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集体备课 促进校本教研 正式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集体备课构建高效课堂
——绥德县江德小学集体备课经验材料
我校创办于1998年,是绥德县政府和江苏省吴江市政府共建的一所全日制完全小学。

现有教职工108人,学生2228人,共开设28个教学班。

课改以来,我校始终把集体备课作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作为学校开展校本研训的重要载体,作为培养青年教师成长的主要手段。

现将我们的做法汇报如下:
一、课程改革,呼唤备课方式的变革
1、备课方式,亟待革新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深深地认识到,传统备课方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个体备课已成为一种高耗、低效的备课形式。

曾有专家调查统计显示:小学教师的无效劳动大约占50%,而无效劳动中占比例最大的就是写教案。

很多教师写教案的时间占到备课总时间的80%,而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确定教学思路的时间仅仅占到备课总时间的20%。

这种本末倒置的现状引起我们的深思,课堂教学与教案设计互不相干,出现了备的不写,写而不讲的怪现象。

重负之下教师无法“充电”,严重影响到教师的学习和研究,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经过几年的努力实践,我们认为,集体备课是开展校本教研的突破口,集体备课是一种校本培训的有效载体,可以有效避免教师个体研究势单力薄的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是教师应对挑战、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平台。

2、集体备课,应用而生
集体备课在我校走过了一条曲折的成长之路。

从2004年开始,我校上至管理层,下到每一个教师都在积极寻求解决上述困境的有效途径。

在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我校实际的基础上,我校提出了集体备课的改革思路,并付诸实施。

但事与愿违的是:无论是开始按教研组分科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研
讨,还是后来按年级分科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备课所存在的问题,教师的集体研讨交流仅仅停留在集中备课这极短的时间内,而大量的备课中仍然各自为战,盲目照抄。

只能看到障人耳目的备课笔记和上交的集体研讨纪录。

这使刚起步的集体备课又一次陷入困境。

二、因校制宜,构建集体备课模式
面对困境,我们深入一线寻找问题的症结,并且组织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共同分析我校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把集体备课作为学校教学教研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1、提高认识,为集体备课提供制度保障
从2006年8月开始,我们又制定了新的集体备课方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和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为组员的“集体备课领导小组”。

下设语文、数学、综合、艺术和信息技术5个教研组、13个备课组,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共同参与集体备课的管理和实施工作。

同时规定每一名校级领导联系一个教研组,包一个年级,参加集体备课活动。

包级领导负责指导各组制订备课方案,安排好组内整个学期的备课工作;坚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每周星期三按时参加备课组集体备课,指导科任教师开展集体备课、研讨等工作;期末做好各组集体备课等教研教学总结评价工作。

为了提高全体教师对集体备课工作的认识,我们在每学期开学初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集体备课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学习有关的信息资料,不断实践,让教师通过学习认识到集体备课是一个完整的教研过程,它不仅仅是教师坐在一起研讨的过程,更应是研讨之前教师个人研究的过程,是集体研讨之后,教师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再思考、授课之后再反思的过程。

同时,结合本校实际,修改完善备课运作制度以及考核评价制度,分别对集体备课的目的、要求、内容、程序、评价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确保活动有序开展。

如今,我们在运作制度管理的同时,探索着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的最佳管理办法,并逐步由制度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变的管理方式。

学校处处尊重老师,努力创设一种宽松的备课环境,例如淡化资料的要求,教导主任对教师讲,我们集体备课为的是什么?不是来做样子给别人看,我们集体备课的目的首先是形成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其次是减轻教师的抄教案的负担。

教导处还提出只要有益于这个目的的任何形式学校都不反对。

包括集体备课过程资料的呈现形式都不作硬性要求。

在主备人的备课量上,放手给教研组自行决定。

两周的教学内容可以是组内教师自行申报决定,也可以是组长协调安排等等。

每学期学校还进行备课竞赛和评选最佳备课组等激励活动。

2、优化备课流程
集体备课的真正目的不在形式的改变,而是要让教师学会独立备课。

虽然集体备课为教师提供了相同的教案,而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会怎么样呢?我们认为,大家实际使用的教案应该是在集体讨论后独立生成的,教师有思考地参与应成为我们推进集体备课改革的新的要点。

鉴于此,我们提出要发挥集体智慧,在大家对教材的理解达到最佳程度后,一定要强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对集体成果做适当的取舍和调整。

因此,从2007年开始,我们优化了集体备课的流程,概括起来,将其分为四步。

即:“个体初备——集思广益——二次备课——教后反思”。

(1)个体初备。

学期初,各备课组认真讨论,共同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确定每周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每次集体备课的内容就是下周的教学内容,主备人要围绕提纲将主备的教学内容深入吃透,梳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并就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作深入的思考和设计,然后形成交流意见。

辅备人在集体交流前必须研读教材,理清教材的知识体系,梳理出教学的知识点,并初步考虑相应的教学设计。

无论是主备人还是辅备人都要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列出你的困惑和疑问,
以便交流时供大家重点讨论。

(2)集思广益。

集体备课研讨时交流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先由主备人在钻研教材、调研学生、资源利用等备课的各环节讲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及有关理论依据。

然后由组内教师共同研讨、集体交流,各抒己见,补充完善。

最后由主备人根据备课组的意见,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力求规范、科学。

二是由主持人组织大家就备课时的困惑或上周教学实践的反思等选择一两个话题,组织大家讨论交流。

备课交流时,针对不同的主备人备的课、及重点非重点的教学内容做到区别对待。

集体交流在形成共同教案的同时,还就教师个体备课的困惑或教学实践的反思共同讨论。

力争每次集体备课既形成备课教案,又能解决或探讨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

(3)二次备课。

集体交流之后,主备人已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教案。

为了保证教案及时印发到执教者的手中。

学校规定,集体备课的教案至少要提前两课时复印到执教者手中。

为了使集体备课做到共性与个性的完美融合,我们认真抓好个性设计与反思这个关键环节,学校规定每位教师特别是执教者拿到教案后都要根据自己的个性情况,对集体备课的教案作进一步的推敲。

二次备课的方式可以是旁注、圈点,可以是知识点的解说、教学方法的更换,也可以是一个小教学环节的调整,或者是一个教学步骤的细化。

总之,要使教案成为教师教学智慧、教学个性的充分体现。

(4)理论提升。

教案实施后,要求所有教师每一课或一小章节后都要撰写教学反思,就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启发,瞬间的灵感,困惑等进行整理,及时总结教学中的宝贵经验,解决出现的问题;使其成为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有益阶梯。

三、从集体备课到“个性张扬”
1、构建有效课堂,让集体备课特色化
在集体备课中,出现了教师过于强调相互间的学习、集体力量的引领和合作交流,为了促使每一位教师都能获得新的意义的“学习共同体”,并在这一共同体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个人成长,引领教师切实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加强集体备课的时效性,立足课堂,适度处理课堂教学的共性与个性,满足教师在有效课堂下的个性展现,让集体备课更加回归课堂,从2009年开始,我们提出集体备课下的“有效性课堂研究”,加强对教学预案、个体再创、课堂教学、反思重构等进行优劣、得失分析。

教师从抄写教案的大量时间中腾出来,不再被备课与教案所束缚,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改进教法,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个人教学特色以及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研究,不仅促进了集体备课,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也促使教师在集体交流中提升了业务能力。

从集体备课到有效性课堂研究,教师在追求教学智慧中,个性得以张扬,又服务教师个体,使教师们在扎实有效的集体备课中展示个性,积蓄能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进而获得专业提升。

2、研训结合,让集体备课校本化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对规范备课的程序已经掌握,以反思分析的眼光去参与备课讨论,并个性化地吸收和调整的意识已经具备,但也有不少教师仍停留在经验为主上,缺乏独立钻研、独立研究的能力与品质。

如何上好一堂课、备好一堂课,并不是几项制度和活动的操作流程所能解决的,教师期待着在活动研讨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获益。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加大了个性化补充的管理力度,让教师在掌握备课方法后在个性化补充的实用性上多下功夫;突出一些比较典型的教学设计方法,或教师教学实施中感到困惑的问题,加强对教学处理中典型问题的主题性指导。

教师借助反思,重新审视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思想,寻找自身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间的差距,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
临的教学问题。

此外,在课堂教学上,我们还采取了同课异构、方法理论研讨、主题案例研讨等形式进行课例反思研究,不断地揣摩合理的教学方法,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

从去年开始,我们逐步开展案例反思研究与校级课题研究相结合的策略。

各个备课组将一个个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及时梳理、筛选和提炼,转化为一个个“小课题”,实现教研内容的系列化,使研究逐步走向深入。

学校把各个备课组的小课题研究纳入学校学期和每周工作安排的范畴,多方面为小课题研究提供方便和资助,协助各课题承担者和课题组召开“小课题”研讨会,开展“校级课题”阶段成果交流、研究课展示活动。

每一位教师边教学边研究,以研究促教学,用行动研究的方法阐释自己的困惑,提高自己独立钻研、创新的能力。

3、不拘一格,让集体备课常态化
集体备课固然有增加交流的机会、实现智慧共享等优点,但对参与者的准备程序、时间安排等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

如果组织不当、操作过于机械,集体备课就会陷入重形式而轻实质、重统一而轻个性、重参与而轻效益的泥沼中不能自拔。

因此,集体备课应该在教师有需求的情况下随时进行。

首先是一种释疑需求。

当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出现困惑时,就会产生“集思广益”以解答困惑的需求。

其次,是一种共享需求。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对某些问题产生一些独到的见解,于是,希望在与他人的交流、沟通中获得对问题更深刻和更全面的认识。

这时,会产生共享需求。

教师有需求是集体备课的前提,但这些需求的产生不是预定的,这就要给教师提供自发组织集体备课的机会。

因此我们学校安排同级内的几名老师同在一个办公室,随时可以交流和探讨,让老师们一旦有了集体备课的需求,就随时组织,形成一种教研的常态化,而这种非正式的集体研讨对教师会更有实效。

四、总结提升,实现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
在对集体备课的不断探索中,学校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备课,看待“独立备课——集体备课——个性化备课”,以行动研究的策略来推进和完善,及时发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调整管理制度和操作要求,实现集体备课的与时俱进。

学校通过集体备课这一有效的平台与长期的追踪研究,最终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教学文化的丰富积淀与个人价值的充分体现。

教师已逐渐养成研究习惯与形成研究能力,专业提升呈现百花齐放态势,近年来,我校先后涌现出了“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省级教改先进个人”、“省、市、县级教学能手、教改先进个人”共29名;教师在省、市、县各级各类教研教改等活动中承担公开示范课60余节;教师论文在各级各类刊物或征文活动中,发表或获奖260多人次。

这一切都与开展有效集体备课是分不开的。

更重要的是,我校教师在学校领导核心力量的感召下以及专业引领下,具有很强的敬业与团队精神,从校委会成员到教师,热爱教育事业,集体凝聚力强,努力追求学校发展,勇于实践探索。

学校在此项特色创建中硕果累累,实现了发展的更大跨越与品质提升,取得了较多的业务荣誉。

2006年,冯治刚校长在榆林市城镇小学校联会第十一届年会暨校本教研、校本课程论坛会上,就我校的集体备课做法作了经验介绍,2008年冯治刚校长在《现代中小学教育》第九期上发表了题为《集体备课—奏响校本教研的主旋律》,报道了我校有关集体备课方面的有益探索,贺渊老师在2010年第五期《中小学校长》上发表了《抓实集体备课流程夯实有效教学基础》的论文。

同年,《绥德教育》就我校开展集体备课所取得的成绩出版专辑发行。

学校连续几年被评为县“双常规管理先进单位”;先后获得“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陕西省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建设示范学校”、“陕西省书画竞赛先进集体”、“榆林市先进语文教研组”、“绥德县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绥德县‘普九’先进集体”、“绥德县双常规管理示范学校”等20多项荣誉和称号。

同时我们受到市、县教育局、教研室的有关领导的热切关注、他们亲临指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拥有的已是过去,欲求的远在征程”!集体备课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事情,大量艰巨的工作尚待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完成,因此,我们将继续保持务实求真的作风,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创新实践为动力,努力探求校本教研中集体备课制度的新途径、新方法,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在课程改革及教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我们深信,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随着集体备课制度的进一步深化而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绥德县江德小学
2011年5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