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的驯化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狗的驯化史
狗,又称犬,古人认为“通而言之,狗犬通名,若分而言之,则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狗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之一,也是和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早在两万年前的中石器时代,狗已成为人们的伙伴了。当时成群的野狗跟着游猎的人群移动,捡食人们丢弃的动物残骨,并在人类进行狩猎时帮忙驱赶兽群。两个自然界的猎者——人与狗,从此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一万多年之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猪、羊、牛、马等动物才陆续被人类驯养。这时,狗除了仍与人类结伴狩猎外,也替人们看管猪、羊、牛等驯养动物,及护卫人们因定居生活而产生的财产与领域。从此狗住进人类的小区,甚至进入人们家中。除了猫之外,很少动物有此殊荣。这都显示,狗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与其他驯养动物相比有不同的地位。直至今日,狗在许多方面仍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堪称人类无言的朋友。狗的发展史与人的进化史息息相关,可以说,一部狗的生存演化史就是一部人类的社会史。
所以研究狗的历史,倒不如说是研究人和狗伙伴关系的历史。这种伙伴关系是建立在人对狗的利用和需求的基础上的,狗帮助人们放牧、狩猎、放哨,有时成为人们的食物,也可以成为人们的伴侣——这也是现代人最熟悉和喜爱的。这种关系对狗狗来说也不无好处,它们同样得到了陪伴、保护和庇护所,还有固定的食物来源。可是这种关系最初是何时建立的呢?
3万年前人类就养狗
最近科学家们用线粒体DNA研究狗的历史,发现狗和狼在10万年前分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人类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起到作用,没有人能够准确地回答。在过去,人们发现的犬的化石通常只有7000余年的历史,因此人们推测狗的驯化也是在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不过随着新的化石证据不断被发现,狗的驯化时间正不断地被推向更久远的年代。
在德国的一个距今14000年前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人和狗合葬的证据。而中国最早的犬化石,是在河南发现的,位于新石器时代的贾湖遗址中。欧洲中石器时代遗址,比如瑞典特雷勒堡也发现了被埋葬的狗,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毛茸茸的动物对猎人、采集者这种定居模式人群的普遍价值。
在美国犹他州西部博纳维尔盆地中的一处洞穴里,人们发现了美洲最早的埋葬狗的洞穴,这些遗迹距今1.1万年。德克萨斯的一个考古遗迹也曾出土过9400年前的狗的骨头碎片,这块骨头碎片是从人的粪便残留中找到的——这只倒霉的狗是被人吃掉的。
迪恩克和约翰霍克则可能刷新了人类驯化狗的历史。他们分析了来自比利时、乌克兰、俄罗斯的117个史前犬类的头骨,并且发现了一个明显与现在的狼不同的头骨,它来自比利时,最有可能是史前犬类留下的。
这块头骨来自比利时的戈耶洞穴。这个19世纪中期就挖掘出的洞穴颇受科学家们的关注,利用加速质谱法能测出这个头骨是3.1万
多年以前的。这个头骨最有可能属于史前的犬类,而不是狼。运用同样的技术也检测了乌克兰的萧韦岩洞和Mezhirich岩洞,均发现了史前犬类的头骨,分别是距今2.6万年和1.5万年。
史前的犬类与史前和现今的狼相比,有更短、更宽的鼻子,相对较宽的头盖骨,和较小的头骨。这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犬類头骨也证实了这一点。
不过,也有不同意见认为,戈耶洞穴的头骨不是一只被驯化的狗,而是一只正在转变为狗的狼。我们所看到的史前犬类头骨的变化,主要是鼻子变短。这很可能是由于食物的变化引起的,而不是人类选择了特定的性状。食物的变化则可能是由于人和狗开始建立关系引起的,虽然这种关系最初可能只是史前犬类跟着猎人并捡点儿人剩下的残
羹冷炙,而不像后来那么亲密。
尽管关于狗的驯化和起源的研究,对狗最早到底是什么时候被驯化的,还远未达成一致的意见,狗的化石在距今2万年前的时间段也出现了断层。不过,距今1.4万年前人和狗就已经一起生活了,这事
倒是没有什么争议。
我国对狗的驯养
古代,中国被驯养的“六畜”就分别是狗、猪、羊、牛、马、鸡,可见,狗是在我国最早最普遍的被驯化的家畜之一。
对于中国养狗的历史,要从新石器时代说起:在浙江河姆渡考古中发掘出的狗的化石,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驯化狗的证据,距今约有8000年历史。江苏花厅村古墓葬区,出土了距今约5000年的狗化石。同样,在我国半坡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古代文化遗址中,也都有狗狗的化石出土。另外,考古人员在考古过程中发现更多的是与狗有关的工艺品:如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墓中,就有一只白玉质地的小狗;广东出土的东汉古墓中,还有陶制和木制的形态各异的狗。商代的甲骨文卜辞中也有关于狗的象形文字,从这些中国最早的文字里可以看出古人驯化、饲养狗的程度。
到了周代,人们开始根据用途把狗分为三类:一为田狗,即专门用来打猎的猎狗;二为吠狗,是用来看家护院、担任警戒任务的狗;
三是食狗,供人们食用。春秋战国时期,狗的驯化有了更高的发展。《诗经》中记载“跃跃狡兔,遇犬获之”,描绘了人们用狗猎兔的情景。一个有趣的情形是,史料记载当时的人们还曾训练狗来捕鼠,只是随着后来猫的驯化,狗捕鼠的职责才慢慢交给了猫。在当时看来,“狗拿耗子”还真不是多管闲事。
汉代,养狗业愈加繁荣,皇宫里专设“狗监”等官职,专管皇族的猎狗养殖。汉武帝还曾下令营建“狗台宫”,供皇室人员和大臣观看“斗狗”,这成为上层人士的一项娱乐活动。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养狗已非常普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等诗句就是很好的例证。三国时曾有“一狗值数十匹,御狗率具缨,值钱一万”的记载,可见狗在当时很是贵重。到了晋代,狗更是深受人们宠爱的动物,在许多颂狗的诗文中,以西晋傅休奕的《走狗赋》最为有名:“势若凌青云,目若泉中星。……既迅捷其无前,又闲暇而有度。”到了南北朝,皇宫内的狗竟上升到与人一样的地位,有的狗被皇帝赐予“郡主”等爵位,虽有昏君庸政之嫌,但也从侧面反映狗在当时的
特殊地位。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权贵们生活奢侈豪华,皇帝建有富丽堂皇的“五坊”,“狗坊”就是其一。到了宋代中国养狗业又得到了更深一步的发展,饲养规模不断扩大。元代东北地区出现了狗驿站,说明当时人们在林海雪原利用狗拉雪橇,来帮助运输和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