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苏轼咏月诗文》导学案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咏月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关注环保,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景引入:教师以“月亮”为主题,引导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词,如《静夜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激发学生对月亮的美好情感。
2.提问引导:教师提问:“月亮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诗人是如何通过描绘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咏月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咏月诗三首》,理解诗句的节奏、韵律和意境。
2.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咏月诗三首》中的文学形象、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学生能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古代诗人在描绘月亮时的不同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导入新课:教师正式引入《咏月诗三首》,简要介绍作者和诗歌背景,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咏月诗三首》,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境。
2.诗意解析:教师逐句解读诗歌,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意象和情感表达,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4.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表达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品质,使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进入初三下学期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诗歌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典诗词基础和理解能力。他们对诗歌的韵律、节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初步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在此基础上,针对《咏月诗三首》的教学,学生面临以下挑战: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8《苏轼咏月诗文》第一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课题苏轼咏月诗文两首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重点: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培养学生乐观旷达的人生观、健全的人格以及笑对人生的积极心态。
教法选择诵读、自主合作探究课型新授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时数第 1课时备课总数第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
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指导学生先学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1.了解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的诗人,他同宋代的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又是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的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苏轼还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2.背景介绍。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当时,苏轼罹文字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强调学习的重、难点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明确学习内容。
组织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点评。
教师做以介绍并强调重点学生倾听思考看幻灯片,明确学习任务。
看幻灯片,掌握先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学生依据练习册中对作者的介绍以及收集到的资料掌握作者知识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材料,明确苏轼写作此文时的背景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首先,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章读一遍。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领悟感情再读一遍。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苏轼咏月诗文》水调歌头 中秋教案 北师大版
《水调歌头》教学目的:1、诵读课文,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和他在词中所描绘的景致、抒发的情感。
2、品味这首词富含表现力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结合背景诵读感悟,想象品味这首词深刻的意蕴。
2、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欣赏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教法:1、通过学生自由品读、互相评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词的节奏美、音律美。
2、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用具:电脑课件教学过程:导语:回忆关于“月”的诗文。
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于是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一本诗集,抖一抖,就会丁丁当当掉下很多月字来,可以说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
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好诗文多在明月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品读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他将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板书课题作品及背景:对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回忆一下。
关于背景,看屏幕。
读译,分析:1、读小序,获取那些信息?交待时间地点背景作记缘由,(板书:怀子由)兼字有何意?所涉及内容不止一个方面,作者举杯望月还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
2、作者对月所做所想,在文中找动词回答。
(问归舞怨共)由问月能看出作者对月怀有一种怎样的情感?“我欲”一句如何理解?到天上为什么说“归”?矛盾之后他如何抉择?3、然而人间是否没有寂寞和悲哀呢?古人说:悲莫悲兮生别离,兄弟相别,天各一方,月圆人不圆,因此一问。
4、作者心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痛苦与怨恨之中呢?两句话你更喜欢哪句?请就其中一句谈谈你的感悟。
总结;从感情上整首词,虽有犹豫并无悲哀,虽有怨恨并无颓唐,虽无良宵团园的欢乐,却有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从内容上看,上下阕都在写月,又都在抒怀,都是追问——化解——抉择的过程,“我欲”一句其实也包含了想回朝廷却又惧怕诽谤和中伤的悲愤和痛苦,(《密州出猎》)但他毕竟是善于排遣的,所以兼怀子由的意义,可能不仅是一别七年的泛泛的思念,也是对二人官场失意的一种感慨,一种宽慰,宽慰自己,宽慰弟弟,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感悟。
2024苏轼咏月诗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24苏轼咏月诗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苏轼咏月诗文的背景及意义。
2.分析苏轼咏月诗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苏轼咏月诗文的内涵,掌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深入分析苏轼咏月诗文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学生分享对苏轼的了解和印象。
2.课文阅读学生齐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分析修辞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举例说明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4.情感表达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从诗中感受到的情感。
5.课堂讨论教师提出讨论问题:苏轼在诗中是如何表达对月亮的赞美之情的?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拓展延伸教师介绍苏轼其他咏月诗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学生阅读并分析其他咏月诗文的特点。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写一篇短文,分析苏轼咏月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反思1.学生对苏轼咏月诗文的背景了解不够,需要在课堂上加强引导。
2.学生在分析修辞手法时,举例不够丰富,需要在课堂上提供更多实例。
3.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
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翻译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月亮何时才圆?我拿起酒杯问蓝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天是哪一年。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又担心那琼楼玉宇,高处会很冷。
九年级下册语文苏轼咏月诗文教案-九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文
九年级下册语文苏轼咏月诗文教案:九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语文教师要上好课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备好课,其中备好课就是做好教案!为此,下面小编整理了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苏轼咏月诗文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苏轼咏月诗文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词主旨,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
2、通过诵读、探究,结合背景深刻理解两首诗词所蕴含的情感。
3、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理解诗词主旨,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
学习难点:结合背景深刻理解两首诗词所蕴含的情感。
学习时数:两课时。
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与步骤:1、理解诗词所写的意境,一般要用现代语进行翻译或描述,对特定意象要精细描述。
2、理解诗词所用的表现手法或修辞,并对所用的表现手法或修辞进行适当分析,指出其妙处。
3、理解诗词中关键字、句,并进行重点分析,赏析其用在此处的美点、妙点在何处。
4、理解诗词所表达的主旨和情感,分析诗词要表达的主旨,分析语句要表达的情感,并进行体会式分析。
5、谈赏读人的感受,即写出自己在读了诗句后的深刻感受。
**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意象: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它们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故称为“意象”。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
教材助读:一、作者情况:1、苏轼: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
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
徽宗初遇赦召还。
2、苏轼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咏月诗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苏轼咏月诗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轼咏月诗文》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
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三、翻译理解1、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四、赏析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
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
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语文第8课苏轼咏月诗文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五篇
语文第8课苏轼咏月诗文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五篇第一篇:语文第8课苏轼咏月诗文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教学苏轼咏月诗文【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对作品的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反复朗读和背诵诗文,理解诗文中所蕴含的不同情感。
3、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诗文的内容及其表达的不同情感。
难点:知人论世,理解作者的心境。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1、反复诵读两篇诗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2、搜集材料,了解作者写作这两篇咏月诗文时的背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苏轼曾评论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字唯其少、意唯其多的散教学教学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背景介绍1.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材料,明确苏轼写作此文时的背景。
2.教师介绍:《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当时,苏轼罹文字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正音(板书)遂寝荇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章的意思。
〔学情预测〕本文仅84字,在注释的帮助下,学生基本能理解文章的大意。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统一指导。
3.教师明确: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九年级语文教案《苏轼咏月诗文》
《苏轼咏月诗文》教案一、导入:由课题导入,中秋,咏月二、课文内容分析1. 《十五夜望月》①作者简介: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出身寒微。
大历十年进士。
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
②字词积累:栖(qī):鸟停在树上。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1、“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答:课文注释③: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3、“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答:指月光满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4、“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而“在”字,显得平淡寡味了。
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
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
“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
九年级语文《苏轼咏月诗文》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教学重难点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学生说出关于“月”的诗句。
听王菲演唱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歌大家都比较熟悉,也知道《水调歌头》是首咏月怀古的词。
同为一轮或圆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赏月者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他们的笔下自然也就别有一番情致。
因此在我国的古诗文中就有很多描写到月亮的语句,如刚才这首《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
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对月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就如苏轼,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的月夜下的感受就与《水调歌头》中的不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这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
二、破题了解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
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
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
死后谥“文忠公”。
2、介绍写作背景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
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苏轼咏月诗文》教案、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开始时,通过播放古典音乐,展示美丽的月夜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激发他们对咏月诗文的兴趣。
2.诗文诵读,感受韵味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苏轼咏月诗文》,指导学生注意韵律、节奏,感受古诗文的韵味。
3.精讲细读,深入剖析
2.情感教育
-强调苏轼诗歌中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美景,热爱生活。
-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教育学生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3.课后作业
-布置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分组讨论
-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针对《苏轼咏月诗文》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如诗歌情感、艺术特色等。
-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适时给予提示。
2.分享交流
-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学会尊重他人意见。
-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四)课堂练习
1.创意写作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写作,如仿写、改写等,提高写作技巧。
4.学生通过学习苏轼的咏月诗文,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文学素养,提高人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针对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方法。但在深入理解诗歌意境、鉴赏诗歌艺术特色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此外,学生在文学创作、表达个人情感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九下《8苏轼咏月诗文》word教案 (1)
第四单元《苏轼咏月诗文》(第2课时)教案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入: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清代词评家胡仔是这样评价的(投影出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他的作品犹如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使其他花朵失去了光彩。
2、板书课题二、诵读:初品其味:1、学生自读。
4、点拨:从题材上你发现它是一首什么?(词)分上下两阙。
词又叫长短句,在以前是可以用来唱的。
三、渲染意境:1、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歌曲,让学生进入月色的情境中。
2、学唱。
3、你来为王菲唱的这首歌设计一幅宣传广告。
四、赏读:深探其蕴:(一)理解这首词上阕的意思。
1、学生交流上阕意思。
(小组交流)2、学生质疑:3、教师点拨:天上的明月什么时候有的?举起酒杯我问青天。
不知月亮上,今晚是何年何月,何种情景?我想乘长风到月宫上去看个究竟,但又担心经不住月宫上的寒冷。
月下起舞,只有冷清的影子相随,怎么比得上温暖的人间呢。
4、读出画面:(二)、赏析这首词的上阕1 、词人在月夜做什么?明确:月下喝酒、拷问青天、月下起舞。
幻灯片总结:月下饮酒2、词人觉得是天上好还是人间好?词人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朗读词前的小序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回答)明确:幻灯片:人间好。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轻影,何似在人间。
”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任太守时写的。
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元丰二年被政敌以讪谤新政罪下狱,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后一度被起用,哲宗亲政后又被贬。
其时,他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经七年没有团聚了。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九下《8苏轼咏月诗文》word教案 (3).doc
(1).哪一句流露出作者思想感情?苏轼是“闲人”么?
(2).教师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明确:贬谪的落寞(自嘲),自遣的达观(自慰),赏月的欣喜(自得)
4.再读课文,揣摩文意,精读把握。
(1).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请用“这句话真妙,妙在——”简要谈谈你的理解。(提问点评后然后有感情地朗读。)(2).教师明确:“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笔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径入题旨。“解衣欲睡,月色入户。”作者正欲入睡,忽见月色清凉,窥入 窗户。这样,便把前面提到的“夜”具体化了。更重要的是,点出了“夜”的特点是月色融融,而非月黑风高。作者就抓住这个特点,铺展文墨。“月色入户”,如此良夜,如此月光,激活了作者的情思,于是“欣然起 行”。
(1)..首先,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章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把 握节奏、领悟感情再读一遍。
(2).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3).教师明确: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 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下《苏轼咏月诗文》导学案
苏轼咏月诗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词主旨,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
通过诵读、探究,结合背景深刻理解两首诗词所蕴含的情感。
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理解诗词主旨,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
学习难点:结合背景深刻理解两首诗词所蕴含的情感。
学习时数:两课时。
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理解诗词所写的意境,一般要用现代语进行翻译或描述,对特定意象要精细描述。
理解诗词所用的表现手法或修辞,并对所用的表现手法或修辞进行适当分析,指出其妙处。
理解诗词中关键字、句,并进行重点分析,赏析其用在此处的美点、妙点在何处。
理解诗词所表达的主旨和情感,分析诗词要表达的主旨,分析语句要表达的情感,并进行体会式分析。
配套K12教育资料
谈赏读人的感受,即写出自己在读了诗句后的深刻感受。
**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它们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故称为“意象”。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
教材助读:
一、作者情况:
苏轼: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
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
徽宗初遇赦召还。
苏轼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父,弟合称
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作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如《赤壁赋》等。
他与辛弃疾同为“”派代表人物。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
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我们学过苏轼的诗文有:
名句有:
二、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时由于和当时主张变革,实行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做事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元丰六年,其友张怀民也被贬到黄州,寄居于承天寺。
《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这一时期。
它反映了苏轼谪居生活的一个片断。
苏轼为人耿直率真,他始终不能迎合皇帝和当时王安石领导的新法,以至一贬再贬,在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的时候,他的弟弟苏辙正北上密州,二人终不得见,正值中秋,作者仰望明月,睹物思人,写下了《水调歌头》这篇千古绝唱。
教材预习,诗文初读:
一、初读诗文,识记字词:
字音:未寝藻荇竹柏宫阙
琼楼不胜寒低绮户共婵娟
书写:
词意:
⑴欣然起行⑵月色入户⑶念无与为乐者
⑷相与步于中庭⑸如积水空明⑹藻、荇交横
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⑻兼怀子由
⑼唯恐⑽高处不胜寒(11)何似在人间(12)不应有恨
(13)但愿人长久(14)千里共婵娟
二、再读诗文,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在组内进行比赛,看谁读得节奏准确,有韵味。
三、在诵读的基础上,翻译这两篇:
《记承天寺夜游》
《水调歌头中秋》
教材探究,诗文深读:
一、《记承天寺夜游》
这篇“记”的要素是: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
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哪些?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美妙境界?
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哪些?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你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二、《水调歌头中秋》
“水调歌头”是,“中秋”是。
小序交代了等内容,其中“子由”是。
词的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有何联系?
上阙
下阙
联系:
在上阙中,作者为何写到“琼楼玉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下阙中,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怎样理解?
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诗文读练,提高能力: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
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下面咏月的诗句中,哪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
①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⑤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请简要写出你读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体会。
月诗集锦: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青女素娥俱耐冷,月
中霜里斗婵娟。
11.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