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持续雾霾天气的出现,“生态文明”越来越多地出

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

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

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

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这一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

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它是迄今

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向更高文明形

态的必然选择,人类从顺服、敬畏自然到盲目的征服自然,必然要走向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合理状态。应当看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人口

剧增、粮食紧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欠衡、贫富差距扩大化等诸多生态问

题和社会问题。选择生态文明道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时代

潮流,已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三、建设生态文明面临的重大挑战

1.我国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一方面,我国历来是世界人口大国,这一点不容忽

视。尽管我国从建国初期就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仍

然使我国人口每年急剧增长。另一方面,人口的素质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人口的

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

2.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突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源能源。近几

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同时,由于长期粗放增长,

导致我国资源的保障能力快速降低,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屡见不鲜,资源

能源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的瓶颈作用日益显着。虽说我国地大物博,资源总量较大,

但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对不足,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资源短缺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3.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为了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一些地区由于无序开发和高强

度的人类活动,导致因盲目开发带来的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多,适宜人类生存

和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少,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森林生态功能衰退;草地退化,

湿地萎缩;水土流失逐年严重,土地沙化和石漠化加速,沙尘暴现象频现;水资源

短缺和水污染日益严重;大气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有害外来物种入侵频繁,

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各类自然资产损失与自然灾害造成的

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日益增大。

四、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建设生态文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要渗透到物质、制度、思想等诸多层面,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节约资

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

自然生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

环境相协调,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

可持续发展。在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既是发展问题,又是民生

问题,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对的重大挑战。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

倡导绿色消费,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活动的重要条件,引导公众自觉选择节能环保、低碳排放的消费模式,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按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探索构建污染源防控体系,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着力构建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要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强化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政策,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产业和贸易等经济手段,改变资源低价和环境无价的现状,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的补偿机制、投入机制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注重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的协调配合。可考虑改革和完善资源税制度,研究开征环境税,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税收导向。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制定实施财政政策、开展财政工作中,要更加注重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增加“三农”投入,加大推动自主创新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力度,抓紧落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扶持突破关键技术,支持发展环保产业、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5.加快污染防治,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要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等工作,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境监管制度,健全环境监管体系,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要推动全社会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要广泛宣传环保理念,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普及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要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把节能环保当作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提升企业社会形象的大事要事切实抓紧抓好。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生态文明作为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而中国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思想的飞跃,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精心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