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 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d 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表现为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它指劳动供给曲线呈现出的劳动供给量随着工资上升先增加后逐渐减少的特征。

为什么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取决于工资变动所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随着工资增加,由于替代效应的作用,家庭用工作代替闲暇,从而劳动供给增加,同时,随着工资增加,由于收入效应的作用,家庭需要更多的闲暇,从而劳动供给减少,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增加,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减少,一般规律是,当工资较低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当工资达以某个较高水平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因此,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

第二节 劳动的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

一、劳动和闲暇

劳动供给涉及到消费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的分配。

劳动供给问题可以看成是消费者如何决定其固定的时间资源16小时中闲暇所占的部分,或者说,是如何决定其全部资源在闲暇和劳动供给两种用途上的分配。

二、劳动和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具有一段“向后弯曲”的部分。

劳动供给是指劳动者所提供的一定劳动(工作)或服务的时间数,它涉及到消费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在劳动和闲暇两个方面的分配。

我们知道,一个消费者每天能够利用的时间资源最多不可能超过24小时,消费者可以把24小时中的一部分供给给市场(也就是消费者提供劳动),而把其它部分用于睡觉、吃饭、娱乐、休闲等项活动,我们不妨把劳动之外的时间都称作是闲暇。消费者提供劳动可以带来收入,收入用于消费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效用,闲暇本身就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效用,所以消费者会把他每天24小时的时间在劳动供给和闲暇之间进行权衡。消费者会把多少时间用于闲暇,多少时间提供市场,实际就是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决策。这种决策过程和上一节所讲的消费者在自用资源和提供市场之间进行的决策是一样的。

(a) (b)

我们从图来看消费者劳动供给曲线的推导过程。图(a)是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来决定消费者的时间资源

在闲暇和劳动供给之间的分配。图中横轴H 为消费者闲暇的时间,纵轴Y 为消费者的要素收入。我们研究的劳动市场是竞争性市场,因而劳动的价格是市场决定的。当劳动的价格是W 1时,消费者的均衡点位于无差异曲线U 1和预算线的切点A ,对应的闲暇时间是H 1,因此,劳动供给是24-H 1;当市场上劳动的价格提高到W 2时,消费者的预算线绕横轴顺时针旋转,无差异曲线U 2与预算线相切于B 点,对应的闲暇时间是H 2,因此劳动的供给提高到24-H 2;当市场上劳动价格再上升至W 3,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U 3与预算线相交于C 点,均衡的闲暇时间是H 3,劳动供给降低到24-H 3。同样道理可得一系列的均衡点。将这些均衡点的劳动价格和劳动供给的组合投影在图 (b)中,就可以得到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

可以看到,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具有明显的特点,在b 点以下的部分是正常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图 消费者劳动供给曲线的推导

word

而在b点以上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即向左上方倾斜。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意味着当劳动的价格上升时,劳动的供给非但不上升,反而下降。如何解释这一异常的供给曲线呢?

三、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为了理解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将闲暇看做为一种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效用的商品。一个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要增加闲暇就必须减少劳动投入,从而收入就会降低,所以劳动收入就是闲暇的机会成本。这样,我们可以将劳动的价格即工资率看做是闲暇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于是我们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所讲的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的分析,完全适用于消费者对工作和闲暇的选择。

当工资率上升的时候,闲暇的价格提高,闲暇商品和其它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得更加昂贵,在效用总水平不变的前提下,理性的消费者理所当然地会减少闲暇商品的消费,而增加劳动供给,也就是获取更高的收入,这就是替代效应。可以看出替代效应导致工资率与劳动供给呈同方向变化。另一方面,由于闲暇是一种正常物品,工资率的上升引起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收入的增加会提高消费者对闲暇商品的需求,这就是收入效应。显然收入效应导致工资率与劳动供给呈反方向变化。我们看到,工资率提高时,由于替代效应,消费者会增加劳动的供给,由于收入效应,消费者会减少劳动的供给。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总效应是劳动供给增加,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总效应是劳动供给减少。所以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弯曲的部分是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的结果,而向后弯曲的部分则是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的结果。

那么收入效应能否大于替代效应呢?一般来说,正常商品的替代效应是大于收入效应的。这是因为在消费者的购物篮子里通常某种商品只占很小一个比例,这种商品的价格变动通常对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影响不大,但对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影响较大,因此,替代效应总是大于收入效应。但对闲暇商品来讲则不同。由于消费者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劳动供给,工资的上升会大大增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因而具有较大的收入效应。当消费者的工资率处于较低水平时,收入效应尚不足以抵消替代效应,但当消费者的工资率处于较高水平时,工资率的上升导致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消费者比以前更珍视闲暇而宁愿放弃收入,这时劳动供给不是增加而是减少。

四、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

1. 劳动的供给曲线

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中,一般地说,将以上所讲的单个消费者的供给曲线横向加总就可以得到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但需要注意的是,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并不一定是向后弯曲的,这是由于在工资率提高时,尽管单个消费者的劳动供给可能会减少,但是由于较高的工资率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入劳动市场,这就抵消了个人劳动供给量的减少,使得总的劳动供给依然是增加的。因而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是正常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二资本的供给

1. 储蓄

资本的供给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储蓄决策。消费者会把他的收入一部分消费掉,而把另一部分储蓄起来,留待以后消费。假设消费者今年储蓄100元,明年他能够得到110元,那么这增加的10元就是利息,以10元利息除以储蓄额100元,得到利息率10%,这个利息率就是资本供给的价格。这里可以看出,消费者之所以没有把他的所有收入都在今年消费掉,而是储蓄了一部分,正是为了获取利息,这样今年他减少消费100元,明年他可以消费110元,可见消费者今年减少一些消费正是为了以后能够多消费。

可以发现,消费者对于消费和储蓄的决策实际是一种跨时期决策,他要决定的是今年消费多少、明年消费多少,而前面所讲的消费者对土地和劳动的决策则是一种即期决策。消费者直接把收入消费掉,当然直接地就增加了他的效用;他把收入的一部分储蓄起来明年消费,可以得到一个额外的收入即利息,可以提高他的效用水平。消费者的目的是实现他的效用最大化,在这里就是要实现今年的效用和明年的效用的总和的最大化。下面我们用无差异曲线作为工具来具体分析消费者的决策。

图消费者的跨时期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