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与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及措施分析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及措施分析1 我国海洋概况我国海洋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延绵达1800公里,海岸线资源异常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旅游资源、港口资源和辽阔发展的空间。
有极其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物物种多达26000多种,鱼类3000多种、浅海和滩涂生物资源2200多种,长久以来在平衡生态环境,保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当然我国的海域划界也存在着激烈的争端,在黄海、东海、南海与周边各国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管辖权争议。
在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因为科学水平的因素,被保存完好丰富的海底能源,将会为国家发展提供巨大的資源保障。
目前,其他国家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方面投入颇大,海水也是不少可再生的能源,如潮汐能、浪能、水温能、盐度差能等。
随着开发的深入,我国也前所未有地污染和破坏着海洋生态环境,海水富养化、物种多样性快速减少等问题,使海洋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2 海洋环境保护现状及原因分析2.1 我国海水受污染情况非常严重2.1.1 海洋环境问题的首要表现就是海洋水体遭到污染,随着近海岸海域富营养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赤潮现象频频发生,且不断扩大规模,不断出现新的赤潮生物种,给海洋生态环境、人民群众健康和海洋经济造成了重大危害。
2.1.2 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作为能源战略的石油在陆续大量建设开发,海上运输石油频繁如织,开采石油规模不断扩大,风险源更加分散分布更广,风险源强度更大,溢油的潜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发生突发性溢油污染事故的概率也在大幅增加。
近几年,我国油船溢油事故和海上开采石油的泄露与井喷事故迅速攀升,每年石油排入大海约12万吨。
渤海湾“7·16”溢油事故和山东蓬莱“19-3”重大溢油事故更是给海洋生态环境以沉重打击同时给人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
2.1.3 海运航行和作业中的船舶所产生的污染物源源不断的排入海洋,也可能发生事故,如碰撞、爆炸等,所产生有害物质排到海水中,使海水再次受到污染。
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建议

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建议作者:龙丹来源:《农家科技》2019年第07期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更加注重生存环境的状况。
我国当前已经建立了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有效的维护了我国生物的多样性,避免各种濒危动植物的灭绝。
本文深入分析了當前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相关解决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湿地自然保护区;问题;建议湿地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调节气候、蓄洪防旱的生态功能。
我国湿地面积比较广泛,已经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并出台了各项配套法律法规,有效地保护了湿地资源,避免了许多濒危动植物的灭绝,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
但当前我国很多湿地自然保护区存在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致使湿地资源锐减,亟待解决。
一、当前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概况湿地是自然界中最具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被誉为“地球之肾”。
我国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两类,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但可以为很多野生动植物提供适应的生存环境,而且还具有调节洪水的重要生态意义,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都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
因而,我国非常注重对湿地的保护,建立了几百个湿地保护区,总面积47.80km2,并且已经有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海南东寨港、青海鸟岛、江西鄱阳湖、湖南东洞庭湖、香港米埔等7处被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涉及的主管部门有很多,包括林业、环保、水利、海洋等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对应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比如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属于林业部门,八岔岛保护区属于环保部门,查干湖湿地保护区属于水利部门,昌黎黄金海岸湿地自然保护区属于海洋部门。
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干扰和破坏,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及防治对策

防治 海 洋环 境 污 染 的对 策
海 洋环 境 问题 主要 源 于 人类 对海 洋 自然 资源 和海 洋 生 态环 境 的不 合理 利 用 ,而 这些 损 害环 境 的行 为 与人 们 对 海洋 环境 缺 乏正 确 的认 识 密切 相 关 。加 强海 洋 环境 教 育 ,提 高 人们 保护 海 洋环 境 的 意识 ,使 人 类利 用 海洋 的 行 为与 海 洋环 境相 和谐 ,是 解决 海 洋环 境 污染 问 题 的主 要 途径 之 一 。普及 、宣传 海 洋 知识 ,增 强 民众 的海洋 意 识 是 引导 群众 参 与海 洋 管理 的 必要 条 件 。因 此 ,我 国政
防等5 个部 门,形成 当前海上执法体制所谓 的 “ 五龙闹
海 ”的局 面 。
我 国现 有 的这 些 海 上 执 法 力 量 虽 然 具 有 一 定 的 规
模 ,但 还 存 在 很 多 问题 。各 执 法 力 量 的 职 责 虽 然 有 分 工 ,但 有 些 是交 叉 的 ,有些 是 不 明确 的 。这 种分 散 的海 上 执 法力 量 ,由于 部 门分 割和 法律 规 定一 方 面 的管 理执 法 只能 由一 个部 门的执 法 队伍 调查 处 理 ,其 他部 门的执 法 队伍 在 海 上 即使 遇到 违 法行 为 ,也 无权 进 行监 管 ;同
国近 海海 域 生态 系 统还 在进 一 步恶 化 。主 要海 湾 、河 口
另外 ,保 护 海洋 和海 岸 带 环境 的 意识 缺乏 也 是造 成 海 洋环 境 污染 的一个 重要 原 因。改 革 开放 以来 ,我 国的
海洋开发步伐加快 ,海洋经济发展迅速 ,但作为海洋环
境 保护 的必要 条 件 ,海洋 知 识 特别 是 海洋 环境 保 护 知识 的宣传 与普 及却没 有 同步进 行 。
我国海水养殖污染状况及生态环境监管需求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环境保护前沿, 2023, 13(5), 1165-1172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ephttps:///10.12677/aep.2023.135139我国海水养殖污染状况及生态环境监管需求崔立新1,商井远2,宗虎民1*1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辽宁大连2葫芦岛市生态环境局,辽宁葫芦岛收稿日期:2023年9月10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12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9日摘要本文对我国海水养殖总氮、总磷排放量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我国海水养殖生态环境影响和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了我国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监管需求。
评估结果显示,全国海水增养殖总氮、总磷年排放量分别达到32.43万吨和10.75万吨。
由此可见,海水养殖污染已成为我国近岸海域重要的污染源之一。
除营养盐污染外,海水养殖还会产生药物、垃圾等污染,并对海洋生态产生一定的影响。
针对我国海水养殖规模巨大、生态环境影响突出的问题,本文从明责任、转方式、严准入、控投喂、盯尾水、减废弃等角度提出了我国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监管需求,为有效解决海水养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管理建议。
关键词海水养殖,污染,评估,生态环境监管Mariculture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Environment SupervisionDemand in ChinaLixin Cui1, Jingyuan Shang2, Humin Zong1*1National Marin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Center, Dalian Liaoning2Huluda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ureau, Huludao LiaoningReceived: Sep. 10th, 2023; accepted: Oct. 12th, 2023; published: Oct. 19th, 2023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emissions of mariculture in China were eva-*通讯作者。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约 70%,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如海洋污染、过度捕捞、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
因此,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进行评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它涉及到多个方面和领域。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评估的指标体系。
这些指标应当涵盖海洋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包括海洋水质、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栖息地状况等。
海洋水质是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海水的化学分析,检测其中的污染物含量,如重金属、石油类物质、营养盐等,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海洋受污染的程度。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措施,海水中的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那么这无疑是保护成效的有力体现。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也是评估的关键。
丰富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是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标志。
我们可以通过监测海洋中各类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来评估保护成效。
如果在保护后,濒危物种的数量有所增加,物种的分布范围扩大,或者新的物种被发现,都表明海洋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为生物提供了更适宜的生存条件。
海洋栖息地的状况同样不容忽视。
例如珊瑚礁、海草床、红树林等生态系统,它们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繁殖和觅食的场所。
评估这些栖息地的面积变化、健康程度以及生态功能的恢复情况,可以了解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效果。
如果珊瑚礁的白化现象减少,海草床的面积扩大,红树林得到有效恢复,那么就说明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在评估方法上,既要有实地调查和监测,也要结合数据分析和模型模拟。
实地调查可以直接获取第一手的海洋生态环境信息,例如通过潜水员对珊瑚礁的观察、在海滩和浅海区域进行生物采样等。
而数据分析则能够对长期积累的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和深入挖掘,发现潜在的趋势和规律。
模型模拟则可以预测在不同保护措施下海洋生态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海洋环境现状及治理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成因及治理摘要:2012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维持在较好水平。
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海洋沉积物质量良好。
海水、海洋沉积物、海洋生物的放射性水平和海洋大气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均处于本底范围内。
但近岸海域水体污染、生态受损、灾害多发等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经河流排海的氮、磷入海量较上年明显增大,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率依然较低。
一、我国近海环境污染现状1、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近年来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
2012年我国近海海域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符合第二类、第三类和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46 910、30 030和24 700平方公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67 880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了24 080平方公里。
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增加了8 870、6 990、6 700和1 520平方公里。
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近岸海域。
3、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由于江河携带大量的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的重点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12年72条主要江河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1705万吨,较上年有所增加。
辽河口、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等主要河口区环境状况受到明显影响。
同时我国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依然较差,水体富营养化是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的主要环境问题。
75%以上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40%以上的排污口邻近海域为重度富营养化。
二、我国海洋污染的成因1、石油开发对海洋造成的污染海洋石油开发对海洋造成污染主要表现在;(1)生活废弃物、生产(工作)废弃物和含油污水排入海洋。
(2)意外漏油、溢油、井喷等事故的发生。
我国岸海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岸海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1. 引言说到我国的岸海域,大家肯定都知道,这地方不仅风景如画,而且生态系统可真是丰富多彩。
想象一下,碧海蓝天,海鸥飞舞,沙滩上还有小朋友们嬉戏打闹,真是个让人心旷神怡的地方。
但是,事情也不是那么简单,咱们的岸海域生态环境最近可是遭遇了一些“烦心事”。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2. 现状2.1 生态多样性首先,咱们得提到生态多样性。
我国的海域可谓是鱼类、贝类、海藻的“百花齐放”,种类多得数不胜数。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渐被“侵犯”了。
这就好比一个大party,突然来了几个不速之客,把好好的气氛搞得乌烟瘴气。
各种污染、过度捕捞让原本美丽的生态环境大打折扣,鱼虾的数量也开始变得“稀稀拉拉”。
2.2 污染问题再来说说污染问题,真的是让人心头一紧。
海洋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生活垃圾,甚至是塑料制品,简直是让人头疼不已。
就像咱们常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海洋给我们带来了丰厚的资源,但也在受到污染的同时,给我们带来了不少麻烦。
试想一下,海里的小鱼小虾可怜兮兮地游来游去,面对着肮脏的环境,谁能忍心呢?3. 发展趋势3.1 保护措施那么,面对这样的现状,未来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呢?其实,现在的各级相关部门都开始重视岸海域的生态保护了,毕竟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嘛。
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像是加强海洋生态修复、限制捕捞数量等措施,力求让这片蓝色的海域恢复昔日的生机。
这就好比是给大海穿上了保护衣,让它不再受伤害。
3.2 公众参与此外,公众的参与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大家都知道,“众人拾柴火焰高”,保护环境可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得靠大家齐心协力。
现在,很多地方都开展了海洋生态知识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海洋保护的重要性。
就像我们平常去海边捡垃圾,既锻炼了身体,又为保护海洋出了一份力,何乐而不为呢?4. 结语总的来说,我国岸海域的生态环境现状确实让人感到有点忧心忡忡,不过,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积极行动,未来的海洋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综合分析

海 良好 的 生 态 系 统 为 我 国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提 供
了必 不 可少 的 空 间 和 基 础 条 件 。
近年 来 ,中 国 沿 海 区域 经 济 和 海 洋 经 济 快
速发 展 ,近海 海 洋 生 态 系 统 受 到严 重 威 胁 ,海
洋 生态环 境 保 护 问 题 已引 起 我 国政 府 和公 众 的 高度 关 注 。作 为 海 洋 大 国 ,在 经 济 迅 速 增 长 、
富_ 3 ] ,种 类 繁 多 , 海 洋 生 物 物 种 多 达 2 . 6万
发展 的必 然 选 择 ,是 实 现 我 国 生 态 文 明建 设 的
必 由之路 。
1 我 国 海 洋 生 态 环 境 特 征
我 国四 大 海 域 中渤 海 、黄 海 及 南 海 均 为半 封 闭海 域 ,海 洋 生 态 系 统 整 体 上 具 有 明 显 的地 区性 和封 闭 性 特 征 ,海 洋 生 物 特 有 种 和 地 方 种
多主要分布在地质岩性相对脆弱平面上升和频繁风暴潮等自然因游泥沙拦截和海岸工程修建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海岸侵蚀海岸侵蚀灾害严重区域包括辽口至烟台岸段江苏省连云港至射阳河口岸段上海市崇东省雷州市赤坎村岸段海南省苏省连云港至射阳河口岸段山东严重地位于辽宁盘锦和锦州渤海沿岸大部分监测区基本自然岸线破坏严重海湾面积缩减我国大陆岸线长达岸线资源丰富具有开发利用活动的影响全国自然岸线比例缩减人工岸线上海天津的岸线人工化程度高例分别达928海南省自然岸线比例最高33为港口码头岸线卫星遥感监测结果表2008年全国20个重点海湾水域面积均92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年2008年沿海各省市自治区人工岸线比例国围填海总面积为8272008年间新增围填海总量为278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滨海湿地维护区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海洋生物资源集中分布区也是渔业资源养护陆源污染域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一、我国近海环境污染现状及评价(一)全海域环境质量状况1、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一直比较严重。
其中,我国近海水质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从1992年的10万平方公里,上升到1999年的最高值20.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以14.6%的速度增长。
1999年以后,我国的海洋环保工作初显成效,总体污染状况得到改善,污染加重的势头得到遏制,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由1999年的20.2万平方公里,逐年下降到2004年的16.9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6.3%,环境污染状况得到了初步的改善。
但2004年的数据显示,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6.9万平方公里,比2003年增加约2.7万平方公里,我国近岸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范围增加。
对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区的2001—2004年海水环境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中,渤海和东海海水污染程度较重。
渤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约占渤海总面积的1/3,受污染程度较为严重;黄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受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东海主要污染区域相对集中且污染程度较重,主要集中在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比重相对较大;南海总体污染程度较低,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汕头和湛江港近岸局部水域。
2、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20世纪末以来,由于江河携带大量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2/3的重点海域受到营养盐污染。
其中,辽河口、大连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乐清湾、闽江口、珠江口等海域污染较重,且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大部分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日趋严重。
对我国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入海口海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着其直接承受沿海、沿江居民排放的城市生活污水、食品工业废水及残渣、人畜粪便、造纸工业废物等富含有机物质及其他污染物,是污染物最为集中,密度最高的区域。
中国海洋生态保护与恢复调查报告

中国海洋生态保护与恢复调查报告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海洋资源的国家,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我们进行了一项综合性的海洋生态保护与恢复调查。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本次调查的目的是全面了解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的状况,并据此提出相应的保护与恢复措施。
我们采用了多种调查方法,包括实地考察、专家访谈、文献综述等,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海洋生态环境现状1. 水质污染: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沿海地区存在水质污染问题。
大量的工业废水、农田排水和城市生活废水直接排放到海洋中,导致海洋水质的恶化。
2. 海洋生物多样性: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但调查发现,过度捕捞和不合理的渔业管理措施导致了一些重要渔业资源的衰退。
3. 沿海湿地退化:调查显示,中国沿海湿地遭受了严重的退化。
城市化进程加快、固体废弃物排放和涉海工程建设都对沿海湿地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害。
4. 水生态系统破坏:过量的渔业资源开发、不合理的陆源污染排放和沿海开发建设,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了一系列生态灾害的发生。
三、海洋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针对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的问题,提出了以下保护与恢复措施:1. 加强水质治理:制定更为严格的水质排放标准,严禁工业废水、农田排水和城市生活废水直接排入海洋。
同时,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管理力度,确保排放的废水经过处理后才能排入海洋。
2. 实施渔业资源合理管理:建立健全渔业资源保护与管理机制,限制捕捞量,采取科学的捕捞方式,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加强沿海湿地保护:加强湿地保护区的划定和管理,限制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防止涉海工程建设对湿地造成的破坏。
恢复和修复已经受损的沿海湿地,并加强监测和保护。
4. 推行可持续的海洋开发方式:注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鼓励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加强沿海开发项目的生态环境评估和监测,确保开发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一、我国近海环境污染现状及评价(一)全海域环境质量状况1、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一直比较严重。
其中,我国近海水质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从1992年的10万平方公里,上升到1999年的最高值20.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以14.6%的速度增长。
1999年以后,我国的海洋环保工作初显成效,总体污染状况得到改善,污染加重的势头得到遏制,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由1999年的20.2万平方公里,逐年下降到2004年的16.9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6.3%,环境污染状况得到了初步的改善。
但2004年的数据显示,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6.9万平方公里,比2003年增加约2.7万平方公里,我国近岸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范围增加。
对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区的2001—2004年海水环境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中,渤海和东海海水污染程度较重。
渤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约占渤海总面积的1/3,受污染程度较为严重;黄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受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东海主要污染区域相对集中且污染程度较重,主要集中在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比重相对较大;南海总体污染程度较低,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汕头和湛江港近岸局部水域。
2、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20世纪末以来,由于江河携带大量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2/3的重点海域受到营养盐污染。
其中,辽河口、大连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乐清湾、闽江口、珠江口等海域污染较重,且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大部分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日趋严重。
对我国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入海口海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着其直接承受沿海、沿江居民排放的城市生活污水、食品工业废水及残渣、人畜粪便、造纸工业废物等富含有机物质及其他污染物,是污染物最为集中,密度最高的区域。
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报告

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报告尊敬的领导及相关部门:根据贵单位的委托,经过详尽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我们针对海洋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现将评价结果向贵单位报告如下:一、概述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是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综合评估,旨在为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评价主要从水质、生物多样性和污染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二、水质评价1. 海洋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整体水质较为良好。
根据各项指标的测定数据,水质等级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优良水质标准,并满足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需求。
2. 在水质评价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部分区域存在一些水质污染问题。
主要表现为废水排放、河口污染以及近海区域的有害物质浓度超标等。
我们建议贵单位督促相关企事业单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切实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质量。
三、生物多样性评价1. 海洋生物多样性是评价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经过对多个海域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物种统计,发现了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2. 部分海域的物种多样性指标较低,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破坏和非法捕捞。
鉴于这一现状,建议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限制非法捕捞行为,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保护。
四、污染物评价1. 在进行海洋环境质量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了监测和分析。
结果显示,部分海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物含量超标问题。
2. 主要污染物包括无机污染物如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如残留农药等。
我们怀疑这些污染物来自工业排放、河流污染以及海洋运输等渠道。
建议加强行业管理,依法规范工业排放行为,加强海上监控与处罚力度,减少污染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五、总结与建议综上所述,海洋环境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整体水质较好,生物多样性丰富,但同时存在水质污染和污染物超标问题。
为了保护和提升海洋环境质量,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制度,加强海洋环境管理和监测力度;2. 规范工业和船舶排污行为,减少有害物质对海洋的污染;3. 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设立自然保护区,并制定相应管理计划;4. 加强舆论引导,提高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及保护对策研究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及保护对策研究摘要:进入新时代,我国海洋环境治理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在治理主体、手段措施等层面发生了新的转变,同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制度设计滞后于现实需求、不同层级下治理效果分配不均、治理主体责任的模糊及运用科技手段的积极性较低等难题也逐渐突显出来,加重了治理的难度。
在后续的治理过程中,可以严格制度设计以使得制度与实践“并行”、调整利益冲突矛盾、精确定位治理主体的责任以及加大数据化科技化的投入,以“与时俱进”的新手段应对新时代的海洋环境治理新要求,不断推进我国迈向海洋强国,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新时代;海洋环境治理;治理对策引言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各个领域的不断应用,数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累积,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
国家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新格局逐步形成,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需要面对海洋执法中存在的新老问题。
在我国海洋环境执法的过程中,大数据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依托云计算强大的数据存储、整合和归纳能力,快速、准确、多维地收集、整理和融合方方面面的数据,为环境管理人员的实际治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通过大数据的应用,还可以弥补以往数据统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改善环境执法的有效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基于大数据在环境执法中的重要作用,大数据的应用将是持续改进和进步的重要保障。
大数据技术可以提高环境执法的能力,收集的数据和信息也可以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极大提高环境执法工作的效率。
大数据作为一种基础战略资源,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分析大数据在环境执法中的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同时对大数据在海洋生态环境执法中的困境和应用思路进行了详细探讨和分析。
1海洋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1.1海洋环境治理主体单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但是,由于我国现有的基础法律体系将海洋的所有权归国有,使得我国的海洋环境管理和保护主体结构较为单一,主要是由国家和有关部门来完成。
我国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现状和对策.doc

我国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现状和对策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如同森林、耕地、海洋一样具有多种功能【1】。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受到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2】。
一、我国湿地的特点(1)类型多:中国有广阔的国土、复杂的气候条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湿地类型《湿地公约》湿地名录中的31类天然湿地和9类人工湿地几乎在中国均有分布【3】。
极为丰富,(2)面积大:据初步估计,中国湿地面积约6594万hm2,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1位,世界第4位【2】。
(3)分布广: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而且还表现为一个地区内有多种湿地类型和一种湿地类型分布于多个地区的特点,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组合类型。
(4)区域差异显著:中国东部地区河流湿地多,东北部地区沼泽湿地多,而西部干旱地区湿地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湖泊湿地多,青藏高原和西北部干旱地区多为咸水湖和盐湖;福建沿海以南的沿海地区,分布着独特的红树林、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人工湿地。
(5)生物多样性丰富:据初步统计,中国湿地植被约有101科,其中维管束植物约有94科,中国湿地的高等植物中属濒危种类的有100多种。
中国海岸带湿地生物钟类约有8200种,其中植物5000种,动物3200种。
中国的内陆湿地高等植物约1548种、高等动物1500多种。
中国部分湿地是南北半球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是世界水禽的重要繁殖地和东半球水禽的重要越冬地【4】。
二、我国湿地的现状为了扩大耕地面积而破坏湿地,不断增加对淡水的需求——目前用于农业的淡水量占全部用水量的70%;农业生产活动使大量的氮、磷、农药和其它残留物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湿地的压力、此外,水资源开发项目使流域内自然水流发生变化,也不可避免地改变了湿地的自然状况,分割了河流极具价值的生态功能,对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消极影响。
中国南中国海海岸湿地退化现状和保护对策

第25卷 第4期海洋环境科学Vol.25,No.4 2006年11月MARIN E ENV IRONM EN TAL SCIENCE Nov.2006中国南中国海海岸湿地退化现状和保护对策兰竹虹,陈桂珠(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摘 要:南中国海湿地包括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等五个行政区,总面积为15393.75km2。
由于受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中国南中国海湿地破坏严重,退化趋势明显。
本文在对中国南中国海地区海岸湿地的现状、类型及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南中国海地区海岸湿地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建议,以便切实保护中国南中国海沿海多样化的湿地类型,持续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关键词:海岸湿地;湿地保护;湿地管理;对策;南中国海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6336(2006)0420096203Degradation and conservation countermeasures of coastal w etand along the South China Sea in ChinaLAN Zhu2hong CHEN Gui2zhu(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Zhongshan 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China)Abstract:The South China Sea area is one of the richest biodiversity among the ecosystems in China,also the densely populated and developed area.It includes Guangdong Province,Hong K ong,Macau,Guangxi Zhuang Nationality Autonomous Region and Hainan Province,and the total area is15393.75km2.The coastal wetlands lie in the sea2land ecotone which is a vulnerable and sen2 sitive ecological area.Chinese coastal area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have been impaired and degraded seriously due to the mighty pressure of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O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astal wetland area,the characteristics,present state of the wetland recourses and the main causes of the wetland degradation,some countermeasures on the wetland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are proposed for protecting the biodiversity in the wetland and sustained development and eco2service functions.K ey w ords:coastal wetland,wetland conservation,wetland management,countermeasure,South China Sea 中国南中国海湿地是中国各类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中国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
我国滨海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二是划定生态红线,严控填海造地。构建以保护 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为主体的海岸带生态红线保
护体系。落实《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目 标,严控自然岸线保有率,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和管 理,优化保护网络。
亚洲水产养殖业占全球约90%,其中三分之二在中国,大 面积的滩涂湿地被养殖网箱和盐场占据。围滩养殖会引 起滩涂湿地、海草床和珊瑚礁等生态系统的改变,海洋 养殖还直接损毁野生鱼类等的产卵地和渔业资源的栖 息地,影响渔业资源的更新能力。养殖饵料和排泄物造成 了水体富营养化,加剧了环境污染。乱捕滥采破坏滩涂植 被。江苏北部东台沿海农民采挖沙蚕,高峰时每天采挖人 数达500多人,采挖过程中破坏了滩涂植被,造成滩涂沙 化、荒化现象严重。
三、我国滨海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
鉴于围垦与填海已对近海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 性造成了严重威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全国湿地面积不少于8 亿亩,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的目标,如果持续开 展规模庞大的围垦与填海计划,将使得全国8亿亩湿 地保护的红线被突破,加强滨海湿地保护迫在破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滩涂湿地破坏造成鱼类和贝类栖息地丧失, 种群数量下降。河北滦河口适宜文昌鱼栖息的生 境不断缩小和破碎化,2002-2010年文昌鱼的栖 息密度和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辽宁盘锦双台 子河口区重要经济贝类资源衰退,蛤蜊岗文蛤资 源已无法形成规模产量。
填海造地使我国滨海湿地和自然岸线遭受严重 影响。其中环渤海是滨海湿地丧失最严重的区域之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概要

加强海洋环境科技研发
总结词
提高海洋环境监测和预测能力
详细描述
加强海洋环境科技研发,提高对海洋环境的监测和预测能力,有助于及时发现和 解决海洋环境问题。通过引进和开发新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和设备,可以实现对 海洋环境的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推动海洋环保产业发展
总结词
促进海洋环保产业的发展
海洋渔业过度捕捞
过度的捕捞活动导致渔业 资源枯竭,破坏了海洋生 态平衡。
珊瑚礁破坏
沿海工程建设、采矿和污 水排放等人为因素对珊瑚 礁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海洋栖息地破坏
人类活动导致的海洋栖息 地破坏,使许多海洋生物 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海洋资源过度开发
海洋渔业资源过度开发
01
过度的捕捞活动导致一些鱼类资源濒临枯竭,影响了海洋生态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1
我国制定了国家海水水质标准,对不同海域的海水水质提出了
具体要求。
海洋污染物排放标准
02
我国制定了海洋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制了向海洋排放污染物的
种类和浓度。
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03
我国建立了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划定了需要重点保护的海
洋生态区域。
CHAPTER 03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实践与成 果
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估
该法规定了海洋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为保护海洋环境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陆源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该条例规定了陆源污染物的排放和管理,以防止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
该条例规定了向海洋倾倒废弃物的程序和要求,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黄海湿地发展现状

黄海湿地发展现状黄海是中国的重要海洋湿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浅海湿地之一。
黄海湿地的发展现状涉及到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
在生态环境方面,黄海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湿地保护力度,建立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加强了湿地的管理和保护,保护区的面积也不断扩大。
同时,湿地的生态功能也得到了恢复和提升,水质得到了改善,湿地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也得到了增加。
这些措施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经济发展方面,黄海湿地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湿地旅游成为了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政府和企业也在湿地旅游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如渔业、养殖业、农业等。
这些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
在社会进步方面,黄海湿地的发展也为当地的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通过湿地旅游的发展,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得到了增加,改善了居民的就业状况,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政府加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当地的交通、通信和供水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生态条件,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黄海湿地的发展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湿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仍然存在。
旅游开发和经济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压力,容易引发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
其次,湿地过度利用和水体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
此外,湿地的灾害风险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加强湿地监测和灾害预防措施,提高灾害防御能力。
综上所述,黄海湿地的发展现状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湿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仍然存在,需加强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政府和社会应加大投入力度,推动湿地的可持续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智能化手段,提高湿地的管理和保护水平。
海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解决措施探析

海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解决措施探析[摘要]随着海洋经济建设的大力发展,合理地利用和掌握海洋环境现状成为了当前重要的问题,而环境监测数据获取是了解海洋环境状况的最基本的手段。
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非常有特色质量管理模式,高质量的获取监测数据,对于促进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对国内海洋环境管理现状进行了概述,对海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质量管理实施进行深析。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更好地推进我国海洋环境监测质量工作建设。
[关键词]质量管理;海洋环境监测;质量控制1海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经历了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效果,不利于这项工作未来的发展。
1.1 管理制度缺乏完善性与严谨性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是一项具有时效性、技术性和综合性的工作,只有在严格且完善的制度管理下才能确保这项工作能够有效地发展和运行。
但是现阶段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尚未生成十分严谨和完善的管理制度,由于此原因,严重地限制了海洋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
因此,当下需要构建一套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的管理制度,制度中应包含针对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职能和任务,完善对于监测人员专业能力的考核,保证人员的专业能力符合标准,同时还要建立起海洋环境监测的网络信息化系统,及时防治海洋灾害以及海洋污染现象。
1.2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能力海洋生态环境的监测对象主要有海水、地质条件、大气污染等等,监测的环境比较恶劣,且容易出现突发状况,监测设备所需要的运行成本比较高。
由于资金的限制问题,许多监测设备无法及时进行更新与升级,限制了监测工作的良好运行和发展。
另外,由于监测人员所处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薪资待遇不高,监测工作岗位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监测人才队伍的建设情况不够理想,队伍中为数不多的监测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能力,并且个别人员并没有经历过专业的培训,无法熟练地应用和操作监测设备,不具备良好的应急处理能力,导致监测工作的水平和效率受到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与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一、背景
通过仔细阅读中国海洋局发布的《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和《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我了解到近几年中国海洋环境的整体现状。
我通过比较2009年及2010年的状况发现珊瑚礁生态系统和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都略有下降。
原文表述:“监测的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总体呈退化趋势,部分海域仍存在珊瑚礁白化现象,硬珊瑚补充量较低,造礁石珊瑚种类明显减少。
近五年来,西沙造礁石珊瑚由87种减少至43种,珊瑚礁鱼类密度由213尾/百平方米下降到124尾/百平方米。
”“2010年9月,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生了较为少见的大面积尺蛾和毛颚小卷蛾虫害,受灾面积约20公顷。
保护区管理部门及时采取治理措施,红树林虫害得到遏制,大部分受灾红树林已发出新芽、长出新叶。
”
二、问题的提出
我心中产生疑问,珊瑚礁和红树林两大生态系统是海岛旅游的重点项目,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但为什么其他生态系统健康状况都相对稳定,而这两大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却如此令人堪忧呢?显然,人为活动是破坏这两大生态系统健康的最主要原因。
那么海岸发展、海岛旅游在其中又扮演着什么角色?会不会正是因为对于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没有很好地处理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
带着这个疑问,我进一步查阅了《2010年海南省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大亚湾典型生态系统状况调查与分析》1、《海南珊瑚礁的现状与保护对策》2、《海洋中的热带雨林_珊瑚礁》3、《南中国海地区红树林的利用和保护》4和《三亚蜈支洲珊瑚礁观光旅游活动对珊瑚及其生态的影响探讨》5。
三、分析和思考
我一直认为,自然景区旅游不但对于游客来说是非常美好的体验,可以亲近大自然、净化心灵,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起到重要的宣传作用。
那为什么旅游业如此发达的珊瑚礁及红树林生态系统情况却越发恶劣呢?这说明,我们目前在海岛旅游业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没有处理好创造经济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间的协调。
经济收益是暂时的,但是对自然的破坏却是无法补偿的。
法国海洋学家雅克·依夫·古斯说:“只要珊瑚死掉,海洋也注定消亡。
”但是我们现在对于旅游业的过度开发,正是在将珊瑚逼向死亡。
“海南岛东海岸珊瑚礁生态系统出现退化趋势,造礁活珊瑚盖度呈逐年下降趋势,龙湾及西岛等监控区出现珊瑚礁白化现象,硬珊瑚补充量较低。
珊瑚礁鱼类密度下降,监控区呈亚健康状态。
”6
“大型海岸工程的建设和人为对滩涂的过度开发, 大亚湾两个红树林保护区多以小簇
或单株零散分布。
红树林生态系统已处于一种极不健康的状态, 如再不加以保护和恢复, 红1柯东胜, 彭晓娟, 吴玲铃, 兰圣迎(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 广东广州510300) 来源:海洋环境科学V o l. 2 8 , No. 4 August . 2 0 0 9
2周祖光(作者单位: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来源: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年第六期
3朱谨来源:海洋世界
4兰竹虹, 陈桂珠(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 四川成都610074;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东广州510275) 来源:海洋环境科学V o l. 2 6, No . 4 August . 2 0 0 7
5吴钟解, 陈春华, 丁翔宇( 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口570125) 来源: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
年第三期
6《2010年海南省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树林这一宝贵资源将会从大亚湾逐渐消失。
”7
目前的状况在警醒我们必须停止破坏的步伐,否则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都会受到不可逆转的影响。
而海岛旅游可以说是和每位游客都息息相关,也就是说,如果能够提升人们整体的环保旅游素质,海洋和湿地生态环境也会有所改善。
四、规划和建议
在这个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社会大环境下,自然景区旅游业成了破坏生态环境的一大元凶。
一旦没有充分考虑到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就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即使会有眼前的所谓利益,但对于人类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针对目前的海岛旅游,我基于保护生态环境及旅游目的的双重考虑,提出一下几个整改的具体措施和方案(主要针对中国南海地区海岛旅游):
1、旅游景点的经营理念需要转变,要注重旅游可持续发展
目前三亚的大东海、西岛和亚龙湾等旅游景点都是想千方百计地招揽游客,人越多越好,造成游客前赴后继地下水潜水,抢着在红树林里拍照留念。
游客无法获得有关如何保护珊瑚礁和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知识,也无法高质量、环保地进行旅游观光。
如果这些旅游景区的开发商,可以对每天参观的游客人数进行控制, 为游客免费地指导和普及环保小常识,并对诸如海底潜水旅游观光项目进行细致的环境影响评估,就可以将对环境的伤害度降到最低,做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对景区商家、导游、潜水教练等人员的培训和监管
记得我五年前去海南三亚旅游的时候就发现,开在海滩上的小商品店及纪念品店琳琅满目,甚至还有很多私自兜售由珊瑚礁制作的各种旅游纪念品的小商贩。
这一市场存在的背后,就是很多珊瑚礁被采摘和破坏的事实。
又比如周边的海鲜路边摊,这些鱼类的获取渠道就可能是在海洋中过度捕鱼、电鱼、炸鱼。
这对珊瑚礁也是一种极大的破坏,很多珊瑚礁就是因为在渔民海底炸鱼时被炸毁及破坏的。
加强这方面的监管,就需要改变营销策略。
比如将诸如盖有当地纪念章的环保证作为吸引游客的纪念品,而不要再出售珊瑚礁制作品。
要知道,珊瑚生长很缓慢,每年才生长1-2cm,过度开采的后果直接就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消失。
3、提升游客保护环境的观念,树立起健康海岛旅游文化
目前各个海岛旅游景区的潜水游客往往都在对环保知识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潜下水的,他们不知道随意触碰珊瑚、采珊瑚会磨掉珊瑚用以抵御外界侵袭的保护层,不知道这对于脆弱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巨大的破坏。
所以,在游客下水前,必须有专业的人员向他们普及和宣传环保常识,树立起健康海岛旅游的文化,让游客从亲近自然、保护自然中获得心灵的收获。
五、总结
有些人可能觉得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是专业人员的事,离普通百姓很远。
但是其实并非如此,在我们平时旅游度假的时候就能够体现出我们的环保意识。
旅游是为了亲近自然、给心灵放个假的,但是如果因为一些行为的不当破坏到自然生态环境,那么旅游的意义就本末倒置了。
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起海岛旅游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树立起文明、和谐的海岛旅游环保意识与文化。
7《南中国海地区红树林的利用和保护》兰竹虹, 陈桂珠(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 四川成都610074;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东广州510275) 来源:海洋环境科学V o l. 2 6, No . 4 August . 2 0 0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