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师生观探析
浅析孔子师德观的现代价值
浅析孔子师德观的现代价值孔子的师德思想作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结晶,对其进行研究,对新时期教师师德观的确立大有帮助,有利于教师深化博学意识,坚定职业信仰以及更好地树立教师的示范形象,从而推动当今的师德建设。
一、孔子师德观的主要内容(一)求是严谨的治学态度孔子教育他的学生对待问题,要持有怀疑的态度,不能胡作猜测,不明白的应该留待以后去分析钻研,孔子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孔子做学问主张一丝不苟、严密谨慎,反对虚妄不实。
他认为那些道听途说的东西经过了人的添油加醋,经常与事实不相符合,所以应该谨慎认真地对待这些东西,不可以拿来做研究和学习。
孔子在研究历史方面更是严谨细心,他主张只有掌握了丰富大量的可靠历史文献资料,有了充足的证据后才能做结论,否则就不足以证明。
(二)诲人不倦的乐教精神“诲人不倦”是教师的一个重要品质和职业道德,这也是孔子竭力提倡的历代教师必须自觉遵从的美德之一。
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必须乐教、爱教、重教,孔子认为“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两者是相互联系的,老师只有博学多识,才能以生动快乐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孔子就是“诲人不倦”的典范和榜样,孔子从三十岁开始兴办私学,此后四十余年里从未间断过。
尽管在他游学中履遭劫难,受尽冷落,甚至遇到武力威胁,他也坚持和热衷于教育事业,以教为乐,无怨无悔。
孔子的行为彰显出了教师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精神,为当今的师德建设提供了一个典范和榜样。
(三)关爱学生、无隐无私的仁爱情怀孔子认为无论贫贱还是富贵,每个人都有权利接受教育,所以他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的旧局面。
孔子办学,不分阶级、地域、贫富和智愚,孔子说只要学生给他交学费(十条干肉以上),他都会尽职尽责的教育他们。
他认为只要虚心向他请教,就可以拜他为师,这说明孔子对学生一视同仁,没有鄙视任何学生。
孔子认为关爱学生,除了对学生一视同仁,还应该尊重学生和严家管教学生。
孔子十分关注每个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并且也掌握了学生的性格和兴趣,他认为高子羔反应迟钝,曾参比较迟钝,不够敏捷,子张有点固执,子路做事比较粗暴。
孔子教育思想启示教师进入多种角色和谐师生关系
37笔者以为,新时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学习孔子教育核心思想,能让教师进入三种角色,即教师在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启示下做人格上的平等者,在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启示下做精神上的引领者,在孔子“学思并重”思想启示下做知识上的传导者。
一、教师在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启示下做人格上的平等者。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带了拜师挚礼,没有我不教育的人。
这显示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所招收的学生众多,除南宫敬叔和司马牛外,像颜回、卜商、仲弓、原宪、伯牛等大多出身寒门,其余多出身贫贱。
孔子当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学生说过这样的话:“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意思是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话)。
这可以看出孔子非常地尊重学生。
很多学生在孔子面前能够侃侃而谈,大胆发表意见和看法,这应该和孔子平时平等相待他们息息相关。
而现在,一些教师还是有着师道尊严的错误观念。
从维护纪律和秩序等方面看,师生之间是一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这在某种意义上能说得过去。
但是教师不是监管,视教育为管学生、管纪律、管问题,按自己的情绪去数落学生,那就容易走到学生的对立面,要么彻底地孤立自己,要么彻底地孤立学生。
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思想对教师影响甚深,教师稍不留意便被迷惑,从而陷入师生关系不平等的泥淖。
然而,对于师生关系,究其本质,从人格上看,双方应当建立相互平等的关系。
不但古时的孔子老师能平等相待学生,现在还有《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等法律层面的规定。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
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指出:尊重未成人的人格尊严。
教师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都应当以法律法规为底线,以师德师风为准绳。
教师自认为责任心很强的那种“我是为了你好”做法未必正确,比如对实在不像话的学生,动手打一下,虽然教师把握好了分寸,不大可能打出什么问题,但这就表现出师生间人格上的不平等。
论孔子教育思想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影响
论孔子教育思想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影响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孑L 子的教育思想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孔子的教育思想虽然经历了无数朝代变迁,却始终根植于中华民族土壤,生生不息,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思考和实践的典。
弘扬孔子教育思想精髓,对提升教师教育理念,巩固职业思想,提高工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教育思想艺术教育职业职业一、正确理解和把握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在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论语》中,可以学到许多当代教师必修的“德、技、法、能”。
1、关注教育的公平性,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教育的本质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孔子的理想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世界。
主“仁者爱仁”,以一颗仁心,“泛爱众”,指出如果“人而不仁”,没有仁爱之心,一切教化形式包括“礼乐”都起不了什么作用。
只有把师爱更多地温润在平凡的日子里,才能架起通达众生心灵的桥梁,言传身教,方可起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之效。
他关注教育公平,主面向全体,不分厚薄,“有教无类”,并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对待学生,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已见,不唯我独尊,体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不保其往也”,只赞许学生的进步,而不赞成其退步,学生已经去掉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其洁净,不抓住学生的过去不放。
做到公正,严慈相济,赏识与要求相结合,表扬与要求相促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不吝惜赞许,赏识每一个学生。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让每位学生都拥有成功的情绪体验,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健康科学持续发展铺路”。
2、敬业、乐业、奉献,展示了教师职业特点孔子“中庸”为德之至,把言行的不偏不倚、守常不变和乐心境作为最高道德标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教书育人为乐,自觉奉献。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教学的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教学的启示【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倡导以身作则、提倡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化关注以及鼓励师生平等互动等孔子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现代教师可以借鉴和应用孔子教育思想,结合现代教学实践,将其融入到教学中,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成为有品德、有才华、有责任感的人才。
认识和理解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在教育实践中加以借鉴和运用。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 当代教师教学, 启示, 品德修养, 以身作则, 因材施教, 个性化关注, 平等互动, 教学效果, 现代教学实践, 融入教学.1. 引言1.1 认识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性识别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根源和精髓。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深入研究孔子教育思想,我们可以了解孔子对教育的理念和原则,以及他对学生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孔子教育思想融汇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价值观。
认识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为当代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认识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性,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人才。
深刻理解和把握孔子教育思想,对于打造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2 孔子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价值孔子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倡“修己以教人”,强调德育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孔子教育思想影响下的教师观及教学法改革
孔子教育思想影响下的教师观及教学法改革作者:孙越来源:《文学教育》2021年第02期内容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有其独特的教学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进一步要求,教育理应随之进步,我们可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和语文教学的特点入手,探讨语文教学改革,促进语文教育进步发展。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教师观教学法语文教学改革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需要借鉴前人的经验,孔子的教育思想无疑是最具有借鉴价值的,本文将孔子教育思想与语文教育相结合,以期促进语文教育的进步。
一.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教师观及教学法(一)教师观1.提升自我。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孔子认为教育者应该是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包括学科知識素养和道德修养两方面。
“温故知新”即教育者能够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和自身能力来不断提升人格素养,增进学术能力,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创新。
“学不厌”既是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也是对教育者的要求,教育者应该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不断在学习中提升自我。
2.教学相长。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2]孔子认为,教育者能力不一定比受教育者高,受教育者之中也会有能力过人的人存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处应该以获得知识、完成学业、提升道德素养为共同的目标,在教学工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应是相互促进、砥砺互助,拥有统一的目标意志,情感融洽,心理相容,共同进步。
3.以身作则。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这句话体现了教育者的素质对学生的影响,即要求教育者应该用于高尚的人格和道德修养。
教育学中认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其榜样示范作用,依据孔子的话,就是要求教育者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品德高尚,这样受教育者才会真正的跟随教育者的引导,否则教育者难以对受教育者进行管理。
4.爱人之心,关爱受教育者。
子曰:“有教无类。
”[4]孔子认为应该广泛的进行教育,不论贫富贵贱还是聪明愚笨,教育者都应该平等的进行教育,这就是所谓的“有教无类”,教育者应该爱人爱智,只有爱人的教育者能够用仁慈之心不断教育受教育者,不顾及外部物质条件和受教育者的内在智力,关心爱护受教育者;能够不断鞭策自己学习,扩大自身知识储备,不断丰富教学经验,提高自身能力的也只有爱智的教育者能做到。
试述孔子教师素质观,并结合实际情况
孔子教师素质观孔子教师素质观是指孔子对于教师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所持有的看法和观点。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和思想家,对于教育和教师的角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在他的著作《论语》和《大学》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教师素质的相关论述。
孔子认为,作为教育者,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能力,从而能够培养出德、智、体、裙、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试述孔子教师素质观。
第一、孔子强调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品德。
在孔子看来,教师应是学生的楷模和榜样,品德高尚、为人正直是教师首要的素质。
孔子认为,教师应该端正自己的心态,慎言慎行,做到言行一致,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师应秉持仁爱之心,对待学生要宽容、关爱,做到以德化人,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成就美好人生。
第二、孔子强调教师应具备深厚的学识。
在孔子看来,教师素质的关键在于学识的渊博和学问的造诣。
教师应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术修养。
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才能在日常教学中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活动,才能做到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
第三、孔子强调教师应具备卓越的能力。
在孔子看来,教师应该不仅具备丰富的学识,还应该具备出色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
教师应该善于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善于用心灵交流,用真诚感染学生。
教师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课堂管理和教学设计,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学习氛围。
第四、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教师素质观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和教师培训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教师的品德素质,提倡教师要做学生的榜样,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施。
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教师培训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提升,还注重教学技能和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培养。
这些都与孔子教师素质观有着显著的契合。
孔子教师素质观强调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品德、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能力,这一观点对于现代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育教学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师生观探析
兰台世界2012·9月下旬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其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和我国国民性格的形成,尽管两千多年过去了,他的思想并没有从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消退,反而在新的时期与新的思想意识结合,萌生出新的思想成果,并且伴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走向世界。
尽管孔子的思想成果光芒四射,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他作为一个教育家所作出的贡献。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17岁即收学徒办学校,直至他73岁时去世。
他一生都在从事教育工作,在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总结之后,孔子总结了许多教育思想,这些思想中,最引人瞩目、后世谈论最多、对我国教育思想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师生观思想了,本文将集中探讨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师生观思想[1]。
一、孔子师生观思想的基础1.教师修养。
孔子认为教师的个人修养是他从事这个职业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他达到教育学生的这个目的的前提,是保持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很好的修养,就不配当一个老师,也不能教育好学生,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同时,不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个人素质也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师生关系自然可想而知。
孔子的言传身教足以证明他的良好修养[2]。
2.情感交流。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师生之间必不可少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引导思考的细节中需要情感的交流,在日常的生活中,在培养师生感情、促进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情感交流,保持师生间的和谐关系,最终有利于教学。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得知,孔子与学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情感交流和思想启发颇为频繁。
3.以生为本。
教育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有能力、会思考的人才,所以教育的一切活动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教师应该本着为学生服务为宗旨,教育机构也应该以学生为服务对象。
孔子的言行以及他所创办的教育机构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宗旨。
二、孔子教育思想中师生观的主要内容1.教师观。
(1)以身作则。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老师,首先就要端正自己的行为,如果不能保持自身的品质,就不可能去教育学生、传授知识。
论语中的教师观
浅谈孔子的教师观在《论语》中的体现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对教育进行了第一次大的改革。
此后,漫长岁月里儒学垄断了教育,重学必崇儒,崇儒必尊孔,儒学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
儒家的教育思想成为封建教育的指导思想。
尤其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更是深刻阐述了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导的我国古代教育在师德、师道方面的主要特点。
一、《论语》中的教师观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他的一生中,对我国古代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孔子在近三十岁时就开展教育活动,首先创设儒家“私学”,相传其弟子达三千余人,成名者有七十二人。
虽然他在晚年还专注于整理国故,对《诗》、《书》、《礼》、《乐》、《春秋》进行了编纂和阐释,整理并发展了殷周以来的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但他始终忠心于教育事业,给我们后人留下的是更多、更丰富的教育经验和令万世景仰的伟大教师人格。
在《论语》这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中,主要记录了以下几方面关于孔子的教育观点。
1.关于教师的品质孔子认为,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教师必须先学好,然后才能教好,学好是教好的基础。
同时,只有教师能够“学而不厌”,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孔子一生当教师,但从未停止学习。
他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直到晚年,他仍在勤奋学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论语·述而》)真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教师学好是为了教好,所以“诲人不倦”是教师最可宝贵的品格,也是最崇高的精神境界。
无论什么人只要向孔子请教,他都毫无保留地教诲,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坚持教学。
在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在陈绝粮,“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史记·孔子世家》)。
当学生把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称之为圣与仁的时候,他却自谦地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孔子学习观对做好教师工作的启示
孔子学习观对做好教师工作的启示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和哲学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的学习观强调自我反省和追求完美的个人修养,同时重视教育实践和传承。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孔子学习观对教师工作的启示,以期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一、孔子强调自我反省和完美的个人修养孔子的学习观包含了自我反省和完美的个人修养。
他认为:教育的本质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积极的行为态度。
因此,教师应该先做好自己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
而要做好思想道德建设,就需要坚持自我反省和不断追求完美。
在教师工作中,自我反省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言语是否合适、是否真正体现了自己的师德,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
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追求完美,不满足于现状,积极探索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让自己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二、孔子重视教育实践和传承孔子的学习观也强调了教育实践和传承。
他认为:教育不能脱离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他也非常注重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承下去。
在教师工作中,教育实践也是非常关键的。
教师不仅要讲授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此外,教师还需要传承优秀的教育经验和方法,帮助后辈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教育事业。
三、孔子提倡学以致用孔子的学习观也提倡学以致用,即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
他认为:知识的最终价值不在于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积累,而在于知识能否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要着重考虑如何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在教师工作中,也需要学以致用。
教师要通过丰富的案例教学以及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同时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
并且,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联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掌握更多运用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论孔子的 “良师益友”型师生观-精选资料
论孔子的“良师益友”型师生观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得以建立的基石,“良师益友”型师生关系既是良好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要素,又是一种古老而又经典的智慧。
它真正贯彻了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理念,经历了岁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成为了永不过时的经典,我们应该好好的坐下来,以古典的心情,以虔诚的态度,打磨经典。
“良师”,传道、授业、解惑,不仅要发挥主导作用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如何做人做事;“益友”,启思、导学、笃行,则是让学生学会自我鉴别、自我调节、自我成功。
孔子通过游学的教学模式,创立了“良师益友”型师生观,成就了一种民主平等,尊重学生、以人为本,关爱学生、教学相长,欣赏学生的“良师益友”型师生关系,这在师生关系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具有重大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通过《论语》的记载,我们可以清晰的体会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他的“良师益友”型师生观。
一、民主平等,尊重学生我认为,完美的教学必定有两个不可或缺的要件,那就是民主与尊重。
孔子的“民主”与“尊重”主要体现在他对学生的有教无类和坦率真诚上。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根本。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1]88孔子弟子三千,桃李满天下,其弟子多处于贫寒家庭,但他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
不论贫穷富贵、不论品行善恶、习性优劣,都平等的加以教育。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1]96是他毫无保留的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的职责的真实写照。
在教育层面上,孔子及弟子的堪称平等师生关系的最佳典范。
“如果教育中没有真诚,没有尊重,任何模式、任何方法都是难以奏效的”,“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是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上的,也没有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通过惩罚与制裁来实现”,[2]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在民主与尊重的基础上,是通过敞开胸怀,坦诚交往来实现的。
孔子对学生真诚、率直,一言一行都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没有矫揉造作、故作姿态,他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对学生的感受尤为重视,给学生以温暖的感觉。
解读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思想与教育观念
解读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思想与教育观念孔子(551年-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教育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包含了道德伦理、政治治理、教育实践等多个方面,其中的核心观点包括仁爱、中庸、敬老尊师等。
本文将对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念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他的伟大思想。
一、仁爱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
他认为仁者爱人,以仁为己任,具体体现在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中。
孔子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意思是要通过自己的修养和努力来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理想和抱负。
他还提出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观点,主张通过了解和体谅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中庸中庸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追求和谐平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道德和行为的标准,也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原则之一。
他主张人们应该避免极端、偏激和过度的行为,而要追求中等、适度和平衡。
中庸的理念贯穿于孔子的政治主张、家庭伦理和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
三、敬老尊师孔子强调敬老尊师的重要性,他认为尊重和孝敬长辈是人们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之一。
他提出了“五十而知天命”的观点,倡导人们在年过五十后应该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并为之努力奋斗。
孔子自身也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对待老师非常恭敬,对待学生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教导。
四、教育观念孔子被誉为古代中国教育的奠基人,他的教育观念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主张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人的德才兼备,他提出“教学相长”的观点,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重要性。
孔子还提出了“百工均圣”的观点,认为任何职业都可以成为人才培养的途径,强调职业教育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五、孔子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念对于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他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后世的教育体系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的学习方法、人才培养理念仍然在中国的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论语》看孔子的为人与孔门师生的情谊
由《论语》看孔子的为人与孔门师生的情谊一、前言孔子向被誉为“至圣先师”,在后代许多腐儒的介绍中,变得十分的呆板与无趣,以至现今,学生只要一听到孔子,就觉得很无聊,不过是考试要考的一个古人而已。
然而,翻开《论语》这一本实际保留孔子言行的弟子记录册,孔子的音声笑貌,却是呼之欲出,而他与学生间也不仅止于“传道、授业、解惑”,不时有幽默或温韾或轻斥的场景洋溢其间,学生对老师的尊敬都是发自内心,若学生不满老师的作法,也可以提出抗议,这林林总总,都令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而想一探孔子究竟何许人也,可以令当世人尊敬,可以令后世人景仰,相信并不仅只是历代读书人考科举要考四书五经才重视孔子的。
而孔子一生以教育为己任,弟子至少三千,可能更多,有名望与成就的,也有七十二人。
而在孔子死后,弟子都服丧三年,子贡甚至结庐在孔墓旁,陪了老师六年才离去。
相信孔子一定有一种自然的魅力再加上孔子令人心折的气度,学生才会这么的敬爱他。
因而在欲窥孔子的面貌之时,同时也想一探孔门师生的关系。
为了尽量还给人物原貌,故所采资料多尽量以《论语》为根据。
然限于《论语》只是零星记言与记行,未涉及事件的原尾,故酌以《史记·孔子列传》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以及一些与孔子年代相近的书以作补充,期待了解一代圣人的言行事迹以资取法效尤。
二、孔子的为人孔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这恐怕要从多方面来说明。
但要了解一个人,他的日常生活如何,是一个关键,在《论语》中谈孔子平常生活的地方很多,其中,〈乡党篇〉记载尤详。
兹略述如下: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
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
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
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浅谈孔子的教育学思想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5篇
浅谈孔子的教育学思想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5篇第一篇:浅谈孔子的教育学思想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浅谈孔子的教育学思想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摘要:教育活动是由“教”与“学”两类相依相存、相互规定和相互建构的活动复合构成的。
《学记》提出:“亲其师,信其道”。
《师说》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也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些都充分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古代有名的教育家中,当属孔子为最。
孔夫子门下弟子三千,学生无不对他尊重敬仰,而夫子亦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孔子和其弟子堪称良好师生关系的典范。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教育力量,它对学生接受教育的意愿起着制约作用,影响着整个教育过程的效果,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
《学记》提出:“亲其师,信其道”。
《师说》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也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些都充分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在孔子的思想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民主平等。
从古至今,教学活动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平等现象。
学生惧于教师威严的身份唯唯诺诺,而教师也习惯了学生的服从更加妄自尊大。
师生之间只有命令与服从,没有了心与心的交流。
不良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教学效果,更有可能引发难以挽回的悲剧。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教师与学生处于民主平等的地位。
师生之间爱的河流是双向流动的,教师和学生如果能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彼此真诚相待,互相尊重,无拘无束,教学相长,平等对话,互敬互学,在这样的关系中,才能真正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才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
在孔子和他的弟子身上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平等。
《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在和他的学生谈到颜回时,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孔子教育理念探析
孔子教育理念探析【摘要】本文探析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包括其教育价值观、教育方法、教育目标和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示。
通过分析孔子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发现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德育的重要性和个体的全面发展。
孔子的教育方法注重师徒关系的建立和个性化教学,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仁、义、礼、智等品德的人才。
孔子的教育思想也给予当今教育者启示,强调品德教育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孔子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塑造人格、培养人才的价值观方面,对当代教育的借鉴意义在于提倡德育为先,注重个性化教学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通过对孔子的教育理念深入探讨,可以为今天的教育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孔子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教育方法、教育目标、教育思想、启示、重要性、借鉴意义。
1. 引言1.1 孔子教育理念探析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教育理念被奉为经典,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孔子的教育理念更显得珍贵和宝贵。
通过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探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的教育观念,体会他对教育的独特见解,同时也能够看到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此为主线,分析孔子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方法、教育目标,并探讨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下教育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孔子的教育理念,我们或许能够找到更多值得珍视和传承的教育智慧,为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2. 正文2.1 孔子的教育价值观孔子的教育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培养方面。
孔子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美。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温故而知新”、“敦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这表明孔子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习,注重人的品德修养和全面发展。
孔子的教育价值观还体现在他对师生关系的重视。
孔子提倡“信、为、谦、谅、忍”、“正其身、心正之、人皆齐”。
这表明孔子重视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尊重,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教师的示范作用。
浅述孔子教育思想中对学生和老师的要求
浅述孔子教育思想中对学生和老师的要求发布时间:2021-07-06T11:29:46.64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7期作者:杨枝奇[导读]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杨枝奇六盘水外国语实验学校贵州六盘水 553600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其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那么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对学生和老师的要求都会有哪些呢?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对学生和老师的要求,笔者经过学习和总体分析,可以将其简单地概括为“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
也就是说对学生要求是“学而不厌”,对老师要求是“诲人不倦”,教育需要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相结合。
孔子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学习态度方面,即上文所说到的“学而不厌”。
我想在世间是没有谁不厌倦自己不喜欢、不感兴趣的事的。
对学习要做到学而不厌,那首先得喜欢学,对学感兴趣。
对此孔子提出了几个观点,首先是“乐学”,即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也就是说,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迷上了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效。
其次是“时习之”,即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也就是说学习要不时地进行温习,那是一件快乐的事。
这里我换个说法就是“学而实习”了,记得牢了,有一定成就感了,那么对学的喜欢、兴趣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
再次就是虚心好学。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韩愈《师说》)在学习过程中就是要摆正好自己的心态,虚心求学,即孔子之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台世界2012·9月下旬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其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和我国国民性格的形成,尽管两千多年过去了,他的思想并没有从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消退,反而在新的时期与新的思想意识结合,萌生出新的思想成果,并且伴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走向世界。
尽管孔子的思想成果光芒四射,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他作为一个教育家所作出的贡献。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17岁即收学徒办学校,直至他73岁时去世。
他一生都在从事教育工作,在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总结之后,孔子总结了许多教育思想,这些思想中,最引人瞩目、后世谈论最多、对我国教育思想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师生观思想了,本文将集中探讨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师生观思想[1]。
一、孔子师生观思想的基础1.教师修养。
孔子认为教师的个人修养是他从事这个职业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他达到教育学生的这个目的的前提,是保持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很好的修养,就不配当一个老师,也不能教育好学生,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同时,不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个人素质也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师生关系自然可想而知。
孔子的言传身教足以证明他的良好修养[2]。
2.情感交流。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师生之间必不可少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引导思考的细节中需要情感的交流,在日常的生活中,在培养师生感情、促进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情感交流,保持师生间的和谐关系,最终有利于教学。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得知,孔子与学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情感交流和思想启发颇为频繁。
3.以生为本。
教育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有能力、会思考的人才,所以教育的一切活动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教师应该本着为学生服务为宗旨,教育机构也应该以学生为服务对象。
孔子的言行以及他所创办的教育机构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宗旨。
二、孔子教育思想中师生观的主要内容1.教师观。
(1)以身作则。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老师,首先就要端正自己的行为,如果不能保持自身的品质,就不可能去教育学生、传授知识。
他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具备一定的模仿能力,特别是年轻的学生,各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确立,是非观念较为淡薄,他们无法辨别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身边的人很容易对他们形成影响,特别是作为教育活动传者的老师,被模仿的可能性最大,所以,老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
(2)诲人不倦。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的人应该永远不感到厌倦,即使遇到困难也要勇往直前,而教育别人,要永远保持耐心,不感到厌烦。
这是孔子对自己的教师身份所提出的要求,也成为千百年后许多教师的座右铭和对其的赞扬口号[3]。
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非常需要耐心去耕耘的事业,学生往往需要老师的细心和宽容,这时老师不能急躁,而需要保持耐心,谆谆教导,使他们都学到知识,成为人才。
学生学习就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需要老师的教导,而且学生之间的差别也很大,基础和接受能力都不一样,这样则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怀。
(3)有教无类。
在孔子之前,教育主要是由官办,针对的是官宦子弟和富家子弟,贫寒子弟很难得到受教育的机会。
但是孔子办学冲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开启了私人办学之风。
孔子认为,教育是所有人的权利,应该不分贫富、不论贵贱、不分亲疏,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就是阐述这一思想的观点。
在孔子的学生中,既有汉族,也有边疆少数民族,既有年龄接近孔子本人的子路,也有比孔子小五十四岁的叔仲会,既有品行优良的学生,也有从监牢中放出来的公治长。
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只要是一心向学,孔子都为他们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使他们学有所得。
(4)师生平等。
孔子思想最核心的就是“仁”的观念,这一思想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始终。
同样,在孔子的师生观中也充满了“仁”的意味,直接表现为孔子提出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4]。
孔子鼓励学生在他讲学的时候发表意见,他觉得教学是一个平等的平台,师生是平等的关系,师生可以在教学时讨论,他不喜欢学生对他的观点盲从,喜欢与学生讨论,比如说孔子多次赞扬学生颜回,就是因为颜回喜欢与人争论,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
2.教学方法观。
(1)因材施教。
集体授课是一种普遍实行的教学方式,这种授课方式有很多优点,但是也存在诸多弊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它无法兼顾各种不同学生的要求。
各个学生都不相同,其教学基础、接受能力、思想观念都不尽相同,那么对于他们的教育就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应该根据他们的不同点采取不同方式的知识传授和思维启发,孔子的“听其言而观其行”体现的就是这种思想。
孔子是因材施教原则的最早提出者和践行者,这一观念对于孔子门徒的培养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2)启发引导。
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思考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够说是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意启发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提出了“举一反三”的原则,对后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3)学习和思考结合。
孔子非常注重学生的思考,他指出应该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同时通过思考来促进学习,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力图促进学习与思考的结合[5]。
孔子所主张的学习与思考的结合,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探讨,对后世教育理论的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开放式教学。
教育应该是开放性的,不应该把学生束缚本文以儒家思想为基石,探析在这之中孔子的师生观念,主要阐述了孔子师生观中教师观、教学方法观和师生关系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孔子教育思想师生观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师生观探析□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林细俤摘要关键词YISHIWEIJIAN26兰台世界2012·9月下旬于课堂之上。
开放式教学,可以是地点上的开放,例如孔子经常与学生在课堂以外的其他地方辩论,可以是教学方式上的变革,孔子的教学方式除了讲授,有时也会与学生一起组织一些专题研讨会等,例如那次著名的孔子与子路、冉有、公西华等的言志谈论会,也有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孔子曾带学生周游列国,经常是一边周游一边对学生进行教导,以天下为课堂,以天下事为课堂内容,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3.师生关系。
(1)关怀奉献。
孔子非常关怀自己的学生,不仅关心他们的思想进步、学业成就,还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人生大志,当他看到子路、冉有等人的优异表现,感到格外地高兴,当冉伯牛生病,他也亲自去探望,子路去世时,他也感到非常地悲痛,总之,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为学生作出了很多奉献,为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流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严格要求,积极鼓励。
孔子对弟子的要求很严格,时时督促他们努力学习,专心思考,他也经常鼓励学生,“学而时习之”就是他对学生鼓励和要求的总结,体现了孔子作为一个教师的职责,体现了他对于教育事业的热心,体现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的优秀品质。
(3)民主和谐,教学相长。
孔子是一个很和善的人,他与学生在一起的时候关系非常融洽,这是他的个人影响力的体现,同时也是孔子所秉承的教育理念的结果。
孔子主张“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他主张民主和谐,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
同时,孔子注重在教学的过程中吸收学生的观点,学习学生的长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说的就是应该多互相学习。
通过与学生交流的积累所得,来丰富老师的知识,这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4)亦师亦友。
孔子与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简直达到了亦师亦友的境地。
孔子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能力,同时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学生的长处,与学生友好交往,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理念的传达,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孔子教育思想中师生观对后世教育的启示尽管几千年过去了,但是孔子思想依然对现实产生巨大的影响,它的师生观对于后世教育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标上,注重以德育教育为基础,抓好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孔子言传身教,为学生作出榜样,另外,孔子与学生探讨的话题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泛,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教育对象上,严格遵守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对所有的学生提供同样的受教育机会,把他们都培养成合格的人才。
(3)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注意因材施教的方式。
学校不仅要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更应该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和思维的特性,使他们更有创造性。
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优秀的人才,走上适合自己的人生路。
(4)在学生学习方面,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作出指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该学习孔子的思想,根据学生的想法来组织教学,还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保持师生融洽的关系。
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通过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来提升教学质量,发挥广大学生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1]李卓英.浅析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师生观[J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2]万莹.孔子师生观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 ].教育学术月刊,2010(8).[3]李重阳.孔子的师生观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07(17).[4]南雁.新课改中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J ].教育革新,2010(10).[5]李江婵.浅析幸福教育观下的师生关系[J ].中国电力教育,2012(2).一、唐朝建筑成就唐朝是中国封建制度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时代,国家的安定统一达到了空前高度,经济的发展在继承前人财富基础上达到了鼎盛。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整个国家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繁荣有序,这一时期,上到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有了精神和文化享受更高的追求,对于中国的建筑发展史而言,唐朝这种文化生活的兴盛与强大的经济基础,使这一时期的建筑无论是从文化内涵还是工艺格局上都进入到一个登峰造极的时期[1]。
唐朝的建筑,风格多样,不仅表现在重要都城的规划格局气势恢宏,也表现在一般市肆建筑的考究和实用性上,简而言之,唐朝的建筑,已经不再是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为出发点,它在基本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多了对文化内涵的体现。
无论是城市、街道、道观、寺院、宫殿还是寻常的里坊、市肆等,从规划到设计,功能区分明确,干净整洁,在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朝的都城长安,它的规划布局对后世建筑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安城的规模在当时是其他国家与城市都望其项背的,它的资源、人力、财力优势也对整个都城的建筑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然,除了长安城以外,唐朝的建筑成就也分散在民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唐朝的寺院、道观建筑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较为著名的有以木建筑结构闻名的南禅寺和佛光寺。
这些建筑,不仅仅在唐朝是当时建筑文化兴盛的体现,在整个人类的建筑历史上,也是一项重要的文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