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论文范文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题目
中国哲学论文题目
中国哲学论文题目篇一:张岱年论文中国哲学基本问题辨析张岱年论文中国哲学基本问题辨析.txt45想洗澡吗?不要到外面等待下雨;想成功吗?不要空等机遇的到来。
摘下的一瓣花能美丽多久?一时的放纵又能快乐多久?有志者要为一生的目标孜孜以求。
少年自有少年狂,藐昆仑,笑吕梁;磨剑数年,今将试锋芒。
自命不凡不可取,妄自菲薄更不宜。
中国哲学基本问题辨析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曾经有明确的论述,他说:“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
但是,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
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这个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作用的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1)在这里,恩格斯在确定“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为哲学的最高问题的同时,对于哲学的最高问题作了几种表面上不同的表述;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世界是否神所创造的还是从来就有的?此外,恩格斯在下文中又谈到“物质和精神关系”的问题。
这些都是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
恩格斯关于哲学最高问题的论断,是从西方哲学发展中总结出来的,“思维对存在”是黑格尔的用语。
中国古代哲学有自己的一套概念范畴。
有自己的一套的名词术语,显然不同于西方。
中国哲学是否也有哲学的最高问题与西方哲学的相类似,而且在某一时期获得了比较完全的意义呢?我认为,中国哲学也有与西方哲学的最高问题相类似的问题,虽然是用不同的名词概念来表达的,而具有相似的深切内涵,因而具有同等的理论意义。
试以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中国哲学史中与西方哲学所谓思维与存在的问题相类似的问题有四:(1)名实问题;(2)道器问题;(3)有无问题;(4)理气问题。
与西方哲学所谓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相类似的问题亦有四:(1)天意与自然的问题;(2)形神问题;(3)心物问题;(4)能所问题。
国学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
国学论文中国古代哲学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流变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就提出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作为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
殷周时期的《周易》,就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易经》从人们生活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选取了天(乾)、地(坤)、雷(震)、山(艮)、火(离)、水(坎)、泽(兑)、风(巽)八种东西作为说明世界上其他更多东西的根源,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同时,它又以上述八卦来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在此基础上,中国哲学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他们各自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至今仍然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四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先秦哲学、两汉经学、佛教哲学、宋明理学。
1、先秦哲学先秦哲学主要指先秦至汉初这一时期的哲学。
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环境下,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儒、墨、道三家。
先秦的儒家也往往被称之为原始儒家,发端于孔子,其代表人物还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从原始儒家的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孟子》、《荀子》、《礼记》等可以把握原始儒家的思想。
儒家的开山鼻祖是孔子,孔子儒学思想产生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天下无道”(《论语.季氏》),周礼已崩溃。
为了恢复周礼,实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的恻隐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仁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仁还是一种效、忠的品质,能做到在家庭、家族内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生活中“忠君爱国”。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7
期末论文题目己学之“中”学院四川大学商学院专业电子商务学生姓名王一纯学号2015141086027指导教师麻尧宾己学之“中”关于“中”字,作为象形字的原始本义,古今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谓表示射箭中靶,象矢贯的之形者;有谓立木为表,以测日影之正昃者;有谓表示氏族首领建旗立中,以聚四方之众者;有谓神杆悬鼓,以为聚众的视觉信号者,等等。
一、己学之“中庸”我们的国家何以称为中国?我们的名族何以称为中华民族?鄙意窃谓,这除了我们的先民们自谓我国在地域上“居天下之中”而外,更深一层的意义还在于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在意识形态方面非常重视中庸之道。
“中庸”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儒家学说的核心范畴,系以适中、和谐、适得事理之宜为其基本特征。
按照麻尧宾教授授课所讲,“中庸”观念是“己学”立学之本。
此处的“中庸”并不只是指《小戴礼记》中的文本,而是指一种中国古代哲学观点,案有三义,其一,所谓“中”,是指不偏不倚,所谓“庸”,是指坚持原则不改变,即中不偏,庸不易。
即孔子所说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其二,是指不偏不倚,泰然自若,呈现出淡定、怡然自若的形态,即中正平和,喜怒勿过。
这在《论语》中也有提到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第三个意思即中用,中为好,庸为用。
到了朱子,朱子言:“曰‘常阙德,曰‘庸德’,曰‘一德’,常,庸、一,只是一个。
”(《朱子语类·卷第七十九·咸有一德》)。
而与朱子不同的水心龙川则认为“庸”字古称“弗徇之谋勿庸”,“自我五礼有庸哉”,“生生自庸”,“民功日庸”,《左氏》“无辞有庸”,《孟子》“利之而弗庸”,《丧服四制》“此丧之中庸”,《周官》“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
水心学派是和程朱理学(尤其是“二程洛学”)不同的永嘉一派,水心对“庸”的解读更多地是站在一种人伦功利的角度,即水心学派之重典章,讲功利。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题目(2)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题目(2)中国古代哲学论文范文篇二大易哲学与中国古代教育之绵延[摘要]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教育绵延不绝的原因。
中国古代教育家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不变精神,具有穷则思变、察几知著的伟大智慧和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高尚品德,所创立的教育思想和制度简易能从,因而中国古代教育绵延数千年。
[关键词]大易哲学 ;教育;绵延Abstract: The paper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educators' spirits of unceasingly striving and th Eir great virtue and great wisdom of thinking about changes while in extreme poverty, and th EIr all-inclusiveness and excellent morality resulted in their simple-to-follow educational ideology and system, thus made the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develop continually.Key words:the Yi philosophy; education; continuity中国古代教育分三个发展周期,相替不绝,绵延数千年 [1] 。
对于其他文化和文明来说,这是一个难解之谜,而对于中华文明来说,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易与教育之绵延不变的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即是与乾、坤二卦所象征的宇宙精神相契合的人文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国哲学论文范文投稿(2)
中国哲学论文范文投稿(2)中国哲学论文范文篇3浅谈中国哲学对精神医学的影响摘要:中医学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国本土的心理学思想脱胎于中国古代哲学,传统的精神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更是息息相关,儒道释思想中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精神医学观念。
受中国古代哲学影响,中医精神医学对心的认识、对形神观的论述有着截然不同于西方的独特视角。
儒、道、释哲学提供了对人格的干预技术和调节心理平衡的手段,在一定意义上成为防治精神疾病的良药。
关键词:中医精神医学中国哲学1对中医精神医学的基本认识中医理论体系中原本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精神医学理论,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精神医学。
但从现存各类史料中可以知道中国古代不仅存在许多关于精神疾病的记载,而且对精神疾病也有着较为系统的认识,只是这种认识不同于西方和现代医学。
中医精神医学的基本观点确立于《内经》时期,“五脏藏神”和“七情致病”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
《内经》强调整体观念,建立了唯物的形神一体观,认为精神活动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将神志活动归属于五脏,将“心”确立为精神活动的主体。
《内经》还确立了以气血为生理基础的唯物论,《灵枢·平人绝谷》篇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此后,中医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无不以阴阳五行等理论、学说来辨证论治,判断气血、脏腑的病理变化对形与神的影响。
2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心理的影响人的心理具有生物与社会双重特性,精神疾病不仅是生物学上的异常表现,而且是其所处时代与环境的社会文化的折射,患者的感知、行为、幻觉、妄想与民族文化、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关系密切[1]。
文化甚至是形成人心理的决定性条件,在相同的环境中受相同文化影响的社会成员有着某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
哲学是文化传统之源泉和灵魂,其思想能最集中地表现出各民族文化特征。
儒道释思想渗透进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领域之中,成为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中理解世界、处理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
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不仅给出了对人内心生活的理论说明,而且给出了提升精神境界的修养方式[2]。
中国哲学史论文(4篇)
中国哲学史论文(4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中国哲学史论文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中国哲学史课程论文孟子思想和荀子思想比较学生姓名吴鹏华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班级2013级非师一班学号***************任课教师吴延勤孟子思想和荀子思想比较摘要:法家有句名言: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会随着时间地点等条件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否则就会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孟子和荀子虽然同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是双方所处的年代相隔太久,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加上孟子和荀子个人经历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关键字:孟子思想;荀子思想;比较一、孟子的思想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和“义”。
他在孔子“德政”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了“仁政”和“王道”,主张效法先王之道,认为“国君好仁,则天下无敌”。
1在治国主张方面孟子也提出了与“仁政”相对应的主张,在政治上孟子认为国君要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经济方面孟子认为国君要“制民之产”,保证百姓“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生活有保障,为统一天下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在军事上孟子认为国君要兴仁义之师,“以天下之至仁伐至不仁”。
2在人性方面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是因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道德3。
在个人修养方面孟子认为无论是君主还是大臣都要自觉地修养自己的德性,“养浩然之气”,努力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极力倡导人格的独立和尊严,主张以道德对抗君主的权势。
在天命观方面孟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规范,“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代表的是天意,“顺之者昌,逆之则亡”。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国哲学史小论文浅读孟子哲学思想混合1102仇昂1100000219作为儒家孔子之后的另一位闻名于世的思想大家,孟子的哲学方面的思想造诣至今仍然很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本文将从孟子的哲学思想介绍及其对当世人们的可借鉴之处进行阐述。
个人认为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
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
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
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我认为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
我们在中学时期就学习过这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
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我们可以发现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
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宁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
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
孔子教育方法中“因材施教”。
但是,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
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中国哲学史论文范文
中国哲学史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国哲学史、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马克思主义、新时
期中国哲学
Introduction
中国哲学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六世纪,至今仍持续不断地延伸。
它的
形成情况令人钦佩,它跨越了公元前和公元后,渡过了中国不同时期的社
会历史变迁,涵盖了不同地域的思想发展,也反映了各种不同的思想形态。
本文将概述中国哲学史,从而衡量历史上发展的哲学思潮。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从最初古代历史开始,中国哲学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环境。
公元
前6世纪至西汉时期,称为“主流四家”,即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
每种学派都拥有不同的特点,但可以综合归纳为一个高度整体的哲学思想
体系。
先秦时期的哲学学派似乎开创了中国思想的考察,其影响力甚至延伸
到今天。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中国古代哲学可以说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有些哲学思想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精华的部分;有些哲学思想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谈中国哲学研究方法摘要:自“中国哲学”创建以来,方法论的探讨就是该学科研究中的永恒话题。
建构中国哲学自己的方法论必须容纳历史文本研究法、内史与外史结合法、学科交叉研究法、“非同质化”研究法、“返本开新”研究法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中国哲学;方法论;刍议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哲学大致经历了三种方法论的转型。
第一,胡适、冯友兰在上个世纪早期提出了“以西解中”的方法。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借鉴实证主义的方法,对先秦中国哲学史料加以考证、裁剪、分析,将中国哲学的主题结构规定为宇宙论、知识论、人生哲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
冯友兰在30年代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中说:“今欲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
”第二,50至80年代,阶级分析的方法成为大陆中国哲学研究的最为主要的方法。
任继愈说:“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在研究哲学史的时候要坚持阶级分析。
”张岱年也说:“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史,必须运用阶级分析方法。
”第三,港台的“融会中西”的方法。
上世纪50年代以后,港台一批学者为开出中国文化的新面貌,主张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基础上,融会西方思想。
中国哲学论文范文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题目
中国哲学论文范文中国古代哲学论文题目中国哲学以独特的学术发展理路而在人类文明文化史中独具一格,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哲学论文范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国哲学论文范文篇一反思中国哲学的理路摘要:中国哲学以独特的学术发展理路而在人类文明文化史中独具一格,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这种独特理路不能仅仅作为“独特”而存在,否则,就像珍禽一样,只具有参观价值,岂不可悲?因此,必须经过反思和批判让世界认识到它的价值之所在。
该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反思。
关键词:创新;中西比较;出路1.创新中国哲学到底如何创新?这是每一个中国学者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中国哲学是一个以注释圣贤经典为独特发展理路的哲学。
”这句话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中国哲学是哲学;中国哲学是具有特色的哲学;中国哲学的特色是注释;注释的是圣贤经典。
下面逐条分析:我们不引入西方哲学家站在西方哲学的立场上的评价,我们承认中国哲学是哲学,承认了这一点,2、3点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
那么,圣贤经典为何?先秦诸子,特别是以儒、道两家影响最大。
我认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思想直接决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生活模式以及伦理观念。
而对他们的著作的解读成了后来思想者的主要工作,这种传统在儒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既然以注释作为其独特的学术发展理路,那么,所谓“创新”也只能在经典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的解释,这种解释是否能为人所接受要依赖于解读者对经典的把握程度,否则,就会被指责为误解、误读。
这种观念极大的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创新能力,他们一直想恢复圣贤之“原意”,然而,到底是否有“原意”?圣贤真的说出了他们的意图,他们真的意图了他们所说的么?没有人反思这个问题。
其实,文本一旦产生,就成了既不同于物,也不同于心的另外一种东西,独立于作者,提供了巨大的意义解读空间。
如果在这么广阔的意义空间中只寻求所谓“原意”,岂不是一种最大的误读么?再者,“原意”是不存在的,说什么是作者之原意呢?他意图的还是他写下的?这中间有很大差别,书写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无法真正写出我们意图的东西,通常是What we say is not what we mean;what we meanis not what we say.因此寻求恢复“原意”的努力其实恰恰误解了“原意”,作者肯定说出了他自己意识不到的东西,而对这些东西的揭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2)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2)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篇2浅析中国哲学的价值论转向近代来,东风渐进,世界范围内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已经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
肇始于西方哲学界的价值论转型也早在20世纪初就影响到了东方,新中国成立前罗素、杜威来华讲学之际就带来了价值哲学的内容,但在那个救亡图存的动荡年代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又由于各种政治因素,价值哲学被当作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遭到批判和摈弃。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真理标准大讨论的热烈进行,人们的思想获得了较大的解放,价值论开始被我国哲学界接受,并引起了极大的研究热情,一时之间成为影响广泛的显学。
1 价值论在中国哲学界获得重视的原因价值论于改革开放后在我国获得的热烈关注和迅猛发展绝非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具有其自身的必然性的,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客观的运行轨道和发展趋势所共同作用的结果。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改革开放对人们思想的极大地解放作用。
如果没有思想的解放,长期以来的“左”倾狭隘僵化思想的彻底清算,价值哲学乃至任何西方现代哲学思想都不可能被中国哲学界接受。
改革开放后政治和经济政策的拨乱反正,为哲学研究提供给了宽松的环境和研究的资源和通道,价值哲学正是在这种高涨的文化引进中进入中国的。
其次,价值哲学的主题正好回应了改革开放后社会大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和冲突,人们期待通过对价值问题的研究来解释这种转型时期思想观念的混乱和困惑,价值哲学的现实功用性在这次研究热潮中体现的很明显。
在这种历史变革时期,新旧价值观念冲突交替,多元价值纷纷应运而生,人们迫切需要在这种困惑中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寻找合理的理论支撑。
所以说中国的价值论转向根本原因是内源性的,是中国现实和历史发展的内在需要。
再次,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文化交流的热潮。
冷战后期两极对立有所松动,文化交流渐成趋势,我国也在改革开放后加入了这股潮流。
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中国哲学论文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篇一中国哲学渊源流长,博大精深。
前者是就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而言,其源头可追溯到《周易》,纵贯五千年;后者是就中国哲学的组成结构,中国哲学一分为三,儒道释三分天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然而,在中国哲学史上若仔细推敲分辨,在儒道释组成的中国哲学结构中,道家哲学应占主导地位,儒释处于从属、补充地位。
对此,台湾大学陈鼓应先生《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一文已主张在先,正如张岱年所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大贡献是开创了哲学本体论”,不仅如此,道家也开创了宇宙论,独特的认识论及人生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安徽大学孙以楷在其主编的六卷本《道家与中国哲学》序言中指出:“中国哲学的根是道家哲学,主干是儒道互补”,该书将道家哲学放在中国哲学史长河中加以考察,即考察道家哲学形成的基本理论及它对儒、墨、名、法、阴阳、佛家的影响,论从史出。
沿着这一思路,我们来探讨中国哲学的精神或是中国哲学的特征。
中国哲学精神之一:“源头早慧”开头说过中国哲学起源于《周易》,它被称为道家“三玄”之一,可综观国内中国哲学史,没有一部明确指出这一观点。
华东师大丁彦祯主编的《中国哲学史》认为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易经》的“阴阳观”、《尚书》的“五行”观,然而《周易》包含丰富的哲学思维与哲学思想,该书没有深入全面地阐述。
李存山在其《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一书的绪论也认为:“如果说《易经》中有哲学思想,也只是‘卜筮之书’中哲学思想萌芽”,其理由之一是“在其64条卦辞、384条爻辞中除‘鸣鹤在阴’外竟无‘阴阳’思想的痕迹”,这与张立文在其所著《周易思想研究》所主张的“《易经》中‘一’、‘--’符号,后来都称其‘阳爻’和‘阴爻’,但其原来的意义是否代表‘阴与阳’,在《易经》中找不到根据”的观点如出一辙。
由此我认为这两位先生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周易》义理,过于执着于《周易》书面文字。
哲学有关的论文题目中国哲学论文题目
哲学有关的论文题目中国哲学论文题目中国哲学论文题目:1.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2.中国哲学的马克思主义视域研究3.中国哲学范畴的基本特征(可选一对范畴来分析)4.儒道墨法价值观之比较5.《坛经》的心性论6.王阳明贺麟知行学说比较研究7.中国的“语言”哲学(1)以《论语》为例(2)以《道德经》为例(3)以“言意之辨”为例8.《孟子》理想人格的哲学分析9.朱熹的分殊思想研究10.儒家思想(或道家、墨家)的现代价值: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视角11.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12.中国传统人文精神13.儒学与宗教的关系14.儒家的和合思想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15.儒学与全球伦理1.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2.中国哲学的马克思主义视域研究3.中国哲学范畴的基本特征(可选一对范畴来分析)4.儒道墨法价值观之比较5.《坛经》的心性论6.王阳明贺麟知行学说比较研究7.中国的“语言”哲学(1)以《论语》为例(2)以《道德经》为例(3)以“言意之辨”为例8.《孟子》理想人格的哲学分析9.朱熹的分殊思想研究10.儒家思想(或道家、墨家)的现代价值: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视角11.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12.中国传统人文精神13.儒学与宗教的关系14.儒家的和合思想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15.儒学与全球伦理16.老子的辩证法思想研究17.庄子的自由观18.孟子、荀子人性论思想比较研究19.先秦至两汉的真理观20.魏晋言意之辨的哲学价值21.朱熹的“格物致知”说研究22.王守仁的“致良知”说(从本体到工夫: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研究)23.明末清初实学思潮再评价24.章太炎(炳麟)的“俱分进化论”25.孙中山“知难行易”说的现代价值26.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27.《国语》中的“和”思想研究28.《论语》“仁”的多元阐释29.“蝴蝶梦”与庄子哲学的意境30.《庄子》中人物形象的哲学隐喻31.孟子与告子人性善恶论争的伦理意蕴32.《论语》的“言”“语”伦理思想研究33.老庄的本体思想比较研究34.《盛世危言》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建构35.《墨子》的伦理思想研究36.中国“孝”文化传统的现代转换37.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38.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说与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39.郭店楚简的思想价值(也可选取其中的一篇进行研究)40.论《易传》的辩证法思想41.论禅宗的“顿悟成佛”论42.论牟宗三“智的直觉”的观念43.中国传统哲学与21世纪中国哲学44.和谐:《洪范》的政治哲学45.《国语》的和同哲学46.价值论视野下孟子和告子人性论的分歧47.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朋友哲学48.“欲”与“仁”:《论语》关于“欲”的哲思49.韩非子《五蠹》的哲学价值50.自然境界论以冯友兰为核心51.道德境界论以冯友兰为核心52.功利境界论以冯友兰为核心53.宗教境界论以冯友兰为核心54.冯友兰和唐君毅人生境界论比较55.梁漱溟的科学观56.梁漱溟的自由观57.梁漱溟的国家观58.什么是科学胡适的科学观。
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体系的重构论文
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体系的重构论文一、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特点作为社会存在的主体,人这一生物自诞生以后就面临着一个问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人类社会始终在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的过程中进展。
人与其他动物不同,人永久不会满意现有的生存状态,总是在追寻更高层次的存在。
这是人类的哲学本性,即不断追寻人类进展的终极。
这也构成了任何一个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
当前科学日益兴盛,但是仍旧解决不了这个重大的命题,而且好像离人类的终极关心越来越远。
虽然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在对人的商量上存在方式上的差异性,但是其本质目的都是一样的。
从西方哲学的角度来看,其对于世界的认知主要以“本体论”为主。
[1]西方哲人一般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来构建高于外表世界的虚拟世界,即世界上全部事物存在的本质世界。
从西方哲学的构建方式看,西方哲学都是通过规律模型构建的,不属于任何世界实体,从而表达了西方哲学家的终极追求。
自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和毕达哥拉斯等人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之后,经过康德和黑格尔等人的进展和完善,西方哲学已经进展到了其高峰,大大促进了科学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
同时,西方哲学目前也面临着其进展中的逆境,许多西方哲学家陷入唯心主义的陷阱中不能自拔。
而与此相对,中国传统哲学则不存在这些问题,由于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哲学从来都不为科学和思想解放而服务,而是关照人的生存问题。
先秦有名思想家老子自其著作《道德经》问世之后,各种“道”的思想纷纷涌现。
中国古人从不以规律思维作为思索方式,而是通过“悟道”的方式来实现终极抱负。
可以说“道”的思想是我国传统哲学甚至传统文化的根本思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都是由“道”而来。
中国传统哲学讲究“天人合一”,这与西方的本体论截然相反,但是其同样具有追寻世界根源和终极的目标和作用。
依据老子的“道”的思想及其他思想家的学说,“道”是世界存在的根源,任何事物都是由“道”而生,随“道”而变。
“道”既可以包罗万象,囊括天下于其中,也可以微小如尘,任何事物中都有“道”的存在。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题目
.精品文档.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题目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哲学的论文题目有哪些呢?下面是带来的关于生活中的哲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生活中的哲学论文题目一:哲学概论1. 哲学的价值2. 中西哲学的差异(从本体论视角、认识论视角、价值观视角、范畴论视角、语言学视角、人生观视角等进行一个限定)3. 本体论与方法论的关系研究4. 反形而上学研究5. 海德格尔的哲学观6. 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观7. 吾心即宇宙和存在就是被感知比较研究8. 黑格尔和朱熹关于理的思想比较研究9. 高尔基亚的三个哲学命题研究10. 哲学何谓生活中的哲学论文题目二:西方哲学1. 古希腊哲学的主题及其逻辑嬗变2. 自然状态说的哲学价值3. 斯宾诺莎的自由观4. 康德的主体性思想.精品文档.5. 黑格尔关于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一致的思想6. 康德哲学的哲学史地位7. 黑格尔哲学的哲学史地位8. 休漠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批判9. 笛卡儿哲学对西方哲学二元思维方式(即主体与客体)的影响10. 试比较经验论和唯理论11. 奥勒留的哲学智慧12. 恩披里克的怀疑论哲学13. 斯宾诺莎的伦理思想14. 海德格尔的良知经验及其阐释生活中的哲学论文题目三:逻辑学1. 类比推理与创新思维2. 先秦名辩学思想研究3. 墨家逻辑思想研究4. 亚里士多德逻辑思想研究5. 弗雷格逻辑思想研究6. Constants and Vanables (常项与变项)7. Propositions and Propositional Functions (命题与命题函项)8.Operators and Quantifiers (算符与量词)9.the logistic method (逻辑斯谛方法).精品文档.语形与语义) 10.Syntax and Semantics (11. 穆勒的名称理论12. 皮尔士的三种推理类型13. 莱欣巴哈的日常语言分析14. 论空名称15. 论定义。
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哲学论文(一)
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哲学论文(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业,世界上各个国家都非常注重。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的哲学,在中国古代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仁政”、“天命”、“道德经”、“孔子儒学”四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哲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仁政”“仁政”,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念,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
孟子说:“仁者人也,而不仁者非人也。
”这句话说明,“仁政”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
这一概念贯穿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并对现代中国政治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与“仁政”理念是有联系的。
二、“天命”“天命”一词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广泛使用,它体现了中国人宏大的历史视角。
孔子认为:“天生德于予,后天弗得也。
”这句话说明,“天命”既有超然的神秘性,也有具体的现实性。
中国古代哲学将“天命”与“治理国家”联系在一起,把国家与天地万物的运转联系在一起。
现代中国对“天命”的认识,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认为中国经历了一系列低谷和挫折,这是天命鲜明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
三、“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代表作之一,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曾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并对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产生重要影响。
其中“道”的概念是其核心,提出了“道”是天地之根本,人类之本源,它融汇了儒、道两种思想。
现代中国学者把“道德经”作为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资源,加以研究,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研究体系作出了贡献。
四、“孔子儒学”“孔子儒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之一,它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其核心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其基础。
孔子认为,修身及为治学之本,只有好好学习知识,才能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
现代中国强调“人才兴国”、“人民至上”等观念,表明“孔子儒学”一直在对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古代哲学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对待中国古代哲学的态度,有人认为应当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有人把中国的落后完全归咎为传统的哲学思想,主张全然抛弃中国古代哲学而全盘西化。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篇一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人生对待中国古代哲学的态度,有人认为应当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有人把中国的落后完全归咎为传统的哲学思想,主张全然抛弃中国古代哲学而全盘西化。
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正如古人所云:“东海西海,心同理同。
”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哲学思想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在一定阶段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我们必须肯定它们的存在,以平等的眼光来审视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
对待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更应当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纵览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史,儒、道、佛三家的哲学思想不断地斗争、融合,其他如墨家、法家等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主流的哲学思想。
对于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哲学思想,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而对于有些内容,我们亦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中有用的部分,使之成为对今天有所助益的思想要素。
一纵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我们基本可以理清中国古代哲学具有以下特征。
(一)注重人生。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往往从生活的实践出发,来研究各种哲学问题,所以特别注重对人生的研究。
儒家哲学重所讲的心、性、情、意、良知等都表示出对人生、人性,以及对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所关注的理想的人生境界——逍遥与解脱,向往着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佛家追求成“佛”,将达到涅槃境界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两千多年来,对人生的审视,对人的自我追求的关注,始终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孜孜以求的核心问题。
(二)注重践履。
知与行的关系向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中国古代的哲学成就不仅仅表现在理论方面,更体现在这些理论的践行上。
中国哲学论文命题(2)
中国哲学论文命题(2)中国哲学论文范文篇二试论佛教哲学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影响佛教与____、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其基本教义是,把现实断定为“无常”“无我”“苦”等,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以及个人生活都充满着苦难,整个现实世界是苦难的集合体。
造成苦难的原因不在客观环境,也与社会制度无关。
完全在于人类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自身,即所谓“惑”、“业”所致。
只有依照佛教指引的道路去进行宗教训练,彻底改变世界观,才可以超出生死轮回报应,得到彻底解脱。
这种最后的精神解脱境界就叫做“涅槃”。
这些道理内含在“五蕴”、“四谛”等最基本的教理之中,成为以后佛教各派教义的基础。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发展成为中国的佛教,而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
所以佛教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初始期是外在的,其后则逐渐转变为内在的了。
也就是说,佛教也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甚至在某些历史时期成为中国哲学的主体部分。
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
一、佛教哲学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容,同时又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两汉以前,中国哲学的发展与古代的传统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在魏晋以后,中国哲学在儒、释、道的冲突与交融中发展演变,最终形成以儒、释、道文化为主体的哲学系统。
佛教哲学自两晋的格义化、玄学化,逐渐影响中国哲学,到隋唐佛教哲学高度发达,在中国哲学史上大放异彩。
二、有利于真正打破儒术的“独尊”在中国的哲学传统中,儒术被独尊。
尽管中国的历史上有过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以及后来如唐朝也出现过极其短暂的儒、道、释三者鼎立的时期,但是自汉代以来基本上奉行的是“独尊儒术”。
其实,宗教是人类思想意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
有人曾把人的思想意识分为三个版块,即科学、哲学、宗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论文范文中国古代哲学论文题目
中国哲学以独特的学术发展理路而在人类文明文化史中独具一格,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哲学论文范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国哲学论文范文篇一
反思中国哲学的理路
摘要:中国哲学以独特的学术发展理路而在人类文明文化史中独具一格,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这种独特理路不能仅仅作为“独特”而存在,否则,就像珍禽一样,只具有参观价值,岂不可悲?因此,必须经过反思和批判让世界认识到它的价值之所在。
该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反思。
关键词:创新;中西比较;出路
1.创新
中国哲学到底如何创新?这是每一个中国学者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中国哲学是一个以注释圣贤经典为独特发展理路的哲学。
”这句话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
中国哲学是哲学;中国哲学是具有特色的哲学;中国哲学的特色是注释;注释的是圣贤经典。
下面逐条分析:我们不引入西方哲学家站在西方哲学的立场上的评价,我们承认中国哲学是哲学,承认了这一点,2、3点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
那么,圣贤经典为何?先秦诸子,特别是以儒、道两家影响最大。
我认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思想直接决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生活模式以及伦理观念。
而对他们的著作的解读成了后来思想者的主要工作,这种传统在儒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既然以注释作为其独特的学术发展理路,那么,所谓“创新”也只能在经典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的解释,这种解释是否能为人所接受要依赖于解读者对经典的把握程度,否则,就会被指责为误解、误读。
这种观念极大的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创新能力,他们一直想恢复圣贤之“原意”,然而,到底是否有“原意”?圣贤真的说出了他们的意图,他们真的意图了他们所说的么?没有人反思这个问题。
其实,文本一旦产生,就成了既不同于物,也不同于心的另外一种东西,独立于作者,提供了巨大的意义解读空间。
如果在这么广阔的意义空间中只寻求所谓“原意”,岂不是一种最大的误读么?再者,“原意”是不存在的,说什么是作者之原意呢?他意图的还是他写下的?这中间有很大差别,书写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无法真正写出我们意图的东西,通常是What we say is not what we mean;what we meanis not what we say.因此寻求恢复“原意”的努力其实恰恰误解了“原意”,作者肯定说出了他自己意识不到的东西,而对这些东西的揭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寻求“原意”的努力使得中国哲学自身缺乏有力的批判和反思能力,后来人对前人的批判只是指出前人在多大程度上“背离”了圣贤之“原意”,没有说出自己的回应的努力,总是“托古言志”。
然而,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即那种由易学精神充分体现的“大宇宙”视野以及历代思想家一直追求的“成圣”“成贤”的生命境界的提升直到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是对生命人生的了悟,从来都与认识论无关;从一开始就参透了人生宇宙的一体合流之道,这是西方人绕了很大的一个圈子才体会到的。
不过,他们经历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造就的昌明的科学成果,当然也经历了科学成果带来的严重问题,但是,经过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他们已经能够在自己文化内部找寻解救之道,显然与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以提高生命境界至上追求具有很大的不同。
当然,这里不能说哪种文化优劣的问题。
但是,由两种文化产生的文明是可以有标准来评价出其高下的。
这一点将在后面详尽阐述。
2.中西哲学的比较
“比较”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两种在同一范畴级别的东西或人难免碰到比较的处
境,中西哲学以前面临过,现在面临着这个问题,将来很有可能继续面临这个问题。
但是,由于两种哲学的异质性使得我们必须先问这个问题:比较如何可能?然后,若可能,采取何种视角何种方式进行比较?比较的意义、意图何在?
我们必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中西哲学是异质文化的产物,不同的精神气质、不同的发展理路,甚至有不同的问题。
这使得很难把握比较二者的分寸,不留神就会陷入用其中一种哲学来否定另一种哲学的境地。
因此,要选择一个很好的立场。
如何选择呢?设想我们比较猫和狗两种动物,比较的前提是它们同属于哺乳动物,我们在“哺乳动物”这个高一级的范畴内比较猫和狗两个次一级范畴,能够看出猫之为猫的特色之处和突出特点。
再设想我们比较猫和桌子,有意义么?猫和桌子甚至没有共同点,所谓比较就只是分别列举猫和桌子各自的属性而已,不能通过二者的比较使得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猫的特点,这不是真正的比较。
因此,中西哲学比较的前提也必须是中西哲学的共同、共通之处,在这种共同、共通的基础上再谈比较才来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否则,就像比较猫和桌子一样荒谬不堪。
二者是否有共同、共通之处呢?有,同是人类文化的产物,都关注过一种怎样的生活。
但是,差别从诞生之日起就产生了,两种哲学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伦,以及人与万物在宇宙大背景下的和谐相处,最高境界当然是天人贯通之道。
这一点在《易传》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大衍筮法”通过蓍草这种祖先认为有灵性的植物进行占筮,向全幅视野下的宇宙开放,感通天、地、人三才的格局,纳入阴阳二气以及由阴阳二气生发的宇宙万有,宇宙万有都存在于宇宙大化的特定时段——四时、年月等,通过感通就进入了与宇宙大化一体无隔的生命状态以及对未来了如指掌的精神豁然状态。
这种初始状态体现的精神使得中国哲学表现出向原点回归的圆而神的品质。
西方哲学自发端之处就有一种知识理性的倾向,苏格拉底将人的道德理性的建构诉诸“知识理性”。
“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当然这里的“知识”、“认识”不同于由笛卡儿开始的二元对立模式下的“知识”和“认识”,也决不同于中国哲学的内省工夫。
后来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的真正开端。
亚里士多德一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道出了整个西方哲学的精神——不断的超越。
西方哲学家们在很长时间内都把对真理的追求作为自己的目标,把确定性作为知识的坚固基础,现在他们已经意识到这种思维模式的巨大缺陷,于是对传统哲学展开了猛烈批判,试图寻求走出这种思维模式的出路。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是一个国家概念,而“西方”则是一个地域概念,这种比较可能会遭到很多非议。
我们可以自豪于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但是我们要看到,今天传统的东西已经所剩无几,因此,我们必须反思这种文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如果中国哲学以及传统思想只是在线装书中存在的东西,那么她的生命力已经很脆弱了。
3.中国哲学如何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华文明遭遇西方文明是第一次遭受异质文明的冲击,之前的佛教还是同属东方文明的范畴,因此没有对中华文明造成什么影响,反而以独特的存在形式在中国发展壮大。
前面提到了文化与文明的不同,这里具体展开一下:
作为文化中西没有优劣之分,但是文化造就的文明可以做出高下的衡量,标准是人的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表现。
一种文明如果能够为人提供更多的闲暇时间和生活、思想空间,我们可以断定这种文明的质量要高,因为这种文明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从这个角度看——这个角度是具有很大合理性的——很明显,西方文明的质量要高。
中国有很多人,特别是一些知识分子阶层,抱有一种“优雅”的怀旧情结,思念所谓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声称羡慕中国农民那种“无忧无虑”的“浪漫”的田间地头的生活,自己却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一切便利,如果真的让他们回到那种生活,他们大多是不愿意的,对以西化为特色的现代化的批判不能通过回复所谓“前现代”状态而彻底完成,不能一味追忆逝去的东西,而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
中国和西方都在批判现代化,中国如何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很明显发出声音不是说再建古代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而是要使得世界上能有更多的人发现中国传统思想的可贵,并且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发展出有助于全球问题解决的路径,才不至于出现在世界哲学会议上没有中国人的声音的悲哀局面。
西方社会对现代性的批判产生了后现代主义,但是后现代的破坏性以及消极的特征不能提供令人满意的方案,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很多可贵的思想,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另外一种积极的批判。
然而,如何找到这样一个路径是最大的问题,是当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务。
出路还得从圣贤经典中发掘,但不再是紧紧追索圣贤原意的解读,而是创造性的“误读”,譬如,《庄子》一书的最独特之处不在于他表达了什么思想,而在于庄子的言说方式本身,完全可以对庄子进行这种暂时剥离内容创造性的“误读”,因为哲学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言说方式的选择,语言可以成为思想的桎梏也可以成为思想的完美表达,因此找到自己的言说方式就是创造性的重要一步。
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以优美的对话体为特色,后又经历了近代多种形式,有几何公理式的也有其他一般论文文体,德国古典时期哲学职业化之后哲学著作的书写与其思想一样枯燥、严谨。
尼采反对传统哲学的武器除了其思想本身之外还有其一反传统的写作方式,他采用格言式的表达,使得哲学思想再次灵动鲜活起来;海德格尔一生都在寻求自己独特的言说方式,他知道“语言是存在的家”,认为只有艺术和诗才能真正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并且也写了很多诗歌,尽管被诗人们认为是蹩脚的,不过我们可以从海氏的努力方向获得启发。
语言一旦选定就会携带着思想向前流淌,至于是否顺畅取决于二者的协调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处之所以剥离思想和语言,即内容和形式,是为了强调语言对于创造的重要性,实际上,内容和形式永远无法分离,不是想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思想就可以用什么样的语言的,思想的特质也能制约语言的选择。
不过,我们可以在这种“短暂”的剥离中获得启发,因为出路通常在普通判断认为没有出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