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第九章传染与免疫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利用交叉发应除去共同抗 体,用于制备单价抗血清。
(二)抗体(antibody, Ab)
在抗原刺激下产生一类 能够与该抗原发生反应 的免疫球蛋白。
( Immunoglobulin, Ig )
● Ab特征:
1)由脊椎动物浆细胞产 生; 2)Ag刺激;
3)特异性结合;
4)一类具有免疫功能 的球蛋白( Ig);
③异物性:异种/异体,种族关系越远,组织
结构差异 越大,抗原性越强。
3.抗原决定簇(抗原表位)
存在于抗原表面决定其抗原特异性的特定化 学基团。
●抗原结合价:
与抗体分子相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
4.细菌的抗原:
5.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共同抗原:
某些天然抗原分子上含 有相同抗原决定簇,能够 促进机体产生 共同的抗体 而产生交叉反应。
屏障结构 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正常组织和体液中的抗菌物质
炎症反应
.
一、表皮与屏障结构
1 皮 肤 和 粘 膜
1)机械性排阻 2)抗菌物质 3)正常菌群
2.血脑屏障和血胎屏障
——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的细胞间连接紧,胞饮作用微弱等特点, 可阻挡病原菌及其毒物随血流 透入脑组织,从而 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血胎屏障: 由母体子宫内膜和胎儿绒毛膜共同组成。不 妨碍母子物质交换,但可能 防止病原体侵入。
传染病:能够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 个宿主的疾病。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一)病原体 1、毒力 1)侵染力
吸附、侵入能力 繁殖扩散能力 抗宿主防御能力
2)毒素
外毒素:病原细菌在生长过程向外分泌的 一类毒性蛋白。
内毒素:G-细菌的脂多糖,仅在细胞死亡 后才裂解释放。
第9章传染和免疫
第一节 传染
一、传染与传染病
疾病(disease): 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体内或体外致病因素 引起的一系列复杂且有特征性的病理状态。按病因来分,可分为 非传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
病原体(pathogen 或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凡能引起传染病 的各种微生物或其他生物。
3、侵入门经
消化道:伤寒、痢疾、霍乱、肝炎病毒等 呼吸道:结核、肺炎、白喉、百日咳、脑膜炎、“非典” 皮肤伤口:浅层,金黄色葡萄球菌;
深部,破伤风、狂犬病、炭疽(循环扩散) 泌尿生殖道 :淋病、梅毒(密螺旋体)、爱滋病 多种途径:可多途径侵害,结核分支杆菌、炭疽芽孢杆菌
(二)宿主的免疫力
免疫:或称免疫力(immunity)是机体识别和排除 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平衡和稳定的一种保护性功 能。在正常条件下,它对机体有利;在异常条件下, 也可损害机体。免疫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稳定、 免疫监视。
*1mg肉毒毒素纯品可杀死0.2亿(2000万)只小鼠或一百万只豚鼠,中
毒的死亡率几近100%,但及时注射抗毒素及对症治疗可使之降低。1mg 破伤风毒素可杀死100万只小鼠,1mg白喉毒素可杀死1000只豚鼠。
2、侵入的病源菌数量 不同菌有不同致病剂量
伤寒:108-109 霍乱(弧菌):106 痢疾(志贺氏菌):7个 鼠疫:几个
细菌的致病性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
毒力
1、侵袭力(invasiveness):
侵袭力 毒素
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侵袭力
吸附和侵入能力; 繁殖与扩散能力; 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1)吸附和侵入能力:
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毛粘附 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相应受 体,局部繁殖,积聚毒力或继续侵入机体内部。 淋病奈瑟氏球菌: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膜上皮的表面而不
微生物学-9-9传染与免疫教案资料
破伤风痉挛毒素当其含量尚不能引起免疫时 即足以致病, 一般治疗无效,因此该病的免疫 预防特别重要。
(2)类毒素(toxoid)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 的特点,用0.3-0.4%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
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为类毒素,常用来预防
注射。
(3)抗毒素(antitoxin):用类毒素注射动物(如马),
血浆纤维蛋白
水解、利于扩散
e、卵磷脂酶(毒素) 水解各种组织细胞,尤红细胞(产气荚膜梭菌、蛇毒液)
(3)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抗吞噬作用:
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有抗吞噬作用; 肺炎链球菌:荚膜,避免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A族链球菌表面M蛋白:抗吞噬、抵御抗体等作用
2)毒素(toxin)
以制备外毒素的抗体,称为抗毒素,作治疗用。
外毒素
0.3~0.4%甲醛 脱毒
类毒素
免疫动物
抗毒素
(2)内毒素(endotoxin)
不能分泌到细胞外,只能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者人工裂 解时才能释放出来。
• 绝大多数G-产生,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 存在于菌体内,细菌死亡及菌体裂解时才释放出来 • 热稳定性强 • 抗原性弱 • 毒力较低 • 其作用无组织选择毒性;不同病菌所产的内毒素引起的症状大致相同,
微生物的致病性是对特定宿主而言,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 反之为非致病菌,但二者并无绝然界限。
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 : 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致病!
感染
致病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
侵袭力 毒素
1)侵袭力(invasiveness):
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 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微生物第九章总结
二, 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吞噬细胞:是一类存在于血液,体液或组织中,能进行变形虫运动,并能吞噬,杀死和消化病原体微生物等异常抗原的白细胞,最主要的吞噬细胞有两类,其一为多行核白细胞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其二为以巨噬细胞。
2. T细胞表面有其独特的表面标志。包括表面受体和表面抗原两类。E受体指T细胞上能与绵羊红细胞相结合的受体,可是周围的绵羊红细胞结合在其周围而形成一玫瑰花状物。
3. 按T细胞的功能来介绍几个亚群:
(1)调节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主要功能是辅助B细胞,促使其活化和产生抗体。<2>抑制性T细胞:可抑制TH,TC和B细胞的功能,由它控制淋巴细胞的增殖。
四, 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
(一)补体:为一补体系统,是指存在于正常人体或高等动物血清中的一组非特异性血清蛋白。补体的本质是一类酶原,能被任何抗原—抗体的复合物激活,激活后的补体能参与破坏或清除已被抗体结合的抗原或细胞,发挥溶胞作用。
(二)干扰素:是高等动物细胞在病毒或dsRNA等诱生剂的刺激下,所产生的一种具有高活性,广谱抗病毒等功能的特异性糖蛋白。功能是能抑制病毒在细胞中增殖和免疫调节作用以及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等。
(三)环境因素:详见书P290
三, 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
(一)隐性传染: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菌的毒力相对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真的轻微损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出现临床症状者。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传染与免疫
本章要求掌握: 1. 掌握传染的概念、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以及外毒 素、内毒素、类毒素、抗毒素等重要概念,了解传染的3 种可能结局。 2. 了解什么是免疫?了解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3. 了解特异性免疫的特点。理解什么是抗原?什么是抗体? 以及免疫学中常用的基本术语和概念。 4. 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及免疫学的意义;抗原 -抗体间的主要反应: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试 验、中和反应,熟悉上述四种免疫反应的试验方法及原理。 5. 理解主要的免疫标记技术,掌握ELISA的原理及其应用 6. 了解免疫制剂的种类及作用。
μ —
κ或λ (μ2 λ2)5 (μ2 κ2)5 5~10%
δ —
κ或λ δ2λ2 δ2 κ 2 1%
ε —
κ或λ ε2κ2 ε2λ2 0.01% 与某些变 态反应有 关
占免疫球蛋白总量 80%~85% 生物功能 1.结合补体 2.能通过胎盘 3.抗菌、抗毒 素、抗病毒
1.结合补体 — 2.凝集作用
三、免疫学的应用
(一)基本血清学反应 1. 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
(1) 特异性;
(2) 可逆性:是分子表面结合。 (3) 定比性:需要合适的比例
(4) 阶段性:反应分两个阶段:特异结合阶段和可见反应 阶段 (5) 条件依赖性:抗原抗体间出现可见反应常需提供最适 条件:PH为6—8,37—45℃下保温,提供适当的振荡 以增加抗原、抗体分子间的接触机会,以及提供适当 的电解质(一般用生理盐水作稀释液)等。 1) 电解质
二、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
指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生即有、相对稳定、无 特殊针对性的对病原微生物的天然抵抗力。
1、表皮和屏障结构 机械屏障作用 皮肤与粘膜 化学物质的抗菌作用 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第9章传染与免疫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一、填空题1.按病因可把各种疾病分成两大类,即和。
凡能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称为。
2.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是、和。
4.细菌性病原体的毒力(致病力)可分和两方面,前者包括3个具体能力,即、和,而后者则包括两方面,即和。
7.外毒素都是一些有毒性的蛋白质,其本质是、或。
若用浓度的脱毒,就可生成,若再进一步用它去免疫动物,就可从中获得。
10.按照现代免疫概念,免疫的功能包括三方面,即、和。
11.病原菌侵入宿主后,按其间力量对比或影响大小决定了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即、和。
13.人体和高等动物防御病原体的屏障结构有和两种。
17.正常机体中存在多种非特异性的抗菌物质,如、、、和等10余种。
18.病毒可诱导动物细胞产生干扰素,而干扰素又可刺激细胞合成,它被入侵病毒激活后,可降解病毒的,从而阻止了病毒的转译和阻止有感染力病毒的合成。
20.免疫应答的三个特点是、和。
21.免疫应答过程可分三个阶段,即、和。
22.免疫器官种类很多,主要有中枢免疫器官的、和以及外围免疫器官的和。
28.抗体的化学成分是,纯化后的抗体可分五类,即、、、和。
32.对机体注入抗原后,经一段较长潜伏期会出现一个以抗体为主且很快会消退的阶段,称为,若不久再注射同一抗原进行免疫后,又会出现一个以抗体为主的阶段,称为。
50.现代免疫防治法起始于——年,是年国的乡村医生发明了利用预防烈性传染病;至年,WHO正式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已彻底消灭了该传染病。
二、判断题(“十”表示对,“一”表示错)2.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传染病的死亡率仍是各种死因之首。
( ) 3.当前,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其他一系列诊断、预防、治疗措施等的进步,人类会像对付天花一样,能很快消灭或控制各种严重的传染病。
( )4.在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最终结局中,其决定因素都在于病原体的强弱。
( )5.病毒病原体和真菌病原体与细菌病原体一样,构成它们毒力(即致病力)的基础都是靠侵袭力和毒素。
微生物学-第九章 感染与免疫
• 抗原决定簇决定着抗原的特异性,即决定着抗原与抗体发生 特异结合的能力。一般来讲,蛋白质抗原的3~8个氨基酸残基 可以构成一个抗原决定簇,多糖抗原中的3~6个呋喃环可以构 成一个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直接由分子基团的一级结构 序列决定的决定簇称为顺序决定簇(sequential determinants) 或连续决定簇(continuous determinants)。抗原分子中由分子 间特定的空间构象决定的决定簇称为构象决定簇 (conformational determinants)或不连续决定簇(discontinuous determinants)。 • 蛋白质抗原的顺序决定簇决定于肽链的氨基酸序列即肽链的 一级结构,而构象决定簇决定于由这个一级结构折叠而成的 空间构象。
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等都是很好的抗原, 由它们刺激机体所产生的抗微生物抗体, 一般都有保护机体不再受该微生物侵害的 能力。 微生物的各种化学成分如蛋白质及与蛋白质 结合的各种多糖和脂类,都可能是抗原, 并可产生各种相应的抗体。 微生物的抗原结构是微生物分类的依据之一。
细菌的抗原: 1、菌体抗原(somatic antigen) 2、鞭毛抗原(flagella antigen) 3、表面抗原(surface antigen) 4、细菌毒素抗原(toxin antigen)
1、菌体抗原(somatic antigen):
一个细菌细胞含有多种抗原,是由不同蛋白质、多糖 和脂类组成的复合抗原。不同种或不同型的细菌各有 自己特有的菌体抗原,称为特异抗原,所产生的特异 抗原只能与该种或该型的细菌发生反应。有些不同种 或不同型之间有相同的抗原,称为类属抗原或共同抗 原,它们所产生的类属抗原既能与产生这一抗体的该 细菌发生反应,又能与含有相同抗原的其它种细菌发 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具有鞭毛的细菌在失去鞭毛后,不能形成云雾状菌落, 德语中称为 Ohne Hauch ,因此把那些丢失鞭毛后的 菌体抗原,称为 O 抗原。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创口感染
宿主的免疫力
免疫功能的分类
类别 免疫防御 免疫稳定 功能正常
抵御病原体的侵害和中和其毒素(抗 传染免疫) 清除体内自然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 行免疫调节,以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相 对稳定性 某些免疫细胞发现并清除突变的自身 细胞(癌细胞)
功能异常
变态反应、反复感染或免疫缺陷综合 症 识别紊乱,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2、干扰素 宿主淋巴细胞在病毒等多种诱生剂刺激下产生的一类 低分子量糖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的功能
干扰素作用于宿主细胞,使之合成抗病毒蛋白、控 制病毒蛋白质合成,影响病毒的组装释放,具有广 谱抗病毒功能;同时,还有多方面的免疫调节作用。
四、炎症
炎症是机体受到有害刺激(包括各种理化因素,但以 病原微生物感染为主)时所表现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 性防御应答,可以看作是非特异免疫的综合作用结果, 其作用于清除有害异物、修复受伤组织,保持自身稳 定性。 内、外源性热原物质作用于下丘脑导致发热(发烧) 吞噬细胞的溶酶体酶释放或泄漏会损伤自身组织成分 各种毒性产物与活性介质将刺激正常机体组织 死亡白细胞与破坏裂解的靶细胞共同酿成脓液(化脓)
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 (如微生物感染或接种疫苗)产生的免疫应答反应,又 称获得性免疫。
特点:获得性、高度特异性、记忆性、个体差异性
获得方式:
自然的 人工的
自动免疫 显性 或 隐 性感染 接种疫苗
被动免疫 经胎 盘 或乳 汁 由 母 体传递给婴儿 输入 免 疫细 胞 、 抗 血清或其它制剂
T细胞
调节行 T细胞 T 细 胞 效应性 T细胞
辅助性T细胞:促使B细胞活化为浆细 胞 抑制性T细胞:抑制其它T细胞和B细 胞的活性
第9章_传染与免疫
• “伤寒玛丽” : • 一个健康带菌者,被证实在美国有7个地区多 达1500个伤寒患者都是她传染的。
3.显性传染
• :宿主免疫力弱或病菌毒力较强、侵入 数量较多时,病原菌迅速繁殖扩散或产 生大量有害物质,使宿主出现一系列临 床症状。
显性传染的分类 按发病时间长短划分 慢性传染(chronic infection) 急性传染(acute infection) 按发病部位划分 的原发侵入血流 局部感染(local infection) 病原体被限制在 组织,但未在血 局部病灶,只有 全身感染(systemic infection) 殖的传染病。 其所产毒素才进 按性质和严重程度划分 入血流而引起全 毒血症(toxemia) 身性症状者。 菌血症(bacteremia) 败血症(septicemia) 性细菌在引起 脓毒血症(pyemia) 病原体侵入血流并在其
第 九 章 传染与免疫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本章重点掌握: 1、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2、病原体发生传染具备的三个条件 3、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了解: 1、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2、免疫类生物制品
• 传染与免疫是代表病原微生物与其宿主 相互关系两个方面,这是上一章中关于 寄生关系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侵袭力的三个方面 吸附和侵入能力
繁殖与扩散能力
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力
1)吸附和侵入能力:
病原体上存在粘附素或称配体的表面分子,能特 异地结合到受体表面 G-菌菌毛粘附于宿主呼吸道、消化道等粘膜 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 变异链球菌促使细菌与牙齿表面粘连成菌斑, 使乳杆菌属在菌斑上产生有机酸,导致牙釉质或牙 质脱钙,造成龋齿。 病原菌侵入宿主后,有些在原处生长繁殖并引起 疾病,如,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有些 则产生毒素使细胞死亡,造成溃疡, 如痢疾志贺氏 菌 ( Shigelle dysenteriae)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简介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简介第九章传染与免疫简介第一节传染一传染与传染病传染(infection),又称感染,是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
即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免疫防线(机械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值、生长繁殖或(和)产生酶和毒素,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传染病,是一类由活病原体的大量繁殖所引起,可从某一宿主个体直接或间接传播到同种或异种的其它个体的疾病。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个因素1.病原菌①外毒素(exotoxin):病原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主要由革兰氏阳性菌产生;②类毒素(toxoid):用0.3~0.4%甲醛溶液对外毒素进行化学脱毒处理,获得的失去毒性但仍保留其原有免疫性(抗原性)的生物制品。
③内毒素(endotoxin):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PS),因在活细菌中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菌自溶或人工裂解后才释放,故称内毒素。
鲎试剂法即鲎变形细胞溶解物试验法测定内毒素含量。
外毒素和内毒素的比较参P287表。
2.宿主免疫力(immunity)免疫或免疫性、免疫力: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
3.环境因素三传染的三种可能结局(了解)第二节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机体的一般生理防卫功能,又称先天免疫或自然免疫,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生即有、相对稳定、无特殊针对性的对病原体的天然抵抗力。
主要包括:生理屏障、细胞因素、体液因素及免疫的综合作用如炎症反应等。
一生理屏障1.皮肤与粘膜①机械的阻挡和排除作用②化学物质的抗菌作用③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2.屏障结构①血脑屏障③血胎屏障二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吞噬细胞是一类存在于血液、体液或组织中,能进行变形运动,并能吞噬、杀死和消化病原微生物等异常抗原的白细胞。
主要包括多形核白细胞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和以巨噬细胞为代表的各种单核吞噬细胞。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
三、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
❖ 隐性传染: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体的毒力相对较 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伤害,且很快就 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表现临床症状
❖ 带菌状态:如果病原体与宿主双方都有一定的优势,但病原 体仅被限制于某一局部且无法大量繁殖,二者长期处于僵持 状态,就称为带菌状态。这种长期处于带菌状态的宿主,称 为带菌者,成为该传染病的传染源,十分危险。
单核吞噬细胞
❖存在于血液、淋巴和多种组织中,大,寿命长 ❖巨噬细胞(Mφ)
巨噬细胞的主要功能 ❖ 吞噬和杀菌作用 ❖ 抗原递呈作用 ❖ 抗癌作用 ❖ 免疫调节作用
三、炎症反应
❖ 炎症是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所表现的一系列 局部和全身性防御应答,是一种重要的非特 异性防御反应。
❖ 其作用于清除有害异物、修复受伤组织,保 持自身稳定性。
❖ 各种分泌液中的杀菌成分; ❖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表面粘膜所分
泌的粘液的化学性屏障作用; ❖ 眼泪、唾液和尿液的清洗作用
❖ 汗腺——乳酸 ❖ 皮脂腺——脂肪酸 ❖ 胃粘膜——胃酸 ❖ 阴道粘膜——酸性物质 ❖ 泪腺、唾液腺、乳腺——溶菌酶
3、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 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大量正 常菌群,通过在表面部位竞争必要的营养物, 或者产生如大肠杆菌素、酸类、脂类等抑制 物,而抑制多数具有疾病潜能的细菌或真菌 生长。
❖ 何为“伤寒玛丽”?
❖ 真名:Mary Malone一个健康带菌者,被证实在美国有7个 地区多达1500个伤寒患者都是她传染的
居家隔離
傷寒瑪莉 帶原者 終身囚禁於小島上
❖ 显性传染:如果宿主的免疫力较低,或入侵病原菌 的毒力较强、数量较多,病原菌很快在体内繁殖并 产生大量有毒产物,使宿主的细胞和组织蒙受严重 损害,生理功能异常,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临床症 状。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
V
V
V
第 九 章 传 染 与 免 疫
本节主要内容
一、免疫器官(略) 二、免疫细胞及其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 三、免疫分子及其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
第 九 章 传 染 与 免 疫
免疫系统
V V
免疫器官 一级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 ①骨髓 ②胸腺 ③腔上囊 二级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 ①淋巴结 ②脾脏 ③其他二级淋巴组织
V
第 九 章 传 染 与 免 疫
免 疫 器 官
(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
中枢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
胸腺 骨髓 骨髓 胸腺 脾脏 淋巴结 脾脏 淋巴结
(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定居、应答)
第 九 章 传 染 与 免 疫
第 九 章 传 染 与 免 疫
第 九 章 传 染 与 免 疫
第 九 章 传 染 与 免 疫
V
V
第 九 章 传 染 与 免 疫
补体与干扰素
V
补体:一组非特异性血清蛋白,具有扩大和 增强抗体的功能。 补体的性质:1)热不稳定;2)酶原;3)作 用的非特异性。 干扰素: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诱导产生的蛋 白,具有抑制病毒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V
V
第 九 章 传 染 与 免 疫
干扰素(IFNs)的特性:
第 九 章 传 染 与 免 疫
(二) 抗体(antibody, Ab) z在抗原刺激下产生一类能够与该抗原发生反 应的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 Ig ) 。
第 九 章 传 染 与 免 疫
Ab特征: z1)由脊椎动物浆细胞产生; z2)Ag刺激; z3)特异性结合; z4)一类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Ig); z5)抗抗体。(IgG、 IgA、 IgM、IgD、 IgE)
微生物学:传染与免疫 PPT课件
2、干扰素生物学作用
1)抑制病毒的复制,增强NK细胞杀伤能力 2)抑制癌细胞分裂,增强机体抗肿瘤 3)活化单核巨噬细胞,促进B淋巴细胞分化 3、作用机制
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器官
——个体在与Ag物质接触过程中所建立起 来的免疫力
一、免疫器官 1、中枢免疫器官(一级淋巴器官) 1)骨髓(bone marrow) ——T、B细胞的发源地,B细胞成熟场所 2)胸腺(thymus) 内:髓质——上皮网状细胞构成 外:皮质——淋巴细胞构成 3)法氏囊或类囊器官(bursa of Fabricins) ——鸟类特有,B细胞成熟
三、免疫分子(Ag、Ab等)
1、抗原(antigen) ——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之 (应答产物)发生反应的一类物质。 特性 免疫原性(抗原性) 诱导产生Ab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 与其发生特异性反应的能力。 完全抗原、半抗原
1)抗原的特异性
异物性——“识别自己,排斥异己” 分子大小 Mw:5000~10000弱免疫原,>10000良好 化学组成与结构: 芳香族Aa存在提高免疫原性 抗原决定簇(determinent group)(表位 epitope) 抗原结合价(antigentic valence) 抗原上含有与Ab分子相结合的表位总数。
d、菌毛抗原(pili antigon) e、外毒素和类毒素——蛋白质
2、抗体
——浆细胞产生的一类与其能相应Ag发生特 异性结合的Ig。
1)种类与结构 i)结构 Y型对称,包括H和 L链,分为三个区 V区(variable):1/4H+1/2L(110Aa) C区(constant):3/4H+1/2L(C1+1、 C1+2、C1+3(110Aa) 铰链区(H、二硫键):富含pr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Shigella dysenteriae • 7个/宿主
– Yersinia pestis • 几个细胞
3.侵入门径(entry point)
病原体侵入宿主必须有合适的感染途径 – 1)消化道 • Salmonella typhi • Vibrio cholerae • Shigella dysenteriae • E.coli • Listeria monocytogenes • Helicobacter pylori (简称Hp)
– 鲎的特性
• 具有开放性血管系统 • 每日可采血100-300ml • 鲎血中仅含一种变形细胞,其内含有凝固酶原、凝固蛋白原与C
因子和B因子等 • 超声波可破碎其变形细胞得到鲎变形细胞裂解物(LAL) • LAL可与G-细菌的内毒素发生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凝胶化反应。
– 鲎试剂法检测内毒素的机制
作用机制
能
10.热稳定性
差
11.举例
白喉毒素
肉毒毒素
大肠杆菌毒素
内毒素
G脂多糖 细胞壁上 死菌溶解后释放 基本相同 不完全抗原
弱 明显 不能 强 沙门氏菌 志贺氏菌 奈瑟氏球菌
2.入侵病原体的数量(number)
不同病原体引起宿主致病所需要的数量 – Salmonella typhi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08-109个/宿主
内毒素
Ca 2+
LAL中的B因子
活化的B因子
可溶性蛋白(凝固原)
凝固酶原
凝固酶
凝固蛋白(凝固素)
凝胶
3)外毒素和内毒素的比较
比较项目
外毒素
1.产生菌
G+
2.化学成分
蛋白质
3.存在状态
细胞外
4.释放时间
随时分泌
5.致病类型
不同
6.抗原性
完全抗原
7.毒性
强
8.引起宿主发烧 不明显
9.制成类毒素
– 类毒素(toxoid)
– 用0.3%-0.4%的甲醛溶液对外毒素进行脱毒处理,可获得失去 毒性但仍保留其原有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品。
– 将其注射机体后,可使机体产生对相应外毒素具有免疫性的 抗体(抗毒素)。
外毒素
脱毒
(极毒抗原) 0.3%-0.4%甲醛
类毒素 (无毒抗原)
免疫动物
抗毒素 (抗毒抗体
– 2)内毒素(endotoxin) • 是G-细菌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 分是脂多糖(LPS),因在活细胞中不分泌 到体外,仅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 才释放,故称内毒素。
蚊 子不 能 传 播 艾 滋 病 毒。
(二)宿主的免疫力
1.免疫(immunity )
– 2)呼吸道 •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 Legionella pneumoniae(嗜肺军团菌) • Pneumococcus pneumoniae •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 Bordetella pertusis
• Haemoohilus influenzae等
Hp
可引起传染性胃病;
是近年来才发现的并引起全球重视的严重传染病, 感染率高,被称为“感染王”,是胃癌的最危险 致病因素;
传染途径是通过口腔;
可用“13C呼气试验法”检测
被检者喝少量含13C同位素的尿素,经胃中的 Hp产生的脲酶分解后产生13CO2至肺部排出, 然后用仪器测定。
– 3)皮肤创口 • 浅部皮肤侵入
• 检测内毒素的方法 – 家兔发热试验法 • 费时(2-3d)、灵敏度低(~2ng/mL) – 鲎试剂法 • 简便快速(1h)、灵敏度高(1020pg/mL)
–鲎
• 俗称马蹄蟹,属无脊椎动物的节肢动物门,全世界现存种3属5种 (如美洲鲎和中国鲎等);
• 是一种有3亿年历史的活化石,远远早于6500万 年前出现的恐龙。 幸运的是,它们并没有像恐龙那样灭绝,而是经受住了一次次灾 难的打击 ,顽强地活到了今天。他身上流淌着珍贵的蓝色血液。 那种淡蓝色的血液中含铜量很高,而且一 遇到毒素就会凝固。
• 有些病原体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害宿主Bacillus anthracis • HIV可通过性行为、输血、吸毒和胎盘等途径传染 • HBV可通过胎盘产道等传染
HIV
艾 滋 病 毒(人 类 免 疫 缺陷 病 毒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简 称 HIV)是 一 种 能 够 破 坏 人 体 免 疫 系 统 的 病 毒 。令 患 者 变 得 虚 弱 , 无 法抵抗各种感染和癌症的侵袭。
– (1)侵袭力 (invastiveness)
• 吸附和侵入能力:菌毛在吸附中起主要作用 • 繁殖与扩散能力:通过产生一些特殊的酶 • 抵抗宿主防御功能的能力:抑制白细胞的趋化性和吞噬
– (2)毒素(toxin)
• 1) 外毒素(exotoxin)
– 是病原菌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一类毒性蛋白 质,主要由G+细菌产生。
优选第九章传染与免 疫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一)病原体 – 指能引起传染病的各种微生物和其他生 物。 – 其中决定传染结局的因素: • 病原体的致病特性 • 病原体的数量 • 病原体的侵入方式
1.毒力(virulence)
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构成毒力的因素可归纳为侵袭力和毒素两
方面。
– Staphylococcus aureus
– Streptococcus pyogenes
– Pseudomonas aeruginosa • 深部皮肤侵入
– Clostridium tetani
– C.perfringens – 4)泌尿生殖道
• Neisseria gonorrhoea
• Treponema pallidum • HIV病毒 – 5)其它途径
艾 滋 病 毒 是 由 法 国 的 Pasteur Institute 的 Luc Montagnier 教 授 发 现 的 。
艾 滋 病 毒 可 以 潜 伏 在 身 体 数 年, 潜 伏 期的长 短 因 人 而 异 , 有 的 可 长 达 十 年 。潜 伏 期内,患 者无特殊症状。可以通过检测 身 体 内 的 艾 滋 病 毒 抗 体加以判断。若 测 试 结 果 表明 体 内 有 艾 滋 病 毒 抗 体,即表示此人已感染了艾滋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