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第一章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绪论第一章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绪论第一章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2.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3.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4.从狭义上说,。

从广义上说。

5.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6.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宪章运动,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7.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辩证法思想是唯心主义者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李嘉图。

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8.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9.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0.(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1.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

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笔记大纲

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笔记大纲

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笔记大纲
引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和初期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列宁时期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毛泽东时期的发展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
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
2.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世界的原理和基本矛盾
•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范畴
2.2 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第三节历史唯物主义
3.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范畴
3.2 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4.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引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
4.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创新
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第一章)复习

马克思(第一章)复习

第一章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P61 (2013、10简答)(1)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P62(1)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例题:凡是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A.唯物论B.唯心论C.二元论D.一元论★★★3、列宁物质定义及其意义?P64(2009、4简答)(2012、10简答)(1)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P65(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2)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否认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

(3)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复习填空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复习填空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先于人类存在的,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3、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4、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将哲学分为()和()两大派别,其中()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主张正好与之相反。

5、()和()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

6*、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区别?7、辩证法坚持用()、()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形而上学则坚持用()、()的观点看问题,否认()的存在和作用。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是唯物主义世界的基石,()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和(),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特别是()在意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意识在()上是主观的,在()上是客观的。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怎样的理论意义?(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2、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和(),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和()。

3、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世界运动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某种(),运动的绝对性体现在体现在物质运动的()、(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在物质运动的()、()。

4、()和()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实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时间的特点是(),空间的特点是()。

5、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什么?6、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

7、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8、()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和()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在人类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

马原复习资料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复习资料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实物、物质无非是 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 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 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 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 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 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 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反映。” ——列宁
辩证 唯物 主义 物质 观的 意义
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 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 清了界线。 第二、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 一,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的局限性。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 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 主义奠定了基础。
根据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社 会历史观可划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3.世界的存在方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主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 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
形而上学
主张世界是静止不变和事物 孤立存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 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
!? 如果用你 的矛去刺你的 盾,如何? 我的盾 没 有利器能 穿过它! 我的矛无 坚不摧!
这里的“矛盾”是逻辑矛盾,而不是唯物辩证 法所说的辩证矛盾。
培根 洛克
物 质 =
原 把原子的某些物 理属性(如质量 子
不变性、广延性、 不可入性和不可 分性)当成一切 物质的共同属性。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学习目的: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其思想来源,发展过程的中各个关键节点、重要著作、重要概念;学习重点:世界史的背景,黑格尔的思想来源,市民社会;学习难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提出的主要概念、命题和思想的发展.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一、马克思的终其一生的理论对象:资本主义社会,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1、历史的转折a、古典时代与现代b、世界史的诞生现代(Morden)是一个与古典时代彻底区分的时代,它体现在经济、文明、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它自身要求着与以往的时代相区别,这尤其体现在法国大革命中。

现代历史降临的最大特征是,世界的历史由民族区域史变成为了整体性的世界历史。

2、被历史遗弃的人们在新的历史诞生之际,有一大部分人既诞生于这段历史,但又被它所抛弃对遗弃问题的解释现象上的简要描述,现实与应该的分裂三、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1、辩证法a、连续性(生长、整体性、扬弃)b、有限性(矛盾、虚无、向对立面转化)c、历史作为连续发展的过程2、以绝对精神为基础的历史观a、历史生长的自然节律(目的与矛盾、直线与螺旋)b、绝对精神与世界史的到来c、历史的终结3、对现代社会状况的理解异化、贫穷与贱民黑格尔早已看到,市民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一切灾难的根源,无论它是正常运行还是处于崩溃之中贫穷是市民社会不可克服的困难四、费尔巴哈思想的两个关键概念:自我意识、类存在1、自我意识:在德国古典哲学看来,自我意识是人的根本特点.从最简单的观点来看,自我意识即是一种自觉地自配自身的意识,并且能在对象中认出自身的意识。

黑格尔对自我意识的理解:第一,在过程和具体的结构中,在生活中,人才能获得自我意识;第二,现代社会的进步之处在于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人能追求自由;最后,它对马克思的启示则在于,他们认为,自由(自我意识)的实现,是在社会的实践整体中实现的,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类存在:费尔巴哈的功绩在于,强调了人的自由的实现是通过感性的实践活动得到实现的,并且这种活动是一种整体性的活动的,即作为类活动.只是,费尔巴哈将这种类活动做了抽象的理解,没有看到现实生活中的类活动,也将类活动理解成为了一种超历史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第1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第1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11)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单项选择(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③)。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 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④)。

A 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B 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C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D 理论联系实际E 急用先学,立竿见影(3)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④)A 宿命论观点B 唯意志论观点C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①)A 德国古典哲学B 古希腊哲学C 中国古代哲学D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6)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②)A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B 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C 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D 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7)“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①)A 辩证唯物论的观点B 主观唯心论的观点C 客观唯心论的观点D 朴素唯物论的观点(8)“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③)A 朴素唯物论B 朴素辩证法C 形而上学D 唯心论(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③)A 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B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C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④)A 可知性B 实物性C 运动性D 客观实在性w ww .k h da w .c o m课后答案网(1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③)A 可知性B 主观性C 物质性D 存在性(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①)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 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区别D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现象(14)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认为“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说明意识具有(②)A 客观性B 能动性C 对象性D 任意性(15)电脑“深蓝”打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说明((②)A 电脑也能进行实践活动B 电脑是人脑的延伸C 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D 人脑与电脑都是电子运动(1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包含的哲理是(④)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与时空运动的有限性的统一C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D 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19)“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观点属于(③)A 辩证法的观点B 形而上学的观点C 相对主义的观点D 唯心主义的观点(20)“画饼不能充饥”说明(④)A 精神的东西是不重要的B 精神不是物质的反映C 精神是物质的主观映象D 精神不能代替物质(21)“当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马克思主复习资料大全义

马克思主复习资料大全义

第一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狭义:马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广义: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义是开放的体系。

①创造者、继续者的认识成果:由马恩创立的,并由后来的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思想学说体系。

②阶级属性: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③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④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②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④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1.如何学习:理论联系实际。

2.为何学习:因为马克思主义涉及到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前途和命运,涉及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涉及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命运,涉及到人类的现实问题的解决和未来的发展前途。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绪论、第一章单选1、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P362、在实际工作中,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这倾向属于(经验主义)P28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包括(毛泽东思想)P134、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P425、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P356、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P157、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P418、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P51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P271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P3511、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被动的反映,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这种观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P8412、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房子同楼房、草房、瓦房等的关系属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P6113、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P191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P5515、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

这一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事物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P61—6216、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是(黑格尔)P5—617、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P5318、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是(社会性劳动)P8119、区别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是否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P5420、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

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P6721、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是(物质生产实践)P4922、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费尔巴哈)P62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P5124、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这体现的是规律的(普遍性)P792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62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P2727、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P1928、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实践)P4629、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P4030、下列关于本质和现象的表述错误的是(现象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P7731、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相对主义诡辩论)P423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P18多选1、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倾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辨析题。

1、哲学等于世界观。

(P9)2、唯物主义就是重物轻人的物本主义,唯心主义就是重人轻物的理想主义。

(P9)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个独立的哲学派别。

(P9)4、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P10)5、哲学具有民族性,所以,不同民族的哲学是绝对排斥的。

(P10)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人类”的哲学。

(P10)四、简答题。

1、简述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P11)2、什么是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怎样?(P11)3、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二个方面及其关系。

(P12)4、简要说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P12)5、怎样理解哲学的阶级性?(P12)6、简述哲学与文化的关系。

(P13)7、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

(P13)8、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特点?(P13)9、为什么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P14)10、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P14)1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15)12、简要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P15)1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

(P15)五、论述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重大意义?(P16)2、当代西方哲学主要存在哪两种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如何正确对待它?(P17)3、试述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统一。

(P17)4、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P18)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三、辨析题。

1、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P35)2、人类世界就是人类社会。

(P35)3、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P35)4、人脑是思维的物质器官,因此有了人脑就会自动产生意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整理-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整理-重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科1、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马恩的崇高理想、勤奋好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他们两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自身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内在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的广义理解:包括创始人在内及其继承者-----列宁主义、中国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第三、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中国近期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注意理解把握要点,二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相对于最高理想来说,共同理想是近期的具体理想。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重点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哲学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重点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哲学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习重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哲学的革命1、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P11、13。

时代背景: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正经历一场空前的社会变革,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大机器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世界范围的交往关系;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凸显,经济危机频频发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艰难困苦;资产阶级为开辟世界市场,用血与火开路,到处建立殖民地,使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等等。

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社会背景。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广泛吸纳了其他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其中主要包括古希腊哲学,近代欧洲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15-1830)历史雪茄的观点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等,这些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和理论渊源。

2、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两个转变”→唯物主义、共产主义。

两个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转变的结果。

他们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

(1)马克思的哲学观。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如何理解?p19~20。

如何理解:马克思认为,哲学要抓住“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问题“是公开的、无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哲学应该是对人民最关心的时代问题的探究,是对人民根本的意愿、要求和呼声的理论表达。

他主张哲学应该走出书斋,从“爱好宁静孤寂,追求体系的完满”转向考察人们的现实生活,使哲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在1844年2月发表于《德法年鉴》上的《伦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表明,他已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马原理知识点第一章

马原理知识点第一章

马原理知识点第一章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科学理论,它主要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由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产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人类的历史是一个朝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过程。

2.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它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所获取的利润。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为工人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3.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4.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目标。

它主张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原则。

二、社会形态的演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过程,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特定的社会关系和阶级矛盾。

社会形态的演变是由社会矛盾的不断发展和解决推动的。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重点对象,其基本矛盾主要集中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上。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这种矛盾体现为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雇佣工人追求工资最大化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导致了无产阶级的觉醒和反抗,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可能。

马克思主义考试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考试复习资料

现实性,现象性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P54 1、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P63 1、实践是人们能动的改进的对象性活动。 2、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 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P64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P95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 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P96 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2、社会意识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 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第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的结果。 第2,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3,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4,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第5, 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 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 佛是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 P49 1、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 法。 2、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 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3、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 论内在的包含重点论。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P41 1、联系具有多样性,主要方式: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 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事物的灭亡。 3、新事物的特征:1,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2、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 趋势;3、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P43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 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远发展的内在动力。 P45 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矛盾存在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 发展过程的始终。 2、矛盾特殊性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是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 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复习资料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扬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扬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概括总结科学在概括总结科学发展特别是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物质观。

学的物质观。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意义: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的可知性,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的可知性,坚持了反映论和可知论坚持了反映论和可知论的原则,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的原则,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从而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及其概念区别开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它以“客观实在”作为物质的唯一特性,这就建立了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飞跃,实现了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飞跃,为辩证唯物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义物质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如何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如何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答:关于世界统一性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关于世界统一性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①世界上多种多样的事物①世界上多种多样的事物有没有统一性。

②如果世界万物存在着统一性,它们统一于什么?有没有统一性。

②如果世界万物存在着统一性,它们统一于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总结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成果,以各门科学提供的材料为基础,对世界统一性问题作出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科学回答。

马克思原理复习重点

马克思原理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导论部分:①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

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③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④十九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⑤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⑥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①(选择判断)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②(选择判断)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统一性,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③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④(简答题)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这一界定继承和汲取了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实现了物质定义的科学化。

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3章重点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3章重点内容

总结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三章要点复习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一)哲学的物质范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客观实在性的意义:1.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2.坚持能动的反映论(意识的反作用)和可知论3.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4.自然论与历史观的统一(二)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基本存在形式。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从起源来看:1.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4.意识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四)意识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其表现为: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物质的3.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马克思:实践物质概念恩格斯:物的总和列宁:客观实在——客观实在的意义物及其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静止是相对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意识与人工智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以下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3.多样性4.条件性(二)事物的变化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1.新事物适应了环境变化2.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消极腐朽的因素,保留了旧事物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二、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原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原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C.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物质的观点B. 运动的观点C. 实践的观点D. 发展的观点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形而上学理解的矛盾的同一性是()A. 没有差别的同一性B. 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C. 包含差别的同一性D. 具体同一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C. 实践的观点和可知的观点D.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8.人们制造飞船,发射火箭,克服地球引力,是()A. 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B. 对规律的辩证否定C. 对规律的根本改造D. 对规律的发展9.“先富——共富”和“台阶式”发展战略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中()A.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B.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原理C.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原理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的原理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A.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B.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联系,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C. 既看到了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D. 既没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 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单项选择题答案]1.D2.C3.A4.C5.D6.A7.B8. A9.A 10.D 11.A 12.D13.A 14.A 15.C 16.D 17.B 18.A 19.D二、多项选择题1.辩证法经历的基本形态有()A.朴素辩证法B.唯心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C.自然辩证法2 时间空间作为“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一节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中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二)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将爱智学问翻译成“哲学”,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

(三)1930年写成《反对本本主》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

1937年写成《实践论》、《矛盾论》,毛泽东哲学思想得到了系统的理论表述。

建国以后写成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毛泽东哲学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指的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五)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六)哲学指导具体科学,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七)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八)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九)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列宁指出: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根据的,它无疑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十)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

恩格斯针对不可知论指出:“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

”一切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

他们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

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但他们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一种观点认为,既然宇宙是无限的,又是无限发展的,而人类总有灭亡之时,因此人类不可能彻底认清宇宙。

显然,可知论是错误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上只有没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正确的说法:世界上只有没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十一)不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其典型代表人物是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和德国哲学家康德。

(十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1.它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2.它是各种哲学派别相互论争的理论焦点;3.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核心内容。

(十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十四)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

(泰勒士的哲学思想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的开始。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别是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

3.辩证唯物主义;(十五)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类型: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绝对精神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

(十六)辩证法是主张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用联系、运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包括:古代朴素辩证法,古代辩证法,唯心辩证法。

形而上学: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

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十七)物质:列宁对物质概念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十八)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十九)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所处的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移动;没有发生质变。

(二十)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二十一)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

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不可逆性,它总是沿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单一方向流逝。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

空间的特性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度、宽度和高度三个维度,都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二十二)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实在性,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

(二十三)世界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就我国而言,最大的实际就是正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方面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另一方面还很不发达。

(二十四)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只是生物进化的产物,更主要的还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因为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实践尤其是社会性的劳动.。

本质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反映形式却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作用:意识能动性,是指人所特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

意识能动性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二十五)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我们提出“两手抓”方针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十六)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和规则的区别联系:规则是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它是主观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忠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

当然,规律与规则也不是毫无联系,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指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规律具有客观性: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

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

人们能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

(二十七)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还是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动能动性。

根据上述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节(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三)发展的概念: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四)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对对立。

矛盾的同一性使事物保持量变状态,而斗争性则使事物发生质变,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共同起作用,推动事物发展。

(五)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

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

(六)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迎刃而解。

当然次要矛盾解决得好,也有助于主要矛盾解决。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七)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矛盾双方中起着主导作用、居支配地位的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

所谓“两点论”,就是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在众多的矛盾中,既分析主要矛盾,又分析次要矛盾,在一个矛盾中既要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分析矛盾的次要方面。

所谓“重点论”,就是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