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四

合集下载

新高考语文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3 赏析意象 (景象)与意境——分析内涵,品象悟境

新高考语文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3 赏析意象 (景象)与意境——分析内涵,品象悟境

(2020·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 饷田:到田间送饭。
鉴赏 首联通过写绿植和小路,表现了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颔联中的 “果烂”“稻熟”“渚禽肥”写出了农忙时节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颈 联描绘了农家的日常生活场景,寄寓了渴望来年丰收之情。尾联视听结 合,描写了农人送饭归来的悠闲自得的场景。本诗运用白描手法,动静 结合,描写了农村农忙时节的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用语平朴,意境 优美,呈现出浓郁的田园气息。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 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意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寓意,即 意象的个性。如贺知章《咏柳》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它表现的不 是“惜别怀远”,而是烂漫的春光。
分析意象作用要注意以下角度: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②创设情境,提供背景;③衬托人物,铺垫蓄势;④表情达意,感发兴 寄;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子许氏此时已经去世),此时不知有谁来抚摩其背,爱怜他们。想到这里, 又不由得心烦意乱,肝肠忧煎。无奈之下,只能取出一块洁白的绢素, 写下自己无尽的思念,寄给远在汶阳川(今山东泰安西南一带)的家人。 诗篇洋溢着一位慈父对儿女所特有的抚爱、思念之情。
精读这一篇,学通这一类
右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 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答案 ①眼前江南,农事 春景 ②表达对儿女的舐犊之情 ③梦回现实,寄诗遥念
点拨关键
分析意象内涵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出描写意象的动词、形容词。动词要从动态感、形象感、包孕 性上去体味。形容词要抓住形容描摹的声、形、色、味等体味。 2.抓住“意”“象”契合点,由外在特征入手,挖掘其内在品质及 独有情味。 3.注意其共性与个性。 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 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即意象的共性。如“柳”寓“惜 别怀远”之意。

专题04 古代诗歌阅读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

专题04 古代诗歌阅读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
简要分析。(6分) 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
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 人如人“蓬瀛”。 考情微观:2023年新高考Ⅰ卷考言志类题,其他三个卷区都是考查诗人的感情,而且都是感情、景物、手法之间 的三者联动,其实考查的是诗歌最基本的“借景抒情”。
18.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
2.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
,作为军事性的演习。
3.烟尘:代指战争。
19.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
4.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
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
第二部分 知识点梳理
书愤
(一)原文再现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重点课注
1.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2.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3.“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4.“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 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7.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8.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 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 9.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必考专题四:赏析诗歌重点字词(炼字)(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必考专题四:赏析诗歌重点字词(炼字)(含解析)

专题04 赏析诗歌重点字词(炼字)★★考点解读★★根据所炼的词性而言,往往炼动词、叠词、形容词、拟声词、副词比较多,根据所炼之字在诗句中的位置来看,五言诗句以第三个字居多(如《题扬州禅智寺》中“青苔满阶砌”一句中“满"),七言诗句以炼第五字居多(如《戏答元珍》中“残雪压枝犹有”中“”字)。

★★技巧点拨★★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简译;3、点出该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经典例题★★一、【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

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

炼字题首先要解释字在诗句中含义,如果有修辞手法,要指出该字运用的修辞。

然后把字放到诗句中,描述诗句所写内容,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字的表达效果,或者表达的情感。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和“攒”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江流两岸的崖石人格化,两岸崖石耸峙对错,犹如两兽相斗,写出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态。

而“攒”字山峰相连,好像攒集在一起,写出来山峰的密集、重叠。

二、【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高中语文 高考古诗词鉴赏四大高频考点及答题模板

高中语文 高考古诗词鉴赏四大高频考点及答题模板

古诗词鉴赏四大高频考点考点一品味诗歌的语言一、品味关键词(炼字)【设问方式及答题要点】二、赏析关键句(炼句) 【设问方式及答题要点】三、赏析语言风格【设问方式】①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②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答题提示】这类题,不是揣摩个别字词和单个句子所运用的技巧,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答题思路】从诗歌种类入手一般而言,诗庄,词媚,曲谐从作者入手不同的诗人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品的语言风格也不同。

【例】李清照《如梦令》作为前期的作品,语言清新自然;《声声慢》作为后期词作,语言沉郁婉转从诗中的意象、意境、语言力度入手。

考点二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形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含意象、意境)。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含意象)。

一、鉴赏人物形象(一)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例】观猎【唐】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全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参考答案]塑造了一个意气风发、武艺不凡的狩猎将军的形象。

(二)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标题往往有极强的暗示性,如标题含有“怀古”,就暗示了一个抒发个人情感的作者形象和借古讽今、借古伤今等情感表达。

注释往往为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提供重要的参考。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意象来分析形象。

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流露。

(3)抓描写(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

(4)析典故,分析形象分析诗歌中引用的典故或他人词句,理解作者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

二、鉴赏景物形象(含意象、意境)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需要注意的是,诗中的景物作为“意象”,已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诗中多个意象的组合,已营造出某种意境。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重点讲练 专题04 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解析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重点讲练 专题04 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解析版)

专题04 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知识概述】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联想、想象、比较等多种方法,领悟诗歌语言的精妙。

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主要有两个角度:鉴赏语言运用特点和鉴赏语言风格。

【答题思路】1、读(题干)——弄清题干问法,确定答题范畴;2、品(文本)——关注诗歌的遣词造句、修辞手法、语体色彩等,从不同角度整体感受诗歌的整体语言特色。

一、鉴赏诗歌的语言运用特点【题型分析】鉴赏诗歌的语言运用特点,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遣词造句——即具体字词的运用,主要表现为炼字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附:不同词性的字词常规表达效果动词:常具有精准传神地表现被描述对象某种特点的作用,使诗歌形象生动。

形容词:从形、声、色、态等方面表现被描述对象的特点,语言形象细腻。

数量词:精心选用的数量词,可以产生隽永新奇的效果;叠词:增强诗歌的节奏感,拟声叠词的使用,还能上诗歌的语言更加真实传神虚词(副词、连词):副词的精妙使用,有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神奇的语言效果。

(2)修辞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常常会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各有其艺术效果,在鉴赏诗歌的语言时,也可以从这个角度考虑。

古典诗歌中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等。

(3)语体色彩古典诗歌中涉及到语体分析,主要是口语的使用和典故的使用。

(1)口语使用例:卜算子辛弃疾 (宋)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

不信张开口了看,舌在牙先堕。

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

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2)典故使用例: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语文高考复习讲义-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8 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

语文高考复习讲义-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8 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

课时48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课堂讲义复习任务能够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把握诗的诗句含意与内容主旨,并能提炼其哲理启示。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1新高考Ⅰ《寄江州白司马》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6分)诗句含意理解①与传统命题重视古诗情感理解分析相比,现在命题越来越重视古诗思想内容的理解概括,这几乎是一个热点与重点。

考生应高度关注高考命题这一悄然变化。

②考查古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不只是考查是否读懂了诗歌,更在于是否能够深入理解诗句,是否能从整体上把握并提炼出哲理。

这也是考生复习的重点。

③高考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重视自然引起选诗的变化:偏重“理趣”的宋诗居多。

新高考Ⅱ《示儿子》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诗句含意理解全国甲《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6分)主旨概括2020全国Ⅱ《读史》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哲理概括新高考Ⅱ《赠赵伯鱼(节选)》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6分)主旨分析2019全国Ⅰ《题许道宁画》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诗句含意理解2018全国《野歌》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诗句含意Ⅰ请简要分析。

(6分)理解知识图要活动一精准理解诗句诗句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理解诗句到理解全篇正是读懂诗歌之道。

近几年,高考命题加大了对诗句的考查力度,不再像过去考查如何赏句,而是重在对诗句内容、观点乃至与全篇的关联的考查,而且由考查诗句的含意到考查诗句的观点,由理解一句到理解两句,考查越来越深入。

对此,考生应高度重视。

一、理解句子含意(2019·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语文高考复习讲义-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2 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由形悟神,内外合一

语文高考复习讲义-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2 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由形悟神,内外合一

课时42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由形悟神,内外合一课堂讲义复习任务通过对诗中物象和人物形象特点的理解与分析,把握物象与人物形象的特征与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之间的相通之处,进而理解形象所寄托的感情。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0全国Ⅲ《苦笋》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物象分析①物象多考查概括物象特点与情志。

②人物形象多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③属于轮考点,不是必考点。

2017全国Ⅱ《送子由使契丹》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性格分析知识图要[请同学们课前认真阅读“特别知识清单(三)”,掌握读懂古诗的方法、步骤]活动一分析物象特点与情志物象,就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物象与景物形象有所不同,从描写对象上看,物象是咏物诗中的主体形象,而景物形象在其他诗中无主次之分;从作用上看,物象是作者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景物形象在诗中主要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一种事物,可以是事物形象,也可以是景物形象。

如柳,在贺知章的《咏柳》中是事物形象,而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则是景物形象。

(2020·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

泛指粗劣的饭菜。

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鉴赏食粗茶淡饭之时,被藜藿占据的盘中,剥开的苦笋如退去襁褓肤白如玉的婴儿,让诗人眼前为之一亮。

面对盘中白而有节的苦笋,诗人不禁想到了性情耿介之人,笋之节与生俱来,人之耿介又何尝不是?诗人定然读过黄庭坚的《苦笋赋》,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耿介敢谏的魏征。

魏征与苦笋确有诸多相似之处,二者品性相似,都正直清高:魏征刚正不阿,直言进谏;苦笋如同白玉般高洁的品格也是与生俱来的。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任务4鉴赏古诗的思想内容教学课件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任务4鉴赏古诗的思想内容教学课件

实战演练 针对训练,提能力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从登山发端,继而描述渲染途中景物和感受,至尾联方点扣题目,并表明心志。 B.首联在轧轧轿声和轿夫轻健的步伐上用笔,不着痕迹地传达出诗人山行时畅快的心情。 C.山风翻卷,落花如雨,烧田之处,青烟缕缕,春景的萧瑟难减诗人登临的盎然兴致。 D.本诗气脉通畅,用语斩截有力,清新明快,与诗人游途中明朗愉悦的心境恰相契合。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3—4题。(9分) 咏芭蕉
[清]郑 燮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咏春笋 [唐]杜 甫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会须上番①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注】①上番:初番,头批。多指植物初生。
实战演练 针对训练,提能力 3.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诗前两句,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芭蕉叶叶递生、生长不息的情状,为后文的抒情作好了铺垫。 B.郑诗第三句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将情感具体化,从而表达了相思之情的悠远缠绵,无穷无尽。 C.杜诗前两句,用几近夸张的笔法,描绘了春笋生机勃勃、繁密满林的生长态势,流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D.郑诗由描写到抒情,情感正面点出;杜诗则由描写到叙事,但仍以抒情作为内核,情感含而不露,恰到好处。
我坐在吱呀吱呀的轿子中上剑门关,此时正是春和景明的季节,轿夫们登山的速度比奔跑还快。风吹落红花 会迎来下一季花开,山上缭绕着农民烧田的缕缕青烟。领略如此美景,但没有写出好的诗句,能够解除客游他乡悲 凉情怀的只有美酒。隐居的高士喜欢风吹松树的感受,请不要让残破的梨花进入我梦境之中。
知识萃取 凝练知识,萃精华
参考答案 3.B “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将情感具体化”错误,郑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在写景基础上抒情,即直抒胸臆。故选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 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 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 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 “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香雾湿云鬓,清辉寒玉臂
3.主、宾换位。
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三、鉴赏诗歌的语言
诗中省略
• 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 字。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 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 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 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 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 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 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 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
(看到)湘江北去”。
例3、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 “欲目穷千里”。
语序颠倒的原因
1、是声律的要求
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 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 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 序安排上作些变通。
2、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
例 王维《山居秋暝》
贾岛《访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温庭筠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杜牧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
1、叠词 2、拟声词 3、颜色词
1、叠词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①增强语言 的韵律感②起强调作用。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2、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 (刘禹锡《竹枝词》)
2、拟声词
①使诗文更生动形象,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 寒。(李煜《浪淘沙》)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 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 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二)、修饰语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字,写尽环 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
例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 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 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动的美写出来了。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 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 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哀江南》孔尚任)
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 “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 “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 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 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 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用换词法理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 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 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一)、动词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
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 知。
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
了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
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
2008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第四课时
1、鉴赏诗歌的语言-推敲字词 2、鉴赏诗歌的语言-还原语序 3、鉴赏诗歌的语言-诗中省略
一、鉴赏诗歌的语言
推敲字词
鉴赏其语言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 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 思想内容。
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 、造句、 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 炼字炼意的技巧。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 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 等情况。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3、 颜色词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 渲染气氛。
“流“红光”容与易“把绿人”抛道出,了红感了叹樱时桃序,匆绿匆了,春芭蕉。”
光两易个逝黄的这鹂份鸣儿翠“着柳色,的一思绪行”白。 鹭上青天。
这里“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 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 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感。
推敲字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
齐己《早梅》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 梅为”什,么其如?友果郑开谷了将数“枝数,”说改明为花“已一开”久哪,个不好能?算 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 “一字师”。
晴景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纷来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 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一个“忽”字,突出 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 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忽” 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 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修饰语:大部分
为形容词,它在
诗词鉴赏中也是 关注的重点对象。
(三)、特殊词
门户白生居易光《彩长恨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
林暗风惊草
4.定语位置。
A、定语挪前
例: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
遥望玉门关”
B、定语挪后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
渡镜湖月”。
“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 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 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 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 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还原语序
1.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诗: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 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 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 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 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
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
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 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春风” 不受动词“笑”的支配,而是表示“在春风 中笑”的意思。
6、其他:
例1、苏轼《念奴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
例2、毛泽东《沁园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