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2024年七年级《散步》上册语文原文及教案
2024年七年级《散步》上册语文原文及教案
很抱歉,我无法提供指定日期的教材内容和教案。
但是,我可以向您提供一个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建议的模板。
教学目标:
1. 了解《散步》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掌握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语法知识。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 《散步》的故事原文。
2. 教学PPT或黑板/白板。
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简单的图片、问题或小故事引发学生对“散步”主题的思考。
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导入:带领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相关词汇和语法知识,如动词和名词的基本用法。
3. 教学中心:根据故事的情节,逐段解读原文,并逐个解释生词和语法点。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并加深对语言知识的掌握。
4. 合作探究:让学生分小组,根据故事内容完成一些小组活动,如猜测词义、填写对话等。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拓展对故事的理解和思考,比如讨论故事中的道德意义或写下自己的故事想法。
6. 归纳总结:让学生总结故事中学到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并整理出教学重点。
教学评价和反馈:
1. 在课堂上布置一些简单的口头或书面练习,检测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
2. 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个别或集体的反馈与指导。
教学延伸:
1. 建议学生阅读和讨论更多与“散步”相关的故事或文章。
2. 帮助学生撰写自己的故事或描写自己的散步经历。
希望以上建议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篇二】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教案教学目标:1.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散步》教案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散步》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散步》。
该篇文章选自教材第一单元“生活家园”,主要讲述了作者莫怀戚与母亲在田野散步的过程中,体会到家庭亲情、自然之美以及生活中的点滴幸福。
教学内容涉及教材第一章节“走进文本”,详细内容为文章的朗读、理解、分析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 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感受亲情的美好,学会珍惜家庭亲情,培养关爱家人、关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写作方法,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家庭散步的照片,引发学生对散步的共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教师适时指导。
3. 理解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分析文章结构。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章中的美句,并进行仿写。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亲情表现,分享自己的感悟。
8. 情感教育: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家庭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散步2. 文章主题:家庭亲情、自然之美、生活幸福3. 写作方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仿写一个描写自然景物的句子。
(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家庭亲情的理解。
答案:1. 仿写句子:夕阳如金,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2. 家庭亲情理解:家庭亲情是生活中最珍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每一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散步》,让学生感受到了家庭亲情的美好,培养了关爱家人、关爱生活的情感。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教案教案:《散步》一、教学目标:1.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语。
2. 能够描述人物外貌特征并运用所学词汇进行交流。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感。
4.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 理解课文的结构,主旨和细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课文、图片等2. 学生:课本、笔、纸等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利用图片导入课题,让学生猜测图片中人物的活动。
2.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平时喜欢散步的场所和原因。
Step 2:阅读理解1.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1)散步的时候,小波和爷爷都喜欢去哪里?(2)小波和爷爷的散步次数有一样的吗?(3)小波为什么没有时间天天陪爷爷散步?(4)文章最后展示了什么情景?2. 学生交流讨论答案,并由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Step 3:词汇学习1. 教师呈现重点词汇并进行解释。
Step 4:练习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相关词汇,编写一段关于自己喜欢散步的短文。
Step 5:总结1. 教师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五、课堂作业1. 完成课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散步》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所学词汇进行表达。
同时,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的观察力和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在课堂组织上需要更加灵活,加强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更多地进行真实的口语表达,并且加入一些游戏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散步》精品教案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散步》精品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散步》学习。
本篇文章选自教材第一单元“自然颂歌”,涉及到章节内容包括:文章作者介绍、生词学习、文章内容分析、主旨探讨等。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莫怀戚《散步》,通过对其语言特色、情感表达解读,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美好,体会亲情珍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掌握本课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写作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热爱,感受亲情美好,培养学生家庭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写作特色、主旨探讨。
2. 教学重点:生词学习、文章内容分析、情感体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美好,进而引入本课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文章主题、写作特色,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主旨,讲解文章写作特色,如修辞手法、句子结构等。
5. 随堂练习:针对文章重点、难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感受,谈谈对亲情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散步》2. 作者:莫怀戚3. 生词:若干(具体生词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而定)4. 文章主题:感受大自然美好,体会亲情珍贵5. 写作特色:修辞手法、句子结构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抄写生词。
(2)分析文章写作特色,举例说明。
(3)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理解,结合自己生活实际。
2. 答案:(1)具体生词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而定。
(2)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句子结构优美,富有诗意。
(3)开放性答案,学生结合自己实际经历,谈谈对文章主题理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6课《散步 》教案
《散步》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圈点勾画和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和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和句子,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多角度阅读和思考,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对家庭和亲情的感悟,以及通过散步这一具体事件来展现家庭情感的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深刻领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进一步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真挚,从而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小组讨论,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对家庭和亲情的感悟,以及通过散步这一具体事件来展现家庭情感的方式。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刻领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进一步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真挚。
三、作者简介《散步》的作者刘亮程,生于新疆库车县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的一个小村庄。
他创作了多篇散文和小说,主要关注乡村生活和自然景观,以及人们在这些环境中的生存状态。
他的作品语言简洁而富有诗意,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自然和传统的疏离感和失落感。
四、创作背景《散步》这篇散文写于1998年,当时作者已经年近半百,正值家庭与事业的关键时期。
这篇文章是作者对家庭生活和亲情的深入思考与感悟,表达了他对家庭、亲情和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
五、重点字词嫩绿:指浅绿色,形容植物绿油油的,多用于形容春天的新叶。
汲取:指从水源中取水,常用于比喻从书籍中获取知识。
委屈:指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感到难过。
分歧:指不同的意见或者看法。
取舍:指选择或者放弃。
蹒跚:形容步履不稳,多用于形容老人或者小孩。
担当:指承担责任或者义务。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些与家庭生活、亲情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庭生活和亲情体验,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
知识讲解:首先,教师需要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其含义和用法。
《散步》教案 (47)(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散步》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并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欣赏本文的音韵美、景色美、亲情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少个日落,多少个清晨,我们和家人一起散步在公园的小路,散步在乡间的田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的《散步》二、“三读”课文通过“三读”课文,逐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美和语言美。
1、“一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理解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是叙事散文,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教师提示:(出示幻灯片)(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并出示幻灯片明确:(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围绕“散步”这件事理出文章结构框架。
可指名回答。
如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围绕“散步”这一中心事件来启发学生。
边答边板书。
师明确:“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一起散步;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了孙子;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师:家庭犹如一口池塘,有时波平如镜,有时波浪起伏。
在散步的过程中,这个三代之家就像平静的水面涌起了波澜。
在岔路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小路难行,可是秀色可心。
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我”决定舍鱼而取熊掌。
“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
于是“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了“走大路”(板书)的决定。
这个决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板书)的美德。
同时母亲的选择是——走小路。
这又体现了我国另一种传统美德,是——爱幼。
)(尊老与爱幼最好由学生总结出。
)2、二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亲情美。
(1)学生讨论并回答在整个散步过程中,谁做得最好?并简单说说理由。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
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教案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散步》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散步》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散步》。
该篇文章选自莫怀戚的散文集,主要讲述了作者与母亲、妻子、儿子一起散步的故事,描绘了一幅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画面。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运用生动、贴切的词语描绘景物和情感的方法。
3.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和成语。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庭、亲情的热爱和珍视。
3.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和成语,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动描绘和情感表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和成语,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卡片、成语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家庭散步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散步话题的兴趣,进而导入课文学习。
2. 朗读课文: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感受课文的节奏和情感,同时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
3. 熟悉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4. 分析课文: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生动描绘和情感表达,学习作者运用词语描绘景物和情感的方法。
5. 学习生字、新词和成语:通过生字卡片、成语卡片,让学生认读、理解并运用这些词汇。
6.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一道关于描绘景物和情感的练习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词语和方法,现场描绘一幅景物或表达一种情感。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散步2. 生字、新词和成语3. 课文结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4. 情感主题:家庭、亲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与家人散步的短文。
答案示例:周末,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公园散步。
部编版初一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原文及教案【原文】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教案】教学目标:1.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案】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本文概要】《散步》是一篇体现浓浓亲情的文章。
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本单元要求本文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本文概要】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2、学习课文运用精巧的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
3、赏析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赏析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幸福的家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的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
进入《散步》的牧歌式的情景,你就会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真挚感情。
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要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对课文进行的“美点寻踪”。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体会本文的感情基调。
明确:A、作者以“散步”为线索,把几个镜头联缀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B、欢愉,深沉。
2、浏览课文,思考交流:A、用不同的表述介绍课文中的人物。
(1)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2)祖孙三代人(3)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4)老年人、中年人、幼儿(5)慈祥的奶奶、孝顺的儿子、天真可爱的孙子B、从不同角度表述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
(1)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2)中年人的责任感(3)亲情、真情、责任感、生命感(4)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5)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6)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生命的摇篮(7)互相爱护、尊重、体贴和理解的一家人(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从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把能力的训练渗透到教学中,不应该追求答案的。
)三、品读课文,赏析美点。
1、在文中选取“散步”这生活的一角,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线索,逐步展现了一家祖孙三代人的和睦、亲爱的关系。
文中通过几个细节描写,浅显而有深颂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的美德。
小组合作把它们找出来,讨论交流体会它们的深意。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
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于198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4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初一上册语文《散步》教案篇一设计思想: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已大大提高了,同时,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情趣2、过程与方法:揣摩重点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品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美。
2培养学生遵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并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法设计:诵读品味法点拨引导法教法指导:引导学生说事、品情、赏景、析意、悟法。
教学准备:(1)歌曲《家和万事兴》《让爱住我家》(2)ppt教学过程:一。
歌曲导入播放《家和万事兴》,让学生说出歌名。
背出“家和”的两句--“妻贤福星广”、“母慈儿孝敬”。
现在我国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缩影。
家庭和谐了,社会就和谐了。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莫怀戚的《散步》。
作者:莫怀戚,重庆人,当代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二。
听读入境,积累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熬分歧意思霎时散步拆散尽头粼粼背起后背蹲下2、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信服熬分歧意思拆散各得其所委屈尽头粼粼自然仔细三。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文章的主旨;3.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一。
课前播放《让爱住我家》(视频)二。
导入示标师: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啊!爸爸、妈妈和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用歌声向我们诠释着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宽容、幸福是珍惜、幸福是付出。
今天,老师还要向大家介绍另一个幸福的家庭,在他们的身上又发生着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优美的散文《散步》(板书课题)。
首先请看我们这一节的学习目标(投影):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文章的主旨;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师:怎样才能高效地达到这个目标呢?我们将采用自学竞赛的方式,比哪些同学积极、踊跃,有信心吗?生:有!师:声音非常响亮,看来信心十足啊。
那接下来我们就进行第一轮竞赛,请看(投影):三。
一读课文,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文中人物在散步过程中出现了什么分歧?最后是怎样解决的?1.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读课文。
老师想请几位同学起来轮流朗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吐字清晰,尽量读出感情。
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有读错的地方,立即举手帮助纠正。
2.点名生轮流朗读课文,师适当点评。
3.师:刚才几位同学读得都不错,尤其某某同学,其他同学也要向他学习。
现在能够回答这道题目的同学请举手。
交流: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坦;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解决:决定权在“我”,我决定顺从母亲走小路(可见我对母亲的尊重和关爱)母亲因为爱孙子,建议走小路(可见母亲对孙子的爱,一个“吧”字透露出商量的口吻,说明母亲心中有儿子、儿媳,一家人相互体谅,生活和睦)最终我决定走小路四。
二读课文,品味语言1.师:本文是一篇蕴含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的旅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步》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情感表达和写作特色。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散步中亲情和生活的感悟。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体会散步的美好。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8.拓展阅读:推荐与散步主题相关的文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视野。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的核 Nhomakorabea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学习《散步》这篇课文,掌握并运用生字词,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步》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课文通过作者与母亲散步的经历,展现了家庭亲情和生活的感悟。这篇文章是……(详细解释文章背景和主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写。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来表现情感,以及散步过程中的思考与交流。
-写作特色: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如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的方法,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举例解释:
-在词语运用方面,学生需要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悠闲”不仅仅是形容状态,还包含了心境的放松,能在口语交流或写作中正确运用。
-在朗读技巧上,学生需注意课文中不同句子的语气变化,如描述美景时应用欣赏的语气,遇到抒情句时应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第6课《散步》(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6课《散步》教学设计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体会文章主题。
2.学习以小见大、结尾升华主题的写作方法;领悟本文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感情的方法。
3.感悟亲情、人性的美好,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揣摩、品味语句。
(重点)2.理解作者对生活的使命感,学会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热爱生命。
(难点)2课时。
第一课时◆活动一:走进美文引导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的美好情感——亲情。
其实,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
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继续引导: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
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
《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温馨的故事。
◆活动二:预习检测1.走进作者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
笔名周平安、章大明。
当代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重庆人。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
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等。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198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
略有改动。
作者写此文前,确实有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当时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
1985年,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在美国这是不可想象的。
作者听后感慨不已:我们的传统美德被外国人如此看重。
于是,作者开始重新审视这份看起来很普通的浓浓亲情体现出的价值,写作的念头就此产生了。
3.字词积累:信服嫩芽分歧取决拆散委屈粼粼一霎时【熬】忍受(病痛或艰苦生活等)。
初中部编版七年级初一上册语文《第6课 散步》教案(校内公开课定稿)
6 散步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浓厚感情。
2.品读含义丰富的语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听诵读,理内容。
我让学生听著名表演艺术家达式常老师的朗诵(大家可以到优酷下载),听读课文的时候,完成老师给的两个小任务:任务一,从“我”的角度,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任务二,说说你听读完这篇文章后,第一感受是什么?通过达老师的深情诵读,我们初步感受到了这篇文章的艺术魅力。
下面,我们要细细品味,三探文本的奥秘,三品文本的境界。
二、三品《散步》之境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探“冬”与“春”——品生命之境;二探“背”与“笑”——品人文之境;三探“小”与“大”——品艺术之境。
下面,我分别讲讲如何操作。
(一)一探“冬”与“春”——品生命之境首先,体会作者对“冬”与“春”的不同情感,学生诵读关键段落。
屏显: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诵读指导:“太迟,太迟了”“总算”“熬”等词语要读出“冬天”给人带来的考验之大,和对春天期盼的语气。
此处提出问题:人们对待“冬”与“春”分别是什么态度?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人们都希望冬天早日过去,期盼春天的到来。
因为冬天对老人来说,意味着难关。
冬天萧瑟,意味着生命的消亡,终结。
而春天生机勃勃,意味着生命的勃发。
接着,品读文中两段描写春天景物的文字,感受生命的美好。
屏显: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野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诵读指导:第一段读出欣喜,赞美,第二段读出期待。
提出问题:这两处景物描写分别出现在文章的什么位置?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第一处安排在母亲终于同意与我们一起散步后,我们来到田野见到的情景。
第6课《散步》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散步莫怀戚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比较阅读。
2、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增强语感。
教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前准备: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⑴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做准备。
⑵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由孟母三迁和黄香的故事)导入1、孟母三迁孟子,名柯。
战国时期鲁国人。
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
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
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
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2、黄香替父驱蚊暖被的故事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
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
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这两则故事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什么传统美德?)小结: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
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
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
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篇二】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教案教学目标:1.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你们一家人经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课文泛读,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A.散步的人有哪些?B.散步的季节呢?C.散步的地点?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E.结果如何?三、研读课文探究主旨:1.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谁有真正的决定权?——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1)“我”听母亲的:(2)母亲听孙儿的:(3)妻子听“我”的:(4)儿子听“我”的: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
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
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
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四、探究课文,品味语言: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同学们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能有的句子:(1)写景的句子:——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
“正因为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步》教案》,来自网!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五、朗读课文,加深体会: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流露着人性美、语言美的’文章,这么优美的文章,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朗读一下?(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我”是个中年男子。
(2)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3)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语气: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语调:平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拓展升华,拥抱亲情: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
那么,我们每个同学你在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中,一定也亲身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请回忆一下,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
注意要求(1)围绕“亲情”这一主题;(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七、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
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八、课后作业:1.把围绕“亲情”的说话练习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同学来共同感受一下。
【篇三】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2、学习课文运用精巧的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
3、赏析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赏析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幸福的家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的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
进入《散步》的牧歌式的情景,你就会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真挚感情。
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要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对课文进行的“美点寻踪”。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体会本文的感情基调。
明确:A、作者以“散步”为线索,把几个镜头联缀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B、欢愉,深沉。
2、浏览课文,思考交流:A、用不同的表述介绍课文中的人物。
(1)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2)祖孙三代人(3)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4)老年人、中年人、幼儿(5)慈祥的奶奶、孝顺的儿子、天真可爱的孙子B、从不同角度表述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
(1)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2)中年人的责任感(3)亲情、真情、责任感、生命感(4)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5)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6)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生命的摇篮(7)互相爱护、尊重、体贴和理解的一家人(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从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把能力的训练渗透到教学中,不应该追求答案的。
)三、品读课文,赏析美点。
1、在文中选取“散步”这生活的一角,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线索,逐步展现了一家祖孙三代人的和睦、亲爱的关系。
文中通过几个细节描写,浅显而有深颂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的美德。
小组合作把它们找出来,讨论交流体会它们的深意。
(1)母亲听信劝说,和我们一起去散步,说明“我”是个孝子,从小听话,现在母亲很信任“我”。
(2)儿子发现奇趣:两对母子走在田野上,表现儿子天真可爱、聪明智慧,话语中充满情趣。
(3)为选择行走路线形成分歧,但能相互体谅达到和谐统一,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
(4)“我”背起老母,妻子背上儿子,走过他们走不过去的地方,揭示了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肩负着生活的使命。
(作者通过这几个传神有趣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相处和睦的生活情趣,写得既明快又含蓄,几浅显又深刻,读来使人引起共鸣,掩卷催人玩味深思。
)2、描写细节的同时,还运用了富有表现力的语句。
仿照下列例句,试作赏析。
A句:“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义。
”赏析:祖孙的对举,表明子孙间有不同的要求,语句对称,富有情趣。
B句:“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赏析:在严重历史关头,民族领袖的取向影响着民族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情况也相似。
现在祖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
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别别扭扭,就会破坏家庭的和谐。
于是“我”感到责任重大。
可见我决定选择“委屈儿子”,顺从母亲,是因为对母亲的尊重和孝顺。
B、学生书面完成,然后交流。
明确:课文运用结构大致相同,内容相关或相对的对称句式,显得整齐匀称,读起来连贯流畅,富有形式美和音乐美,增强了表达的效果;用词精确,富有浓重的情味,充满了“我”对慈母的诚挚和孝敬之情。
四、口头作文,表露真情。
家庭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例如过生日、走亲戚、逛商店、游景点,都能体现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反映了生活之美。
你在生活中,体验到家庭生活的“浓浓亲情”和“生活之美”了吗?学生略作思考后,当堂口头作文。
师生评价。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