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肿性乳腺炎共21页文档
17 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措施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7 Vo1.17 No.3144·病例报道·17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措施张静静1,李梦妍2(1.克拉玛依市独山子人民医院 病理科,新疆 克拉玛依 833699;2.新疆油田公司淮东采油厂职工医院 病理科,新疆 阜康 831511)0 引言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常发生在年轻未哺乳女性中,由于位置特殊导致很多女性因为羞涩等原因未能及时医治导致病情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此类疾病日常并不常见,临床常常以普通乳腺炎收住院并且单纯给于抗炎治疗,效果欠佳。
如果不能及时治疗或者治疗不当,就会造成久治不愈或病情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带来痛苦。
为了更好的认识肉芽肿性乳腺炎,减少误诊,本文仔细研究了我院2010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17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观察其临床病理病例资料,总结这种乳腺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措施和效果,具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0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治疗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17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在20~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5±3.5)岁。
这17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中12人已婚,5人未婚;15例具有生育史,13例有积乳史,5例有产后未哺乳史,6例有先天乳头凹陷。
患者中14人是单侧乳腺炎,3人是双侧乳腺炎。
均为体检时发现乳房肿块,肿块较硬,活动度不佳,部分患者乳房红肿,严重者出现溃烂。
患者开始时进行抗炎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后经过激素治疗后肿块明显缩小,手术治疗效果显著。
1.2 方法。
1.2.1 相关检查:17例患者治疗前均进行彩超检查,检查结果均与乳腺癌相似,表现为单个或多个低回声区,边缘模糊,内部回声不均匀,血流信号丰富。
乳腺MRI检查结果显示肿块呈多结节性,形状不规则,与周围的组织的间隔不明显。
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诊治分析
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诊治分析秦威;李林;王芳;朱明智;王楠;谷元廷【摘要】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相关因素及临床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治疗.结果 55例均接受手术治疗,除妊娠期患者术后2个月伤口愈合,其余病例伤口在10 ~ 14 d 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式.【期刊名称】《肿瘤基础与临床》【年(卷),期】2017(030)005【总页数】3页(P427-429)【关键词】肉芽肿性乳腺炎;诊断;治疗【作者】秦威;李林;王芳;朱明智;王楠;谷元廷【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河南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河南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河南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河南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河南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河南郑州45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以乳腺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与乳腺癌在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上极为相似的一种乳腺炎症,发病早期易误诊为乳腺癌,疼痛较轻或无痛,肿块一般较硬,边界欠清,活动度欠佳,如不治疗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皮肤红肿、脓肿破溃、窦道形成等症状。
病理表现通常显示病灶以小叶为中心,其内常可见脓肿及部分炎性细胞。
现今病理诊断被认为是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金标准”,有研究[1]报道通过空芯针穿刺活检诊断成功率达94.5%。
近年来,随着发病率的增高,对于肉芽肿性乳腺炎治疗的研究也不断更新,虽然治疗方式仍以手术为主,但对于药物的应用也越来越被关注。
本研究通过抽取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治疗方法。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及X线检查、彩超及病理表现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及X线检查、彩超及病理表现作者:陈婉秋袁慧钱监柱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11期【摘要】目的探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及X线检查、彩超及病理表现。
方法收集8例经病理证实的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及X线检查、彩超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结果乳房不适或胀痛伴肿块7例,无痛性肿块1例,肿块质硬,界欠清;X线表现:肿块影3例,局灶性不对称影5例,轻度皮肤增厚伴脂肪层模糊2例;超声表现:5例行超声检查表现为不规则低回声团块,边界不清,内部回声欠均匀,其中3例见少量血流信号。
结论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充分认识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X线检查、超声表现,可提高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诊断水平。
【关键词】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X线检查表现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26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05-02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是一种少见的慢性乳腺非炎症性肉芽肿性病变,因其发病率低,缺乏典型的临床征象及特异性影像学基础,所以术前诊断较为困难,确诊者较少。
现收集我院2012至2013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肉芽肿性乳腺炎病例8例,对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一年半间经病理确诊的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共8例,左乳5例,右乳3例,年龄28-45岁,中位年龄36.5岁,均已婚,有哺乳史,无乳腺外伤史及特殊病史。
1.2临床表现主诉:无诱因乳房胀痛或触痛伴肿块4例,自检无意中发现肿块伴不适3例,体检时发现肿块1例,肿块质地硬,边界欠清,活动度欠佳,均无明显皮肤红肿,1例似有皮肤粘连;2例腋下淋巴结肿大;3例行抗炎好转,5例行抗炎治疗效果欠佳。
2X线检查2.1方法采用北京海恩康HAWK-2M钼靶摄影机、KONICA MINOLTA170型号CR机8例均行常规双乳头尾位及内外侧斜位投照,3例加摄侧位和加深曝光的切线位。
曾一教授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伴结节性红斑验案1 例
肢关节疼痛,不伴有发热、咳嗽、咳痰、盗汗等 症状,大小便正常。既往无其他病史,月经量在 发现肿物当月明显减少,发现肿物前未服用精神 类药物,避孕类药物,自然怀孕,有患侧的单侧 喂奶史,哺乳期时患侧乳房有过乳腺炎病史和通 乳史。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14.6×109/L、 中性粒细胞数(NEUT)10.4×109/L、快速 C- 反 应 蛋 白(CRP)58.7mg/L、 超 敏 CRP>5.00 mg/L, 彩 超 提 示: 左 乳 2-5 点 可 见 不 规 则 低 回 声 区, 范 围 约 10.5cm×4.5cm, 边 界 不 清, 延 软 组 织 间 隙分布,回声不均匀,考虑炎性病变(脓肿伴液 化)。初步诊断:西医诊断:双乳腺体增生,左 乳肿物性质待查。舌淡苔白,脉沉细。中医诊断: 乳疽、酿脓期。根据患者的检查结果以及患者伴 随全身症状不明显,曾教授提出用中药方阳和汤 加减及中成药小金丸和内消瘰疬片加上外用金黄 膏,内外兼顾,标本同治。方以醋青皮 10g、熟地 黄 20g、皂角刺 10g、白花蛇舌草 15g、盐荔枝核 15g、盐橘核 15g、连翘 15g、新疆紫草 30g、泽泻 15g、牡丹皮 15g、夏枯草 15g、炒芥子 5g、桃仁 20g、栀子 10g、巴戟天 10g、酒女贞子 10g,6 剂 颗粒剂,每天 1 剂水冲服,加小金丸 1 次 3 袋, 1 天 2 次及内消瘰疬片 1 天 2 次,1 次 6 粒。外敷 院内自制金黄膏药贴,1 天 2 次,1 次 6 ~ 8 小时。 口服头孢地尼 1 日 3 次,1 次 1 粒。嘱患者禁止 大力按摩,忌口牛羊肉海鲜等发性食物等,用完 药后复诊。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发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1例
多系活检术 , 术后使用药 物继续控制具 有重要意义。D e H e r t o g h首先 提 出使用
类 固醇 激 素 治 疗 肉芽 肿 性 乳 腺 炎 。类 固醇 激 素 治 疗 既 可 以 继 续 手 术 未 彻 底
检 。初步诊 断 : 双-  ̄ L d , 叶增生 , 右乳 肿
块 性 质 待 查 。遂 在 局 麻 下 行 右 乳 肿 块 切除并活检 术 , 术 中见右 乳 内上 、 下 象 限 交 界 处 乳 腺 组 织 大 量 肉芽 样 变 , 均 系
罗超 。 ▲, 潘春 球 ,武钢 , 周 望梅 ,余壁 湘 ,曾灿 辉 ,王达
南方 医科大 学南方医院急诊科( 广州 5 1 0 5 1 5 ) ; 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 医学院( 广州 5 1 0 5 1 5 )
患者, 女, 2 9岁 , 已婚 , 2 0 1 1年 9
月 出现右乳胀痛 不适 , 当时未 重视 , 1 O 月症状加 重 , 多 次求 治外 院乳腺 B超
虑乳腺多发囊性脓肿 , 鉴 于抗感染治疗
效果差 , 决定行包裹性 肿块切除 。术后
病理结果见图 1 : 符 合特 发性 肉芽肿性 乳 腺 炎/ 小 叶 肉芽 肿 性 乳 腺 炎 改 变 。术 后 口服 抗 生 素 5 d , 伤口7 d拆 线 , 甲级
病变有关 。 I G L M手 术治 疗效 果较 好 , 其 关 键
药物剂量可以根据 人体的表面积 给药。 由于类 固醇激 素存在许多不 良反应 ( 伤 口延 迟愈合 , 糖耐量减低和库欣综 合征 等) , 而且疾病复发 , 依赖性增 强致 使使
用剂 量 逐 渐 增 多 。 有 学 者 研 究 认 为
量淋 巴细胞浸 润。需要 与其 鉴别 诊 断
超声鉴别诊断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癌的价值探讨
超声鉴别诊断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癌的价值探讨郭永萍江苏省苏州市苏城医院超声科,江苏苏州 215007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超声检查对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癌鉴别诊断的效果,分析其准确性。
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2月在江苏省苏州市苏城医院就诊的60例乳腺疾病患者,按照疾病的不同分为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炎症组)、乳腺癌(癌症组)患者,每组30例。
全部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对比两组图像表现、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分析超声诊断效能。
结果 两组患者病灶形态、边缘超声图像表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癌症组L/T 比值≥2者占比66.67%,高于炎症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78,P <0.05)。
癌症组后方回声减弱、有点状强回声、有淋巴结肿大占比低于炎症组,后方回声增强占比高于炎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组病灶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组血流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 , RI )、最大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 , PSV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超声鉴别诊断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癌的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95.00%、96.67%、93.33%。
结论 超声检查能够有效鉴别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癌,结合图像表现、血流参数具备较高的诊断效能,且操作简便、安全无创,患者接受度理想。
关键词 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癌;超声诊断;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 R 737 文献标志码 Adoi10.11966/j.issn.2095-994X.2023.09.05.22Value of Ultrasonography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hronic Granulomatous Masti⁃tis and Breast CancerGUO Yongping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Suzhou Sucheng Hospital,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215007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hronic granulomatous mastitis and breast can⁃cer and analyze its accuracy. Methods From June 2021 to February 2023, 60 patients with breast diseases who were treated in Sucheng Hospi⁃tal of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disease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hronic granulomatous mastitis (inflammation group) and breast cancer (cancer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All patients underwent ultrasound examination. The dif⁃ferences of image performance and hemodynamic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the diagnostic efficacy of ultrasound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sion morphology and edge ultrasound imag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The proportion of L/T ratio ≥ 2 in the cancer group was 66.67%,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inflammation group (13.33%),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17.778, P <0.05). The proportion of posterior echo weakening, dotted strong echo and lymph node en⁃largement in the cancer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inflammation group, and the proportion of posterior echo enhancement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inflammation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lood flow grad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lood flow resistance index (RI) and peak systolicvelocity (PSV)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The accuracy,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of ultrasound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hronic granulomatous mastitis and breast cancer were 95.00%, 96.67% and 93.33%,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Ultrasonography can effectively distin⁃guish chronic granulomatous mastitis and breast cancer, and has high diagnostic efficiency combined with image manifestations and blood* 器材应用与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23-03-02;修回日期:2023-03-23作者简介:郭永萍(1967-),女,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甲状腺、乳腺。
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与年轻乳腺癌的影像鉴别
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与年轻乳腺癌的影像鉴别陈春华;丁雅玲;马小敏【摘要】目的通过对比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GM)与年轻乳腺癌(≤35岁)的钼靶X线表现,以加深对二者影像共识及差异的认识,为临床鉴别诊断提高参考.方法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9例IGM与33例年轻乳腺癌的影像表现,患者均≤35岁,钼靶X线表现包括有无肿块,肿块的形态、密度、边缘,有无钙化、非对称局限性致密及结构扭曲.结果 IGM组肿块影、肿块高密度、钙化、非对称局限性致密与年轻乳腺癌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组在肿块形态、边缘、结构扭曲与年轻乳腺癌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M钼靶征象以非对称局限性致密常见,肿块及钙化少见,年轻乳腺癌肿块及钙化常见,可肿块合并钙化,也可单独钙化,钼靶X 线对于二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7(015)033【总页数】3页(P16-18)【关键词】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年轻乳腺癌;钼靶X线【作者】陈春华;丁雅玲;马小敏【作者单位】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林巧稚妇儿医院放射科,福建厦门 361003;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林巧稚妇儿医院放射科,福建厦门 361003;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林巧稚妇儿医院放射科,福建厦门 36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GM)与年轻乳腺癌(≤35岁)临床上均较为少见,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二者发病均呈上升趋势。
IGM是一种少见的乳腺慢性炎症,在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为乳腺癌。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IGM和年轻乳腺癌的钼靶X线表现,旨在加深对二者影像共性及差异的认识,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IGM患者29例和年轻乳腺癌33例,年龄均≤35岁,IGM患者年龄23~33岁,平均28岁,年轻乳腺癌患者年龄27~35岁,平均31岁。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1.概述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也称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diopathi granulomatous mastitis, IGM),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简称“肉芽肿”或GLM。
病理特征是以小叶为中心的肉芽肿性炎症,其主要细胞成分是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微脓肿形成和非干酪样坏死,是多种肉芽肿性乳腺炎GM的一种。
1972年Kessler首次提出,1986年国内才有8例报告,至今历史不长,以往发病率不高,所以目前还有不少的乳腺科医生,对这个病缺乏认知,经常误诊为乳腺增生症、乳癌、化脓性乳腺炎或浆细胞性乳腺炎,导致治疗的延误。
以往的统计乳腺癌和“肉芽肿”的发病比例是25:1,但乳腺“肉芽肿”发病率近几年急速上升,明显超过乳腺导管扩张症(浆乳)和乳腺l瘘管(Zuska病)的发病率,而且治疗困难。
肉芽肿GLM 是所有慢性乳腺炎症中最需要深人研究的新课题,目前国内外对其病因、最佳首选治疗方案尚有较大争议。
2.病因肉芽肿GLM的确切病因未明,多数学者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炎症,是对积存变质的乳汁发生的Ⅳ型迟发型超敏反应。
但究竟是什么原因触发了这种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尚不能肯定,泌乳素可能是发病的触发器,并与哺乳障碍、饮食污染、避孕药或某些药物有关。
我们统计,78%的患者有哺乳障碍,即排乳不畅、乳汁淤积。
乳汁淤积是发病的物质基础,所以GLM的病人总是那些年轻的经产妇以及1一8岁儿童的母亲。
哺乳障碍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诸如乳头内陷、无奶或奶少、有奶不喂、母子生病,抱婴儿的习惯等等。
一旦受到钝性外伤,如婴儿的撞击、性爱过程中的揉、压等粗暴动作,往往就很容易使污染或变质的乳汁外溢,从而激发自身免疫性炎症。
我们观察到GLM总是好发于有哺乳障碍的那侧乳腺,尤其是小儿拒绝哺乳的那一侧。
在乳癌发病危险因素中,这种情况称为“拒哺乳征”;说明在GLM发病中小儿拒绝哺乳也是个危险信号。
还有各种原因的泌乳素升高,抑郁症或焦虑症、精神分裂症药物,达英35,毓婷等紧急避孕药,促排卵药也能诱发,可称之为药源性GLM。
手术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9例_胡可可
手术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9例胡可可,刘义武(解放军第169医院普通外科,湖南衡阳421002)关键词:肉芽肿性乳腺炎;手术治疗中图分类号:R655.8肉芽肿性乳腺炎(GM)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自身免疫反应性乳腺疾病。
本病易误诊、复发,愈合时间长。
我院自2008—2012年间共收治9例GM患者,经手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9例患者均为已婚育龄女性,年龄25 35岁,均有哺乳史,哺乳期后2年内发病3例,哺乳期后2年后发病6例。
9例中5例以乳腺包块伴红肿疼痛就诊,1例以乳腺包块红肿疼痛伴有双下肢疼痛性结节性红斑就诊,3例以无痛性乳腺包块就诊。
1.2临床表现9名患者均以乳腺肿块为主要表现,左侧乳腺肿块4例,右侧乳腺肿块5例。
肿块位于外上象限3例,位于外上、下象限6例。
肿块直径在1.0 5.5cm之间,形态不规则,呈实质性,活动欠佳,皮肤无破溃,流脓,乳头无内凹、流液,腋窝扪及肿大淋巴结。
6例患者乳腺皮肤局部膨隆、红肿,压痛明显,皮温较高。
1例患者伴有双下肢膝关节疼痛及膝关节以下皮肤出现多发结节性红斑,最大直径约2.0cm,压之不褪色,压痛明显。
3例患者乳腺形态正常,皮肤无红肿压痛,皮温正常。
B超检查中均有乳腺肿块回声紊乱成团,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
其中6例考虑占位性病变,提示乳腺癌可能。
1例因双下肢膝关节疼痛及膝关节以下皮肤出现多发结节性红斑行免疫检查:抗SM抗体、抗U1RNP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JO-1抗体、抗Sc1-70抗体、抗RO-60抗体、抗RIB抗体、RF、ANA均阴性;抗链球菌溶血素“O”<500单位。
1.3治疗方法9例患者均按乳腺癌行手术前准备,术中发现肿块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切面呈灰白色,可见少许脓性液体流出。
切除肿块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检示:肉芽肿性乳腺炎。
3例行单纯肿块切除,术后口服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泼尼松)联合治疗。
肉芽肿性乳腺炎28例超声表现分析
多与皮 肤及周 围组 织粘 连 固定 ,如 病 灶侵 犯 库 柏 氏 韧 带 、则皮肤 呈酒 窝征 或橘 皮 样 改变 ;多伴 有 同侧 腋 窝淋 巴结肿 大 ,甚 至融合 同定 ;超 声 表现 多 以低
病 变 3例 ,误 诊 为 乳 腺 导 管 扩 张 症 2例 ,性 质 待 定
曾切 开排 脓后 再发 ,有 l例断奶 后半 年发 病 。
12 . 仪 器 与 方 法 : 采 用 GE VOI O 3 、 US N7 0
P I P U2 HI I SI 2彩色 多普 勒 超 声 诊 断 仪 ;探 头 频 率 5 1 ~ 2MHz 。患者 术前 均常规 行 高频 及 彩 色多 普 勒 超声 检查 。患 者取仰 卧 位 ,充分 暴 露乳 房 。采 用 直 接检 查 法 ,以 乳 头 为 中 心 向外 呈 放 射 状 做 扇 形 扫 查 ;并对 临床 触及 肿块处 做 重点 的多 角度 、多切 面
史 ; 病 程 3天 至 1 O年 ; 临 床 均 以 发 现 乳 腺 肿 块 就
布 于各个 象 限 ,由乳腺 周 围象 限 累及 至乳 晕 后 方 3
例 ;病 灶 最 小 约 0 4c ×0 6c ×0 5c ,最 大 病 . m . m . m 灶 范 围 约 1 . m× 8 0c 0 0c . m× 2 9c . m。 本 组 2 8例 肉
向生长 趋 势 ,纵 径 常 大 于 横 径 ,如 发 生 出血 坏 死 ,
内 部 可 出 现 不 规 则 的无 回 声 暗 区 ,如 内 部 出 现 细 小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40例
者所在 医院制剂主要有大黄、诃子、红花 、黄蜀葵花等药组成 ) ; ( 枯矾纱布; ) 8 ) ( 青敷膏 ( 9 笔者所在医院制剂由大黄、黄柏 、姜黄、 白芷、白及、青黛花粉、甘草研细粉加饴糖 1 1 : 调制而成 ) ( ) ;1 0 四子散 药包 ( 白芥 子、莱菔子、苏子、吴茱萸 ,各 10 等。 0
娠期发病 。年龄最小 2 8岁,最大 4 8岁,发病峰值 3 -5岁 ; 03 病 程 2个月 ~ 年 ; 3 首次发 病 2 9例,复发 l 例 ; l 既往服 用避 孕药 物 的患 者 l 0例,有积 乳病史 5 ,因乳头 内陷未 哺乳 者 7例, 例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乳腺炎性病变,其病理特征为坏死. 陛肉芽 肿性小 叶炎 ,文献报 道该病与哺乳史、吸烟、乳房外伤、 口服避
疏肝 清 胃,透脓 排 毒,方用 瓜蒌 牛蒡汤加减 ,同时兼 顾 阴证疮
剪 断丝线 ,移 去探 针,将丝 线拉 紧打结,外盖敷 料 即可 ,隔天 疡之特点,酌情配伍温 阳药 [8 7] -o如肿块 无红肿热 痛,无脓 肿形 成 ,可用 四子散 热奄 包敷于肿 块处 ,该 方 由苏子、莱 服子、吴 窦道 内坏死 组织 ,再用棉 捻反 复捻 除脓 腐,在 窦道 内放 置枯矾 茱 萸、白芥 子组成 ,4种 药物 加粗 盐相 配 ,能 温经、通 络、止 纱 条,起 到消 胬杀菌的作用 。如 伤 口无明显脓 液 渗出,用 棉捻 痛 、活血化淤 ,四子散 热奄 包通 过 四子散 热力透皮促 进局 部血 擦 出新鲜血液 ,可考虑收 口,用疮灵液纱 块敷于伤 口 ,一般 2 运 ,有利 于消肿 散结 ,预 防复发 。此期采用 阳和汤加 减 ,以温 处 周可完全愈合。
Chn s n o eg e ia s a c o . No1 r 0 2 ie ea d F r inM dc l Re e r hV 1 0, . Ap . 1 1 0 2
中医药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合并乳瘘1例
高 群众 的身 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质 发挥 了不 可 低 估 的作 用 。 由于 中 为 中医适 宜 技 术 的推 广 提 供 强 有 力 的技 术支 撑 。二
中 带 医适宜 技术 具有简 便验廉 的优 势作 用 , 能有 效地 减轻 是加强 中 医重 点 专科 、 医药 特 色 卫 生所 建 设 , 动 弘扬 中 居 民医疗保健 费用 负担 , 广大 人 民群众 主动 地要 求采 中 医药工 作 的全 面开展 。三是 加大 宣传 力度 , 营 提 用 适宜 技术 防治 常 见病 、 发病 , 一步 提 高 了中 医 医药 文化 , 造浓 厚 舆论 氛 围 , 高 群 众 中 医 药 防治 多 进
・
3 ・ 8
泰 山 卫生
21 0 0年
第3 4卷
中 医适 宜 技 术 在 社 区推 广 的体 会
山东 省泰 安市 泰 山 区财 源街道 后七 里社 区卫生 服务 站 ( 7 0 0 马荣波 2 10 )
中医学是 我 国的传统 医学 , 防治 常见病 多 发病 高 兴地 说 : 使用 针灸拔 罐 子 , 时病 去 一半 子 ” “ 在 “ 当 、 一 方 而 , 有 简 、 、 、 的优势 作用 , 具 便 验 廉 在社 区有 着 广泛 根 针 、 一把 草 、 了拔 罐病 能好 ” 有 。 的群众基 础 中医适 宜技 术易 于掌握 , 过 近年 来 的 经 推 广工 作 中 的 困难 。一 是 由于 中 医适 宜 技 术 收
宣传 推广 中 医适 宜 技 术 5 项 , 0余 中医适 宜 技 术 推 广 费低 廉 , 响 了经 济 收入 , 伤 了部 分 社 区 医生使 用 影 挫
应用 深得 民心 。据 调查 了解 , 有些 贫 困户 是 由于 家 中 中医适 宜技术 防治疾病 的积极 性 。因此 , 用 中 医适 应 有病 人所 致 , 不起 病 是 社 区 居 民最 担 心 的事 , 看 医疗 宜 技术 防治 疾 病 的经 济 补偿 问题 有 待 解 决 。二 是受 费用 的降 低是社 区居 民最关 心 的事 , 就诊 的难 易是 社 传统 思 想影 响 , 部分居 民 的 自我保 健意识 和 健康 风 险
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对策
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对策黄玲【摘要】目的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特征及临床治疗对策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自愿到科室治疗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或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查阅患者病例记录并比较不同病变部位、乳头内陷、肿块情况、细菌培养及泌乳素水平等临床特征;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4例)和观察组(n=44例).对照组采用三联抗菌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治疗,观察组联合抗炎及类固醇激素治疗(广谱抗生素及甲基强的松龙),分析两种不同疾病的临床特征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浆细胞性乳腺炎以中央型为主,肿块以单个肿块为主;而肉芽肿性乳腺炎以周围型为主,肿块两个以上;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局部均表现为乳房肿块、疼痛、发红、局部肤温升高;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乳头内陷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浆细胞性乳腺炎细菌培养阴性率,低于肉芽肿性乳腺炎(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药物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存在不同的临床特征,治疗时在三联抗菌药物基础上联合抗炎及类固醇激素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7(007)023【总页数】4页(P14-16,87)【关键词】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三联抗菌药物;类固醇激素【作者】黄玲【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乳腺外科,广东珠海 51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5.8浆细胞性乳腺炎(PCM)和肉芽肿性乳腺炎(GM)均为临床上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率均相对较低,两种炎症疾病均会存在乳房肿块和乳腺脓肿等现象,导致临床诊断难度相对较大,临床上也会存在混淆现象,导致患者临床治疗缺乏针对性[1]。
肉芽肿性乳痈(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脓肿型)中医临床路径
肉芽肿性乳痈(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脓肿型)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脓肿型的住院患者。
一、肉芽肿性乳痈(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肉芽肿性乳痈(TCD:BWR0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脓肿型)(ICD10:N61.x07)(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分会2017年《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中医专家诊疗共识》。
(2)西医诊断标准:病理诊断标准参照《乳腺肿瘤临床病理学》。
2.分期分型诊断: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分会2017年《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中医专家诊疗共识》。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肉芽肿性乳痈(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肉芽肿性乳痈(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脓肿型临床常见证候:热毒壅盛证气虚邪滞证阳虚毒盛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肉芽肿性乳痈(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肉芽肿性乳痈(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肉芽肿性乳痈(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患者;2.脓肿型的患者;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重点观察乳房局部症状、体征,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糖、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泌乳素、心电图、胸片、乳腺B超、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等。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组织病理活检、炎症指标(血沉、CRP、降钙素原)、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血培养+药敏检查(T≥38.5℃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