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就业的关系

合集下载

论新型城镇化的就业功能

论新型城镇化的就业功能

我 国经 济 增 长 的重头 戏 ,率先 实 行 改革 开 放 的沿海 地 区是我 国 出 口产 业发 展 的重 要 区域 。2 0 0 1年 正式
加 入世 界 贸 易组 织 以来 ,我 国对 外 贸易 增 长 速 度连
展、 民生 不 断 改 善 、 群众居住需求 1 3 益升级 、 农 业 现
( 二) 新生 代大 学生 就业 存在 的 问题
大学 生 失业 现象 普 遍 存 在 。 中 国社会 科 学 院发
布 的统计 数 据 显示 , 我 国大 学 生 的失 业 率 2 0 0 8年 为 9 . 1 %, 2 0 1 0年 为 l 2 %, 2 0 1 1 年为 1 7 . 5 %。现有 的 统计
重 庆科 技 学 院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0 1 5 年 第3 期
J o u na r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d i t i o n ) No . 3 2 01 5
经 济 的外 部失 衡 是 导致 新 生 代 群体 就 业 问题 的
重要 原 因 。在经 济增 长 的“ 三 驾 马车 ” 中, 出 口一 直是
管 ,隔代 抚养 对 儿 童 的健 康成 长 也 存 在许 多 负 面 影
响 。对 于 留守 老 人 而言 , 子 女 长期 不 在 身边 , 生 活 与 精神 负担 都会 更 重 。 城市化 冲击着 传统 的 “ 孝 文化 ” , 动摇 了家庭 养 老 的 文化 基 础 ,使 家庭 支 持 失 去 了 文 化依 托 , 弱化 了家 庭对 老年 人 的支持 保 障功能 H ] 。 由于 2 0 0 8年 世 界 经 济危 机 的冲 击 , 美 欧 市 场 的 外 需 萎 靡 不振 ,西方 各 国变相 推 出 贸易 保 护 主义 政 策, 我 国 的 出 口受 到 很 大 限制 。 同时 , 随着 国 内劳动

安徽省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城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

安徽省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城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
价值 。

二 、 业增 长与 经济 增长 、 镇化 关 系的实 证研 究 就 城
样本 的选取 。为了降低数据的异方差 , 就业增长 以就业 增 长 率(Y 来表示 , J V) 经济增长 以经济 增长率 ( D v) G P 来表示 , 城 镇 化 进 度 以城 镇 化率 的增 长 速度 ( Z 来 表 示 。① J V、 C V) 以 Y GP D V和 C V这三个变量为 时间序列进行分析 , 制就业增长 Z 绘


【 收稿 日期 】 000 —0 21- 73 【 基金项 目】 中国浦东 干部学 院项 目资助(e p00Y A 0 ) c a21- B 一6 l 【 者简介 】汪泓(9 1 )女 , 海人 , 学博 士, 作 16 一 , 上 管理 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授 、 生导 师, 博士 上海社会保障 问题研 究 中心主 任, 研究方 向: 管理科 学与社会保 障; 崔开 昌(94 )男 , 18 一 , 安徽灵璧人 , 上海工程技术 大学教 师, 究方向: 业与社会保 障。 研 就
扩 大就 业 增 长 。
【 键 词】 就业增长; 关 经济增长; 城镇化 【 中图分类号】 17 4 F2. 【 5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4 26 (020— 120 1 —782 1)303—2 0
实证研究 。
帅 弱 ∞ ∞ 坫 均 0
就业增长 长期 以来都是政府 、 社会 和学术届 比较关注 的一 个热 点问题 。就业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 , 关系到经济发展 和社 会稳定 。党和政府历来非常重视就业 问题 , 特别是就业增 长问 题 。安徽 是人 口大省 , 长期以来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处 于欠发 达水 平 , 这就使得就业增长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20 0 6年 以来 , 安徽省经济 发展开始呈现 出良好 的增长势头 , 同时 , 安徽 省的城镇化水平也实现 了平稳的增长。 国际金融危机 的背景 在 下, 研究安徽省就业 增长与经济增长 、 城镇化的关系 , 明确就业 增长 与经济增长 、 城镇化 之间 的动态关系 , 于促进安徽 省 的 对 就业增长 、 实现安徽省社会 比较充分就业有 着现实意义和实践

44. 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就业问题?

44. 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就业问题?

44. 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就业问题?44、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就业问题?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就业问题成为了城镇化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挑战。

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城镇的稳定和发展,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一、城镇化进程中就业问题的现状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一方面,城镇新增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包括农村转移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等。

这些人群的就业需求旺盛,但就业市场的供给却难以满足。

另一方面,就业结构不合理,低技能、劳动密集型岗位居多,而高技能、知识密集型岗位相对较少。

同时,就业质量也有待提高,一些劳动者面临着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

二、城镇化进程中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1、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些城镇的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依赖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而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不足。

这种产业结构导致就业岗位的类型和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就业需求。

2、教育与培训体系不完善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教育和培训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

3、就业信息不对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着信息不畅通的问题,导致求职者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用人单位也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

4、政策支持不足在促进就业方面,一些城镇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例如,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创业环境不够优化等。

三、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就业问题的对策1、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镇产业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同时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例如,鼓励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不仅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也能够吸纳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就业。

农村城镇化进程的经济影响与问题

农村城镇化进程的经济影响与问题

农村城镇化进程的经济影响与问题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的过程。

在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中国的农村城镇化进程正在加速。

这一进程对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农村城镇化的经济影响1.人口流动:农村城镇化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镇人口规模不断增加。

这种人口流动有助于提高城市的劳动力资源,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2.就业机会: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城市就业机会相应增加。

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收入来源,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产业转型:农村城镇化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

传统的农业生产逐渐减少,而非农产业和服务业得到了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现代化。

二、农村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土地问题:农村城镇化需要大量的土地用于建设城市和建设用地。

但目前土地资源供给有限,土地收入分配不平衡,土地征用程序繁琐等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城镇化的重要因素。

2.农民工问题:农村劳动力进城后,他们面临的问题包括就业歧视、低工资待遇、社会保障不完善等。

同时,由于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条件较差,也会导致一些社会问题,如流动人口扎堆、社会秩序紊乱等。

3.投资难题:农村城镇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和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

然而,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资金供给不足,造成了投资难题。

4.生态环境问题: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带来大量的土地开发和资源消耗。

这可能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包括水源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地退化等。

三、解决农村城镇化问题的对策1.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土地制度改革进程,完善土地征用和使用管理制度,确保农民因征地获得合理的补偿,并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加强社会保障: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农民工社会保险、农民退休养老金和农村医疗保障等方面。

同时,加大农村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论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影响

论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影响

根据我 国的实际情况 ,第三产业可分 为两 大部分:一是流通部 门, 二是服务部 门。 本
文 使 用 三 次 产 业 产 值 占 国 内生 产 总 值 的 比 重 ,代 表 产 业 结 构 。
( 21 6 ( 4 9) 3 .2 4) 23 2
R :0 1 9 =0 1 0 DW = 6 5 2 R2 3 2 O 31 0
度较接近。 2建 立 回 归模 型 。
wg dp1=O47 — 3 2 l。 1 0 8 9 ue 1 (1)
( 06 5 ( 1 3 2) 3 8 1) 一 71 8
R : 01 R =0 9 7 D = 4 0 91 0 0 W 0 41 8
了近 2 个百分点;下降速度不断加快。第 2 二产业产值 比重的趋势为波浪式上升 ,其 比重最低的为 1 9 年 4 .4 90 13 %,最高 的为
20 0 6年 4 .8 ,上 升 仅 为 7 百 分 点 左 86 % 个 右 ;上 升 幅 度 与 速 度 都 较 小 。 三 产 业 产 第 值 比 重 的 趋 势 一 直 为 上 升 , 其 比 重 最 低 的 为 1 8 年 2 0 , 高 的 为 2 0 90 16 % 最 0 2年
而且 能 够 促 进 就 业 结 构 升 级 。
的三 次产业 划分是 :第一产业 为农业 ( 包 括种 植业 、林业 、 业和渔业 ) 牧 ;第二产业 为工业 ( 包括采掘业 ,制造业 ,电力、煤 气、水 的生产和供应业 ) 和建筑业 ;第三
产 业 为除 第 一 、 二 产 业 以外 的 其 他 各 业 。 第
程 度 ,如 表 2所 示 。
城镇数 量增加 ,城镇规模扩大 的一种历史 过程 ,它主要表现 为随着一个 国家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以及产业结

城镇化后农民如何生活就业

城镇化后农民如何生活就业

城镇化后农民如何生活就业李宏剑从经济学的范畴上分析,任何经济概念的形成,首先要解释生活和就业这二个关键词,因为其是经济定义形成的先决条件。

当前,城镇化已从理论形态逐步向实践领域过渡,但是,城镇化之后,农民如何解决生活和就业问题呢?至今,这还是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

经济学不能模糊,因为它关系着人的基本生活过程,维系着社会的法的秩序。

在实施城镇化之后,就意味着传统的以耕作方式为主的农村将退出历史的舞台,农民自然就转换了身份,成为市民。

这一定义的形成,使农业将不再和农民这个角色相连在一起了,而农业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附带在这一产业链条上的将不再是农民,而是农村产业工人。

关键的问题是,农村实施城镇化之后,农民的就业问题由谁来解决?粮食由谁来种植?这个问题很具有普遍性,也是许多农民比较关注的焦点。

过上城镇化生活是多数农民的向往。

但是,通向城镇化的道路有许多问题还须我们解决。

一是农民都集聚在城镇,他们的土地将由谁来管理,保障他们生活的粮食将由谁来种植?二是他们都住进了楼房,生活问题将如何得以解决?尤其是就业问题,是用计划经济的办法对他们的工作实行包分配?还是以市场经济的办法鼓励他们自主创业?现在,就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虽然国家三令五申要求保障最低工资制,但诸如粮食、供销等一些国有企业,在基层普遍连国家的最低工资都难以保证。

在山西省阳高县,有的基层粮站的职工每月工资都不足百元,供销系统除行政人员外,其它人员干脆连工资都不予发放。

此类情况,在县乡普遍存在,这些员工只等待退休后用社保来解决工资的问题。

老问题的存在,自然影响到新问题的形成。

因为生活质量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千家万户利益的问题。

如果实施城镇化后,农民将如何参与就业呢?实施城镇化之后,就意味着农民将告别土地,但据相关部门统计,真正意义上能到城里打工挣钱的农民,大都分布在低端产业的链条上,一为建筑、交通、餐饮等行业,二为保安、保姆等行业,这些行业中,有部分行业的季节性较强,一般只在春夏秋三季用工。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影响就业的因素与对策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影响就业的因素与对策

李克 强总理认 为 , “ 城镇化是 中 国现
代 化进 程 中一个 基本 问题 , 是一个 大 战
略、 大 问题 。 ” 城镇化需要 充分就业 , 从经 济 增长 目标 的角度 来说 , 充分就 业, 不仅 是实现城镇化 的重要指标 , 而且 是经济可 持续 增长 的必 要条件 。但从 我国劳 动市
马克思说 , “ 生产 过程变成 了科 学的
动力 向城镇 转移 , 城镇就 业 的压力加大 。
在 新 型 城 镇 化 背 景 下 影 响 城 镇 就 业 问 题
而科学反过来成 了生产过程的因素 然, “ 5 年转移农村 人 口8 4 6 3 万人 , 城镇化 应用 , 即所谓 职能 。每 一项发 明都成 了新 的发 率 由4 5 . 9 %提 高到 5 2 . 6 %, 城 乡结构发 生
对我 国 新 型 城 镇 化 进 程 中 影 响 就 业 的 因 素 与 对 策
程 译 川
表 2三 大产 业就 业 人 数 表
何保 证人 口就业 问题则是在 此过 程 中我 国政 1 人 口基数 巨大 。 劳 动力供

年份
2 0 ∞ 2 0 憾 2 O o 9 2 01 0 2 0 l l 2 0 1 2
3 4I
3 6 7
3 4 8
\ \

2 8 7 2 9 5
3 4 . 6 3 5 7
关键词: 城镇就业; 影响因素; 对策建议
7 ・ 5 3 4 L, 2 0 1 2 年就 业人 数 为 7 ・ 6 7
数据来源: 中 国统计 年 鉴
府 所面 临的重要 经济和社 会挑 战。改革 开放
给 严 重 超 需 求
就业 人数合计 ( 万人 J

城镇化进程推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镇化进程推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镇化进程推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共享、产业互补、人员流动自由、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则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对城镇化进程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城镇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工转移就业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各类企事业单位在城市兴起,这些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农民工可以通过转移就业来摆脱农村的贫困生活。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会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投入到农村经济中,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电商、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就业和收入的增加,实现城乡经济的互动互补。

二、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意味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改善。

城市的道路、桥梁、供水、供电、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这也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

城市与农村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便利,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同时,城市与农村基础设施的衔接,也为农村产业发展、农产品销售等提供了便利条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城镇化带来了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城市是知识和技术的集散地,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使得知识和技术更加便捷地传播到农村地区。

城市的高校、研究机构和科技企业为农村地区提供了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通过城乡人员的交流和互动,农村农民逐渐了解和掌握了农业科学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等,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同时,城市人才的回流也为农村地区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脱贫致富。

四、城镇化加速了农村社会文化的变革与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社会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样,这也影响和带动了农村社会文化的变革与发展。

杭州市城镇化发展中的就业结构偏差问题研究

杭州市城镇化发展中的就业结构偏差问题研究

杭州市城镇化发展中的就业结构偏差问题研究摘要:本文对杭州市1998-2012年城镇化发展与就业结构偏差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回顾,并对就业结构偏差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研究表明,“离乡不离土”的特殊城镇化模式抑制了消费和第三产业发展,并造成劳动力素质无法提升,进而对第三产业就业带动作用的发挥起到了负面影响,是造成就业结构偏差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偏差一、引言城镇化是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2年的52.27%,提高了34.35个百分点。

根据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所提出的城镇化发展S型曲线,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中期加速阶段。

与此相对照,杭州市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22.96%增加至2012年的74.3%,上升了51.34个百分点,无论是城镇化的水平,还是增加速度,都要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已经进入后期成熟型发展阶段。

城镇化发展与就业结构调整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城镇化发展本应能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就业结构的调整。

但是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部分城市的城镇化发展与就业结构调整之间并没有形成协调发展的关系。

以杭州为例。

2013年第1季度,杭州市的GDP产值中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高达97.5%,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所占比重为10.9%。

与2013年2月发布的最新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公报中所显示的74%的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相比,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就业结构都存在明显的问题。

产业结构中非农产业所占比重(97.5%)明显远高于城镇化水平(74%),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10.9%)远大于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2.5%)。

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造成消费结构调整动力不足和服务业发展滞后,进而影响就业结构的调整。

城镇化发展和就业结构调整与工业化相比而言的相对滞后,将影响城镇化发展和就业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给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为什么要城镇化和什么是城镇化?

为什么要城镇化和什么是城镇化?

为什么要城镇化和什么是城镇化?为什么要城镇化和什么是城镇化?城镇化的定义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并逐渐形成城市化的过程。

它是人口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现象,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城镇化的主要表现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为什么要城镇化?城镇化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为什么要推进城镇化的原因:1. 经济发展机遇城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通过城镇化,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样,城市可以通过吸纳农民工和人口流动,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2. 资源优化配置城镇化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中利用。

通过将人口集中在城市,可以更好地利用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和其他公共服务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3. 增强城市竞争力城镇化可以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城市规模的增大可以带动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通过城镇化,城市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技术和资本,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4. 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城镇化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和扩充,人们的居住条件、交通条件、医疗条件等得到了提高。

城市化也提供了更多的文化、教育、娱乐等资源,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5. 促进社会发展城镇化对社会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城市化可以促进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社会参与意识,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城镇化的挑战城镇化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下所示:1. 城市扩张和土地资源紧缺城镇化过程中,城市规模的扩大导致土地资源紧张。

城市化往往需要大量的土地用于住宅、商业、工业等用途,但土地资源有限,如何合理利用和配置土地资源成为一个难题。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需要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供水、供电、通信等,但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技术支持。

中国就业与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

中国就业与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

中国就业与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基于1978年-2009年数据重庆大学姚桂霞、张玉书、叶剑英摘要:近年来,在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同时,就业形势也发生着某些改变,本文利用改革开放以来(1978-2009)32年的数据资料,基于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 因果检验理论,对中国就业与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及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就业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均衡关系,城镇化促进了就业,而经济增长相对而言对就业的影响比较小,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就业与城镇化和经济增长的调控政策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政策性建议。

其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主要应用马克威系统软件进行分析。

关键词:就业;城镇化;经济增长;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一、引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城镇人口已从1978年的17245万人增加到20 09年的62186万人,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17. 92%提高到2009年的46.59%。

经济增长GDP由1978年的3645.217亿元提高到2009年的343464.69亿元,平均增长率为9.5%。

而我国的就业人数从1978年的40152万人2009年的77995万人。

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关系到国家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城镇化与就业结构调整均是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内容。

经济增长与就业、城镇化水平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已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但就目前研究成果而言,大多集中在中国城镇化的路径、模式研究和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虽然有文章在研究经济增长与就业、城镇化水平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但很少有人把两者结合起来来分析对就业的影响,笔者在本文中就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综合对就业的影响作了实证分析,对中国从1978年到2009年以来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与就业的关系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从而对于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镇化对经济的影响

城镇化对经济的影响

城镇化对经济的影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镇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城镇化不仅对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对经济增长、就业和社会发展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就业与收入、社会发展等几个方面探讨城镇化对经济的影响。

一、经济增长城镇化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

首先,城镇化有效促进了资源配置的优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使得劳动力在城市得以高效利用,促进了整体生产力的提升。

其次,城镇化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最后,城镇化推动了城市消费的扩大,拉动了内需的增长,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化为我国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

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向城市,加速了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随着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传统农业逐渐减少,非农产业比重增加。

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同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三、就业与收入城镇化对就业和收入水平的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增加了就业机会。

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就业的增加,提高了就业率。

同时,城镇化还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就业岗位,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选择。

总体上,城镇化提高了就业水平,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城镇化还为居民的收入增长提供了机会。

城市劳动力相对于农村劳动力,通常能够获得更高的工资和收入水平。

农民进入城市工作后,收入水平得到了提高,带动了家庭收入的增长。

此外,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房地产市场等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为居民带来了财富的增长。

四、社会发展城镇化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城镇化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城镇化对农村就业的影响分析

城镇化对农村就业的影响分析

城镇化对农村就业的影响分析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城镇化对农村就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城镇化对农村就业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其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一、城镇化对农村就业的积极影响1. 劳动力转移:城镇化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机会。

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和服务业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

他们的到来填补了一些城市职位的空缺,为城市发展贡献了力量。

与此同时,这种劳动力转移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就业压力。

2. 薪资提升:相较于农村的低收入现象,城市就业为农民工提供了较高的薪资。

农民工的收入相较于农村同行更高,为他们和他们的家庭带来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他们的增加收入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城乡差距的缩小。

3. 职业培训:进入城市就业市场,农民工更有机会接受各类职业培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

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城市中找到更好的工作,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此外,职业培训也有助于农村就业者提高就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工作环境。

二、城镇化对农村就业的消极影响1. 农村人才流失: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导致农村资源和劳动力的流失。

这对农村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压力,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同时,城市的吸纳能力也有限,导致一些农村人员在城市中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2. 农村经济萧条:由于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失,农村经济活力减退,农村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抑制。

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面临困境,导致部分农民生活水平下降。

这也加大了农村居民转移城市就业的动力,使得城镇化进程更加迅速,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经济的萧条。

3. 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挤压: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也会对城市劳动力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

城市中已有的低技能工作岗位变得更加竞争激烈,导致一些农民工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岗位。

而高技能需求的工作机会相对有限,使得部分农民工无法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城镇的名词解释

城镇的名词解释

城镇的名词解释城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之一,它是指建设有城市规模、市区内有一定行政管理机构、居民集中生活和从事非农业劳动的聚居区域。

城镇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交流与交易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承与社会结构演变的见证。

本文将对城镇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城镇化带来的影响展开阐述。

一、城镇的概念城镇的概念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定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人们对城镇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

广义上讲,城镇是指人们居住和生活的集中地,其中包括了城市和小城镇两个层次。

狭义上讲,城镇与农村相对,是指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居民集中的区域,并有一定的市区规模。

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上的城镇,都是由居民的聚居和非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的。

二、城镇的发展历程城镇的发展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的特点。

人类最早的定居点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人们开始通过农业的发展而形成定居的村庄,并围绕着农业生产展开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庄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城市的中心出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活动,城市规模也逐渐扩大。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城镇化是指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并从事非农业职业的过程。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逐渐从农业中解放出来,寻求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城镇的经济、教育、医疗等资源相对较为集中,农民通过进入城镇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机会。

城镇化的发展对城市和农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城镇化加快了城市的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另一方面,城镇化也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社会面貌,推动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三、城镇化的影响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经济角度看,城镇化推动了劳动力的流动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随着城市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也相应增加,农村劳动力通过进入城镇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生活水平。

同时,城镇化也促进了城市内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了城市的经济活力。

论我国转型时期城镇化滞后和城镇就业问题

论我国转型时期城镇化滞后和城镇就业问题
调查年 龄构成数 据和年末人 口统计数推算 。
( )城 镇 化滞 后 和就 业容 量 扩增 滞后 三
我 国 的城市 化滞 后 主要 是 体制 性滞 后 ,即 与人 口城 市化 直 接相 关 的户 籍 和迁 移等 管理 制 度 改革 滞后 于经 济发 展 和经 济 体 制 改 革 。对 我 国各 省 区城 市 化 滞 后 程 度 与人 均 G P进 行 相 N 关 分 析 的结 果显 示 ,其 相关 系 数 19 年 为 一03 98 为 一O4 @ 表 明 ,随 着 经济 发 展 , 92 .,19 年 .。 这
维普资讯
第3 4卷 第 5期
Vo . 4.No. 13 5
华东 师范大学学报 ( 学社会科 学版) 哲
Ju a at h aN ra U i rt P ispyadSc l c ne) or l f s C i o l nv sy( hooh n oi i cs n oE n m ei l aS e
由表 1 可见 ,在 16- 18 年 全 国劳动 年龄 ( 1-5 94 92 男 6_9岁 ,女 1. 5 )人 口年 均 净 6 _4岁
收稿 1期 :2O 年 1 月 1 3 01 1 41 3
维普资讯
增量中,城镇所 占比重仅 为 3 .%;而在 18- 19 26 92 90年和 l9_ l 8 的全国劳动年龄人 9o-9 年 9 口年均净增量中 ,城镇所 占份额相继上 升到 5 .%和 6 .%。改革开放 以来 ,全 国劳动年 12 03 龄人 口总 量分 布重 心 在农 村 的基 本 格 局 未 变 ,但 城 镇 所 占 比重 不 断趋 于 上升 , 由 17 98年 的 1.%上 升 到 19 8O 98年 的 3 .%。而 从全 国 劳 动 年 龄人 口增 量 的分 布重 心 看 ,则 已 明显 地 发 22 生 了 由农 村移 向城 镇 的转 折 性变 化 。

成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就业权保障

成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就业权保障
现, 推进 我 国城 镇化 的健 康 快速 发展 。 关 键词 : 城 镇化 ; 农 民就业 权 ; 保 障 中图分 类号 : D 9 0 9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7— 9 0 9 2 ( 2 0 1 3 ) O 2— 0 l 1 5一 O 6
随着城镇化进 程的推进 , 越来越多的农 民告别 “ 面朝 黄 土背 朝天 ” 的谋 生 状 态 , 农 民就 业 权 的 实现 与保 障已面临着新 的问题。无论从现实还是法律层 面看 , 城镇化时代离土农 民的就业 问题仍需要 国家 的生存照顾。但 目前我国就业法 律制度几乎空 白, 相应 的政府任务 、 行政措施和权利义务关系亟待法 律 规范 。本 文拟 从 宪法规 范 层 面将农 民就业权 列 入 研究 对 象 , 以宪法 基本 权 的权 利功 能 为切 人 口, 探 讨 农 民就业权保障面l 临的法律问题 及对策 , 以期 为 中 国特色 的城镇化建设健康快速推进提供理论支撑 。
l I 5
中共浙江省 委党校 学报 2 0 1 3年第 2期
( 一) 自由权 面 向 : “ 离土” 农 民 自主择 业权 农 民自主择业权 的核心 内容是农 民通过 自由择 业, 获得就业机会来满足生存和发展需求的权利 , 国 家 无正 当理 由并 基 于 法 律 规定 , 不 能 限制 或 者 剥 夺 这种 自由。因为: ( 1 ) 就业权关乎农 民的生存权 , 以 及在此基 础上 的发 展权 , 国家 应 当给 与 “ 生 存 照 顾” ; ①( 2 ) 就业关 系经 济社会发展 , 属于 国家宏观 调控领域 , 给付行政任务要求 国家适度干预。这种 干预 不是要 限制 或 者 剥 夺 农 民的 就 业 权 , 而 是 要 保 障农民就业权的充分实现。 自主择 业 权是 指 劳动者 根 据 自己的意 愿 自主选 择职业 的权利 , 它包括对是否从事职业劳动 、 从事何

城镇化对就业市场和职业选择的影响

城镇化对就业市场和职业选择的影响

城镇化对就业市场和职业选择的影响近年来,城镇化成为许多国家的发展重点。

城镇化的推进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就业市场和职业选择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镇化对就业市场和职业选择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观点和建议。

一、就业市场的变化城镇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增加了城市的劳动力供应。

城市规模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支撑城市的建设和服务需求,从而促进了就业市场的增长。

其次,城镇化也推动了产业结构的改变,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的出现。

这些就业机会的增加为求职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助力其实现自身发展和提升。

然而,城镇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城市的就业机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和高技术领域,对于一些从农村转移的劳动力来说,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技能和知识以适应这些岗位的要求。

这导致了城市之间的就业差距,部分劳动力可能只能在低薪、低技能的工作中就业,难以实现稳定的职业发展。

另一方面,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使得求职者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他们需要有更好的能力和竞争力来脱颖而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理想的职业机会。

二、职业选择的变化城镇化对职业选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市提供了更多多样化的职业选择。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改变,出现了更多新兴的行业和职业领域。

对于求职者来说,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成长。

其次,城市的职业环境更加开放和包容。

城市中的人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和文化背景,带来了丰富的思想和观念。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为求职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然而,城市的职业选择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城市职业市场更加竞争激烈,职位供求关系不平衡。

这导致了一些职业的竞争程度较高,比如金融、IT等领域,就业难度增加。

12. 城镇化如何影响农民的就业机会?

12. 城镇化如何影响农民的就业机会?

12. 城镇化如何影响农民的就业机会?12、城镇化如何影响农民的就业机会?城镇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对农民的就业机会产生了多方面且深远的影响。

城镇化带来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这直接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

新的城镇需要修建道路、桥梁、水电设施等,这些建设项目为农民提供了参与建筑施工的机会。

过去主要在农田劳作的农民,如今有机会成为建筑工人,从事搬砖、砌墙、搅拌水泥等工作。

尽管这类工作可能较为辛苦,但相对较高的工资收入能显著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消费需求也日益多样化。

服务业得以迅速发展,为农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选择。

比如,在餐饮行业,农民可以从事服务员、厨师助理等工作;在物流配送领域,他们能够成为快递员、送货员;家政服务方面,农民可以做保洁员、保姆等。

这些服务性工作往往对技能要求不是特别高,通过简单的培训就能上手,为农民进入城镇就业降低了门槛。

城镇化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

各类工厂和企业在城镇周边兴起,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农民可以进入工厂,从事生产线上的操作工作,或者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中从事包装、组装等工作。

产业的升级还带动了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这也促使一部分有学习能力和上进心的农民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的技能,从而获得更好的就业岗位和薪资待遇。

然而,城镇化并非仅仅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也在同步推进。

大规模的农业经营和机械化作业,使得农村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原本依靠小块土地维持生计的农民,可能会面临失去传统农业就业机会的困境。

而且,农民在城镇就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由于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往往较弱。

很多农民可能缺乏适应城镇工作环境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例如计算机操作、商务礼仪等。

这使得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常常只能选择那些较为基础和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此外,社会保障体系在城镇化过程中还不够完善。

非农就业与城镇化进程

非农就业与城镇化进程

非农就业与城镇化进程第一章:引言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市场化的推进,非农就业和城镇化进程成为全球热议话题。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也面临着非农就业和城镇化的挑战。

本文将从非农就业和城镇化两个角度,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非农就业的概念及其发展非农就业是指在农业以外的领域就业的人口。

非农就业包括工业、服务业、金融业等多个领域。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非农就业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非农就业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并在2002年达到了高峰。

此后,随着人口红利减少和经济结构转型,非农就业增长开始放缓。

第三章:城镇化的概念及其发展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并在城市定居和生活的过程。

城镇化具有多重含义,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中国,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进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60%以上。

第四章:非农就业与城镇化的关系非农就业和城镇化是紧密相关的。

城镇化可以促进非农就业的发展,而非农就业也可以推动城镇化的进程。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非农就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同时,非农就业也成为城市居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第五章:非农就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农就业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非农就业的大规模发展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其次,非农就业可以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的协调化。

最后,非农就业可以促进创新和技术升级,推进经济结构转型。

第六章:城镇化进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挑战城镇化进程也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挑战。

首先,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导致城市的空气污染、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成为突出问题,威胁着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其次,城镇化进程加剧了城乡差距和收入分配失衡,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等措施。

第七章:结论非农就业和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城镇化与劳动力市场

城镇化与劳动力市场

城镇化与劳动力市场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这不仅改变了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对劳动力市场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城镇化带来了就业机会的增加,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城镇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需要从宏观角度来分析。

随着农民工进入城市,城市劳动力供给增加,由此导致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

这种竞争不仅仅发生在低技能劳动力之间,也出现在高技能劳动力之间。

城市中的工作职位有限,而农民工的流入使得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尤其是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中,高技能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可能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

因此,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失衡问题需要得到重视。

其次,城镇化也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随着农民工流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更多的非正规就业和低工资岗位。

农民工往往缺乏正规的职业技能和教育背景,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被雇主剥削和压榨。

由于缺乏社保和福利保障,他们面临更大的就业风险和贫困风险。

此外,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他们往往缺乏城市生活的基本技能和适应能力,这也限制了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然而,城镇化并不完全是负面的影响。

它也为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机遇和潜力。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需求不断增长,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服务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农民工的大规模涌入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这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提升的空间,也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因此,城镇化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化的。

在促进城镇化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劳动力市场的问题,推动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公平。

首先,需要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为农民工提供技能提升的机会,提高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第二,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保护农民工的权益,提供社保和福利保障。

同时,加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的压力。

最后,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避免农民工的城市化流失和劳动力市场的失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城镇化与就业问题的关系【摘要】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也是我国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规模扩大,城乡一体化程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开始转变为城镇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开始大量向城镇转移。

城镇化在带来一系列问题的同时,也着实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本文从农村城镇化与就业的相关概念出发,对我国农村城镇化与就业的发展状况及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对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城镇化与就业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就业农村劳动力目录1 引言 (4)2 相关概念 (5)2.1农村城镇化的概念 (5)2.2农民就业的概念 (5)3 我国农村城镇化与就业的现状 (6)3.1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状况 (6)3.2 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就业现状 (6)3.结论 (8)4 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8)5 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9)6 城镇化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10)7 农村城镇化与就业问题的解决思路 (12)8 结语 (13)9参考文献…………………………….................14.一、引言城镇化,是植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发展过程中所独有的现象,城镇化的核心就是要把农民及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城镇化,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战略对策,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城镇化的出现既是物质文明的直接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作为一个历史过程,不仅仅是城镇数量上的增加,更是产业规模的调整和城镇结构变化的过程。

城镇化的程度一般可以用城镇人口规模和城镇土地规模来界定,它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城镇化水平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同时还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建设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是符合世界潮流、符合中国国情的,是体现中国特色的。

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保障社会和谐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城镇化的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农村规模的缩小,城乡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开始转变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数量开始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开始大量向城镇转移。

而核心城市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有限的,再加上广大农民很难支付起高额的城市定居成本,所以导致很多农民离土不离乡,或者一部分农民工能暂时就业,但是在就业的稳定性方面也是无法得到保障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成了日益严峻的问题。

那么怎么实现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村隐性失业问题就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二、相关概念1、农民就业: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人,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取得相应报酬或经营收入的行为。

农民就业即指社会为农村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工作岗位,使劳动者能有效地和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以充分发挥劳动者的效能。

2、农村城镇化:是指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它是现代文明的历史现象,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农村城镇化作为一个具有科学内涵的概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农村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的综合过程;是一系列农村产业结构变动和资源重组的过程;是城乡资源与要素双向流动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农村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镇化从不同学科研究角度看a人口学: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即以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和聚集为特征的一种历史过程;b地理学:城镇化是农村地貌转变为城市景观的过程c社会学:城镇化主要是城市文明覆盖农村,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d经济学:城镇化则是由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

可见,城镇化一方面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聚集的过程,同时又表现为地域景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多方面内容综合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

三、我国农村城镇化与就业的现状1、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状况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城镇化水平处于整个城镇化进程中的初级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

农村非农业的发展,一方面优化了农村就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和农民收入构成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989年的26%提高到2001年的38%。

同时,农村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国家逐年加大对农业投资的力度,农村交通、通讯、水电等公用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

特别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中央高度重视发展小城镇,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发展小城镇,推进城镇化,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但在中国迅速的推进城镇化建设中,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城镇化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明显的问题。

例如失去土地的农民难以就业,农民进城导致城市卫生状况明显下降等等。

2、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进城就业状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近几年已迈出了很大的一步。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掀起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又一高潮,非国有部门迅速发展,同时乡镇企业尤其是沿海地区乡镇企业大发展,各种开发区建设出现热潮。

这些非国有部门快速增长产生了对廉价农村劳动力的强烈需求,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进入了一个高潮期。

由于中国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限制逐渐被打破,人口流动规模逐渐增大,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另一方面大量农民向城市转移,此外,加入WTO之后,农业竞争加剧,低层次农产品大幅减少,农业劳动力的剩余时间将大幅度上升,很大一部分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其他部门,这也将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但是农民工就业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特点:1.就业渠道不畅,就业信息缺乏。

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的滞后,目前,农民工外出务工主要靠亲戚介绍或者依靠中介公司组织才能实现,而很少依靠政府或培训机构组织劳务输出,这就导致农民工的就业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2.就业层次低,稳定性差。

我国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属于非正规就业,不同于城市职工的正规就业。

从就业的行业来看,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从就业的工作岗位来看,农民工主要集中于生产第一线从事简单的、低技术的体力劳动,层次较低;从就业的企业性质来看,农民工主要集中于私营、个体等待遇低、稳定性差的企业,享受不到从事正规就业的城市职工的各项福利和待遇。

3.工资收入低,增长缓慢。

由于农民工文化和技能水平的限制,所以农民工所做的一般是低技术含量的工作,这就导致公民共整体工资水平偏低,由于缺乏稳定性以及户籍制度的限制,和城市职工相比,会出现同工不同酬等明显的工资歧视。

并且工资增速缓慢,几乎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

4.就业环境差,安全得不到保障。

农民工的就业往往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纺织业和建筑业,这些产业劳动环境差、危险性高、劳动强度大、超时工作现象严重。

再加上许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并不配备必需的安全防护设施,农民工的安全得不到保障,致使职业危害性增加严重,安全事故频发。

5.缺乏培训机会,技术水平提升慢。

由于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民工培训的认识缺乏,加上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财政投入缺乏,农民工缺乏劳动就业培训的机会,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得不到提升。

这就导致不能满足实际的就业需要,出现企业“招工难”,农民工“就业难”的怪现象。

3、结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成绩不菲,极大的解决了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过渡时的就业问题,国家对此民生问题也是十分关注。

四、城镇化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农村城镇化与农民就业之间存在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这不仅表现为城镇化改变着农村劳动力供求状态,而且表现为农村就业对城镇化的反作用。

首先,实施城镇化战略有利于减轻农村就业压力,增加就业岗位。

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合理地流动与重新结合,引导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经济效益较高的非农业部门,促进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变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减轻农村就业压力,提升农业结构的过程。

同时也应注意到农村城镇化与农民就业的相互关系中后者对前者的影响。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打破城乡壁垒,极大地促进城市产业分工的发展。

农民进城就业不仅能有效解决我国需求不足的问题,也是目前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合理、有序引导农民进城就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者的良性互动过程,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

但在另一个角度说,城镇化过程中也无疑增加了许多的待业农民,在我国迅速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各地政府不断扩大城市规模,进行市政建设,使得城市边缘不断扩大,导致农民特别是城郊农民的土地被大量征用,致使这一社会群体的大量出现。

同时,这部分群体正迅速地扩大,庞大的失业群体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城市化进程的障碍因素。

因此,这也无形增多了待业群体的数量,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失地农民就业形式单一,就业形势严峻,失地农民的安放政策也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尚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城镇化对农民就业的影响,总结起来,主要是:1.积极影响城镇化的加速发展相应地带来城镇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而这些产业的发展会给农民工提供很多新的就业机会。

同时,加速的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以及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会给建筑和房地产市场带来巨大需求,这些需求同样会给农民工提供很多就业机会。

在城镇化的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就业市场会出现新的需求,比如熟练技工,而在市场为导向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这些需求必然会催生出很多的培训机构以改变目前农民工文化素质不高、技能水平低下的情况,适应市场需要。

这就给农民工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有利于农民工的顺利就业。

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取消了我国原有的户籍障碍,这就使农民工在就业的时候可以享受到与城市职工同等的民主权利,改善农民工不被重视,不能行使正常的民主管理权利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