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荒漠区主要灌木林碳氮含量的变化分析
分析沙漠地区生物结皮的发育更替状况-微生物论文-生物学论文
分析沙漠地区生物结皮的发育更替状况-微生物论文-生物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全世界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占到陆地面积的33%~40%,在这些地区有限的水分承载力限制了大多维管植物的生存,然而生物结皮却能够广泛分布,甚至在一些地区占到生物覆盖的70%以上.生物结皮是由藻类、地衣、苔藓、真菌及异养细菌等生物组分胶结土壤颗粒在地表形成的一层易剥离的复合生物土壤层,它们在荒漠地区的土表稳定、营养改善、水分循环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促进生物结皮的生长发育也被认为是抑制沙尘、改善荒漠生境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正是由于其重要的生态功能以及对荒漠环境独特的贡献,生物结皮在近些年来引起了国内外众多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生物结皮作为荒漠地区典型的生命存在形式,自身一直处在不断的发育演替过程当中.在结皮的发育演替过程中,根据优势种类的不同,一般将生物结皮划分为藻结皮、地衣结皮和藓结皮这3种主要的演替类型.藻结皮的优势类群为丝状蓝藻,但随着结皮的发育,地衣、藓类逐渐成为结皮表面的优势类群,结皮发育演替至地衣结皮或藓结皮.随着结皮的发育演替,结皮中生物群落结构不断变化,而不同的生物类群势必会影响结皮的生态功能.已有研究证实,不同发育演替阶段生物结皮在固碳、固氮效率、抗压强度、土壤质地、土壤孔隙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然而目前对于导致结皮这些生态功能及理化特性方面差异的内在机制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在结皮的发育演替过程中,微生物组成及生物量变化方面的研究非常缺乏.而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从本质上揭示不同发育演替阶段生物结皮在生态功能、理化特性及各属性之间的差异.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区概况与样品采集试验区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的沙坡头地区(3732N,10502E,海拔1339m),处于阿拉善高原荒漠与荒漠草原过渡地带,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沙漠气候.该地区年平均气温9.6℃,平均降雨量为180mm,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空气平均相对湿度为40%,年平均蒸散量大于3000mm,主要集中在生长季节(5~9月).该地区的年平均风速为2.6ms-1,大于5ms-1的起沙风每年有200d左右.包兰铁路从这里经过,为确保铁路正常运行,从1956年开始该地区进行人工植被恢复.经过长期的演替,该地区目前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大量的生物结皮在沙土表面形成.实验所用结皮及流沙样品于2010年6月采集于沙坡头地区的人工植被恢复区,样品基本特征见表1.结皮及流沙样品用环刀和无菌铲采集后装于无菌培养皿中,Parafilm膜封口,所有样品快速运回实验室后一个月内进行相关的实验分析.1.2叶绿素a含量的测定结皮中的光合生物量用叶绿素a表示.叶绿素a测定时,将同一样品分为两份,一份直接测定结皮中总的叶绿素a含量,另一份则先去除地衣叶状体和藓类茎叶部分,之后再测定其中的叶绿素a含量.测定时,样品先用研钵充分研磨,之后取1g左右土样加入10mL丙酮在4℃提取过夜,叶绿素a含量按照Carcia-Pichel等的三色公式进行计算.1.3优势藻类的直接观察鉴定结皮中优势藻类的确定利用结皮-水混合液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鉴定并计数.首先将结皮样品过150目筛,然后取0.1g过筛结皮样品加入10mL蒸馏水,混匀后在暗处放置12h.之后取0.1mL结皮-水混合液在显微镜下观察,根据藻类的显微形态特征对其鉴定,同时计算各种藻的生物体积,计算方法参照文献的方法.1.4异养微生物数量的确定将结皮样本在无菌条件下过150目筛,然后将过筛后的结皮样品用无菌水稀释成不同浓度梯度的结皮-水混合液,混匀后在暗处放置12h.之后在每一稀释浓度的结皮-水混合液中分别取3份0.1mL 结皮-水混合液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马丁氏培养基和高氏I 号培养基培养,用于培养结皮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培养细菌的平板置于37℃培养,培养放线菌和真菌的平板置于28℃培养.培养3~5d后进行菌落计数.1.5结皮理化特性测定结皮的理化特性包括含水量、质地组成(其中沙粒、粉粒、黏粒的直径分别为>0.05mm、0.005~0.05mm、<0.005mm)、有机碳、总氮及总磷含量按照文献中所描述的方法进行测定.结皮厚度用游标卡尺进行测定;结皮pH和电导率在结皮5℃1水土比浸出液中用YSI-Proplus型多参数水质分析仪进行测定;结皮K+、Na+、Ca2+、Mg2+、Mn2+含量在M3土壤浸提液中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1.6统计分析本研究中不同演替阶段生物结皮中叶绿素a含量、藻类生物体积及异养微生物菌落数量之间的方差分析利用One-WayANOVA进行分析;藻类生物体积及异养微生物菌落数量与结皮理化特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用BivariateCorrelations进行分析.所有的数据分析在SPSS13.0软件上进行.2、结果与分析2.1生物结皮的发育演替藻结皮以蓝藻为优势群落,尤其是丝状蓝藻,如具鞘微鞘藻(Microcoleusvaginatus)、爪哇伪枝藻(Scytonemajavanicum).藻结皮较薄,平坦、易碎,表面颜色较浅,藻类盖度一般>80%.地衣结皮中以胶质状地衣为主,如坚韧胶衣(Collematenax).地衣结皮厚度增加,表面较粗糙,表面颜色加深,地衣叶状体分布在结皮表面,且此时藓类很少出现,干燥时地衣最大盖度可达到80%,湿润时则覆盖整个结皮表面.藓结皮中以真藓和对齿藓为主,如银叶真藓(Bryumargenteum)、黑对齿藓(Didymodonnigrescens)等.藓结皮厚度可达到15mm,表面被地毯状的藓类植物体所覆盖,盖度有时可达到100%.调查显示该试验区生物结皮一般按照藻结皮地衣结皮藓结皮的模式进行发育演替.在一些情况下,藓类也可直接在藻结皮上萌发生长,从而从藻结皮直接演替到藓结皮(图1).2.2结皮中光合生物生物量变化作为结皮中重要的生物类群,光合生物是结皮有机碳的主要贡献者,在结皮的生长、发育、演替、恢复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同样发现,随着结皮的发育演替,结皮中的光合生物量呈逐步增加的趋势(图2).当把地衣的叶状体和藓类的茎叶部分去除后,结皮中的光合生物则仅剩下自由生长的藻类.由图2结果显示,自由生长的藻类在藻结皮、地衣结皮到藓结皮的演替过程中呈下降的趋势.然而尽管从藻结皮到地衣结皮,自由生长的藻类生物量有所下降,但总的藻类生物量却呈逐渐增加.这说明,当演替到地衣结皮阶段时,大部分藻类是以共生状态存在的,叶状体中的共生藻是光合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具鞘微鞘藻(M.vaginatus)在所有结皮类型中都是自由生长藻类群落中的第一优势种,其生物量(以结皮计,下同)最大可达到0.33mm3g-1,从藻结皮到藓结皮逐渐减少(P<0.05).爪哇伪枝藻(S.javanicum)在结皮中的生物量仅次于微鞘藻,为第二优势种.伪枝藻(S.javanicum)在藻结皮和藓结皮中的生物量均较低,在地衣结皮中的生物量较高,最大可达到0.13mm3g-1.念珠藻(其中一种:Nostocsp.)在藻结皮、地衣结皮以及藓结皮中的生物量都很低,大多情况其生物量都<0.02mm3g-1,但在地衣结皮中念珠藻(Nostocsp.)生物量却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演替类型(P<0.05),最高可达到0.06mm3g-1(图3).2.3结皮中异养微生物生物量变化3、种异养微生物在不同演替阶段结皮中的生物量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图4),即从流沙到藻结皮,3种异养微生物的生物量都出现一次增加,之后到地衣结皮,它们的生物量又呈现下降的趋势,最后演替到藓结皮,3种异养微生物的生物量再次增加,而且它们的生物量均在藓结皮阶段达到最大值,细菌(以菌落/结皮计,下同)达到18105CFUg-1,真菌达到3.4105CFUg-1,放线菌达到16.5105CFUg-1.2.4结皮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理化特性之间的关系随着结皮的发育演替,结皮厚度、含水量逐渐增加,结皮质地中沙粒含量逐渐减少,粉粒、黏粒含量增加(表1).同时结皮中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也逐渐增加,各种离子在结皮土壤积累(数据未显示).通过结皮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指标相关分析发现,微鞘藻(M.vaginatus)生物量与结皮厚度及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伪枝藻(S.javanicum)、念珠藻(Nostocsp.)生物量都与pH呈显著正相关(P<0.05);细菌数量与结皮厚度、有机碳及N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真菌数量与K+、N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2).3、讨论在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由于水分的缺乏大部分植被很难生存,而生物结皮由于其独特的生理生态特性却可以在该地区广泛分布.在生物结皮发育演替的过程中,很多研究已证实蓝藻(尤其是丝状蓝藻)由于其对荒漠环境极强的适应性能够优先在沙土表面拓殖生长,并最先形成藻结皮.藻结皮代表结皮发育演替的初级阶段,但它们却能够通过改善表土微环境来增加晚期结皮物种拓殖生存的可能性,从而促进结皮的发育演替.在本实验中发现,沙坡头地区的生物结皮一般按照藻结皮地衣结皮藓结皮的模式发育演替,但在一些微环境条件下,藓类也可直接在藻结皮上萌发生长,从而从藻结皮直接演替到藓结皮.结皮的发育演替受很多周围微环境的影响(如土壤结构、类型,辐射强度,地形等),甚至由于一些资源条件的限制(如水分、营养等),会使结皮停留在某一发育演替阶段.在沙坡头地区,本实验研究发现总体上生物结皮在从早期的藻结皮向晚期的地衣结皮、藓结皮发育演替,而且随着结皮的发育演替,土壤质地逐渐改善,结皮表面特征也相应发生变化(如颜色加深、表面更加粗糙).这些变化一方面改善了结皮区域的土壤微环境,另一方面由于土壤微环境(如土壤营养、理化性质等)的改善进一步促进了结皮的发育演替.尽管整体上研究区域的生物结皮在不断向晚期阶段发育演替,但也有研究表明一些不利的因素仍可能致使晚期的结皮逆向演替到早期阶段(如干扰,长期的干旱、高温等).因此,即使在同一研究区域,由于微环境的差异仍可能导致不同的结皮发育演替模式,从而在同一区域呈现多种不同发育演替阶段的生物结皮.随着结皮的发育演替光合生物量逐渐增加,因此结皮光合生物量被认为是评价结皮发育水平的一个良好指标.在结皮光合生物中,藻类、地衣、藓类在不同的结皮演替阶段成为结皮的优势类群.在演替初期的藻结皮中,地衣、藓类的生物量较低,主要的光合生物为具鞘微鞘藻(M.vaginatus)和爪哇伪枝藻(S.javanicum);但当结皮演替到晚期时,地衣、藓类逐渐成为结皮的优势类群,如地衣结皮中的坚韧胶衣(C.tenax)以及藓结皮中的银叶真藓(B.argenteum)和黑对齿藓(D.nigrescens).此时,地衣或藓类生物量显著超过藻类,占据结皮大部分光合生物量,但如果将地衣叶状体和藓类茎叶部分去除后,自由生长的藻类便是结皮中仅有的光合生物类群.本实验研究发现地衣结皮中(地衣盖度约70%~80%)自由生长的藻类生物量不到光合生物量的30%;藓结皮中(藓类盖度100%)藻类生物量还不到光合生物量的10%.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形成的共生体,因此就藻类生物量而言,尽管本研究发现自由生长的藻类生物量从藻结皮到地衣结皮有所下降,但总的藻类生物量却明显增加.这就表明在地衣结皮中,大部分藻类是以共生状态存在的,地衣叶状体中的共生藻是光合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之后,随着结皮进一步向藓结皮发育演替,实验结果显示结皮中的藻类生物量呈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随着藓类的出现,藻类的生存空间逐渐被占据所致.然而由于藓类的出现,结皮厚度、含水量明显增加(P<0.05),因此本实验中微鞘藻(M.vaginatus)生物量显示与结皮厚度及含水量呈负相关关系.另外,本实验中微鞘藻(M.vaginatus)生物量随着结皮的发育演替逐渐下降,这也表明微鞘藻(M.vaginatus)胶结、捆绑土壤颗粒的作用逐渐被地衣、藓类所.伪枝藻(S.javanicum)和念珠藻(Nostocsp.)为固氮种类,它们在晚期地衣结皮中生物量的增加则可能是由于结皮发育演替对氮需求的增加所致.随着结皮的发育演替,表土微环境被逐渐改善,而各种土壤理化特性(如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等)又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重要因素.本实验研究发现异养微生物生物量(细菌、真菌、放线菌菌落数)随着结皮的发育呈现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再次增加的趋势,而且在不同演替阶段结皮中的关系为:藓结皮>藻结皮>地衣结皮.与藻结皮相比,异养微生物生物量在地衣结皮中明显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大量地衣的出现所致.因为有研究报道地衣量的假根(共生真菌)不容易被培养,而这些假根也有可能通过分泌化学物质来抑制其他异养微生物的生长.实验中细菌、真菌以及放线菌的数量都与总的异养微生物生物量呈一致的变化规律,其中细菌数量的增加与有机碳、Na+含量的增加有关,真菌数量的增加与K+、Na+含量的增加有关(P<0.05).4、结论(1)通过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植被恢复区生物结皮的调查发现,该地区的生物结皮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发育演替,从早期到晚期有藻结皮、地衣结皮和藓结皮3个主要的结皮发育演替阶段.(2)随着结皮的发育演替,结皮光合生物生物量逐渐增加.当藻结皮演替为地衣结皮时,结皮中虽然藻类生物量(包括地衣生的藻类生物量)增加,但自由生长的藻类(不包括地衣生的藻类)生物量却下降,此时大部分藻类处于共生状态;当藓类大量出现后,藻类的生存空间被占据,因此藓结皮中藻类生物量进一步下降.(3)随着结皮的发育演替,土壤微环境被逐渐改善,为异养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结皮中不同微生物类群生物量的变化一方面是对土壤微环境变化的响应;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结皮不同发育演替阶段生态功能的需求,这对结皮在荒漠地区的适应性生存有着重要的意义.。
西北干旱荒漠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西北干旱荒漠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Ξ赵建民1, 陈海滨2 李景侠2(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陵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陵712100)摘 要:西北干旱荒漠区气候条件恶劣,降水稀少,植物物种多样性贫乏,生态系统脆弱。
据统计,种子植物仅1704种,隶属82科484属,占全国同类植物科、属、种的24.34%、15.53%和6.31%;生态系统多样,有沙质荒漠、粘土荒漠等28个。
目前植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原因来自3个方面:①垦伐;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开发造成自然河水分布的改变。
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保护的措施有①加强调查研究,制定保护计划;②加强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意识;③加强保护区建设,改善迁地保护设施;④加强法制建设,控制生物资源利用。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有①开发利用荒漠区丰富的植物资源;②开发应以引种栽培为主,严禁掠夺性开采;③开发利用和科学研究相结合;④长远目标应放在具有特异抗性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上。
关键词:植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西北中图分类号:Q 9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7461(2003)0120029203Con servati on and Su stainab le D evelopm en t of P lan t D iversityin N o rthw est D rough t D esert A reaZHAO J i an -m i n 1, CHEN Ha i -b i n 2, L I J i ng -x i a2(1.Y ang ling V ocational and T echnical Colleg e ,Y ang ling ,S haanx i 712100,Ch ina ;2.Colleg e of F orestry ,N W S ci 2T ech U niv .of A g r and F or .,Y ang ling ,S haanx i 712100,Ch ina )Abstract :C li m ate conditi on s are poo r ,p reci p itati on is little ,p lan t diversity is ab sen t and eco system is frag 2ile in no rthw est arid desert area .T he seed p lan ts have 1704sp ecies that belong to 864genera ,147fam i 2lies ,and accoun t fo r 24.34%,15.53%,and 6.31%of the hom ogeneou s class ,genera and sp ecies of the w ho le coun try .T here are tw en ty 2eigh t catego ries of eco system s ,such as sandy desert and clayey desert .A t p resen t ,p lan t diversity suffers seri ou s th reat becau se of reclai m ing ,un reasonab le u tilizati on of re 2sou rces and changing of distribu ti on of natu ral river due to exp lo itati on .Coun term easu re and p ropo se of con servati on and su stainab le developm en t are p u t fo rw ard ai m ing at ex isting p rob lem s .P ro tective m ea 2su res are as fo llow s :first ,strengthen ing investigati on and research ,and draw ing up p ro tective p lan ;sec 2ond ,enhance eco logy educati on ,i m p roving eco logy con sci ou sness ;th ird ,reinfo rcing con servative regi on con structi on and i m p roving p lan t tran sferring con servati on estab lishm en t ;finally ,strengthen ing legal sys 2tem con structi on ,con tro lling b i o logy resou rces u tilizati on .Coun term easu res of su stainab le developm en t are :first ,exp lo iting and u tilizing abundan t p lan t resou rces in desert area ;second ,in troduced and cu ltivat 2ed sp ecies shou ld be adop ted du ring exp lo itati on and u tilizati on ,strongly p roh ib iting p redato ry exp lo ita 2ti on ;th ird ,com b in ing exp lo itati on u tilizati on w ith research ;finally ,focu sing on develop ing and u tilizing p lan t resou rces w ith sp ecial resistance .Key words :p lan t diversity ;con servati on ;su stainab le developm en t ;no rthw est Ch ina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3,18(1):29~31 Jou rnal of N o rthw est Fo restry U n iversity收稿日期:2002211211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金项目作者简介:赵建民(19602),男,陕西白水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林业研究及教学工作。
2020-2021学年北京科兴实验中学高二地理测试题含解析
2020-2021学年北京科兴实验中学高二地理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丹江口水库水域面积为840平方千米,蓄水总量达81亿立方米。
库区坐落在群山环绕之中,这里气候适宜,空气清新,日照量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就在这里,中线工程建成后,将以每秒500立方米的流量,把丹、汉二江之水送往华中、华北地区。
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动工,中线“渠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不久,一条人间天河将把“渠首”景区和京津大地连接在一起。
读下面两图,回答18~19题。
18.丹江口水库能够成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A.库区环境优美,水质好B.水库上游的丹江、汉江流域降水量大,水库蓄水量大C.可以大量调长江干流中下游的水资源到华北 D.地势较华北地区高,自此调水可以实现自流19.中线工程的实施,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给区域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是 () A.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秦岭山区的生物多样性B.严重制约区域内的旅游业发展C.增加库区空气湿度,改变局部气候D.淹没大量的文物古迹参考答案:18.B 19.D2. 右上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山位于乙山的:A.西南方 B.东北方 C.西北方 D.东南方6.图中陡崖M处的相对高度H为:A.40米≤H<80米 B.120米≤H<150米C.80米≤H≤200米 D.80米≤H<160米参考答案:A D3. 圭表是度量正午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表为直立的标杆,圭是平卧的尺,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地圭表景观图。
圭表使用A. 圭应东西方向摆放B. 日出时刻测量最好C. 受天气的影响较大D. 冬至日的影子最短参考答案:C【详解】由材料可知,图示圭表放置在我国北方地区,大部分时间段,太阳在南方,其影子位于北方,所以圭应南北方向摆放,A错。
日出时刻太阳高度小,不利于测量,B错。
由于天气状况不稳定,当阴雨天气,光线较暗,不利于测量,C对。
四种灌木树种固碳能力和能量转化效率分析
四种灌木树种固碳能力和能量转化效率分析摘要:试验对克拉玛依地区4种灌木树种单位面积单位时间所固定的碳含量与产生的热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每公顷年生物量方面,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为16.162 t/(hm2·a)、柠条(Caragana intermedia Fu et Keng)为10.541 t/(hm2·a)、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 为 5.402 t/(hm2·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为5.006 t/(hm2·a)。在每公顷年固碳量方面,紫穗槐为7.866 t/(hm2·a)、柠条为5.185 t/(hm2a)、柽柳为2.635 t/(hm2·a)、沙棘为2.492 t/(hm2·a)。在每公顷年产生热值方面,紫穗槐为2.926×1011 J/(hm2·a)、柠条为1.988×1011 J/(hm2·a)、柽柳为0.990×1011 J/(hm2·a)、沙棘为0.949×1011 J/(hm2·a)。从调查分析结果可知,在克拉玛依地区优先选择高效固碳与能源灌木树种的顺序为紫穗槐、柠条、柽柳、沙棘。但是柠条不耐水湿和忌黏土,因此将选择树种的顺序改变为紫穗槐、柽柳、沙棘、柠条。关键词:灌木;热值;灰分;化学组分;含碳率Analysis of Carbon Fixation and Energy Producing Efficiency of Four Shrub SpeciesAbstract: The carbon fixed and caloric value produced by Amorpha fruticosa L., Caragana intermedia Fu et Keng., Tamarix chinensis Lour., Hippophae rhamnoides L.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 the point of biomass per hectare, A. fruticosa 16.162 t/(hm2·a)> C. intermedia 10.541 t/(hm2·a)>T. chinensis 5.402 t/(hm2·a)> H. rhamnoides 5.006 t/(hm2·a). The yearly fixed carbon per hectare was A. fruticosa 7.866 t/(hm2·a)> C. intermedia 5.185 t/(hm2·a) >T. chinensis 2.635 t/(hm2·a)> H. rhamnoides 2.492 t/(hm2·a). The yearly produced caloric value per hectare was A. fruticosa 2.926×1011 J/(hm2·a)> C. intermedia 1.988×1011 J/(hm2·a)> T. chinensis 0.990×1011 J/(hm2·a)> H. rhamnoides 0.949×1011 J/(hm2·a). Therefore, the selecting sequence was A. fruticosa, C. intermedia, T. chinensis, and H. rhamnoides in Karamay area according to the carbon fixing efficiency and produced caloric amount. However, C. intermedia was a strong aerobic species, it had the fatal weakness of intolerance to wet and clay in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so the order was changed as A. fruticosa, T. chinensis, H. rhamnoides, C. intermedia.Key words: shrub; caloric value; ash content; chemical composition; carbon content rate由于人类对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的使用引起的气候变暖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全球变暖已经是无可争议的客观现实,因而化石能源的使用引起的环境变化受到了全球的普遍关注[1-3],并且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能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在逐年增长与扩大,因此开发和利用新的可再生能源已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在高效固碳(能源)植物筛选理论研究方面,美国及欧洲一些国家的生物质能源树种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1,4,5]。美国自1978年就开始研究能源植物,目前已筛选出200多种能源植物,在高热值速生能源树种无性系选育上已进入了第三代,同时结合生长速度、生物量、热值和抗病虫害、抗逆性等育种目标,通过轮回选择和杂交育种,形成了独特的热值选择与评价技术,并选育出了杨树专用生物质能源无性系3个。瑞典通过对柳树能源林进行深入研究,选育出了多个优良无性系,经施肥的柳树人工林,生物量生产为10~12 t/(hm2·a),有些无性系可达15 t/(hm2·a)。中国的高效固碳减排(高热值能源)树种研究刚刚起步,在树种选择和选择指标方面还没有确定技术体系,现实中对林木高效固碳减排(能源)资源情况家底不清的状况依然存在。鉴于此,笔者应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探寻生物特性等多方面的研究与测定,对新疆克拉玛依地区4种灌木树种的固碳能力和能量转化效率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中国的高效固碳减排(高热值能源)树种选择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概况试验采样地点位于克拉玛依市农业综合开发区,距克拉玛依市区20 km,该地位于北纬45°22′- 45°40′,东经84°50′-85°20′,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冬季严寒,年极端最低温度可达-35.9 ℃,最大冻土深度达1.5~2.0 m;夏季高温炎热,年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2.9 ℃;年降水量多年平均为105.3 mm,从降水的年内分布看,6~8月份稍多,冬季无稳定积雪,造成土壤冻蚀严重。全年潜在蒸发量达3 545 mm,约为年降水量的34倍,无霜期180~220 d。光热资源丰富,日照率高且太阳辐射强度较大。春季多风,全年≥5级风的天数为119.7 d,≥8级风的天数为45.6 d,最大风速可达25.1 m/s,主风向西北,是准噶尔盆地的风区之一,风沙危害严重。1.2材料2009年4月,在克拉玛依市农业综合开发区,选取4块生长良好无病虫害的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柠条(Caragana intermedia Fu et Keng)人工林,各树种人工林的株行距均为1 m×2 m,在各树种人工林中,分别设置一个10 m×20 m的临时样地。在样地内,每木检尺,每个树种共调查100株树,根据林分平均基径和树高,选取样木1株。样木伐倒后,将主干部分按50 cm分段,计算其树干和树皮的干物质生物量。另外在每段原条底部取一块厚2~8 cm的圆盘,圆盘编号从树干底部往上依次进行,柽柳取9个圆盘,沙棘取9个圆盘,紫穗槐取7个圆盘,柠条取10个圆盘,装入密封袋,带回实验室,分别测量各树种的热值、含碳率。1.3研究方法1.3.1树干树皮质量热值的测定将样木的圆盘于105 ℃烘干12 h,每圆盘由外向内均匀取样20 g ±1g,用粉碎机进行粉碎,样品装入密封袋。质量热值(Gross caloric value,GCV)采用中国矿业大学张洪研究所生产的CT5000A型氧弹式热量计进行测定,测定前将粉碎样于105 ℃烘干6 h,每样品重复3次,重复误差控制在±0.2 kJ/g,取3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6,7]。1.3.2含碳率测定在新疆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采用德国Elementar公司生产的Vario EL Ⅲ元素分析仪测定样品的碳含量,每次测2个平行样,测定结果取平均值,误差为0.3%[8,9]。2结果与分析2.1各灌木树种主干热值的特征对柽柳、沙棘、紫穗槐、柠条的树干和树皮热值进行测定的结果见表1,表1 显示,各个树种树干的热值均值以沙棘为最高,为18.997 kJ/g,其次是柠条、紫穗槐、柽柳。从各个树种树皮的热值均值来看,也是沙棘的最高,为19.071 kJ/g,其次是柽柳、紫穗槐、柠条。2.2各灌木树种主干含碳率的特征对柽柳、沙棘、紫穗槐、柠条的树干和树皮含碳率测定的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沙棘树干的含碳率最高,为49.84%,其次是柠条、紫穗槐、柽柳。并且沙棘树皮的含碳率也是最高,为51.31%,其次是柽柳、紫穗槐、柠条。2.3各灌木树种的固碳能力和能量转化效率分析4种灌木树种的固碳能力和能量转化效率有关计算[10,11]结果见表3。由于4种灌木树种的固碳能力和能量转化效率计算方法与过程相同,因此仅以紫穗槐为例进行说明。从表3可见,紫穗槐的单株地上部分(主干、侧枝、叶)鲜重为16.80 kg,单株地上部分干重为11.07 kg,所以紫穗槐单株地上部分的干物质比率为65.89%,单株地上部分生物量为11.07 kg。计算得到主干热值的加权平均值为18.105 kJ/g,以此来计算单株地上部分的热值为200.422 MJ。同理,应用各个圆盘树干的含碳率与原条树干的干重乘积求和,得出地上部分含碳率的加权平均值为48.67%,以此计算出单株地上部分的含碳量为5.388 kg。在计算完单株的热值与含碳量之后,根据测定样地紫穗槐的株行距(2 m×1 m),计算每公顷的地上部分生物量为55.350 t/hm2,依据2006《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给定参数)确定的根茎比,地上部分生物量<75 t/hm2,则根茎比平均值为0.46;地上部分生物量为75~150 t/hm2,则根茎比平均值为0.23;地上部分生物量>150 t/hm2,则根茎比平均值为0.24。所以,确定紫穗槐的根茎比为0.46,每公顷生物量为55.350+55.350×0.46=80.811 t/hm2。由于植物地下部分不象地上部分那样有规则性,所以地下部分的热值和含碳量均参考地上部分的加权平均值。计算每公顷紫穗槐的热值为80.811×18.105=14.631×1011 J/hm2,固碳量为80.811×48.67%=39.331 t/hm2。因此,每公顷年生物量为80.811/5=16.162 t/(hm2·a),每公顷年热值为(14.631×1011)/5=2.926×1011 J/(hm2·a),每公顷年固碳量为39.331/5=7.866 t/(hm2·a)。3小结试验对4种灌木树种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所固定的碳含量与产生的热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每公顷年生物量方面,紫穗槐为16.162 t/(hm2·a)、柠条为10.541 t/(hm2·a)、柽柳为5.402 t/(hm2·a)、沙棘为5.006 t/(hm2·a)。在每公顷年固碳量方面,紫穗槐为7.866 t/(hm2·a)、柠条为5.185 t/(hm2·a)、柽柳为2.635 t/(hm2·a)、沙棘为2.492 t/(hm2·a)。在每公顷年产生热值方面,紫穗槐为2.926×1011 J/(hm2·a)、柠条为1.988×1011 J/(hm2·a)、柽柳为0.990×1011 J/(hm2·a)、沙棘为0.949×1011 J/(hm2·a)。因此,从调查和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在克拉玛依地区优先选择高效固碳与能源灌木树种的顺序为紫穗槐、柠条、柽柳、沙棘。但是柠条是强好氧树种,在生长特性方面具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不耐水湿和忌黏土,因此我们将选择的树种顺序改变为紫穗槐、柽柳、沙棘、柠条。参考文献:[1] 王莉衡. 能源植物的研究与开发利用[J]. 化学与生物工程,2010,27(4):6-8.[2] 费世民,张旭东,杨灌英,等. 国内外能源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J]. 四川林业科技, 2005,26(3):20-26.[3] 李军,吴平治,李美茹,等. 能源植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J]. 自然杂志,2007,29(1):21-25.[4] 冯金朝,周宜君,石莎,等. 国内外能源植物的开发利用[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3):26-31.[5] 杜宁. 国内外能源植物的利用与开发[J]. 世界农业,2006(4):57-60.[6] 王立海, 孙墨珑. 小兴安岭主要树种热值与碳含量[J]. 生态学报,2009,29(2):953-959.[7] 王玉魁,阎艳霞,李钢铁. 西北沙区4种能源树种评价研究[J]. 生物质化学工程,2006,40(12):157-160.[8] 乔秀娟,曹敏,林华. 西双版纳不同林龄次生植物群落优势树种的热值[J]. 植物生态学报,2007,31(2):326-332.[9] 陈美玲,上官周平. 四种园林植物的热值与养分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4):747-751.[10] 赵林, 殷鸣放, 陈晓非, 等. 森林碳汇研究的计量方法及研究现状综述[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1):59-63.[11] 顾凯平,张坤,张丽霞. 森林碳汇计量方法的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5):105-109.。
2023年北京各区(海淀朝阳丰台东西城等)高考地理一模专题汇编5 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详解
专题05 整体性与差异性一、单选题1.(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内蒙古腰坝绿洲东依贺兰山,西邻腾格里沙漠,是阿拉善左旗重要的粮食产地。
图为该地区表层土壤含盐量等值线图。
读图,根据土壤含盐量可推测该地区()A.地处贺兰山迎风坡,降水多B.地势丙地高,甲地、乙地低C.传统灌溉方式是滴灌、喷灌D.丙地、丁地地下水超采严重(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下图为我国某山脉东段垂直地域分异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该山脉是()A.阴山山脉B.天山山脉C.横断山脉D.祁连山脉3.该山脉东段下列植被类型分布区中,表层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的是()A.山地草原B.高寒草原C.高山灌丛草甸D.山地荒漠(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南迦巴瓦峰为喜马拉雅山脉东端的最高峰,其南坡是中国山地森林垂直带谱分布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如左图所示。
右图是南迦巴瓦峰植物多样性垂直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南迦巴瓦峰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出现在()A.半常绿雨林带B.常绿阔叶林带C.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D.高山灌丛草甸带5.与同纬度山地相比,南迦巴瓦峰垂直带谱完整的主要原因有()①基带海拔高②山地南北跨度大③受暖湿气流影响大④山高谷深高差大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导致图中高原荒漠区与植被覆盖区年平均降水量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C.海陆位置D.地形7.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针阔叶混交林D.草原(2023·北京延庆·统考一模)丹霞地貌主要由砾岩和砂岩组成,多为宝塔状、柱状、峰林状地形,崖壁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形成特殊的植被分布现象。
阿拉善地区荒漠灌木林有害生物发生及控制
现 出不 同 的危害 特点 , 在设 立 的不 同坡 向和坡位 上 , 以西北 坡受 害最 为 严 重 , 沟底 的危 害 介 于 东北 坡 和 西北坡 之 间 , 但受 害最轻 的东北 坡 , 其有虫 株率 仍然
达 到 了 5 %以上 , 0 林木 衰弱 率也 达到 了 1 % , 2 可见 ,
效测报 技术 和控 制技术 。
3 结 论与讨 论 调 查 表 明 , 幽 天 牛 在不 同的坡 向和 坡 位上 表 松
学 院学 报 ,0 2 1 ( ) 1 . 2 0 ,9 2 : —8
[ 余逊玲 , 7] 黄丽殉 , 荣秀蓝 . 湖北天牛科 昆虫种类新记录 [] 湖 J.
北 农 业 科 学 ,9 7 1 :9—2 . 18 ( ) 1 0
究 ,0 2 1 ( )2 9—2 5 2 0 ,5 3 :6 7.
[4] 祁诚进 , 李继佩 , 文生 , 山东天牛 名录 [ ] 山东 林业 科 姚 等. J.
技 ,9 9 4 :2—2 . 19 ( )2 7
( 责任 编辑
王瑞 红 )
[ ] 任 炳 忠 , 玉 . 北 地 区 危 害 农 业 、 业 的 鞘 翅 目昆 虫 多 样 性 5 李 东 林
维普资讯
・
1 ・ 8
F rs eta d Di ae J 1 2 0 No 4 oe tP s n s s u . 0 6 e .
的研究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0 12 ( )2 Ⅲ)J . 20 ,32 :6—3 . 0 [ 王文凯 , 6] 郑乐怡 . 南开大学馆藏天牛总科昆虫名录[] 天津农 J.
土地荒漠化的研究论文
土地荒漠化的研究论文牛栏山一中凌霄一.土地荒漠化定义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土地沙漠化。
”顾名思义,我们可以从名字中简单的了解到原本湿润的可被利用的因为种种原因退化为类似沙漠的无法有效利用的土地。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首次提出土地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问题之一。
二.土地荒漠化的分布1.世界范围内1996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表公报指出: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
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
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
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
到二十世纪末,全球将损失约1/3的耕地。
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
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使国际社会密切关注全球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名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
据联合国资料,目前全球1/5人口,1/3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1992年6月世界环境和发展会议上,已把防治荒漠化列为国际社会优先发展和采取行动的领域,并于1993年开始了《联合国关于发生严重干旱或荒漠化国家(特别是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政府间谈判。
阿拉善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与保护措施
柳和胡杨林� 2 1 世纪初, 由于黑河分水, 柽柳 林和胡 � 杨林呈恢复趋势 1.2 草地变化
了 6.1 10 hm , 其他林也在增加 � � 根据遥感调查数据表明, 2 0 世纪 7 0 年代 2 0 世 20 世纪 7 0 年代 2 0 世纪 90 年代, 0 世纪 7 0 年代相 阿拉善左旗疏 纪末, 阿拉善草地退化较严重� 与 2 4 2 2 0 世纪 90 年代, 林地面积减少了 1.81 10 hm , 年均下降速度为 90 0 比, 全盟高盖, 中盖 , 低盖度草地面积 ������������������������������������������������
在减少 ; 截止 2 0 0 8 年, 林地面积稍有增加, � 基本恢复到 额济纳旗疏林地 面积 20 世纪 7 0 年代 末 2 008 4 2 2 0 世纪 80 年代的水平, � 30 年间面积减少 了 5.4 10 hm , 这表明有恢复的迹象 � 阿拉 年一直在下降 , 年 30 年间 有林地 善全盟森林 30 年来总体呈下降趋势, 4 2 面积减少了 0 .4 10 hm , 灌木林面积减少了 0 .3 10 4 hm 2, 疏林面积减少了 5.3 10 4 hm 2� 2 0 世纪 90 2 0 0 8 , 年代到 年以来有上 升趋势 有林地面积增加 了 0 .2 5 10 4 hm 2, 灌木林面积变化不大, 疏林面 积增加
2 2 2 2
环境, 减少入黄沙量�不仅为分洪区下游黄河 安全度凌 汛提供 有力保障, 而且使分洪区周边乔木, 灌 木, 草 木等植被覆 盖率明 显增加, 水生植物, 候鸟栖息动物也明 显增多, 严重的荒 漠化得 到局部控制, 水土资源将逐渐恢复, 生 态环境日趋 好转, 沙尘及 沙尘暴明显减少�形成 的湿 地和 水域面 积对 改变乌 兰布 和沙 漠生态环境, 开发乌兰布 和分 洪区周 边的 沙产业, 旅 游业 创造 了良好的条件�
内蒙古植物剖析
阿拉善地区典型荒漠植被班级:09生科蒙班学号:20092102633姓名:赵忠丽阿拉善地区典型荒漠植被09生物科学蒙班赵忠丽 20092102633 摘要: 阿拉善高原是亚洲中部荒漠亚区的一个植物地理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严酷的气候条件形成了该地区独特的植被组成。
该地区现有植物隶属于16个科和46个属,组成特征上以灌木和半灌木植物生活型为优势(占52.9%),一年生植物次之(占7.1%);此外,种丰富度最高的4个科是豆科、蓼科、禾本科和菊科,分别占到总种数的20%、15.7%、14.3%和14.3%。
高位芽和地面芽是主要的生活型,表征了荒漠植物生活型谱的重要特征。
关键词:阿拉善、荒漠灌木、一年生植物、适应多样性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属我国典型的荒漠区,其生态地理环境具有独特的代表性。
植物组成主要以旱生、超旱生灌木、半灌木为主, 多年生禾本科和豆科植物较少, 主要建群灌木以藜科、蔷薇科、豆科、菊科居多, 其次为柽柳科, 禾本科草类仅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局部地区占优势, 从而形成荒漠特有的植被景观。
本区植被大多植株矮小、根系发达、能够防止强光灼伤、耐盐耐旱。
本区还有许多中国特有的科属, 具有宝贵的植物资源。
1 阿拉善荒漠地区的自然概况阿拉善荒漠区是指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的阿拉善盟所辖范围,包括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及额济纳旗。
其地理坐标为东经97°10' ~ 106° 12',北纬37°24' ~ 42°25'。
东北与巴彦淖尔盟相接,东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相连,西南与甘肃接壤,北与蒙古国毗邻,总面积269.879 ㎞2。
本区地形为东南倾斜,南高北低。
东、南、西部分别被贺兰山、龙首山、马鬃山环抱,北部被蒙古高原阻隔,形成闭塞的高原内陆区。
最低海拔820m,最高为贺兰山主峰3 556m。
地形复杂,主要为戈壁、沙漠、湖盆、低山丘陵等。
著名的乌兰布和、巴丹吉林和腾格里3 大沙漠横贯全境,面积占总面积的30.7%。
2011年1~6期总目录自然科学
纤 维正则 映射 的无 点刻 画 …… …… ……… …… …… …… …… ……… …… …… … 周 晓阳 , 冯
时 间变量 离散 动力 系统 的分 布混沌 … …… …… ……… …… …… ……… …… …… 王立冬 , 李英 男(6 ) 42 不 可压缩的修正 V ra a 材料组 成的矩形密封 圈的径 向振动 …… … 袁 学刚 , g 王俊 芳 , 隆基 , 小薇 (6 ) 朱 刘 45 可 压缩 层合 橡胶 材料 构成 的柱壳 的有 限变形 问题 … …… …… …… …… … 牛 大田 , 高 洋 , 杨文 美 (6 ) 49
高效 液相 色谱 一 谱 法测定 谷 物 中 1 三嗪类 农药 残 留 …… ……… …… 海 质 1种
庄河 产薏 米 的成分 分 析 ……… … ……… … ……… …… …… …… … 唐 正军 , 刘垠孜 , 潘俊 丽 , 黎 明(6 金 1)
应用响应面法优化铆钉菇菌丝体胞外多糖提取工艺 ……………………… 江
超 (8 2)
…… …… …… … 曲艳 玲 , 芦永 军 , 文海 , 许 王丽梅 ( 1 3)
三元 Lg ne ar g 插值正则性问题研究 ………………………………………… 余震果 , a 李 新型精度射击激光模拟系统设计研究 …………………… 芦永军, 曲艳玲 , 张
I
丽, 崔利宏(4 3)
大连地区蒲公英不 同部位微量元素的光谱测定 ………… 杨 宝灵 , 姜
偶 氮苯类 人工 受体 中间体 的合成 及 M H N R谱 珍珠 薏米 乳 酸发酵 饮料 的研 究 … …… …… …… 金 黎 明 , 雨 晴 , 刘 郝
・
健, 张岩峰 , 金
甜, 支 苗, 煜波, 何 夏
阿拉善土地荒漠化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推荐下载
阿拉善土地沙漠化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摘要]近些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阿拉善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沙漠化对环境的危害越来越大,引起各方面高度关注,抑制沙漠化的脚步,恢复被破坏的草原生态系统迫在眉睫。
[关键词]阿拉善土地沙漠化人为因素绪论行走在广袤而又瑰丽的大漠明珠—阿拉善上,最能深刻的感受到古诗“大漠孤烟直”的奇丽景象,阿拉善总面积27万平方千米,但是全盟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2.23万平方千米,被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环绕的阿拉善盟,这颗沙漠中的明珠有个别致的称号--驼乡。
近些年来由于过度放牧,超过草场承载能力,草原沙化;烂挖锁阳、苁蓉,两种植物的寄主,防沙治沙的典型植物--梭梭和白刺遭到破坏;难以禁止的搂发菜的宁夏农民大量用铁耙搂取发菜,草场被破坏情况屡见不鲜;阿拉善滥采乱挖奇石,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导致张掖地区农业用水与工业用水量大幅增加,黑河水量减少,额济纳河流域胡杨林一度退化;开采后的沙漠盐湖没有规模治理,成为化学尘暴的弹药库,盐碱粉末对周围草场带来极大的影响。
只有用植物进行治理,防风固沙,才能减慢沙化的快脚步,为此阿拉善大量种植梭梭林;保护现有的植物,禁止滥采乱挖,进一步破坏草原生态体系;实施禁牧,退牧还草,使草原能够休养生息;治理干涸盐湖,种植碱蓬,使盐碱粉末难以随着沙尘暴行动,避免带来对草原,人体的眼中危害。
一、阿拉善土地沙漠化现状沙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最主要类型,我国的荒漠化土地中,沙漠化的面积为最大,分布最广,危害也最严重。
阿拉善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属北温带大陆性干旱、极干旱荒漠地区,总面积27万平方千米,国境线长735千米,居住着以蒙古族为主体的16个民族17万人口。
这里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历史地位独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个典型的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
全盟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2.23万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82.3%,占全区沙漠化总面积的25.6%,且以每年1000千米的速度扩展蔓延。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草原生态保护现状与修复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草原生态保护现状与修复苏龙嘎,格日勒吉雅,乌云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草原工作站,内蒙古 阿拉善左旗 750306)摘要: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由于恶劣的气候条件和早期不科学的利用方式,导致草原生态功能逐渐退化。
2011年以来,随着对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全旗采取有效措施,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该文结合实际描述了阿拉善左旗草原生态保护现状,逐一阐述了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加强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等环境保护和修复措施,提出加强管护能力建设、完善草原火灾联防联治、加强预警监测系统建设等建议,以期进一步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在短时间内遏制草原生态恶化。
关健词: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有害生物防治;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火灾联防联治;预警监测苏龙嘎,格日勒吉雅,乌云嘎.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草原生态保护现状与修复[J]. 农业工程技术,2023,43(10):65+67.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草原生态修复和治理对保障畜牧养殖安全及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1]。
20世纪,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大量植被资源被开采,优质牧草种植面积逐渐下降,草场面积锐减,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草原生态修复和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期需加快构建完善保护治理措施,确保退化沙化的草场能够得到有效抑制,不断提高草场植被覆盖度,形成完善合理的草原生态系统,提供满足多种植物和生物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逐渐增强,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不断向前推进,虽然部分地区的草地植被覆盖度逐渐增加,但总体上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严重威胁草原畜牧养殖业的发展。
一、阿拉善左旗草原生态保护现状阿拉善左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东与宁夏交界,西南与甘肃毗邻,北与蒙古国接壤,是自治区19个少数民族边境旗县之一,辖11个苏木镇、97个嘎查,全旗总人口14.7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4.56万人;土地总面积10387万亩,主要为荒漠草原、沙漠、戈壁,其中,天然草原7227.6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9.58%。
大兴安岭寒温带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大兴安岭寒温带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梁雨欣;夏炎;满秀玲;蔡体久【期刊名称】《林业勘查设计》【年(卷),期】2024(53)2【摘要】通过研究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碳氮磷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化学计量比,分析在0~200 cm土层中,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氮磷含量的变化情况。
选择黑龙江漠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级定位观测研究站森林演替过程中3个典型阶段的代表群落,即兴安落叶松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和白桦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碳氮磷含量分析。
结果表明,在演替前期(白桦林)的土壤中,C含量范围为5.78~28.29g/kg,N含量为0.243~1.232 g/kg,P含量为0.243~1.232 g/kg。
演替中期(落叶松-白桦混交林)C含量为6.39~29.41g/kg,N含量为0.077~1.472 g/kg,P含量为0.41~1.374 g/kg。
而在演替后期(兴安落叶松林)的土壤中,C含量范围为6.36~34.61g/kg,N含量范围为0.353~1.463 g/kg,P含量范围为0.353~1.463 g/kg。
不同林型的土壤C、N、P化学计量比也存在差异。
在0~90 cm土层中,前期的C∶N范围为4.15~11.13,后期为5.92~21.85,中期为5.58~23.24。
在90~200 cm土层中,前期的C∶N范围为7.46~19.8,后期为4.56~13.09,中期为5.88~18.07。
在50~200 cm土层中,前期的C∶P为4.02~9.11,后期为2.24~10.51,中期为3.32~10.76。
在0~200 cm土层中,前期的N∶P范围为0.51~2.95,后期为0.28~1.61,中期为0.36~2.13。
通过分析显示,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了解这些变化规律有助于更好地评估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循环和土壤质量的变化,为森林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02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一轮复习课后习题(鲁教版)考点规范练13生物圈与植被
考点规范练13生物圈与植被灌木通过影响种子扩散、调节微气候等方式,为草本植物幼苗提供有利的生长环境,形成“保护效应”。
某沙漠优势种群梭梭林,林下“肥岛效应”显著。
下图示意该沙漠沙丘不同坡位上梭梭林与幼苗密度关系。
据此完成1~2题。
1.梭梭林下“肥岛效应”显著的原因是()A.截留水肥,集聚土壤养分B.茎粗叶密,储存生物养分C.遮蔽阳光,减少养分消耗D.根系发达,吸收土壤养分2.沙丘不同坡位,梭梭林冠缘草本植物的幼苗密度差异较大。
主要影响因素是()A.光照B.热量C.水分D.风力“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安徽省的黄山(30°N,118°E)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不仅山峰险峻、秀美,而且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
黄山松针叶粗短,干曲枝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
或倚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
更奇特的是,松树生长速度异常缓慢,一棵高不盈丈的黄山松,往往树龄上百年,甚至数百年。
上图示意黄山的景观,据此完成3~4题。
3.黄山山麓对应的地带性植被为()A.针叶林B.阔叶林C.硬叶林D.混交林4.与黄山松千姿百态、生长缓慢最密切相关的因素是()A.地形和温泉B.温泉和气候C.岩石和气候D.岩石和云海(2023河北邯郸模拟)胡杨树是落叶型乔木,高15~30米,是世界稀有树种之一。
胡杨树叶片奇特,有针形、卵圆形、锯齿状扇形等。
三种叶片长宽比依次减小,而叶片厚度则依次增大,表皮蜡质层也逐渐增厚。
新疆沙雅县有我国最大胡杨林群落。
近几十年来,该县胡杨林退化,病虫害严重。
经生态补水后,胡杨林有所恢复。
下图示意沙雅县位置。
据此完成5~7题。
5.与塔里木河沿岸相比,渭干河冲积扇上胡杨林面积较小,其自然原因是()A.土壤含水量大B.地下水埋藏深C.黄土分布广泛D.乱砍滥伐严重6.在同一株成年胡杨树树冠的底部到顶部,叶片分布状况依次是()A.针形、卵圆形、锯齿状扇形B.针形、锯齿状扇形、卵圆形C.锯齿状扇形、针形、卵圆形D.锯齿状扇形、卵圆形、针形7.给胡杨林生态补水的最佳时段是()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2023湖南衡阳模拟)冻土活动层指覆盖于多年冻土之上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土层。
不同林龄杨树和桦树碳氮含量及碳氮比特征及化学计量特征
不同林龄杨树和桦树碳氮含量及碳氮比特征及化学计量特征哎呀,你们知道吗?今天咱们要聊聊不同林龄的杨树和桦树,它们的碳氮含量、碳氮比特征以及化学计量特征。
这些家伙可都是大自然的小宝贝,我们得好好了解一下它们的特点。
咱们来看看杨树。
杨树啊,就是那种又高又直的树,小时候我们都爬过它们吧?杨树的年龄越大,它们的碳氮含量就越低。
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吸收的营养物质逐渐减少,所以碳氮含量也会降低。
而碳氮比呢?就是碳和氮的比值。
杨树的碳氮比在不同年龄阶段也有所不同。
年轻的时候,碳氮比较高,说明它们还在成长发育阶段;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碳氮比会逐渐降低,说明它们已经成熟了。
接下来,咱们再来看看桦树。
桦树啊,就是那种白色的树,冬天的时候特别漂亮。
桦树的碳氮含量和碳氮比特征也跟杨树差不多。
不过,桦树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们的木材比较轻,所以碳含量相对较低。
而碳氮比呢?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
这个特点对于制作家具可是很有好处哦!那么,这些不同林龄的杨树和桦树之间有什么化学计量特征呢?咱们来简单说说。
树木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然后通过光合作用将其转化为有机物。
这个过程叫做碳循环。
而在碳循环过程中,树木还会释放出一些气体,比如甲烷和氧化亚氮等。
这些气体对于全球气候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树木在生长过程中还会吸收一定量的水分和矿物质元素。
这些元素对于树木的生长和发育非常重要。
比如钙、镁等矿物质元素对于树木的枝干和叶子的形成非常有帮助;而水分则是树木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好了,现在咱们已经了解了不同林龄的杨树和桦树的一些特点。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这篇文章,也希望大家能够更加关注大自然,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毕竟,这些小宝贝可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哦!。
贺兰山不同海拔土壤颗粒有机碳、氮特征
海拔 梯度 水热 因子 变化 剧烈 , 育 了不 同植被 类型 的生 态 系统 。不 同植 被类 型 下土 壤 由于承 接其 凋 落 物 和根 系 发
分泌 物类 型不 同以及气 候 因子等 的差 异I , 成 的土壤碳 库 特别 是颗粒 有 机质状 况势 必 会存 在 差别 。因此 , g 形 研 究 同一地 区沿 海拔 梯度 不 同植被 下土 壤颗 粒有 机质 含量 与分 配 比例对 揭示 植被 及相应 气 候 因子对 土壤碳 库 的调
控及 影 响具有 重要 意义 _ 】 。
贺兰 山位 于 阿拉善 荒漠 东南 边境 , 由于相对 高 度差别 较 大 , 热变 化 迅速 , 成 了 明显 的 垂 直地 带 性 植被 及 水 形 土壤类 型 l _ 1 引。本 试验 应用 颗粒 大小 的 物理分 组方 法对 贺 兰 山沿 海 拔梯 度 的土壤 颗粒 碳 、 氮含 量 及 其分 配 比例 进 行 了研 究 , 旨在 揭示 草地 退化 过程 中土 壤碳 氮 的稳定 性 , 为该 区草 地 的保护 , 及退 化草 地 的恢复 和重 建提 供依 据 。
碳 、 含 量 随 海 拔 的 降 低被 类 型 中 , 者 在 高 山 草 甸 最 高 , 草 原 氮 随 在 个 二 在 化 荒 漠 最 低 。土 壤 颗 粒 碳 、 分 配 比例 随 海 拔 的 降低 表 现 出先 降低 后 升 高 的 趋 势 , 高 山草 甸 最 高 , 地 荒 漠 草 原 氮 在 山
阿拉善左旗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影响
阿拉善左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800—1500 米,最高海拔3556米.面积8.04万平方 公里。总人口近15万。可利用草场4.6万 平方公里。主要为荒漠、半荒漠草原。阿 拉善左旗属温带荒漠干旱区。为典型的大 陆型气候,以风沙大、干旱少雨、日照充足、 蒸发强烈为主要特点。随着气候的持续变 化,阿拉善左旗的暴风雪、干旱、沙尘暴、 龙卷风等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频繁出现, 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本文 结合阿拉善左旗近37年的逐月平均气温、 降水量资料,对阿拉善左旗气候变化特征 及影响进行了分析,结合分析结果可以为 当地农牧业生产、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开展气候预测和评估、气象防灾减灾等工 作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在保证农牧民生活 和促进当地农牧业发展方面均具有十分重 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资料和方法 本文利用阿拉善.左旗气象局提供的 1981—2017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 选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和滑动平均法对阿拉 善左旗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 还探讨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为阿 拉善左旗的农牧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 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阿拉鲁左旗气候变化特征 1.年平均气温 1981—2017年阿拉善左旗逐年平均气 温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 为0.4560C/10a,增加趋势十分显著。近 37年阿拉善左旗气温平均值为8.80C,其 中年平均气温的最大值为10.0℃。出现在 1998年。最小值为7.1℃,出现在1984年, 两者之间相差2.9℃。结合平均值曲线,在 1996年之前。除了极少数年份外,阿拉善 左旗的年平均气温都低于平均值。从1996 年往后,除了2008、2011和2012年外, 年平均气温都在平均值以上。和病 原菌的越冬成活提供了有利条件,进而引 发大面积虫害。气温升高。空气相对湿度 降低,空气极为干燥,对于蚊虫活动提供 了有利条件,增加了家畜疾病的发生、传 播和蔓延。
2021年上海市宝山区初三中考一模跨学科案例分析 试题及答案
宝山区2020学年九年级下跨学科案例分析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6题。
2.试卷满分15分。
考试时间20分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6题。
阿拉善骆驼约占我国骆驼总量的三分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阿拉善高原。
它集产绒产肉、产奶产皮、役用旅游等多种经济性状于一体,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阿拉善盟有“骆驼之乡”之称,那里经常举办著名的阿拉善骆驼文化节。
研究表明,骆驼的真正“储水器”是它的体液系统,主要是血液和组织液。
骆驼背上的驼峰里面储存了大量胶质脂肪,每消耗1千克脂肪大约能产生1千克水,骆驼的大肠吸水性很强,能充分吸收食物中的水分,骆驼的尿液极其浓缩:汗腺很少,只有体温升到46℃时才会出汗,骆驼的体型普遍高大,嗅觉灵敏,能闻到数千米以外的水源和食物的气息,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阿拉善骆驼形成了独特的生理机能和抗逆性,适合荒旱草原生存,是未来生物基因工程的珍贵资源。
阿拉善骆驼血液中的红细胞对体内水平衡有着调节功能,能利用体温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适应酷暑或严寒。
1.请勾选出阿拉善骆驼的主要分布区(框内打√")。
(共1分)口以小麦,杂粮为主的地区口以森林为主的地区口以草地为主的地区口以沙漠、戈壁为主的地区2.内蒙古自治区的年降水量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共2分)3.内蒙古从东向西,自然景观有明显的变化。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
(共2分)A.纬度位置B.经度位置C.地势D.海陆位置4.骆驼在缺水的沙漠中20天以上滴水不进,甚至失水量达到体重的30%时,照样能行进,骆驼真正的储水器主要是________(选填尿液和细胞内液或血液和组织液)。
骆驼利用___________找到水源,当饥渴交迫时能分解________从而获得营养、能量和水。
从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看,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
(共4分)5,下列论据中,支持阿拉善骆驼在未来生物某因工程的资源开发中有巨大的价值这一论点的有(填写编号)。
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
附件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国家林业局2011年2月前言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产生了明显而深远的影响。
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
森林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全球最重要的碳贮存库,是大气CO2重要的吸收汇。
毁林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燃烧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源。
林业活动(造林、森林管理、减少毁林、植被恢复等)是大气温室气体增汇减排、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为此,《京都议定书》允许将这些林业活动获得的增汇减排,按一定的规则用于抵偿工业化国家承诺的温室气体减限排目标。
同时《京都议定书》确定了清洁发展机制(CDM),允许工业化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的项目活动获得的碳减排量或增汇量来抵偿其承诺的减限排指标。
造林和再造林项目活动是第一承诺期合格的CDM林业项目。
在未来承诺期,林业活动预计仍将在温室气体减排增汇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于2007年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林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家林业局2009年也对外公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其中就明确将扩大植树造林面积、增强森林碳汇作为未来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碳汇造林是指在确定了基线的土地上,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并对造林及其林分(木)生长过程实施碳汇计量和监测而开展的有特殊要求的营造林活动。
为规范碳汇造林项目的计量与监测方法,推进碳汇造林项目计量与监测工作的开展,确保项目产生的碳汇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查,受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委托,中国林科院牵头编制了《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本“指南”不仅适用于碳汇造林项目的计量和监测,也可作为其它类似造林项目的碳汇计量和监测的参考。
本“指南”在国家林业局气候办的指导和组织协调下编制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卷 第1期2011年1月大连民族学院学报Journa l of Dalian N ationalitiesU niversityV o.l 13,N o .1January 2011收稿日期:2010-11-03;最后修回日期:2010-11-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870423);国家973资助项目(2009CB42130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DC10050101)。
作者简介:乌云娜(1968-),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环境生态学研究。
文章编号:1009-315X (2011)01-0005-03阿拉善荒漠区主要灌木林碳氮含量的变化分析乌云娜1,蒙仕康1,张凤杰1,霍光伟1,2,雒文涛1,2(1.大连民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605;2.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摘 要: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而植物在长期的适应环境条件的过程对土壤的特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梭梭、白刺、盐爪爪是典型的荒漠区地带性植被,其生长状况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利用半微量凯式法与TOC 仪法对阿拉善吉兰泰荒漠地区梭梭林地主要植物种群和土壤样品的碳氮含量进行了测定,并结合土壤水分含量,分析了该地区植物-土壤功能体碳/氮值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1)阿拉善地区土壤含水量较低,在0.51%~0.77%间波动;(2)梭梭等植物的碳、氮质量分数分别在9.1~11.4m g kg -1、2.20~2.26m g kg -1;(3)土壤的碳、氮质量分数分别在0.47~3.31mg kg -1、5.57~7.71mg kg -1,二者的比值在1.6~2.5。
通过上述研究以期为荒漠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阿拉善;荒漠区;梭梭林地;灌丛;碳氮比中图分类号:X 171.1 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on Carbon and N itrogen Content ofM ain ShrubCo mm unity in A lashan Area ,ChinaW uyunna 1,MENG Shi -kang 1,ZHANG Feng -jie 1,HUO Guang -we i 1,2,LUO W en -tao1,2(1.Co llege of L ife Science ,Da li an N a ti ona lities U n i versity ,D a li an ,L i aoni ng 116600,Ch i na ;2.College o f L ife Sc i ence ,L i aoni ng N or m a lU n i versity ,D ali an ,L iaon i ng 116600,Ch i na )Abstract :A lashan w as typ ica l reg ion o f desertificati o n land of Ch i n a .The b i o log ical facto r w as t h e m ost active one to boost so il deve l o ping and the plant had an i m portant i m pact on character isti c pr operty of so il.H aloxylon amm odend,N itraria tangutorum and K ali d ium foliat u m w ere typ ical desert plan ts .They p layed an i m portant role on m a i n tai n i n g reg ional eco log ica l ba lance and pr o m o ti n g econo m ic deve l o pm en.t The so il b i o m ass Carbon and N itrogen of m ain shr ub in Jilanta i o fA lashan w ere m easured by Se m i m icro K jeldah l and TOC and t h e la w of t h e C /N ratio of p lants .The deve l o ped resultsw ere sho wn as f o llo w s :(1)So ilw ater contentw as l o w,fl u ctua ted bet w een 0.43m g and 0.6m g .(2)The con tent o f b i o m ass Carbon and N itrogen o f m ain shrubs w as 9.1-11.4m g /kg 、2.20-2.26m g /kg .(3)The content of soil b i o m ass C arbon was 0.47-3.31m g /kg .The content o f so ilb i o m ass N itrogen w as 5.57-7.71m g /kg and C /N rati o w as 1.6-2.5.The study w as i n order to prov i d e a theoretica lbasis for ecolog ical rehabili 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desertification land .Key w ords :A lashan ;desertificati o n land ;H aloxylon amm odend shrub co mm unity ;C /N ratio阿拉善地处亚洲大陆腹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最西端,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区,是中国荒漠区的代表性区域,也是东部沙尘现象的主要发生源区,在生态安全战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受地理位置、气候等因素的制约,该区植物种类稀少,结构单调,主要以旱生、超旱生灌木和半灌木荒漠植被为主[1]。
灌木不仅为人们提供燃料和家畜饲草,同时也是防风固沙的主要植物,是防治沙漠入侵的最后屏障,在荒漠化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2]。
灌丛植物大量的根系分泌物以及根部的脱落物,均可增加土壤中碳、氮的含量;土壤养分增加的同时,也为根部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进而影响灌丛周围微环境,改善根部土壤状况。
碳和氮作为有机物的基本组成元素,在生态系统中构成庞大、复杂的碳循环和氮循环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碳/氮值是一个重要指标,被看作全球气候变化和营养元素迁移过程中的基础因子,也是生态演变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广泛考虑的重要因子[3-4]。
植物的碳/氮值可以体现植物的营养利用效率,是植物生命过程的重要维持者和调节者,同时也是枯枝落叶分解速率的调节因素之一。
若碳/氮值很大,则在其矿化作用的最初阶段,微生物的同化量会超过矿化作用所提供的有效氮量,可能使植物缺氮的现象更为严重;若碳/氮值很小,则在其矿化作用之始就能供应给植物所需的有效氮量[5]。
目前,碳/氮值的研究逐渐成为荒漠化发生发展的重要领域。
本文以阿拉善吉兰泰荒漠区梭梭林地中的典型植物灌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加强对该区特有荒漠植物的研究与保护,揭示土壤和荒漠灌丛植被碳氮含量的变化关系,以期为荒漠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研究区地理位置97 10 ~106 53 E ,37 24 ~42 47 N 。
该区植被分布隶属于阿拉善荒漠植物省,是亚洲中部荒漠亚区最东部的一个植物地理区域。
年均降水量为40~150mm ,年均蒸发量为3000~4500mm ,远大于降雨量,日照时数3100~3500h ,年平均气温为8.4 , 10 的有效积温大于3000 ,年平均风速为3.1m s -1。
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貌和气候条件导致该区域的荒漠植被具有较小的盖度、较少的植物种属和简单的群落结构。
植被组成主要以旱生、超旱生灌木、盐生灌木、半灌木、矮灌木和矮半灌木为主。
建群种以梭梭(H alo xy lon amm odend )、白刺(N itraria tan gutor um )、盐爪爪(K alidium foliatum )灌木为主。
土壤类型主要以灰漠土、灰棕漠土、石膏灰棕漠土为主。
2 研究方法2.1 野外调查与样品采集选择梭梭林地的代表性植物灌丛 梭梭、白刺、盐爪爪灌丛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植物的地上部分。
在上述植被调查的同时,挖制相应的土壤剖面,观测和记录土壤剖面形态特征,采用100mL 环刀分层获取土壤样品。
采用中山式土壤硬度计测定土壤硬度,重复5次,取平均值。
采用烘干法获得土壤含水量。
2.2 样品处理与测定将土壤样品自然风干后,剔除明显草根,分别过100目筛。
植物样品自然风干后,磨碎,过80目筛。
在以后的实验过程中,为了提高数据可靠性,每层土样及植物样品各测定3次,取其平均值。
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分别采用重铬酸钾法和半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植物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分别采用重铬酸钾法和TOC 仪法测定。
2.3 计算公式总碳或总氮含量(m g kg -1)=(C D )/0.2,式中,C 为从TOC 测定仪所测定浓度(mgL-1),D 为稀释倍数(本实验中为25倍)。
3 结果与分析3.1 不同灌丛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的差异(见表1)表1 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灌丛土壤分层/cm 土壤湿性根量土壤硬度/mm梭 梭0~10干无23.2511~25干无26.4026~40微湿无19.7541~60较湿少9.60白 刺0~10干无22.0011~25干多24.6026~40湿少21.8041~60较湿无21.60盐爪爪0~10干无11.2011~25干多14.4026~40湿少10.206大 连 民 族 学 院 学 报第13卷从表1看出,3种灌丛的土壤剖面形态表现出各自特点,梭梭、白刺、盐爪爪灌丛在0~10c m、11~25c m土壤层的土壤明显偏干,26~40c m、41~60c m的土壤层的土壤表现出一定湿度。
梭梭灌丛只在41~60c m土壤层上有少量根分布,其他土壤层上均未见根的分布;白刺和盐爪爪灌丛的大量根系集中分布在11~25c m土壤层,其他土壤层未见根或有少量根分布。
3种灌丛在0~25c m土壤层的总体硬度高于26~60c m土壤层,与土壤干湿变化呈现一致趋势,均在11~25 c m土壤层硬度达到最大,其中盐爪爪灌丛的各层土壤硬度明显小于梭梭和白刺灌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