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2fd51e5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78.png)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 引言中医护理作为一门重要的技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促进康复。
为了保证中医护理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了本文档,旨在规范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操作步骤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2.1 准备工作在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环境准备:确保操作场所清洁、安全,温度适宜,空气流通。
注意消毒操作区域和操作工具。
2.材料准备:根据具体操作需要,准备所需药材、器具等。
3.个人防护: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包括口罩、手套、帽子等。
2.2 操作步骤根据具体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内容,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清洁患者皮肤:根据需要,使用温水和适当的清洁剂清洗患者的皮肤。
2.操作准备:将需要使用的药材、器具等准备好,确保其干净、整齐。
3.操作步骤:根据具体操作内容,执行相应的操作步骤,如按摩、刮痧、拔罐等。
4.注意事项: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操作要轻柔,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操作力度和频率;–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操作方法;–若发现异常情况,如患者不适或出现过敏反应等,应立即停止操作;–操作后应及时清理操作区域和器具,做好消毒工作。
5.操作结束:操作完成后,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感受,记录相关信息。
3. 注意事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事项:1.操作者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确保操作准确、安全。
2.患者应提供必要的病历和健康信息,供操作者参考。
3.对于具有特殊病情或身体状况的患者,应谨慎选择适合的中医护理技术进行操作。
4.操作者应定期接受相关培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5.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确保操作过程合法、道德。
4.本文档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和说明,包括准备工作、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遵循本规程能够提高中医护理技术的质量和安全性,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75bde7e0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d4.png)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总则1.为了加强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安全性,确保患者得到更好的护理服务,制定本规程。
2.本规程适用于中医医院内各个科室的护理操作人员,包括护士、护理员等。
3.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前,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掌握相应的操作方法和技巧,获得相关证书。
二、操作规程1.患者接触1.1护理操作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应主动介绍自己的姓名、职位,并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1.2护理操作人员要注意仪容仪表,保持清洁衣着,佩戴相应的工作证。
1.3护理操作人员的手部必须保持清洁,需进行常规的手部消毒。
2.患者体格检查2.1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患者体格检查时,应尊重患者的隐私权,遵守医疗保密法规定,确保患者个人信息的保密。
2.2护理操作人员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记录相应的体征数据,并及时报告医生。
3.输液操作3.1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输液操作前,需确认患者的输液医嘱,核对患者的身份和输液液体。
3.2护理操作人员在输液操作过程中,需按照常规操作程序进行,如消毒针头、挂瓶等,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性。
3.3输液操作完成后,护理操作人员需及时记录输液量和患者的反应情况,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
4.注射操作4.1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注射操作时,需核对患者的身份和注射药物,如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
4.2护理操作人员需掌握正确的注射技巧,如选择适当的注射部位、针头深度和注射速度。
4.3注射操作完成后,护理操作人员需及时记录注射药物的剂量和患者的反应情况,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
5.中医疗法操作5.1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中医疗法操作前,需获得相应的中医学或中医护理技术培训证书。
5.2护理操作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中医疗法操作方法,如针灸、推拿、中药煎服等。
5.3中医疗法操作过程中,护理操作人员需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如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应立即终止操作,并报告医生。
三、安全措施1.操作前,护理操作人员需了解操作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并做好相应的检查和准备工作。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c8a8d49f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e6.png)
操作实施:按照 中医护理技术操 作规程进行操作, 注意观察患者反 应。
操作后处理:清 理用物,记录操 作过程和结果, 对患者进行必要 的护理和指导。
操作后处理
清理用物:使用 后的物品应及时 清理干净
记录:对操作过 程和结果进行详 细记录
交接:与相关人 员做好交接工作, 确保信息准确无 误
注意事项:操作 后应注意观察患 者情况,如有异 常及时报告医生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的执行和管 理
执行要求
严格遵守操作规 程:按照规程要 求进行操作,不 得随意更改或省 略步骤。
强化培训与考核: 对护理人员进行 定期培训和考核, 确保其掌握操作 规程。
执行监督与检查: 对护理技术操作 规程的执行情况 进行监督和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整 改。
持续改进与完善: 根据实际情况和 反馈意见,对操 作规程进行持续 改进和不断完善。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的完善和改 进
反馈和评价
患者反馈:了解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的满意度和需求 医护人员评价:评估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专家评审:邀请专家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专业评估和指导 持续改进:根据反馈和评价结果,持续优化和改进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修订和完善
发展:中医护理 技术操作规程需 要不断发展,以 推动中医护理技 术的进步和提高
护理质量。
改进:中医护理 技术操作规程需 要不断改进,以 提高护理效率, 减少并发症,降
低患者痛苦。
完善:中医护理 技术操作规程需 要不断完善,以 规范护理行为, 提高护理效果, 促进中医护理事 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的推广和应 用
应用范围和领域
医院护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适用于各级医院,尤其是中医院和综合医院的中医科,为患 者提供全面、专业的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dd7f9609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7f.png)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一、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对于内科急症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基本的护理工作,包括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患者的体温、保持患者的清洁卫生等。
2、高热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8.5℃,此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如使用退热药物、进行物理降温等。
3、神昏神昏是一种意识障碍,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4、中风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护理,包括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进行康复训练等。
5、中暑中暑是由于高温、高湿度等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降温、补充水分等护理措施。
6、急性出血急性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止血处理、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护理措施。
7、痛证痛证是指各种疼痛性疾病,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使用止痛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8、暴泻暴泻是指突然出现的腹泻,需要及时补充水分、电解质等,避免脱水等并发症的发生。
9、脱证脱证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虚弱、晕厥等症状,需要及时进行护理,如保持患者的安静、进行康复训练等。
10、中药中毒中药中毒是指由于中药使用不当引起的中毒症状,需要及时采取解毒措施、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护理措施。
二、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中医内科患者的护理工作与其他患者类似,需要做好基本的护理工作,如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患者的体温、保持患者的清洁卫生等。
2、XXX风温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护理,包括降温、补充水分、使用药物等。
3、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如使用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4、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由于内伤引起的发热症状,需要进行中药治疗、调理饮食等护理措施。
5、咳嗽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使用止咳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6、哮喘哮喘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如使用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a880882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f4.png)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一、前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是中医护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是中医护理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守的标准和规范。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提高中医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促进中医护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 安全操作规程1.1 确保工作场所的清洁整洁,保持空气流通。
1.2 使用中医护理器械前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1.3 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杜绝不规范操作和违章操作。
2. 技术操作规程2.1 按照中医护理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保证操作技术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2.2 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进行观察和处理。
3. 沟通协调规程3.1 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协助患者合理安排护理。
3.2 与医疗团队进行良好的沟通协作,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
4. 知识技能规程4.1 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
4.2 遵守中医护理的伦理规范和职业规范,严守护患尊严。
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标准1. 技术操作评分标准1.1 操作准确性:技术操作是否符合中医护理操作标准和规范。
1.2 操作熟练度:对操作仪器和器材是否熟练掌握和运用。
1.3 操作效果:操作后是否达到预期的护理效果。
2. 沟通协调评分标准2.1 与患者沟通:是否能有效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
2.2 与医疗团队协调:是否能与医疗团队有效沟通协作,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安全操作评分标准3.1 操作安全性:操作过程中是否注意安全细节,保障患者和自身的安全。
3.2 事故处理:遇到突发情况时,是否能迅速、果断地处理,保证患者的安全。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对于中医护理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个人认为,严格遵守规程和评分标准,不仅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要求。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严格遵循规定的操作流程,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中医八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八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106652d6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39.png)
中医八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中医八项护理技术中最常见的一种技术。
按摩是通过手法刺激穴位,调动气血运行,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应练习基本的按摩技法,熟悉穴位的位置和刺激方法。
2.手法要轻柔、细腻,力度适中,以不引起疼痛感为宜。
3.穴位按摩时要维持手部温暖,避免出现手冷的情况,同时要注意穴位的清洁卫生。
二、拔火罐拔火罐是通过在皮肤上制造负压,促进气血运行,排除病邪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熟悉拔火罐的方法和手法,避免对皮肤造成创伤或过度疼痛。
2.要注意罐内气压的调节,保持适当的吸附力,避免罐与皮肤脱落或过度吸附对皮肤造成伤害。
3.拔火罐后,要对皮肤进行消毒和护理,防止感染和红肿。
三、耳穴贴压耳穴贴压是通过贴合特定的耳穴位,刺激脑神经,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掌握耳穴位置和压迫力度,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相应的耳穴进行贴压。
2.要用手指轻轻按压耳穴,力度适中,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造成耳部不适。
3.注意耳穴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的发生。
四、刮痧刮痧是通过特殊的刮痧工具,在患者的皮肤上刮擦产生红肿和淤血,促进身体气血运行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使用带有平滑表面的特殊刮痧工具,避免对皮肤造成伤害和刺激。
2.刮痧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刮伤皮肤,同时要掌握刮痧的速度和频率。
3.刮痧后,要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和护理,防止感染和刺激。
五、火针火针是通过在穴位上点燃艾条,烧灼皮肤,刺激穴位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掌握火针的操作方法和燃烧的适度,避免对皮肤造成过度烧伤。
2.点燃后的火针要及时放置在穴位上,避免烧灼时间过长或火针烧断。
3.火针后,要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和护理,防止感染和烧伤。
六、艾灸艾灸是通过燃烧艾条,热气温热皮肤,刺激穴位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掌握艾灸的操作方法和艾条的燃烧的适度,避免对皮肤造成过度烫伤。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0f4d565e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ee.png)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一、患者评估
在进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之前,护理人员首先要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症状等方面的评估。
通过评估,护理人员可以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后续的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准备工作
在进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用品、为患者做好安全和舒适的准备等。
三、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的具体步骤
1. 中医按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按摩操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促进身体循环。
2. 中药熏蒸: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熏蒸,有利于祛湿、通络、活血、驱寒等作用。
3. 针灸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针灸操作,有助于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缓解疼痛等。
4. 艾灸操作: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艾灸操作,有助于温通经络、祛寒散寒、舒筋活络等。
四、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的注意事项
1. 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整洁,避免细菌感染。
2. 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3. 在操作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操作节奏和力度。
4. 操作结束后,要对器械进行清洁和消毒,做好后续的资料记录和患者交流工作。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是中医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程和标准操作程序,确保患者得到安全、高效的护理服务。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19ffc53dddccda38366baf3f.png)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定义:熏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腾、淋洗或浸浴,已达到疏通腠理,活血止痛,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评估:1、核对医嘱,了解患者当前的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
2、妇科患者评估胎、产、经、带等情况。
3、了解患者体质及熏洗处皮肤情况。
4、患者的年龄,当前的心理状态。
三、目标:1、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皮肤瘙痒等症状。
2、减轻眼科疾病引起的眼结膜红肿,痒痛,糜烂等症状。
促进肛肠疾病的伤口愈合。
缓解妇科会阴部瘙痒等症状。
四、告知:注意药液的温度是否适宜,避免烫伤。
五、禁忌症: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
对熏洗药物过敏者禁用。
六、物品准备: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毛巾(根据熏洗部位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孔的木盖浴盆及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
七、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再次核对医嘱。
2、根据熏洗部位安排患者合适的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用屏风遮挡,冬季注意保暖。
3、眼部熏洗时,将煎好的药液趁热倒入治疗碗,眼部对准碗口进行熏腾,温度适宜时并用纱布蘸洗眼部,稍凉既换,每次15-30分钟。
4、皮肤熏洗时,将药物趁热倒入盆内,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或布单圈盖后熏腾,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泡洗。
每次20-30分钟。
5、坐浴时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上置带孔木盖,协助患者脱去内裤,坐在木盖上熏腾,待药液不烫时,拿掉木盖坐人盆中泡洗,药液偏凉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洗15-20分钟。
6、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了解其心理、生理感受。
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7、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整理衣物,安置舒适的卧位。
8、清理用物,洗手记录并签字。
八、效果评价:1、患者体位,局部皮肤情况及药液的温度。
2、。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d6af005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73.png)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一、患者接待与评估
1. 患者接待:诊所接待人员应礼貌、热情地接待患者,指引患者到指定区域候诊。
2. 患者评估:护士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症状等信息,进行初步评估。
二、中医护理常规操作
1. 脉诊:护士应掌握良好的脉诊技术,准确把握患者的脉搏情况。
2. 舌诊:护士应详细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舌形等情况,并作出相应记录。
3. 中药熬制:护士应掌握中药熬制的技术,遵守熬制规程,保证药材煎煮的质量。
4. 推拿理疗:护士应掌握推拿技术,对需要推拿治疗的患者进行正确的操作。
5. 针灸操作:护士应具备基本的针灸知识和技能,进行正确的针灸操作。
三、护理记录与卫生管理
1. 护理记录:护士应对患者的脉诊、舌诊、用药、病情变化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确保信息完整、准确。
2. 病区卫生:护士应定期对病房进行卫生清洁,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3. 消毒操作:护士应按照规定的消毒程序对器械、设备进行定
期消毒,保证使用安全。
四、医患沟通与心理护理
1. 患者教育:护士应对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知识的讲解,引导患者正确对待治疗。
2. 患者安慰:护士应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关怀和安慰,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以上即是《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护士在中医护理工作中应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保证工作的质量和患者的安全。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13e9cfb5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70.png)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疗法的辅助手段,以中医学的理论为依据,通过特定的操作方法,以促进病人恢复健康为目的的一种非药物治疗。
下面是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一、操作前准备1. 清洁和消毒:操作前应对工作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包括操作台、器具、药品等。
2. 操作环境:操作环境应保持安静整洁,充足的光线和空气流通。
3. 仪器准备:依据操作所需,准备好所需的仪器和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4. 药品准备:依据操作所需,准备好所需的药品,按照要求准备数量和浓度。
二、操作技术要求1. 操作手法:操作时应掌握正确的手法,遵循中医的理论和原则,比如按揉、推拿、捏揉、拨叩等,力度适中,避免过于用力或过轻。
2. 位置选择:根据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操作,确保病人舒适和方便操作。
3. 仪器操作:对于需要使用仪器和设备的操作,应熟悉其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保证安全和有效性。
4. 防护操作:对于需要保护医护人员或病人的操作,如接触传染病患者时,需要进行相应的防护,如佩戴口罩、手套等。
5. 注意事项:对于操作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如避免操作部位的污染、避免造成身体不适等,应特别注意并遵守。
三、操作步骤1. 操作前准备:根据操作所需准备好仪器和药品,清洁和消毒操作场所。
2. 仔细询问:询问病人详细的病史和症状,并做好记录。
3. 望诊:运用中医望诊方法,观察病人面色、舌苔、脉象等,了解病情。
4. 摸诊:运用中医摸诊方法,检查病人相关部位的肿块、湿疹、疼痛等情况。
5. 闻诊:运用中医闻诊方法,辨别病人的脱落细胞、口臭等情况。
6. 询问:对病人进行详细询问,了解病情和病史。
7. 辨证论治:依据中医四诊法对病情进行辨证,确定治疗方法和技术。
8. 操作治疗:根据辨证论治的结果,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如针灸、推拿、艾灸等。
9. 治疗后观察:对治疗后的病人进行观察,如症状改善情况、舌色变化等。
10. 做好记录:及时记录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情况,便于跟踪和评估治疗效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b013dd6d5a8102d276a22fd6.png)
一、电针法电针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具上通导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技术操作。
1、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2、目标遵医嘱选择穴位,减轻或缓解临床症状。
3、告知(1)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属于晕针现象,及时通知医师。
(2)针刺时可能出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患者不必紧张,医护人员会妥善处理。
如有酸麻、胀痛、沉、紧、涩等感觉,属正常针感。
(3)微量电流接通后局部有抽动感。
(4)肌肉有抽动的感觉。
4、物品准备电针仪、治疗盘、针盒(备各种毫针)、镊子、棉签及干棉球、皮肤消毒液、弯盘、浴巾、屏风等。
5、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遵照医嘱,选择腧穴,进行皮肤消毒,按毫针刺法进针。
(3)有“得气”感应后,将电针仪输出电位器调至“0”,再将电针仪的两根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针柄上。
(4)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患者有酸麻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
(5)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到“0”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
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6、护理及注意事项(1)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导线接触是否良好。
(2)通电过程中应观察导线有否脱落,并注意患者的反应,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通电时间。
需增加刺激时,调节电流量应逐渐由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以致发生晕针或引起肌肉痉挛,造成弯针、折针等意外。
(3)颈项、脊柱两侧及心前区等部位针刺时,不能横贯通电,避免电流回路通过脊髓和心脏。
(4)取同侧肢体1~3对穴位(即是用1~3对导线)为宜。
7、电针法操作流程图电针法操作流程图见下图。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bd938ae1e009581b6bd9ebe5.png)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1一般护理常规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坏境。
(1)坏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3)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坏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体温37。
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病情观察,作好记录,著名执行时间。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
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档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
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9 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 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556378d8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8a.png)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患者评估在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之前,护士应当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心理状态等方面。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二、穴位按摩中医护理技术中,穴位按摩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在进行穴位按摩操作时,护士应当准确找准穴位,掌握按摩力度和频率,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三、中草药熏洗中药熏洗是中医护理技术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缓解疼痛、舒缓疲劳。
护士在进行中草药熏洗操作时,应当注意药物浓度、温度和时间的控制,避免烫伤患者皮肤。
四、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具有排毒、调理气血的作用。
护士在进行拔罐操作时,应当注意火候的掌握,避免造成皮肤烫伤或其他损伤。
五、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各种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护士在进行针灸操作时,应当注重穴位选择、针刺技巧和消毒防感染措施,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六、药膳烹饪药膳烹饪是中医养生的一种方法,可以通过食疗调理身体。
护士在进行药膳烹饪操作时,应当注意药食搭配、烹饪技巧,确保药膳的疗效和安全性。
七、理疗按摩理疗按摩是中医护理技术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可以舒缓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护士在进行理疗按摩操作时,应当注意手法的轻重、速度和部位,避免给患者带来不适。
以上是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的相关内容,护士在实践中应当严格遵守规程,确保操作安全、有效。
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传统医学宝贵的遗产,通过规范的操作,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疗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愿每一位护士都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为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医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e2d90c17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65.png)
中医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患者接待和沟通1. 对于接诊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友好、热情地接待和引导患者。
2. 在接待环节,医务人员需要向患者询问详细病史、症状、以往就诊经历等信息,以便进行准确的诊疗。
3. 医务人员在接待过程中需注意维护患者的隐私,尊重患者的个人尊严,避免透露患者个人信息。
二、中医技术操作1. 中医诊察操作a. 医务人员应牢记中医诊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b. 应仔细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脉象等指标,记录相关信息。
c. 对于口问患者,应根据患者症状和病史进行详细询问。
d. 对于闻切患者,应仔细听取患者主诉,并进行相应体格检查。
2. 中医治疗技术操作a. 医务人员应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进行治疗,并在患者病情变化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b.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消毒规范,使用无菌针刺具,并掌握针刺技术和穴位选择。
c. 在进行中药煎煮时,医务人员应遵循中药煎煮规范,控制煎煮时间和火力,确保药物煎煮效果。
d. 在施行拔罐、刮痧等中医理疗技术时,医务人员应注意操作力度和方法,防止对患者造成伤害。
三、记录和报告1. 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详细记录患者就诊情况、诊断、治疗过程、药物使用等信息,并妥善保存。
2. 医务人员应根据诊疗规范准确记录患者体征、症状、疗效等信息,并在治疗结束后向主治医生汇报。
3. 在记录和报告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注意隐私保护,避免透露患者个人信息。
四、安全与卫生1. 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确保无传染病或其他与诊疗活动相冲突的健康状况。
2. 在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应遵循洗手、戴口罩等基本卫生操作,确保操作环境清洁卫生。
3. 在使用中药时,医务人员应注意中药煎煮液的温度,防止烫伤患者。
4. 在进行针灸等操作时,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避免针刺伤患者。
五、专业素养1. 医务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持续学习和提升专业能力。
2. 医务人员应遵循中医伦理,并保持良好的医学道德,尊重患者隐私、遵守职业规范。
中医护理通用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通用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2db083f5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de.png)
中医护理通用技术操作规程1. 引言中医护理是一种传统的健康护理方法,结合了中医理论与实践。
为了提供规范和标准化的中医护理服务,制定了本技术操作规程。
2. 技术操作规程2.1 准备工作- 首先,中医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关资格和培训背景,以确保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准备。
- 在开始任何操作前,中医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的病情、健康记录和医嘱,并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确保理解患者需求。
2.2 操作过程- 依据中医诊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和护理方案。
- 在操作前进行必要的消毒和洗手。
- 按照中医理论和技术要求,执行所需的护理操作,如针灸、推拿、拔罐等。
在操作过程中应遵循正确的技术步骤和操作方法。
- 注重操作环境的卫生和整洁,保持设备和工具的清洁和良好状态。
- 严格遵守中医护理的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尊重患者权益和隐私。
2.3 事故处理与安全措施- 中医护理人员应具备基本的急救技能,并熟悉相关应急处理流程。
- 在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生理反应和不适情况,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并记录。
- 遵循安全操作规程,预防和控制感染传播,确保操作环境的安全。
- 合理使用和储存中医药材和器械,遵循相关法规和规范,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合法权益。
3. 结论中医护理通用技术操作规程的制定,有利于提高中医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中医护理人员应按照本规程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流程,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中医护理服务。
本操作规程为通用规程,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可根据不同情况和治疗需求进行调整。
注意: 本文档根据最佳实践和常规操作制定,但仍建议在操作过程中谨慎判断并参考相关法规和专业指南。
中医护理_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_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0b3457f5e45c3b3566ec8b1e.png)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目录第一章针刺疗法一电针疗法二穴位注射三耳针疗法(耳穴埋籽)四针刺护理第二章灸法一艾条灸二艾炷灸三温针灸四灯火灸第三章放血疗法第四章挑治疗法第五章拔罐疗法一拔火罐法二拔药罐法第六章发泡疗法第七章磁疗法第八章推拿疗法附:小儿推拿疗法第九章刮痧疗法第十章数码多功能治疗仪的使用第十一章换药法第十二章熏洗疗法第十三章溻渍法第十四章涂药法第十五章敷药法第十六章贴药法第十七章吹药法第十八章点眼药法第十九章药熨法第二十章导便法第二十一章坐药法第二十二章煎药法第二十三章服药法第二十四章口腔护理法第一章针刺疗法一、电针疗法电针疗法是将亳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针上通以微量电流,加强对穴位的刺激,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一) 适应症用于多种疾病,如神经痛、神经麻痹与痉挛、神经官能症、关节痛、中风后遗症、外伤性截瘫、反应性精神病、小儿麻痹后遗症、针刺麻醉等。
(二) 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消毒亳针、75%酒精棉球、消毒干棉球、镊子、电针仪。
(三) 操作方法1、常规消毒针刺部位皮肤。
2、按毫针刺法进针。
3、针刺得气后,先将电针仪上的输出电位器调至零值,再将两根输出导线分别接于两根针的针柄或针体上。
4、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再慢慢旋转电位器,逐渐调高输出电流至所需电流量,以患者能忍耐为度。
5、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10~20分钟。
6、治疗完毕,把电位器调低到零值,关闭电源,拆去输出导线。
7、按起针法退出毫针。
(四) 注意事项1、电针刺激量较大,所给电流量须以患者能耐受为限,以防晕针,调节电流量时须慢慢由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避免引起肌肉痉挛,造成弯针、折针。
2、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以免发生意外。
3、经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不导电,应将输出线接在针体上。
4、如输出电流时断时续,可能是导线接触不良所致,应检修后再用。
二、穴位注射法在穴位中进行药物注射,通过针刺和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理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叫穴位注射法。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0b9b5d54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63.png)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确保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环节。
第三条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该遵循中医学原理,结合患者病情,科学施行。
第四条护士和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关职业资格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证书。
第五条护士和护理人员在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前,应做好患者安全评估和操作计划,并经患者本人或家属知情同意。
第六条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操作简洁、有序,确保工作环境清洁、整齐,并保证操作区域的卫生。
第七条患者个人信息应保密,医疗废弃物应当安全处理。
第二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第一节针灸第八条进行针灸前,应核实患者身份并征求其同意。
第九条针具应严格消毒,并使用一次性针头。
第十条针灸操作应准确、快速、稳定,避免损伤患者。
第十一条针灸时,应确保患者舒适,并根据需要进行辅助疗法。
第十二条针灸后,应清点针具和结束时间,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第二节推拿按摩第十三条进行推拿按摩前,应核实患者身份并征求其同意。
第十四条推拿按摩前,护士和护理人员应仔细准备相关工具和药品。
第十五条推拿按摩应根据患者病情确定操作部位和力度,并注意患者的呼吸、心率,及时调整操作方法。
第十六条推拿按摩后,应告知患者注意事项,避免不适反应。
第三节中草药熏蒸第十七条进行中草药熏蒸前,应核实患者身份并征求其同意。
第十八条中草药熏蒸应在通风良好的房间进行,避免患者呼吸困难。
第十九条熏蒸时,应监测患者体温、心率和呼吸情况,注意患者病情变化。
第二十条熏蒸后,应保持患者休息,避免劳累和受凉。
第四节中医理疗第二十一条进行中医理疗前,应核实患者身份并征求其同意。
第二十二条中医理疗操作应遵循中医学原理,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力度适中。
第二十三条中医理疗过程应持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法。
第二十四条中医理疗后,应告知患者注意事项,避免不适。
第三章质量管理第二十五条护士和护理人员应定期参加中医护理培训,更新专业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穴埋籽耳穴埋籽,是采用王不留行籽贴于耳穴,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评估1.核对医嘱。
了解患者既往史、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及耳部皮肤情况。
2.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怀有身孕。
”3.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心理状态及对疾病的信心。
二、目标遵医嘱协助治疗,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三、禁忌症耳部有炎症、冻伤的部位或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王不留行籽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盆。
五、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合理体位。
2.核对医嘱,探查耳穴,方法有以下三种:(1)观察法:按疾病的部位,在耳廓上相应部位寻找到充血、变色、丘疹、脱屑、凹陷处,即是该穴。
(2)按压法:一手持住患者耳轮后上方,暴露疾病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另一手用探捧(或棉签柄、火柴梗等)轻巧缓慢、用力均匀地按压,寻找耳穴压痛点,压痛最明显处即为耳针治疗点。
(3)电测定法:应用耳穴探测仪测定到的反应点,就是针刺的治疗点(穴位)。
3.核对穴位后,要严格消毒,先用碘酒,再用酒精脱碘,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王不留行籽、菜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
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反复按压,进行压迫刺激,每次l-2分钟,每日按2-3次,以加强疗效。
夏季可留置l-3天,冬季留置7-10天。
5.按压时,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宜。
6.操作完毕,安排患者舒适体位,整理床位,埋豆者指导按压方法。
清理用物。
归还原处,洗手,记录并签名。
六、效果评价1.选穴准确度及操作方法熟练度,局部是否严格消毒。
2.患者体位是否舒适;患者的感受。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起豆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严防引起软骨膜炎。
灸法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某穴位或患处熏灸的一种技术操作。
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1.核对医嘱并评估体质及艾灸处皮肤情况。
2.患者既往史、当前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
3.患者年龄、文化层次、当前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信心。
二、目标1.遵医嘱进行治疗,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如胃脘痛、泄泻、风寒痹痛、疮疡久溃不敛、月经不调等的临床症状。
2.预防疾病,保健强身。
三、禁忌症凡属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五、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再次核对。
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或医嘱,实施相应的灸法。
(1)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cm 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力宜。
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2)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cm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
(3)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约3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
4.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因体位不适引起的饥体痛苦;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感受。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人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7.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记录并签名。
六、效果评价1.施灸部位的准确度及局部皮肤情况。
2.施灸中及灸后患者体位安排是否合理舒适。
3.了解患者对此项操作的满意度及预期目标达到的效果。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2.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多或少烧坏衣物。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拔罐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技术操作。
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
一、评估1.核对医嘱,了解患者体质及拔罐局部皮肤情况。
2.患者既往史,当前临床表现、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
3.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目前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认识。
二、目标1.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2.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三、禁忌症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患者;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棉球,火柴,小口瓶。
五、操作程序1.备齐物品,携至床边;做好解释,再次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4.用止血钳夹住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中段绕l-2圈后(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退出,立即将罐扣在所选部位,将酒精棉球放小口瓶灭火,留罐10分钟。
5.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6.起罐时一手扶住罐体,另一手以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皮肤,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起去。
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待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应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7.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体位,清理用物,洗手、记录并签名。
六、效果评价1.体位安排是否合理、操作熟练度及局部皮肤吸附力。
2.操作后局部皮肤情况,患者的心理、生理感受。
3.评估预期日标达到程度。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4.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穴位按摩法穴位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的一种技术操作。
通过局部刺激,可疏通经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目的。
一、评估1.核对医嘱。
了解患者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
2.患者体质及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3.患者心理状态及对此项操作的信任度。
二、目标缓解各种急慢性疾患如头痛、牙痛、胃痛、腹胀、便秘、失眠等证候的临床症状。
三、禁忌症各种出血性疾患、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皮肤破损、瘢痕等部位禁止按摩。
四、物品准备治疗巾。
五、操作程序1.向患者讲明穴位按摩的作用、方法,以取得合作。
2.进行腰腹部按摩时,嘱患者先排尿。
3.安排合理体位,必要时协助松开衣着。
冬季注意保暖。
4.准确取穴,根据患者的症状、发病部位、年龄及耐受性,选用适宜的手法和刺激强度,进行按摩。
5.操作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对手法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6.操作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卧位。
,7.洗手,必要时记录。
六、效果评价1.所选穴位及按摩手法与临床症状是否对应;取穴准确度。
2.体位是否合理;患者的生理、心理感受;目标达到程庋。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2.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有力、持久,禁用暴力。
3.各种出血性疾患.、妇女月经期;孕妇腹部、腰骶部以及皮肤破损处、瘢痕等部位,忌用此法。
八、按摩基本手法按摩又称推拿。
临床中推拿手法很多,本章仅介绍几种常用手法。
1.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摩擦。
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
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擦伤皮肤为度。
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
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
2.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
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
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
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
3.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
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
适用于全身各部位。
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4.摩法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
此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弯盐,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
此法刺激轻柔,常用于胸腹、胁肋部位。
具有理气和中、消食导滞、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
5.擦法(平推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
操作时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指掌要贴在患者体表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
动作要均匀连续,推动幅度要大,呼吸自然,不可迸气,频率每分钟100-120次。
此法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
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
6.搓法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
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手法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
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位,一般作为推拿结束时手法。
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作用。
7.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拇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
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本法适用于头面及颈项部。
具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等作用。
8.振法用手指端或手掌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强力地用力,产生振颤动作操作时力量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较重。
此法多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进行。
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
具有祛瘀消积、和气理气作用。
9.按法用拇指端、指腹、单掌或双掌(双掌重叠)按压体表,并稍留片刻。
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
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腰背及腹部。
具有放松肌肉、活血止痛的作用。
10.捏法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患处皮肤、肌肉、肌腱捏起,相对用力挤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