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玄岳”牌坊的文化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世玄岳”牌坊的文化解读

玄岳门: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称,为三间四柱五楼式的石建筑。“治世玄岳”牌坊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位于武当山镇东4000米处,为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又名玄岳门。系石凿仿大木建筑结构,三间四柱五楼牌坊,高12米,阔14米。明间与次间之比为5:3。坊柱高6米,柱周设夹杆石以铁箍加固。柱顶架龙门枋,枋下明间为浮雕大小额枋上部出卷草花牙子雀替,承托浮雕上访和下枋,枋间嵌夹堂花板,构成明间高敞、两侧稍低的三个门道。正楼架于龙门枋上,明间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横式牌匾。次间各分两层架设边楼、云板与次楼,构成宽阔高耸的正楼、边楼,由上而下,逐层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楼,中嵌横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赐额“治世玄岳”。此坊结构简练,构件富于变化,全用卯榫拼合,装配均衡严谨,坊身装饰华丽,雕刻精工,运用线刻、圆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动物和花齐图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楼之佳作,也是明代石雕艺术珍品。

武当山道教建筑的历史,可远溯汉晋至唐贞观年间,始有敕建“五龙祠”之举,历宋、元,续有扩建,而大规模的营建在明代。明代最为重要的修建有二次,一是明永乐九年至二十二年(1411-1424年),成祖朱棣的“创建宫观”;二是明嘉靖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1552-1553年),世宗朱厚熜的“重修宫观”。其中,“治世玄岳”牌坊的鼎建,便是嘉靖皇帝重修武当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物。对于“治世玄岳”牌坊,尽管高介华等先生曾有过一些研究,但迄今为止,尚未见专文解读其文化内涵。为了更好的认识和鉴赏这一珍贵历史文物,本文即拟对“治世玄岳”牌坊所反映的信息加以分析,以期解读其道教文化内涵。

一、嘉靖皇帝崇道与“治世玄岳”牌坊的鼎建

“治世玄岳”牌坊,俗称玄岳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落成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是由嘉靖皇帝敕建并赐额的道教门洞式建筑。据卢重华的《大岳太和山志》卷一“大岳总图”记载:“嘉靖三十一年,特颁内帑,敕工部侍郎陆杰等重加修茸。神宫仙馆,焕然维新。仍于入山初道鼎建石坊,赐额‘治世玄岳’”。[1]同卷“遇真宫图”亦云:“嘉靖三十一年,世宗肃皇帝遣官修茸本山,乃于是宫东二里许入山初道,鼎建石坊,赐额‘治世玄岳’云”。

[2]

那么,嘉靖皇帝为什么要鼎建“治世玄岳”牌坊呢?

首先,鼎建“治世玄岳”牌坊充分反映了嘉靖皇帝虔诚崇道尽心尚玄的道教信仰。明世宗醉心道教,日事斋醮,对三清四御、玄天上帝等道教神仙崇奉备至。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为其皇考和皇妣上道教尊号,又自号“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后加号“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圆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再号“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3]俨然以道教教主自居,使整个明王朝几乎变成为一个道教之国了。道教又被称为玄教。道教的尚玄观念来自于老子《道德经》,《道德经》多次使用“玄”字,如“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德深矣,远矣”。[4]“玄”是对“道”的一种形容,其意义为绵邈幽远,神妙无比。道教把“玄”提升为一种实体性概念,与道相类,具有天地本源,万物之祖的意义。明世宗以“玄”为最高信仰,他十分喜爱“玄”字,平时要“修玄”,生病时要“祷玄”;与敌打仗前要“叩玄伐虏”,打仗胜利了要“谢玄”;任用阁臣,要看其能否尽心“玄撰”(即写青词),提拔朝臣,要看其能否“尽诚赞玄”。修建的新宫殿被名为“大高玄殿”。因此,明世宗鼎建“治世玄岳”牌坊,是他崇道奉玄,要用道教义理治理国家,以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典型表现。

其次,鼎建“治世玄岳”牌坊充分体现了嘉靖皇帝继承祖业粉饰太平盛世的政治目的。明成祖信仰道教十分虔诚,兴工营建的武当玄帝宫观,一派庄严神圣。《明史·张三丰传》云:成祖大修武当山,役使“丁夫三十余万”。[5]明代工部侍郎陆杰说:“当时役使二十万众,费以亿计,十二载而始成,规制宏丽”。

[6]嘉靖皇帝的祖父宪宗、父亲朱祐杬和伯父孝宗朱祐樘都笃信道教,崇奉武当玄帝,家族中有十分浓厚的崇道传统。嘉靖帝从小耳濡目染,深受影响。嘉靖元年(1522年)四月二十五日,嘉靖帝遣工部右侍郎陈雍到大岳太和山致祭。此后又经常在武当山设斋建醮。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二月十九日,嘉靖皇帝“诏修太和山玄帝宫”,圣旨云:“朕成祖大建玄帝太和山福境,安绥华夷,显灵赫奕。计今百数十年,必有弗堪者。朕今命官奉修,便行与湖广抚按官督同该道官,诣山勘视应合修理处所”。[7]在《御制重修太和山纪成之碑》中,嘉靖帝解释了他崇奉玄天上帝真武之神的原因:第一,“朕皇考封藩郢邸,实当太和灵脉蜿蜒之胜,岁时崇祀惟谨”。他认为其父王(兴献王)封藩郢邸(今湖北省钟祥县)和武当山相邻,龙脉相连,他能继承皇位,享受“九五之尊”的荣华富贵,与他父亲崇祀玄天上帝真武之神,得到玄天上帝真武之神的保佑有关。第二,认为明

朝“定都幽燕,位应玄冥”,由于有北极玄天上帝真武之神保佑,才得以“二百年来,民安国阜”。[8]祖辈的基业要世世代代沿袭,江山稳固,必然要进行大规模的重修,使之历久弥新。通过树立牌坊,达到光宗耀祖、流芳千古,向世人昭示祖辈创下的丰功伟业,在嘉靖以后也将继续传承下去。

再次,鼎建“治世玄岳”牌坊充分显示了嘉靖皇帝崇奉玄天上帝抬高武当山地位的特殊意图。在永乐皇帝大修武当之后,玄天上帝被奉为明皇室的特殊保护神,武当山被封为“大岳太和山”,武当宫观被内臣尊为“朝廷家庙”,所以,明朝历代皇帝都重视武当道教。嘉靖皇帝重修武当宫观之后,鼎建石坊,并御赐坊额曰“治世玄岳”。“治世”是相对于乱世而言的,指国家安定、有秩序。嘉靖皇帝题坊额为“治世”,实际上是对自己治理天下之功绩的肯定。“玄岳”,是嘉靖皇帝对武当山的封号,意谓武当不是一般的山岳,而是有着浓厚崇道尚玄特色的山岳。明成祖封武当为“大岳”,已有抬高武当山地位,尊为“天下第一仙山”的意思了;嘉靖皇帝进一步加封武当尊号,则是更明显地抬高武当山地位,使其为“五岳之冠”。明代礼部尚书徐学谟(1521-1593年)《游太岳记》云:“寻治世玄岳坊而西,坊琢文石为之,跨世雄概,创自嘉靖间……至世宗朝始赐今额,以冠五岳云”。[9]明代官员王在晋(1594年进士)在《游太和山记》中说:“过‘治世玄岳’坊,盖肃皇颜之,以冠五岳,棹楔于皇灿烂”。[10]卢重华《大岳太和山志》云:“仍于入山初道鼎建石坊,赐额‘治世玄岳’,益有以扩先朝之志,而壮兹山之观于万斯年,殆与天而无极云”。[11]这些文献资料表明,嘉靖皇帝鼎建并题额的“治世玄岳”牌坊,是明代武当山高于五岳等其它名山的标志。

二、“治世玄岳”牌坊的宗教意义及审美特征

“治世玄岳”牌坊的建筑体量,如果比之庞大的武当道教宫观建筑,毕竟属于建筑小品,它既不给人避风,也不能为人挡雨,时代的久远,也使它偏居一隅,因此人们的视线常被掩蔽,在一定意义上乎视了它的存在。“治世玄岳”牌坊究竟有什么样的宗教意义?它在武当道教建筑群中有什么样的地位呢?

首先,它位于到武当山朝山进香的必经之路上,是提醒香客抖擞精神,虔诚奉神重要关口。民间流传的谚语云:“进了玄岳门,性命交给神。出了玄岳门,还是阳间人”。明代鼎建“治世玄岳”牌坊后,又在牌坊前修建了灵官殿、玄都宫、回心庵等建筑。灵官殿内供有道教守门镇山之神--王灵官的铜铸鎏金像,高2.22米,宽1.90米,披甲执鞭,三目圆睁,虬须怒张,锯齿獠牙,形象极为威武凶恶。殿前对联云:“好大胆敢来看我,快回头切莫害人”,反映了道教惩恶扬善的教化功能。

其次,它是武当山古神道上的标志性建筑物,起着分隔凡间和仙界的作用。嘉靖皇帝鼎建“治世玄岳”牌坊之前,在遇真宫之西建有“仙关”,作为分隔凡间和仙界的标志。“治世玄岳”牌坊建成后,取代了“仙关”的地位。人们在走完均州城至草店七十里平路后,攀登上数百级台阶后,赫然而立一座用碧色石料构筑的“治世玄岳”牌坊,标志着将要进入武当福地,标志着后面将有大建筑群的存在,引导着行人进入一种不同凡响、超凡脱俗的神仙境域。门前原有“沐浴堂”,供香客们沐浴净身,提醒人们朝圣前要清斋奉戒、整洁心身,以示虔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