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因和烃源岩(2010)

合集下载

第一章 油气形成与烃源岩分布

第一章 油气形成与烃源岩分布
(2) 中国西部泥盆系烃源岩研究(王飞宇,2000)
第一节 油气成因热点问题讨论
五、优质源岩产烃问题 1.背景
(1)有效烃源岩产烃一直是广泛接受的观点 (2)从排烃角度认为过厚的烃源岩可能不利
于排烃 (3)烃源岩厚度对烃源岩致关重要
五、优质源岩产烃问题
2、新的发现
(1)国外许多盆地发育的烃源岩厚度不大,但丰度非常高 (阿尔伯达盆地,西伯利亚盆地)。阿尔伯达盆地 西部落基山前(Banff)考察结果(2002年9月)
二、二次生烃问题
3 、二次生烃模式
(4)在起始成熟度进入一次连续生烃“生油门 限”的前提下,二次生烃历程中普遍存在 两个生油高峰。其中第二个生烃高峰为二 次生烃的高峰。
(5)二次生烃作用的生烃“死线”与一次连续 生烃基本一致,均在Ro (3.5%~4.0%)间。
(6)二次生烃的上述特征和演化规律严格受生 烃动力学的控制。
1.泥岩孔隙度与热成熟度的理论关系
2)泥岩孔隙度演化
随着埋藏深度增大、孔隙度逐渐变小事实使Athy(1930)、Rubey和 Hubbert(1959)先后认识到泥岩孔隙度与深度之间为指数关系:
Φ Φ0ebz
(6-4)
其中,Φ为孔隙度,Φ0为地表平均隙度,z 是埋深,b为经验系数。作 者虽未说明他为什么要选用这种形式来拟合他的数据,但自从这以后,
(4)在起始成熟度进入一次连续生烃“生油门限” 的
前提下,二次生烃历程中普遍存在两个生油高峰
(5)二次生烃作用的生烃“死线”与一次连续 生
烃基本一致,均在Ro (3.5%~4.0%)间
三、 深部超压环境对生烃的抑制作用
1 . 问题的理论依据
(1)有机质热解生烃,是固态干酪根向液态烃转化 的化学反应过程,过高的压力必然阻止反应的 进行。

02 油气成因和烃源岩

02 油气成因和烃源岩

02 油气成因和烃源岩一、名词解释:1、沉积有机质2、地温梯度3、门限温度4、门限深度5、烃源岩(生油岩)6、镜质体反射率(Ro)三、填空:1、沉积有机质开始大量生成石油时的最低温度称为门限温度,与之相应的最小深度称为门限深度。

2、Ⅲ型干酪根与Ⅰ型干酪根相较,前者O/C原子比较大,而H/C原子比较小。

3、三种主要类型干酪根相比较,形成石油意义最大的是Ⅰ型干酪根,最差的是Ⅲ型干酪根。

4、促使盆地内有机质向油气演化的地质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时间。

5、在常温压下,能溶于有机溶剂的那一部分沉积有机质叫做沥青,不溶的那一部分叫做干酪根(Kerogen)。

6、盆地内油气演化的终极产物是碳沥青和次石墨。

(干气已经被氧化了。

碳沥青,一种变质程度很高、含碳95%以上的黑色坚硬固体的沥青类型。

碳质沥青进一步碳化的产物。

外表和性质与无烟煤相似,多为暗一亮光泽。

为不溶于有机溶剂、也不熔化的黑色坚硬物质,几乎全部由碳类物质或游离碳组成。

根据变质程度又可分为:低级碳沥青、高级碳沥青和次石墨三种。

碳沥青,又称沥青煤或碳沥青煤,是指充填于断层破碎带或裂隙带中的一种含碳量和发热量均较高的固体可燃矿产。

我国主要产于南方缺煤省、自治区。

与一般煤矿床相比,碳沥青的产出形态复杂、变化较大、规模较小,不具有大规模工业开采价值,但对南方缺煤地区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加之碳沥青中富含钒、镍、钼等多种稀有金属,常具有较大的开采价值。

[来自互动百科])7、若盆地古地温梯度较高,则门限深度相应低(烃源岩只有在适当的温度场条件下,才能达到最大的生烃量,热流太高会使烃源岩很快通过“生油窗口”进人生气阶段,造成油窗狭窄;热流太低则使烃源岩难以成熟,使勘探目的层深度加大,导致储层产能过低,勘探成本增大,甚至失去勘探价值;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历史与其经历的古热场密切相关,古地温梯度越高的地区,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的深度就越浅、时间越早)四、选择性填空(每题选择一正确答案):1、大量研究表明:有机质开始大量形成石油的门限温度一般为 D ℃。

045第四章 油气成因和烃源岩(第五节烃源岩)

045第四章 油气成因和烃源岩(第五节烃源岩)
元素中,碳含量最高、最稳定,因此是最主要的丰度指标。 氯仿沥青“A”是对岩石进行氯仿抽提再进行色层分离可得到总烃含量,
也能反映有机质的丰度。
我国陆相生油层评价标准

生 目

好 层层


岩相
深湖-半
深湖相
干酪根类型
腐泥型
中等生 油层
半深湖浅湖相
中间型
差生油 层
浅湖-滨 海相
腐植型
非生油 层 河流相
萜烷多见于高等植物。
有机质成熟度
有机质成熟度是指在有机质所经历的埋藏时间内,由于增温作用所引起 的各种变化。
评价有机质成熟度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包括:镜质体反射率(R0)法、孢 粉和干酪根的颜色法、岩石热解法和可溶有机质的化学法。
还要应用多种成熟度标尺和TTI等预测方法来估算烃源岩中有机质的成熟 度。
<100 <1
有机质的类型
有机质的类型常从不溶有机质(干酪根) 和可溶有机质(沥青)进行分析。
干酪根类型的确定是有机质类型研究的 主体,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元素分析、光 学分析、红外线光谱分析以及岩石热解 分析等。
元素分析
元素分析:是从化学性质和本质上来把握其类型的。 从全球来看,石油主要产生于腐泥型或腐植形过渡的有机质;腐植型主
碳, IO)与干酪根元素组成分析能很好 对比。可利用这两个指数绘制范氏图确 定烃源岩中有机质的类型。
烃源岩中的干酪根分类
煤岩 学分 类
孢粉学分类 显微组分 显微组分细分
元素 分析
岩石 热解 分析
Tissot分类 中国分类 原始H/C原子比 原始O/C原子比 生烃潜力
降解率(%)
藻质
絮质
草质
木质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_烃源岩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_烃源岩
丝质体
②根据干酪根的显微组成划分类型
T=(100A+50B-75C-100D)/100
A、B、C、D 分别为腐泥组、壳质组、镜质组和惰质组的含量
T >80 Ⅰ型 T =80-40 Ⅱ1型 T=40-0 Ⅱ2型 T<0 Ⅲ 型
②根据干酪根的显微组成划分类型 Ⅰ型干酪根
②根据干酪根的显微组成划分类型
(2)氯仿沥青“A”
干酪根(Kerogen):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 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有机质。干酪根是沉积有 机质的主体,约占总有机质的80~90%。
氯仿沥青“A”(Bitumen): 岩石中可溶于有机溶剂的部分。 常用的有机溶剂为氯仿,可溶有 机物称为氯仿沥青“A”。
氯仿沥青“A”组分 利用石油中化合物
(1)有机质干酪根 化学分类
根据干酪根样品的 C、H、O元素分析 将干酪根划分为三 种主要类型: I 型、 Ⅱ型、 Ⅲ型
( 2 )显微组分分析方法 ①干酪根的显微组成 用光学方法对干酪根组分形态进行的描述 ——用反射光观察干酪根(煤岩学方法)
❏ 腐泥组: 包括无定形体和藻类体,富氢组分
主要来源于藻类或藻类被改造的残余
第二章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油气生成模式
有机生油学说:干酪根成烃模式
原始生物物质


干酪根
油气是怎样生成!
《石油地质学》研究目的
◆ (1)沉积盆地是否含油气?

——油气是哪里生成的?
◆ (2)油气藏在哪里?
◆ (3)有多少油气?
油 气 来 源
P1
P1泥岩为什么能够生油?
排2油藏
?
J1泥岩生油?
(二)烃源岩地球化学研究 ——烃源岩的判识

__油气的成因与烃源岩

__油气的成因与烃源岩
球化学家的认同,但对有机质的成烃演化过程历来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假说和认识,这些不同认识间的
争论归结起来可概括为石油是成岩早期形成还是成
岩晚期生成的,这就是石油有机成因的早期成油说
和晚期成油说。
三、早起有机成因说
二十世纪上半叶是早期成油说空前活跃的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的有机 学派大多持早期成油观点。十九世纪末E.Orton(1888)在对当时关于石油生 成、运移和聚集的观点作评述时就表明其更倾向于石油早期形成,这可能是 最早出现的油气早期形成观点。McCoy & Keyte(1934)、Van Tuyl & Parker(1941)、Levorsen(1954)、Weeks(1961)和Hedberg(1964)等通过对 世界各种地质资料的研究确信,油气能够在早期低温条件下形成并聚集在早 期形成的圈闭中。
还应提及,唯海相生油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很盛行,在国外 尤其得势。只有Кpзг(1923)认为陆相植物是石油的原始物 质;南廷格尔曾于 1939年探讨过陆相生油的可能。二十世纪四十 年代,我国学者潘钟祥、黄汲清等力排众议,以中国油田实例丰 富的资料雄辨地论证了陆相生油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动摇了唯海 相生油论,而今已很少有人再反对陆相生油了。 以上对石油成因的研究和发展历程仅是一个轮廓性的回顾。 实际上在各个时期中除主流派外,在某些问题某个环节上持有不 同观点者不乏其人。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的积累,油气有机 起源说不仅有了充分的论据,而且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体系,从而 被大多数业内人士所接受。然而,正如朱起煌(1991)所言,石 油的成因问题,终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也许象一个复杂的 方程,有两个或多个解。近些年来有国内学者(张恺,1996)明 确提出油气成因"二元论",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思路。

油气成因和烃源岩课件

油气成因和烃源岩课件
油气成因和烃源岩课件
CONTENTS
• 油气成因 • 烃源岩 • 油气勘探 • 油气开发 • 油气储运
01
油气成因
油气形成的过程
有机物质形成阶段
在沉积环境中,有机物质(如 动植物遗体)通过沉积和埋藏
过程逐渐形成。
生物降解和热解阶段
随着埋深的增加,有机物质在 缺氧的环境下经过生物降解和 热解作用转化为油、气和干酪 根等。
05
油气储运
油气的储存方式
地下储存
利用地下岩层孔隙和洞穴 储存油气,优点是安全性 高、容量大,缺点是开采 成本高。
地面储存
利用储罐、储气库等地面 设施储存油气,优点是便 于管理和监控,缺点是容 量相对较小。
海上储存
利用海上平台或浮式储油 装置储存油气,优点是容 量大、灵活性高,缺点是 技术难度大、风险较高。
腐殖型等)和丰度对油气的生成
具有决定性作用。
温度和压力
温度和压力是影响有机质热解和 油气形成的动力学因素。 03
时间
04 油气形成需要足够的时间,使有 机质经过充分的转化和油气生成 。
油气形成的机理
生物降解作用
在缺氧环境下,微生物通过降解有机 质释放出甲烷等气体。
热解作用
随着温度升高,有机质中不稳定的组 分热解形成轻质油和气体。
0 开发与生产 4在证实油气藏存在后,进行开
发方案设计和生产工作。
油气勘探的实践
案例分析
介绍国内外成功的油气勘探案例,分析其 成功的原因和技术手段。
实践操作
通过模拟实验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动 手进行油气勘探实践操作。
经验总结
总结油气勘探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提高学 生对油气勘探的认识和理解。

第六讲 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第六讲 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第二章 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第二节 沉积有机质的成烃演化
一、油气成因现代模式 1.烃的演化 1.烃的演化 2.油气生成的阶段性及特征 2.油气生成的阶段性及特征 3.生油理论的新进展(选讲) 3.生油理论的新进展(选讲) 生油理论的新进展 二、有机质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温度和时间 有机质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温度和时间
第二节 沉积有机质的 成烃演化
四个逐步过渡的阶段: 四个逐步过渡的阶段: 生物化学生气阶段——沉积有机质演化的未成熟阶段 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沉积有机质演化的未成熟阶段 热催化生油气阶段——成熟阶段 热催化生油气阶段——成熟阶段 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高成熟阶段 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高成熟阶段 深部高温生气阶段——过成熟阶段 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过成熟阶段
(2)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3)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4)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第二章 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分三个阶段: 分三个阶段: 成岩作用阶段——未成熟阶段 未成熟阶段 成岩作用阶段 后生作用阶段——成熟阶段 成熟阶段 后生作用阶段 变生作用阶段——过成熟阶段 过成熟阶段 变生作用阶段
第二章 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第二章 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3.干酪根成油理论的新进展 3.干酪根成油理论的新进展 我国地球化学界对低熟油的认识和研究 始于80年代初, 80年代初 始于80年代初,目前已取得了可喜的研究进 王铁冠等(1995) 展。王铁冠等(1995)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 基础上, 基础上,通过对大量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实例 解剖,分析了木栓质体、树脂体、 解剖,分析了木栓质体、树脂体、细菌改造 陆源有机质、 陆源有机质、藻类和高等植物生物类脂物以 及富硫大分子(非烃、沥青质和干酪根) 及富硫大分子(非烃、沥青质和干酪根)等 五种不同原始母质的早期生烃机制。 五种不同原始母质的早期生烃机制。

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教学目的与教学思路
掌握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及促使有机质演化 成烃的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 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
上节的内容: 油气生成的基本理论 问题的提出: ★ 油气生成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 什么地质环境可以生烃?
第三节 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
一、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 二、有机质转化成油的影响因素
有机成因气 按其有机质类型——腐植气、腐泥气 按热演化阶段——生物气、热解气、裂解气 腐植型有机质(包括煤)的热解气和裂解气称为煤型气 腐泥型有机质的热解气和裂解气称为油型气
天然气与石油形成条件比较
第二章 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一、生物成因气
1. 生物成因气的形成
生物成因气是指成岩作用阶段早期,在浅 层生物化学作用带内,沉积有机质经微生物的 群体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天然气,主要是甲 烷气及部分 CO2 和少量 N2。有时也混有早期低 温降解形成的烃气。
第四节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 一、生物成因气
二、油型气 三、煤型气
四、无机成因气
第二章 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第四节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
天然气按成因可分为四种类型:
生物成因气、油型气、煤型气 和无机成因气
第二章 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天然气:广义上,是指自然形成的、在标准状态下呈 气态的单质和化合物。
无机成因气根据来源机制——宇宙气、幔源气、岩浆 岩气、变质岩气、无机盐类分解气
深 海 沟
大陆板块内 部
西太平洋 型大陆边 缘弧沟体 系
大洋板块
大西洋 碰撞山 型张裂 带 大陆边 缘
大陆板块 内部
第二章 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2.岩相古地理环境
海相环境:
第二章 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源岩油气

源岩油气

源,是烃源岩的“源”。

那么什么叫烃源岩?烃源岩(source rock)通常叫生油岩,即“油源岩、气源岩和油气源岩”,也可分为粘土岩类烃源岩、碳酸盐岩类烃源岩、煤系烃源岩。

一般浅海相、三角洲相、深水-半深水湖相,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繁殖和保存的环境,其通俗的定义是:“富含有机质、大量生成油气与排出油气的岩石。

就是说“是一种能够产生或已经产生可移动烃类的岩石”。

烃源岩是与烃类有机起源说紧密联系的,因此,评价烃源岩必须依据油气成因的现代概念,亨特(J.M.Hunt,1979)将烃源岩限定为"曾经产生并排出了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之烃类的细粒沉积"。

从广义的成烃角度来看则既指成熟烃源岩,也包括未成熟烃源岩。

因为生物成因气也可以形成工业性聚集。

蒂索(B.P.Tissot,1978)则定义为"可能产生或已经产生石油的岩石叫做生油岩"。

在一定的地质背景下形成的一套生油岩与非生油岩的岩性组合,叫做生油岩系。

通常要从“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等三个方面的分析来对其作出定性定量评价。

2009年,美国天然气产量取代俄罗斯重回世界第一,主要原因是源内成藏的页岩气产量快速增长,并实现了规模有效开发。

最近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石油产量将在2020年取代沙特成为世界第一,日产油量将达到1110万桶/日。

主要原因是美国将页岩气开发技术移植到源内成藏的页岩油开发,页岩油产量也实现了快速增长,2011年已达到3000万吨,助推美国石油产量快速增长。

源内油气资源大有可为、不可限量。

我国源内油气资源开发已出现星星之火。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统(烃源岩)长7地层,在页泥岩夹杂粉细砂岩地层新钻7口水平井,试油日产100-184方/天,爆出了页泥岩产油的最大冷门,可谓意义重大,值得高度重视的很好现象。

在四川盆地,中石化四川元坝页泥岩地层钻探的元21井,日产50.7万方/天,据报道要建10亿方产能。

油气成因理论和烃源岩

油气成因理论和烃源岩
3.世界上既没有化学成份完全相同旳两种石油,也没有成份完 全不同旳两种石油;所以,石油旳相同性是主要旳,这恰好阐 明它们旳成因可能大致相同,而它们在成份上旳差别性则可能 同原始生油物质和生成环境旳不尽相同以及油气生成后旳经历 变化有关。 4.油气元素构成与有机物质相近; 5.油层温度极少超出100摄氏度;有些深部油层温度可达141℃。
补充3.石油及大多数天然气旳碳同位素构成与生物物质旳碳 同位素构成接近;
补充4.灰岩晶洞和介壳及封闭旳砂岩透镜体中油气只能源于 沉积有机质;
主张沉积物所含原始有机质在成岩过程中,逐渐转 化主为张石沉油积和物天埋然深气到,较并大运深移 度到,邻到近了旳成储岩集作层用中晚去期。或
油气有机成因 早期生油说 后生作用早期,沉积物中旳不溶有机质到达成熟, 热降解生成大量液态石油和天然气。 晚期生油说
主要根据:
1.试验室中,从无机物中合成得到了烃类; 2.天体光谱分析:有碳、氢和烃类;
3.火山喷出气体、岩浆岩旳包裹体中含烃; 4.陨石中鉴定出烃类; 5.石油旳旋光性,可由非旋光物质合成,卟 啉也可无机合成(近期有人以为)。
作为石油起源假说,主要有下列几种:
①碳化说(门捷列夫,1876),以为在地球内部水与金属 碳化物相互作用,能够产生碳氢化合物;
目前,尤其是我国,基本是以有机成因晚期成油学 说观点进行石油地质学研究和勘探开发旳。既有人提 出,成油旳过程是屡次旳,即早期也有,晚期也有, 宜将两种观点统一起来。
一、油气无机成因说
石油工业发展早期,从纯化学角度出 发,以为石油是无机成因旳。 大致可归为两类:
地深成因说,以为烃类形成于地球深处; 宇宙成因说,以为烃类早在地球形成旳宇 宙阶段即已形成。
四、油气有机成因早期成油说

石油烃源岩的形成与沉积环境演化

石油烃源岩的形成与沉积环境演化

石油烃源岩的形成与沉积环境演化石油烃源岩是指含有丰富有机质,有潜在石油生成能力的沉积岩。

它是石油的原始来源,这种岩石通常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

本文将探讨石油烃源岩的形成与沉积环境演化。

首先,石油烃源岩的形成需要适宜的环境,主要包括湖泊、河流、浅海和海岸等地。

这些环境通常有较低的氧含量,以减少有机物的生物分解。

此外,湖泊和浅海通常有稳定的沉积条件,有机物可以堆积在底部,并逐渐埋藏在堆积物下方。

其次,有机物的来源对石油烃源岩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有机质可以来自生物遗体和植物残渣的沉积,也可以是微生物的活动产物。

当这些有机物被埋藏在沉积物中时,它们会经历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地球化学变化,最终形成石油和天然气。

石油烃源岩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有机质的输入和堆积、早期诊断化石形成、有机质的去除和形成烃源岩。

第一阶段是有机质的输入和堆积,有机物通过沉积过程被送入湖泊和海洋,然后在底部积累。

在第二阶段中,有机质会经历早期诊断化石形成过程,如藻类、胚胎、孢粉和浮游生物的残留物会保留在岩石中。

这些化石在后续过程中也可以提供有关沉积环境的信息。

第三阶段是有机质的去除过程,这是在压实和硬化底部沉积物期间发生的。

有机质会被压实和去除,使其发生热解并产生石油和天然气。

最后一个阶段是形成烃源岩,有机质会在埋藏过程中逐渐分解和转化成烃源岩。

石油烃源岩的演化过程也与沉积环境的演化密切相关。

沉积环境的变化可以影响有机质的输入和堆积,进而影响石油烃源岩的形成。

例如,当湖泊逐渐浅化并发生退化时,有机质的输入量会减少,从而对石油烃源岩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同样,海岸线的变化也会影响沉积环境,如海平面上升会导致原有的石油烃源岩被淹没,而形成新的石油烃源岩。

总而言之,石油烃源岩的形成与沉积环境演化密切相关。

适宜的环境和有机物的输入是形成石油烃源岩的基本条件,而沉积环境的变化则会对石油烃源岩的形成产生影响。

对石油烃源岩形成和沉积环境演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石油资源的分布和潜力。

油气生成与烃源岩的关系

油气生成与烃源岩的关系
主要产物及特征: 热裂解甲烷。 鉴别指标: Ro>2.0%。
第二章 油气生成与烃源岩
有机质成烃演化与油气生成各阶段特征
成岩阶段 油气生成阶段 温度、压力 有机质变化特征
主要产物
烃的特征
Ro
煤阶
生物化学作用为主,以
成岩作用 阶段(小 于 1500 米
生物化学生气 阶段(未成熟)
低温、低压 (小于 50~ 60o)
简单烃类与石油组成复杂性?
生物成因 ?
有机假说
19世纪中叶以来,研究者根据观察和实验 以低等动物为主的“动物学说”; 以藻类为主的“植物说”; “动植物混成说”。
证据:生物标志化合物及旋光性
成油时间
“石油是早期生成的烃类富集而成的” 数量上:现代沉积物的烃含量及烃转化率远 远低于古代沉积物; 质量上:现代沉积物的烃组成与原油和生油 岩均有较大的区别。 当母岩埋藏达到一定的深度和温度时,有机 质才可大量生成液态烃。
古代沉积岩中分散有机质的组成: 烃类:岩石中可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质。
是有机体生化作用的产物。 沥青:可溶于有机溶剂,是烃类和非烃类
物质的混合物。可分为油质、胶质及沥青质, 是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中间产物。
干酪根:不能溶解于有机溶剂的固体分散 有机质。
第二章 油气生成与烃源岩
§1 油气生成的原始物质
一 原始物质的来源 二 原始物质的形成 三 生油母质——干酪根


2
1
< 0.8
0.8—1.0
0/C
> 0.30
0.30~0.25
红 1460/1600 < 0.20
0.20~0.35
外 2920/1600 < 0.65

第五章 油气成因理论与烃源岩1

第五章  油气成因理论与烃源岩1

第五章油气成因理论与烃源岩一、有机成因的证据1、世界99%的石油产自沉积岩2、石油在地壳中的出现,与地史上生物的发育和兴衰密切相关3、在油田剖面上,含有层位总与富含有机质的层位有依存关系4、石油中找到了许多鱼异戊间二烯类、萜类和甾醇类有关的化合物5、石油的元素组成包括痕量元素组成,与有机质或有机矿产相近似6、石油具有旋光性7、各种生物物质通过降解可得到或多或少的烃类产物。

二、干酪根1、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性酸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2、根据H/C和O/C原子比可分为三种:藻质型、腐泥型、腐殖型三、油气生成的理化条件温度、时间、细菌、催化剂、放射性、压力门限温度:烃源岩到达门限温度时〔50-200〕,干酪根才开场成熟,与门限温度对应的深度〔1500-5000〕叫门限深度。

四、成烃演化与模式镜质体反射率〔Ro〕与有机质的成烃作用和成熟度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1、未成熟阶段——成岩作用阶段①②物质根底: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木质素等生物聚合物③化学作用过程:有机和无机过程。

生物水解、降解④烃类产物:挥发物、少量未熟——低熟石油。

⑤特点:正构烷烃具有明显的奇碳数优势⑥终结物:干酪根2、成熟阶段——深成作用阶段〔为干酪根生成油气的主要阶段〕①划分界限:该阶段从有机质演化的门限值开场至生成油气和湿气完毕为止,Ro为0.5%~2%②物质根底:干酪根③化学作用过程:当到达门限深度和温度时,在热力作用下,粘土催化作用,干酪根初期热降解生成石油,后期热裂解生成轻质油和湿气。

④烃类物质:湿气、凝析气、成熟石油⑤特点:该阶段按干酪根的成熟度和成烃产物划分为为油带和轻质油、湿气带,其特点分别为:油带:石油以中-低分子量的烃类为主,正烷烃奇碳数优势逐渐变为成熟油冲淡直至消失,环烷烃和芳香烃的碳数和环数减少,曲线有双峰变为单峰⑥终结物:干酪根残渣3、过成熟阶段——准变质作用阶段①划分界限该阶段埋深大,温度高,Ro>2%②物质根底:干酪根残渣和已生成的湿气、凝析气、轻质油③化学作用过程:高温热裂解④烃类产物:干气〔甲烷〕⑤特点:趋于向甲烷分子的化学热稳定;干酪根缩聚为富碳剩余物。

烃源岩有机质成烃阶段的划分

烃源岩有机质成烃阶段的划分

燃源岩有机质成燃阶段的划分一、理论学问回顾油气现代有机成因理论指出,油气是由经沉积埋藏作用保存在沉积物中的生物有机质,经过肯定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变化而形成的。

富含有机物质的细粒沉积物,随着埋深加大,温度不断上升,有机质渐渐向油气转化。

由于不同深度范围内促使有机质转化的条件不同,致使其转化的反应过程和主要产物具有明显的区分,并使有机质向石油转化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燃源岩中有机质的丰富程度和向油气的转化程度可以通过某些反映有机质丰度和成熟度的参数变现出来。

1.常用的有机质丰度指标目前常用的有机质丰度指标主要包括有机碳含量(TOC)、氯仿沥青“A”、总燃含量(HC)和岩石热解生煌潜量(S1+S2)等,这些指标数值越大,意味着有机质越丰富,通常这比较有利于油气的生成。

对于泥质燃源岩来说,评价其有机质丰度的标准可参考表∏-2J0应留意的是,岩石中TOC若太高(>3%),会造成无潜力碳太多,并非好燃源岩。

但TOC 太低,明显也不行。

岩石中的“A”含量,与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都有关, 其中受成熟度影响比较大,相互对比时应考虑大体为同一演化阶段。

表∏∙2-l泥质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评价标准2.常用的有机质成熟度指标用于评价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常见指标有镜质体反射率(R。

)、热变指数(TAI)、沥青转化率或燃转化率、CPI值(碳优势指数)、OEP值(奇偶优势比)、时间■温度指数(TTI)等。

镜质体反射率是一项确定有机质成熟度划分油气形成阶段特别有效的指标。

但因不同类型干酪根具有不同化学结构,达到各演化阶段所需的低温条件不同,因而在应用镜质体反射率推断有机质的成熟度时,对不同类型的干酪根应有所区分(图∏∙2-l)°热变指数(TAI)分五个级别:①级一未变化,有机残渣呈黄色;②级一稍微热变质,呈桔色;③级一中等热变质,呈棕色或褐色;④级一强变质,呈黑素;⑤级一剧烈热变质,除有机残渣呈黑色外,另有岩石变质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油气成因和烃源岩
(Petroleum Origin and Source Rock)
• 油气成因概述 • 油气有机成因理论 • 烃源岩及其评价 • 油气地球化学对比
第一节 油气成因概述
• 油气的基本特征:可流动性、源聚异地 • 油气成因争论的核心:起源物质和生成过程
• 油气无机成因说 Theory) (Inorganic Origin Theory) 油气有机成因说 Theory) (organic Origin Theory)
岩浆说(库德里亚夫采夫,1954)
• 油气起源与地球深部的岩浆有关 地球深处的岩浆中不仅存在碳和氢,而且还有氧、 硫、氮及石油中的其他微量元素。 • 它们在岩浆由高温到低温的变化过程中,自会发 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从而形成一系列石油中的化 合物。 • 然后伴随着岩浆的侵入和喷发,这些石油化合物 在地壳内部的有利部位经运移和聚集而形成油气藏。
粘土和页岩 大陆, 陆棚, 陆坡 碳酸盐岩 砂
粘土和页岩 碳酸盐岩 硅质沉积
沉积有机质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1) 生物物质的产量:主要取决于阳光、温度、湿 度、含盐度和营养。在海洋、温湿带的浅海区有良好 的透光性和营养条件,在大陆以湿热带最重要。 (2)原始有机质的保存条件:指生物死亡后的沉降 、沉积和埋藏过程中的氧化还原条件。 (3)沉降、沉积速度:有机、无机质点的绝对速度 ;有机、无机质点的相对速度。 (4)沉积物的粒度:粒度越细所含有机质越多。
类脂(Lipids) 类脂
• 狭义:主要是动植物的油脂。 • 广义:包括油脂、固醇类、萜类、烃类和 色素。 • 共同特性:不溶于水,但溶于极低性的有 机溶剂如氯仿、四氯化碳、乙醚、苯和丙酮。 • 特点: 抗腐能力强; 化学成分和结构 最接近石油。
类脂(Lipids) 类脂
天然有机质与石油的平均元素组成 类 型 碳水化合物 木质素 蛋白质 类脂 干酪根 沥 青 石 油 元素组成(质量百分数) H S N 6 / / 5 0.1 0.3 7 1 17 12 / / 6 5 2 10 3 1 13 1.5 0.5
高温说(切卡留克,1971)、深成说(高 尔德,1977)等
• 板块理论的兴起,大洋中脊喷出物 油气地质实际,未能有效地指导油气勘 探实践。世界上绝大部分油气不是埋藏在地壳深部 的岩浆岩或变质岩中,而是储集在沉积岩中,特别 是常和已证实为生物成因的煤、油页岩等其他可燃 有机岩类共生; ? 石油中显著具有机成因的某些生物标志,如旋光 性,而岩浆岩中缺乏这些物质; ? 无机成因的碳氢化合物,品种十分单调,无法说 明已经找到的极为复杂的石油化学组成。
1. 干酪根的概念
干酪根一词首先由Grum Brown(1912)提出 ,原意指苏格兰页岩中经蒸馏产出的油状物 质,后意为能产生油状物质的有机质,并称 为油母质。 定义: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 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沉积物中未固结的有机质以腐殖酸为主, 它是沉积岩中干酪根的前身。
1. 干酪根的概念
? 在地球深处并没有发现大量碳化铁的迹象;地球深处不可能 有地下水存在
宇宙说(索柯洛夫, 宇宙说(索柯洛夫,1889) )
太阳系中的木星、土星、 太阳系中的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等行星的气 圈中以及彗星的尾部等天体光谱分析发现有甲烷; 圈中以及彗星的尾部等天体光谱分析发现有甲烷; 烃类化台物可由Fischer-Tropsch反应无机合成: 反应无机合成: 烃类化台物可由 反应无机合成 nCO+2nH2 → (-CH2)n+nH2O • 碳氢化台物是宇宙中固有的,在地球尚处于熔融状态 碳氢化台物是宇宙中固有的, 时即已存在于大气圈中,后随着地球的冷却收缩, 时即已存在于大气圈中,后随着地球的冷却收缩,被 凝结于地壳上部,并沿裂隙分离出来, 凝结于地壳上部,并沿裂隙分离出来,当有孔隙性地 层和其上被非渗透层覆盖时则可聚集成油气藏。 层和其上被非渗透层覆盖时则可聚集成油气藏。
(二)晚期成因说
• 应该看到,原始有机质从沉积、埋藏到转化为石 油和天然气,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在承认晚期 成油起主要作用的同时,也不能一概否定早期成油 的影响(未熟油、浅层甲烷气),只不过在生油的 量上可能多少不一,以晚期为主。 • 现在看来,液态石油的成因主要是晚期成因,而 天然气的成因条件转化较为宽松(多源、多阶段)。
蛋白质(Proteins) 蛋白质
• 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在动物组 织中含量最高,低等植物中的含量高于高等 植物。 • 蛋白质构成了生物体中大部分含氮化合物。 • 蛋白质只要经过去羧基和去氨基后便可形 成烃类。 • 蛋白质容易受喜氧细菌破坏,不利保存。
木质素(Lignin) 木质素
• 木质素仅存在高等植物中,是一种贫氢、 富碳、富氧、富含芳环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 • 木质素具有比纤维素更强的抗腐能力,是 成煤的重要母质,也可生成天然气,也可能 是石油中芳烃的母质之一。
C 44 63 53 76 79 84 84.5
O 50 31.6 22 12 8 2 0.5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单糖或单糖的聚合体的总称, 通式可写为Cn(H2O)m,包括葡萄糖、淀粉、 纤维素、几丁质等,是植物的主要组成,动 物中数量较少。 实验证明,碳水化合物被氢还原后可以得到 烃类,但碳水化合物大多容易被喜氧细菌消 耗或被水解,难以保存下来。
(四)沉积有机质的分布和丰度
丰度用有机碳含量 表示。现今所测的残余 有机碳含量。 绝大多数沉积有机 质呈分散状态与泥质沉 积物相伴生,含量一般 小于10%。 沉积岩中有机质在 地质历史时期分布具不 均衡性。
地史中有机碳的丰度
不同沉积环境或者不同岩性岩相条件下 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含量差别很大
位置 平均值/ 质量% 0.99 0.33 0.28 重量 /1016t 0.82 0.08 0.09 大 洋 位置 平均值/ 质量% 0.22 0.28 0.26 重量 /1016t 0.07 0.10 0.04
沉积岩中 的干酪根是 最重要的成 烃母质。 Hunt(1979) 认为,80- 95%的石油 烃是由干酪 根生成的。
巴黎 盆地 托尔 页岩 有机 质各 组分 含量 随深 度的 变化
2.干酪根的物质组成和分子结构 2.干酪根的物质组成和分子结构
(五)干酪根(Kerogen) 干酪根
沉积岩中的干 酪根是有机碳 存在的最重要 的形式,其占 沉积岩中分散 有机质总量的 80-90%,甚 至更高。
Durand(1980)估计, Durand(1980)估计,沉积岩中的干酪根总量约比化石燃料 估计 资源总量大1000 1000倍 资源总量大1000倍。
二、油气有机成因说
• 石油是地质历史时期中的生物有机质在还原环境 中转化而成的 根据主张石油形成于沉积物成岩作用的早期或晚 期,分为早期有机成因说、 晚期有机成因说 根据成油原始有机质来源分为:动物说、植物 说、动植物混成说 根据有机质形成的环境分为:海相生油说、陆 相生油说
(一)早期有机成因说
二、沉积有机质与干酪根
(一)沉积有机质的生物物质
• 定义: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 的那部分有机质。 • 来源:海洋浮游植物(藻类)和细菌(自€起至 今)以及高等植物(D以后),并以海洋浮游植物 (藻类)和细菌最重要
地史上高等植物的出现明显晚于浮游植物 海域面积明显大于陆地 浮游植物和细菌具明显高的产率
?地球形成时的大气成分与现代大气差不多,不可能存在大量碳 地球形成时的大气成分与现代大气差不多, 氢化合物;即使有的话, 氢化合物;即使有的话,遇到高温有熔融状的地球也早就分解 了。
一、 油气无机成因说
火山说(Coste,1904)
• 石油是火山喷发作用的产物 ? 世界上极少数油矿位于火山带,无法解释大量 不存在于火山带的油矿形成机制。
一、 油气无机成因说
石油是由自然界中无机物化合而成,与有机物质无关。
碳化物说(门捷列夫,1876)
实验证明烃类可由无机合成途径产生。 • 石油是地下深处炽热的重金属碳化物与沿裂缝下渗 的水相互作用而生成。如: 3FemCn+4mH2O → mFe3O4+C3nH8m 所生成的石油蒸气在涌向地壳过程中冷凝在多孔 岩层中,当条件适宜时就可形成油气藏。
(二)沉积有机质的原始生物化学组成
除水以外,主要有类脂(脂类)、碳水化合物、蛋 白质和木质素等4类。 不同生物所含的生物化学组分的相对丰度不同: 植物主要含碳水化合物 动物主要含蛋白质 高等植物富含木质素和纤维素 类脂在低等植物以及高等植物的某些组织 中含量较丰富 不同环境下的生物物质组合面貌的不同决定了其 沉积有机质的组成和类型上的差异。
第二节
油气有机成因理论
• 油气有机成因的证据 • 沉积有机质与干酪根 • 沉积有机质的成烃演化 • 未成熟—低成熟成因 未成熟— • 煤成油形成机理
一、油气有机成因的证据
① 世界上90%以上油气都产自沉积岩。产自古老基岩或 火成岩中的油气也是来自邻近沉积岩系中富含有机质的 母岩。灰岩晶洞和介壳以及封闭的砂岩透镜体中的油气 只能源于沉积有机质。 ② 油气在地壳中的出现和富集程度与地史上生物的发 育和兴衰相关,油气储量的时代分布与地层中分散有机 质及煤和油页岩等有机矿产的时代分布具有相关性。 ③ 在油气田剖面中,含油气层位总与富含有机质的层 位有依存关系。
(二)晚期成因说
• Philipp(1965),Tissot和Welte(1971)以及 Albrech(1976)等人对生油剖面卓有成效的研究表明, 只有当含有丰富有机质的沉积物(母岩)埋藏达到 一定的深度和温度时,有机质才开始大量生成液态 的成熟烃 • 根据晚期生油理论对油气资源进行的定量预测和 远景评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 • 石油是沉积物(岩)中的不溶有机质(称为干酪 根)在成岩作用晚期,经过热解生成的。
(三)沉积有机质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