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第一章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第一节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中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二)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将爱智学问翻译成“哲学”,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
(三)1930年写成《反对本本主》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
1937年写成《实践论》、《矛盾论》,毛泽东哲学思想得到了系统的理论表述。
建国以后写成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毛泽东哲学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指的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五)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六)哲学指导具体科学,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七)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八)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九)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列宁指出: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根据的,它无疑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十)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恩格斯针对不可知论指出:“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一切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他们
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但他们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一种观点认为,既然宇宙是无限的,又是无限发展的,而人类总有灭亡之时,因此人类不可能彻底认清宇宙。显然,可知论是错误的。另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上只有没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事物。正确的说法:世界上只有没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十一)不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其典型代表人物是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和德国哲学家康德。
(十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1.它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2.它是各种哲学派别相互论争的理论焦点;3.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核心内容。
(十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十四)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泰勒士的哲学思想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的开始。)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别是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3.辩证唯物主义;
(十五)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类型: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绝对精神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
(十六)辩证法是主张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用联系、运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包括:古代朴素辩证法,古代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形而上学: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十七)物质:列宁对物质概念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十八)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十九)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所处的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移动;没有发生质变。(二十)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
的,因而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二十一)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不可逆性,它总是沿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单一方向流逝。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性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度、宽度和高度三个维度,都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二十二)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实在性,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二十三)世界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我国而言,最大的实际就是正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方面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另一方面还很不发达。
(二十四)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只是生物进化的产物,更主要的还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因为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实践尤其是社会性的劳动.。本质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反映形式却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作用:意识能动性,是指人所特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意识能动性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二十五)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我们提出“两手抓”方针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十六)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和规则的区别联系:规则是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它是主观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忠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当然,规律与规则也不是毫无联系,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指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规律具有客观性: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人们能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