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第一章
考研政治教程马哲第一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盾的同⼀性和⽭盾的⽃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 1.⽭盾的同⼀性和⽃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盾范畴的含义⽭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统⼀关系的哲学范畴。
⽭盾虽然是普遍的客观的存在,但从来都不是⼀种直接的经验事实,不能对⽭盾双⽅做简单的实体化理解。
所谓⽭盾双⽅或⽭盾对⽴⾯,并不是两个实体,⽽是两个相反的倾向、成分或因素。
⾃然界中的作⽤和反作⽤、疏散和凝聚、化合和分解、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私有制和公有制、进步势⼒和保守势⼒、战争与和平,胜利和失败,强⼤与弱⼩等待等等都是这样的⽭盾关系。
⽭盾双⽅常常要以实体为载体,但⽭盾双⽅本⾝绝不是实体。
对⽭盾双⽅作实体化的理解会导致把⽭盾关系简单化。
(2)⽭盾的基本属性⽭盾的同⼀性和⽃争性是⽭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盾双⽅相互关系的两个⽅⾯。
①⽭盾双⽅的同⼀性是指⽭盾双⽅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是⽭盾双⽅相互依存,即⽭盾双⽅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个统⼀体中;⼆是⽭盾双⽅相互贯通,即⽭盾双⽅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
这种包含着向⾃⼰对⽴⾯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地体现了对⽴⾯之间的内在的统⼀性。
②⽭盾双⽅的⽃争性是指⽭盾双⽅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盾⽃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
(3)⽭盾的同⼀性和⽃争性的辩证关系⼀⽅⾯,同⼀性要受⽃争性的制约,⽭盾双⽅的共存要靠⽃争来维持,⽭盾双⽅的转化要靠⽃争来实现。
另⼀⽅⾯,⽃争性要受同⼀性的制约,同⼀性规定和制约着⽃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
(4)⽭盾同⼀性和⽃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法论意义 ①理论意义——辩证认识的实质在分析和解决⽭盾时,必须从对⽴中把握同⼀,同⼀才具有不可分性;从同⼀中把握对⽴,对⽴才有相反性质。
对⽴关系和同⼀关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是基于共同本质的。
对⽴是同⼀中的对⽴,同⼀是对⽴的统⼀。
列宁引⽤⿊格尔的思想时指出,就是要"在对⽴⾯的统⼀中把握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盾,把握住事物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第一章
解
实
与
放
事
时
思
求
俱
想
是
进
第一章
a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3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 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第一章
a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4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西方哲学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第一章
a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1
与时俱进:就是指一切事物与
现象随着一定历史条件下实践的发展 而不断发展。
“与时俱进,就
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 作要体现时代性,把 握规律性,富于创造 性。”
第一章
a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
辩证统一的关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与时 俱进是一切进步的事物和现象所具有的 内在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 俱进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第一章
a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7
对第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 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凡是承认存在即物质是第一性的,是本原, 而思维即精神是第二性的,是派生出来依附 于物质存在的,就是唯物主义;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
着的活火
第一章
赫拉克里特
a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8
凡是认为思维即精神是第一性的, 是本原,而存在即物质世界是第二性的, 是由精神决定的,就是唯心主义。
第一章
a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哲提纲第一章提纲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其发展规律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世界观和哲学的内涵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在内的)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世界是物质还是意识,二是世界是如何存在的,“怎么样”,世界是孤立静止的,还是联系发展的,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毛泽东把哲学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称为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并说,一讲哲学,就离不开“两个对子”②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一般地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相互统一的。
当人们运用对世界的总观点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世界观也就成了方法论。
一般说来,观点和方法是内在一致的。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终究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一定的方法论也必然影响和体现一定的世界观。
③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世界上的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这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所以,哲学基本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称为本体论问题,它是区分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马哲基本原理第一章
12、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会导致 A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 二元论 C 相对主义诡辩论 D 唯心主义 E 庸俗唯物主义 13、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4、列宁的物质观及其伟大意义? 1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什么?
16、哲学是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革命化和科学化相统一的世界观 C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世界观 E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7、为什么思维和存在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A 黑格尔的辩证法 B 费尔巴哈的历史唯物主义 C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D 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 E 费尔巴哈的唯物论
6、下列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A 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 B 天命主宰人间世界 C 人为自然界立法 D 存在就是被感知 E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的绝对性 B客观实在性 C发展的规律性 D本质的可知性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重要的概念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 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 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现在使用的哲学一词,从古希腊文“爱” (philein)和“智慧”(sophia)演化而来。 马克思也认为,哲学是“现世的智慧”。哲 学,即是智慧之学。 “哲者,智也”《尔雅》。中国古代的玄学、 道学、义理之学。 “哲学”一词由近代日本学者西周采用,由 黄遵宪引入我国。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在广阔无垠的大千世界,存在着千姿百态 的事物和现象,在这些事物和现象中,有没有 共同的本质或本原呢?共同的本质和本原是什 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学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第三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是概论课。
主要了解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派别;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革命变革;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本章重点:1、哲学基本问题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基本特征。
本章难点: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讲授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一、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的基本理解“哲学”这个词最早出自希腊文,原意是“爱智慧”, 即智慧之学。
1874年,日本学者西周根据“哲,智也”第一次将之译为汉语。
1896年,晚清学者黄遵宪把“哲学”这个概念介绍到中国来,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
“哲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义词,不同的哲学家对之作了不同的解释。
关于“哲学”的本质、对象、任务、功能没有也不可能达成共识。
那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哲学是什么呢?对此可以从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来理解。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与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
所谓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人们生活在世界上,随时随地都离不开周围环境和各种事物发生关系,人们总是要不断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改造事物,开始的时候只是对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形成一定的看法,后来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眼界扩大了,不再局限于对个别具体事物的认识而更关注对于各种事物的关系、整个世界的本质以及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
人类的生存、发展,每时每刻都要同客观存在发生联系,而人们也逐渐形成了对于客观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一系列最一般的看法,即世界观。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
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包括:水是万物本原、火是万物 本原、中国的五行说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和中国王夫之的“元气说”。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把自然科 学中的原子看成世界的本原,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 单位。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四个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直观性、历史观的不彻底性 3、辩证唯物主义阶段
•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1】物质和运动
①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标志着宇宙中发 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②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运动和静止 ① 相对静止的含义 ②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③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3】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① 时间、空间的概念和特点 ② 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③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④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 方面: •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 领域。 •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1、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⑴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 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⑵联系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①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 用。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②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 移的。 ③联系与区别: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只见区别不见联系 是形而上学错误;只见联系不见区别是相对主义错误。
马哲第一章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物质(一)哲学物质观的发展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p38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原子论)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1,辩证唯主义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历史发展的高级阶段2,恩格斯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指明了根本方向对立:各种物质的共性统一:从个性中统一若看不到共性与个性的区别,把共性归结为个性是形而上学的物质观,反之,只讲区别,割裂了共性与个性的联系,把共性看成是可以离开个性的共性,是唯心主义。
3,列宁的物质主义①背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元素放射性化学原子中子电子推翻旧的物质定义。
②内容:其一:物质是哲学范畴,而不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哲学范畴的特点是最大的普遍性概括性抽象性。
其二:指明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不以意识而转移)其三:指明了物质的可知性。
③意义:①坚持客观实在性原理,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划清了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的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②。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二,物质的存在方式(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1,运动的定义:是标志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反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反对形而上学的上帝)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矛盾,相互作用。
运动的主体是物质,反对唯心主义主体是精神3,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绝对运动:都在运动,无条件的,普遍的,永恒的。
相对静止:暂时的,是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范围内的处于暂时稳定、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①相对静止的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相对特定的物而言:某物质没有发生空间位置的物质移动;第二,某物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其质的稳定性,尚未发生质的变化(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②意义:首先,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能理解物质世界的无限性和丰富多样性;其次,离开相对静止谈绝对运动我们也就无从判断什么在运动和是什么形式的运动,事物之间也就失去了质的差别,人们也就无法辨认事物,从而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就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第一,形而上学的绝对不变论(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第二,相对主义的诡辩论,即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
马哲原理第一章
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形态
个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
部分
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原子 共性
马克思主义的唯 物质=客观
物主义物质观
实在性
共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坚持
了坚持了 唯物主义 一元论原 则。
坚持 了可知论, 有力地批 判了不可 知论。
对物
质世界的 多样性作 了最高的 哲学概 括.。
科学是如何 对物质进行分类的?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
一元论
界
本
原
是
什
二元论
么
?
唯物论 唯心论
物质 精神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表现:
1.宇宙万物具有共同起源。
宇宙大爆炸假说认为:宇宙起源于150亿 年前原始原子的大爆炸,即宇宙体系不断膨 胀过程,后经历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随 着温度下降,宇宙的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 进一步收题
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古古代代 德德谟谟克克利利特特
近代
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最早提出原子学说:世界 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万物都是由看不见又不可分割 的微小粒子构成,原子有大小和形状不同,但无性质 不同。原子不变化但可运动。他说,我们见到的一切 (岩石和植物,动物和人类,海洋和云彩,月亮和群星) 都是由这些细微和不可分割的粒子构成。原子结合形 成万物,原子分离则万物灭亡。简而言之:原子构成 了整个茫茫宇宙及万物。
唯心主义的视角——“逻辑先在性”
所陈述的并不是物质和意识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而是二者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唯心 主义认为:思维活动是意识对物质的判断,这种判 断取决于意识,因而意识比物质更优先存在。例如: 一个人没有相应的医学知识,X光片对他来说只不过 是一张黑白相间的图片,而不具有任何诊断价值。同 样,如你要欣赏音乐,你就要有能够欣赏音乐的素养。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一章
(2)、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 观中的贯彻
•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有了社会存在,才有了社会意识
根据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 回答,社会历史观可划分为:
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
历史唯心主义
认为社会意识 决定社会存在
(二)、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文献参阅
• 1.俞吾金: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再认识,《北京大学学报 (哲社版)》1997年第2期 。 • 2.邓晓芒: 重审哲学基本问题, 《开放时代》2002年第 2期。 • 3.李文阁:我们还可以在什么层面上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动态,2006年第12期。
(二)、 物质的客观实 在性
点评:世界观能影响人生
• • • • • • • • 人对世界外物有不同的感悟, 会对人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有什么样的人生,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结论: 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统一。
(1)哲学基本问题的 含义
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 的重大的基本问 题,是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 • —— 恩格斯
•
哲学基本问题具体内容
•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 • 其二,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
•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不 同派别: • 第一问题划分了: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 第二问题划分了: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周易》之《系辞》 • 一以贯之谓之道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重点理解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言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 年 2 月发表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
1920 年年 8 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问世,译者为陈望道。
【背景知识】1818 年 5 月 5 日,马克思诞生在德国特里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
早在中学时代,他就树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志向。
大学时代,马克思广泛钻研哲学、历史学、法学等知识,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
1843 年移居巴黎后,马克思积极参与工人运动,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结合中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
恩格斯说,《共产党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
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知识链接】1.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观点和学说。
2.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论、基本观点论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1.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知识链接】《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及其固有矛盾,揭示出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考研政治教程-马哲-第一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考研政治教程马哲第一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原理世界统一于物质。
物质的共同本质是客观实在, 但事物的客观实在性是通过运动表现出来的。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行分割的。
从最一般的意义说, 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既包括保持客体性质、构造和功能的量变, 也包括转变客体性质、构造和功能的质变。
运动不是以物质外部附加给物质的可有可无的性质, 而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内在冲突打算的。
不行缺少的性质和存在方式。
运动和物质不行分别。
(2)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从宇宙天体到微观粒子, 从无机界到有机界,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一切领域中的一切形态的物质客体一无例外地处在永恒的、不停息的运动之中。
世界上的事物千姿百态, 有同有异, 正由于它们有一样或相异的运动形式。
人们熟悉物质, 就是熟悉物质的运动形式。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 将导致形而上学。
有些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 如托兰德、霍尔巴赫、狄德罗等人, 虽然确定运动是物质的属性, 但是由于他们把运动仅仅归结为机械运动, 无法科学地解释宇宙中更高级形式的运动, 结果还是不得不成认有些形态的物质是不运动的。
(3)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
物质是一切形式运动的主体。
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信息的传递也离不开物质的载体。
即使是“纯粹“的思维运动也离不开人脑这一物质器官及反映在人脑中的种种物质现象。
脱离了任何物质主体的“运动“只能是一种荒唐的虚构, 这是哲学和科学长期进展证明白的事实。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将导致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所谓在物质世界“产生“之前就独立存在的“肯定精神“、“理“、“太极“等等的“运动“, 主观唯心主义所谓没有物质根底的“感觉“、“观念“、“意志“等等的“运动“, 都是空洞荒唐的观念。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1)运动的肯定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物质世界的运动是肯定的, 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临时的静止, 静止是相对的。
马哲第一章
2、运动观。
1)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① 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和根本属性 。 ② 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 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1、物质世界和实践。 2、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 1)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1)矛盾: 矛盾是标志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基本属性。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 A.含义: 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地联系,它体 现着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趋向和趋势。 B.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如:统一性、一致性、相互渗透、相互贯 通、相辅相成、相互合作等等。 矛盾同一性无论表现为何种具体形式,都包含着共同的基本内容。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静止。
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 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 状态。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的形式。
②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
第1章
河海大学研制 第36页,共37页。
阅读书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 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3、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毛泽东 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 和旧事物的灭
亡
注意:发展与一般变化或运动的区别;
? 讨论: 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准
新事物——合乎历史前
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 的东西。
旧事物——丧失历史 必然性、日趋灭亡的 东西。
第1章
第20页,共37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矛盾:
二、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具体形态 是多样的,因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 一,它统一于客观存在性。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世界联系和发展 的根本规律。
第1章
第9页,共37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及特性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物质的列宁唯是一如特何定性义:“物客质观”概念? 实在性;可它的知意性义是;什多么样? 性的统一;高度抽象性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1章
第1页,共37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
2
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43—47)
矛盾规律 矛盾问题精髓 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___矛盾规律
为什么发展?
通过揭示事物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说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 发展中的作用
要点:
1、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含义 为什么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作用) 2、方法论意义 3、理论联系实际(现实问题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介绍
《 矛 盾 论 》 毛 泽 东
《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 作。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实 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 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 写的。原是1937年7~8月在延安抗 日军事政治大学所讲的《辩证法唯 物论》的第三章第一节。后作者作 了部分补充、删节和修改,于 1952 年暂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再版时移入第一卷。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演讲(2008\8)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4)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城门失火啦!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呀
“城门----火----水----鱼”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本方法(略讲)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略讲)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及其特点
考研政治教程-马哲-第一章-规律及其客观性
考研政治教程马哲第一章规律及其客观性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一)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进展的必定趋势。
规律这一范畴提醒事物运动进展中的本质的、必定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本质的联系。
规律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范畴, 规律是本质和本质之间的联系。
本质作为一种联系, 它渗透并贯穿于全部的现象之中, 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联系, 也就提醒了事物运动的规律, 这就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了事物的现象及其变化。
(2)规律是必定的联系。
规律性与必定性是同等程度的范畴, 必定联系在事物的进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 打算着事物进展的方向。
事物进展的规律性也就是事物进展的必定性。
(3)规律是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稳定性也就它的重复性。
只要具备肯定的条件, 某种符合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消失。
自然现象规律的重复性是显而易见的, 而且自然规律的重复性还可以通过某种试验使其不断产生。
社会规律重复性的表现尽管简单, 但同样存在, 如任何社会形态都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运动规律;价值规律是一切商品生产所共有的规律, 只要是商品生产, 商品的价值就必定打算于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尽管社会规律的重复性要比自然规律的重复性简单得多, 但重复性本身仍是客观的存在, 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任何一个历史大事的产生都是必定性与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正是由于其中的偶然性使历史大事各具特色, 具有不行重复性。
规律重复的只是其中的必定性。
历史大事独一无二, 具有不行重复性, 但历史大事的不行重复性并不能否认社会进展的规律性。
历史规律的重复性不等于历史大事的重复性, 而是历史必定趋势的重复性。
(4)规律是客观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依靠于人的意识, 相反人的意识活动本身则要受规律的支配。
自然规律的客观性, 人们比拟简单承受, 由于自然界的运动是拘束的, 自然界不存在目的性, 一切都处于盲目的相互作用之中, 规律就是在这种盲目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并发挥其作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一)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 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 (二)从实践出发去பைடு நூலகம்解社 会生活的本质
1. 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活动的最重要形式, 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最根本方式。 实践的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 实践的基本特征
• (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
当作独立于人以外的概念加以追问的学问 。
c.黑格尔之后的现当代哲学家 ——讲人与世界相互关系
的生活世界的意义的学问 。
哲学不是世 界之外的遐 想,而是现
世的智慧。
—马克思
哲学与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 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
四伯乐相马的 漫画反映什么道 理? 世界观、方法论 世界观 方法论
• 第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 是一个,不是两个或多个。 • 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不是精神。 • 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 统一,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3. 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按照其固有 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 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 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 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 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 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 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 观精神的显现。中国宋明时期的心学所谓的“心 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就是被 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 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展。唯物辩证法用发展
的观点来说明世界的这
种存在状态。
•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 根本规律
N
S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 心
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 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它是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是 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它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方 法。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实践基本形式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
(1)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2)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外交
农民起义
商贸洽谈
(3)
科学实验
农民起义
1.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社 会 生 活 在 本 质 上 是 实 践 的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唯物主义可知论
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有没 有同一性的问题 不可知论 不彻底的不可知论
唯心主义可知论
彻底的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意义
首先,哲学基本 问题是人们在实际活动 中的基本问题
其次,对哲学基本问题 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 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联系的观点
世 界 是 怎 样 的 问 题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 界的一部分。
第二,人们谋求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 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 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论证 坚持的基本原则
黑 格尔
费 尔 巴 哈
神是否创造世界, 即神对世界的关系如 何,这个问题其实就 是关于精神对感性、 一般或抽象对实在、 类对个体的关系如何 的问题……这个问题 是属于人类认识和哲 学上最重要又最困难 的问题之一,整个哲 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 题周围绕圈子。
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 哲学的重大 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 题。
多样性
直接联系、 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 内部联系、 间接联系 非本质联系 偶然联系 外部联系
科学家洛伦兹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南美洲亚马 逊河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这种“蝴 蝶效应”的说法( ) A.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B.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C.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D.说明了一种事物、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中 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蕴涵联系原理的成语、俗语、古诗。
见 杯 水 之 冰 而 知 天 下 之 寒
城 门 失 火 , 殃 及 池 鱼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种 瓜 得 瓜 种 豆 得 豆 岁寒 然后 知松 柏之 后调 也。
——杜甫 《春望》
一 叶 知 秋
人 自 轻 者 人 恒 轻 之
人 自 重 者 人 恒 重 之
近 朱 者 赤 , 近 墨 者 黑
(一) 事 物 的 普 遍 联 系
涵义:是事物之间以 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 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和相互制约。
整个世界是
一个相互联
系的统一体
特点: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联系是客观的
是具体的、有 条件的,而不是 主观臆造的 自然界、人 类社会、思维 相互联系
联系是普遍的
联系是多样的
不是单一的
工业依赖农业提供粮食、原材料和市场等,农 业又依赖工业提供化肥、农药、机器和日用品
•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 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具有不可逆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是三维性 。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 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 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 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 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相对时空观
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人人都有,但这些 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往往是零散、朴素、 反映了世界观、 方法论(立场、 缺乏理论的论证, 哲学既是世界观 观点)不同,得 也就是非科学的。 又是方法论
出的结论就 不同。
(思维与存在 的对立)是哲 学的起点,这 个起点构成哲 学的全部意义。
恩 格 斯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 为第一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有没 有同一性的问题
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思维和存在何者 为第一性的问题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 历史唯物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辩证法
发展的观点
承认矛盾
孤立的观点
形而上学
静止的观点 否认矛盾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 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泰勒斯 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泰 勒 斯
“原子论”的代表德谟克利特认为, 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德谟克利特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认为万物是由木、火、 土、金、水五种元素 构成的。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 的哲学范畴
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 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 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 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 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凡物质都是运动着 的物质,世界上没 有不运动的绝对静 止的物质存在。设 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就是机械的形而上 学唯物论。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 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 已。”就是说,意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 反映。
东汉人王符说: “龙有九似, 头似驼、角似 鹿、眼似兔、 耳似牛、项似 蛇、腹似蜃、 鳞似鲤,爪似 鹰、掌似虎, 是也” (《本草纲目》 第43卷,龙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
物质世界 和实践 事物的普遍 联系与发展 客观规律性与 主观能动性
的物
质性
物质世界的 客观存在
及其
发展 规律
社会生活本质 上是实践的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思考与讨论:哲学是一种
什么性质的学问?它有用吗? 它在什么意义上有用?谈谈
你的看法。
世界
物质世界 和实践 事物的普遍 联系与发展 客观规律性与 主观能动性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的物
质性
及其
发展 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事 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水 可 载 舟 , 亦 可 覆 舟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二)
事
物 的 永 恒 发 展
涵义:前进的、上升的 运动。
新事物:合乎历
史前进方向、具有 远大前途的东西 实质: 新事物产生, 旧事物灭亡。
旧事物:丧失历史
必然性、日趋灭亡 的东西
整个世界既是普遍 联系又是永恒发展的
世界的普遍联系必
然引起永恒的运动和发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凡运动总是物质 的运动,不存在 没有物质的运动。 设想没有物质的 运动就是唯心主 义。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 一的关系。运动是绝 对的、永恒的、无条 件的;静止是相对的、 暂时的、有条件的。 在绝对的运动中有相 对的静止,在相对的 静止中包含有绝对的 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