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

合集下载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读书的重要性和目的。

2.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3. 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4.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读书的目的:增长知识、提升能力、丰富情感、塑造品格。

2. 读书的前提:兴趣、习惯、方法、环境。

3. 有效的阅读策略:选书、速读、精读、笔记、分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读书的目的和前提,有效的阅读策略。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阅读材料,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读书的目的、前提和阅读策略。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阅读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阅读心得,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4. 任务驱动法:布置阅读任务,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名人名言或故事,引发学生对读书的思考,激发兴趣。

2. 讲解:讲解读书的目的和前提,阐述阅读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阅读案例,引导学生体验阅读的魅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阅读心得,分享彼此的感悟。

5. 任务布置: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阅读。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读书的意义和目的。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阅读效果。

2.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互动、课后作业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3.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阅读心得、阅读报告等形式,评估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感悟。

4. 评价指标:包括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批判性思维、人文素养等。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阅读材料,包括文学作品、学术论文、人物传记等。

2. 辅助材料: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文章、视频等资源,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信息和交流平台。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主旨,掌握作者关于“读书的目的和前提”的论述。

2. 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4. 学会欣赏优美文字,提升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

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作者关于“读书的目的和前提”的论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及其背景,引发学生对“读书”这一主题的思考。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 讲解课文: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作者关于“读书的目的和前提”的论述。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感悟。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作者的观点,提高阅读效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巩固课堂所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 参考资料:与本文相关的论文、评论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图片等。

4. 网络资源:用于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六、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论证过程。

3.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作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

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 课文讲解: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作者关于“读书的目的和前提”的论述。

教学设计2: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教学设计2: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学目标】1.掌握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方法。

2.明确阅读文学作品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重、难点】1.筛选提取文章的主要观点,明确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

(重点)2.理解通过阅读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作前提的原因。

(难点)【教学方法】问题探讨,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老师只作适当点拨。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想】《读书:目的和前提》是一篇有关读书的随笔,因此不宜把本文作为典范的议论文来教学。

本设计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弄明白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进一步认识阅读文学经典的重要意义和正确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书:目的和前提》节选自《黑塞说书》。

当时社会上有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出现了一种浮躁的心态,觉得读书是枯燥无味的,认为人生短暂,应该学会享受人生。

本文是一篇激励人们读书的随笔。

作者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建议人们通过读书提高修养,以达到使心灵和个性完善的目的。

1.作者简介:赫尔曼•黑塞(1877—1962),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获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

黑塞爱好音乐与绘画。

他的很多诗都充满了浪漫气息,使他被人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

代表作来探索人性,建议人们通过读书提高修养,以达到使心灵和个性完善的目的。

有《在轮下》《荒原狼》《彼得•卡门青》《玻璃球游戏》等。

其中《荒原狼》获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

黑塞写了不少歌咏自然景色的田园诗。

他非常仰慕中国文化,特别崇拜孔子、老子、庄子。

“老庄哲学”对他的创作有明显影响。

2.黑塞与中国文学:“我在满三十岁以后,还压根儿不曾料到,世界上还有着一种如此美妙的中国文字,还存在着一种极富特性的中国人生观和人道精神,它们不仅为我所喜爱和珍视,甚至于变成了我的一个精神归宿和第二故乡……我对中文一字不识,也从未到过中国,却有幸在两千五百年前的中国经典中找到自己的种种预感证实,找到了一种精神气氛和故乡,一种我只是从自己的出身和语言所造成的世界里才获得过的感觉。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培养学生对读书的重要性和正确阅读方法的认知。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式。

探讨读书的目的和前提条件。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利用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批判能力。

第二章:课文阅读与理解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阅读并理解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的内容。

培养学生对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式进行分析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2.3 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进行笔记整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讨论与思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参与讨论并思考读书的目的和前提。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历,思考读书的目的和前提。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读书目的和前提的思考和观点。

3.3 教学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四章:写作练习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写作练习,表达对读书目的和前提的理解和观点。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和观点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4.3 教学方法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和示范,帮助学生明确写作要求和结构。

学生进行独立写作,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读书目的和前提的理解和感悟。

5.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使学生了解作者叔本华关于读书的观点,理解读书的目的和前提。

2. 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和评价自己的阅读经验,形成个性化阅读感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的主要观点。

2. 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 学生运用课文观点,分析和评价自己的阅读经验。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的主要观点。

2. 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课文观点,分析和评价自己的阅读经验。

2.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讨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读书的看法,引出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叔本华关于读书的观点,了解读书的目的和前提。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观点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4. 案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是如何运用课文观点的,如何分析和评价自己的阅读经验。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观点,提高阅读素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阅读案例,深入理解课文观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阅读。

2. 准备案例分析的素材,以便让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

八、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课文观点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学生的案例分析和讨论,了解学生如何运用课文观点。

3. 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在团队中的表现。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掌握作者提出的读书方法和原则。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自身的阅读习惯进行反思和调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的观点。

(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运用文章中的观点,改进自身的阅读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情感,增强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自身的阅读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掌握作者提出的读书方法和原则。

2. 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分析。

2. 将文章中的观点运用到自身的阅读实践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4. 实践操作(1)学生结合自身阅读经验,思考如何运用文章中的观点改进阅读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教师点评并指导。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2. 结合自身阅读经验,写一篇关于如何改进阅读方法的短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基本观点和读书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情况,以及他们如何将文章观点应用于自身阅读实践。

3. 阅读笔记:评估学生在课堂指导下对文章修辞手法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对文章观点的理解程度、课堂讨论的深度以及学生阅读习惯的改进情况。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第一章:读书的重要性和目的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读书的重要性和目的。

培养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读书的重要性:读书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丰富情感和审美体验。

读书的目的:学习知识、提升自我、娱乐放松、培养兴趣爱好等。

1.3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对读书的看法和经历,引发学生对读书的思考。

讲解:教师讲解读书的重要性和目的,举例说明。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喜欢的书籍和读书的目的,分享彼此的体验和感受。

第二章: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

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书籍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2.2 教学内容: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考虑书籍的难度和风格,参考书评和推荐等。

不同类型的书籍:小说、诗歌、科普、传记等,各自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3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介绍不同类型的书籍,引发学生对选择适合自己书籍的思考。

讲解:教师讲解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介绍不同类型书籍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并分享选择的理由和方法。

第三章:阅读技巧和策略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策略。

培养学生高效阅读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阅读技巧:快速阅读、精读、略读等,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阅读策略:制定阅读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利用阅读工具和方法。

3.3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介绍阅读技巧和策略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高效阅读的思考。

讲解:教师讲解不同的阅读技巧和策略,示范阅读方法。

小组练习:学生分组练习不同的阅读技巧和策略,交流彼此的体验和效果。

第四章:读书的实践和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将读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将读书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意识。

4.2 教学内容:读书与实践:将读书中获得的知识和思想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书的目的和前提教案

读书的目的和前提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读书的目的和前提,明白为什么要读书,读书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读书的目的:求知、求功、求性、求闲等。

2. 读书的前提:兴趣、选择、方法、时间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读书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读书的目的和前提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读书的目的和前提,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读书,读书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和感悟。

4. 实践:布置学生进行课后阅读,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读书的乐趣,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5. 总结: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读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阅读行为,了解他们对读书的目的和前提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读书的目的和前提的讲解,以及相关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2. 阅读材料:提供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或文章,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3. 学生作品:展示学生的阅读心得和感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六、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多读书,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 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让他们在阅读中收获知识和乐趣。

3. 教授学生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和质量。

4. 定期组织阅读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5. 鼓励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读书:目的和前提》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读书:目的和前提》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读书:目的和前提》目录一、素养目标二、教学素养三、预习任务四、作者背景常识五、鉴赏活动六、文本研读第13课《读书:目的和前提》一、素养目标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意。

2.归纳内容要点,领会作者的思想观点。

3.分析文章中引用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素养人类从蒙昧走向智慧,离不开读书。

读书,最好的去处便是图书馆。

德国作家黑塞以其切身的人生体验,告诉我们读书的目的和前提。

读书,是人们获得教养的途径。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对图书馆有着一腔钟情,他的《上图书馆》,真切地道出了坐拥书城的体验。

阅读这两篇随笔,要注意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思考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

三、预习任务(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狭隘(ài)赤裸裸(luǒ)已臻佳境(zhēn)麻痹(bì) 魅力(mèi) 一摞(luò)戕害(qiāng) 卷帙(zhì) 孜孜不倦(zī)跋涉(bá)(二)辨析下列近义词,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熟悉·熟习[辨词]熟悉:指知道得清楚、详细,与“陌生”相对。

常指视觉、听觉和其他方面的认知活动,对象是有形的、有声的。

熟习:了解得深透而熟练,多指记忆、运用、掌握等实际活动。

对象是记忆、语言、学问、知识、业务、工作等。

[运用]各地监察局工作人员正尽快熟悉各地新情况,适应新岗位、熟习新业务、进入新角色,更好地履行职责。

2.领略·领会[辨词]二者都是动词,都有“了解,明白”的意思,但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领略”着重指感性上的体验和欣赏。

“领会”则指“对事物有认识、有体会”,着重于理性上的了解,与“领悟”“理解”近似。

[运用]他趁闲暇时间领略了几处自然奇景,对人生有了进一步的领会。

3.息息相通·休戚相关[辨词]二者都可表示关系密切,但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息息相通”指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

适用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读书的重要性和目的。

2. 培养学生热爱读书,自主学习的习惯。

3. 引导学生明确读书的前提条件。

二、教学内容1. 读书的重要性2. 读书的目的3. 读书的前提条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读书的重要性和目的,以及读书的前提条件。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实践读书的目的和前提条件。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读书的重要性、目的和前提条件。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读书的意义。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读书心得和经验。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和价值。

2. 讲解:讲解读书的重要性,阐述读书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读书的目的和前提条件。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读书心得和经验,互相启发。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和前提条件。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并在下节课分享。

7. 板书设计:《读书:目的和前提》1. 重要性2. 目的3. 前提条件六、教学拓展1. 邀请知名作家或学者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读书经验和心得。

2. 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或书店,激发学生对书籍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开展读书角活动,鼓励学生互相借阅书籍,分享读书心得。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制定的读书计划和分享的内容,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应。

思考是否清晰地传达了读书的重要性和目的,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读书的前提条件。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了解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掌握文章严谨的逻辑顺序。

2.理解并阐释文中的主要内容,学会筛选并整合信息。

3.领会作者的思想观点,明确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得教养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了解作者的观点,鉴赏文章的重点语句。

学习运用作者以自身为例论证观点的方法。

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类获取教养的途径。

【学习过程】(一)助读链接一、作者简介赫尔曼·黑塞(Hesse Hermann,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

原籍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以后长期在瑞士隐居乡间。

他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其代表作《荒原狼》(1927)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获诺贝尔文学奖。

黑塞一生不在乎世俗,一心追求自我实现,他的文字朴素笨拙没有废话,却有着直戳人心的力量。

二、相关知识名人读书方法1.借摘读。

旧时代,革命书籍十分缺乏,徐特立在湖南时,听说书报流通社有《联共党史》上下册,就去借了来抄读。

他不全抄,而是节抄,并且做详细分析,便于理解深刻。

2.翻选读。

吴昌硕博览群书,曾对门生说:“书不能死读,先翻翻序,看看结尾,不好不看,好的翻翻,极有价值的才值得花力气精读,要不你有多少心血能花在上面?”3.插缝读。

学者顾颉刚陪夫人就诊的时候,也要挟书阅读,若有所得,归来即记在笔记本上。

35年间,他记的笔记竟达160册之多。

4.“啃”“悟”读。

作家张贤亮当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农场十年,唯一能看的只有一本《资本论》,他的读法是“啃”和“悟”。

他说:“古时文人三更灯火五更寒,啃的就是四书五经,依此作底,写起文章来海阔天空,头头是道。

”他喜欢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作品,但他从不整篇细读,只是跳着翻看,用文学的悟性体味作者的创作精髓。

5.选择读。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体会作者关于读书目的和前提的论述。

2.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举例、对比等手法阐述观点。

3. 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热爱读书的习惯。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

2. 分析作者的论证手法。

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的观点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2.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思考。

教学准备: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 参考资料:关于读书目的和前提的相关文章、名言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读书的认识和体会。

2. 分享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如“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等。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理解文章内容。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文章的基本观点。

1. 讲解文章的基本观点,即读书的目的和前提。

2.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举例、对比等手法阐述观点。

四、课堂讨论(15分钟)1.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谈谈自己对读书目的和前提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和前提条件。

2. 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书,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分析作者的论证手法,并结合自身经验进行讨论,使学生理解了读书的目的和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习惯。

六、课堂活动(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喜欢的书籍,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2. 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互相推荐好书,交流阅读经验。

七、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关于读书的案例,如名人读书故事、普通人的读书经历等。

2. 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实现读书目的的,他们具备哪些读书前提条件。

1. 教师布置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探讨如何制定合理的读书计划。

《读书:目的和前提》 教学设计

《读书:目的和前提》 教学设计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读书的目的和前提,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3、让学生认识到读书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者阐述的读书目的和前提。

(2)学习作者清晰的论述思路和严谨的论证方法。

2、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读书的意义,形成自己的读书观。

(2)如何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读书的目的和前提应用到自己的读书实践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引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要读书?(学生自由发言)大家的回答各不相同,有人为了获取知识,有人为了消遣娱乐,还有人是为了应付考试。

那么,读书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又需要具备哪些前提条件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德国作家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二)作者简介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

出生在德国南部的一个小城卡尔夫,曾广泛游历,深受浪漫主义诗歌和心理分析学的影响。

黑塞的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怀念,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

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1946 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读书的哪些目的和前提?2、学生自主阅读,圈点勾画关键语句。

3、小组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4、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读书的目的(1)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明确: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读书是为了获得真正的教养,找到生活的意义。

(2)作者是如何论述读书能够获得真正的教养的?明确:作者以自身为例,阐述了阅读经典作品能够让人获得教养。

《读书:目的和前提》 教学设计

《读书:目的和前提》 教学设计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读书的目的和前提,思考读书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水平。

3、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者关于读书目的和前提的观点。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读书经历,明确读书的目的和前提。

2、难点(1)对文中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和论述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形成对读书的深刻认识和积极行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点概念和观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3、阅读指导法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4、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读书目的和前提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读书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2)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读书的目的和前提。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作者黑塞的生平、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2)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解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问题。

4、精读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文章,理解作者关于读书目的和前提的论述。

第一段: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指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

第二段:阐述获得教养的前提是有爱的阅读,而非追求功利。

第三段:进一步说明读书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要有心的投入。

第四段:强调要读杰作,因为杰作能让我们感受到人类的思想和经验。

第五段:指出读书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

第六段:强调为获得教养而读书是一种精神追求,需要克服困难。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读书的前提有哪些?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爱的阅读”?为什么要读杰作?5、拓展延伸(1)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素养目标】1.了解黑塞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探讨阅读经典作用,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2.理清思路,了解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掌握文章严谨的逻辑顺序。

3.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

4.学习求学之道,阅读经典著作,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了解层进式的论证结构,体会读书的意义。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环节一:情景导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从小我们就知道的一句良言,至今,还是否在践行?十余载的求学生涯,每日与书本打交道的你,可曾思考过“读书”的真正意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黑塞的一篇文化随笔--《读书:目的和前提》。

环节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黑塞赫尔曼·黑塞(Hesse Hermann,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

原籍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以后长期在瑞士隐居乡间。

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

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

爱好音乐与绘画。

代表作品:《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2.了解时代背景黑塞迁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

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

他认为通过读书能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

本文就是其中一篇鼓励人们读书的杰作。

3.了解“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

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学设计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学设计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黑塞、王佐良及其作品,了解他们读书的经历和感受。

2、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

3、学习获得教养的途径,阅读经典著作,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学习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文章,描述作者对读书场景的描写,感受书籍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求学之道,阅读经典著作,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重点:1、了解读书的目的和前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理清思路,了解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掌握文章严谨的逻辑顺序。

难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了解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掌握文章严谨的逻辑顺序。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几个词语分别是什么含义吗?教养、涵养、素养、修养教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

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

涵养:是指滋润养育;培养。

大多指在修身养性方面而言,也指道德、学问等方面的修养。

素养:所谓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

修养:培养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

怎样获得教养呢?二、写作背景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

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

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

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

在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三、作者介绍赫尔曼黑塞,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时入瑞士籍。

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

读书:目的和前提示范教案

读书:目的和前提示范教案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和重要代表作,熟悉作者的文学风格。

2.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疏通文章论证结构,把握中心观点。

3.通过学习课文体悟阅读的重要性,热爱阅读,为个人成长和思想成熟助力。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疏通文章论证结构,把握中心观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体悟阅读的重要性,热爱阅读,为个人成长和思想成熟助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关于黑塞的相关资料,阅读其代表作,感受其作品风格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鲁迅读书在很多人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命的全部。

古有先贤在山中苦读,今有毛主席在闹市读书。

今天让我们走进德国著名作家赫尔曼•黑塞黑塞的阅读世界,是对读书有怎样的看法吧!二、自我研学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生于德国南部小城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考入毛尔布伦修道院。

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过了一年便逃离学校,独立谋生,游历了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

1904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一举成名。

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影响,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名骑士”。

1912年迁居瑞士,除了写诗、撰文抨击沙文主义外,支援德国流亡者出版刊物,坚持同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斗争,直至二战结束。

1927年发表自传体长篇小说《荒原狼》,引起德国文学界的激烈争论。

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背景介绍赫尔曼•黑塞曾在神学院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深深陷入了与德国民族主义冲突的境地,开始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提倡通过读书来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

13.1读书:目的和前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19版)教案

13.1读书:目的和前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19版)教案

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读书的目的和前提;2.能够分析自己的阅读需求,根据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3.能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品质;4.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态度。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读书的目的和前提;2.分析自己的阅读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3.运用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品质。

三、教学难点1.如何分析自己的阅读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2.如何运用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品质。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2.学生讨论;3.个人思考。

五、学习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读书的目的和前提,并提出一个问题:大家为什么要读书?并让学生思考并记录下来。

2. 阅读理解(10分钟)学生阅读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2.读书需要具备哪些条件?3.为什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4.读书有哪些好处?3. 分组讨论(15分钟)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组内进行讨论,讨论内容包括:1.大家每天都读书吗?读了几本书?2.每天多长时间看书?一般看什么类型的书?3.读书时是否遵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4.都读了哪些好书?介绍一本觉得最有趣的书。

4. 提高阅读效率(1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列举一些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如:快速阅读、略读、扫读、精读等),并让学生讲述自己平时阅读时的方法和习惯。

5. 知识点整理(10分钟)教师让学生将整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汇总和整理,并让学生把整理好的内容发到群里进行交流和讨论。

六、课后作业1.讨论整理出来的学习笔记发到群里进行互相交流;2.阅读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做笔记,课下分享。

七、教学反思读书是学生必经的一段过程,而如何正确读书则显得十分重要。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应该怎样正确去读书。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思考目的和方式,让大家打开了思想的窗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经历;
2、了解课文内容及写作思路;
3、解读作者的观点,获得教养的途径以及正确的读书观;
4、鉴赏文章中重点的语句,赏析文章中娓娓道来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理解研读经典的重大意义,并努力去做一个阅读经典作品的人。

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阅读经典作品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识作者及成就:
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赫尔曼黑塞
赫尔曼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在德国,德国作家、诗人。

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

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

①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

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

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

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
《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二、知背景
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

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

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

②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

在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②黑塞受中国的老庄哲学的影响很大,所以他才会笔随心走,其作品又具有心理的深度、哲学的深度。

三、明文体--随笔
本文是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③。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

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
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

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四、读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教养(jiào)卷帙(zhì)发掘(jué)僧侣(sēnɡ)
狭隘(ài) 逊色(xùn)咖啡(kā)时髦(máo)
宽敞(chɑnɡ) 吟啸(yín) 愉快(yú) 公爵(jué)
慰藉(jiè) 麻痹(bì) 强迫(qiǎnɡ)给予(jǐ)
2、归纳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思路及主旨。

1)文章按照:引论---本论----结论三个层次来写作的。

引论:(1)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本论:(2)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读书,读世界文学,可使人生充实、高尚、人生有意义。

结论:(3--8)要凭自己的爱好读书,要富有个性地、生动热情地读书,强调必须读杰作。

2)、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中,作者以自身为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点拨】作者以个人的阅读体验为例,说明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

3)黑塞认为,读书的目的和前提是什么?
目的:找到生活的意义。

(2段)
前提: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个性或人格。

(3、4段)
4)《读书:目的和前提》--主旨归纳
文章阐述了读书目的和前提,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五、解读作者观点、说理方式及主旨。

问题1:第1自然段的作用?
明确:
(1)解读了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以及其意义所在;
(2)引出后文的观点做下铺垫:获得真正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研读世界文学。

强调了其意义在于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有意义。

(3)照应了题目,读书的目的中包括获取真正的教养。

问题2、为什么赫尔曼黑塞强调阅读经典作品?(第2自然段)
明确:阅读经典作品,可以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和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关的生动联系,与人类保持一致。

也使得自己的人生充实、高尚,并越来越有意义。

问题3: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真正教养的途径之一,该如何阅读经典?
明确(1)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作品中给我们留下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2)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我们自由的选择并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来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与人类保持联系与想通。

问题4:“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越来越有意义”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强调了什么?
(1)正反对比论证。

(2)指出了读书的重大意义,不是为了“消遣散心”而是为了使得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有意义。

六、赏析语句
问题1.《读书:目的和前提》中,赫尔曼黑塞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怎样的一种读书观?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取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明确】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这是有效的阅读。

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

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是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

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问题2. 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明确】并不矛盾。

在这里“教养”和“修养”的内涵是交叉的。

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

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
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问题3:你怎样理解“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这句话?
【明确】}如果读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获得了僵死的知识,没有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那么就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反而与读书的目的背道而驰,成了死读书读死书,这样的读书是有害的,例如孔乙己、范进等。

问题4:最后一句“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有什么样的深刻含义?
【明确】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

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

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杰作的伟大的。

强调了“爱的阅读”“尊重的知识”“心的教养”
七、总结提升:
黑塞倡导的是一种怎样的读书观?
(1)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人民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像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作者认为:要读杰作,特别是阅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

(2)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而必须读杰作。

杰作常常不象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

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作者认为:要有正确的阅读的态度,要读杰作,怀着敬重之心、庄重之感,进行爱的阅
读,要花力气、下功夫,认真对待。

八、总结全文:研读杰作是提高素养主要的途径之一,我认为更是重要的途径之一,黑塞强调了研读经典作品的意义所在,不仅仅是为了“散心消遣”,重要的是之于人生的意义,理解并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升你的阅读意识,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就从研读经典作品开始吧。

九,作业:摘抄文章中有意义的语句,为写作积累素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