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一课本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解释归纳
高一上册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总结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体,其表达方式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包括词汇、语法结构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在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和阅读文言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高一上册语文中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进行总结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实词的特点1. 实词的定义实词是文言文中起着独立意义并能够独立成句的词语,它们是文言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具体的概念和信息。
2. 实词的分类(1)名词:表示人、事、物等客观存在的名称,如“天地、人民、山水”等。
(2)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语,如“行、笑、思”等。
(3)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特征的词语,如“美、好、大”等。
(4)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表示时间、地点、程度等概念,如“已、徐、甚”等。
(5)代词:用来代替名词的词语,分主、宾两种,如“吾、我、尔、之”等。
3. 实词的作用实词在句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单独构成句子,也能够在句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承担着不同的语法功能。
二、虚词的特点1. 虚词的定义虚词是文言文中起连接、修饰、衬托等作用,本身没有独立意义的词语,主要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等。
2. 虚词的分类(1)介词: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如“于、在、之”等。
(2)连词:连接词语、短语、句子等,如“而、乃、则”等。
(3)助词:在词语或句子中起连接词语、修饰、语气等作用,如“也、乎、之”等。
(4)叹词:表示说话者的感情、情绪等,如“噫、嘻”等。
3. 虚词的作用虚词在文言文中承担着连接、修饰、语气等功能,通过与实词相结合,使整个句子的结构更加完整、丰富,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说话者的意图和情感。
三、实词和虚词的关系1. 实词和虚词的搭配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经常进行搭配,实词作为主体承载着语义内容,而虚词则通过连接、修饰等方式与实词相结合,共同构成完整的句子和表达意义。
2. 实词和虚词的语法功能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起着不同的语法功能,实词通常充当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承载着句子的核心语义,而虚词则负责连接、修饰、衬托等辅助功能,使句子结构更加完善。
必修1文言实词知识归纳(完整版)
必修1第二单元文言实词归纳四.《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重要词语的含义1.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2. 若不阙.秦(阙:quē侵损,削减)3.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4. 晋军.函陵(军:驻军)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假如)6.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犹:尚且)7.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8.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既:已经)四.一词多义1.鄙①越国以鄙远(边邑,这里用作动词)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庸俗,鄙陋)③孔子鄙其小器(看不起,轻视)2.许①许君焦、暇(答应,允许)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赞同)③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约数)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表处所)3.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②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含蓄,深奥)③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小,微小)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寸的百万分之一,常喻指细小的事情)⑤见微知著(成语)(隐蔽,不显露)4.封①既东封郑(疆界,这里用作动词)②又欲肆其西封(疆界,名词)③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匣子)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封存,动词)五.《荆轲刺秦王》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yuè)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5.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6.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7.卒起不意(“卒”通“猝”)二、古今异义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常见错误与纠正方法
词义理解错误: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异结合上下文理解 句式理解错误: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 语法理解错误:注意文言文中的语法特点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翻译不准确:注意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翻译时要准确表达其含义
实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翻译技巧:直译、 意译、增译、减 译、换译等
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掌握文言文阅读方 法如逐字逐句阅读、整体把握等
文言文翻译技巧
忠实原文: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和 情感
翻译原则与标准
保持风格: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 特色如文言文的简洁、典雅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通顺流畅:译文要通顺流畅符合现 代汉语的语法和表达习惯
适当增删: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根据 需要适当增删内容以使译文更加通 顺、完整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化价值: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 值和历史价值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语言特点:文言文具有简洁、典雅、 含蓄的特点常用于表达思想、情感 和观念
学习意义: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古 代文化、历史和思想提高语言表达 能力和文学素养
文言文阅读理解
理解文言文句子含义
添加副标题
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文言文基础知识
03 文言文阅读理解
04 文言文翻译技巧
05 文言文写作指导
06 文言文综合练习
添加章节标题
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文词汇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 词等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梳理①边陲(例:越国以鄙远。
)②卑微、不尊贵(例:鄙人无以报效。
)③轻视、贬低(例:鄙视他人的努力。
)3.缺①不足、欠缺(例:共其乏困。
)②减少、削减(例: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利①好处、利益(例:___。
)②利用、得到好处(例:利用自己的优势。
)5.厌①满足、饱足(例:___,___。
)②厌恶、不喜欢(例:厌倦了平淡的生活。
)二)虚词:1.共①共同、一起(例:共同完成任务。
)②供给、提供(例:共其乏困。
)2.与①和、跟(例:与人为善。
)②给予、赠送(例:与___。
)3.以①表示手段、方式(例:以诚待人。
)②表示条件、前提(例:以和为贵。
)③表示目的、结果(例:以无为有。
)改写: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充满古代汉语特色的文章。
其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都有所涉及。
在通假字方面,例如“已”通“矣”,“共”通“供”,“厌”通“餍”,“阙”通“缺”,“说”通“悦”等。
此外,古今异义也是文言语言中常见的现象。
比如,“贰”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示从属二主的动词,也可以表示数词“二”的大写;“鄙”可以表示边陲,也可以表示卑微不尊贵的意思。
在词类活用方面,名词可以作状语、动词,还可以表示使动和意动。
动词也可以作名词和使动。
形容词可以作名词和动词。
数词也可以活用为动词。
这些都是文言语言的特色之一。
最后,在一词多义方面,重要实词如“贰”、“鄙”、“缺”、“利”、“厌”等都有多种不同的含义。
虚词如“共”、“与”、“以”等也存在不同的用法。
总之,《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很好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语言现象。
10.非有诏不得上(指皇帝下达的命令,即诏书)。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向北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用匣子函封(名词作状语)。
③向上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
④象簸箕一样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
⑤马上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重点知识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重点知识烛之武退秦师1.实词:1) 且贰于楚也。
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2) 晋军函陵。
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军)。
3) 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意动,以……为边邑4)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动词,增加。
5) 敢以烦执事。
敢:怎敢。
6) 又欲肆其西封。
肆:动词,扩展。
7) 若不阙秦。
阙:使动用法,使……亏损,缺损。
8) 失其所与。
与:动词,结交。
9)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使……撤退10)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动,使……灭亡。
11) 阙秦以利晋。
利:使动,使……获利2.虚词:1) 之:a) 子犯请击之。
②代词,代秦军。
b) 许之。
②代词,(退秦)这件事。
(事)c) 公从之。
②代词,代佚之狐。
(人)d) 是寡人之过也。
③结构助词,的。
e)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2)以:a) 以其无礼于晋:①连词,因为b) 焉用亡郑以陪邻:②连词,表目的,来c) 越国以鄙远:②连词,表目的,来d) 敢以烦执事:③介词,拿,用3)而:a) 今急而求子:连词,表顺承,就,才。
b) 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指动作的方式。
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起连接作用,无意义d) 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竟然,却。
e) 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4)其:a)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郑国 )b) 君知其难也:(代词,它,这件事 )c) 共其乏困:(代词,他们,指使者)d) 失其所与:(代词,自己)e) 吾其还也:(语气词,表示希望或商量语气,还是) 5)焉:a)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无意义。
b) 朝济而夕设版焉:语气词,无意义c)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d) 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3.句式:A. 宾语前置句:1. 何厌之有?——有何厌?B. 状语后置句1. 以其无礼于晋——以其于晋无礼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佚之狐于郑伯言曰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C. 判断句:1. 是寡人之过也。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文言文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化和语言的重要窗口。
掌握这些文言文的知识点,对于提高语文素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的重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之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必修一中,常见的实词有很多,比如:1、“爱”:在《烛之武退秦师》中,“若爱重伤,则如勿伤”,这里的“爱”是“怜惜”的意思;而在“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中,“爱”则是“喜爱”的意思。
2、“鄙”:“越国以鄙远”中,“鄙”是“把……当作边邑”;“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里,“鄙”指“目光短浅”。
3、“兵”:“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是“兵器”;“沛公兵十万”中,“兵”指“军队”。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意义多样。
必修一中常见的虚词有:1、“而”:表转折,如“今人有大功而击之”;表顺承,“图穷而匕首见”;表修饰,“吾尝跂而望矣”。
2、“以”:作介词,“以其无礼于晋”;作连词,“越国以鄙远”;作动词,“皆以美于徐公”。
3、“之”:作代词,“公从之”;作助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作动词,“辍耕之垄上”。
三、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
必修一中的通假字如:1、“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四、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差异也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
例如:1、“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指外交使者,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等。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指那个人,今义指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指请客的主人。
五、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包括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等。
1、名词作状语,如“夜缒而出”,“夜”表示在夜晚。
高一语文必修一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在高一语文必修一的学习中,文言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掌握其中的实词和虚词,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提升阅读和翻译能力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必修一中常见实词和虚词的总结。
一、实词1、爱喜爱,喜欢。
如“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
爱护。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2、安怎么,哪里。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安稳,安定。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被表示被动。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通“披”,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4、倍加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草木的根或茎干。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本来,原来。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6、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鄙陋,目光短浅。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7、兵兵器,武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军队。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8、病疾病。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困苦不堪。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9、察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明察,了解。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0、朝早晨。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代。
“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11、曾曾经。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连……都……,竟。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12、乘驾,坐。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趁着,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
13、诚真心,真诚。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如果,果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14、除授予官职。
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以下是为您推荐的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 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 通假字1.《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若不阙秦皇岛阙,通“缺”,损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勾践灭吴(节选)》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三月释其政政,通“征”。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亿有三千有,通“又”。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魔厉,摩厉,通“磨砺”,切磋,磨炼。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歠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歠,通“啜”,给人水喝。
3.《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4.《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必勿使反反,通“返”。
5.《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涂有饿莩涂,通“途”,道路。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6.《劝学》虽有槁暴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二.古今异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文中是对秦穆公的敬称,不敢直接称对方时的婉转说法。
今义:掌管某些项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人的妻子。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古义: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古义: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今义:医生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死在野外尸体不能收殓埋葬。
今义: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
古义:原野。
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龋古义:男子。
今义:男女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9.今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概括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 ( 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 ( 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 ( 增添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 ( 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用于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 ( 用于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来往,共其乏困( 用于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①吾不可以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 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 ( 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 ( 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 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 ( 介词,拿、用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 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 兼词,“于之”,在那边)④将焉取之 ( 疑代,哪里 )“其”①以其无礼于晋 ( 代,国 )②君知其也 ( 代,件事 )③吾其也 ( 表商议或希望气 )注:思虑三中“若、、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累本上。
二. 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也已 ( 通“矣”)②行李之来往,共其乏困( 通“供”,供 )③秦伯 ( 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 ( 同“智”,理智 )三. 活用①晋函陵、秦汜南 ( 名用作,扎 )②既封 ( 封,疆界。
里用作,使⋯⋯成疆界)③若不秦 ( 使用法,使⋯⋯减少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形容作,害 )⑤越国以鄙 ( 名的意用法,把⋯⋯看作邑)⑥若亡而有利于君 ( 使用法,使⋯⋯亡 )⑦ 之武退秦 ( 使用法,使⋯⋯撤军 )四. 古今异①夫人 ( 古“那个人”,今“老婆”的尊称)②行李 ( 古“出使的人”,今“出所包裹”)五.特别句式(1)状后置 ( 介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而有利于君C.佚之狐言于伯(2)省略句A.晋 ( 于) 函陵 , 秦 ( 于) 汜南 ( 省略介“于”)B.( 之武 )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 省略主 )C.敢以 ( 之) 事 ( 省略介,以之 )(3)前置夫晋,何之有 ( “之”作前置的志)高一文文言知点小一、通假字1.秦王必臣,通“悦”, yuè,高。
必修一文言实词、虚词
文言文必修一梳理(一)劝学一、实词1、学不可以已(停止)2、金就砺则利(靠近,接近)草创未就(完成)诸侯各就国(回到封地)侯嬴乃谢客就车(登上)就极刑而无愠色(遭受)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快,引申为洪亮)4、而致千里(达到)则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送到)致意(表达)致食客三千(招引,引来)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牵连)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7、用心一也(因为)用之所趋异也(因为)二、虚词1、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引出对象)2、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吾尝跂而望矣(修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修饰/转折)顺风而呼(修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因果)蟹八跪而二螯(并列)3、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词)4、之青,取之于蓝(代词)輮使之然也(代词)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定中之间,无义)蚓无爪牙之利(定后标志)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译: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译:(二)师说一、实词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糊涂)3、作《师说》以贻之(赠送)二、常用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2、是故无贵无贱(所以,因此)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4、如是而已(罢了)三、虚词1、而人非生而知之者(承接)惑而不从师(转折)吾从而师之(承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列)小学而大遗(并列)则群聚而笑之(修饰)2、之古之学者必有师(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取独)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取独)圣人之所以为圣(主谓取独)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类,这一类)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作《师说》以贻之(代词)3、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代词)其皆出于此乎(推测,大概)其可怪也欤(多么)吾其还矣(祈使,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祈使,一定)其孰能讥之乎(反问,难道)4、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在)而耻学于师(向)于其身也(对于)其皆出于此乎(从)不拘于时(被)5、乎生乎吾前(在)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 6、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7、焉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四、常见文言句式翻译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译:2、不拘于时(被动句)译: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知识点是必须掌握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知识点: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表示了结的意思)。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___,___(厌,通“餍”,满足)。
4.___说,与___(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词1.若舍___以为东道主:古代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天则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代指使者,出使的人;今天则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代指那个人;今天则是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古代指离开;今天则是与来相对,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又令人欲肆其西封(表处所,在东边,在西边)。
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秦军___(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___(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边界。
名作意动,把……当作边界)。
②越国以___(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___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 ___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___(远,远地)。
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增加;薄,减少,削弱)。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
③ ___(形容词作使动,使……获利)。
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肆:①又欲肆其西封。
(扩大,延伸;动词)②筵肆设席(陈设,动词)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作坊,名词)④家贫无书,常游于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店铺,名词;成语:鲍鱼之肆;词语:酒肆)⑤肆无忌惮。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职业规划、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文文言文学习课内知识积累,指教材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完整word)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古:离开;今:与来相对,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三、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又令人欲肆其西封(表处所,在东边,在西边)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①既东封郑(封:边界。
名作意动,把……当作边界)②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增加;薄,减少,削弱)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③阙秦以利晋(形容词作使动,使……获利)(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①又欲肆其西封。
(扩大,延伸;动词)②筵肆设席(陈设,动词)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作坊,名词)④家贫无书,常游于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店铺,名词;成语:鲍鱼之肆;词语:酒肆)⑤肆无忌惮。
(放肆,动词)①蜀之鄙有二僧(边邑,边远的地方)②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③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庸俗,鄙陋,目光短浅)。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语文必修一课本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解释归纳
高一课内重点文言文复习1、木直中.绳:合于,符合2、金就砺.则利:磨刀石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泛的学习,广博的学习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明:明达5、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6、而见者远:但远处的人也能看得见7、假.舆马者:借助8、非利.足也:使……快9、而绝.江河:横渡;渡10、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性,禀性11、风雨兴焉.:兼词,在这里12、而.神明自得:表因果13、故不积跬步..:半步14、锲.而不舍:雕刻15、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16、用.心一也:因为1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藏身,托付古今异义18、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1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受通“授”教授20、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状语后置21、是故..无贵无.贱:因此无论22、吾师.道也:学习23、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语气,大概24、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25、或.师焉,或否焉:有的26、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学习27、师不必..贤于弟子:不一定28、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29、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30、少焉.:形容词词尾31、纵一苇之所如.:往32、倚.歌而和之:按着33、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意动用法34、顺流而东.也:东下,名词作动词35、固.一世之雄也:本来36、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然,简直37、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38、始指异.之:认为……奇异39、穷山之高.而止:最高峰形容词作名词40、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这样以后41、故为之文以志.:记42、萦青.缭白.:形容词作名词青山白水补充:1、輮.以为轮:使……弯曲2、虽有槁暴...:通“又”槁:枯暴:通“曝’晒干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检验反省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行形容词作名词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难道7、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般人8、而耻.学于师:以……为耻9、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11、或不.焉:通“否”不从师12、吾子不齿..:不屑一提13、圣人无常.师:固定的14、郯子之徒.:一类人15、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研究,学习1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赞赏赠送17、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越过18、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19、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20、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21、倚歌而和.之:唱和22、正.襟危坐:使……端正整理23、山川相缪.:通“缭”盘绕2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破攻下:斟酒横执长矛25、酾酒..临江,横槊赋诗26、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2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渔砍柴名词作动词28、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29、寄蜉蝣..于天地:像蜉蝣一样30、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轻易得到3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最终32、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果3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通”食”享用34、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怨:哀怨。
必修一文言实词、虚词
文言文必修一梳理(一)劝学一、实词1、学不可以已(停止)2、金就砺则利(靠近,接近)草创未就(完成)诸侯各就国(回到封地)侯嬴乃谢客就车(登上)就极刑而无愠色(遭受)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快,引申为洪亮)4、而致千里(达到)则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送到)致意(表达)致食客三千(招引,引来)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牵连)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7、用心一也(因为)用之所趋异也(因为)二、虚词1、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引出对象)2、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吾尝跂而望矣(修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修饰/转折)顺风而呼(修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因果)蟹八跪而二螯(并列)3、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词)4、之青,取之于蓝(代词)輮使之然也(代词)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定中之间,无义)蚓无爪牙之利(定后标志)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译: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译:(二)师说一、实词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糊涂)3、作《师说》以贻之(赠送)二、常用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2、是故无贵无贱(所以,因此)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4、如是而已(罢了)三、虚词1、而人非生而知之者(承接)惑而不从师(转折)吾从而师之(承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列)小学而大遗(并列)则群聚而笑之(修饰)2、之古之学者必有师(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取独)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取独)圣人之所以为圣(主谓取独)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类,这一类)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作《师说》以贻之(代词)3、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代词)其皆出于此乎(推测,大概)其可怪也欤(多么)吾其还矣(祈使,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祈使,一定)其孰能讥之乎(反问,难道)4、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在)而耻学于师(向)于其身也(对于)其皆出于此乎(从)不拘于时(被)5、乎生乎吾前(在)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 6、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7、焉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四、常见文言句式翻译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译:2、不拘于时(被动句)译: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小结(每课实词、虚词等)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尤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使毕使于前
沛公军(于)霸上。为(吾)击破沛公军。
具告(之)以事。竖子不足与(之)谋!
(汝)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将军战(于)河北
则与(樊哙)斗卮酒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副词,趁势,趁机)
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呢,也可不译,助词)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用在时间名词之后表示停顿,助词)
亚父者,范增也(用在名词之后表示提顿,并判断作用,助词)
相关成语
危在旦夕切齿拊心怒发冲冠图穷匕现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秋毫无犯劳苦功高
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此天子气也。
群臣侍殿上者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此亡秦之续耳
17.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18.令将军与臣有郤
19.因击沛公于坐20.皆为龙虎,成五采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三)古今异义词
1.行李之往来2.舍郑以为东道主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5.持千金之资币物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8.诸郎中执兵
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10.断其左股
与郑人盟函梁君臣之首
皆白衣冠以送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
籍吏民,封府库沛公军霸上
沛公欲王关中范增数目项王
道芷阳间行
3.形容词作动词
规律:形容词+动词,动词(介)+形容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课内重点文言文复习
1、木直中.绳:合于,符合
2、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3、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广泛的学习,广博的学习
4、则知明
..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明:明达
5、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6、而见者远:但远处的人也能看得见
7、假.舆马者:借助
8、非利.足也:使……快
9、而绝.江河:横渡;渡
10、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性,禀性
11、风雨兴焉.:兼词,在这里
12、而.神明自得:表因果
13、故不积跬步
..:半步
14、锲.而不舍:雕刻
15、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
16、用.心一也:因为
1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藏身,托付古今异义
18、古之学者
..必有师:求学的人
19、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受通“授”教授
20、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状语后置
21、是故
..无贵无.贱:因此无论
22、吾师.道也:学习
23、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语气,大概
24、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
25、或.师焉,或否焉:有的
26、小学
..而大遗:小的方面学习
27、师不必
..贤于弟子:不一定
28、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29、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30、少焉.:形容词词尾
31、纵一苇之所如.:往
32、倚.歌而和之:按着
33、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意动用法
34、顺流而东.也:东下,名词作动词
35、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36、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然,简直
37、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
38、始指异.之:认为……奇异
39、穷山之高.而止:最高峰形容词作名词
40、然后
..知是山之特立:这样以后
41、故为之文以志.:记
42、萦青.缭白.:形容词作名词青山白水
补充:
1、輮.以为轮:使……弯曲
2、虽有槁暴
...:通“又”槁:枯暴:通“曝’晒干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已:检验反省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行形容词作名词
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难道
7、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般人
8、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9、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11、或不.焉:通“否”不从师
12、吾子不齿
..:不屑一提
13、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14、郯子之徒.:一类人
15、术业
..有专攻.:学问和技艺研究,学习
1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赞赏赠送
17、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越过
18、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19、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
20、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21、倚歌而和.之:唱和
22、正.襟危坐:使……端正整理
23、山川相缪.:通“缭”盘绕
24、方其破.荆州,下
..江陵:攻破攻下
:斟酒横执长矛
25、酾酒
..临江,横槊赋诗
26、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27、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打渔砍柴名词作动词
28、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
29、寄蜉蝣
..于天地:像蜉蝣一样
30、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轻易得到
3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最终
32、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果
3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通”食”享用
34、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怨:哀怨。
慕:眷恋
:余音:尾声。
袅袅(niǎo):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35、余音袅袅
....
:舳舻(zhú lú):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旌旗:战旗
36、舳舻
..蔽空
..千里,旌旗
37、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38、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遍
39、引觞满.酌:形容词作动词,加满
40、颓然
..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
41、颓然就.醉古义:接近;今义:就是
42、攒蹙累积
..: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
4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义:从前;今义:朝
44、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45、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46、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7、故为之.文以志:指示代词,这
重点句子翻译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木头直的符合拉直的墨绳,用火烤使它弯曲成车轮,木材的弯度(就)符合圆规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的原因,是人工以火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的。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
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於吾乎!
我学习道理,哪里知道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8、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的人,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那些道理,替人解释疑惑的人
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地方。
1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那个人与那个人年龄相近,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使人感到羞愧,以低位高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
1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得知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1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任凭苇叶般的小船越过茫茫的万顷江面。
1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1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16、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我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1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像这江水不停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1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
19、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颜色
20、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心中想到了哪里,梦就到了哪里
21、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
它高高低低的态势,又显得高低起伏,有的像是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蚂蚁洞,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重叠到一起,没有逃脱隐藏的
22、悠悠乎与颢(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这景象多么旷远浩渺啊,我好像与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一道存在,而不能知道它的边际;这景象多么广阔壮观啊,我好像与大自然一道游览,却不知道它的尽头
23、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精神凝聚,形体得到解脱,和万物浑然一体,我这才认识到过去未曾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