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雷电放电及防雷保护装置
6.雷电放电及防雷装置
7 雷电流的计算波形
• 8 雷电的多重放电次数及总延续时间 • 有55%的对地雷击包含两次以上的重复冲击; 3~5次冲击者有25%;10次以上者有4%。 平均重复冲击次数取3次。 • 一次雷电总延续时间,有50%小于0.2s。 • 9 放电能量 • 放电能量其实不大,但是在极短时间内放出 的,因而所对应的功率很大。雷电放电就象 把原先产生雷云时所吸收的能量在一瞬间返 还给大自然。
• 以上是没有避雷线的情况,如果在导线上方装有 接地的避雷线,由于它的电磁屏蔽作用,会使导 线上的感应过电压降低,因为在导线的附近出现 了带地电位的避雷线,会使导线的对地电容C增大, 另一方面,避雷线位于导线之上,吸引了一部分 电力线,使导线上感应出来的束缚电荷Q减少。导 线的对地电压为: U=Q/C • 显然Q的减少和C的增大将使电压U降低。 • 另一方面,从电磁感应的角度来看,装设避雷线 相当于在“导线—大地”回路的近旁增加了一个 “避雷线—大地”短路环,因而部分抵消导线上 的电磁感应电动势,所以感应雷击过电压的电磁 分量会受到削弱。
雷电放电的发展过程
先导:不连续性(分级先导),历时约 0.005 ~ 0.010 s。每一级 先导发展速度相当高,但每发展到一定长度(平均约 50m)就有 一个 30 ~ 90 μs 的间隔。发展速度约为100~1000km/s 。 主放电:时间 50 ~ 100 μs, 移动速度为20000~150000km/s ; 主放电时电流可达数百千安。
• 雷电放电过程 • 作用于电力系统的雷电过电压最常见的 (约90%)是由带负电的雷云对地放电引 起,称为负下行雷,下面以负下行雷为例 分析雷电放电过程。负下行雷通常包括若 干次重复的放电过程,而每次可以分为先 导放电、主放电和余辉放电三个阶段。 • 雷电放电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超长气隙的 火花放电。
第八章 电气安全、接地与防雷
图8—12重复接地的作用说明
二、电气装置的接地和接地电阻
1、电气装置应接地或接零的金属部分 电机、变压器、电器、携带式或移动式用电器具等的金属底座和外壳; 电气设备的传动装置; 户内外配电装置的金属或钢筋混凝土构架以及靠近带 电部分的金属遮栏和金属门; 配电、控制、保护用的屏(柜、箱)及操作台 等的金属柜架和底座; 电缆的金属护层、可触及的电缆金属保护管和穿线 的钢管; 电缆桥架、支架和井架。 2、接地电阻及其要求 接地电阻:接地体的流散电阻与接地线和接地体电阻的总和。由于接地线和接地体 的电阻相对很小,因此接地电阻可认为就是接地体的流散电阻。 工频接地电阻:工频(50Hz)接地电流流经接地装置所呈现的接地电阻。 冲击接地电阻:雷电流流经接地装置所呈现的接地电阻。 (1)对于TT系统或IT系统按规定应满足的条件为: 对于TT系统或IT系统按规定应满足的条件为: TT系统或IT系统按规定应满足的条件为 在接地电流通过保护接地时产生的对地电压不应高于安全特低电压50V。因此保护 接地电阻应为: RE ≤ 50V
三、接地装置的装设
1、自然接地体的利用 可作为自然接地体的有:与大地有可靠连接的建筑物的钢结构和钢筋、 行车的钢轨、埋地的非可燃可爆的金属管道及埋地敷设的不少于两根的电缆 金属外皮等。利用自然接地体时,一定要保证良好的电气连接。 2、人工接地体的装设 人工接地体有垂直埋设的和水平埋设的基本结构型式,如图8—13所示。最常用 的垂直接地体为直径50mm、长2.5m的钢管。为了减少外界温度变化对流散电阻的影 响,埋人地下的接地体,其顶面埋设深度不宜小于0.6m。
跨步电压:在接地故障点附近行 走时,两脚之间出现的电位差 U step , 越靠近接地故障点或跨步越大,跨步 电压越大。离接地故障点达20m时,跨 步电压为零。
雷电放电及防雷保护
大多数的放电发生在雷云之间-不危险 少数的放电发生在雷云和大地之间-危险 对地放电的雷云大多数带负电荷
理解以下几点: 雷云对地放电的实质是雷云电荷向大地的突然 释放 被击物体的电位取决于雷电流和被击物体阻抗 的乘积 从电源性质看,相当于一个电流源的作用过程 人们能够测知的电量,重要是流过被击物体的 电流
课程内容 雷云的形成 雷电放电过程 雷电参数 雷电过电压的形成
一、雷电放电和雷电过电压
1、雷云 热气流上升,云层水滴分裂带电,其中的细微水沫带 负电,被上升气流带往高空,形成大片带负电的雷云 ,其高度为距离地面1~4km;被分裂出的水珠带正电, 悬浮在云中,形成雷云下部的局部正电荷区; 距离地面4~5km的主要为正电荷云层,温度低,冷凝成 冰晶,冰晶与空气碰撞,带正电的气流携带冰晶的细 微碎片向上运动,形成大片正电荷雷云;整块雷云有 若干个电荷中心,负电荷在雷云下部,离地大约5001000m 雷云电荷(下部大多为负电荷)与地面感应电荷(大 多为正电荷)构成空间电场,其放电机理类似于特长 间隙的放电,只是大地及其表面物体取代了金属电极 ,另一极为云层。
雷电放电实质上是一种超长气隙的火花放电,它所产生 的雷电流高达数十、甚至数百千安,从而会引起巨大的 电磁效应、机械效应和热效应。 从电力工程的角度来看,最值得我们注意的两个方面是: 雷电放电在电力系统中引起很高的雷电过电压,它是造 成电力系统绝缘故障和停电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产生巨大电流,使被击物体炸毁、燃烧、使导体熔断 或通过电动力引起机械损坏。
雷电活动与地形关联性
2010 年 7 月 10 日 21 时至 22 时 2010 年 7 月 11 日 1 时至 2 时 雷电活动在水系 和山脉附近较为 密集
雷电活动在湖 泊处最为密集 雷电活动在水系 和山脉附近较为 密集
第八章电力系统防雷保护
第八章电力系统雷电防护本章分析输电线路、发电厂和变电所以及旋转电机的防雷保护原理及措施。
§8-1 输电线路的防雷保护输电线路分布面积广,易受雷击,所以雷击是引起线路跳闸的主要起因。
同时,雷击以后雷电波将沿输电线侵入变电所,给电力设备带来危害, 因此对线路防雷保护应予以充分重视和研究。
根据过电压的形成过程,一般将线路发生的雷击过电压分为两种,一种是雷击线路附近地面, 由于电磁感应所引起的,称为感应雷过电压。
另一种是雷击于线路引起的称为直击雷过电压。
运行经验表明,直击雷过电压对高压电力系统的危害更为严重。
输电线路的耐雷性能和所采用防雷措施的效果在工程计算中用耐雷水平和雷击跳闸率来衡量。
耐雷水平是指雷击线路时线路绝缘不发生闪络的最大雷电流幅值。
线路的耐雷水平较高,就是防雷性能较好。
雷击跳闸率是指折算为统一的条件下,因雷击而引起的线路跳闸的次数, 此统一条件规定为每年40个雷暴日和100km的线路长度。
应该指出,由于雷电放电的复杂性,通过工程分析得到的计算结果可以作为衡量线路防雷性能的相对指标,而运行经验的积累和实施对策的分析则应是十分重视的。
输电线路防雷一般采取下列措施 :1 .防止雷直击导线沿线架设避雷线,有时还要装避雷针与其配合。
在某些情况下可改用电缆线路,使输电线路免受直接雷击。
2 .防止雷击塔顶或避雷线后绝缘闪络输电线路的闪络是指雷击塔顶或避雷线时,使塔顶电位升高。
为此,降低杆塔的接地电阻,增大耦合系数,适当加强线路绝缘,在个别杆塔上采用线路型避雷器等,是提高线路耐雷水平,减少绝缘闪络的有效措施。
3 .防止雷击闪络后转化为稳定的工频电弧当绝缘子串发生闪络后,应尽量使它不转化为稳定的工频电弧,不建立这一电弧,则线路就不会跳闸。
适当增加绝缘子片数,减少绝缘子串上工频电场强度,电网中采用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防止建立稳定的工频电弧。
4 .防止线路中断供电可采用自动重合闸,或双回路、环网供电等措施,即使线路跳闸,也能不中断供电。
雷电及防雷保护装置简介
雷电及防雷保护装置简介1. 引言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带来的强烈电流和电压波动可能对电子设备和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电子设备免受雷击的侵害,人们开发了各种防雷保护装置。
本文将介绍雷电的原理和一些常见的防雷保护装置。
2. 雷电原理雷电是由大气中云与地表之间的电位差引发的放电现象。
当云与地面或建筑物之间的电压达到一定程度时,将发生电流的放电现象,电流沿着路径瞬间流动,产生强大的能量释放。
这种释放可能导致设备损坏、火灾或人员伤亡。
3. 防雷保护装置的分类根据防雷装置的作用方式和工作原理,可以将防雷保护装置分为以下几类:3.1 避雷针避雷针是一种通过尖端释放电荷以减少云与地球之间电势差的装置。
它通常安装在建筑物的高处,当云层形成电荷时,避雷针会将电荷引导到地面,从而避免了雷电放电。
3.2 避雷器避雷器是一种用来吸收剩余电荷并将其分散到地面的装置。
它通常由金属氧化物构成,当电压超过设定值时,避雷器将导电,吸收过剩电流并将其释放到地面。
3.3 防雷网防雷网是一种通过导电网格将雷电压力分散到地面,从而保护设备和建筑物不受雷击的装置。
它可以在建筑物周围或设备附近安装。
3.4 接地系统接地系统是一种将电流引导到地面的装置。
通过使用导体材料和良好的接地电极,接地系统能够将电流引导到地面,从而减少设备和人员受雷击的风险。
4. 防雷保护装置的安装与维护为了确保防雷保护装置的有效性,正确的安装和维护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安装和维护注意事项:•安装防雷装置时,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和特点选择合适的防雷装置类型。
•根据设备和建筑物的需求,合理安排防雷装置的数量和布局。
•定期检查和测试防雷装置,确保其正常工作。
•在雷电活动频繁的地区,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更新,确保防雷装置的可靠性。
5. 结论雷电是一种具有潜在危险的自然现象,对设备和人员的损害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防雷保护装置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减少雷电对电子设备和人身安全的威胁。
高电压技术第8章习题答案
第八章雷电过电压及防护8-1试述雷电放电的基本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8-2试述雷电流幅值的定义,分别计算下列雷电流幅值出现的概率:30kA、50kA、88kA、100kA、150kA、200kA。
8-3雷电过电压是如何形成的?8-4某变电所配电构架高11m,宽10.5m,拟在构架侧旁装设独立避雷针进行保护,避雷针距构架至少5m。
试计算避雷针最低高度。
8-5设某变电所的四支等高避雷针,高度为25m,布置在边长为42m的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上,试绘出高度为11m的被保护设备,试求被保护物高度的最小保护宽度。
8-6什么是避雷线的保护角?保护角对线路绕击有何影响?8-7试分析排气式避雷器与保护间隙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8-8试比较普通阀式避雷器与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性能,说说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有哪些优点?8-9试述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特性和各项参数的意义。
8-10限制雷电过电压破坏作用的基本措施是什么?这些防雷设备各起什么保护作用?8-11平原地区110kV单避雷线线路水泥杆塔如图所示,绝缘子串由6×X-7组成,长R为7Ω,导线和避雷线的直径分别为1.2m,其正极性U50%为700kV,杆塔冲击接地电阻i为21.5mm和7.8mm,15℃时避雷线弧垂2.8m,下导线弧垂5.3m,其它数据标注在图中,单位为m,试求该线路的耐雷水平和雷击跳闸率。
习题8-11图8-12某平原地区550kV输电线路档距为400m,导线水平布置,导线悬挂高度为28.15m,相间距离为12.5m,15℃时弧垂12.5m。
导线四分裂,半径为11.75mm,分裂距离0.45m(等值半径为19.8cm)。
两根避雷线半径5.3mm,相距21.4m,其悬挂高度为37m,15℃时弧垂9.5m。
杆塔电杆15.6μH,冲击接地电阻为10Ω。
线路采用28片XP-16绝缘子,串长4.48m,其正极性U50%为2.35MV,负极性U50%为2.74MV,试求该线路的耐雷水平和雷击跳闸率。
第8章_雷电及防雷保护设备
rx ( h 1 .5 3 h x ) P 式中 rx——每侧保护范 围的宽度,m。
29
2. 两根等高避雷线的保护范围
两根避雷线外侧的保护范围按单根避雷线的计算
方法来确定。
两避雷线之间横截面的保护范围由通过两避雷线1、 2点及保护上部边缘最低点O的圆弧确定。
r x (1 .5 h 2 h x ) p (7)
式中 rx—避雷针在高度hx水平面上的保护半径,m。
P —高度影响系数。当h≤30 m 时, p = 1;
当30 m<h≤120m时 ,
p
5.5 。h
2. 两支等高避雷针 (1)两针外侧的保护范围按单支针的计算方法确定。 (2)两针间的保护范围可通过两针顶点及保护范围上部
D ha P
的关系
(a) D 0 ~ 7 ; (b) D 5 ~ 7
ha P
ha P
当bx rx 时,取 bx rx 。求得bx后,可绘出两针间的保护范围。 两针间的距离与针高之比D/h不宜大于5。
27
由于两针之间的空间电场比单针情况下更均匀, 雷电难以击到离针脚较近的两针之间的地面上,由 折线法得出的两支等高避雷针的联合保护范围在两 针之间比两支单针的保护范围之和更大。
应用范围:10kV以下配电系统、线路、 变电所进线段的保护。
38
避雷器的分类—管式避雷器
管式避雷器实质上是一个具有较高熄弧能力的保护间隙, 其基本元件为安装在产气管内的火花间隙。
管式避雷器由两个串联间隙组成,一个间隙装在管内称为 灭弧间隙S1,另一个间隙在管外称为外间隙S2,管子由绝缘的 产气材料做成。当间隙上出现雷电过电压时,两个间隙均被击 穿,雷电流被释放入地。过电压消失后有工频续流流过,工频 续流的高温使产气管的纤维材料气化,管内气压增加到几十个 大气压,高压气体将从环形电极的中心孔急速喷出,对电弧形 成强烈的纵吹作用,使电弧电流在工频电流过零时熄灭。外间 隙S2的作用是在正常工作时隔离系统电压与产气管S1 。
《雷电及防雷装置》课件
援和恢复工作。
谢谢观看
提高防雷意识的方法
开展防雷宣传活动
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开展防雷宣传活动,提 高公众对雷电危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推广防雷科技产品
推广先进的防雷科技产品,提高防雷工作的 效率和安全性。
加强学校防雷教育
将防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从小培养孩子的 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建立防雷应急预案
建立完善的防雷应急预案,提高应对雷电灾 害的能力和效率。
定期检测接地电阻值,确保其符合规范要 求,并对接地系统进行维护保养。
04
防雷安全与教育
防雷安全知识
雷电的形成与放电机制
雷电的危害与后果
解释雷电的形成过程和放电机制,帮 助人们理解雷电的危害。
详细说明雷电对人类、建筑物、电子 设备和自然界等造成的危害和后果。
雷电的分类与分级
介绍不同类型和级别的雷电,以及它 们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危害。
03
防雷措施与实施
建筑物防雷
防雷系统设计
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性 质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结果, 确定防雷等级,设计合理的防
雷系统。
接闪器安装
在建筑物顶部安装接闪器,包 括避雷针、避雷带或避雷网, 以吸引雷电并引导电流入地。
引下线设置
在建筑物四角或每隔一定距离 设置引下线,将接闪器与接地 装置连接,确保电流顺畅入地 。
《雷电及防雷装置》PPT课件
目录
• 雷电的形成与特性 • 防雷装置的种类与作用 • 防雷措施与实施 • 防雷安全与教育 • 雷电灾害的预防与应对
01
雷电的形成与特性
雷电的形成过程
大气电场形成
高电压技术-第08章 电力系统防雷保护
电磁分量较小,通常只考虑其静电压为 (无避雷线时,雷直击于导线, 规程)
Ug
=
25I
h d
配合 2)它的伏安特性应保证其残压低于被保护绝缘的冲
击电气强度 3)被保护绝缘必须处于该避雷器的保护距离之内。
38
被保护绝缘与避雷器之间的电压差 ΔU ,对右图 中的接线图,经过波的多次折反射分析可知:
ΔU = 2a l v
被保护绝缘与避雷器间的电气距离l 越大、进波陡度 a或a′越大,电压差值 ΔU也就越大。
39
阀式避雷器动作以后有一个不大的电 压降,然后保持残压水平,由于被保护设 备与避雷器间有距离,致使电压波产生振 荡,波形接近冲击截波,因此对于变压器
类电力设备来说,往往采用2 μs截波冲击耐
压值作为他们的绝缘冲击耐压水平。
40
绝缘冲击耐压水平应满足: U w (i) ≥ U is + Δ U
Uis 阀式避雷器的残压
=
I(βRi
+
β
Lt 2.6
+
hc )(1−k) 2.6
a为雷电流波前陡度,取其平均陡度
18
耐雷水平
35kV: 20-30kA 110kV: 40-75kA 220kV: 75-110kA 330kV: 100-150kA 500kV: 125-175kA
19
雷击避雷线最严重的情况是雷击点处于档距中央 时。真正击中档距中央避雷线的概率只有10%左右。20
12
雷击塔顶时的过电压
高电压技术--雷电及防雷保护装置
高电压技术--雷电及防雷保护装置
28
➢非线性阀片电阻 ✓组成:阀片电阻由金刚砂和结合剂在300~500℃烧结而成; ✓特性:非线性电阻,在流过小电流时电阻大,流过很大电 流时电阻小,使其在电流很大情况下具有很好的限压作用; ✓伏安特性:
UCi
:非线性系数,普通阀片的为0.2左右。
阀片的伏安特性 i1—工频续流 u1—工频电压 i2—雷电流 u2—避雷器残压
面或突出接地物体形成向上的迎面先导(迎面流注)→迎
面先导与下行先导相遇→主放电阶段
特点:强烈的电荷中和过程、雷鸣、闪电
✓主放电时间:50~100us
✓放电发展速度:50~100m/us
✓电流:数十至数百千安
3.余辉阶段
主放电完成之后,云中剩余电荷沿导电通道开始流向
大地,该阶段成为余辉(或余光)阶段。
第1节 雷电过程与雷电参数
主要内容:
➢雷电放电过程 ➢雷电参数
✓雷暴日、雷暴小时、地面落雷密度 ✓雷电流 ✓雷道波阻抗
高电压技术--雷电及防雷保护装置
1
一、雷电放电过程(云—地)
雷电是一种气体放电现象,是一种超长间隙的火花放 电,雷云是电极。 ➢条件:当云中某一电荷密集中心处的场强达到25~ 30kV/cm时,就可能引发雷电放电。 ➢过程:先导—主放电—余辉(余光)
12
(4)雷道波阻抗(Z0) 雷电通道在主放电时如同导体,使雷电流在其中流动同
普通分布参数导线一样,具有某一等值波阻抗,称为雷道波 阻抗。
主放电过程可视为一个电流沿着波阻抗为Z0的雷道投射 到雷击点的波过程。
u0 i0Z0
我国有关规程建议取Z0为300欧姆左右。
高电压技术--雷电及防雷保护装置
6.雷电放电及防雷装置
• 雷击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两种形式:
• 一是带电的云层对大地上的某一点发生猛烈放电, 叫“直击雷”。当“直击雷”发生时,往往会对 地面的物体产生强大的打击作用,其破坏力也是 巨大的。 • 另一种叫“感应雷”,它的形成过程是由带电云 层的静电感应作用,使地面某一范围带上异种电 荷。当“雷电”发生后,云层带电迅速消失,而 地面某些范围内由于地电阻或导体电阻的存在, 当瞬间大电流流过时,就会导致小范围或局部的 瞬间过电压。或者由于直击雷放电过程中,强大 的脉冲电流周围的导线或金属物产生电磁感应而 发生瞬间过电压,以致形成闪击的现象,称“感 应雷”。“感应雷”造成的瞬间过电压,指在微 秒到毫秒之内产生的尖峰冲击电压。
• 以上是没有避雷线的情况,如果在导线上方装有 接地的避雷线,由于它的电磁屏蔽作用,会使导 线上的感应过电压降低,因为在导线的附近出现 了带地电位的避雷线,会使导线的对地电容C增大, 另一方面,避雷线位于导线之上,吸引了一部分 电力线,使导线上感应出来的束缚电荷Q减少。导 线的对地电压为: U=Q/C • 显然Q的减少和C的增大将使电压U降低。 • 另一方面,从电磁感应的角度来看,装设避雷线 相当于在“导线—大地”回路的近旁增加了一个 “避雷线—大地”短路环,因而部分抵消导线上 的电磁感应电动势,所以感应雷击过电压的电磁 分量会受到削弱。
7 雷电流的计算波形
• 8 雷电的多重放电次数及总延续时间 • 有55%的对地雷击包含两次以上的重复冲击; 3~5次冲击者有25%;10次以上者有4%。 平均重复冲击次数取3次。 • 一次雷电总延续时间,有50%小于0.2s。 • 9 放电能量 • 放电能量其实不大,但是在极短时间内放出 的,因而所对应的功率很大。雷电放电就象 把原先产生雷云时所吸收的能量在一瞬间返 还给大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雷电放电及防雷保护装置避雷针(线)的保护范围计算避雷器:保护间隙与管型避雷器原理,优缺点,应用范围,阀型避雷器的结构、原理、主要特性、分类及应用场合,氧化锌避雷器*防雷接地:接地分类,雷电流通过接地体向土壤流散时的物理过程,冲击系数。
第一节雷电参数电力系统中的大气过电压主要由雷电放电所造成的。
为了对大气过电压进行计算和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必须掌握雷电的雷电的电气参数。
雷电形成过程如下:雷电先导通道带有与雷云极性相同的电荷(一般雷云多为负极性),自雷云向大地发展。
由于雷云及先导作用,大地被感应出与雷云极性相反的电荷。
当先导发展到离大地一定距离时,先导头部与大地之间的空气间隙会被击穿,雷电通道中的主放电过程开始,主放电自雷击点沿通道向上发展,若大地的土壤电阻率为零,则主放电所到之处的电位即降为零电位。
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从雷电过电压计算和防雷设计的角度来看,值得注意的雷电参数如下:1.雷暴日及雷暴小时:一天或一小时内听见一次雷声计为一个雷暴电日或雷暴电小时以年雷暴电日或年雷暴电小时表征不同地区雷电活动的强度2.地面落雷密度(γ):一个雷电日中,地面每平方千米面积内落雷次数γ=0.07(次/km2·雷电日)3.雷电通道波阻抗(Z0):300Ώ左右4.雷电的极性:90%的雷电流为负极性,因此电气设备防雷保护及进行绝缘配合时都是以负极性的雷电冲击波进行分析研究5.雷电流幅值(I):雷电流定义:流经被击物阻抗z=0的电流雷电流幅值是表示雷电强度的指标,也是产生雷电过电压的根源,所以是最重要的雷电参数。
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公式:6.雷电流的波前时间、陡度及波长:τt=2.6μs τ=50 μs (2.6/50 μs波)7.雷电流的计算波形在防雷计算中,可按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计算波形。
常用的有以下几种计算波形:(1)双指数波:(2)半余弦波(3)斜角与斜角平顶波8.等值电路:(略))(tt eeIiφα---=)()(111时时Tt IaTiTtati>==≤=)cos1(2ti Iω-=第二节 避雷针、避雷线的保护范围为了防止设备遭受到直接雷击,通常采用装设高于被保护物的避雷针,其作用是将雷电吸引到避雷针上并安全的将电流引入大地,从而保护了设备。
在雷电先导的初始发展阶段,因先导离地面较高,其发展方向不受地面物体的影响,但当先导发展到某一高度时,由于避雷针较高且具有良好的接地,针上因静电感应而聚集了与先导极性相反的电荷使其附近的电场强度显著增强,甚至有可能从这些地方发展向上的迎面先导,影响雷电先导的发展方向,使之向避雷针发展,进而对避雷针放电,处在避雷针附近较低的物体便得到屏蔽,受到保护,免遭雷击。
由此可见,要避雷针启到保护作用,一方面要求避雷针必须良好接地,另一方面要求被保护物体必须处在避雷针能够提供可靠屏蔽保护的一定空间范围内,这就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一般的保护范围是指具有0.1%左右雷击概率的空间范围。
避雷针的保护原理及引雷的形成过程:畸变电场 形成局部场强集中 影响先导发展路径 引雷作用避雷针结构:接闪器 接地引下线 接地体避雷针一般用于保护发电厂和变电所,可根据不同情况装设在配电构架上,或独立的架设。
避雷线主要是保护线路,也可以用于保护变电所。
一、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保护范围是以针为轴线的曲线圆锥体。
当 hx ≥h/2 时, rx = (h -hx )P 当 hx ≤h/2 时, rx = (1.5h -2hx )P h —避雷器的高度;P —高度修正系数 当 h ≤ 30m 时 ,P = 1当 30m < h ≤ 120m ,P=5.5/h^1/2二、两支等高避雷针两针之间的保护范围可利用下式求得式中:h — 避雷针的高度; h0 — 两针间联合保护 范围上部边缘的最低点的高度; D — 两针间的距离(m ); bx — 在在高度hx 的水 平面上,保护范围的最低宽度;一般两针间的距离D 不宜大于5h 。
三、 两支不等高避雷针(图略)四、 三支或更多支避雷针0x 0x Dh h 7p b 1.5(h h )=-=-两根等高避雷线的联合保护范围(图略) 五、单根避雷线当hx ≥ h/2,rx = 0.47(h -hx )P 当hx < h/2 ,rx =(h -1.53hx )P六、 两根等高避雷线第三节、 避雷器避雷器按其发展历史和保护性能分为:保护间隙,管型避雷器,阀型避雷器(普通型、磁吹型),ZnO 避雷器等。
一、保护间隙和管型避雷器保护间隙可以说是最简单和最原始的限压器。
它的工作原理就是将其与被保护绝缘并联,且前者的击穿电压要比后者低,当过电压波来袭时,保护间隙先击穿,从而保护了设备的绝缘。
缺点: ① 没有灭弧能力,保护间隙动作将引起线路跳闸,需要与自动重合闸配合使用。
② 伏秒特性较陡且放电分散性较大,而变压器和其他设备绝缘的冲击放电伏秒特性较平,二者不易很好配合。
③ 保护间隙动作后工作母线直接接地形成截波,对变压器纵绝缘不利。
管型避雷器实质上是有较强灭弧能力的保护间隙,它有两个互相串联的间隙构成,一个在大气中称为外间隙S2,其作用是隔离工作电压避免产气管被流经管子的工频泄漏电流所烧坏;另一个间隙S1装在管内称为内间隙或灭弧间隙,除此之外还包括棒形电极和环形电极。
管由纤维、塑料或橡胶等产气材料制成。
雷击时内外间隙同时击穿,雷电流经过间隙流入大地;过电压消失后,内外间隙的击穿状态将由导线上的工作电压所维持,此时流过间隙的电流称之为“工频续流”,其值为管型避雷器安装处的短路电流,工频续流电弧温度很高,使得管内产生大量的气体,其压力可达到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大气压,气体从开口端喷出, 强烈的吹动电弧,使其在工频续流第一次经过零值时熄灭。
管型避雷器的灭弧能力与工频续流的大小有关,续流太大产气过多,管内压力高容易造成管子炸裂;续流太小,产气过少,管内气压太低不足以熄灭工频续流电弧。
保护的原理与保护间隙类似,与保护间隙相比管型避雷器仅有一点改进,即能自动熄灭电弧,其缺点如保护间隙缺点中的后两点缺点。
单根避雷线的保护范围 (当h ≤30m 时, θ =25o )二、阀型避雷器保护间隙和管型避雷器的共同严重的缺点是:动作时产生截断波、伏秒特性陡,击穿电压不稳定,所以不能担负主变、发电机及变电所内主要设备的保护任务。
进一步改进就有了阀型避雷器。
阀式避雷器主要由火花间隙F及与之串联的非线性电阻(阀片)R两大部分组成。
1、工作原理在电力系统正常工作时,间隙将电阻阀片与工作母线隔离,以免由母线的工作电压在电阻阀片中产生的电流烧坏阀片。
当系统中出现过电压且其幅值超过间隙放电电压时,间隙击穿,由于间隙放电的伏秒特性低于被保护设备的冲击耐压强度,使被保护设备得到保护。
间隙击穿后,冲击电流通过阀片流向大地,由于阀片的非线性特性,电流越大电阻越小,故在阀片上的压降(残压)将得到限制,使其低于被保护设备的冲击耐压,设备就得到了保护。
当过电压消失后,间隙中由工作电压产生的工频电弧电流(工频续流),仍将流过避雷器,此续流受阀片电阻非线性特性所限制,使其小于80A(最大值),间隙能在工频续流第一次经过零值时就将电弧切断。
以后,就依靠间隙的绝缘强度能够耐受电网恢复电压的作用而不会发生重燃。
这样,避雷器从间隙击穿到工频续流的切断不超过半个工频周期,继电保护来不及动作系统就已经恢复了。
2、基本元件1)火花间隙:阀型避雷器的火花间隙采用若干个单元间隙相串联的结构。
间隙的放电区电场很均匀,加之冲击电压作用时云母垫圈与电极之间的空气缝隙中发生电晕,对间隙的放电区产生照射作用,从而缩短了间隙的放电时间,故伏秒特性较为平坦且分散性较小。
避雷器动作后,工频续流电弧被许多单元间隙分割成许多段短弧,利用短间隙的冷阴极近极效应,能够使间隙发挥自然熄弧能力将电弧熄灭。
我国生产的FS和FZ型避雷器,当工频续流分别不大于50A和80A时,能够在续流第一次过零时使电弧熄灭。
2)火花间隙并联电阻:多间隙串联后产生的间隙电容将形成一等值电容链,以及间隙各电极对地和对高压端有寄生电容存在,使得放电电压在间隙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也是不稳定的,故会降低避雷器的灭弧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在每个间隙上并联一个分路电阻,对于FS型避雷器串联的单元较少,故无并联电阻。
对于FZ型,每四个单元间隙组成一组,每组并联一个分路电阻。
在工频电压和恢复电压下,间隙电容的阻抗很大,而分路电阻阻值较小,故间隙上的电压分布将主要由分路电阻决定,应分路电阻阻值基本相等,故电压分布均匀。
从而改善间隙上的电压分布,从而提高了熄弧电压和工频放电电压。
在冲击电压下,由于冲击电压的等值频率很高,间隙电容的阻抗小于分路电阻,间隙上的电压分布主要取决于电容分布,由于间隙对地和对瓷套寄生电容的存在,使得电压分布很不均匀,因此其冲击放电电压较低,冲击系数一般等于1或者是小于1,采用分路电阻均压后,在工作电压作用下,分路电阻中将长期有电流流过,因此,分路电阻必须有足够的热容量,通常采用非线性电阻。
我国生产的普通阀型避雷器在火花间隙上并联了分路电阻的为FZ型(又称电站型),没有并联分路电阻的为FS型(又称线路型)。
3)阀片(非线性电阻)阀片电阻的作用主要是1、限制工频续流,保证火花间隙可靠熄弧;2、当雷电过电压击穿时,电压不至于突然下降形成截断波。
阀型避雷器的限流电阻是一种非线性的电阻盘,常称为阀片。
它是用碳化硅材料制成的,由于在制造过程中有封锁层的形成,使得该材料具有这样的特性即“材料的总电阻随外加电压的增加而降低”因此阀片的电阻值随流过电流的大小而变化。
一切阀片的伏按特性都可以用下式表示:a=iu⋅cC —材料及尺寸常数,在650~700左右;α—非线性指数,一般取值0.2,与阀片的材料有关,越小说明阀片的非线性程度越好性能越高。
在雷电流通过阀片时将在阀片上出现电压,称为残压。
残压将作用在被保护设备的绝缘上,因此不能太高。
采用非线性电阻有助于解决这一矛盾。
在雷电流作用下,电流大,阀片呈现低电阻,限制了残压的升高。
雷电流过后,由于作用在阀片上的工频电压值相对较低,阀片电阻变大,因而限制了续流。
对于普通的阀型避雷器,由于没有强迫熄灭电弧的措施,完全靠间隙的自然灭弧能力灭弧,且其阀片的热容量有限,不能承受长时间的内部过电压冲击电流的作用,因此这类的避雷器通常不允许在内部过电压下动作,目前只用于220千伏以下的电力系统中作为限制大气过电压用。
磁吹避雷器磁吹避雷器的火花间隙也是由许多单元间隙串联而成,利用磁场力使电弧运动来加强去电离以提高间隙的灭弧能力。
磁吹避雷器采用了灭弧能力较强的磁吹火花间隙和通流能力较大的高温阀片。
主要有两种:旋弧型磁吹避雷器,电弧拉长型磁吹避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