织危害进一步延伸,迅速划出不同的控制分区和隔离带,明确设立红线、黄线和绿线隔离区,即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1应急救援工作的基本任务:首要任务:及时控制造成事故的危害源;重要任务:抢救受害人员;第三:知道群众防护,组织群众迅速撤离;第四:做好现场清洁,消除危害后果;最后:查清事故原因,估算危害程度职业卫生现场急救须遵守的原则:先复后固的原则、先止后包的原则、先重后轻的原则、先救后运的原则、急救与呼救并重的原则、搬运与急救一致的原则现场急救时伤员的分类:分类原则、先危后重、再轻后小判断依据:呼吸是否停止,看、听、试脉搏是否停止,触(桡动脉)看(胸、头、脊柱、四肢是否有内脏损伤、大出血、骨折等)摸(颈动脉)量(收缩量)判定时间1~2分钟伤员分类:第一类急救区(红色):伤病严重、危机生命者第二类急救区(黄色):严重但不会马上危机生命者第三类急救区(绿色):受伤较轻,可行走者第四类急救区(黑色):需要后运者呼吸器官防护装备的选择:原则:符合国家法律,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防护对象必须与危害存在的形态相匹配、防护水平必须高于或危害程度相当IDLH环境应选择的呼吸防护用品:有毒环境性质是否已知?是否缺氧?空气污染物浓度是否已知?浓度是否>=IDLH浓度?应配全面罩正压式SCBA全面罩或密合型头罩的正压供气式呼吸防护用品当危害因素>1时,选择APF值大于危害因素的呼吸防护用品浓度大于0.5OEL时——不需要防护浓度是否大于OEL时——半面罩(随弃试)APF=浓度是否大于10倍OEL时——半面罩(可更换试)APF=浓度是否大于100倍OEL时——全面罩APF=100浓度是否大于1000倍OEL时——空呼APF>1000APF=10 半面罩(随弃试)自吸过滤式APF=10 半面罩(可更换试)自吸过滤式APF=50 长管供气式(半面罩)隔绝式APF=1000 长管供气式(全面罩)隔绝式APF=25 长管供气式(开放型面罩)隔绝式APF=1000 长管供气式(送气头罩)隔绝式APF=200~1000 电动送风过滤式APF=100 全面罩自吸过滤式APF>1000 空呼过滤元件的选择: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使用的,可虑除吸入空气中有害物质的过滤材料或过滤组件根据污染物的种类:颗粒物(尘、烟、雾)的防护有毒有害气体和蒸汽的防护颗粒物(尘、烟、雾)的防护:根据防护用品过滤效率选用防尘口罩或防颗粒物面罩按过滤性能分KN和KP类:KN类只适用于过滤非油性颗粒物KP类适用油性和非油性颗粒物的过滤元件虑料分类过滤效率90% 过滤效率95% 过滤效率99.97%KN类KN90 KN95 KN100KP类KP90 KP95 KP100有毒有害气体和蒸汽的防护:防毒半面罩或全面罩过滤元件分类:A型(3号)某些有机蒸汽B型(1号)某些无机蒸汽E型(7号)二氧化碳和其他酸性气体K型(4号)氧及氨的有机衍生物CO型(5号)一氧化碳气体Hg型(8号)汞蒸气H2S型(8号)硫化氢气体2002版《职业病目录》:10类115种职业中毒56种尘肺13种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职业病报告办法:急性职业病中毒和急性职业病在诊断后24小时以内报告慢性职业病中毒和急性职业病在15天内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提出报告并进行登记工作有关病:概念:又称职业性多发疾病,是由于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中某些常见病的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现患疾病的病情加重等,这些疾病统称为工作有关疾病。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模版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模版1. 导言生产性毒物危害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且具有毒性的物质对工人及环境造成的潜在危害。
为了保护工人的安全与健康,控制生产性毒物危害是每个企业应该重视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讨论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模版,以帮助企业在实践中更好地进行风险管控。
2. 了解毒物危害性在控制生产性毒物危害之前,企业需要了解所使用的物质的毒性特征。
了解毒物危害性的基本原则有:- 毒性评估:通过对物质的毒性进行评估,确定其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并了解其暴露途径与剂量效应关系。
- 类别划分:根据毒性评估结果,将物质划分为不同级别,以辅助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的制定。
- 替代原则:在原始物质的基础上,选择更安全的替代物质,以减轻毒物危害。
3. 风险预测与评估风险预测与评估是制定控制措施的基础。
以下是控制原则模版的关键步骤:- 确定暴露途径:确定工人暴露于有毒物质的途径,包括吸入、接触和摄食等。
- 评估暴露水平:通过监测和测量,确定工人暴露于有毒物质的浓度及时间,评估暴露水平的高低。
- 风险评估:将暴露水平与有毒物质的危害特性相结合,评估风险的大小,确定是否需要采取控制措施。
4. 控制优先级与措施控制措施的制定应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并按照以下优先级进行:- 排除措施:尽可能地避免使用有毒物质,例如替代危险物质、使用较为安全的工艺和设备等。
- 工程控制:通过改变工艺流程、修订设备设计、使用密闭系统等手段控制有毒物质的释放,以减少工人暴露。
- 行政控制: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操作规范,包括限制人员接触有毒物质的时间和范围,以及提供个人防护装备等。
- 个人防护:为工人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防护器、防护手套和防护服等。
5. 控制措施的实施与验证一旦制定了控制措施,企业需要及时地实施并与工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培训。
同时,需要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检查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以确保其持续有效。
如果控制措施不足以降低风险,企业应当重新评估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预防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预防是保障工人健康和安全的重要举措。
下面将详细讨论几个关键措施,以降低生产性毒物危害对工人的影响。
1. 推行替代原则替代原则是防治生产性毒物危害的首要措施之一。
通过替代有害物质为无害或较低有害性的替代品,可以有效减少工作环境中的毒物危害。
例如,在危险化学品的选择时,应优先选择无毒、低毒的替代品,或者采用更安全的工艺来替代有危害的工艺。
这将显著减少工人暴露于毒物的风险。
2. 加强工作环境监测建立完善的工作环境监测系统对于及时掌握工作环境中毒物浓度的变化至关重要。
通过定期的空气和水样的采样分析,可以及早发现和评估潜在的毒物危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
监测结果还可以为工人提供关于个体防护措施的科学依据,以避免毒物暴露。
3. 强化工人教育和培训工人教育和培训是预防生产性毒物危害的基础。
工人需要了解毒物的特性、危害以及如何正确使用个体防护设备等知识。
培训还应包括如何正确应对紧急情况,提高工人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通过提供全面的培训,可以提高工人对毒物危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降低毒物危害的发生率。
4. 严格执行个体防护措施个体防护措施是降低工人暴露于毒物的关键。
工人应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体防护设备,如呼吸防护器、防护服等,以降低对毒物的接触和吸入。
此外,必须定期检查和维护个体防护设备,确保其功能正常,并及时更换磨损或污染的设备。
5.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是预防生产性毒物危害的前提条件。
此管理体系应包括制定和执行相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和环保。
同时,应建立监测和评估制度,以及应急预案,以迅速应对突发事故。
此外,还需建立健全的职业健康监测和健康档案,定期对工人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总之,预防生产性毒物危害是保障工人健康和安全的重要任务。
通过推行替代原则、加强工作环境监测、强化工人教育和培训、严格执行个体防护措施以及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生产性毒物危害对工人的影响。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涉及到对危险化学物质进行合理使用和妥善管理,以减少工作场所中的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下面是一些重要的控制原则:1. 替代原则:尽可能使用替代危险化学物质或者采用替代性工艺来替代高危险性的化学物质。
如使用无毒替代品、采用无毒工艺等。
2. 封闭原则:封闭生产装置,减少物质的泄露和扩散,避免人员的直接暴露。
封闭原则在原料储存、加工和包装过程中的有效运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有害物质的释放。
3. 排风原则:采用局部排风和总体排风系统,将有害物质排出生产区域,减少人员的暴露。
局部排风用来抽走生产设备上产生的有害物质,总体排风则用来将车间内的有害物质抽出。
4. 隔离原则:将有害物质与工作场所的人员和设备隔离开来,减少人员的直接接触。
如在操作有害物质时,可以采用隔离罩、手套箱等设备来隔离工作人员。
5. 个人防护原则:在无法完全消除有害物质的情况下,给予工作人员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包括防护眼镜、防护面罩、防护服、防护手套等,以保护他们的健康和安全。
6. 教育培训原则:提供必要的教育和培训,使工作人员了解有害物质的危害和控制措施,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7. 监测和评估原则:对生产场所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了解有害物质的浓度和暴露水平,及时采取控制和防护措施。
8. 应急原则:建立应急预案,预防和应对意外事件,包括泄漏、事故和火灾。
应急预案应包括紧急处理程序、紧急设备和紧急疏散路线等。
9. 合理储存和处置原则:合理储存危险化学物质,采取防爆、防火和防腐蚀措施。
对废弃物的处置要符合相关法规和环境保护标准。
10. 定期检查和改进原则:定期检查和评估生产场所的危险源和控制措施,及时改进和完善工艺和设备,以提高控制效果。
以上是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的一些重要方面,通过合理应用这些原则,可以有效地减少工作场所中有害物质的危害,保障工人的健康和安全。
同时,相关政府和监管部门也应推动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对有害物质的监管和规范,以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
则(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7904-58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
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生产性毒物种类繁多、接触面广,职业中毒在职业病中占有的比例很大。
因此,控制生产性毒物,对预防职业病、保护和增进劳动者身体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我国在这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和许多宝贵的经验。
为了保证作业场所安全使用有毒物品,预防、控制、消除职业中毒危害,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及其相关权益,国务院依据职业病防治法20xx年颁布了《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为生产性毒物的控制和职业中毒的预防提供了法律保障。
职业中毒的病因是职业环境中的生产性毒物,故预防职业中毒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从根本上消除、控制或尽可能减少毒物对劳动者的侵害,应当遵循“三级预防”原则,推行“清洁生产”,重点作好前期预防。
具体措施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根除毒物从生产工艺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质,可用无毒或低毒代替有毒或高毒原料,例如有硅整流器代替汞整流器,用无汞仪表代替有汞仪表,使用苯作为溶剂或稀释剂,改为二甲苯作为稀释剂等。
2.降低毒物的浓度减少人体的接触水平,以保证不对接触者产生明显的健康危害是预防职业中毒的关键。
其中心环节是加强技术革新和通风排毒措施,将环境空气中的浓度控制在最高容许浓度以下。
(1) 技术革新:对产生有毒物质的作业,原则上应当采取密闭生产,消除毒物的逸散的条件。
应当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尽可能采取遥控和程序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操作者接触毒物的机会。
例如,手工电焊改为自动电焊;蓄电池生产中,干式铅粉灌注改为灌注铅膏等。
(2)通风排毒:在有毒物质的生产过程中,如密闭不严或条件不许可,仍有毒物逸散入作业环境空气时,应采用局部通风排毒系统,将毒物排除。
其中
最常用的为局部抽出式通风。
为了充分发挥其通风排毒效果,应同时做好毒物发生源的密闭和含毒空气的净化处理。
常用的局部通风排毒装置有排毒柜、排毒罩及槽边吸风等,根据生产工艺和毒物的理化性质、发生源及生产设备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排风装置。
其基本原则是尽可能靠近毒物的逸散处,即可防止毒物的扩散又不影响生产操作,便于维护检修。
经通风排出的毒物,必须经净化处理后,方可排出,并注意回收利用,使作业场所有毒物质的浓度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3.工艺、建筑布局生产工序的布局不仅要满足生产上的需要,而且应当符合职业卫生要求。
有毒物质逸散的作业,应当根据毒物的毒性、浓度和接触人数对作业区实行区分隔离,以免产生叠加影响。
有害物质的发生源,应当布置在下风侧;如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放散有毒气体的生产工艺过程应布置在建筑物的上层。
对容易积存或被吸附的毒物如汞,可产生有毒粉尘飞扬的厂房,建筑物结构表面应当符合有
关卫生要求,防止粘积尘毒及二次扬尘。
4.必要的卫生设施如盥洗设备、淋浴室、更衣室和个人专用箱。
对能经皮肤吸收或局部作用危害大的毒物还应配备皮肤和眼睛的冲洗设施。
5.个人防护是预防职业中毒的重要辅助措施。
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呼吸防护器、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面罩、防护服、防护手套和皮肤防护用品。
选择个人防护用品应当注意防护用品的针对性、功效性。
在使用时,应对使用者进行培训;平时要经常保养、维护,在使用前注意检查,确保其功效得到很好的发挥。
6.职业卫生服务健全的职业卫生服务在预防职业中毒中极为重要,职业卫生工作人员除积极参与以上工作外,应当对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的浓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测、监测;对接触有毒物质的人群实施健康监护,认真做好上岗前、在岗期间的健康检查,排除职业禁忌,及时发现早期的健康病损,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7.职业卫生安全管理管理制度不全、规章制度执行不严、设备维修不及时及违章操作等常是造成职业中毒的主要原因。
因此,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消除职业中毒具有重要作用。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时、如实申报存在或可能产生的职业中毒危害;从事使用有毒物品作业用人单位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当提交“职业中毒危害预评价报告”、在竣工验收前提供“职业中毒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等资料,对从事使用高毒物品作业的单位在设计阶段还应当提供职业中毒防护设施设计资料。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用人单位提供资料及时做出审核决定并书面通知用人单位。
未提交有关资料或未经审核同意的,不得批准该项目的建设、投产和使用。
做好管理部门和作业者的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使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行之有效的履行职业卫生管理职责,使有毒作业人员充分享有职业中毒危害的“知情权”,掌握职业中毒防护的基本技能,实现有关部门、人员共同参与的职业中毒危害预防、控制、消除管理体系。
请在这里输入公司或组织的名字Enter The Name Of The Company Or Organization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