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合集下载

分娩机制

分娩机制

分娩机制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在通过产道时,为适应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过程。

临床上枕先露占95.55%〜97.55%,故以枕先露的分娩机制为例说明:1.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

部分初产妇可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衔接。

2.下降: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为下降,是胎儿娩出的首要条件,下降动作贯穿于分娩全过程。

临床上注意观察胎头下降程度,作为判断产程进展的重要标志。

3.俯屈:当胎头继续下降至骨盆底时,原来处于半俯屈状态的胎头遇肛提肌阻力,进一步俯屈,使下颏接近胸部,将胎头衔接时的枕额径(11.3cm)变为枕下前囟径(9.5cm),以适应产道,有利于胎头继续下降。

4.内旋转:枕先露时,胎头枕部位置最低,到达骨盆底,肛提肌收缩力将胎头枕部推向阻力小、部位宽的前方,枕左前位的胎头枕部向前旋转45°,后囟门转至耻骨弓下。

5.仰伸:俯屈的胎头下降达阴道外口时,宫缩和腹压继续迫使胎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力又将胎头向前推进,使胎头逐渐仰伸娩出。

6.复位及外旋转:胎头娩出后,胎头枕部向左旋转45°,称复位。

胎肩在盆腔内继续下降,胎头枕部需在外继续向左旋转,以保持胎头与胎肩的垂直关系,称外旋转。

胎儿双肩娩出后,胎体及下肢随之娩出,完成分娩全过程。

福建水立方三维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分娩机制混合现实系统,可实现在真实的环境中,对三维虚拟的孕妇分娩过程进行交互式护理操作,做到随时随地学助产。

此系统还带有骨盆识别系统,手持真实的骨盆3D模型,同时看到叠加在真实世界上虚拟胎儿通过骨盆的整个运动过程。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方式:枕先露时,胎头枕部位置最低,到达骨盆底后, 肛提肌收缩将胎头枕部推向阻力小、部位宽的前 方,胎头向前旋转45,即向前向中线旋转45, 后囟转至耻骨弓下方。
时限:胎头于第一产程末完成内旋转动作。
五、仰伸(extension)
胎头下降达阴道外口后,宫缩和腹压继续迫使胎 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力又将胎头向前推进,两 者共同作用(合力)使胎头沿骨盆轴下段向下前的 方向转向上前,枕骨下部到达耻骨联合下缘时, 以耻骨弓为支点,胎头逐渐仰伸娩出于阴道口, 顶、额、鼻、口、颏相继娩出。
二、下降(descent) :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下降。
下降与其它动作伴随,贯穿在分娩全过程中。下降动作呈间 歇性。促使胎头下降的因素有四个:
① 宫缩时通过羊水传导的压力,由胎轴压传至胎头 ② 宫缩时子宫底直接压迫胎臀 ③ 胎体伸直伸长 ④ 腹肌收缩
初产妇因宫口扩张缓慢和软组织阻力大,胎头下降速度 较经产妇慢。胎头下降程度,是产程进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下降
Tianzhu Mountain, Anhui, 2001, April
胎头在下降过程中,受骨盆底阻力影响发生俯屈、内旋 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等动作。
三、俯屈(flexion)
枕额径(11.3 cm) ↓
枕下前囟径(9.3 cm)
四、内旋转:
定义:胎头为适应骨盆纵轴而旋转,使其矢状缝与中骨 盆及出口前后径相一致。
原理:内旋转使胎头适应中骨盆及出口平面前后径大于 横径的特点,有利于胎头下降。
下降
一、衔接(engagement)
定义: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 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
时间: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衔接 初产妇:可在预产期前1~2周内衔接。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说课稿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说课稿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枕先露的分娩机制”教学设计,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授课过程和评价、反思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学内容:教学大纲:采用2007年5月教育部行指委审定的最新的教学大纲,本大纲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

教材分析:《枕先露的分娩机制》是人卫出版社第二版中职妇护教材第四章“正常分娩期产妇的护理”中第二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影响分娩的因素”之后编排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正常分娩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对后面学习“分娩期产妇的护理”打下基础,所以分娩机制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教学内容:枕先露的分娩机制二、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悉枕先露分娩机制能力目标:(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初步完成顺产接生任务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尊重生命,热爱母亲的传统美德三、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枕先露分娩的七个步骤;难点是内旋转和外旋转的区别四、学情分析:优点: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轻松的学习方式缺点:底子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学习主动性不高,不善总结五、教法和学法说教法: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结合本校学生特点,我以传统LBL教学模式为基础,在有限的教学资源条件下,参考PBL的优点,做了些探索和创新。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创设情境,布置任务: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②启发引导,分组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③师生互动,直观演示:师生共同分析问题,找出问题关键点,再理论与多媒体视频相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④临床实景,仿真演示:理论与临床实践相、与仿真模型演示相结合,帮助学生完成任务⑤自编动作,模拟分娩: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枕前位的分娩机制的实验报告

枕前位的分娩机制的实验报告

枕前位的分娩机制的实验报告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随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进行一连串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临床上以枕左前位最多见,故以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为例。

1.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

胎头以半俯屈状态以枕额径进入骨盆入口,由于枕额径大于骨盆入口前后径,胎头矢状缝坐落在骨盆入口右斜径上,胎头枕骨在骨盆左前方。

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胎头衔接,部分初产妇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

2.下降是胎儿娩出的首要条件,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为下降。

下降动作贯穿于分娩全过程。

促使胎头下降的因素有:(1)宫缩时通过羊水传导,压力经胎轴传至胎头;(2)宫缩时宫底直接压迫胎臀;(3)胎体伸直伸长;(4)腹肌收缩使腹压增加。

3.俯屈当胎头以枕额径进入骨盆腔降至骨盆底时,原处于半俯屈的胎头枕部遇肛提肌阻力,借杠杆作用进一步俯屈,使下颌接近胸部,变胎头衔接时的枕额周径为枕下前囟周径,以适应产道,有利于胎头继续下降。

4,内旋转胎头围绕骨盆纵轴旋转,使其矢状缝与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动作称为内旋转。

胎头于第一产程末完成内旋转动作。

5.仰伸当完全俯屈的胎头下降达阴道外口时,宫缩和腹压继续迫使胎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力又将胎头向前推进。

两者的共同作用使胎头沿骨盆轴下段向下前的方向转向前,胎头枕骨下部达耻骨联合下缘时,以耻骨弓为支点,使胎头逐渐仰伸,胎头的顶、额、鼻、口、颏由会阴前缘相继娩出。

当胎头仰伸时,胎儿双肩径沿左斜径进入骨盆入口。

6.复位及外旋转胎头娩出后,为使胎头与胎肩恢复正常关系,胎头枕部向左旋转45度称为复位。

胎肩在盆腔入口继续下降,前(右)肩向前向中线旋转45度时,胎儿双肩径转成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方向,胎头枕部需在外继续向左旋转45度以保持胎头与胎肩的垂直关系,称为外旋转。

7.胎肩及胎儿娩出胎头完成外旋转后,胎儿前(右)肩在耻骨弓下先娩出,随即后(左)肩从会阴前缘娩出。

产科小知识分娩机制

产科小知识分娩机制

产科小知识—分娩机制
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在通过产道时,为适应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过程;临床上枕先露占%%,故以枕先露的分娩机制为例说明:
1.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部分初产妇可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衔接;
2.下降: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为下降,是胎儿娩出的首要条件,下降动作贯穿于分娩全过程;临床上注意观察胎头下降程度,作为判断产程进展的重要标志;
3.俯屈:当胎头继续下降至骨盆底时,原来处于半俯屈状态的胎头遇肛提肌阻力,进一步俯屈,使下颏接近胸部,将胎头衔接时的枕额径变为枕下前囟径,以适应产道,有利于胎头继续下降;
4.内旋转:枕先露时,胎头枕部位置最低,到达骨盆底,肛提肌收缩力将胎头枕部推向阻力小、部位宽的前方,枕左前位的胎头枕部向前旋转45°,后囟门转至耻骨弓下;
5.仰伸:俯屈的胎头下降达阴道外口时,宫缩和腹压继续迫使胎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力又将胎头向前推进,使胎头逐渐仰伸娩出;
6.复位及外旋转:胎头娩出后,胎头枕部向左旋转45°,称复位;胎肩在盆腔内继续下降,胎头枕部需在外继续向左旋转,以保持胎头与胎肩的垂直关系,称外旋转;胎儿双肩娩出后,胎体及下肢随之娩出,完成分娩全过程;。

正常分娩—分娩机制(产科护理)

正常分娩—分娩机制(产科护理)

复位及外旋转
▪ 胎儿双肩沿骨盆左斜径下降,达骨盆底时, 前肩向前旋转45º,使胎儿双肩径与骨盆 出口前后径一致。
▪ 胎头枕部在外继续向左旋转45º,维持胎 头与胎肩的垂直关系,称外旋转 。
胎肩及胎儿娩出
胎头完成外旋转后,胎儿前(右)肩在耻骨 弓下先娩出,随即后(左)肩从会阴前缘娩 出,胎儿双肩娩出后,胎体及胎儿下肢随之 取侧位顺利娩出。
促使胎头下降的因素
①宫缩时羊水将宫腔压力经胎轴传递到胎头 ②宫缩时宫底直接压迫胎臀 ③胎体伸直伸长,有助于压力向下传递 ④腹肌收缩使腹压增加
11.3cm
9.5cm
半俯屈的胎头遇肛提肌 阻力进一步俯屈,由较 大的枕额径变为较小的 枕下前囟径
内旋转
胎头绕骨盆纵轴旋转,使其矢状缝与中骨盆及 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动作称为内旋转
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 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 棘水平,称衔接。
预产期前1~2周 ▪ 经产妇:多在临产后
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为下降。其贯穿于分娩全过 程,与其他动作相伴随。
下降动作呈间歇性,宫缩时胎头下降,间歇时胎头又稍 退缩。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指胎儿先露部随骨盆各平 面的不同形态,被动进行 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其 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 程。
衔接(engagement) 下降(descent) 俯屈(flexion) 内旋转(internal rotation) 仰伸(extension) 复位及外旋转(restitution and external rotation) 胎肩及胎儿娩出
枕左前位的胎头向母体前方旋转45° 此时后囟转至耻骨弓下
仰伸
▪ 胎头枕骨位于耻骨联合下缘,以耻 骨弓为支点,使胎头逐渐仰伸,胎 头的顶、额、面相继娩出。

妇科试题 1以枕先露为例简述分娩机制 (1)衔接 (2)下降 (3)俯屈 (4)内

妇科试题 1以枕先露为例简述分娩机制 (1)衔接 (2)下降 (3)俯屈 (4)内

妇科试题1.以枕先露为例简述分娩机制(1)衔接(2)下降(3)俯屈(4)内旋转(5)仰伸(6)复位及外旋转(7)胎肩及胎儿娩出2.如何处理宫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加强子宫收缩,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防止感染(1)按摩子宫(2)应用收缩子宫药物,如缩宫素,麦角新碱,前列腺素类药物(3)压迫法:出血多,经按摩、药物效果不佳或紧急情况下采用,包括双手压迫法和宫腔纱条填塞法(4)手术止血:经上述处理无效,出血不止,为抢救产妇生命可行手术治疗,包括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结扎、栓塞,必要时行子宫切除术3.前置胎盘对母儿的影响(1)产后出血(2)植入性胎盘(3)产褥感染(4)早产及围产儿死亡率高4.硫酸镁的注意事项(1)定时检查膝腱反射是否减弱或消失(2)呼吸不少于16次/分(3)尿量每小时不少于25ml或每24小时不少于600ml(4)硫酸镁治疗时需备钙剂,一旦出现中毒反应,立即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5)肾功能不全时应减量或停用(6)有条件时监测血镁浓度5.卵巢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1)病史:良性肿瘤病程长,逐渐增大,恶性肿瘤病程短,迅速增大(2)体征:良性肿瘤单侧多,活动,囊性,表面光滑,通常无腹水,恶性肿瘤双侧多,固定,实性或半实半囊,表面结节状不平,常伴腹水,多为血性,可能查到癌细胞(3)一般情况:良性肿瘤一般情况良好,恶性肿瘤可逐渐出现恶病质(4)B超:良性肿瘤B超上表现为液性暗区,可有间隔光带,边缘清晰,恶性肿瘤液性暗区内有杂乱光团、光点,肿块界限不清6.异位妊娠的药物治疗的适应症(1)无药物治疗的禁忌症(2)输卵管妊娠未发生破裂或流产(3)输卵管妊娠包块直径小于4cm(4)血β-HCG<2000U/L(5)无明显内出血7.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症状 (1)月经改变(2)白带增多(3)腹块(4)腹痛、腰酸、下腹坠胀(5)压迫症状(6)不孕(7)继发性贫血体征肌壁间肌瘤子宫常增大,表面不规则,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浆膜下肌瘤可扪及质硬球状块,与子宫有蒂相连,活动,粘膜下肌瘤子宫多为均匀增大,有时宫口扩张,肌瘤位于宫口内或脱出在阴道内8.宫颈癌的临床分期0期原位癌Ⅰ期癌灶局限在宫颈(包括累及宫体)ⅠA 肉眼未见癌灶,仅在显微镜下可见浸润癌ⅠA1 间质浸润深度≤3mm,宽度≤7mmⅠA2 间质浸润深度>3mm至≤5mm,宽度≤7mmⅠB 临床可见癌灶局限于宫颈,或显微镜下可见病变>ⅠA2ⅠB1 临床可见癌灶最大直径≤4cmⅠB2 临床可见癌灶最大直径≥4cmⅡ期癌灶已超过宫颈,但未达盆壁,癌累及阴道,但未达阴道下1/3 ⅡA 无宫旁浸润ⅡB 有宫旁浸润Ⅲ期癌肿扩散盆壁和(或)累及阴道下1/3,导致肾盂积水或无功能肾ⅢA 癌累及阴道下1/3,但未达到盆壁ⅢB 癌已达盆壁,或有肾盂积水或无功能肾ⅣA 癌播散超出真骨盆或癌浸润膀胱粘膜或直肠粘膜ⅣB 远处转移9.宫内节育器的避孕原理(1)干扰着床(2)影响受精卵的发育(3)宫腔内自然环境改变(4)宫腔内炎症细胞增多,有毒害胚胎作用(5)对抗机体囊胚着床的免疫耐受性,使囊胚崩解,有免疫性抗着床作用10.人工流产的并发症有哪些?人工流产综合反应,吸宫不全,生殖系统感染,子宫穿孔,宫腔粘连,漏吸,术中出血,羊水栓塞。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PPT课件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PPT课件
骨盆倾斜度(inclination of pelvis):妇女站立时, 骨盆入口平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一般为60 度。若骨盆倾斜度过大,影响胎头衔接和娩出。
10
三、胎儿
• 胎头是胎体最大部分 • 胎头颅骨: • 两顶骨 两额骨 两颞骨及枕骨 • 胎头囟门: • 大囟门(前囟门) • 小囟门(后囟门) • 主要的径线有: • 双顶径(BPD)9.3cm • 枕额径 11.3cm • 枕下前囟径 9.5cm 枕颏径 13.3cm11
16
17
2019/11/8
.
18
6
7
二、骨产道
• 分娩时将骨产道分为三个假想平面,各平面 的大小、形状与分娩关系密切。
• 骨盆三个假想平面:入口平面、中骨盆平 面、出口平面
• 骨盆入口平面:(pelvic inlet plane)为 骨盆腔上口,呈横椭圆形,其前方为耻骨 联合上缘,两侧为髂耻缘,后方为骶岬上 缘。有四条径线:前后径:11cm
13
内旋转(internal rotation):胎头为适应骨盆 绕纵轴旋转,使其矢状缝与中骨盆及出口前后径相 一致。
仰伸(extention):当胎头经过内旋转后,俯 屈的胎头即到达阴道外口,宫缩、腹压和膈肌收缩 迫使胎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又将胎头向前推进, 两者的合力使胎头沿骨盆轴下段向下向前的方向转 向上,胎头枕骨下部达耻骨联合下缘时,以耻骨弓 为支点,使胎头的顶、额、鼻、口、颏相继娩出。 胎儿双肩径进入骨盆入口左斜径上。
骨盆轴下降,此动作贯穿在整个分娩过程中,系间
断性的,胎头下降的程度作为判断产程进展的重要
标志之一。
俯屈(flexion):胎头继续下降至骨盆底遇到阻
力,处于半俯屈状态的胎头进一步俯屈,使胎儿的

理解枕先露的分娩机制4

理解枕先露的分娩机制4

(二)子宫收缩
作用 特点
3、缩复作用
子宫肌纤维每次收缩后 变短变粗,不能恢复至原来 的长度。
作用:使宫腔逐渐变小, 从而使胎儿先露逐渐下降, 宫颈管慢慢展平;产后子宫 复旧。
三、决定分娩的因素
产力
产道 √
胎儿 心理状态
(一)定义及分类
定义 分类
胎儿从母体自然娩出的通道。
骨产道 软产道
(二)骨产道
( 五)仰伸 (extention)
胎儿枕骨下部以 耻骨联合下缘为支点, 完成仰伸,依次娩出 顶、额、面、颏,即 胎头娩出。
( 六)复位(restitution) 及外旋转(external rotation)
复位 外旋转
胎头娩出时,胎儿双肩径沿 骨盆入口左斜径下降,胎头娩出 后,为恢复头颈的正常关系,胎
儿枕部向左旋转45 °。
胎肩继续下降,前肩向前中线旋转45 °,胎儿双 肩径转成与出口前后径相一致,胎头枕部在外继续向 左旋转45 °,以保持胎头与胎肩的垂直关系。
( 七)胎儿娩出
胎儿通过侧腰,
胎肩娩出
首先使前肩从耻骨弓
胎体及胎儿 下肢娩出
下娩出,再侧腰,使 后肩从会阴前缘娩出。
思考题
1.子宫收缩力有哪些特点? 2.胎头径线有哪些? 3.简述骨盆的三个平面。 4、什么叫生理缩复环? 5、简述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名词:分娩、足月产、早产、过期产。 2、了解胎头径线的正常值。 3、理解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4、掌握子宫收缩力的特点。 5、掌握骨盆三个平面。
一、定义
分娩 产妇 足月产 早产 过期产
妊娠满28周及以后的胎儿及 其附属物,从临产发动至从母体 排出的过程。

妇产科主治医师考试——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妇产科主治医师考试——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妇产科主治医师——枕先露的分娩机制枕先露的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随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进行的一连串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临床上枕左前位最多见,以枕左前位分娩机制为例说明。

(一)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衔接。

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胎头衔接,部分初产妇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

若初产妇已临产而胎头仍未衔接,应警惕存在头盆不称。

(二)下降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下降,促使先露下降的因素有①宫缩时通过羊水传导,压力经胎轴传至胎头;②宫缩时宫底直接压迫胎臀;③胎体伸直伸长;④腹肌收缩使腹压增加。

(三)俯屈胎头以枕额径进入骨盆腔降至骨盆底时,胎头枕部遇肛提肌阻力,变胎头枕额径为枕下前囟径称俯屈。

(四)内旋转胎头为适应骨盆纵轴而旋转,使矢状缝与中骨盆及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动作称内旋转。

胎头在第一产程末完成内旋转动作。

(五)仰伸胎头下降达阴道外口时,宫缩和腹压继续迫使胎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力又将胎头向前推进,胎头枕骨下部达耻骨联合下缘时,以耻骨弓为支点,使胎头逐渐仰伸。

当胎头仰伸时,胎儿双肩径沿左斜径进入骨盆入口。

(六)复位及外旋转胎头娩出后,为使胎头与胎肩恢复正常关系,胎头枕部再向左旋转45°称复位。

胎肩在盆腔内继续下降,前(右)肩向前向中线旋转45°时,胎儿双肩径转成与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方向,胎头枕部需在外继续向左旋转45°;以保持胎头与胎肩的垂直关系,称外旋转。

(七)胎肩及胎儿娩出胎头完成外旋转后,胎儿双肩相继娩出,胎体及胎儿下肢随之取侧位顺利娩出。

先兆临产的临床特点分娩发动之前,孕妇出现预示不久将临产的症状,称先兆临产。

1.假临产假临产的特点有:①宫缩持续时间短(<30秒)且不恒定,间歇时间长且不规律,宫缩强度不增加。

②宫缩时不适主要集中在下腹部,宫颈管不短缩,宫口不扩张。

③常在夜间出现,清晨消失。

分娩期2--枕先露分娩机制

分娩期2--枕先露分娩机制
FISH
胎头 仰 伸
FISH
LOA分娩机制
六、复位及外旋转:
胎头娩出后,胎头顺时针(或向外)旋转45°即 复位。并继续向外旋转45°,使双肩径与出口前后径一 致,即外旋转。保持胎头与胎肩的垂直关系。
FISH
胎头外旋转
FIS转后,下压胎头,使前肩在耻骨弓下先 娩出,然后上托胎头,使后肩从会阴前缘娩出,随即胎儿 肢体顺势娩出。
FISH
分娩机制
指胎儿先露部为了适应骨盆各平面的不同 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 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以左枕前【LOA】为例
FISH
LOA分娩机制 一、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颅
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衔接。以枕 额径衔接。
初产妇多在预产期前1-2周内衔接,经产妇分娩
四、内旋转: 胎头为适应骨盆轴而旋转,LOA时胎头逆时针(或向内)
旋转45°,使枕骨位于耻骨联合下缘,矢状缝与中骨盆 及出口前后径相一致。
FISH
内旋转
胎 头FIS内H 旋 转
LOA分娩机制
五、仰伸extention
胎头枕骨位于耻骨联合下缘,以耻骨弓为支 点,使胎头逐渐仰伸,胎头的顶、额、面相继娩出。 此时,胎儿双肩径沿左斜径进入骨盆入口。
FISH
胎肩娩出 FISH
分娩机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各个动作之间没有明确 的界限,下降动作始终贯穿整个分娩过程中,胎头的各 种适应性转动都伴随着下降而逐渐完成。
开始后衔接。
FISH
LOA分娩机制
二、下降(descent) 沿着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下降 下降贯穿于分娩的全过程
FISH
LOA分娩机制
三、俯屈:
胎头继续下降至骨盆底时变衔接 时 的 枕 额 径 (11.3cm) 为 枕 下 前 囟 (9.5cm) 完成俯屈动作。

医学课件-第三节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医学课件-第三节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医学课件-第三节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枕先露是指胎头在分娩过程中以枕骨为先露部位,即胎头后枕骨位于产道口最初的露出部分。

枕先露是分娩中最常见的胎先露方式,约占所有分娩的60%~70%。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是胎儿头部枕骨先露在骨盆入口,经过骨盆的一系列转折,从而顺利通过阴道而顺产。

此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下降期、屈曲期、旋转期、挤出期。

1. 下降期:枕骨先露逐渐向子宫出口下降,并挤压骨盆的后壁,搭在其上。

此时,枕骨先露进宫的头围较大,但通过产道,头围逐渐减小。

2. 屈曲期:枕骨先露在宫颈口扩张至5~6厘米时,胎儿头部开始屈曲,颏部向胸部贴近,头围进一步减小。

胎儿的前囟随之旋转至前下方,促进胎儿的旋转。

3. 旋转期:胎儿头在宫颈口较宽时转动,以便能够适应骨盆曲度的变化。

由于个体差异,胎儿一次完整的旋转并不是每个分娩过程都出现的。

4. 挤出期:经过适当的旋转后,胎头在阴道口处,母亲用力出产胎儿头。

此时,胎儿头的大小已适应骨盆的大小,顺利通过阴道出生。

总之,枕先露分娩机制涉及胎儿头的下降、屈曲、旋转和挤出,需要通过妈妈用力,使胎儿顺利出生。

这种分娩方式需要在医生和助产士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母婴平安。

临床执业医师模拟317

临床执业医师模拟317

[模拟] 临床执业医师模拟317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关于枕先露的分娩机制,正确的是A.胎头进入骨盆入口时以枕下前囟径衔接B.胎头降至骨盆底时开始俯屈C.当胎头在中骨盆开始内旋转D.宫缩和腹压促使胎头仰伸E.分娩过程中胎头呈持续性下降参考答案:B第2题:胎盘早剥的主要病理变化是A.底蜕膜出血B.真蜕膜出血C.包蜕膜出血D.胎盘边缘血窦破裂出血E.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A第3题:男性,18岁。

近1年来对家人亲友变得冷淡,不去上学,不洗澡,不主动更换衣服,对与自己有关的各种事情表现得无动于衷。

最可能的诊断是A.人格障碍B.精神分裂症C.抑郁症D.恐惧症E.创伤后应激障碍参考答案:B第4题:26岁初孕妇,妊娠38周,主诉肋下有块状物。

腹部检查:子宫呈纵椭圆形,胎先露部较软且不规则,胎心在脐上偏左,本例应诊断为A.枕先露B.臀先露C.面先露D.肩先露E.复合先露参考答案:B第5题:26岁未产妇,停经48日后出现阴道少量流血伴右下腹隐痛。

今晨起床时突然右下腹剧痛来院。

检查:血压90/60mmHg,面色苍白,下腹稍膨隆,右下腹压痛明显,肌紧张不明显,叩诊移动性浊音(±)。

妇科检查:子宫稍大稍软,右附件区触及有压痛包块。

恰当诊断应是A.输卵管妊娠流产B.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破裂C.急性阑尾炎D.急性输卵管炎E.右侧卵巢肿瘤蒂扭转参考答案:B第6题:7个月婴儿,医院出生,根据其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的情况,完成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应不包括A.卡介苗B.脊髓灰质炎减毒糖丸活疫苗C.百白破三联针D.乙肝疫苗E.麻疹减毒活疫苗参考答案:E第7题:女性,55岁,近1个月来头痛、乏力、早醒、坐立不安,常担心家人会出事,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给家庭带来麻烦,悲观失望。

最可能的诊断是A.神经衰弱B.焦虑症C.抑郁症D.疑病症E.癔症参考答案:C第8题:女性,26岁。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说课稿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说课稿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枕先露的分娩机制”教学设计,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授课过程和评价、反思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学内容:教学大纲:采用2007年5月教育部行指委审定的最新的教学大纲,本大纲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

教材分析:《枕先露的分娩机制》是人卫出版社第二版中职妇护教材第四章“正常分娩期产妇的护理”中第二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影响分娩的因素”之后编排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正常分娩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对后面学习“分娩期产妇的护理”打下基础,所以分娩机制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教学内容:枕先露的分娩机制二、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悉枕先露分娩机制能力目标:(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初步完成顺产接生任务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尊重生命,热爱母亲的传统美德三、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枕先露分娩的七个步骤;难点是内旋转和外旋转的区别四、学情分析:优点: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轻松的学习方式缺点:底子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学习主动性不高,不善总结五、教法和学法说教法: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结合本校学生特点,我以传统LBL教学模式为基础,在有限的教学资源条件下,参考PBL的优点,做了些探索和创新。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创设情境,布置任务: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②启发引导,分组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③师生互动,直观演示:师生共同分析问题,找出问题关键点,再理论与多媒体视频相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④临床实景,仿真演示:理论与临床实践相、与仿真模型演示相结合,帮助学生完成任务⑤自编动作,模拟分娩: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实验报告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实验报告篇一: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为适应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的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过程。

整个过程被分解为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动作。

现以临床常见的枕左前位为例说明。

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入盆)。

胎头进入骨盆入口时呈半俯屈状态,由于枕额径大于骨盆入口前后径,胎头旋转至其矢状缝落在骨盆入口的右斜径上,胎头枕骨在骨盆左前方。

初产妇多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衔接。

篇二:课后记—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吾日三省吾身—《枕先露的分娩机制》课后记陈海英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

作为教师写课后记是下课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评析和反省。

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

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本篇是对我所教的《妇产科护理学》中的一个章节《枕先露的分娩机制》的一个课时的回顾与总结。

(一)对教材的理解。

本章节是《正常分娩期产妇的护理》的一个重点及难点教程。

使学生达到3个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掌握并理解分娩机制及其中每个过程的概念。

2技能目标:能够根据分娩机制以枕左前位为例阐述整个分娩过程。

3情感目标:通过分娩机制的学习使学生对分娩过程有个明确的认识,对以后到临床上获得感性认识有个好的铺垫,并培养护生分秒必争的责任心,激发学习产科护理的兴趣。

本章节属于一个难点章节,我把分娩机制中的两个过程俯曲及内旋转作为重中之重,努力把难于理解的医学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

并且阅读课外的拓展知识丰富教材的内容。

通过本堂课的授教,知识目标,同学们能够掌握并理解分娩机制及其中每个过程的概念,达到预期效果,而对于技能目标,在一节课上就让同学们把分娩机制转化为自己已经理解的东西还是不很熟练,在以后的教程中要考虑如何让中专的学生尽快把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要把课堂尽可能的让给学生让她们多复述。

医院大学妇产科枕先露分娩机制培训教学课件

医院大学妇产科枕先露分娩机制培训教学课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胎儿
在分娩过程中,胎儿的大小是决定 分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胎头是胎儿身体最大的一部分。
后囟 前囟
胎儿
颅缝: 矢状缝(两顶骨之间) 冠状缝(顶额骨之间) 人字缝(顶枕骨之间) 颞 缝(颞顶骨之间)
囟门:大囟门(菱形) 小囟门(三角形)
LOA
LOT
LOP
OA
ROA
ROT
ROP
OP
双顶径(BPD):9.3cm 枕额径:11.3cm
鼻根到枕骨隆突
枕下前囟径:9.5cm
前囟中央到枕骨隆突下方
枕颏径:13.3cm
颏骨下方中央到后囟顶部
骨产道
骨产道
骨产道:指真骨盆,其大小、形状与分娩有密切关系。 骨盆的分界:以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缘、骶岬上缘的连
线为界,分为假骨盆和真骨盆。
骨盆入口平面
横椭圆形 4条径线
3个平面
中骨盆平面
纵椭圆形 最狭窄
产科术语 胎儿 骨产道 产力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产科术语
产科术语
根据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确定不同的 胎方位。 例如:枕先露时,胎儿枕骨位于母体骨盆的 左前方为LOA
产科术语
胎儿的位置与母体骨盆的关系对分娩的 影响极大。所以,在孕期检查及临产前确定 胎位有重要的意义。
胎儿
骨产道:中骨盆平面
中骨盆前后径: 11.5cm 耻骨联合下缘中点—两侧坐骨棘连线中点 —骶骨下端
中骨盆横径(坐骨棘间径):10cm 两坐骨棘间的距离
骨产道:出口平面
骨盆出口平面由两个在不同平 面的三角形组成,坐骨结节间 径为两个三角形共同的底。
前三角的顶端为耻骨联合下缘,两 侧为耻骨降支;

枕先露分娩机制课件

枕先露分娩机制课件


4)坐骨结节间径(intertuberal diameter,IT) 或称出口横径取仰卧位,两腿向腹 部弯曲,双手抱双膝。测量时检查 者面向孕妇外阴部,触到坐骨结节, 测量两坐骨结节内缘间的距离。正 常值8.5~9.5cm。

5)、出口后失状径(posterior sagittal diameter of outlet) 为坐骨结节间径中点至骶骨尖端的 长度。检查者戴指套的 右手示指伸入孕妇肛门向骶骨方向, 拇指置于孕妇体外骶 尾部,两指共同找到骶骨尖端,用 尺放于坐骨结节径线上。 正常值 为8-9cm。出口后失状径与坐骨结 节间径值之和》15cm,表示骨盆 出口狭窄不明显。

6)耻骨弓角度(angle of subpubic arch) 呈仰卧位,两 腿弯曲。双手紧抱双膝。用左右两 拇指尖斜着对拢,放置于耻骨联合 下缘,左右两拇指平放于耻骨降支 上面。测量两拇指间的角度并记录, 正常值为90°。
2骨盆内测量

1)对角径(diagonal conjugate,Dc或 称骶耻内径) 为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岬上缘中点的距离, 正常值为12.5~13cm,此值减去1.5~ 2cm ,即为骨盆入口前后径的长度, 又称真结合径,方法是:检查者伸入阴 道的中指尖触骶岬上缘中点,示 指上 缘紧贴耻骨联合下缘,以另一手示指正 确标记此接触点,抽出阴道内的手指, 测量中指尖至此接触点间的距离,即为 对角径。


2.坐骨棘间径(bi-ischial diameter,BD) 测量两坐骨棘间的距离,正常 值约为10cm。测量方法是一手 示指、中指放入阴道内,分别 触及两侧坐骨棘,估计其间距 离。

3)坐骨切迹(incisura ischiadica)宽度 代表中骨盆后矢状径,其宽度 为坐骨棘与骶骨下部间的距离, 即骶棘韧带宽度。将阴道内的 示指置于韧带上移动。能容纳3 横指(5.5~5.6cm)为正常, 否则属中指骨盆狭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妇产科胡华利
一、产科术语
♦胎姿势(fetal attitude)
♦胎产式(fetal lie)
♦胎先露(fetal presentation)
♦胎方位(fetal position)
胎姿势(fetal attitude):胎儿在子宫内的姿势
正常胎姿势为胎头俯屈,颏部贴近胸壁,脊柱略前弯,四肢屈曲交叉于胸腹前,其体积及体表面积均明显缩小,整个胎体成为头端小,臀端大的椭圆形。

胎产式(fetal lie):胎体纵轴和母体纵轴的关系
胎先露(fetal presentation):最先进放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

复合先露:胎儿头和臀先露与胎儿手或者足同时进入骨盆。

胎方位(fetal position):胎儿先露部的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枕先露---枕骨
♦面先露---颏骨
♦臀先露---骶骨
♦肩先露---肩胛骨
头先露和臀先露有6个胎方位,肩先露有4个胎方位
如何判断肩先露胎方位?
头定左右、肩定前后
二、骨产道
分娩时将骨产道分为三个假想平面,各平面的大小、形状与分娩关系密切。

骨盆三个假想平面:入口平面、中骨盆平面、出口平面
骨盆入口平面:(pelvic inlet plane)为骨盆腔上口,呈横椭圆形,其前方为耻骨联合上缘,两侧为髂耻缘,后方为骶岬上缘。

有四条径线:前后径:11cm 横径:13cm 左右斜径:12.75cm
最小平面:(mid plane of pelvis)即中骨盆平面,最狭窄,呈长椭圆形,其前方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坐骨棘,后方为骶骨下端。

具有产科临床重要性。

有两条径线:
前后径:11.5cm 横径:10cm。

其长短与分娩关系密切。

出口平面:(pelvic outlet plane)即骨盆腔的下口,由两个不在同一平面的三角形组成,两个三角形共同的底边为坐骨结节间径,前三角平面顶端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左右耻骨降支;后三角平面顶端为骶尾关节,两侧为左右骶结节韧带。

有四条径线:
前后径:11.5cm 横径:9cm,其长短与分娩关系密切。

前矢状径:6cm 后矢状径:8.5cm
骨盆轴(pelvic axis) 连接骨盆各平面中点的假想曲线,称为骨盆轴。

此轴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

分娩时,胎儿沿此轴完成一系列分娩机制,助产时也应按骨盆轴方向协助胎儿娩出。

骨盆倾斜度(inclination of pelvis):妇女站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一般为60度。

若骨盆倾斜度过大,影响胎头衔接和娩出。

三、胎儿
胎头是胎体最大部分
胎头颅骨:
两顶骨
两额骨
两颞骨及枕骨
胎头囟门:
大囟门(前囟门)
小囟门(后囟门)
主要的径线有:
双顶径(BPD)9.3cm
枕额径 11.3cm
枕下前囟径 9.5cm
枕颏径 13.3cm
四、LOA分娩机制(此部分结合模型进行讲解)
定义:胎儿的先露部随着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临床上枕先露占95.55-97.55% ,以枕左前最多见。

步骤:衔接(engagement)
下降(descent)
俯屈(flexion)
内旋转(internal rotation)
仰伸(extention)
复位及外旋转(restitution & external rotation)
胎肩及胎儿娩出
衔接(engagement):胎头双顶径已经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的最低点接近或者到达坐骨棘水平,以枕额径入盆,呈半俯屈状态,矢状缝在骨盆入口右斜径上。

下降(descent):由于子宫收缩,迫使胎头沿骨盆轴下降,此动作贯穿在整个分娩过程中,系间断性的,胎头下降的程度作为判断产程进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俯屈(flexion):胎头继续下降至骨盆底遇到阻力,处于半俯屈状态的胎头进一步俯屈,使胎儿的颏部更加接近胸部,使胎头衔接时的枕额径(11.3cm)俯屈后改变为枕下前囟径(9.5cm),有利于胎头进一步下降。

内旋转(internal rotation):胎头为适应骨盆绕纵轴旋转,使其矢状缝与中骨盆及出口前后径相一致。

仰伸(extention):当胎头经过内旋转后,俯屈的胎头即到达阴道外口,宫缩、腹压和膈肌收缩迫使胎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又将胎头向前推进,两者的合力使胎头沿骨盆轴下段向下向前的方向转向上,胎头枕骨下部达耻骨联合下缘时,以耻骨弓为支点,使胎头的顶、额、鼻、口、颏相继娩出。

胎儿双肩径进入骨盆入口左斜径上。

复位及外旋转(restitution & external rotation):胎头娩出后,枕部随内旋转相反的方向转45度,使儿头与胎背呈正常关系,为复位,当肩在骨盆内下降及内旋转时,枕部在外继续旋转45度,为外旋转。

此时胎儿双肩径与骨盆出口前后径相符合,前肩达耻骨弓下,此后前后肩相继娩出。

胎肩及胎儿娩出
胎肩及胎儿娩出:胎头完成外旋转后,胎儿前(右)肩在耻骨弓下先娩出,随即后(左)肩从会阴前缘娩出。

胎儿双肩娩出后,胎体及胎儿下肢随之取侧位顺利娩出。

胎儿娩出过程完成。

小结 Summarize :
分娩是妊娠满28W后胎儿及其附属物从母体产道排出过程。

这一过程受到产
力、产道、胎儿及产妇心理状态影响,只有诸因素相互协调,胎儿才能经阴道顺利娩出。

而胎儿娩出过程中为适应产道形态被动进行一系列动作,即分娩机制。

以LOA为例包括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胎儿娩出等动作。

(此小结用连续动画演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