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2013年中医(壮医)执业医师壮医内科学(师承与确有专长)
![2013年中医(壮医)执业医师壮医内科学(师承与确有专长)](https://img.taocdn.com/s3/m/a972fbdb33d4b14e84246806.png)
2013年中医(壮医)执业医师壮医内科学(师承与确有专长)壮医内科学第一单元奔痧(Baenzsa)[痧病]细目一概述要点:奔痧的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奔痧的常见病因2.奔痧的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常用的方药、应用举例)2.其他疗法第二单元笃瘴(Doegcieng)[疟疾]细目一概述要点:笃瘴的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笃瘴的常见病因2.笃瘴的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常用的方药、应用举例)2.其他疗法第三单元根东洋中毒(Gwndoenghyienghcungduz)[食物中毒] 细目一概述要点:根东洋中毒的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根东洋中毒的常见病因2.根东洋中毒的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常用的方药、应用举例)2.其他疗法第四单元奔风(Baenzbinghrumz)[荨麻疹]细目一概述要点:奔风的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奔风的常见病因2.奔风的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常用的方药、应用举例)2.其他疗法第五单元湿病一、发旺(Fatvuengh)[痹病]细目一概述要点:发旺的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发旺的常见病因2.发旺的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常用的方药、应用举例)2.其他疗法二、能蚌(Naengbangq)[黄疸]细目一概述要点:能蚌的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能蚌的常见病因2.能蚌的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常用的方药、应用举例)2.其他疗法1.药物治疗(常用的方药、应用举例)2.其他疗法二、嘿参(Heiqcaenx)[喘病]细目一概述要点:医度在线 / 嘿参的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嘿参的常见病因2.嘿参的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常用的方药、应用举例)2.其他疗法三、货咽麻(Hozinmaz)[咽痛]细目一概述要点:货咽麻的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货咽麻的常见病因2.货咽麻的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常用的方药、应用举例)2.其他疗法第七单元谷道病一、鹿(Rueg)[呕吐]要点:鹿的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鹿的常见病因2.鹿的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常用的方药、应用举例)2.其他疗法二、屙细(Oksiq)[泄泻]细目一概述要点:屙细的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屙细的常见病因2.屙细的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常用的方药、应用举例)2.其他疗法三、屙意咪(Okhaexmih)[痢疾]细目一概述要点: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屙意咪的常见病因2.屙意咪的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常用的方药、应用举例)2.其他疗法四、屙意卡(Okhaexgaz)[便秘]细目一概述要点:屙意卡的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屙意卡的常见病因2.屙意卡的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常用的方药、应用举例)2.其他疗法第八单元水道病一、肉扭(Nyouhniuj)[淋证]细目一概述要点:肉扭的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肉扭的常见病因2.肉扭的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常用的方药、应用举例)2.其他疗法二、奔浮(Baenzfoeg)[水肿]细目一概述要点:奔浮的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奔浮的常见病因2.奔浮的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常用的方药、应用举例)2.其他疗法第九单元龙路病一、埃勒(Aelwed)[咳血]细目一概述要点:埃勒的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埃勒的常见病因2.埃勒的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常用的方药、应用举例)2.其他疗法二、肉勒(Nyouhlwed)[尿血]细目一概述要点:肉勒的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肉勒的常见病因2.尿肉勒的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常用的方药、应用举例)2.其他疗法三、屙意勒(Okhaexlwed)[便血]细目一概述要点:屙意勒的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屙意勒的常见病因2.屙意勒的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常用的方药、应用举例)2.其他疗法第十单元火路病一、裆尹(ndang’in)[痛证]细目一概述要点:裆尹的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裆尹的常见病因2.裆尹的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常用的方药、应用举例)2.其他疗法二、麻抹(Mazmud)[感觉异常]细目一概述要点:麻抹的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医度在线1.麻抹的常见病因2.麻抹的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常用的方药、应用举例)2.其他疗法三、麻邦(Mbiengjndanggyad)[偏瘫] 细目一概述要点:麻邦的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麻邦的常见病因2.麻邦的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常用的方药、应用举例)2.其他疗法第十一单元虚病一、虚内(Heiqnaiq)[气虚]细目一概述要点:虚内的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虚内的常见病因2.虚内的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常用的方药、应用举例)2.其他疗法二、勒内(Lwednoix)[血虚]细目一概述要点:勒内的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勒内的常见病因2.勒内的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常用的方药、应用举例)2.其他疗法第十二单元巧坞病一、年闹诺(Ninznauhndaek)[不寐] 细目一概述要点:年闹诺的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年闹诺的常见病因2.年闹诺的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1.药物治疗(常用的方药、应用举例)2.其他疗法二、兰奔(Ranzbaenq)[眩晕]细目一概述要点:兰奔的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兰奔的常见病因2.兰奔的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常用的方药、应用举例)2.其他疗法三、发北(Fatbag)[癫狂]细目一概述要点:发北的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发北的常见病因2.发北的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常用的方药、应用举例)2.其他疗法第十三单元杂病一、优平(Youhbingz)[汗病]细目一概述要点:优平的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优平的常见病因2.优平的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常用的方药、应用举例)2.其他疗法二、屙尿甜(Oknyouhvan)[消渴]细目一概述要点:屙尿甜的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屙尿甜的常见病因2.屙尿甜的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常用的方药、应用举例)2.其他疗法三、发得(Fatndat)[发热]细目一概述要点:发得的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医度在线1.发得的常见病因2.发得的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常用的方药、应用举例)2.其他疗法。
《壮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壮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c3bc15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83.png)
《壮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80分)1、腕舟骨骨折愈合较慢是因为( )A.附近的主要血管损伤B.附近的主要神经损伤C.骨折断端的血供较差D.附近的软组织覆盖较少E.骨片移位无法整复2、股骨颈骨折牵引后患肢应保持于( )A.内收内旋B.外展外旋C.内收中立D.外展中立E.内收外旋3、属于不稳定性脊柱骨折的是( )A.压缩1/3的椎体骨折B.单纯横突骨折C.单纯棘突骨折D.粉碎性压缩骨折E.压缩1/2的椎体骨折4、新鲜骨折一般指伤后多长时间内的骨折。
( )A.1周B.2周C.1~2周D.2~3周E.3周5、肱骨外科颈骨折好发的人群是( )A.儿童B.青年C.中年D.老年E.幼儿6、用屈髋屈膝法整复有移位股骨颈骨折,复位后通过何项来判断是否复位成功( )A.压痛有无消失B.纵向叩击痛是否消失C.手掌试验D.搭肩试验E.回旋挤压试验7、颈椎骨折脱位可选用的治疗方法是( )A.双踝悬吊位B.攀索叠砖法C.垫枕法D.攀门拽伸法E.持续牵引法8、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法整复中,将患侧上臂上举过头,目的在于纠正骨折断端的( )A.旋转移位B.嵌插移位C.成角移位D.侧方移位E.重叠移位9、新石器时代已出现外伤科名医( )A.神农B.黄帝C.伏羲D.扁鹊E.俞跗10、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是蔺道人著( )A.《世医得效方》B.《医宗金鉴》C.《证治准绳》D.《仙授理伤续断秘方》E.《伤科大成》11、新石器时代已产生的外科手术器械为( )A.曲针B.小针刀C.铍针D.砭镰E.刀12、首次记载髋关节脱臼分为前后脱臼两类的是( )A.巢元方《诸病源候论》B.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C.宋慈《洗冤集录》D.危亦林《世医得效方》E.王肯堂《证治准绳》13、脱位初期内治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常用方是( )A.舒筋活血汤B.活血止痛汤C.云南白药D.理气止痛汤E.跌打丸14、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整复时( )A.先整复骨折、后整复脱位B.先整复脱位、后整复骨折C.骨折与脱位同时整复D.只整复骨折、不整复脱位E.以上都不是15、髋关节脱位后,当股骨头在耻骨横支水平时易引起( )A.闭孔神经损伤B.闭孔动脉损伤C.坐骨神经损伤D.股动、静脉损伤E.股深动脉损伤16、关节脱位手术复位的适应症除何病以外都是( )A.关节囊和肌腱的骨端绞锁B.有骨折等并发症C.畸形明显D.并发严重的神经血管损伤E.开放性脱位17、关于颞颌关节单侧脱位,正确说法为( )A.下颌骨向健侧偏斜且高于健侧B.下颌骨向健侧偏斜且低于健侧C.下颌骨向患侧偏斜且低于健侧D.下颌骨向患侧偏斜且高于健侧E.以上都不对18、不符合肩关节解剖结构及功能特点的选项是( )A.肩关节是球窝关节B.肩关节囊松弛C.运动幅度最大D.关节囊前方缺乏韧带和肌肉的覆盖E.以上都不是19、不符合髋关节后脱位体征的是( )A.患肢呈屈曲、内收、内旋和短缩畸形B.患侧臀部和股骨大粗隆异常突出C.在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后上方可触及股骨头D.患肢不能主动活动,作外展、外旋动作时呈弹性固定E.X线检查可见股骨头位于髋臼内下方20、某男,4年前曾有左髋关节后脱位病史,复位后未行固定。
壮医的理论体系及诊疗特色
![壮医的理论体系及诊疗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744ef824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f.png)
壮医的理论体系及诊疗特色壮医探病诊法壮医探病诊法,是在疾病错综复杂,一时难以作出明确诊断,或病者“巧坞”已乱,昏不知人,无法询之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一些特殊诊断方法,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诊断性治疗。
壮医有时还借助探病法判断预后吉凶。
探病诊法古代壮医用得较多。
1.痧病探病法若于患者体表见红色或紫红色痧点,或于肘窝、胴窝、舌下见青蓝色痧筋,或于患者胸背、上臂等部位刮出痕如蛇状隆起,或病者伴全身不自然,疑为痧病欲明确诊断时,可试用下述方法探病:①以生车头一片给患者嚼,其不觉刺舌、喉痒,反觉甘甜者多为痧病。
②以炒茶籽粉(即茶麸),予患者嚼,若病者觉味甘香甜者多属痧病。
③嘱病者嚼生黄豆,若其觉味而不腥者多为痧病。
④嘱病者尝水烟筒之烟油水,若病者不觉味涩苦而难入口者为痧症。
⑤以辣椒或生野芋头擦病者掌心,若其不知瘙痒热辣者为痧症。
⑥石灰水试诊法:石灰水试诊法.为壮医药物试诊方法之一。
主要用于痧症的诊断。
其法是将石灰浸泡于开水中,令患者喝其上清液,若不觉苦涩反觉甘甜者为痧症。
2.跌打探病法壮医认为,若病者因跌打内伤,昏不知人,外表未见伤痕而又无人知晓其为如何跌伤时,在给予必要的检查及救护措施时,用下面方法探病,可帮助诊断:取酸橙叶适量,捣烂后擦患者全身,可使受伤部位现出淤斑。
需要注意的是,若未见淤斑,也不能排除病者有跌打损伤可能,应全面诊查。
3.预后探病法古代壮医认为:用剪刀剪下病者的一把头发,并将之投掷于地,若头发成团,聚血不散者,预后尚好;若头发散乱而不聚者,则预后较差,多为不治之症。
现代壮医经验:刺患者中指尖取血数滴,医者肉眼观察并以手指擦拭,色红活血质粘稠者,预后较好;色淡或暗黑而粘性差者,预后不良。
(十三)表里反应诊法表里反应诊法是壮医常用的一种特殊诊法。
其方法是按压患者体表龙路火路网络上的某些特定穴位,再从这些穴位的变化与反应,来推断内部脏器的某些病变。
如根据壮医经验压食背穴(位于手背食指掌指关节的中点)有胀痛者,提示有妇科疾病;又如太渊、经渠压痛,提示“咪钵”有疾;太冲、中封压痛,提示“咪叠”有疾,等等。
壮族人的医学——壮医
![壮族人的医学——壮医](https://img.taocdn.com/s3/m/900799097cd184254b35351d.png)
壮医壮族作为祖国南疆一个人口众多的土著民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和最先培植棉花的民族之一,高山畜牧业也较为发达。
与这种物质生产活动相应的是,壮医药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从柳州、桂林、南宁等处发掘的旧石器时代和薪石器时代的遗物中,壮族先民们所使用的工具先后有砍砸器。
刮削器、尖状器、石片、骨器、骨针以及陶器等,并有捕获生物及用火的遗迹。
这些原始工具中,就有可供医疗用的砭石、陶针、骨针。
原始时代穴居野处,由能取火进而制作陶器,渔猎熟食,有利于人体各器官特别是大脑的发育,并减少了胃肠病的发生。
简介在生产活动中,由采集食物进而识别百药,并制造了简单的医疗工具。
随着壮族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壮医药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并有所发展。
壮族医药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谓:“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盛处也,雾露之所聚也。
其民嗜酸而食fu,故其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这是汉族中医经典著作关于针刺疗法来源的直接记载。
诚然,这里的“南方”不一定特指壮族地区,但应当包括壮族地区。
对现存的壮医陶针的考证说明,其针型与《内经》中的九针之首(chan)最为相似,二者又与砭石最为相近。
“九针”已是金属医疗工具,按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于石器时代与铜器时代之间,曾有一段灿烂的陶器文化,陶针当是陶器时代的产物。
陶针的使用至少在战国之前就相当流行可知在汉族中医“九针”形成齐备之前,由于壮族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民体质和地方病、多发病的防治需要,壮族先民已经知道在砭石的基础上,敲击陶片,使之比砭石更锋利,有目的地进行针刺治疗。
陶针在壮族地区的使用,至少在战国之前就相当流行。
壮族先民是最早创用针刺疗法的民族之一1985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广西武鸣县马头乡(壮族聚居地区)西周末年古墓中,出土了两枚青铜浅刺针(其中一枚出土时已残断)。
针体通长2.7厘米,针柄长2.2厘米,宽0.6厘米,厚0.1厘米,呈扁的长方形。
中医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
![中医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0f94d422cc58bd63086bd1d.png)
中医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附: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名词解释:1.证----又称证型。
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病变部位、原因和性质,以及正邪斗争的情况等。
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2.“藏”指隐藏于人体内胆脏腑器官;“象”,征象、形象之意。
“藏象”主要是指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及其所表现于外地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3.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施术部位。
4.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5.瘀血的概念:血液停滞形成的病理产物。
6.主色:又称正色,指由于个体生理特征所决定的一生不变之色。
特点:与生俱来基本不变。
(考)7.客色:是指随着四季或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人的肤色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这种适应自然的暂时性肤色变化谓之客色。
(考)8.病色:凡在疾病状态下面部出现的色泽。
特点:晦暗暴露(考)9.但热不寒—潮热: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
如潮汐有一定的规律性。
分为三种类型:(考)(1).阳明潮热:热势较高,常于日晡之时(即申时,为下午3~5时)明显,为阳明腑实证。
(2).温湿潮热: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不觉热,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午后尤甚,为温湿病。
(3).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自觉其热自骨内向外蒸发,为虚热证。
10.自汗:醒时经常出汗,活动更甚,多为气虚、阳虚(考)11.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多为阴虚内热或气阴两虚。
(考)12.脉诊:触按病人的脉搏,体察脉象的变化以诊察疾病。
13.寸口——气口(脉口):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的搏动形象。
(考)14.中药:(藥):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在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喝应用形式,来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以植物药居多,所以自古以来把中药称为“草本”。
(考)15.四气:中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也称“四性”寒凉:凡能减轻或者消除热证,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温热:凡能减轻或者消除寒证,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的药物16.补虚药:凡能补益正气,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治疗虚证为主的药物。
壮医内科速记
![壮医内科速记](https://img.taocdn.com/s3/m/a8b12b0ca8114431b90dd8d1.png)
壮医内科速记奔痧感冒本相同头晕体倦神不振外感邪毒内阻道解毒除痧通气机方用痧病解毒汤笃瘴疟疾流感症外感邪毒虫咬叮发冷发热休作时驱邪截虐除病毒青蒿汤药显伸手发现报告早隔离年闹诺久成不寐神经衰弱综合征心烦口苦难入睡不畅胃气三不同平衡阴阳调气机证用清补巧坞汤兰奔眩晕血不足美尼尔氏综合征头晕眼花如舟车健脾化痰养巧坞即用兰奔清热汤屙尿甜同糖尿病三多一少尿有甜饮食不节三道伤补虚养阴清燥热当用尿甜补阴方水蛊肝硬化腹水脉络暴露腹部大白睛脉络弯曲多水道不通食不节驱邪杀虫通水道用地桃花逐蛊汤发得即内伤发热时冷时热心烦苦肝经郁结三道堵解毒疏肝退热法方即补阴退热汤刮痧针刺药线退食物中毒根东洋上吐下泻肚腹痛饮食不节误食毒排毒解毒通道路银花甘草最得力湿病发旺痹症关节炎酸痛麻木伸不利邪毒风湿痧热寒解毒通络通两路竹罐三风除湿汤能蚌黄疸肝炎症面目身尿黄特征邪毒郁蒸气不同利湿退黄解毒去用田基黄退黄汤气道病墨是哮证支管哮呼吸急促喉间鸣外感邪毒气上逆排毒除痰降平喘不出林治哮汤安嘿参喘证气管炎张口抬肩呼吸难邪入气道逆上冲化痰平喘补肺虚方开蛤蚧平喘饮货烟麻咽痛咽炎咽痛燥灼痒嘶哑风火痧热毒上攻顺气止痛解毒邪速用白喉急救汤埃是咳嗽气道病干咳作呕声重浊三道失衡邪毒侵顺气止咳祛邪毒可用百合润燥汤谷道病屙细泄泻急肠炎便频数多如水样水谷不化邪交正祛毒止泻通谷道番石榴止泻最灵鹿是呕吐急胃炎胃腹胀满臭秽吐谷道不通气上逆顺气止吐通谷道米饭焦黄研送服恫郎食滞化不良脘腹胀满不思食体虚不节谷道伤消食导滞顺气补鸡内金消疳汤起屙意咪红白痢疾痢下赤白或红白外感邪毒犯谷道解毒止痢顺通道处方二马除痢饮屙意卡大便秘结便难口臭汗短气体虚不畅谷道伤需调谷道利大便研末冲服生芝麻水道病肉扭淋证泌尿石小便频短淋沥痛水道不畅体累虚利尿通淋清水道肾茶止淋汤见笑肉卡癃闭前列炎排尿困难点滴出水道不通邪毒侵清热利湿通水道应方咪腰排石汤奔浮水肿是肾炎眼睑四肢全身浮水道不畅风湿毒祛毒补虚通水道二莲通水方见喜龙路病肉勒血淋泌结石小便黄赤心烦渴水道中龙路受损止血驱毒固龙路水道止血方来除屙意勒是便血症现名慢性结肠炎大便不畅夹带血谷道出血龙路损解毒和中止血养应用谷道止血方埃勒咳血肺结核咳嗽痰少中带血气道出血肺气滞止血杀痨还补虚药用气道止血方火路病档尹中医是痛症胀刺钝灼局部痛龙路火路滞不通通龙路火路止痛针刺药线内服药麻抹麻木神经卡局部不知冷热痛龙路火路邪毒侵调气通龙路火路针挑刮痧罐方药麻邦中风脑出血偏瘫歪斜语不利体虚不畅食不节通路调气调巧坞麻邦通栓散见笑虚病嘘内气虚或无力神疲面白懒言汗禀赋不足体虚累扶正补虚加调气应用嘘内大补汤勒内血虚或贫血神疲面白心气短失血耗伤劳累虚扶正补血还调气用药勒内大补汤妇科淋勒崩漏宫出血因由脾肾血虚瘀补虚调气通龙路调经止血针断红隆白带即带下病多因炎症致异常湿毒谷道咪腰虚补虚利湿止带下白带内服方效显儿科狠风惊风有急慢急风热白手足抽慢风色白神不振痰热惊风四俱全化痰镇惊止痉补急蟑螂屎慢蟑螂笃麻中医名麻疹顺症发热精神安初期见形疹没分葛根夏枯治初期银花丝瓜络见形逆症疹紫躁不安红壳粟米代茶饮奔疳中医是疳疾色黄身廋心烦渴肚胀筋暴发稀萎只因体虚肌体弱调气补虚重饮食蟑螂炸食针四缝卢锋编辑于广西南宁。
壮医古传秘诀
![壮医古传秘诀](https://img.taocdn.com/s3/m/65ceb687e53a580216fcfedf.png)
壮医古传秘诀哈蟆神功癞哈蟆:以蒜头入哈蟆口中缝紧,倒挂一夜。
取出蒜头,种地上待蒜长出,方可药用。
每取蒜1粒,嚼食后能振奋精神,百打不痛,功力百倍。
发痧绞肠老虎芋:凡吃老虎芋甘美者是发痧,辣痒者不是。
急用老虎芋八钱,切片入大米炒黄,去米水煎服即愈,可防治禽畜瘟疫。
百病良药古羊藤:古羊藤能治感冒发烧、上吐下泻、疟疾霍乱、黄胆肝炎、胃炎胃溃疡、发热惊厥、时疫中暑、肉类中毒、肠炎肠梗塞。
小儿关锁黑热、嚼后喂服,可退烧。
返老还童黑蚂蚁:黑蚂蚁100克,何首乌100克、女贞子150克、黑脉草200克、浸酒常服,可强身健体,白发变黑,返老还童。
南方人参绞股蓝:绞股蓝含有多种人参,能强身抗癌,防病延年养颜抗老。
贼拐跌打了哥王:哥王第二层皮结成腰带,每用6克嚼服,抗伤止痛,百打不痛。
半身不遂千金草:马尾千金草6克配红鹰不扑20克、九龙盘30克,治半身不遂、瘫痪。
各种腰痛配姜黄:姜黄10克,苏木10克、千斤拔20克、杜仲20克、补骨脂10克,水煎加鸡蛋服即愈。
四肢麻痹豆鼓羌:豆鼓羌根1两,煲猪脚食。
口眼歪斜苍耳草:苍耳草苗2两,打碎拌鸡蛋煎服。
骨髓炎用活血饮:大驳骨,小驳骨、大罗伞、小罗伞、当归各1两水煎服。
胸骨化脓入地牛:入地金牛2钱,水酒各半水煎服。
脑部内伤通脉丹:通脉丹5钱,大罗伞1两、苍茸草5钱打烂煲酒服。
创伤气胸铁皮青:生铁皮青适量,口嚼烂外敷患处。
腹部内伤水松罗:水松罗1两,煲猪肉食。
骨折下草辣椒叶:下草(接骨草)1斤,辣椒叶1两,共捶烂加酒槽外敷,每天换药1次,连用7天。
脱臼黑羌外罗裙:内服黑心羌煲青皮鸡蛋一只,外敷罗裙带叶烤钦13张。
腰骨扭伤芝麻炭:芝麻梗煅存性为未,每用1钱酒送服。
跌打剧痛下江南:五虎下江南0.5两,打烂冲酒取汁内服。
外用适量敷。
跌打昏迷珍珠草:珍珠草1两,打烂加童便,烧酒各1两,共调匀取汁服。
肝硬腹水虾钳草:全草半斤,煎水作茶饮。
肝脾肿大旱连草:旱连草4两,打烂取汁调白糖服,3天后煎水服1月。
民族医药—壮医—壮族医学特色诊疗云海
![民族医药—壮医—壮族医学特色诊疗云海](https://img.taocdn.com/s3/m/957f1725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da.png)
民族医药—壮医—壮族医学特色诊疗云海诊断除了目诊之外,壮医还有不少颇具特色的诊断方法,而且多强调整体诊察、数诊合参,以其对疾病的本质获得较为正确的认识。
(一)望诊即通过肉眼观察而诊察疾病。
因人体有谷道、水道、气道与自然相通,龙路、火路沟通体内,五脏六腑之精华皆上注于目,故通过观察外部变化可测知内部的病变,壮医望诊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除望目(即目诊外),还有望神、望面、望甲、望五官,望谷道、水道、气道、排泄物(废物)等。
对面部望诊,壮医尤为重视,认为人体正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都可以从面部气色中诊察出来。
许多脏腑病症,也在面部有所表现。
如南宁地区一位善治“阴疮”的老壮医,从面部望诊就可作出诊断,而且能判断预后。
一些民间壮医还能从面部望诊中诊断出各种不同类型的痧症,如羊毛痧、蚂蝗痧、七星痧等。
(二)脉诊目前已知壮医有两种脉诊法。
一种是流传于柳州、河池地区一带壮族民间的三指四肢脉诊法;另一种是流传于左、右江地区的单指脉诊法。
这两种壮医脉诊法均不同于汉族中医脉诊。
三指四肢脉诊法主要在四肢分区脉诊候内脏病变,不讲寸关尺,多用于妇科疾病诊断。
单指脉诊法除诊察脉象变化之外,比较注意脉诊部位皮肤温度,并以此为依据断定冷脉或热脉,以脉象的缓急候疾病之寒热性质及病情之进退情况,尤其注意脉诊与面部望诊相结合。
这种脉诊法可对某些危急重症进行预后诊断,还可诊察患者是否犯了食忌。
(三)甲诊壮医认为龙路、火路网络在爪甲部位分布较多,爪甲的不同颜色、形状变化可以反映人体脏腑病机的变化,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其诊法是:在自然光下,病人伸手俯掌,各指自然伸直,医者于相距一尺处以目直接观察(亦可借助放大镜以观察)。
诊察时宜逐一检查各指甲体、甲床、月痕、皱襞及脉络,分辨其形状。
质地、颜色、泽度、动态等。
一般诊视两手指甲互相对比,必要时可以诊察两足趾甲。
已知的壮医甲诊辨证分类达28种,即本色甲、葱管甲、蒜头甲、鱼鳞甲。
瘪螺甲、鹰爪甲、匙形甲、扭曲甲、嵴棱甲、横沟甲、软箔甲、粗厚甲、竹笋甲、脆裂甲、胬肉甲、萎缩甲。
壮医诊断原则
![壮医诊断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8837431f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70.png)
壮医诊断原则
壮医诊断原则是指在进行疾病诊断时,壮医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因果推断原则:壮医会根据病人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等信息,推断出病因,进而确定病情。
对于不明原因的疾病,壮医会通过辩证论治的方法进行分析。
2.综合分析原则:壮医会将病人的各种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这包括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全面观察和了解。
同时,壮医会将病情与其他因素如病人的年龄、性别、病史等进行综合考虑。
3.辩证论治原则:壮医主要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辨证是指通过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判断病情属于何种辨证类型,从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壮医会综合运用辨证的方法,对症下药,个体化地治疗疾病。
4.病有标本原则:壮医在诊断疾病时,会深入分析疾病的根本
原因,找出病因所在。
对于症状表面的现象,壮医会进一步探索病变的本质,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5.诊病顺序原则:壮医在诊断疾病时,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如先望闻问切,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这样可以有序地获取病情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总之,壮医诊断原则是在自然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
辩证论治、因果推断等方法,针对病人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等信息,来确定疾病的性质、病情和治疗方法。
壮医药学概论考试题【最新版】
![壮医药学概论考试题【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a3b69dc316fc700aba68fc4b.png)
壮医药学概论考试题一、名词解释共20分各四分1、调气:即通过各种具体的治疗方法,调节、激发或通畅人体之气,使之正常运行,与天地之气保持三同步,是壮医的重要治疗原则之一2、农氏腹诊法:是一种独特的壮医腹诊法,该法是广西马山县名老壮语农秀香祖传的主要通过检查脐部及腹部血脉的跳动情况来诊断妇科疾病的方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3、毒:壮医把凡是能够对人体造成伤害的致病因素称为毒4、龙路:在人体内即是血液的通道,主要为内脏骨肉输送营养,亦称为血脉龙脉5、条跟埃:壮医把食物进入人体,并得以消化吸收之通道称为谷道,也就是壮语的条根埃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1、壮医认为证有阴证和阳证两种2、壮医的治疗原则是调气、解毒、补虚。
3、壮医诊断疾病的原则主要有三方面整体诊察,数诊合参、全面诊查,突出重点、循序诊查,综合判断4、壮医三道指谷道、气道、水道。
5、鼻饮食壮族地区流行的一种民俗,其主要作用是抵御瘴毒和防暑降温。
6、壮族先民服饰以青蓝色为主,是用蓝靛所染,有“辟邪”、解毒作用。
7、壮医预防瘴气的方法有佩药祛瘴法、服药防瘴法、隔离更衣防瘴法。
8、>一书结束了壮医疗没有专著的历史。
9、>中收载壮族民间常用药500多种。
10、首次有关壮药文字记载的书籍是《山海经》。
11、壮医治疗所用的毒药其功效有清热解毒、补益、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散瘀止血等。
12、壮医鲜花叶透穴疗法具有调节脏腑、祛秽辟邪、通窍宁神、除病康复的作用。
13、壮医临床选药,根据药物的外观颜色,总结出了以黄治黄、以红治红、以白治白、以黑治黑的经验。
14、壮医归纳出的甲象有28种,壮医观甲的部位是甲体、甲床、月痕和甲襞。
15、壮医治疗方法的基本特点:重视外治,偏重祛毒、有病早治,无病早防、用药简便,贵在功专、补虚必配血肉之品。
16、状语勒是血液,是营养全身骨肉脏腑、四肢百骸的极为重要的物质,得天地之气而化生,赖天地之所以运行。
17、壮语坞是颅内容物,含有统筹、思考和主宰精神活动的意思。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c32f782c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59.png)
名词解释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6.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0.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2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
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
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由胃气上逆所致。
2013年中医执业医师(状医)壮医儿科学考试大纲
![2013年中医执业医师(状医)壮医儿科学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5f598613186bceb19e8bbe2.png)
细目四 治疗原则 细目五 治疗方法
要点: 1.内治 2.外治、应用举例 六、奔疳(Baenzgam)[疳疾] 细目一 概述 要点: 奔疳的概念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细目二 奔疳的特点 细目三 临床表现 细目四 治疗原则 细目五 治疗方法 要点: 1.内治 2.外治、应用举例 七、病卟哏(Mboujsiengjgwn)[厌食症] 细目一 概述 要点: 病卟哏的概念 细目二 病卟哏的特点 细目三 临床表现 细目四 治疗原则 细目五 治疗方法 要点: 1.内治 2.外治、应用举例 八、狠风(Hwnjfung)[惊风] 细目一 概述 要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细目三 临床表现 细目四 治疗原则 细目五 治疗方法
要点: 1.药物治疗(常用的方药、应用举例) 2.其它疗法 细目六 预防及调护 第三单元 新生儿疾病 一、勒爷鹿子(Lwgnyezruegcij)[小儿吐乳] 细目一 概述 要点: 勒爷鹿子的概念 细目二 勒爷鹿子的特点 细目三 临床表现 细目四 治疗原则 细目五 治疗方法 要点: 1.内治 2.外治、应用举例 二、胎黄(Daihhenj)[新生儿黄疸] 细目一 概述 要点: 胎黄的概念 细目二 胎黄的特点 细目三 临床表现 细目四 治疗原则 细目五 治疗方法 要点: 1.内治 2.外治、应用举例
细目三 临床表现 细目四 治疗原则 细目五 治疗方法
要点: 1.内治 2.外治、应用举例 四、埃百银(Baenzaebakngoenz)[百日咳] 细目一 概述 要点: 埃百银的概念 细目二 埃百银的特点 细目三 临床表现 细目四 治疗原则 细目五 治疗方法 要点: 1.内治 2.外治、应用举例 五、病霜火喉(Binghconghhozhau)[白喉] 细目一 概述 要点: 病霜火喉的概念 细目二 病霜火喉的特点 细目三 临床表现 细目四 治疗原则 细目五 治疗方法 要点: 1.内治 2.外治、应用举例 六、勒爷屙意咪(Lwgnyez okhaexmih)[小儿痢疾] 细目一 概述
壮医治疗头痛眩晕九方
![壮医治疗头痛眩晕九方](https://img.taocdn.com/s3/m/bf34fbc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6f.png)
壮医治疗头痛眩晕九方
壮医认为,头痛多因龙路(主管糟粕废物的运输)或火路(主管体内各种信息的传感)不通,致外毒或气机阻滞于“巧坞”(大脑)而引起。
治疗以通龙路、火路为主。
眩晕(壮医称为“兰奔”)是由于情志失调、气机不畅、两路不通、火毒内生等因素所致;更与病后体弱失养、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有关,治疗当以清化痰热、调理大脑、滋养气血为主。
一、壮医治偏头痛三方
1.生萝卜适量,切碎、捣烂绞汁。
患者仰卧,取萝卜汁滴人鼻孔。
左痛滴右,右痛滴左,对部分偏头痛患者有效。
2.荆芥10克(研末,以荆芥穗较好),分成3份,每份与1个鸡蛋共蒸熟后食用,1日内食完。
3.鲜石菖蒲20克,捣烂取汁,与糯米酒适量(依个人酒量)冲服。
干药材则水煎后与糯米酒冲服。
二、壮医治全头痛三方
1.全蝎10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连服10日。
主治顽固性头痛。
2.地肤子30克,生姜50克,共煎汤,热服后盖被出汗。
主治风寒引起的感冒头痛。
3.土人参30克,动物头骨(猪、狗、羊皆可)100克,共炖汤服用。
主治体质虚弱,头痛绵绵不绝者。
三、壮医治眩晕症三方
1.白羊角1个,研细末略炒,水煎服后加糖调服,每日20毫升。
2.天麻20克,钩藤50克,水煎服,一日—剂。
3.杜仲40克,夏枯草25克,水煎服,一日一剂。
壮医基础知识
![壮医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6ff34433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66.png)
壮医基础知识壮医基础知识壮医药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壮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以壮族先民和无数民间壮医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及临床实践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都是从实践和感觉开始的。
实践的继续,引起感觉的东西在人们的头脑里反复多次出现,就会在人的头脑中形成概念,并进而上升到对事物本质及其相互联系的规律性认识,这就是理论。
而已经形成的理论,又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修正和补充,才能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更好地指导实践。
壮医理论是壮医对人体与大自然的关系的宏观认识,是对人体自身脏腑器官及其功能的朴实理解,是对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诊断防治方法的规律性的认识。
壮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壮医药作为一门相对独立和有特色的民族传统医药学的重要标志,也是壮医药学在学术上趋于成熟的体现。
第一节壮医的天人自然观壮族聚居和分布地区处于亚热带,虽然平均气温较高,但四季仍较分明。
日月穿梭,昼夜更替,寒暑消长,冬去春来,使壮族先民很早就产生了阴阳的概念。
加上与中原汉族文化的交流及受其影响,阴阳概念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就更为广泛,自然也被壮医作为解释大自然和人体生理病理之间种种复杂关系的说理工具。
《广西通志·卷十七》(明)称:壮族民间"笃信阴阳"。
著名壮医罗家安在其所著《痧症针方图解》一书中,就明确以阴盛阳衰、阳盛阴衰、阴盛阳盛对各种痧症进行分类,作为辨证的总纲。
总之,壮医认为大自然的各种变化,都是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平衡、阴阳转化的反映和结果。
阴盛阳盛的说法较为特殊,其形成可能是与壮族地区气温偏高同时雨量也充沛的自然现象以及某些痧症的特殊症状表现有关。
壮医有时也引进中医五行学说作为说理工具,但大抵停留在事物属性上,很少涉及到五行生克传变之类。
因此总的来说,五行学说毕竟没有成为壮医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壮医关于天地人三气同步的学说,是柳州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名老壮医覃保霖先生在《壮医学术体系综论》一文中首先提出的。
壮医伤病论
![壮医伤病论](https://img.taocdn.com/s3/m/1844e1c9bb4cf7ec4afed080.png)
1 壮 医论 伤
救死扶伤 , 医者天职 , 疗伤 治病 , 善莫大焉. 伤 者, 损害也 , 也称伤害. 因伤致残 , 因伤致病 , 因伤致 死, 故伤乃人类健康大敌. 伤多来源于外 , 如枪伤 、 刀 伤、 箭伤 、 砸伤 、 跌伤 、 挤压、 扭伤、 劳损等 , 或伤风 、 伤 寒、 伤湿 、 伤暑 等, 也有来源 于内, 如悲 伤、 哀伤 、 伤 情、 伤神、 伤食等. 广义上 , 伤与病同义 , 伤病并立 , 均 是对健康状态的偏离 , 人类的所有组织器官均可受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o f i n j u y r t r e a t m e n t . T h i s p a p e r i n t r o d u c e s l a l k i n d s o f w o u n d s a n d t h e c o m mo n l y u s e d m e d i c i n e p r e s c i r p t i o n s . T h e i n j u y r t h e o y r i s a u n i q u e t h e o y r o f z h u a n g m e d i c i n e a n d i t i s w o r t h s u m m a i r z i n g a n d i mp r o v i n g .
第3 2卷第 2期
2 0 1 3年 6月
中南 民族 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J o u r n l a o f S o u t h ・ C e n t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r Na t i o n l a i t i e s ( N a t . S c i . E d i t i o n )
壮医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壮医名词解释和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f19a474ebe23482fb4da4c53.png)
二、名词解释:1、三气同步——壮医指天地人三气,同步指保持协调平衡。
2、谷道——壮医把食物进入体内得以消化吸收的通道称之。
3、水道——水为生命之源,壮医把人体水液运行的通道称之。
4、气道——壮医把人体与大自然之气相此交换的通道称之。
5、龙路——壮医指在人体内传输的通路称之(也称血脉)。
6、火路——(相当现代的人体神经系统)壮医指人体内传感之道的信息通道称之。
7、三气——壮医指:天地人三气。
8、本色甲:以甲色红活、甲体微曲、表面平滑,厚薄均匀、质地坚、月痕清,无斑纹瘀点为特点,为健康甲象。
9、心闷:又名心悸,自觉心慌、心跳、悸动不安,不能自主。
10、公药:针对阴证而设,凡具有温补阳气,驱寒毒,增强人体抵抗力的壮药。
11、母药:针对阳证而设,凡具有寒冷、清热降火,消炎解毒类壮药多为母药。
12、药物熏蒸疗法:通过燃烧药物的烟火或煮药的蒸汽熏患处,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13、主药:又称头药,是针对主要病症或病因的药,主药是方剂中不可以缺少的部分。
14、帮药:帮助主药治疗主病辅助药物,或者针对兼证的药物。
15、引药:是指带领或引导其他药物到达病所,或调和药味,减轻药物毒副作用的药物16、毒:即毒邪,壮医认为壮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多数与感染毒邪有关,广义的毒是一切致病因素的总称,狭义的毒是指具体的有害、有毒之物,并分痰、瘀等内毒和风、寒、热等外毒。
17、瘴气:是由于感受瘴毒而发的一类疾病,壮医民间称鸡鬼、闷头拜,即疟疾,以间歇性寒战、发热、高热、出汗为特征。
三、简答题:1、壮医理论体系特点是?答:1、重阴阳轻五行 2、重视三气同步 4、三道两路为理论核心5、理论起源早形成晚。
6、辩病为主结合辩证。
2、壮医诊断的三个基本原则。
答:整体诊察, 诸诊参用, 辩病求本.3、简述白睛血管形态出现螺旋状、蜘蛛网状和横行血丝代表的意义。
答:螺旋状---表示躯体内血液循环严重障碍或者气滞血瘀,血液不畅,导致血络挣扎延伸。
临床上往往疼痛、刺痛、灼痛现象出现。
2013年壮医执业医师壮医外(伤、皮)科学考试大纲
![2013年壮医执业医师壮医外(伤、皮)科学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5651a26b4daa58da0114a4a.png)
2013年壮医执业医师壮医外(伤、皮)科学考试大纲壮医外(伤、皮)科学第一单元狠尹(Hwnjin)[疖子]细目一概述要点:狠尹的概念细目二狠尹的常见病因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二单元呗脓(Baeznong)[痈疮]细目一概述要点:呗脓的概念细目二呗脓的常见病因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三单元呗疔(Baezding)[疔疮]细目一概述要点:呗疔的种类细目二呗疔的特点与病因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四单元呗脓巧(Baeznonggyouj)[有头疽] 细目一概述要点:呗脓巧的概念细目二呗脓巧的特点与病因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五单元呗连(Baezlienz)[无头疽]细目一概述要点:呗连的概念细目二呗连的特点与病因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要点:医度在线搜集整理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七单元呗奴(Baeznaeu)[瘰疬]细目一概述要点:呗奴的概念细目二呗奴的特点与病因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八单元能嘎累(Naenggaloij)[裤口毒] 细目一概述要点:能嘎累的概念细目二能嘎累的特点与病因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九单元夺痨(Ndoklauz)[骨臁]细目一概述要点:夺痨的概念细目二夺痨的特点与病因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十单元呗脓显(Baeznonghenj)[黄水疮] 细目一概述要点:呗脓显的概念细目二呗脓显的特点与病因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十一单元能唅累(Naenghumzloij)[湿疹] 细目一概述要点:能唅累的概念细目二能唅累的特点与病因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医度在线搜集整理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十二单元喯呗啷(Baenzbaezlangh)[蛇串疮] 细目一概述要点:喯呗啷的概念细目二喯呗啷的特点与病因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十三单元痂(Gyak)[癣]细目一概述要点:痂的概念细目二痂的特点与病因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十四单元痂怀(Gyakvaiz)[牛皮癣]细目一概述痂怀的概念细目二痂怀的特点与病因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十五单元额哈(Ngwzhab)[毒蛇咬伤]细目一概述要点:额哈的概念细目二额哈的特点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额哈的早期抢救方法2.额哈的内治法与外治法第十六单元仲嘿奔尹(Conghhaexbaenzin)[痔疮] 细目一概述要点:仲嘿奔尹的概念细目二仲嘿奔尹的特点与病因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十七单元仲嘿漏(Conghhaexlaeuh)[肛瘘]细目一概述要点:仲嘿漏的概念细目二仲嘿漏的特点与病因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十八单元病西弓(Binghsaejgungz)[盲肠炎] 细目一概述要点:病西弓的概念细目二病西弓的特点与病因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十九单元病嘿细勒(Binghheiqsaejlwg)[疝气] 细目一概述要点:病嘿细勒的概念细目二病嘿细勒的特点与病因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二十单元病花柳(Binghvaliux)[梅毒]细目一概述要点:病花柳的概念细目二病花柳的特点与病因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二十一单元咹唠北(Oemqlauxbaeg)[冻疮] 细目一概述要点:咹唠北的概念细目二咹唠北的特点与病因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医度在线搜集整理2.外治、应用举例第二十二单元叮相(Dengsieng)[跌打损伤]细目一概述要点:叮相的概念细目二叮相的特点与病因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二十三单元夺扼(Ndokraek)[骨折]细目一概述要点:夺扼的概念细目二夺扼的特点与病因病机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二十四单元烧裆相(Coemhdangqsieng)[烧烫伤] 细目一概述要点:烧裆相相的概念细目二烧裆相的特点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二十五单元筋病一、阖妖尹(Hoziuin)[颈椎病]细目一概述要点:医度在线搜集整理阖妖尹的概念细目二阖妖尹的特点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二、夺乎骶(Ndokhweddid)[腰椎间盘突出] 细目一概述要点:夺乎骶的概念细目二夺乎骶的特点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三、能隐尹(Naengnyinzin)[肌筋膜炎]细目一概述要点:/能隐尹的概念细目二能隐尹的特点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以上由医度在线搜集整理。
壮医独门脉诊法
![壮医独门脉诊法](https://img.taocdn.com/s3/m/3092dcfe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34.png)
壮医独门脉诊法壮医脉诊是通过按脉以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
对于脉诊的原理,壮医主要用龙路、火路理论进行解释,壮医认为:龙路、火路网络沟通人体天、人、地三部,为“嘘”、“勒”运行通路,也是毒邪内侵途径,而壮医脉诊所选用的部位,正是龙路、火路较浅表的分支,故通过脉诊,可以测知人体正之亏盈,毒之轻重。
壮医常用的脉诊法有下面几种。
1.三指四肢脉诊法三指四肢脉诊法指以手三指布成品字形,分别按四肢一定部位脉搏,从而诊断疾病。
壮医三指四肢脉诊法,据调查主要流传于广西柳州、河池等壮族地区。
初步的验证,认为对诊断风湿痹证腰痛,胸痛,谷道“咪叠”、“咪胴”炎症,水道淋证,妇科痛经、花肠疾患等意义较大。
(1)脉诊部位三指四肢脉诊法采用的部位较繁杂,根据初步总结,下列部位均有人采用,且各有主候。
上肢:均选用上肢屈侧脉搏。
上臂内侧上段脉:一般候天部(头、项、咽)疾病。
上臂内侧下段脉(近肘窝处),一般候胸部、眯心头病变。
前臂内侧上段脉:尺侧脉候谷道咪叠、咪背病变;桡侧脉候腰部疾病。
前臂内侧下段脉:桡侧脉候上肢肩背;尺侧脉候下肢腿、膝;中线脉候谷道“咪隆”、“咪胴”。
手掌心部候“嘘”、“勒”亏盈。
下肢脉诊部位:取胭窝脉。
其中,外侧脉候腰、腿;内侧脉候水道及咪小肚病、谷道小肠及女子花肠、男子睾丸疾病;中部脉候谷道“咪胴”、大肠病变。
(2)脉诊方法壮医三指脉诊法的布指与中医脉诊的分寸关尺成线布指法明显不同。
诊脉时,将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布成品字形,各指相互间距约3厘米取脉。
先以食指端布在左下角,继以中指布在上角,再以无名指布于右下角。
部位取准,布好指后,三指以均等力量,切其脉有无异常,若有异常,则采用单按法。
以中指、食指、无名指在病脉部位反复导按,细辨脉候。
健康脉不急不缓,往来流利,应指有力。
(3)病脉主病急脉:主热毒、火毒为患、痛证。
慢脉:主寒毒、湿毒内困、痛证。
大脉:主热毒、实证、阳证。
小脉:主寒毒、虚证、阴证。
上脉:主毒邪较浅,外感之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名词解释:1、三气同步——壮医指天地人三气,同步指保持协调平衡。
2、谷道——壮医把食物进入体内得以消化吸收的通道称之。
3、水道——水为生命之源,壮医把人体水液运行的通道称之。
4、气道——壮医把人体与大自然之气相此交换的通道称之。
5、龙路——壮医指在人体内传输的通路称之(也称血脉)。
6、火路——(相当现代的人体神经系统)壮医指人体内传感之道的信息通道称之。
7、三气——壮医指:天地人三气。
8、本色甲:以甲色红活、甲体微曲、表面平滑,厚薄均匀、质地坚、月痕清,无斑纹瘀点为特点,为健康甲象。
9、心闷:又名心悸,自觉心慌、心跳、悸动不安,不能自主。
10、公药:针对阴证而设,凡具有温补阳气,驱寒毒,增强人体抵抗力的壮药。
11、母药:针对阳证而设,凡具有寒冷、清热降火,消炎解毒类壮药多为母药。
12、药物熏蒸疗法:通过燃烧药物的烟火或煮药的蒸汽熏患处,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13、主药:又称头药,是针对主要病症或病因的药,主药是方剂中不可以缺少的部分。
14、帮药:帮助主药治疗主病辅助药物,或者针对兼证的药物。
15、引药:是指带领或引导其他药物到达病所,或调和药味,减轻药物毒副作用的药物16、毒:即毒邪,壮医认为壮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多数与感染毒邪有关,广义的毒是一切致病因素的总称,狭义的毒是指具体的有害、有毒之物,并分痰、瘀等内毒和风、寒、热等外毒。
17、瘴气:是由于感受瘴毒而发的一类疾病,壮医民间称鸡鬼、闷头拜,即疟疾,以间歇性寒战、发热、高热、出汗为特征。
三、简答题:1、壮医理论体系特点是?答:1、重阴阳轻五行 2、重视三气同步 4、三道两路为理论核心5、理论起源早形成晚。
6、辩病为主结合辩证。
2、壮医诊断的三个基本原则。
答:整体诊察, 诸诊参用, 辩病求本.3、简述白睛血管形态出现螺旋状、蜘蛛网状和横行血丝代表的意义。
答:螺旋状---表示躯体内血液循环严重障碍或者气滞血瘀,血液不畅,导致血络挣扎延伸。
临床上往往疼痛、刺痛、灼痛现象出现。
部分癌症患者也常见。
蜘蛛网状---提示患者有风痰、有瘀。
哮喘病,提示由于血液供养不足造成侧支循环的建立,同时,也由于长期哮喘,血管破裂、散乱等导致此现象出现。
横行血丝---是指白睛上部的血管横行走向,呈“一”字形。
一般正常人或者普通疾病患者,眼球上部血丝呈纵行,向瞳孔方向纵行走向。
如呈横行血丝走向,则提示患者有消化系统方面的严重病变。
4、壮医的治疗原则答:1、调气解毒补虚 2、调理阴阳 3、平衡气血 4、调理精神 5、调理三道两路5、列举壮医五种特色疗法答:药物熏洗疗法药线点灸疗法壮医药罐疗法滚蛋疗法药锤疗法6、不出林治哮汤和蛤蚧平喘饮均为治疗墨病(哮喘)的常用方剂,请说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答:不出林治哮汤善治新病,由热毒、湿(痰)毒阻于气道引起者,症见喘促阵作,喉中痰鸣,呼气延长,胸部胀闷,痰多黏稠色黄,胸中烦闷,舌红苔黄,脉数等;蛤蚧平喘饮善治墨病(哮喘),病久气道虚弱者,症见哮喘阵作,喉中痰鸣,哮声低弱,呼气延长,可伴有紫绀,烦躁,脉数等。
二方之主治,病程新(短)旧(长)有别,实虚分明,应辩明后选择使用。
7、兰奔的主症是指什么?答:头晕眼花,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
中医基础理论一、填空题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2、经络系统中,有“阳脉之海”之称(督脉)。
“阴脉之海”指(任脉)。
3、(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
补阴时适当使用补阳药的方法为(阳中求阴)。
4、药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其中(寒、凉)为阴,(温、热)为阳。
5、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是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
6、心的生理功能包括(主血脉、藏神),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肾中精气的主要功能是(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泪由(肝精、肝血)所化。
7、胃有(太仓)和(水谷之海)之称,有(喜润恶燥)的特性。
在脾胃的关系上,最根本的是(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8、人体的气机运动形式可以简单的归纳为(升、降、出、入)。
9、(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是气血运行和信息传导到主要通道,(络脉)脉的分支,网络全身。
(经气)是一身之气分布到经络的部分,与脏腑之气相通。
10、经脉主要有(正经)、(经别)、(奇经)三大类。
11、奇经八脉具有(蓄溢和调节十二经气血)。
1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其侵犯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13、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走、行无定处)的特点。
14、寒邪具有(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的性质。
15、暑邪致病,多夹(湿性)为患。
16、伤津是(火邪)(暑邪)(燥邪)共同致病特点。
17、怒则气上,是指大怒致使(肝气上逆),甚则(血随气逆)的病机变化。
18、血的失常包括(血虚)、(血瘀)、(出血)。
19、津液失常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二、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2、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的过程。
3、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
宗气:是有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谷气相结合而生成。
4、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总称。
5、胞宫:是女性孕育胎儿的器官。
6、气化: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7、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8、疠气:是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病性的外感病邪。
9、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10、扶正祛邪: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和康复能力。
驱邪,即祛除邪气,消解病邪的侵袭和损害、抑制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应。
三、简答题:1、湿邪致病的特点答:四个特点(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滞气机。
(2)、湿性重浊,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
(3)、湿性粘滞,表现为粘滞不爽,另外表现为病程的缠绵性。
(4)、湿邪趋下,易袭阴位,容易伤及人体下部,见下肢水肿、二便异常或带下增多。
2、冲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答:主要循行: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上止头(到目眶下),下至足。
基本功能:调节十二经气血称为血海、十二经脉之海,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
3、简述肝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及与形窍志液的关系答:肝的生理功能是肝主疏泄和藏血。
生理特性是肝为刚脏肝主升发。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4、简述五行相生的内容答:五行相生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
二、名词解释1.辨证: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作出证名诊断2.八纲辨证:以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为纲,辨别疾病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类别的一种辨证方法3.诊断:收集临床资料,判断病证4.里急后重:病人急于排便、排便不爽、肛门重坠。
5.短气:呼吸急促,气不足以息。
6、气逆证:是指气机失调,气上冲逆,以咳嗽喘促、呃逆、呕吐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7、主诉:是患者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9、谵语:是指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升高有力的症状。
多见于外感热病,温邪内入心包或阳明实热证、痰热扰乱心神等。
10、游走痛:肢体关节疼痛而游走不定的疼痛,多见于痹病的行痹。
三.简答题1.简述面白的分类与主病。
答:面白分为淡白、白光白和苍白三种;分别主气血不足、阳虚湿盛和亡阳。
2.水肿与何脏器有关?不同脏器异常所致的水肿病机有何不同?答:水肿的发生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肾不气化是引起水肿的主要病机。
3.结合舌苔变化列举红舌的主病。
答:红舌主热证,其中舌尖红苔薄黄者主表热,舌红苔黄燥者主实热证,舌红苔黄腻者主湿热证,舌红苔少者主阴虚证。
4.数脉主热证,试详述之。
答:数脉主热证,其中浮数主表热、沉数主里热、细数主阴虚、洪数主实热、滑数主实热。
5、请写出亡阴证和亡阳证的辩别。
答:亡阴证和亡阳证是根据汗质的稀冷如水或黏热如油,结合病情,身凉或身灼、四肢厥逆或温和、面白或面赤、脉微或数疾等一般可以辨认。
7、何谓剥落苔?何谓镜面舌?其病机如何?答:患者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剥脱无苔的,称剥落苔。
全舌之苔骤然退去,不再复生,舌面光洁如镜者,即为镜面舌。
剥落苔的形成,总因胃气匮乏,不得上熏于舌;胃阴枯涸,不能上潮至口所致。
9、试述水肿之阴水的临床表现及主要病机。
临床表现: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短少。
脘闷腹胀,纳呆便溏,神倦肢困,畏冷喜温,或腰膝冷痛,四肢厥逆。
面色白光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病机:脾肾阳气亏虚,不能气化水液,水液泛溢肌肤。
10、大肠湿热证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下痢脓血粘液便,或暴泻而见黄褐色臭秽稀便,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发热烦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药学和方剂学一、填空题1、中药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毒性)。
2、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也称四性,其本质而言,只有(寒、热)两性的区别。
3、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这种配伍关系称为(相须)。
4、黄芪与茯苓相配伍,茯苓能增强黄芪的补气利水的功效,这种配伍关系属于中药“七情”配伍中的相使。
5、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这种配伍关系属于中药“七情”配伍中的相畏。
6、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破坏另外一种药物的功效,这种配伍关系属于中药“七情”中的相恶。
7、两种药物配伍能产生或者增强药物的毒性作用或不良反应,这种中药的配伍关系属于中药“七情”的相反。
8、中药的“七情”配伍中,(相须和相使)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是临床常用的配伍方法。
9、中药的“七情”配伍中,(相杀和相畏)可以减轻或者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以保证用药安全,是使用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的配伍方法,也可以用于有毒药物的炮制及中毒的解救。
10、中药的“七情”配伍中,(恶和相反)配伍禁忌。
二、简单题:简述中药配伍的十八反和十九畏。
中医的治疗八法是指哪些?针灸学、中医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一、名词解释:正经:即十二经脉,是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一寸。
闪罐法:是指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
水肿:是由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