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和中国语言_异质同构的文化创造
艺术学名词解释
直觉论:克罗齐强调精神是唯一的实在,认为历史是精神发展的过程,直觉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否认人能凭借感觉、理性和实践活动去认识世界,影响德国表现主义“有意味的形式”: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于19世纪末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理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审美感情。
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文以明道说:是中国美学中涉及文道关系的一个基本命题。
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是把艺术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外师造化,中的心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
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
“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
“表现说起源于“表现”认为表现情感的艺术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
代表人物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抽象:抽象一词原义指人类对事物非本质因素的舍弃与对本质因素的抽取。
抽象艺术指艺术形象较大程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
抽象艺术一般被认为是一种不描述自然世界的艺术,它透过形状和颜色,以主观方式来表达。
艺术典型指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形象。
典型人物形象,艺术典型不仅在个性中体现出共性,在特殊性中体现出普遍性,而且也在现象中体现出本质,在偶然中体现出必然性。
如《父亲》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史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后来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
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游戏说起源于“游戏”。
《中国建筑的语言》阅读附答案
《中国建筑的语言》阅读附答案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中国建筑的语言金磊①在20世纪之前,世界上的建筑基本都是砖石结构的,除了我们已经熟悉的西方建筑,印度和伊斯兰建筑也都是砖石结构的,只有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受中国影响的国家)建筑,千百年来一直是以木结构为主,把木材的性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②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远古时代,除了少数的特殊地区,黄土高原上从未存在过森林,就是华北平原也少有森林。
一个并不盛产木材的国度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木结构建筑的奇迹,这实在是一个历史之谜。
香港建筑师李允鉌在他的名著《华夏意匠》中有一段精彩的解答:木结构与砖石结构相比,各有优点,但总的说来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省材料、劳动力和施工时间方面,比砖石结构形式的建筑要优越得多。
③斗拱是中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特有的语言。
本来中国建筑外檐的柱廊也是由柱础、柱身和柱头组成的,因为要防止柱身下沉和木柱的朽烂,柱础往往是石质的。
柱身往往也像希腊的石柱一样向上略微收缩而具有“弹性”,甚至也知道像帕台农神庙那样向内微倾,纠正视觉偏差。
但是再往上,在柱头的部分,中国人渐渐摆脱了简单的梁柱承托方式,创造了为东方所特有的形式一一斗拱。
④斗拱在砖石结构形式的建筑中从不运用,在东方木结构形式的建筑中却得到了普遍运用,它不仅支撑着粱枋和屋顶,也传达出优美的节奏。
斗形的木块与肘形的曲木在柱头上层层叠加,在梁柱与屋檐间搭起紧密有力的“骨架”,把木柱强大的托力逐层向上传递、扩散,布满上面每个需要支撑的点。
与希腊柱式相比,斗拱是晚熟的建筑语言,一直到盛唐才走向成熟,那时候它就像多立克柱式那么古朴、雄浑、率真。
由于唐代建筑房基低矮、木柱粗短、屋顶平缓,硕大的斗拱占据了建筑最显眼的位置,把建筑结构的“筋骨”毫无遮拦地展露出来,那真是把木材的性能发挥到了极致,无意于雕饰的斗拱却成为东方建筑艺术的主旋律。
(选自《建筑科学与文化》,有改动)1.木结构建筑中的斗拱是怎样发挥支撑作用的?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1、中西方建筑文化比较(第一讲 文化与建筑)
中西方建筑文化比较
第一讲 文化与建筑
美国著名文化学专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文化: 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把所收集的162条(英文定 义) 有关文化的定义分成七组。这七组定义分别为: 描述性的定义、历史性的定义、行为规范性的定义、 心理性的定义、结构性的定义、 遗传性的定义、不
完整性定义。
中西方建筑文化比较
中西方建筑文化比较
在中国固有的语言系统中,“文 化”是“文”与“化”这两个字的 复 合 。
第一讲 文化与建筑
“文”字最早可见商代甲骨文, 像身有花纹袒胸而立之人,后引申 为各色交错的纹理,并进而引申为 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
“化”字出现稍晚,不见于甲骨 文,有效易、变幻、生成诸义,初 指事物形态和性质的改变,后被引 申用于教行、迁善等社会意义。
文化一词起源自拉丁文Colere,意思为耕作土地(故 此园艺学英文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個人兴趣、 精神、智慧。
中西方建筑文化比较
2、西方
第一讲 文化与建筑
学术界公认的意见认为,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 类学家E· B· 泰勒,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 响的人。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性的,他在 《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 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 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中西方建筑文化比较
3、定义:
第一讲 文化与建筑
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乃至 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
4、特征:
1、同一性 2、时代性 3、民族性 4、地域性
语言文字运用练习题
语言文字运用练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并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①。
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
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
至如梁、柱、枋、檁、门、窗、墙、瓦、槛、阶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②。
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等等。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作点缀装饰用的。
③,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是中国建筑,共同具有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世世代代千变万化命题纯粹B.生生世世变幻莫测命题单纯C.生生世世千变万化问题单纯D.世世代代变幻莫测问题纯粹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引号,和文中“文法”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更重要。
A.所以,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B.“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
C.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比较与借鉴
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比较与借鉴一、引言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反映了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下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东西方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各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对东西方建筑艺术进行比较与借鉴,探索其共同点和差异,以期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建筑表现形式以及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借鉴和互补。
二、东方建筑艺术的特点1. 中国建筑的传统: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特点,其建筑风格独特,注重斗拱、雕刻和层次感。
中国古代建筑在设计中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建筑空间布局讲究景观的布局和气派。
2. 日本建筑的特色:日本建筑注重建筑美学,追求简洁、优雅的风格,讲究内外兼修,强调环境与建筑的和谐统一,建筑结构灵巧巧妙。
3. 印度建筑的特征:印度建筑以寺庙、陵墓为代表,注重宗教性和神秘感,建筑风格色彩斑斓、多姿多彩,雕刻精细、富丽堂皇。
三、西方建筑艺术的特点1. 古希腊建筑:古希腊建筑追求经典之美,建筑风格简洁大气,注重对称和比例,强调线条和几何形状,是西方建筑艺术的起源之一。
2. 罗马建筑:罗马建筑强调实用性和实用性,注重壮丽气势和材料的运用,建筑风格宏伟壮丽,代表作品有斗兽场、庞贝城等。
3. 欧洲建筑:欧洲建筑在中世纪时期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复杂多变,注重礼拜堂和教堂的建筑,具有独特的宗教性和神圣感。
四、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比较1. 建筑风格比较:东方建筑强调天人合一、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建筑风格注重斗拱、雕刻和层次感;西方建筑追求经典之美、对称和比例,建筑风格简洁大气,注重线条和几何形状。
2. 建筑原材料比较:东方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和石头,注重材料的天然属性和环保性;西方建筑主要采用砖石结构,建筑材料以砖、石、钢铁等为主,注重材料的耐久性和实用性。
3. 建筑功能比较:东方建筑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宁静、优美的空间氛围,强调人与自然的亲近;西方建筑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追求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语言与表达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语言与表达中国传统建筑凝聚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建筑智慧,其建筑语言与表达方式独具特色。
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形式与结构上,还反映在材料的选择、装饰的技法、空间布局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语言与表达。
一、传统建筑的形式与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与结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传统建筑常采用木质结构,以柱和梁相承支撑屋顶。
屋顶通常采用独特的抬梁式结构,通过榫卯和斗拱将梁与柱连接起来,形成稳固的整体结构。
同时,建筑外墙常采用砖石或木材进行装饰,形成独特的外观。
二、材料的选择传统建筑中常采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泥土等。
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可塑性,可以灵活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
石材则用于建筑的基础和装饰,不仅坚固耐用,还可以增加建筑的质感。
泥土则用于制作墙体,既能保持室内的适宜温度,又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三、装饰的技法传统建筑的装饰常采用独特的技法,如彩绘、雕刻、瓦当等。
彩绘是将图案与色彩刻画在建筑结构和家具上的一种手艺,常用于装饰各种柱子、梁和墙壁。
雕刻则是通过刀、锯等工具将木材或石材雕成不同形状的装饰物,常用于门窗、楼梯和栏杆等部位。
瓦当是传统建筑屋脊的重要装饰元素,以其造型独特、色彩丰富而闻名。
四、空间布局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注重以人为本,追求和谐与平衡。
传统建筑常采用庭院式布局,将建筑围绕中央庭院建设,形成内外相连的空间体系。
庭院作为建筑的核心,不仅提供了自然采光和通风的条件,还为人们提供了休憩和交流的场所。
此外,传统建筑还注重室内空间的功能分区,如书房、客厅、卧室等,以满足不同需求。
五、寓意与象征传统建筑的建筑语言与表达中蕴含着丰富的寓意与象征。
比如屋顶的抬梁式结构,象征着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理念;彩绘和雕刻中的图案和符号则反映了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
传统建筑的设计与装饰不仅追求美观,更重要的是传递文化和思想。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语言与表达独具特色,从形式与结构、材料的选择、装饰的技法、空间布局以及寓意与象征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浅析当代中国建筑语境下的中国式建筑创作方法
1 成 功 的中国式 建筑 创作
古代 中国人 对刻 画符号就很在行 , 这些都是从 人们 日常 生活中得来 的 , 现 了中国人 的智慧 。中国 的大 屋顶 、 体 四合 院以及闽南 客家土楼 等都是 中国传 统建筑 的符 号。这些形
式经历 了时间的考验 和历史 的积淀被 固定下来 , 真实地反 映
[ 定稿 日期]O l 0 0 2 l 一 8— 3 [ 作者 简介 ] 赵玲侬(9 6~) 女 , 士研 究生。 18 , 硕
建 王朝 时代一些 至高无上 的建筑信息 , 也让我们想 到共和 国
四川建 筑
第3 2卷 2期
2 1 .4 0 2 0
6 5
() 3 弃土场周围应设 置完善 的截 、 排水设 施 , 将地表水 引
京旧城改造最成功的范例 , 它相对完好地保 留 了北京传统 的
旧四 合 院 的一 些 元 素 。 从符 号 学 的 意. 说 , 个 建 筑 群 吸 义上 这
取 了南方住宅 “ 里弄 ” 和北 京 “ 鱼骨 式” 同的特点 , 胡 以通 道 为骨架进行组织 , 向南 北发展 形成若 干“ 院” 向东西扩 展 进 , 出不 同“ 院” 跨 。在建筑形式上 , 建筑师借鉴 了南方建筑 明朗 亲切 的色调 , 给北方一丝来 自水 乡的清新秀丽 J 带 。同样 的 粉墙黛瓦 , 在这里却 有着 皇城脚 下的 大气 严整 , 与北京 旧 并 城的肌理有机统一 , 保持 了城 市文脉 的延续性 , 理地运 用 合 了中国的传统建筑 的精髓——院巷空间 。
( 转第 6 下 7页 )
的处理手法 , 在广场建 筑 中它“ 似有若 无 ” 像是 金字塔 的底 , 部, 谦逊 地簇拥着 天安 门。首先在 比例 、 尺度 、 色彩基 调及其 表面材质上与天安门城楼浑然一体 , 它并 没有刻意 去模 仿天 安 门的神似 , 也没有 以现代结构与材料 去复制天安 门城楼上 的飞檐 、 斗拱或者柱廊 , 而是 采用 了一种 简练雅 致而又 得体 的方法衬托 出天安 门主体建筑 。它所采用 的“ 红色 ” 土 是北 京 特有 的 , 象征着北京 的历史 文化积 淀 , 与它身 后 的故 宫建 筑群达 到了完美 的融 合 。北京 的“ 土红 色” 给我们 的是封 带
湖南大学建筑学科的两位创始人 刘敦桢 柳士英
湖南大学建筑学科的两位创始人刘敦桢柳士英
佚名
【期刊名称】《建筑与环境》
【年(卷),期】2007(001)001
【摘要】刘敦桢和柳士英早年同时留学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今东京工业大学)。
柳士英1919年随日本留学生代表回国参加“五四运动”推迟一年至1920年毕业回国,刘敦桢1921年毕业,1922年两人在上海创办华海建筑事务所,是近代最早国人自己创办的建筑事务所之一。
1923年两人联络部分留日同学,创办苏州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此为中国第一个建筑学专业。
柳士英任主任,刘敦桢等任教授。
【总页数】1页(P16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聚首潇湘齐登岳麓共同谱写中国建筑文化新篇章——记建筑与文化2009国际学术讨论会及讨论会20周年纪念暨刘敦桢柳士英创建湖南大学建筑学科八十周年纪念 [J], 张冯娟;李哲
2.中国建筑与文化的学术研究之路——第十一次建筑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讨论会20周年纪念暨刘敦桢、柳士英创建湖南大学建筑学科80周年纪念会综述 [J], 李哲;柳肃;魏春雨
3.建筑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20周年刘敦桢、柳士英创建湖南大学建筑学科80周年纪念会 [J], 李哲
4.“异质同构”1926-2019年间的湖南大学校园建筑——纪念刘敦桢与柳士英创办湖南大学建筑学科90周年 [J],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5.智慧交锋历史纪念——“第十一次建筑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及讨论会20周年纪念暨刘敦桢、柳士英创办湖南大学建筑学科80周年纪念会”隆重召开 [J], 王凯;许昊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艺术导论(西交大版)》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艺术导论(西交大版)》章节测试题与答案1.11.法国艺术家()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守护神”。
答案:杜尚A、莫奈B、雷诺阿C、杜尚D、安格尔2.以弗洛伊德和荣格为代表的()认为艺术是本能欲望的表现。
答案:无意识说A、主观精神说B、无意识说C、游戏说D、妙语说3.历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三个解释角度有()。
BCDA、从艺术对象的角度解释艺术B、从创作主体的角度解释艺术C、从主客体的关系解释艺术D、从艺术主体-形式角度解释艺术4.20世纪艺术打破古典艺术对规范的遵循,现代艺术反对一切规范,是无规范可循的。
()答案:正确5.柏拉图的艺术本质论认为理念世界是第一性的。
答案:正确1.21.()学说开创了视觉艺术领域中形式主义的先河。
答案:有意味的形式说A、情感符号说B、有意味的形式说C、异质同构说D、言志说2.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本质内涵不包括()。
答案:艺术是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物质生产A、艺术是人的一种对象化的活动的实践B、艺术是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物质生产C、艺术具有精神生产的各种规定性D、艺术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定性3.从主客体的关系解释艺术的学说有()。
CDA、主观精神说B、无意识说C、模仿说D、理念说4.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并且认为艺术比它所“模仿”的现实世界更加真实。
()答案:正确5.罗中立的《父亲》使用的是东方“表现”的手法。
答案:×2.11.()是渔猎社会的产物,是在畏惧时代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祈祷,是部落群体的图腾崇拜物。
答案:原始艺术A、原始艺术B、古典艺术C、现代艺术D、后现代艺术2.“文艺复兴三杰”不包括()。
答案:DA、达芬奇B、拉斐尔C、米开朗基罗D、莫奈3.以下关于«女神»的说法正确的是()。
ABCA、是中国第一部新诗集B、作者是郭沫若C、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D、其中多数诗篇是诗人在法国留学时所作4.古典艺术是典雅时代人类对世界的解释和说明,其构成形态和谐、端庄而华贵。
建筑学语境下的营造法式与书法审美思想探析
收稿 日期 :0 1 0 - 1 2 1- 4 2
京故 宫 可说是 这 种布 局 的典 范 。
通 过 以上例 子 我们 可 以看 出 , 中轴 对 称 ” “ 作
为定则 性质 的建 筑 学原 理 已是不 争 的事 实 。同时 这 也说 明 , 中轴 对 称 ” “ 为传 统 建 筑 的营 建 提供 了 系谱 化 的有 效参 数 , 是 这条 基 本 原理 使 得无 论 正
个 系 统 的 框 架 之 中 .从 而 形 成 整 体 的 视 觉 审 美体系 。 这 一 点 同
书 法 的 空
木 结 构建 筑 的 “ 中轴 对 称 ” 与传 统 书 法 的“ 永
字 八法 ” 在空 间 营造 和结 构 法式 上 有着 共 同的均
衡 对 称秩 序 , 这种 关 系也 是 一 种异 质 同构 的同源
轴对称 . 各建 筑对 称 地 布局 在 “ 中轴 ” 右 。在后 左
来 的发 展 中 , 中轴 对 称 ” 布局 成 为 中 国古 代建 “ 的 筑 尤 其是 皇家 建筑 群及 城 市布 局 的常见 形式 。 北
式, 自然 可 以从 中说 明 内在 的渊 源关 系 。
对 称 , 为 形 式 美 的基 本 法 则 之 一 , 中外 作 在 建 筑 中都 有 所 呈 现 。 中 国传 统 建 筑 的 “ 中轴 对 称 ” 一方 面 是受 到 材料 的 限制 , 一 方 面是 受 到 . 另 建立 在嫡 长制 基 础上 的 宗法 制度 的影 响 。《 记》 礼
法 ” 中 国书学 中的地 位无 论 如何 都 是 一种 经典 在
“ ” 进 的建 筑 。都 会
李祖原用建筑的语言说中国的文化
作 , 就 在 李 祖 原 事 业 蒸 蒸 日上 的 时 但
候 , 却 选择 了回 国。 他
当 李 祖 原 自美 国 取 得 学 位 及 建 筑 师资格 回到 台 湾 时 , 的许 多朋 友对 他 他 不 留在 国 外 发 展都 深 感 不 解 。 事 实 上 ,
筑 有 了 文 化 的沧 桑 与 底 蕴 , 了生 命 的 有
灵 动和 精 气 。他 就 是 台湾 顶 尖 的建 筑 设
计 大 师、 全 球杰 出 华人 李 祖原 先生 。 这
李 祖原 因 为受 过 专业 训 练 , 因此 很 能体
会 : 筑 是 与 自己社 会和 本 土 文 化紧 密 建
择 自 己喜 欢 的 东 西 , 决定 选 择 一 个无 论
是 走 实 用 路 线 、 或 是 学 术 教 育 都 大 有 可 为 的建 筑 系就 读 。 16 9 1年 李 祖 原 在 台湾 成功 大 学 获
得 了 建 筑 工 程 学 系 学 士 , 后 又 赴 美 之
就 一 方。 这样 的人 , 们 叫他 “ 我 大师 ” 。 在 中 国的 建 筑 设 计 领 域 , 有 这样 就
计 微 物 放 大的 台湾 建 筑 师 , 生致 力 毕
于研究有 中国传统特色 的新建 筑。
起 色。 师大 附 中 毕 业后 . 父亲 一 直希 望 他 报 考 师范 大 学 , 好在 日后 为 自 己谋得
一
份安稳 的工作 : 李祖原 先生以为 , 但
个人 的前 途 与 一 生奋 斗 的 目标 不该
在每 一个 行业 , 有那 么几 个人 , 都 是 让 人 一 提 到 就 肃 然 起 敬 的 。 他 们 自成
汉语与中国文化在异质语境中的传播与变异
汉语与中国文化在异质语境中的传播与变异作者:宋阳黄宣方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7期内容摘要:本文以美国华裔为研究个案,通过汉语符码嵌入和文化意象使用等具体分析,分析了汉语和中国文化在美国异质文化语境中的传播和变异。
这一现象有助于当下的我们进一步研究汉语和中国文化在异质文化语境中的传播与变异。
关键词:汉语中国文化异质语境传播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如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中国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也越来越重视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传播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与传播国的异质文化语境之间的博弈。
美国华裔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态度是研究这一论题的绝妙切入点,他们所处的生存环境充分体现了美国社会环境的语言、文化多样性的特点。
在这个极具跨越性的领域中,汉语与英语、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在此相遇,由于彼此的文化与意识形态体系的差异而产生了对话、交流甚至冲突、斗争的互动与交锋活动。
这种语言与文化的互动与交锋的结果之一便是华裔的语言特色——汉语符码的嵌入。
一种嵌入的是在英语中已有对应词的汉语符码,即某些符码在英语中已经具有约定俗成的“符号对等”。
这类语码多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在世界范围内造成较大影响的事物的名称,如“tofu”(豆腐)、“Mah-Jongg”(麻将)、“chopstick”(筷子)等词语。
另一种汉语符码嵌入采用的是拼音的形式,也可以叫做“语音翻译”,这是最常见且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或者直接采用汉语拼音,或者参照耶鲁罗马化系统进行拼写,如“Chuangtzu”(庄子)、“chiu chiu”(蛐蛐)、“Kuen Ming”(昆明)等词。
最明显的汉语符码嵌入形式是直接使用汉字。
这种情况并不常见,通常出现在封面设计中。
美国华裔拒绝汉语与英语之间边缘/主流、非法/合法的二元对立,也拒绝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作为“文化记忆”的中国文化与作为“本土记忆”的美国文化之间的二元对立。
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知识点
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知识点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知识点其其0由分享时间:2021-08-03 22:03:28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特征”,指示物的显著特色。
“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的专业学术领域。
你会整理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知识点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知识点,欢迎阅读!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建筑学中的建筑中西合璧与文化交流
建筑学中的建筑中西合璧与文化交流建筑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
在建筑学中,建筑中西合璧是指将中西方建筑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
这种融合不仅仅是对建筑风格的追求,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结果。
通过建筑中西合璧,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丰富自己的建筑知识,拓宽视野。
一、建筑中西合璧的历史背景建筑中西合璧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罗马时期。
古代中国的建筑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并追求植物与动物之间的平衡。
而古希腊罗马的建筑则强调秩序、对称和比例。
这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在历史长河中相互影响、交流,逐渐形成了建筑中西合璧的理念。
二、建筑中西合璧的表现形式建筑中西合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具体取决于历史和地域的差异。
举个例子,在我国古代,佛教的传入带来了佛寺的建筑风格,如洛阳白马寺、峨眉山乐山大佛等,这些佛寺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合璧风格。
而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罗马建筑的影响在建筑风格中得到了体现,如意大利的圣彼得大教堂和希腊的帕台农神庙等,这些建筑物不仅保留了古代传统的元素,还融入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中西合璧的风格。
三、建筑中西合璧的文化交流意义建筑中西合璧是一种文化交流的结果,通过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是如何看待和表达建筑艺术的。
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不仅仅是建筑师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也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见证。
通过建筑中西合璧的实践,我们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加深彼此的了解,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四、建筑中西合璧的现实意义在当代社会,建筑中西合璧的概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生活和工作,建筑中西合璧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共同的文化符号,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同时,建筑中西合璧也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建筑艺术的需求,打破传统的束缚,开拓创新的空间。
结语建筑中西合璧是一种独特而美妙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融合不同文化的元素,达到和谐与统一的效果。
异质同构论在中国传统文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科 技 视 界
科技・ 探索・ 争鸣
异质同构论在中国传统文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蒋亚 丽 张 阿维 穆 王君 z ( 1 . 西 安工 程大 学机 电工 程学 院 , 陕西 西安 7 1 0 0 4 8 ; 2 . 西北 工 业大 学机 电学 院 , 陕西 西安 7 1 0 0 7 2 )
2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方法——异质 同构
2 . 1 异 质 同构 概 述
从格式塔 心理学观点来看 . 心理和物理是同型的. 心理中有个力学 的“ 场” . 知觉对象到大脑皮层都是能动的力的结构 . 不管什么事物 , 只 要其力的式样在结构上与人情感 中的力的作用相似 .这些事物就能表 现 出人的情感 当物体的形态在视域 中出现时 . 它在大脑中激起的是一 种特定的电化学力的式样 . 这种力虽然产生于人 脑这种媒介中 , 但 其基 本结构却与物体形态 中所含的 “ 力 的图式” 基本相同 . 格式塔心理学把 这种现象称 为“ 异质 同构” 即当外物与艺术形式 中体现的力的式样与 某种人类情感生活包含的式样达到 同构对应时 .事物与艺术形式就具 备 了人类情感 的性质。如夕 阳西下 、 树叶飘落都 与人在悲伤时大脑力场 的力的结构相 同. 都会给人带来落寞的感觉 . 因此我们在艺术创作 或文 字创作时就可以用这些具象的形来表达人的感觉。阿恩海姆认为 , 对事 物艺术形式 的审美知觉 . 本质上是对其 中力的式样 的知觉 . 一旦某两个 特定事物 ( 或艺术形式 ) 在大脑 中激起 的力的式样在结构上相似时 . 即 使这两个事物 ( 或艺术形式 ) 的外表和种类都不相同 . 但引起 的情感经 验或本身具有 的情感表现性也会相 同: 同样 . 如果某种外部事物或艺术 形式在大脑 中激起力 的式样与某种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力的式样 优 雅 。
中国古代建筑与汉字思维模式的共通性
中国古代建筑与汉字思维模式的共通性
刘娜
【期刊名称】《包装世界》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这个时代与民族心态的写照、思维形式的反映.基于此点,中国古代建筑与汉字在思维模式上有着一定的共通性.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刘娜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故宫看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设计理念的共通性 [J], 孙韫
2.汉字流韵构魔方--试论汉字在中国古代杂体诗中的修辞作用 [J], 张雪涛
3.中国古代建筑与汉字表现形式的关联性 [J], 刘娜
4.园林景观与汉字结构的共通性研究 [J], 王昆;张万荣;王争
5.论中国古代山水画与古琴的空间共通性 [J], 刘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考真模拟卷七试题
2021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七〕一、积累与运用〔20分〕1.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局部。
〔12分〕〔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2〕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3〕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4〕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5〕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6〕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7〕___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楼记?〕〔8〕______________,八年风味徒思浙。
〔秋瑾?满江红?〕〔9〕?醉翁亭记?中写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点明情趣所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0〕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表达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下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2分〕A.臧克家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
B.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其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C.?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作者光未然是诗人、文学评论家。
D.?木兰诗?是北宋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讲述了一个女子代父从HY的故事。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6分〕2021年10月23日,甲〔A.天下无敌 B.举世无双〕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这是一座奇迹之桥,它乙〔A.创造 B.制造〕了诸多世界之最。
这是一座壮美之桥,不仅因为其施工难度和壮丽外观足可担起“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赞yù,更因它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通力一共建的超级工程。
它跨越了技术难题,联通了天堑;跨越了制度差异,联通了人心。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8咬文嚼字(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
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8咬文嚼字〔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5 1 .佛山旅游资源丰富,新八景更不可错过.外地游客李先生初到佛山,在祖庙附近的酒店住宿.他方案用三天时间游赏完新八景,每天的主题分别是“赏花〞 、“游山〞和“探古〞.请你仿照例如,结合图示, 用简明连贯的语言给李先生设计“游山〞和“探古〞旅游的线路,并结合景点特征简要推介新八景.〔6分〕“赏花〞:从祖庙出发到到顺德花卉世界,花海奇观想必也会给你视觉冲击,后到三水荷花世界,云水荷香 一定让你流连其中,最后到南国桃园欣赏桃园花景.“游山〞: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古“: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从祖庙出发到达西樵山,西樵叠翠会让你身心舒爽,然后前往皂幕山,皂幕凌云也会让你惊叹 不已.②在祖庙感受祖庙圣域的庄严,之后到达南风古灶,古灶薪传的火焰会让你热情澎湃,最后前 往清晖园,清晖毓秀会给你诗画仙境之感.〔6分,每个主题3分,线路与主题相符 1分,景点推介2分〕【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根据语句的内容和意境来把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来组织答案,要仿照前面的语 句的句式和修辞来写口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水平层级为表达运用E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中国建筑艺术李泽厚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等处来看,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那时便已出现,它最终成为中国后 世主要建筑形式.在?诗经?等古代文献中,有“如晕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 筑已颇具规模,并且具有审美功能.对建筑的审美要求到达真正顶峰,那么要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进 入新阶段,一股追求华美的建筑热潮蔓延开来,大概佛山新八景西樵叠翠花海奇观古灶薪传祖庙圣域到秦始皇并吞六国后大修阿房宫时到达最高点,从记载两千年前秦代宫殿的文献资料来看: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中国主要建筑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央,而不是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在这里,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使人在慢慢游历一个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闲和环境的和谐.中国建筑讲究建筑物的严格对称,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 它确实相对平淡,但就整体建筑群而言,它却结构方正、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 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非常简单的根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这种本质上是时间进程的流动美,在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也同样能表现出来,这方面又显出线的艺术特征,由于它是通过线来做到这一点的.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和装饰,在视觉上占有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向上微翘的飞檐〔汉以后〕,使这个本应是异常沉重的往下压的大帽,反而随着线的曲折,显出向上挺举的飞动轻快,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使整个建筑安定踏实而毫无头重脚轻之感,呈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实用、有鲜明节奏感的特点,而不同于欧洲或印度的建筑.就是由印度传来的带有宗教性质的宝塔,也终于中国化了.它不再是体积的任意堆积,也不是垂直一线上下同大,而是表现出中国式的节奏美.也由于是世间生活的宫殿建筑, 供享受游乐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 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致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开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 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但在中国古代文艺中,浪漫主义始终没有过多地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在建筑中,它们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根本原那么,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1〕以下有关“中国建筑〞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中国建筑在结构上讲究严格对称,讲究群体配合,但是在对称中又有变化,表达出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B.中国建筑不同于欧洲或印度的建筑,并且从先秦时它就充满了供人玩赏的精致的美术作品.C.中国建筑颇具规模的木建筑形式可追溯到?诗经?出现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建筑已具有审美功能.D.中国建筑中宫殿的建造特点把空间意识转化为了时间进程,因此表达了神灵祭祀和世俗生活的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意的根底上,从文中找到与“中国建筑〞相关的语段,然后将选项代人原文」进行比拟分析做出判断,D项强加因果,两个分句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选D.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水平层级为理解B.〔2〕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带有宗教性质的宝塔虽然是从印度传过来的, 但它到了中国后就变得中国化了, 具有鲜明的节奏美.B.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装饰与房屋宽厚的正身、阔大的台基等配合,使建筑呈现出情理协调、舒适实用、节奏感强的特点.C.?诗经?等古代文献中的“如晕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表达出中国主要建筑大都是宫殿建筑的特点.D.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都有了变化,中国宫殿建筑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有趣的园林建筑艺术日益开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将选项分别代人原文进行比拟分析,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异,C “如晕斯飞〞,“作庙翼翼〞等描写说明的是中国木建筑在?诗经?出,现的时代已颇具规模并具有审美功能,而不能说明“中国主要建筑大都是宫殿建筑〞.所以选Co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水平层级为分析综合Co〔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中国建筑多专注群体建筑,而不以单一的独立个别的建筑物为目标,中国建筑是以整个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的.8.从大修阿房宫开始,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C.中国建筑不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显示出线的艺术特征,表达出时间进程的流动美.D.园林建筑和宫殿建筑相比浪漫风味更浓了,但没有脱离建筑物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仍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水平◎解答此题,可结合着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来分析选项是否正确,B 作者在文卬举阿房宫的事例的目的是说明人们对建筑的亩美要求高,文中并没有提到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利用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的开始时间.所以选及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水平层级为分析综合Q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梁思成的野外考察①1932年4月思成的第一次野外考察是一个创举.促成这件事的碰巧是介绍他到沈阳去的好朋友杨廷宝.据杨回忆,“有一次我偶尔去到用作公共图书馆和群众教育展览厅的北京鼓楼,我看到在一楼巨大的穹顶下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幅外表乖僻的寺庙照片.图片下面的说明清楚地写着:’蓟县独乐寺’.当我向思成形容照片上斗拱的形状时,他很兴奋,说我看到这张照片非常走运〞.②这次考察当天晚上打回北京的:“没有土匪.四个人住店一宿一毛五. 〞③思成写道:“独乐寺观音阁高踞于城墙之上,老远就能望见.人们从远处就能看到它栩栩如生的祥和形象.这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筑,第一次翻开了我的眼界. 〞④观音阁始建于公元984年,那是宋朝初年,楼是两层夹一个暗层.阁里供奉着60英尺高、有11个头的观音,它是的中国现存的最大泥塑像.从思成的观点来看,观音阁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就近详细研究一所其建造时间很接近宋代术书?营造法式?的好时机.他运用这部著作的专门名词来进行他的描述.他仔细地比拟了独乐寺各个建筑部件的尺寸和书中所列的尺寸,澄清了书中一些晦涩的段落并且说明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早期开展.⑤1979年4月,梁思成第一次访问后的47年和那次带来无数人员伤亡以及北京、天津许多房屋倒塌的大地震后的两年多,独乐寺和它的门楼仍然完好.蓟县比北京、天津更接近震中唐山,但是已有千年历史的高耸入云的木楼观音阁,却只受到很小的损害.⑥1932年6月,梁思成带着营造学社到宝城县进行野外调查.他们经过艰苦跋涉到达目的地,查明广济寺是另一座辽代寺庙.巨大的斗拱和深远的屋檐立即说明它具有辽代建筑的特色.大殿里面有一批石碑,最重要的一块是1025年刻制的.当地人把它叫做“圣碑〞 ,认为这是宝地最重要的东西.⑦后来,思成特意为营造学社将来的工作编制了一套详尽的程序,营造学社每年派出由研究人员带着的野外小分队进行二至三个月的考察旅行,对乡村地区进行详细考察.每一次出外考察前都要在图书馆里进行仔细的准备.阅读地方志一类有关历史、地理和佛教的书籍,然后产生一份有希望的建筑物的目录. 一份旅行日程由此拟制出来.目录上的每一件建筑物都必须找到、验明,如果它仍然存在,就加以丈量和拍照.大多数考察组都由思成自己带着,虽然他在小组里总是体力上最不强健的一个.⑧在派出小组之前,梁思成先把方案和目的通知省政府,让他们先告诉当地的官员,在小学里拨给他们一间房子.⑨1933年秋天,思成到应县,他写道:这是在盐碱地上一个贫穷的城镇……但它自夸拥有中国至今仅存的木塔.〞巨大的塔身“就像一个黑色的巨人, 俯视着城市.但在它的最上一层的南面可以看见一盏灯, 在周遭的黑暗中的一个亮点〞.⑩在野外考察期间,他审视并公布了许多中国的宝塔.他写道:“为中国的风景添彩增辉的,没有比在中国话里最容易发音和容易记住的‘塔’更显著的东西了.……不管塔的形式或大小,它总是佛教的文物埋藏所或僧侣的墓葬.〞应县的塔是一处无与伦比的国家宝藏.(11)从此以后,思成只要通过报刊或其他来源获知了看来有希望的遗存,他做出一个惯例,写信给当地的邮局局长,让他帮助弄到这个建筑物的照片.他总是附寄一小笔钱,以抵摄影师的时间,和材料费用.用这种方法,他顺着从北京向南的两条干线一一京汉铁路和津浦铁路,事先核查了一批较容易的目标.〔选自?梁思成和林徽因传?,有删改〕〔1〕以下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才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第一段“他很兴奋,说我看到这张照片非常走运〞,看似写作者的“幸运〞,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物有高度敏感度和鉴赏水平的梁思成对蓟县独乐寺的高度评价.B.梁思成通过详细研究?营造法式?对独乐寺观音阁的描述,澄清了书中的一些晦涩的段落,说明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早期开展.C.虽然蓟县比北京更接近唐山,但是在大地震中已有千年历史的高耸入云的木楼观音阁却只受到很小的损害,是因它采用了巨大的斗拱和深远的屋檐的木结构.D.虽然文章对梁先生考察过程中的艰辛并没有过多表达,但我们还是能从一些细节中感受到他在社会动乱、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坚持野外考察的执着精神.E.梁思成认为,塔虽然有形式和大小的区别,但它总是佛教的文物埋藏所或僧侣的墓葬,为中国的风景添彩增辉的只有“塔〞.【答案】A D【解析】试题分析士解答此类理解、概括题,要注意选项中关于作品作品内容、作品结构、作品主题、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提法是否正确.此题中, B项?营造法式?对独乐寺观音阁的描述〞是对原文的误解三C项, 巨大的斗拱和深远的屋檐是“广济寺〞的特点,并且与抗震无因果关系5 E项曲解文意,为中国的风景添彩增辉的只有“塔〞,过于绝对,原文为"为中国的风景添彩增辉的,没有比在中国话里最容易发音和容易记住的‘塔’更显著的东西了一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水平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请结合全文分别概括梁思成的几次野外考察及其意义. 〔8分〕【答案】①1932年4月蓟县独乐寺,考察了中国现存的最大泥塑像,澄清了宋代术书?营造法式?中一些晦涩的段落,并且说明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早期开展.②1932年6月,到宝城县进行野外调查,查明广济寺是另一座辽代寺庙,发现了一块1025年刻制的石碑.③1933年秋天,到应县考察并发现了中国至今仅存的木塔,认为这是一处无与伦比的国家宝藏.【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包括两个问题:〔1〕分别概括梁思成的几次野外考察;〔2〕指出这几次考查的意义.在概括几次考察时,要分别指出考察的时间、地点、考察内容和考察意义.考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水平层级为鉴赏评价D〔3〕由梁思成编制的野外考察程序和他的具体做法,可以看出在考察过程中他注重哪些方面的细节?请结合文章概括分析.〔8分〕【答案】①做任何事情前均需充分准备,如营造学社每年派出由研究人员带着的野外小分队进行二至三个月的考察旅行,就为大规模的考察提供了线索,保证了考察的目的性.②做的过程中要仔细认真,如文中提到“目录上的每一件建筑物都必须找到、验明,如果它仍然存在,就加以丈量和拍照〞.③发动一切能提供帮助的力量,如梁思成先生“在派出小组之前,先把方案和目的通知省政府……在小学里拨给他们一间房子〞.这样就更好地保证了考察的顺利进行.④不怕苦,亲自带着.如“大多数考察组都由思成自己带着〞【解析】试题分析:答复此题,要抓住题干中“野外考察程序和他的具体做法〞一语,从文本筛选出“程序〞和“做法〞两方面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开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水平层级为探究F.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分〕大匠吴良镭: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2021年2月14日,两院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镭获202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吴良镭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1922年,吴良镭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他名字中的“镭〞,乃古乐器一一奏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吴良镭从小爱好广泛,吟诗作画,读完?红楼梦?后,突发宏愿,将来也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样秀美的园林建筑.1940年,吴良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大学里,吴良镭的才华很快显露,他发表在校刊上的文章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建筑奇才,便让他当自己的助手. 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吴良镭欣喜不已,这也让他能有时机看到梁思成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沿资料,开阔了眼界.从此,梁先生成了吴良镭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镭赴美留学深造.在美国求学期间,吴良镭深受沙里宁的器重.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沙里宁对弟子吴良镭不吝溢美之词:“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开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开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决不移的精神……〞1950年,正当吴良镭想继续深造时,突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一一“新中国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吴良镭赶紧收拾行囊,回到祖国.归国后的吴良镭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执教,与恩师梁思成一样,他的刻苦勤奋也是出了名的.吴良镭学术思想前卫,讲课时,妙语连珠;为人随和幽默,也很正派,亦师亦友, 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平时生活也很朴素.20世纪50年代初,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吴良镭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从而更有效更多地培养根本建设生力军.在吴良镭的努力下,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央之一.改革开放后,高瞻远瞩的吴良镭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一直致力于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之路.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进行旧城改造中,吴良镭也遇到了与恩师一样的困境,为保护北京历史遗迹四处奔波呼吁.为此,他对北京旧城区进行调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那么,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设想,这样既能满足民众现代生活的需求,又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老北京的建筑古韵.他的“有机更新〞理念,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菊儿胡同改造中得以应用. 在他看来,城市和人体一样,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应该保存相对完好的,逐步剔除破烂的没有文物价值的,但是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剔旧.吴良镭认为,北京的旧城改造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创造一种社会型住宅,因地制宜,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美观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风貌相吻合,做到两者相得益彰.根据吴良镭的“有机更新〞理论改造完成的菊儿胡同今非昔比,白墙黛瓦,柳绿花红,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既保持了老北京的建筑特色, 又弥漫着现代生活气息,表达了吴良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北京危房改造中的典范之作. 1993年,菊儿胡同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一位英国建筑评论家说:“菊儿胡同的成功改造,对亚洲开展中国家的危房改造,都具有指导借鉴意义,它既能保持城市历史底蕴,又能使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新旧交融,相得益彰,开辟出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途径.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1〕以下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吴良镭从小受到?红楼梦?的影响,有从事建筑工作的人生理想,他父亲对他也有这样的期望,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B.本文选取了吴良镭人生中的一些片段,表现了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创造性、热爱祖国与人民的建筑学家的精神品质.C.吴良镭在建筑方面的才华,得到梁思成的赏识,也得到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的高度评价,沙里宁认为吴良镭身上有一种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现代性的精神.D.为了保护北京的古建筑,吴良镭不仅呼吁各方面重视历史遗迹,而且亲自调研,针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见解,并得到实施.E.吴良镭深受恩师梁思成的影响,工作刻苦勤奋,重视保护历史遗迹,因此菊儿胡同得以成功改造, 并获得世界大奖. 【答案】B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解析】试题分析:A项「,也有这样的期望〞错.吴良锦的父亲对他的期望并没有具体到建筑方面.C项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现代性的精神〞错,由原文第四段可知.中国现代性的精神〞来自于多个方面.E项『使得菊儿胡同成功改造的因素有很多,吴良铺的行为只是其中之一.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水平层级为分析综合Co〔2〕为何说“梁先生成了吴良镭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①梁思成是发现吴良镭的伯乐,并让吴良镭做自己的助手,让他了解了建筑领域的前沿信息,开阔了他的眼界.②梁思成推荐吴良镭赴美留学深造并写推荐信,促使他成才.③梁思成的爱国精神、工作态度与学术精神深深影响着吴良镭. 〔6分〕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筛选型试题.我们看吴良镭的成就与梁思成的关系.一是梁思成从众多的学生中发现了他,让他做自己的助手,让他能够看到更多的建筑前沿信息.二是梁思成写信推荐吴良镭到国外深造.三是二人亦师亦友,从人格上影响.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央意思.水平层级为分析综合C〔3〕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赞美吴良镭,说他的工作有“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具体指什么?具体表达在吴良镭工作白^哪些方面?〔6分〕【答案】①“中国现代性的精神〞指工作中考虑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兼顾传承与开展,注重新与旧的融合.②在培养新中国建筑人才方面: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呼吁重视建筑教育,提出建筑专业与建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观.③在建筑设计理念与设想方面:注重保护与传承传统建筑的建筑古韵与满足人们实际居住的需求的结合,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设想.〔6分〕【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从问法上做了设定,从打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句话后面给我们提示了思考和概括的方向, “这种精神不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开展,而且来目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开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基于申国自身的坚决不移的精神……〞这里点明了“申国现代性精神〃的含义和思考问题的方向.据此点,结合下文可以看出吴良镭具体表达在一下两方面:在培养薪中国建筑人才方面,在建筑设计理念与设想方面.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水平层级为分析综合Q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水平层级为理解B.〔4〕其实,在吴良镭的身上也表达着一种诗意的栖居, 结合文中吴良镭的人生经历, 谈谈哪些因素让他“诗意的栖居〞.〔8分〕【答案】①有广泛的爱好,吟诗作画,从小有远大志向,并为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一直努力着;②讲课生动, 学生喜欢,对学生来说亦师亦友;③为人正派,生活朴素;④学术上既前卫,又考虑中国的传统文化, 主张“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让中国人诗意的栖居. 〔8分〕【解析】试题分析:此题时对吴良镭美好人格的概括试题.我们从吴良镭的爱好,性格,成就,设计理念,对学生态度,都很好的表达了其美好的人格.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诗意的栖居.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水平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中国建筑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创新
中国建筑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创新摘要: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习惯和传统的彰显和载体。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独特魅力是任何别的建筑艺术形式都无法取代的,如何继承传统,追求创新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一个话题,本文从我国建筑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入手,来谈谈传统建筑文化与当代建筑创新的关系。
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习惯和传统的彰显和载体,也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体。
它承载着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等等。
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传统建筑更是独具一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不得不让我们把继承传统文化和争取建筑艺术创新放在首要的位置。
而继承和发挥传统建筑文化不能停留于形式的模仿,古为今用,重在今用,所谓今用,就是创造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要研究和认识形式所拥有的设计思想和艺术精神,真正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对传统的艺术观点、艺术手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加以现代体现,进行再创造,以求得当代建筑创新。
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1.1传统建筑的物质文化建筑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建筑艺术则是人类文明史诗中最辉煌的篇章。
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具有强烈的程序感和对称均衡的层次。
中国传统建筑,论其结构,不论是皇家的宫苑,还是散见于各地的各类型的建筑,包括民居,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具有代表性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抬梁式和穿斗式,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尤其大,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比例及标准做法,构件、符号、装饰、色彩丰富多彩。
在我国流传下来宏伟的古建筑数不胜数.如战国和秦时期建造的万里长城,明清时期建造的北京故宫,还有汉唐时期建造的西安钟楼等等数不胜数,而被人为破坏的精美绝伦的建筑除了历代的宫室,还有秦代建造的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卷第1期Vol 118No 11 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 OU RNAL OF SANM IN G COLL EGE 2001年3月Mar 12001[收稿日期]2000—12—23[作者简介]谭学纯(1953—),男,安徽芜湖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语言学、文艺学研究。
中国建筑和中国语言:异质同构的文化创造谭学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 要]中国建筑在可见的形象感受中体现人在自然界的空间位置;中国语言在不可见的意识抽象中体现人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言说秩序。
作为异质同构的文化创造,二者经由不同的渠道发生、发展,但始终存在着文化契合点。
[关键词]中国建筑;中国语言[中图分类号]TU —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343(2001)01—0038—08我在主编《艺术符号词典》和忝充《中华艺术文化辞典》“建筑”门类分科主编时,曾感觉到,中国古人在运用建筑手段改造世界和运用语言手段表现世界的时候,存在着某种精神上的相通。
我试图描述这二者的相通时,首先注意到迪利的《符号学引论》把建筑归入“后语言结构”①。
这表明迪利发现了建筑和语言的同构性,可惜没有展开为具体描述。
也许建筑和语言的异质形态给描述带来了困难,但是如果拨开表层遮蔽,还是可以发现异质形态共同遵循的文化规则。
从广义上说,建筑和语言都是一种人工创设的文化符号。
在文化哲学的意义上,人类的“家园”修建,在技术层面付诸了建筑,在精神层面交给了语言。
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建筑在可见的形象感受中体现人在自然界的空间位置,语言在不可见的意识抽象中体现人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言说秩序。
二者经由不同的渠道发生、发展,但始终存在着某种文化契合点。
一、童年记忆:营造之初和造字之始中国古人最初是通过建筑行为确立自身在自然界的空间位置的。
虽然,初始阶段的建筑不过是一种极简单的营造行为,初始阶段的营造物也只是一种形制极简的构筑,但它却是我们的祖先从自然状态跨入文化境界的标志。
以家为单位的“人化”空间从荒蛮的大自然中分割出来,是原始初民运用营造手段调适人与自然关系的自我确证。
同样,中国古人随着文字的发明,由蛮昧走向了文明。
因此,在营造之初和造字之始,先民们怀着怎样的神秘、激动和自豪感,是不难想象的。
他们在崇拜、惊喜、赞美的同时,为华夏文明最初的辉煌,也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两项文化记录,编织出了美丽的神话传说。
《易・系辞传》: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83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作为中国文化发端的《周易》,以同样的叙述模式,叙述了两项同样对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化创造:以宫室取代穴居野处;以书契取代结绳记事。
前者是原始初民由户外栖息转向户内定居的开端;后者是人之成为“符号的动物”的始源。
取代穴居野处的宫室最初究竟是什么样子,今人已经很难想象。
但文字的创制,可以帮初的宫,是指围墙围护的整体建筑空间;室是指宫内分隔出的较小的建筑单元。
反过来,远古的建筑造型也可以帮助我们推求相关文字符号的古义,汉语“宫”可以表示与围墙围护的空间构筑有关的“院墙”、“围绕”等语义;“室”可以表示与建筑意义上的内室有关的“妻”、“娶妻”等语义,实际上就是接受了作为建筑造型的宫室的意义规定。
回眸远古的历史风景,现代人会赞叹古人营造之初和造字之始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着相关联的文化因子。
但《周易》却以十分肯定的语气,把“圣人”记为这两项文化创造的主体。
这“圣人”是谁呢?古来众说纷纭,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我以为是:1.黄帝和伏羲古籍中多处提到,宫室之筑,始于黄帝;文字之创,始于伏羲:白虎通曰:黄帝作宫室以避寒暑,此宫室之始也。
———《事物纪原》卷八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尚书・序》虽然,这些传说模糊了神话话语和历史话语的界限,但它却重现了华夏民族童年期的历史记忆。
有人称华夏文明为“黄色文明”,中国建筑和中国文字是“黄色文明”中起源最早、持续最长的两大体系,它们被归于黄帝和伏羲名下。
黄帝曾被中原各族尊为共同祖先,伏羲被《汉书・古今人表》列为“上上圣人”。
在这两位重要人物身上,附会出中华文明最初的辉煌,确实可以引发出后人无比丰富的审美联想。
2.有巢氏和仓颉《韩非子・五蠹》有一段记述:上古之时,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辟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
传说中“构木为巢”的直接导因,是初民“不胜禽兽虫蛇”之害。
有巢氏的发明,是我们祖先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文化行为。
对于自然空间的文化分割,充分显示了先民们求取生存的艰辛努力和智慧,同时也在中国木构建筑中具有发生学意义。
难怪古人尊其发明者为“圣人”,“使王天下”。
传说中对于中国文字有创造之功的“圣人”是仓颉。
古传他长有四目———现在陕西白水县史官乡仓颉庙中还供奉着一座长着四只眼睛的仓颉像。
与众不同的“四目”,大概是为了赋予仓颉一种超乎寻常的观天察地的本领,或者是为“仓颉起鸟迹”而制文字的“特异功能”提供诗性的说明,其间渗融着古人对这位文字创造者无比的崇敬,以及对于“始造书契”的“黄帝之史”(《说文解字・序》)的文化认同。
无论“构木为巢”或是“始造书契”,显然都不是个人所能完成的文化创造。
因此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有巢氏和仓颉的名字都超出了个人所指,由人而神,或作为具有“神”格的93“人”,而成为某种象征性符码。
不过,透过神的光圈,我们看到的是对人的自我肯定。
从圣人筑宫室、造书契,到黄帝建宫室、伏羲制文字,再到有巢氏作巢居、仓颉造字,在看似虚幻的臆想中,提供了一个初民思维方式的寓言。
它以诗性的浪漫,记录了我们的祖先自我确证的生命冲动和豪迈情怀,凝固为民族的童年记忆。
二、以人为本:建筑和语言的存在方式人作为建筑和语言的主体,具有两个重要的文化使命:一是调适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是调适人与社会的关系。
前者以建筑为主要手段;后者以语言为主要手段。
中国建筑系统和语言系统都以人的文化存在为本,通过人对自身的把握,以及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调适,使外在世界接纳自我,也使自我向外在世界敞开。
这里的核心是人,无论是通过建筑手段对外在世界的改造,还是通过语言手段对外在世界的命名,都是人介入外部世界的一种文化活动。
古代字书对“人”的解释,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于人的文化存在的关注。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人”、“仁”具有共同的所指:《释名》“人,仁也”,《说文通训定声》“仁,假借为人”,二者从不同的向度共同把人的自然存在提升到了文化存在的位置。
而《周易》所说的“人文以化成天下”,实际上也包含了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
以人为本,使中国传统建筑特别着意于营造适合人之生存的空间构筑。
为此,中国古人发现了建筑位向对于人的特殊意义。
传统建筑活动的重要前提是择址,按天上星宿将地面划分为12区域,趋吉避凶,在地面上考虑建筑基址的地形、地质与人的生态禀性相联系。
文献记载盘庚迁殷、周公营洛,都曾精心择址。
择址之后是定向,即风水先生和大木师傅据天时地利决定建筑朝向,先按建筑基址绘出平面简图,别为八卦九宫,注明24方位,了解整体建筑各平面的局部空间所在方位的吉凶,再据自然地表、气候特征、水流方向等决定建筑大致朝向,然后按罗盘格定准确方位,据罗盘读数推知所定方位吉凶,调整为至吉,最后按朝向确定建筑的平面布局、空间组织、各处高低门的方位等。
门向的人文涵义尤其突出。
古代“坎宅巽门”的营造规则,作为阴阳八卦、风水观念和等级制度结合的文化象征,体现了建筑和自然环境因借和谐的营造策略和人文关怀。
在《周易》中,坎为凶象,巽训伏、服,以服制凶,化凶为吉,是坎宅巽门的理论出发点。
所以古代名门开设,一般选择左角青龙,回避右角白虎。
座北朝南的宅院,门开东南隅。
如宅址低洼潮湿,则因势利导,化凶为吉,使宅门易于通风,周边易于排水。
中国建筑多朝南、朝东,主要是争取日照和通风,使人化的户内空间更适于人之生存。
从汉代文献“反宇向阳”的记载可知,中国建筑的屋面很早就呈利于采光通风的曲线形制,屋面沿纵轴方向从两端起翘,与增高的举架产生横曲线配合,构成更具采光通风之利的凹曲屋面。
这种屋面形制与朝南的位向相得益彰。
虽然,由于西高东低的地形条件和东南季风多的气候条件的差异,我国南北建筑对日照和通风的要求不尽相同,但人们对此的适应通常通过建筑体的局部调整来实现,如南方建筑强调通风胜过重视日照,空间营造一般以深挑的屋檐、狭小的天井避免强光辐射,而建宽敞的堂室,以利通风;北方建筑强调日照胜过重视通风,空间营造一般以宽敞的院落争取阳光,而筑厚墙重顶,以避风沙,但这并不影响建筑活动的主体对西南位向的选择和营造活动以人为本的关怀意向。
04以人为本,即举扬人的价值,以“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的悬搁智慧和清醒态度,珍视人的文化存在,而不是让人向神的世界皈依。
于是,主要为神的世界而建的坛、庙、祠、寺、佛塔等,向人的世界开放,投射出诗意化的人间图景,落实为相应的空间组织形式。
建筑形制源于古印度“支提”窟的寺院,由最初院、塔合建的空间布局,演变为院、塔分建的格局,把原先筑于寺内山门和佛殿之间的塔,移至寺外,减少了寺内神秘局促之感,保持了寺院平缓、对称,3大殿层层递进的空间布置,成为中国传统的堂殿式建筑。
建筑形制源于古印度的佛塔,也与中国的楼阁台观等传统建筑样式结合:塔身初不可攀,后可登临;塔的内部空间与世俗空间渐趋接近;塔顶多与中国传统建筑攒尖顶形制相仿。
这一切,都暗淡了神的灵光,增强了人间意趣。
唯有塔刹较多地保留了印度古塔的宗教内涵,但这置于塔顶的象征性构件,已经很难引导中国人去叩问上苍、向往天国。
中国人的理想生存在此岸,无需到彼岸去追寻人生的终极意义。
古代用于祭祀、宣教、颁布政令的明堂,空间布局平面呈方形,中为夯土台,依台四面建屋,顶部筑室。
东西9筵,南北7筵,堂崇1筵,中分5室,以祀五帝。
“九五至尊”和“王者威仪”作为历史话语,物化为明堂相邻为9,间隔为5的空间模式;5室对称、4向正室、堂分3间的内部格局,包括了中国神秘数字“三”、“四”、“五”、“九”等丰富的象征意蕴。
此中规定政令人事,时序方位,体现天道不衰,象征王道永恒。
明堂的意义不止于提供祭祀天地神灵的物质场所,更是人的一个内在心象。
“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方,出教化,宗有德,重有教,显有能,褒有行者也。
”从《白虎通义》关于明堂的功能定位看,着眼点显然是人,而不是神。
考察中国传统建筑形态,“自然”的“人化”倾向十分突出;同样,在中国语言系统中,外部世界的“人化”倾向也极为明显。
《尔雅・释亲》、《释名・释形体》提供了关于人自身、以及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稚拙解释。
古代“六书”及其所衍生的“六书学”,试图分六个块面来记录古人关于世界的表象经验,把人的文化存在投射为相应的语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