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化学重点名词解释-参考模板
349#《医用化学》作业1复习资料
349#《医用化学》作业1复习资料一、 名词解释1、 脱羧反应2、 苷3、 缩二脲反应4、 渗透浓度5、物质量的浓度 二、填充题:1、产生渗透现象的必备条件是 和 。
2、脑磷脂完全水解可得到 、 、 与 。
3、糖类是 、 和 及其缩合物。
4、将红细胞放入5g/LNaCl 溶液中,红细胞会发生 ;临床上规定渗透浓度为 的溶液是等渗溶液。
5、医学上把 、 和 总称为酮体。
6、配位化合物[Co(NH 3)4(H 2O)2]Cl 3 的名称是 ,配位原子是 ,中心原子的氧化值是 配位体 。
7、人体必需的脂肪酸有 、 和花生四烯酸等。
三、写出下列化合物的名称或构造式1、乙酰水杨酸2、甘露醇3、 β-D-葡萄糖 (哈沃式)4、5、五、是非判断题1、具有烃基测链的芳香烃都可以氧化成羧酸2、当浓度不同的两种溶液用半透膜隔开时,水从渗透压力大的一侧向渗透压力小的一侧渗透。
3、生物碱是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类具有碱性和明显生理活性的含氮有机化合物。
是中草药的重要有效成分。
4、油脂在空气中放置过久,会逐渐变质,颜色变深,并产生异味、异嗅,这种现象叫油脂的酸败,俗称“变哈”。
5、蛋白质分子是由很多个氨基酸分子通过肽键依次连接而成的多肽链,多肽链是蛋白质的基本结构。
6、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所以也能改变平衡常数。
7、把红细胞放入NaCl 水溶液中,发现红细胞邹缩,可知该NaCl 溶液相对于红细胞内液来说是低渗溶液。
8、电对的电极电势越小,该电对中还原型物质的还原能力越弱。
CHOH HOHOCH 2NHCH 39、100ml 溶液中含8.0mgCa 2+,则Ca 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8mmol/l.10、溶胶的分散相粒子是分子、离子的聚集体,而高分子溶液的分散相粒子是单个分子或离子。
六、计算1、医学临床上静脉注射用KCl 溶液的极限质量浓度是2.7g/L ,如果在250毫升葡萄糖溶液中加入1安瓿(10ml )100g/LKCl 溶液,所得混合溶液中KCl 的质量浓度是不超过了极限?(5分)2、某患者需补充0.050molNa+,应补充NaCl 的质量为多少?如果采用生理氯化钠溶液(质量浓度为9g/L )进行补充,需要生理氯化钠溶液的体积为多少? (5分)七、完成下列化学反应1.3.4.2. +Cl5.CH COOHOHO )CH 3HOCH 3O OHH OH CH 2OHOHOHHOPO 3H 2+CH 3CH 2COOH O脱羧酶H 2NC O CH 2CH 2N(C 2H 5)2+O水解O参考资料:一、名词解释5、 脱羧反应----羧酸中的羧基放出二氧化碳脱去羧基的反应。
医用化学小知识点总结
医用化学小知识点总结一、药物的化学成分1. 药物的化学结构药物的化学结构是指药物分子中各个原子的排列和成键方式。
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了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
通过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可以揭示药物的作用机理,为药物设计和合成提供理论依据。
2. 药物的药物成分药物的药物成分是指药物中起主要药理作用的化学成分。
药物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是单一的化合物,也可以是多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研究药物的药物成分有助于理解药物的药效学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药物的作用机理1. 药物的靶点药物的作用机理通常是通过与生物体内的靶点相互作用实现的。
靶点可以是蛋白质、核酸、酶类等生物大分子,也可以是病原体、癌细胞等特定的靶标。
研究药物的靶点有助于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为药物设计和开发提供指导。
2. 药物的活性位点药物的活性位点是指药物分子与靶点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位置。
通过研究药物的活性位点,可以揭示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方式和作用机制,为药物设计和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三、药物的合成1. 药物的合成路线药物的合成路线是指从原料化学品到最终药物的合成过程和方法。
研究药物的合成路线有助于提高药物的产率和纯度,降低生产成本,促进药物的工业化生产。
2. 药物的结构改良药物的结构改良是指通过对药物分子结构的调整和改进,提高药物的活性、选择性和生物利用度。
结构改良可以通过合成新的类似物、修饰已有结构等方式实现。
研究药物的结构改良有助于开发新的药物,改良现有药物,提高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
四、药物的质量控制1. 药物的质量标准药物的质量标准是指药物在生产、贮藏、输送和使用过程中应符合的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质、药理学特性和微生物指标等指标要求。
研究药物的质量标准有助于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2. 药物的检测方法药物的检测方法是指对药物质量标准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检验和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研究药物的检测方法有助于建立准确、敏感、快速的检测手段,保证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名词解释第二章溶液1、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该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使该电解质的电离度下降的现象称为同离子效应。
2、缓冲溶液:能够对抗少量酸和碱而维持PH不变的溶液称为缓冲溶液。
3、晶体渗透压:由小分子或小离子等物质产生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
4、胶体渗透压:由大分子或大离子等物质产生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
5、等渗溶液:临床上规定,以血浆渗透压浓度为标准,渗透浓度在280~320mmol/L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第三章有机化学基础1、官能团(功能基):决定化合物基本化学性质的院子或原子团。
2、顺反异构:由于分子中键受到某种限制而不能自由旋转,使受限制碳原子连接的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排列不同而产生的同分异构现象。
3、诱导效应:由于存在有电负性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使电子云沿着分子链向某一方向偏移(向电负性强的一侧偏移)。
4、酯化反应:醇与酸脱水生成酯的反应。
5、班氏试剂:班氏试剂是由硫酸铜、碳酸钠和柠檬酸钠组成的混合溶液,常用语醛基的鉴别。
6、脱羧反应:羧酸脱去羧基的反应。
7、对映异构:两个构型异构体互呈物体与其镜像关系,能对映而不能重合,故把它们叫做对映异构体。
这种立体异构称对映异构。
8、手性碳原子:连有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的碳原子,即不对称碳原子。
9、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因分子结构中都有儿茶酚(邻苯二酚)结构,侧链上均有氨基,统称儿茶酚胺。
10、缩二脲(双缩脲)反应:缩二脲在碱性溶液中与少量的硫酸铜溶液作用,呈现紫红色,这个颜色反应叫做缩二脲(双缩脲)反应。
11、杂环化合物:在环状有机化合物中,组成环的原子除碳原子外,还有其他非碳原子时,这类化合物称为杂环化合物。
第四章糖类化学1、同多糖:水解后只产生一种单糖的多糖称为同多糖。
2、杂多糖:水解后能产生两种及以上单糖或单糖衍生物的多糖称为杂多糖。
3、还原糖:能被弱氧化剂如班氏试剂氧化的糖称为还原糖。
医学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大全(附加重点问答题)
《医学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大全(附加重点问答题)当年吐血亲自整理……生化勉强上了90……名词解释超出该范围的当年貌似就一个,问答题100%全击中……考前攒RP!营养+临五看过来了喂~名词解释1、肽键、肽2、蛋白质的一级、二级、三级(亚基)、四级结构3、超二级结构(模序)、结构域4、蛋白质变性、蛋白质的别构作用5、核酸的构件分子6、核小体7、基因、基因组8、内含子、外显子、5’帽子、3’多聚腺苷酸(polyA)尾9、增色效应10、核酸的变性、复性、杂交11、辅酶、辅基、酶的活性中心12、酶原、酶原激活、同工酶、别构酶、修饰酶13、多酶复合体、多酶体系、多功能酶14、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15、糖的无氧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和分解、糖异生16、三羧酸循环(TCA cycle)、丙酮酸羧化支路17、营养必须脂肪酸18、脂肪动员19、脂解激素、抗脂解激素20、脂肪酸的β氧化21、酮体、酮血症、酮尿症、酮症酸中毒22、CTP、CDP-胆碱、CDP-乙醇胺23、血脂、载脂蛋白24、血浆脂蛋白、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25、生物氧化26、呼吸链(NADH氧化呼吸链、琥珀酸氧化呼吸链)27、氧化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28、α-磷酸甘油穿梭系统、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系统29、加单氧酶30、必需氨基酸(8种必需氨基酸口诀:甲携来一本亮色书)31、氨基酸代谢库32、鸟氨酸循环33、生糖氨基酸、生酮氨基酸、生糖兼生酮氨基酸34、一碳单位、甲硫氨酸循环35、谷胱甘肽(GSH)36、核苷酸的从头合成、补救合成37、关键酶、限速酶38、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39、半保留复制、半不连续复制、前导链、随从链、冈崎片段、RNA引物40、Klenow片段、单链DNA解链酶(SSB)、DNA拓扑异构酶、引发体41、端粒、端粒酶42、切除修复43、基因工程(重组DNA技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44、转录、不对称转录45、ɕ-因子46、依赖ρ因子的转录终止、不依赖ρ因子的转录终止47、核酶48、逆转录、逆转录酶49、癌基因、原癌基因、抑癌基因50、三联体遗传密码51、氨基酰tRNA、氨基酰tRNA合成酶52、起始因子(IF)、延长因子(EF)、释放因子(RF)53、30S起始复合体、70S起始复合体54、给位(P位)、受位(A位)、出位(E位)进位、转肽、移位55、信号肽56、操纵子、结构基因、调控基因、阻遏物基因、诱导剂(别位乳糖)57、色氨酸操纵子58、顺式作用元件(启动子、增强子、反应元件)、反式作用因子59、第一信使(配体)、第二信使60、三聚体GTP结合蛋白(G蛋白)61、血液NPN(非蛋白氮)62、凝血因子(我觉得有可能抓出来考的几个因子:HMWK、Ⅲ因子、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激活物63、抗凝血酶Ⅲ、肝素64、纤溶系统、纤溶蛋白降解产物65、肝脏生物转化作用66、胆汁酸肠肝循环67、初级游离胆汁酸、初级结合胆汁酸、次级游离胆汁酸、刺激结合胆汁酸68、离子钙、结合钙69、1,25-(OH)2- D3问答题(押题押死了不要怪我)1、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的特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并举例说明;蛋白质2、变性和变构作用的区别。
医用化学的名词解释
医用化学的名词解释
医用化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化学结构和化学特性的学科,它涉及到识别、合成、改良和分析医药化合物的设计和研究。
以下是一些与医用化学相关的名词解释:
1. 化学药物:指能够治疗疾病的物质,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分为不同类型,如抗生素、抗癌药物等。
2. 药物代谢: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改变。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可以影响药物的药效和副作用。
3. 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该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使该电解质的电离度下降的现象称为同离子效应。
4. 缓冲溶液:能够对抗少量酸和碱而维持pH不变的溶液称为缓冲溶液。
5. 晶体渗透压:由小分子或小离子等物质产生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
6. 胶体渗透压:由大分子或大离子等物质产生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
以上名词解释仅供参考,如需更多医用化学相关的名词解释,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生物医用化学名词解释
1. 等电点 蛋白质溶液处于某- pH值时其分子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成为兼性离子 此时该溶液的pH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2.变构效应:某些物质(变构剂)能与酶分子上的非催化部位结合,诱导酶蛋白分子构象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酶的活性3. 脂肪动员:脂肪细胞内贮存的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 逐步水解 释放出脂肪酸和甘油供其它组织利用 此过程称为脂肪动员4.一碳单位:是指某些氨基酸代谢产物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因,如甲基(-CH3)、亚甲基(-CH2-)、次甲基(-CH=)、亚胺甲基(-CH=NH2)、甲酰基(-CHO)等5.酶的化学修饰:酶蛋白肽链上的某些基因,在另一种酶的催化下发生可逆的共价修饰,从而引起酶活性改变,这种调节称为酶的化学修饰,其中磷酸化的最常见的重要修饰方式6. 碱基互补 核酸分子中 腺嘌呤与胸腺嘧啶 鸟嘌呤与胞嘧啶总是通过氢键相连形成固定的碱基配对 这称为碱基互补。
7. 酶的特异性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类化合物或一定化学键 促进一定的化学反应 生成一定的产物 这种现象称为酶的特异性或专一性。
8.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共同竞争酶的活动中心,作用的强弱(大小)取决两者的相对浓度9.蛋白质的腐败作用:肠道细菌对消化道的蛋白质或蛋白质的消化产物的分解作用称为腐败作用,其产物大多有害10.脂肪酸的β-氧化:脂肪酸分解代谢的主要方式,它包括脱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4个步骤。
因主要从脂肪酸的β-位碳原子上脱氢(即氧化)而得名。
活化的脂肪反复进行β-氧化。
产物是乙酰CoA11. 联合脱氨基作用 由转氨酶催化的转氨基作用和L一谷氨酸脱氢酶催化的谷氨酸氧化脱氨基作用联合进行称联合脱氨基作用。
12. 限速酶 是指在整条代谢通路中催化反应速度最慢的酶 它不但可以影响整条代谢途径的总速度 而且还可改变代谢方向。
13. 蛋白质变性 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 使蛋白质空间结构和次级键受到破坏 丧失原有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 这称为蛋白质变性。
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
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础知识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按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都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周期性变化。
2.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3. 分子结构: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分子的结构和化学键类型决定了分子的性质。
4. 化学键:化学键是化学元素之间通过电子共享或转移而形成的连接。
5. 反应热力学: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化学反应的热力学方程。
6.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化学反应达到动态平衡状态的情况,平衡常数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
二、药物分子结构与性质1. 药物分子的立体结构:药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决定了药物的生物活性和药效。
2. 药物的结构与活性关系:结构活性关系研究了药物分子结构和生物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有助于设计新的药物分子。
3. 极性与非极性药物:极性和非极性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有不同特点。
4. 药物分子的溶解度:药物分子的溶解度直接影响了其生物利用度和药效。
5. 药物分子的稳定性:药物分子的稳定性与其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的效力和安全性有关。
三、药物化学1. 药物分类:按照药物的化学结构、作用方式、治疗疾病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2. 药物合成与分离:药物合成是指合成新的药物分子或者合成药物原料,药物分离是指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出有用的化合物。
3. 药物设计:药物设计是指研究药物分子结构与生物活性、药效、毒性之间的关系,将这些关系应用于设计新的药物。
4. 药物分析:药物分析是指对药物品质、成分和含量进行分析鉴定,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
5. 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6. 药物毒性: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
四、药物作用机制1. 药物与靶点结合:药物通过与生物分子靶点结合发挥药效。
2. 药物的途径与生物利用度: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决定了其在体内的药效。
医用化学重点知识归纳
医用化学重点知识归纳一、药物的分类和性质1. 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来源、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等方面,药物可以分为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和半合成药物等不同类型。
2. 药物的性质:药物的性质包括溶解度、稳定性、吸收性、分布性、代谢性和排泄性等多个方面,这些性质直接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1. 药物的吸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过程涉及到口服吸收、肌肉注射吸收、皮肤吸收等不同途径,吸收速度和程度对药物的疗效有重要影响。
2. 药物的分布:药物在人体内的分布受到血液循环、组织亲和性和蛋白结合等因素的影响,不同药物的分布特点也有所不同。
3. 药物的代谢:药物在人体内经过代谢作用转化为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肝脏中的酶系统进行代谢,代谢产物可能具有相似或不同的药理作用。
4. 药物的排泄:药物在人体内通过肾脏、肠道、呼吸道和皮肤等途径进行排泄,其中肾脏排泄是最主要的途径。
三、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理学1.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通过与人体内的靶点相互作用,改变靶点的功能从而产生药理效应。
常见的作用机制包括激动剂、抑制剂、拮抗剂和调节剂等。
2. 药物的药理学:药理学研究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学效应,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药物的药效学和药物动力学等方面。
四、药物的毒理学和药物剂量1. 药物的毒理学:药物的毒理学研究药物对人体的有害效应,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等不同类型的毒性。
2. 药物剂量:药物剂量是指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和给药途径等方面的规定,剂量的合理选择对于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五、药物质量控制和药物研发1. 药物质量控制:药物质量控制是指通过对药物的原材料、生产工艺和成品进行检验和监控,确保药物的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
2. 药物研发:药物研发是指通过药物的发现、设计、合成和评价等一系列过程,开发新的药物或改进现有药物,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
六、药物与人体的相互作用1.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与药物之间、药物与食物之间、药物与疾病之间等不同相互作用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从而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医学工程生化名词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第一章蛋白质结构与功能1.肽单元(peptide unit):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α1,C,O,N,H,Cα2位于同一平面,Cα1和Cα2在平面上所处的位置为反式(trans)构型,此同一平面上的6个原子构成肽单元。
2.模体(motif):由二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 并发挥特殊的功能,如锌指结构,β α β等。
模体通常有其特征性的氨基酸序列。
有的模体仅由几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如RGD (Arg-Gly-Asp)模体。
3.结构域(domain):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常可折叠成多个结构较为紧密的区域,并各行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4.蛋白质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 pI):在某一pH溶液中,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其所带的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5.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 of protein):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如加热,强酸,强碱,有机溶剂, 重金属离子等)作用下,蛋白质的特定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变性不涉及一级结构中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1. DNA的变性与复性(denaturation and renaturation of DNA): 双链DNA(dsDNA)在变性因素(如过酸、过碱、加热、尿素等)影响下,解链成单链DNA(ssDNA)的过程称之为DNA变性。
DNA变性后,生物活性丧失,但一级结构没有改变,所以在一定条件下仍可恢复双螺旋结构。
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两条互补链可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这一现象称为复性,也称退火。
2.核酸分子杂交(hybridization of nucleic acids):在DNA变性后的复性过程中,将不同来源的DNA单链分子或RNA分子放在同一溶液中,只要在DNA或RNA的单链分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碱基配对关系,就可以在不同的分子间形成杂化双链,这种现象称为核酸分子杂交。
医学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医学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医学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分子结构、代谢途径及其调节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一些医学生物化学中常见的名词解释:
1. 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是生命体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
蛋白质在细胞中扮演着重要的结构和功能角色,例如酶、激素和抗体等。
2. 酶:一种催化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蛋白质,可以加速化学反应速率,降低反应所需的能量。
酶在生命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消化、代谢和DNA复制等。
3. 代谢:生物体内一系列化学反应的总和,包括分解有机物和合成新的有机物等。
代谢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过程,例如能量代谢、蛋白质代谢和脂质代谢等。
4. 核酸:由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包括DNA和RNA。
核酸在细胞中扮演着重要的遗传信息传递和蛋白质合成角色。
5. 脂质:一类不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等。
脂质在细胞中扮演着重要的结构和功能角色,例如细胞膜组成、信号传递和能量储存等。
6. 糖类:一类含有羟基或羧基的有机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等。
糖类在细胞中扮演着重要的能量来源和结构角色,例如葡萄糖是细胞内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
7. 激素:一种由内分泌腺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调节生命体系内的各种生理过程。
激素在维持生命活动、调节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8. 抗体:一种由免疫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可以识别和结合到入侵生物体内的病原体并将其清除。
抗体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防御机制之一。
以上是一些医学生物化学中常见的名词解释,这些概念对于理解生命体系内分子结构、代谢途径及其调节等方面都非常重要。
医用化学重点
化学重点第一章,绪论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自然科学无机化学:研究无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有机化学: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分析化学: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含量物理化学:运用物理学原理和实验方法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基础化学部分主要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有关化学的基本计算等有机化学部分主要讨论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有关知识及应用,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结构、官能团、分类、命名、同分异构现象、合成、性质、反应、鉴别、应用等第二章,溶液一,溶液的组成标度溶液的组成标度是指一定量的溶液或溶剂中所含溶质的量.溶液的性质常常与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相对含量有关因此,溶液的组成标度是溶液的一个重要特征1,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体积,称为物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简称浓度.2,质量浓度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除以溶液的体积,称为物质B的质量浓度.3,质量摩尔浓度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的质量,称为物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4,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除以溶剂的质量,称为物质B的质量分数.5,体积分数溶液中溶质B的体积除以同温同压下溶剂的体积,称为物质B的体积分数.二,溶液的渗透压1,渗透: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液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2,渗透现象的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有半透膜存在;2.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不相等,即半透膜两侧单位体积内不能透过半透膜的溶质粒子的数目不相等.3,渗透的结果:缩小膜两侧的浓度差.4,渗透的方向:由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较多的一方移向水分子数较少的一方.即由低渗渗溶液指向高渗溶液.5,为维持只允许溶剂分子透过的半透膜所隔开的溶液与溶剂之间的渗透平衡而需要的超额压力等于溶液的渗透压.渗透压的符号为单位为Pa或kPa.6,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的渗透压只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或微粒数成正比,而与溶质本身的性质无关.校正因子i值是一“分子”电解质解离出的粒子个数.7,渗透浓度:我们把溶液中能产生渗透效应的溶质粒子分子或离子统称为渗透活性物质,渗透活性物质的总的物质的量浓度称为渗透浓度.医学上的常用单位.8,等渗溶液:凡是渗透浓度在280~320的范围内的溶液.低渗溶液:低于280的.高渗溶液:高于320的.9,溶血,胞质分离,皱缩三,胶体溶液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容纳分散相的连续介质称为分散介质.2,分散相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称为分子或离子分散系.分散相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剂称为胶体分散系.分散相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称为粗分散系.3,胶体分散系,按分散相粒子的组成不同分为溶胶和高分子溶液.4,溶胶丁铎尔现象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电泳胶粒带电稳定性胶粒带电主,胶粒表面存在水化膜,布朗运动聚沉5,高分子溶液稳定性黏度大盐析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反应进行的快慢.化学平衡,反应进行的程度.一,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转变为产物的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产物浓度改变量的绝对值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表示.反应速率一般指瞬时速度.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本性,浓度,温度,催化剂,活化能.3,有效碰撞理论简介分子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成为有效碰撞,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活化分子具有的最低能量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之差称为活化能.活化能越低,活化分子所占的比例越大,满足能量要求有效碰撞越多,反应速率也越快,反之,活化能越高,活化分子越少,反应速率越慢.二,化学平衡1,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在可逆反应中,通常把从左向右进行的反应称为正反应,从右向左进行的反应称为逆反应.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体系所处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各物质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3,化学平衡常数,在一定温度下,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幂的乘积之比是一个常数浓度的幂次在数值上等于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的系数该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常用符号K表示.4,化学平衡的移动主要因素有温度,浓度,压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产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减少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对于有气态物质参加的可逆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力,化学平衡向气态物质分子总数减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少压力,化学平衡向气态物质分子总数增加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对任意一个可逆反应,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第四章,电解质溶液一,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解离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强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完全解离成离子,溶液中不存在强电解质分子.强电解质的解离是不可逆的.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只有部分解离成离子,溶液中还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弱电解质的解离是可逆的.2,解离平衡常数解离常数解离常数的大小反应了弱电解质解离为离子的趋势.K值越大,表示该弱电解质越容易解离;K值越小,表示该弱电解质越不容易解离.3,解离度解离度:在一定温度下,弱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解离平衡时,已解离的弱电解质分子数和原有的弱电解质分子总数之比.电解质越弱,解离度越小.电解质解离度的大小除与本身的结构组成有关外,还与溶液的浓度、温度及溶剂有关.一般同种电解质溶液,溶液浓度越小,解离度越大;电解质的解离度通常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通常溶剂的极性越大,电解质的解离度越大.4,同离子效应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减小的现象,称为同离子效应.5,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不含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是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增大的现象,称为盐效应.二,酸碱质子理论1,酸碱的定义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都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2,酸给出质子后变成碱,碱接受质子后变成酸,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为共轭关系.仅相差一个质子的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3,酸碱反应的实质:酸失去质子,碱得到质子,酸把质子传递给碱的过程.三,缓冲溶液1,缓冲溶液:是一种能对抗外来少量强酸、强碱或适当稀释,而保持本身的pH几乎不变的溶液.缓冲溶液一般是由具有足够浓度、适当比例的共轭酸碱对的两种物质组成.通常把组成缓冲溶液共轭酸碱对的两种物质合称为缓冲对或缓冲系.2,缓冲容量:是指能使1L或1mL缓冲溶液的pH改变一个单位所加的一元强酸或一元强碱的物质的量mol或mmol.3,缓冲溶液的总浓一般第五章,物质结构一,原子结构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3,同位素:这些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4,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尽可能的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然后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这个规律称为能量最低原理5,泡利不相容原理:在同一原子中不可能有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同事存在.即在一个原子轨道中不存在自旋方向相同的两个电子.6,洪特规则:在同一亚层的各个轨道中,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7,向右上角核电荷数递增,原子半径递减,电负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增向左下角原子半径递增,电负性递减,金属性递增二,化学键1,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2,离子键离子键: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称为离子键.一般情况下,形成离子键的条件是原子间的电负性数值要相差1.7以上.离子键的特点是无方向性和饱和性.离子化合物特点:导电,熔点高,易溶于水等.3,共价键共价键:通过公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一般来说,电负性相差不大的元素院原子之间常形成共价键.共价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共价键的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4,配位共价键配位共价键:由一个原子单方面提供1对电子与另一个有空轨道的原子或离子共用而形成的共价键,称为配位共价键,简称配位键.在配位键中,提供电子对的原子称为电子对的给予体接受电子对的原子称为电子对的接受体.配位键常用→表示,箭头指向电子对的接受体.5,在非极性分子之间只存在色散力,在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存在诱导力和色散力,在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之间存在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第六章,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一,卤族元素卤族元素指周期系ⅦA族元素.包括氟F、氯Cl、溴Br、碘I、砹At,简称卤素.它们在自然界都以典型的盐类存在,是成盐元素.卤族元素的单质都是双原子分子,它们的物理性质的改变都是很有规律的,随着分子量的增大,卤素分子间的色散力逐渐增强,颜色变深,它们的熔点、沸点、密度、原子体积也依次递增.卤素都有氧化性,氟单质的氧化性最强.卤族元素和金属元素构成大量无机盐,此外,在有机合成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氧族元素氧族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上ⅥA族元素,这一族包含氧O、硫S、硒Se、碲Te、钋Po、五种元素.三,碱金属碱金属是指在元素周期表中第IA族的六个金属元素: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第七章,有机化合物概述一,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学1,有机化合物是指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以及应用的科学.2,特性:易燃性,熔点和沸点低,难溶于水,绝缘性,反应速率较慢,反应产物复杂,稳定性差,同分异构现象普遍.3,分类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碳原子的结构和杂化轨道,共价键的类型三,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电子效应和有机化学反应类型1,电子效应:在有机物分子中,由于原子或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使电子云分布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称为电子效应2,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3,诱导效应:由于成键原子或基团的电负性不同,从而使整个分子中的成键电子云沿着碳链向电负性较大的基团方向偏移的效应.4,共轭效应共轭体系:指在不饱和有机物中,3个或3个以上的p轨道互相平行重叠形成共轭π电键的体系.共轭效应:由于共轭π键的形成,所引起的共轭体系趋于整体化、键长趋于平均化而稳定性增加的现象称为共轭效应.共轭效应主要有:π-π共轭,σ—π共轭,p—π共轭.5,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均裂,异裂与游离基反应,离子型反应第八章,烃仅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称为碳氢化合物,简称烃.一,烷烃物理性质:1~4个碳原子为气态;5~16个碳原子为液态:17个以上碳原子为固体.烷烃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相对密度小于1.熔沸点随碳原子数目的增多而升高,在同分异构体中沸点随支链的增多而降低.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不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发生反应.取代反应卤代反应.氧化反应.二,烯烃物理性质:2~4个碳原子为气体,5~18个碳原子为液体,19个以上碳原子为固体.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沸点和密度随着相对分子量的增加而递增,密度小于1.化学性质: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三,炔烃物理性质:与烯烃相似,难溶于水,易有机溶剂.但简单的炔烃的熔沸点以及密度一般比他们碳原子数相同的烷烃和烯烃高一些.化学性质: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金属炔化物的形成.第九章,醇、酚、醚醇、酚、醚都是烃的含氧衍生物一,醇1,醇:是脂肪烃、脂环烃或芳香烃侧链中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而成的化合物.2,物理性质含有1~3个碳原子的醇是具有酒味的挥发性液体,易溶于水.含有4~11个碳原子的醇具有令人不愉快气味的粘稠液体,仅部分溶于水.还有12个碳原子以上的一元醇是无色无味的蜡状固体,难溶于水.醇的密度小于1.醛的沸点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上升,支链醇的沸点低于同碳原子数的直链醇的沸点.低级醇的熔点和沸点高于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烷烃的熔点和沸点.醇羟基和水分子之间也能形成氢键.因此,含有1~3个碳原子的醇可以与水混溶,但随着醇分子中烃基的增大,醇于水形成氢键能力迅速减弱,在水中的溶解度也将明显下降.低级醇还能与某些无机盐如氯化钙、氯化镁等形成配合物,所以氯化钙、氯化镁等化合物不能用于干燥的低级醇.3,化学性质与活泼金属反应.与无机酸反应.氢卤酸,含氧无机酸脱水反应分子内脱水,分子间脱水氧化反应邻二醇的特性4,重要的醇甲醇,乙醇,丙三醇,笨甲醇,肌醇,硫醇二,酚1,酚:羟基-OH与芳烃核苯环或稠苯环直接相连形成的有机化合物.羟基直接和芳烃核苯环或稠苯环的sp2杂化碳原子相连的分子称为酚,2,物理性质在室温时,大多数酚是无色针状结晶或白色结晶,少数烷基酚为高沸点液体;有特殊气味,有毒.与醇类似,酚分子间能形成氢键,故其熔点和沸点较高.醇也能与水形成氢键,故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微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而且随着酚羟基的增多,其水溶性增强.3,化学性质酸性与活泼金属反应;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不能使石蕊试纸变色;不能将碳酸从其盐中置换出来;不能溶于碳酸氢钠溶液,能溶于碱性较强的碳酸钠溶液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苯环上的取代反应卤代反应,硝化反应氧化反应4,重要的酚苯酚,甲苯酚,苯二酚三,醚1,醚可看作两个烃基通过氧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烃基可以是脂肪烃基,也可以是芳香烃基.2,乙醚物理性质:乙醚是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液体,沸点为34.5度,微溶于水,比水轻,极易挥发、燃烧.因此使用时要远离火源,且失火时不能用水浇灭.化学性质:化学性质稳定,而且能溶解许多有机物质,因而是常用的有机溶剂.具有麻醉作用.乙醚的氧化.yang盐的形成.第十章,醛,酮,醌醛、酮、醌也是烃的含氧衍生物,其分子中都含有羰基因此醛、酮、醌又称为羰基化合物.一,醛和酮的结构、分类及命名1,在羰基化合物中,羰基氧原子相连所形成的基团称为醛基.醛是指醛基与烃基或氢原子相连的化合物.醛的官能团是醛基.2,酮是指羰基两端都与烃基相连的化合物,酮的官能团是酮基.3,醛和酮分子中的羰基碳原子和氧原子均采取sp2杂化.二,醛和酮的性质1,物理性质:在室温下,甲醛是气体;其他12个碳原子以下的脂肪醛、酮都是液体,高级脂肪醛、酮是固体;芳香醛、酮为液体或固体.沸点:醇>醛酮>烷烃.溶解性,低级的醛酮能与水形成氢键,故易溶于水,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其溶解度迅速降低,6个碳原子以上的醛酮几乎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有机溶剂.2,化学性质:醛和酮的化学性质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由羰基中的π键断裂而形成的亲核加成反应;二是受羰基的极性影响而发生的α—H的反应,三是醛的特殊反应.3,醛和酮的相似性质加成反应与氢氰酸反应,与亚硫酸氢钠反应,与氨的衍生物反应卤代反应卤仿反应,碘仿反应还原反应4,醛的特殊性质氧化反应与托伦试剂反应,与斐林试剂反应与希夫试剂反应生成缩醛的反应5,重要的醛酮甲醛,乙醛,丙酮,樟脑三,醌1,醌是一类具有共轭体系的环己二烯二酮类化合物.有对醌式和邻醌式两种结构.醌类化合物多数是具有颜色的晶体,一般邻位为红色或橙色,对位黄色.2,重要的醌对苯醌和范醌α—苯醌和维生素K第十一章,羧酸和取代羧酸有机酸分子中一般含有羧基,从结构上又可分为羧酸和取代羧酸.一,羧酸1,羧酸可以看作是烃分子中氢原子被羧基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羧酸的官能团是羧基.2,物理性质含有1~4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是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含4~9个碳原子的羧酸是带有不愉快气味的油状液体;含10个碳原子以上的羧酸为无味的蜡状固体,其挥发性很低,脂肪族二元羧酸和芳香族羧酸都是固体.低级脂肪酸易溶于水,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羧酸在水中的溶解度逐渐减小,以致难溶或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有机溶剂.羧酸的沸点高于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的沸点.饱和脂肪酸的熔点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呈锯齿形变化,含偶数碳原子的羧酸其熔点比其相邻的两个含奇数碳原子的羧酸的熔点高.3,化学性质酸性酯化反应脱羧反应4,重要的羧酸甲酸,乙酸,乙二酸,苯甲酸二,羟基酸和酮酸1,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氢原子被其他官能团取代的化合物称为取代羧酸.2,羟基酸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称为羟基酸物理性质:醇酸一般是粘稠的液体或晶体,易溶于水,且溶解度通常大于相应的脂肪酸,醇酸不易挥发,在常压下蒸馏时会发生分解.酚酸大多为晶体,其熔点比相应的芳香酸的熔点高.有些酸酸易溶于水,如没食子酸,有的微溶于水,如水杨酸.化学性质:酸性,氧化反应,脱水反应3,酮酸酮酸可以看作是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两个氢原子被氧原子取代后生成含铜基的化合物性质:还原反应,脱羧反应,具有羧酸的基本性质,如酸性,生成酯、酰卤等.4,重要的羟基酸和酮酸乳酸,β—羟基丁酸,酒石酸,柠檬酸,水杨酸,丙酮酸,乙酰乙酸,草酰乙酸三,对映异构看书吧,我不会总结这里第十二章,脂类脂类是油脂和类脂的总称一,油脂1,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习惯上把在常温下为液体的油脂称为油,为固体的油脂成为脂肪.R1、R2、R3相同的油脂称为单甘油酯,不同的则称为混甘油酯,都是纯净物.要熟悉油脂中常见的脂肪酸月桂酸,软脂酸,硬脂酸2,物理性质:纯净的油脂,无色、无臭、无味.油脂比水轻,相对密度为0.9~0.95,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油脂是混合物,因此没有恒定的熔点和沸点.3,化学性质水解反应油脂能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1mol油脂完全水解生成1mol甘油和3mol脂肪酸.油脂在碱性溶液中的水解反应称为皂化反应.1g油脂完全皂化所需要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称为皂化值.根据皂化值的大小,可以判断油脂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皂化值越大,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表示该油酯中含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脂肪酸较多.加成反应氢化油脂的催化加氢常称为油脂的硬化,硬化后的油脂稳定不易氧化变质加碘根据消耗点的数量,可以判断油脂的不饱和程度.100克油脂所能吸收点的克数称为碘值.碘值大,说明油脂的不饱和程度高;碘值小,表示油脂的不饱和程度低.酸败酸败是由于油脂中不饱和酸的双键在空气中的氧、水分或微生物等作用下,被氧化成过氧化物,后者继续分解或进一步氧化,而产生有臭味的低级醛或羧酸等.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通常用酸值表示,中和1g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要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称为油脂的酸值.与正常值比较,酸值越大,说明油脂酸败程度越严重.二,类脂1,磷脂磷脂酰胆碱又称卵磷脂磷脂酰胆碱,经水解后得到甘油、脂肪酸、磷脂和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又称磷脂酰胆胺或脑磷脂鞘磷脂又称为神经磷脂1mol鞘磷脂完全水解后,可得到鞘氨醇、脂肪酸、磷酸和胆碱各1mol2,甾族化合物固醇类胆固醇,7—脱氢胆固醇,麦角固醇胆固酸兹族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第十三章,糖类糖类化合物是多羟基醛、多羟基酮和他们的脱水缩合物.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如葡萄糖、果糖.低聚糖是水解后生成2-10个单糖分子的糖,也称寡糖.常见的是二双糖,如麦芽糖、乳糖、蔗糖.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10个以上单糖分子的糖,如淀粉、纤维素、糖原.一,单糖1,单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葡萄糖是醛糖,果糖是酮糖2,物理性质:单糖都是无色或白色晶体,有甜味.单糖具有吸湿性,易溶于水而难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除丙酮糖外,单糖都具有旋光性,溶于水时会产生变旋光现象.3,化学性质:氧化反应被弱氧化剂氧化,被其他氧化剂氧化,成酯反应,成脎反应,成苷反应,显色反应莫立许反应,塞利凡诺夫反应.4,重要的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半乳糖二,二糖还原性二糖:麦芽糖、乳糖非还原性二糖:蔗糖三,多糖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糖原纤维素右旋糖酐第十四章,含氮有机化合物含氮有机化合物,是指含碳氮键的有机化合物.一,胺1,胺是氨的烃基衍生物,可看作是氨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烃基取代后的产物.2,物理性质脂肪胺中,甲胺、二甲胺、三甲烷和乙烷在常温下为气体,其他低级胺为易挥发的液体,高级胺为固体.低级胺易溶于水,随着烃基增大,胺的溶解度减小,高级胺不溶于水.伯胺、仲胺可形成分子间氢键,沸点较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烷烃的沸点高,但比相应的醇的沸点低.芳香胺是无色液体或固体,具有特殊臭味,有剧毒,与皮肤接触或吸入蒸气都能引起中毒,使用时应特别注意.3,化学性质碱性碱性的强弱,氨的碱性的强弱与氮原子上所连接基团的结构和数目有关.脂肪胺的碱性比氨的碱性强,并且仲胺>伯胺>叔胺芳香胺的碱性比氨的碱性弱,而且脂肪安胺>氨>芳香胺.桉盐的生成,胺具有弱碱性,能与强酸生成稳定的盐.酰化反应胺的氮原子上的氢原子被酰基RCO—取代生成酰胺,此反应称为酰化反应.氨亚硝酸的反应伯胺,仲胺,叔胺都能与亚硝酸反应,但所得产物不相同.亚硝酸不稳定,常用亚硝酸钠与盐酸或硫酸的混合物代替.苯胺与溴水反应4,季铵盐和季铵碱碳原子上连有4个烃基的化合物称为季胺类化合物,可分为季铵盐和季铵碱.季安盐可由叔胺和卤烷反应生成.系铵碱由季铵盐与氢氧化钠的醇溶液反应制得.季铵盐和季铵碱都是离子型化合物,是白色结晶性固体,易溶于水,不溶于非极性溶剂.5,生源胺类和苯丙胺类化合物生源胺类化合物胆碱和乙酰胆碱,肾上腺素苯异丙胺类化合物盐酸麻黄碱二,酰胺1,酰胺可以看作是氨或胺分子中氮原子上的氢原子被酰基取代后的化合物,也可以看作是羧酸分子中羧基上的烃基被氨基或烃氨基的后的化合物.2,物理性质:常温下除甲酰胺为液体外,大多数酰胺为白色结晶固体,低级酰胺易溶于水,高级酰胺不溶于水,水溶性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减小.3,化学性质酸碱性水解反应4,尿素定义:尿素又称为脲,在结构上可以看作是碳酸分子中两个羟基分别被氨基取代后的化合物又称为碳酰二胺.物理性质:尿素为白色晶体,味咸,熔点为133度,易溶于水和乙醇.临床上尿素可用于治疗急性青光眼和脑外伤引起的脑水肿等疾病.化学性质:弱碱性,水解反应,与亚硝酸反应,缩二脲反应.三,含氮杂环化合物在环状有机化合物中,构成环系的原子除碳原子外,还含有其它原子,这类化合物称为杂环化合物.。
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名词解释第二章溶液1、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该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使该电解质的电离度下降的现象称为同离子效应。
2、缓冲溶液:能够对抗少量酸和碱而维持PH不变的溶液称为缓冲溶液。
3、晶体渗透压:由小分子或小离子等物质产生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
4、胶体渗透压:由大分子或大离子等物质产生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
5、等渗溶液:临床上规定,以血浆渗透压浓度为标准,渗透浓度在280~320mmol/L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第三章有机化学基础1、官能团(功能基):决定化合物基本化学性质的院子或原子团。
2、顺反异构:由于分子中键受到某种限制而不能自由旋转,使受限制碳原子连接的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排列不同而产生的同分异构现象。
3、诱导效应:由于存在有电负性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使电子云沿着分子链向某一方向偏移(向电负性强的一侧偏移)。
4、酯化反应:醇与酸脱水生成酯的反应。
5、班氏试剂:班氏试剂是由硫酸铜、碳酸钠和柠檬酸钠组成的混合溶液,常用语醛基的鉴别。
6、脱羧反应:羧酸脱去羧基的反应。
7、对映异构:两个构型异构体互呈物体与其镜像关系,能对映而不能重合,故把它们叫做对映异构体。
这种立体异构称对映异构。
8、手性碳原子:连有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的碳原子,即不对称碳原子。
9、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因分子结构中都有儿茶酚(邻苯二酚)结构,侧链上均有氨基,统称儿茶酚胺。
10、缩二脲(双缩脲)反应:缩二脲在碱性溶液中与少量的硫酸铜溶液作用,呈现紫红色,这个颜色反应叫做缩二脲(双缩脲)反应。
11、杂环化合物:在环状有机化合物中,组成环的原子除碳原子外,还有其他非碳原子时,这类化合物称为杂环化合物。
第四章糖类化学1、同多糖:水解后只产生一种单糖的多糖称为同多糖。
2、杂多糖:水解后能产生两种及以上单糖或单糖衍生物的多糖称为杂多糖。
3、还原糖:能被弱氧化剂如班氏试剂氧化的糖称为还原糖。
医药行业生化名词解释
生化名词解释1,氨基酸(amino acid):是含有一个碱性氨基和一个酸性羧基的有机化合物,氨基一般连在α-碳上。
2,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赖氨酸,苏氨酸等)自己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3,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自己能由简单的前体合成不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4,等电点(pI,isoelectric point):使分子处于兼性分子状态,在电场中不迁移(分子的静电荷为零)的pH值。
5,茚三酮反应(ninhydrin reaction):在加热条件下,氨基酸或肽与茚三酮反应生成紫色(与脯氨酸反应生成黄色)化合物的反应。
6,肽键(peptide bond):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的氨基的氨基缩合,除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酰氨键。
7,肽(peptide):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通过肽键共价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8,蛋白质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指蛋白质中共价连接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9,层析(chromatography):按照在移动相和固定相(可以是气体或液体)之间的分配比例将混合成分分开的技术。
10,离子交换层析(ion-exchange column)使用带有固定的带电基团的聚合树脂或凝胶层析柱11,透析(dialysis):通过小分子经过半透膜扩散到水(或缓冲液)的原理,将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分开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
12,凝胶过滤层析(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也叫做分子排阻层析。
一种利用带孔凝胶珠作基质,按照分子大小分离蛋白质或其它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13,亲合层析(affinity chromatograph):利用共价连接有特异配体的层析介质,分离蛋白质混合物中能特异结合配体的目的蛋白质或其它分子的层析技术。
医用化学的名词解释
医用化学的名词解释导语:医用化学是研究化学在医学领域中应用的学科,它通过理解和控制各种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为医学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在医用化学领域,有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下面将对其中几个常见的术语进行解释,以便更加深入地理解医用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生物分子生物分子是构成生物体的化学物质,包括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类等。
它们在细胞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如催化反应、传递遗传信息等。
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揭示生物体内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的机制,为新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二、酶酶是一类能够催化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蛋白质。
酶通过增加反应的速率,降低反应所需的能量,从而促进生物体内许多代谢过程的进行。
在医用化学中,研究酶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可以为酶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同时也为设计新型药物提供启示。
三、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生物体内的相互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可以产生药效增强、药效降低、不良反应等效应。
通过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的药效、毒副作用和安全性,并选择合适的给药方案来提高治疗效果。
四、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药物的血浆浓度变化规律,优化给药方案以及预测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
药代动力学也是药物合理用药和个体化治疗的基础。
五、化学分析方法化学分析方法是指通过化学手段对生物体内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定量和鉴定的方法。
在医用化学中,化学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生物标志物检测、毒物分析等领域。
这些方法可以提高对药物含量和质量的控制,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小结:医用化学的名词解释中,我们了解到了生物分子、酶、药物相互作用、药代动力学和化学分析方法等重要概念。
这些概念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医学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医学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医学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内化学反应和分子过程的学科,它深入研究了细胞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以及调控机制。
以下是一些医学生物化学的重要名词解释:1. 氨基酸:氨基酸是生物体内蛋白质的结构单元,它们由一个氨基基团、一个羧基和一个侧链组成。
氨基酸是身体构建蛋白质所必需的,它们还参与其他生化过程,如合成激素和神经递质。
2. 蛋白质: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基本的大分子,它们由氨基酸组成。
蛋白质在身体中扮演着结构支撑、运输物质、催化化学反应等重要角色。
不同的氨基酸序列决定了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和功能。
3. 核酸:核酸是存储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分子,它们包括DNA (脱氧核酸)和RNA(核糖核酸)。
DNA存储着大部分细胞的遗传信息,而RNA则参与了转录和翻译过程,将DNA信息转化为蛋白质。
4. 酶:酶是生物体内催化化学反应的蛋白质。
酶能够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
酶催化的反应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消化食物、合成代谢产物等。
5. 代谢:代谢是指生物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其中包括合成新分子和分解分子的过程。
代谢过程为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和物质提供了基础,包括葡萄糖代谢、脂肪酸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
6. 糖代谢:糖代谢是指人体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过程,其中包括糖的降解和合成过程。
糖代谢的主要目的是产生能量,并保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7. 脂质代谢:脂质代谢包括脂质的合成、分解和转运等过程。
脂质在人体内担负着能量存储、细胞膜组成和信号传导等重要功能。
8. 蛋白质合成:蛋白质合成是指将氨基酸按照基因指导的顺序连接起来,形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的过程。
蛋白质合成发生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中,通过转录和翻译完成。
9. 信号转导:信号转导是指细胞间和细胞内信息传递的过程。
信号分子在细胞表面或内部与受体结合,触发一系列分子反应,最终导致细胞内的特定功能或转录反应发生。
10.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系统,能够识别和消灭入侵的病原体。
医用化学名词解释
医用化学名词解释
医用化学是指应用化学原理和技术来研究和生产医药品、医疗
器械以及其他与医学相关的化学制品和技术的领域。
医用化学在医
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涉及到药物的合成、分析、质量控制、药理学、毒理学等多个方面。
首先,医用化学在药物研发中起着关键作用。
它涉及到药物的
合成、改良和优化,通过对化学结构的分析和设计,可以研发出更
安全、更有效的药物,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
医用化学还涉及到
药物的分析和质量控制,确保药物的纯度和稳定性符合标准,从而
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其次,医用化学在医疗器械和诊断试剂的研发中也发挥着重要
作用。
医用化学技术可以帮助研发出各种高效、精准的医疗器械,
如医用材料、医用成像剂和诊断试剂,这些器械和试剂在临床诊断
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医用化学还涉及到药物代谢、药理学和毒理学等方面的
研究。
通过对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可以更
好地理解药物的药效学特性和不良反应,从而指导临床用药的合理
应用。
总的来说,医用化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领域,它通过化学的原理和技术手段,为医学领域的药物研发、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支持,对于促进医学的发展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检验名词解释
医学检验名词解释1、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单克隆抗体B细胞杂交瘤细胞产生的只识别一种抗原表位的具有高度特异性抗体。
2、抗原:是一种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机体内或机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产物。
3、抗体: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值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4、EDTA是一种广义的碱,乙二胺四乙酸,通常叫作EDTA,是一种有机化合物。
当M与Y进行络合反应时,如有氢离子存在,就会Y 与结合,形成它的共轭酸。
此时,Y的平衡浓度降低,故使主反应受到影响。
这种由于氢离子存在使配位体参加主反应能力降低的现象,称为酸效应。
氢离子引起副反应时的副反应系数称为酸效应系数。
5、离心机900rpm指的是转速6、抗人球蛋白试验,又称Coombs’试验,是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重要依据。
本试验阳性结果主要见于下列几种情况:<1>.自身免疫性贫血,(IgG)型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本试验直接反应常呈强阳性,间接反应大多阴性,但亦可阳性。
<2>.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①α-甲基多巴型:直接及间接反应均阳性。
②青霉素型:直接反应阳性,间接反应阴性,以上二型如以正常红细胞先与有关药物于37℃培育后再加病人血清、间接反应均为阳性。
③福阿亭型:(奎宁等药物)抗体通常为IgM,偶有IgG型者,直接反应为阳性,间接反应阴性,但如用IgG抗血清做试剂则结果大部分均为阴性,但如培育时加入新鲜正常人血清(供应补体)则结果为阳性。
<3>.冷凝集素综合征直接反应阳性,间接反应阴性(试验需在37℃下进行)由于本病红细胞膜附着的是补体C4和C3而不是IgG或IgM,如果用抗IgG或抗IgM抗血清做试验时,则结果阴性,如以抗补体的抗血清做试验则直接反应阳性。
<4>.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因Rh血型不合所致溶血病,直接及间接反应均强阳性,持续数周、换血输血后数天内可变为阴性,由于“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病,结果常为阴性或弱阳性。
临床生化检验名词解释【范本模板】
1。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性疾病如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感染、肿瘤等情况下,血浆中一系列浓度发生变化的蛋白质的总称,其中大部分蛋白质如AAT、AAG、Hp、Cp、CRP、C3和C4等浓度升高,PA、Alb和TRF等浓度下降.这些血浆蛋白质统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2。
苯丙酮酸尿症:苯丙酮酸尿症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先天性缺乏所致,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患儿尿液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等代谢产物而得名。
3.双缩脲反应:血清中蛋白质中相邻的肽键(- CO —NH —)在碱性溶液中能与二价铜离子作用产生稳定的紫色络合物.此反应和双缩脲在碱性溶液中与铜离子作用形成紫红色的反应相似,因此将蛋白质与碱性铜的反应称为双缩脲反应.4.痛风: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由于遗传性和(或)获得性的尿酸排泄减少和(或)嘌呤代谢障碍,导致高尿酸血症及尿酸盐结晶形成和沉积,从而引起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间质性肾炎,严重者呈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常伴尿酸性尿路结石。
5。
糖尿病:是一组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6.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对正常浓度的胰岛素不能产生正常的生物学反应,即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7.代谢综合征。
:是与代谢异常相关的心血管病多种危险因素在个体内聚集的状态.MS的基础是IR,其主要组成成分是肥胖症尤其是中心性肥胖、2型DM或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和高血压.8.空腹血糖:是指8 ~10h内无任何热量摄入时检测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
9。
糖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或其他糖与血红蛋白的氨基发生非酶催化反应的产物(一种不可逆的糖化蛋白)。
10。
低血糖症:是指血糖浓度低于参考值水平下限,临床出现以交感神经兴奋和脑细胞缺糖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
一般以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2。
8mmol/L时作为低血糖症的标准。
11.载脂蛋白:脂蛋白中的蛋白质具有运脂质的作用故被称为载脂蛋白。
医用化学重点名词解释
医用化学重点名词解释合集1、混合物:含有一种以上物质的气体、溶液或固体。
2、溶液:含有一种以上物质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3、分散系统: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系统。
4、分散相/分散介质:分散系统中被分散的物质/起分散作用的物质。
5、悬浊液:分散相以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中形成的多相分散系统。
6、乳状液:分散相以小液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多相分散系统。
7、溶胶:分散相由许多个小分子或小离子组成的聚集体。
8、半透膜:只允许某些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不允许另外一些分子或离子通过的多孔性薄膜。
9、渗透: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自动扩散的过程。
10、渗透压:施加于液面上的恰能阻止渗透现象发生的额外压力。
11、反渗透现象: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进入纯溶剂一侧的现象。
12、渗透活性物质:溶液中能够产生渗透效应的溶质粒子(分子、离子)。
13、渗透浓度:稀溶液中能产生渗透的各种溶质分子和离子的总浓度。
()14、等渗溶液:渗透浓度相等的两个或若干个溶液。
15、等、高、低渗溶液:等(280-320mmol/L)低(<280mmol/L)高(320mmol/L)。
16、晶体渗透压:小分子和小离子晶体物质产生的渗透压。
17、胶体渗透压:高分子胶体物质产生的渗透压。
18、电解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19、电解质溶液:电解质的水溶液。
20、强/弱电解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只能部分解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21、酸/碱:能够给出/接受质子的物质。
22、共轭酸碱对:一种酸释放一个质子后成为其共轭碱,一种碱结合一个质子后成为其共轭酸,这种仅相差一个质子的一对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
23、多元弱酸(碱)能给出(接受)两个或两个以上质子的弱酸(碱)。
24、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含有相同离子的易溶性强电解质,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明显降低的现象。
25、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不含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增大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用化学重点名词解释合集
1、混合物:含有一种以上物质的气体、溶液或固体。
2、溶液:含有一种以上物质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3、分散系统: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系统。
4、分散相/分散介质:分散系统中被分散的物质/起分散作用的物质。
5、悬浊液:分散相以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中形成的多相分散系统。
6、乳状液:分散相以小液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多相分散系统。
7、溶胶:分散相由许多个小分子或小离子组成的聚集体。
8、半透膜:只允许某些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不允许另外一些分子或离子通过的多孔性
薄膜。
9、渗透: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自动扩散的过程。
10、渗透压:施加于液面上的恰能阻止渗透现象发生的额外压力。
11、反渗透现象: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进入纯溶剂一侧的现象。
12、渗透活性物质:溶液中能够产生渗透效应的溶质粒子(分子、离子)。
13、渗透浓度:稀溶液中能产生渗透的各种溶质分子和离子的总浓度。
()
14、等渗溶液:渗透浓度相等的两个或若干个溶液。
15、等、高、低渗溶液:等(280-320mmol/L)低(<280mmol/L)高(320mmol/L)。
16、晶体渗透压:小分子和小离子晶体物质产生的渗透压。
17、胶体渗透压:高分子胶体物质产生的渗透压。
18、电解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19、电解质溶液:电解质的水溶液。
20、强/弱电解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只能部分解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21、酸/碱:能够给出/接受质子的物质。
22、共轭酸碱对:一种酸释放一个质子后成为其共轭碱,一种碱结合一个质子后成为其
共轭酸,这种仅相差一个质子的一对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
23、多元弱酸(碱)能给出(接受)两个或两个以上质子的弱酸(碱)。
24、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含有相同离子的易溶性强电解质,
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明显降低的现象。
25、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不含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增
大的现象。
26、缓冲溶液:能够抵抗外加少量弱酸或弱碱,而保持溶液PH基本不发生变化的溶液。
27、缓冲作用:缓冲溶液对强酸、强碱稀释的抵抗作用。
28、缓冲系(对):组成缓冲溶液的共轭酸碱对。
29、溶解:一种溶质分散于另一种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
30、沉淀:溶液中的水合离子在运动中碰到固体表面,又重新回到固体表面上的过程。
31、离子积:难容强电解质的溶液中,离子浓度幂之积。
32、沉淀平衡中的同离子效应:加入含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强电解质使难容强电解质溶解
度减小的现象。
33、沉淀-溶解平衡的盐效应:在难容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不含相同离子的易容强电解质,
使难容电解质的溶解度略有增大的现象。
1 / 2
34、结构异构体:同分异构体中结构的不同是由于分子中各原子间的排列顺序和连接方
式不同。
35、电子式:用元素符号和电子符号表示化合物的化学式。
36、均裂:成键的一对电子平均分给两个原子(团),生成两个自由基。
(自由基反应)
37、异裂:成键的一对电子在断裂时分给某一原子(团),生成正负离子。
(离子型反应)
38、诱导效应: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原子或原子团)的影
响,使整个分子中的成键电子云密度向某一方向偏移,使分子发生极化的效应。
39、共轭效应:共轭体系中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而使体系内的π电子分布发生变化
的一种电子效应。
40、油脂:油和脂肪的统称,一分子甘油与三分子高级脂肪酸脱水形成的甘油三酯。
41、类脂:结构或性质上类似油脂的化合物。
42、单糖:不能再被简单水解成更小的糖类分子。
43、寡糖(低聚糖):水解后可得到2-10个单糖分子的糖类。
44、多糖:水解后可得到10个以上单糖分子的糖类。
45、氨基酸:氨基酸是羧酸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被氨基取代后的化合物,氨基酸分子中含
有氨基和羧基两种官能团。
、
46、蛋白质:由氨基酸脱水缩合组成的多肽链经过盘曲折叠形成的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
物质。
47、
48、
49、
50、---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51、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