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模拟直放站技术规范
GSM数字直放站设备技术规范V100
GSM数字直放站设备技术规范V100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G S M数字直放站设备技术规范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f o rG S M R a d i o D i g i t a l S i g n a lR e p e a t e r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版本号:1.0.0╳╳╳╳-╳╳-╳╳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 (IX)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2)4. 射频指标测量条件 (6)4.1 常规测试条件 (6)4.2 极限测试条件 (6)4.3 不确定度及判断依据 (7)5. GSM数字直放站分类 (7)6. GSM数字直放站结构 (7)6.1 GSM数字光纤直放站结构 (7)6.1.1 分立式结构 (9)6.1.2 一体化结构 (11)6.2 GSM数字无线直放站结构 (14)7. 频段配置 (16)7.1 工作频段 (16)7.2 中继传输频段 (16)7.2.1 无线中继频段 (16)7.2.2 光纤中继波长 (17)8. 无线射频性能指标要求 (17)8.1 标称最大线性输出功率 (17)8.1.1 定义 (17)8.1.2 指标要求 (18)8.2 自动电平控制(ALC) (18)8.2.1 定义 (18)8.2.2 指标要求 (18)8.3 最大增益及误差 (19)8.3.1 定义 (19)8.3.2 指标要求 (19)8.4 增益调节范围 (19)8.4.1 定义 (19)8.4.2 指标要求 (20)8.5 增益调节步长 (20)8.5.1 定义 (20)8.5.2 指标要求 (20)8.6 频率误差 (20)8.6.1 定义 (20)8.6.2 指标要求 (21)8.7 矢量幅度误差 (21)8.7.1 定义 (21)8.7.2 指标要求 (21)8.8 最大允许输入电平 (21)8.8.1 定义 (21)8.9 带内波动 (22)8.9.1 定义 (22)8.9.2 指标要求 (22)8.10 输入、输出电压驻波比 (22)8.10.1 定义 (22)8.10.2 指标要求 (22)8.11 带外抑制 (23)8.11.1 定义 (23)8.11.2 指标要求 (23)8.12 互调 (24)8.12.1 输入互调 (24)8.12.1.1定义 (24)8.12.1.2 指标要求 (24)8.12.2 下行反射互调 (25)8.12.2.1 定义 (25)8.12.2.2 指标要求 (25)8.13 杂散发射 (26)8.13.1 定义 (26)8.13.2 指标要求 (26)8.14 噪声系数 (34)8.14.1 定义 (34)8.15 收发隔离抑制比(仅适用于具有ICS 功能数字无线直放站) (35)8.15.1 定义 (35)8.15.2 指标要求 (35)8.16 传输时延 (36)8.16.1 单机及系统时延 (36)8.16.1.1 定义 (36)8.16.1.2 指标要求 (36)8.16.2 时延校正补偿精度 (36)8.16.2.1 定义 (36)8.16.2.2 指标要求 (37)8.16.3 时延调节范围 (37)8.16.3.1 定义 (37)8.16.3.2 指标要求 (37)8.17 带内载波泄露抑制 (37)8.17.1 定义 (37)8.17.2 指标要求 (37)8.18 阻塞 (38)8.18.1 定义 (38)8.18.2 指标要求 (38)8.19 上行噪声抑制比及抑制门限 (41)8.19.1 定义 (41)8.19.2 指标要求 (41)8.20 射频输入动态范围 (42)8.20.1 定义 (42)8.20.2 指标要求 (42)8.21 整机效率 (42)8.21.1 定义 (42)8.21.2 指标要求 (42)8.22 载波自动跟踪功能 (43)8.22.1定义 (43)8.22.2指标要求 (43)9 中继传输性能指标要求 (43)9.1 光纤中继性能指标及测量方法(适用于数字光纤直放站) (43)9.1.1 光输出功率 (43)9.1.1.1 定义 (43)9.1.1.2 指标要求 (43)9.1.2 光路动态范围 (44)9.1.2.1 定义 (44)9.1.2.2 指标要求 (44)10 网络性能指标要求(仅适用于数字直放站所组成的拉远系统) (45)10.1 组网及承载能力 (45)10.1.1 定义 (45)10.1.2 指标要求 (45)10.2 光旁路及光环路功能(仅适用于数字直放站所组成的拉远系统) (46)10.2.1 定义 (46)10.2.2 指标要求 (46)10.3 网络信源调度能力(可选) (47)10.3.1 定义 (47)10.3.2 指标要求 (47)10.4 时隙占用时长业务量统计功能(可选) (48)10.4.1 定义 (48)10.4.2 指标要求 (48)11 GSM数字直放站主要模块指标要求(可选) (49)11.1 近/远端机数字射频变频模块部分指标要求 (49)11.2 功放模块指标要求 (52)11.3 低噪放模块指标要求 (53)11.4 双工器模块指标要求 (55)12电源适应性要求 (56)13 环境适应性要求 (56)13.1 可闻噪声及震动要求 (57)13.2 散热要求 (57)13.3 环境要求 (57)13.4 环境测试后的指标要求 (58)13.5 特殊环境要求 (58)13.6 防尘防水等级 (58)14 安全要求 (58)14.1 接地导体电阻和连接电阻要求 (59)14.2 抗电强度要求 (60)14.2.1 电源电路的抗电强度要求. 6014.2.2 通信口的抗电强度要求 (60)14.3 接触电流要求 (61)14.3.1 电源电路的接触电流要求. 6114.3.2 通信口的接触电流要求 (61)14.4 设备电源安全保护功能要求 (62)15电磁兼容要求 (62)16 设备防雷指标要求 (62)17 设计及工艺要求 (63)17.1 结构及接口要求 (63)17.1.1 设备铭牌要求 (63)17.1.2 接口要求 (63)17.1.3 结构要求 (63)17.1.4 实现框图 (64)17.2 设计要求 (64)17.2.1 器件选型 (64)17.2.2 中频滤波要求 (64)17.2.3 电路分腔要求 (64)17.2.4 双路功放要求 (64)17.2.5 散热要求 (65)17.2.6 整机跌落要求 (65)17.3 工艺要求 (65)17.3.1 PCB设计工艺 (65)PCB电子元器件SMT贴片覆盖率必须大于95%; (65)17.3.2 焊接要求 (66)17.3.3 装配工艺 (66)17.3.4 功放工艺 (66)18 直放站监控管理要求 (67)19 编制历史 (67)前言本设备规范是为保证中国移动通信建网需求,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为网络优化和选型提出的技术依据。
中国移动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技术规范文档编号: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设备验收规范文档版本:Version 1.0.0版权声明:版权归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所有,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全部或部分使用和传播本技术规范。
发布日期:2005年05月发布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文档说明:本技术规范为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设备验收规范。
本规范为直放站监控系统规范中的设备验收规范仅用于指导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建设,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保留对本方案的解释权和修改权。
以下同志参加了本规范初稿的编写和讨论工作,表示感谢!徐海东、王烨、张潮、方鹏、丁三弟、钟学森、张辰、彭旭辉、李胜利、王红、方道奎、吴玲琦、魏崴、李雪峰、李承胜、师鑫、胡国云等编号说明:(本文档编号依照以下原则进行:x.y.z x: 大版本更新,文档结构变化y: 具体方案的更改,部分内容的修正z: 文字修改,奇数为包含对上一版修改记录的稿子偶数为对上修改稿的定稿)文档修改历史目录1范围 (10)2规范性引用文件 (10)3参考文献 (10)4缩略语 (10)5验收总原则 (10)5.1实现直放站设备的有效监控 (11)5.2对第三方测试单位的要求 (11)5.3对设备制造商的要求 (11)5.4验收测试分类 (12)5.5测试中的注意点 (12)6前期准备 (12)6.1组建监控系统(或起相同作用的测试系统) (12)6.2验收所需设备及工具 (12)6.3实验室验收测试环境和条件 (13)7验收测试项目 (14)7.1通信时延要求 (14)7.2通信方式要求 (14)7.3开站上报 (14)7.3.1测试前提 (14)7.3.2测试方法 (14)7.3.3测试内容 (15)7.3.4测试结果 (15)7.4基本信息查询 (15)7.4.1测试前提 (15)7.4.2测试方法 (15)7.4.3测试内容 (15)7.4.4测试结果 (16)7.5基本信息设置 (16)7.5.1测试前提 (16)7.5.2测试方法 (16)7.5.3测试内容 (17)7.5.3.1设置上报号码 (17)7.5.3.2设置站点编号 (17)7.5.3.3设置设备编号 (17)7.5.3.4设置“查询设置电话号码1~5” (17)7.5.3.5设置短信服务中心号码 (18)7.5.3.6监控中心IP地址和端口号 (18)7.5.4测试结果 (18)7.6下行链路 (19)7.6.1测试前提 (19)7.6.2测试方法 (20)7.6.3测试内容 (20)7.6.3.1下行输入功率电平 (20)7.6.3.2下行输出功率电平 (21)7.6.3.3下行衰减 (21)7.6.3.4下行实际增益 (22)7.6.3.5下行输入功率告警门限与下行输出功率告警门限 (22)7.6.3.6下行输入功率告警与下行输出功率告警 (22)7.6.4测试结果 (22)7.7上行链路 (23)7.7.1测试前提 (23)7.7.2测试方法 (23)7.7.3测试内容 (24)7.7.3.1上行输出功率电平(可选) (24)7.7.3.2上行衰减 (24)7.7.3.3上行理论增益 (24)7.7.3.4上行输出过功率告警门限(可选) (24)7.7.3.5上行输出过功率告警(可选) (25)7.7.4测试结果 (25)7.8光收功率/光发功率(可选) (25)7.8.1测试前提 (25)7.8.2测试方法 (26)7.8.3测试内容 (26)7.8.4测试结果 (26)7.9信道号 (26)7.9.1测试前提 (26)7.9.2测试方法 (26)7.9.3测试内容 (26)7.9.3.1选频设备信道号 (27)7.9.3.2移频选频直放站信道号 (27)7.9.4测试结果 (28)7.9.4.1工作信道号测试数据 (28)7.9.4.2移频信道号测试数据 (28)7.9.4.3测试结果 (29)7.10工作频带上/下边带信道号 (30)7.10.1测试前提 (30)7.10.2测试方法 (30)7.10.3测试内容 (30)7.10.4测试结果 (30)7.11移频直放站工作频带/移频频带的上/下边带信道号 (30)7.11.2测试方法 (30)7.11.3测试内容 (31)7.11.3.1工作频带上/下边带信道号 (31)7.11.3.2移频频带上/下边带信道号 (31)7.11.4测试结果 (31)7.11.4.1测试数据 (31)7.11.4.2测试结果 (32)7.12下行驻波比 (33)7.12.1测试前提 (33)7.12.2测试方法 (33)7.12.3测试内容 (33)7.12.3.1下行驻波比值 (33)7.12.3.2下行驻波比门限 (33)7.12.3.3下行驻波比告警 (33)7.12.4测试结果 (33)7.13射频信号开关 (34)7.13.1测试前提 (34)7.13.2测试方法 (34)7.13.3测试内容 (34)7.13.4测试结果 (34)7.14功放开关(用于基站放大器,其它设备类型可选) (35)7.14.1测试前提 (35)7.14.2测试方法 (35)7.14.3测试内容 (35)7.14.4测试结果 (35)7.15上/下行信号旁路状态(用于塔放) (35)7.15.1测试前提 (35)7.15.2测试方法 (35)7.15.3测试内容 (36)7.15.3.1下行旁路状态检测 (36)7.15.3.2上行旁路状态检测 (36)7.15.4测试结果 (36)7.16信源信息 (37)7.16.1测试前提 (37)7.16.2测试方法 (37)7.16.3测试内容 (37)7.16.3.1信源信息七项 (37)7.16.3.2设置信源小区识别码参照值 (37)7.16.3.3信源变化告警 (38)7.16.4测试结果 (38)7.17功放过温 (38)7.17.1测试前提 (38)7.17.2测试方法 (38)7.17.3.1功放温度值 (38)7.17.3.2功放过温告警门限 (39)7.17.3.3功放过温告警 (39)7.17.4测试结果 (39)7.18电源掉电告警 (39)7.18.1测试前提 (39)7.18.2测试方法 (39)7.18.3测试内容 (39)7.18.4测试结果 (40)7.19电源故障告警 (40)7.19.1测试前提 (40)7.19.2测试方法 (40)7.19.3测试内容 (40)7.19.4测试结果 (40)7.20监控模块电池故障告警 (41)7.20.1测试前提 (41)7.20.2测试方法 (41)7.20.3测试内容 (41)7.20.4测试结果 (41)7.21位置告警 (41)7.21.1测试方法 (41)7.21.2测试内容 (41)7.21.3测试结果 (41)7.22门禁告警(可选) (42)7.22.1测试前提 (42)7.22.2测试方法 (42)7.22.3测试内容 (42)7.22.4测试结果 (42)7.23自激告警 (42)7.23.1测试前提 (42)7.23.2测试方法 (42)7.23.3测试内容(实验室) (43)7.23.4测试结果 (43)7.24本振失锁告警 (43)7.24.1测试前提 (43)7.24.2测试方法 (43)7.24.3测试内容 (44)7.24.4测试结果 (44)7.25光收发故障告警 (44)7.25.1测试前提 (44)7.25.2测试方法 (44)7.25.3测试内容 (44)7.25.4测试结果 (44)7.26.1测试前提 (44)7.26.2测试方法 (45)7.26.3测试内容 (45)7.26.4测试结果 (45)7.27低电压告警(仅对太阳能直放站) (45)7.27.1测试前提 (45)7.27.2测试方法 (45)7.27.3测试内容 (45)7.27.4测试结果 (45)7.28功放/低噪放故障告警 (46)7.28.1测试前提 (46)7.28.2测试方法 (46)7.28.3测试内容 (46)7.28.3.1上行功放/低噪放告警 (46)7.28.3.2下行功放/低噪放告警 (46)7.28.4测试结果 (46)7.29外部告警 (47)7.29.1测试前提 (47)7.29.2测试方法 (47)7.29.3测试内容 (47)7.29.4测试结果 (47)7.30其它模块告警 (47)7.30.1测试前提 (47)7.30.2测试方法 (48)7.30.3测试内容 (48)7.30.4测试结果 (48)7.31塔顶放大器告警 (48)7.31.1测试前提 (48)7.31.2测试方法 (48)7.31.3测试内容 (48)7.31.4测试结果 (48)7.32功放旁路告警(用于基站放大器) (49)7.32.1测试前提 (49)7.32.2测试方法 (49)7.32.3测试内容 (49)7.32.4测试结果 (49)7.33巡检上报 (49)7.33.1测试前提 (49)7.33.2测试方法 (49)7.33.3测试内容 (50)7.33.4测试结果 (50)7.34配置变更上报 (50)7.34.1测试前提 (50)7.34.3测试内容 (50)7.34.4测试结果 (50)7.35故障修复上报 (51)7.35.1测试前提 (51)7.35.2测试方法 (51)7.35.3测试内容 (51)7.35.4测试结果 (51)7.36验收告警机制 (51)7.36.1验收告警使能和告警发送功能 (51)7.36.1.1测试前提 (51)7.36.1.2测试方法 (51)7.36.1.3测试内容 (51)7.36.1.4测试结果 (52)7.36.2告警产生机制检测 (52)7.36.2.1告警产生检测 (52)7.36.2.2告警恢复产生检测 (53)7.36.2.3测试结果 (53)7.36.3告警重发机制检测 (53)7.36.3.1测试1 (53)7.36.3.2测试2 (54)7.36.3.3测试3 (54)7.36.3.4测试4 (54)7.36.3.5测试5 (54)7.36.3.6测试6 (54)7.36.3.7测试7 (54)7.36.3.8测试结果 (54)7.36.4告警特殊情况处理机制检测 (55)7.36.4.1测试1 (55)7.36.4.2测试2 (55)7.36.4.3测试3 (55)7.36.4.4测试4 (55)7.36.4.5测试结果 (56)7.36.5告警屏蔽处理机制检测 (56)7.36.5.1测试1 (56)7.36.5.2测试2 (58)7.36.5.3测试3 (58)7.36.5.4测试4 (59)7.36.5.5测试5 (59)7.36.5.6测试6 (59)7.36.5.7测试结果 (59)7.37通信压力测试(只对现网测试作要求) (59)7.37.1测试前提 (59)7.37.2测试方法 (59)附录1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设备入网验收测试结果总表 (61)附录2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设备工程验收表格 (64)1范围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设备验收规范规定了GSM网络中直放站覆盖设备(以下统称为“直放站”)的验收要求。
中国移动网络代维质量规范-直放站室分及WLAN分册
中国移动网络代维质量规范直放站室分及WLAN分册(2019 年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中国移动网络代维质量规范- 直放站室分及WLAN分册目录第二部分直放站室分及WLAN分册 (1)第一章维护界面划分和代维工作内容 (1)第二章代维工作流程及质量控制点 (8)第三章代维工作质量指标 (15)第二部分直放站室分及WLAN分册第一章维护界面划分和代维工作内容第一条维护界面的划分1. 直放站室分及WLAN(含配套及无源器件):室分设备(包含新型室分如分布式皮基站、一体化皮基站等)、直放站和WLAN设备的维护工作,以及供电系统、空调、天馈系统、监控设备、传输接入设备的维护工作、应急发电工作。
2. 直放站室分及WLA(N 不含配套及无源器件):传输光缆接入、传输设备、传输配套设备(传输综合柜、ODF、DDF等)、无线主设备(室分设备、直放站和WLAN 设备)、无线主设备至合路器端口的连接,传输设备、无线主设备与电源设备的连接线、传输接入设备的维护工作、应急发电工作(可选)。
涉及配套及无源器件的维护工作原则上由其提供单位负责。
3. 基站设备及天馈与室分设备维护界面:独立信源设备,顶部射频接口以外的天馈系统划归直放站室分及WLAN项目;非独立信源设备,功分器以及功分器到近端机的跳线划归直放站室分及WLAN项目,功分器以外由基站顶部射频接口(不含射频接口)至基站天馈之间的天馈系统部分划归基站设备及天馈项目;室分站点RRU划归直放站室分及WLAN项目;若直放站室分及WLAN的天线安装在铁塔、通信杆、美化树上,则直放站及室分与WLAN设备的馈线接口以外(不含顶部接口)的天馈系统划归基站设备及天馈项目。
4. 交流引入线缆维护界面:以低压电表为分界点,电表输出侧的配电设备和线路划归直放站及室分与WLAN(含配套)代维项目,变压器及各类高压输变电设备和线路的维护由其它维护单位负责。
同时直放站及室分与WLAN代维公司还应负责所有归属移动公司产权的低压输变电线路的巡视工作。
中国移动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技术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中国移动直放站设备的网管接口技术要求,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统一管理。
网管接口是直放站设备连接到网络管理系统的关键接口,通过该接口,网络管理系统可以监控、配置和管理直放站设备。
2. 接口功能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主要具备以下功能:•物理链路建立与维护:通过该接口与网络管理系统建立物理链路,并保持链路的稳定和可靠性。
•数据通信:支持直放站设备与网络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通信,实现监控、配置和管理功能。
•配置管理:通过网管接口,网络管理系统可以下发配置指令到直放站设备,实现参数配置和功能管理。
•告警上报:直放站设备通过网管接口将设备状态、告警信息等上报给网络管理系统,以便及时处理和维护设备。
•远程维护:通过网管接口,网络管理系统可以远程监控和维护直放站设备,提高设备的可用性和运维效率。
3. 接口规范3.1 接口类型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采用以太网接口,符合IEEE 802.3标准。
3.2 接口连接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与网络管理系统之间的物理连接采用双绞线连接,连接方式为RJ45接口。
3.3 接口速率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支持自适应速率,自动识别连接速率,最大支持1000 Mbps。
3.4 接口协议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采用标准的TCP/IP协议栈,支持TCP和UDP协议。
3.5 接口安全性为保证接口的安全性,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应支持以下安全机制:•访问控制:通过用户名和密码认证,仅有授权的用户可以接入网管接口。
•加密通信:支持SSL/TLS协议,保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防火墙:支持对网管接口的流量进行访问控制和过滤,防止未授权的访问。
4. 接口功能描述4.1 物理链路建立与维护为保证网管接口的稳定运行,直放站设备应具备以下功能:•支持自动协商接口速率和双工模式。
•支持链路状态检测和链路断开告警机制。
•支持链路重连机制,能够自动重新建立连接。
4.2 数据通信直放站设备与网络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通信遵循以下规范:•网络管理系统可以发送命令请求到直放站设备,并获取设备的响应信息。
中国移动直放站工程施工规范
功分器:PSn–mF 耦合器:Tn–mF 光纤设备代号: 主机单元: HSn-mF
远端单元:
RSn-mF
光路功分器: OPSn-mF
标签
设备代号种类
有源设备代号: 干线放大器:RPn-mF 馈线、地线、电源线标签: 起始端:TO - 设备代号 终止端:FROM - 设备代号 主机单元: HUBn-mF
要求大地接地处土质导电良好。
接地要求
直放站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
防雷、防电源故障、防电磁脉冲接地电阻<5Ω;
安全接地电阻≤3Ω。
标签
室外直放站工程内所有设备均必须扎贴标识,扎贴于设备的显 眼处,且不影响整体环境的统一协调性,以保持整体美观; 主机、电源必须加挂警示牌; 馈线的走向以系统信源下行为去向,起始端标签为:“TO-设
所有馈线避免与消防管道及强电高压管道一起布放走线,确保无强
电、强磁的干扰;
禁止馈线沿建筑物避雷网带或避雷地线捆扎一起布放走线。
布线要求
电源布线 电源走线要加套PVC管或安装线槽,走线要平直美观; 电源线如遇穿墙走线,穿墙部分必须加套PVC管或波纹管
加以保护,穿墙孔/口必须用防火泥、混凝土加以密封;
地线严禁走90度直角,曲率半径大于130mm; 天线架地线、馈线地线与楼顶避雷带连接时,地线走向须
朝下,严禁形成倒漏斗(即形成积水漏斗),漏斗口方向 必须朝下。
布线要求
地线布线 天线架接地点为距离天线支架最近的地网或避雷网带,
禁止其接入室内;
室内设备保护地线禁止接至室外楼顶等高处避雷网带
1.5
馈电光缆
型号: GYTY53 - m B1- n×2.5 BYJR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①:光缆类型—Y护套绕包钢带铠 装PE护套光缆。 ②:光纤数量—4、8、12、16根。 ③:光纤类型—G.652B单模光纤。 ④:电线数量——2、4、6或8根。 ⑤:电线线径——2.5mm2。 ⑥:交联聚乙烯绝缘护套
《中国移动GSM直放站监控系统系列规范1.0.0》增补文件之二:微型直放站数据集规范
《中国移动GSM直放站监控系统系列规范1.0.0》增补文件之二:微型直放站数据集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GSM微型直放站纳入到直放站监控系统的接口要求、数据需求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直放站监控管理系统。
本标准适用于室内微型直放站,对于此类直放站,可遵循本标准,也可继续沿用《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数据需求规范v1.0.0》的宽带直放站。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数据需求规范v1.0.0》2005-8-12《中国移动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技术规范v1.0.0》2005-8-12《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设备验收规范v1.0.0》2005-8-123基本术语和定义微型直放站:小功率(小于等于0.05W)、小增益、小体积、覆盖范围小的选带室内直放机。
4微型直放站监控数据定义4.1实时采样数据4.1.1下行输入功率电平I003检测点:下行输入端口。
要求:单位:dBm;步进1dBm;误差:±3dB。
说明:查询直放站输入端下行实时输入功率电平,该值的检测不允许受输入端口之后各模块工作状态的影响(自激情况除外)。
该值允许通过内置的无线Modem直接读取BCCH 接收电平并推算得出(此时要求内置无线Modem的天线必须直接耦合到施主天线)。
对于输入信号是经过无线耦合的设备,要求检测范围在-30dBm至-70dBm。
4.1.2下行输出功率电平I005检测点:下行输出端口。
要求:单位:dBm;步进:1dBm;误差:±3dB。
说明:检测范围要求大于等于15dB(标称功率+2dB至标称功率-13dB)。
4.2告警数据4.2.1电源掉电告警F001定义:对微型直放站,当电源模块的输出电压异常,则产生此告警。
中国移动模拟直放站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模拟直放站技术规范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A-014-中国移动G S M模拟直放站技术规范C h i n a M o b i l e G S M A n a l o gR e p e a t e r T e c h n i c a l版本号:3.0.0-9-2发布-9-20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1. 范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术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缩略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设备性能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无线性能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 工作频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 标称最大线性输出功率...........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3 增益...........................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4 自动电平控制(ALC)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5 频率误差.......................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6 调制准确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7 最大允许输入电平...............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移动 直放站 技术规范书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直放站产品集中采购技术规范书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目录一、总则 (1)1.1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 (1)1.2本规范书的补充要求 (1)1.3技术投标书的内容、顺序及基本要求 (1)1.4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 (3)1.5规范书的解释权 (3)二、性能要求 (4)2.1定义 (4)2.2测量条件 (4)2.3工作频段 (4)2.4性能指标及测量方法 (5)2.5标称最大输出功率(包括移频输出功率) (5)2.5.1定义 (5)2.5.2 指标要求 (5)2.5.3 测量方法 (5)2.6增益(包括移频增益) (6)2.6.1最大增益及误差 (6)2.6.2增益调节范围 (7)2.6.3增益调节步长及步长误差 (7)2.7自动电平控制(ALC)范围 (8)2.7.1 定义 (8)2.7.2 指标要求 (8)2.7.3 测量方法 (8)2.8频率误差(仅适用于移频传输直放站) (8)2.8.1 定义 (8)2.8.2 指标要求 (8)2.8.3 测量方法 (8)2.9GMSK调制时调制准确度(仅适用于移频传输直放站) (9)2.9.1 定义 (9)2.9.2 指标要求 (9)2.9.3 测量方法 (9)2.10最大允许输入电平 (10)2.10.1 定义 (10)2.10.2 指标要求 (10)2.10.3 测量方法 (10)2.11.1 定义 (10)2.11.2 指标要求 (10)2.11.3 测量方法 (10)2.12噪声系数 (11)2.12.1 定义 (11)2.12.2 指标要求 (11)2.12.3 测量方法 (11)2.13输入、输出电压驻波比 (12)2.13.1 定义 (12)2.13.2 指标要求 (12)2.13.3 测量方法 (12)2.14传输时延 (13)2.14.1 定义 (13)2.14.2 指标要求 (13)2.14.3 测量方法 (13)2.15杂散发射 (14)2.15.1 定义 (14)2.15.2 指标要求 (14)2.15.3 测量方法 (14)2.16互调衰减 (15)2.16.1 定义 (15)2.16.2 指标要求 (15)2.16.3 测量方法 (16)2.17带外增益 (16)2.17.1 定义 (16)2.17.2 指标要求 (16)2.17.3 测量方法 (17)2.18光波长及可应用的光纤 (18)2.18.1 定义 (18)2.18.2 指标要求 (18)2.18.3 测量方法 (18)2.19光输出功率(仅光传输直放站) (18)2.19.1 定义 (18)2.19.2 指标要求 (18)2.19.3 测量方法 (18)2.20光路衰减范围(仅光传输直放站) (19)2.20.1 定义 (19)2.20.2 指标要求 (19)2.20.3 测量方法 (19)2.21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 (19)2.22.1 电源适应性要求 (19)2.22.2 测试方法 (19)2.22.3设备功耗 (19)2.23机械要求 (20)2.24环境要求和环境试验 (20)2.24.1 环境适应性要求 (20)2.24.2 测试方法 (21)2.25安全要求 (21)2.25.1 接地导体电阻和连接电阻 (21)2.25.2 抗电强度 (22)2.25.3 接触电流 (23)2.26电磁兼容要求 (23)三、监控功能 (23)四、工程、技术服务及其它 (23)4.1工程技术服务 (23)4.1.1 产品供应 (23)4.1.2 现场验收 (24)4.1.3 技术服务 (24)4.1.4 技术文件 (24)4.1.5 工程服务历史及供货记录 (24)4.2维护服务 (25)4.2.1 备品备件的要求 (25)4.2.2 服务响应 (25)4.2.3 监控软件的升级 (25)4.2.4 紧急事件的处理 (25)附录A 完成性能测试所需仪表,仅供参考 (27)附录B 直放站检验项目 (30)一、总则本文件为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标方)对移动直放站产品供货商(以下简称投标方)提出的工程技术规范书,此文件将作为定货合同的附件。
中国移动GSM数字直放站设备测试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G S M数字直放站设备测试规范T e s t i n g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f o r G S MR a d i o D i g i t a l S i g n a l R e p e a t e r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版本号:1.0.0╳╳╳╳-╳╳-╳╳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为确保中国移动通信建网工程建设质量,本测试规范作为测试验证GSM 900MHz/1800MHz 数字直放站和GRRU设备质量依据,为该类设备选型提供技术保障。
本测试规范规定了GSM 900MHz/1800MHz 数字直放站和GRRU设备的无线性能指标测量方法、中继传输性能指标测量方法、网络性能指标测量方法、电源适应性及环境适应性测量方法及测试用例。
本标准是《中国移动GSM直放站规范》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名称或预计的名称如下:本标准的附录A为标准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移技﹝2011﹞91号印发。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采购部提出,集团公司技术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董鹏、姜雪松。
1. 范围本测试规范规定了GSM 900MHz/1800MHz 数字直放站和GRRU设备无线性能指标测量方法、中继传输性能指标测量方法、网络性能指标测量方法、电源适应性及环境适应性测量方法等内容,本设备规范供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内部使用,适用于为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GSM 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所采用各类数字无线直放站、数字光纤直放站、GRRU 设备实验室及现场测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移动直放站技术规范文档
移动直放站技术规范文档移动通信直放站技术规范资料一、移动通信网络基础知识移动通信:指利用无线信道进行移动体之间或移动体与固定体之间的相互通信。
通信网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终端、传输系统和交换系统。
模拟通信网(频分制):终端、传输和交换系统都是以模拟方式实现的通信网。
数字通信网(时分制):终端、传输和交换系统都是以数字方式实现的通信网。
信道:传输信号的通道。
蜂窝:用正六边形无线小区(又称蜂窝小区)邻接构成的整个通信面状服务区的形状很象蜂窝,故形象地称为蜂窝状网(Cellular System),也称为蜂窝移动通信网。
盲区: ①无基站下行信号或下行信号微弱,小于-95dBm的区域.②下行信号电平良好,上行信号微弱的地方.③下行信号电平良好,但接收的下行信号中有多个基站信号,信号强度相差不大时,也可认定为盲区.施主天线:对着基站方向,接收基站下行信号的天线,也叫前向天线重发天线:对着移动台方向发射基站下行信号,对欲覆盖区进行信号覆盖的天线,也叫反向天线。
二、体制介绍GSM(Global System Mobile)技术:为1992年欧洲标准化委员会统一推出的标准,它采用数字通信技术,统一的网络标准,使通信质量得以保证,并可以开发出更多的新业务供用户使用。
GSM移动通信网的传输速度为9.6K/s。
目前,全球的GSM移动用户已经超过5亿,覆盖了1/12的人口,GSM技术在世界数字移动电话领域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70%。
由于GSM相对模拟移动通讯技术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所以简称2G。
a)工作频段a)频道间隔相邻两频道间隔为200KHz,每个频道采用时分多址接入TDMA 方式。
每一频点(频道或叫载频TRX)上可分为8个时隙。
每一时隙为一个信道。
因此,一个TRX最多有8个移动用户同时使用。
GPRS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是一种基于GSM系统的无线分组交换技术,提供端到端的,广域的无线IP连接。
中国移动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规范
中国移动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规范1. 引言中国移动是中国电信业的领军企业之一,为了提升移动通信服务质量和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引入了直放站设备来增强无线信号的传输能力。
为了方便运维管理和设备互联互通,中国移动制定了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规范,从而确保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和管理功能的一致性。
本文档将介绍中国移动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规范的相关要求和规范内容。
2. 接口连接2.1 网络连接直放站设备通过有线网络连接到网管服务器。
网管服务器可以通过本地局域网或者远程网络与直放站设备进行通信。
网络连接必须稳定可靠,并且能够满足对设备传输的实时性要求。
2.2 接口类型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可根据具体需求采用不同的接口类型,包括以太网接口、RS232串口和RS485串口等等。
接口类型应与直放站设备的硬件设计相匹配,并且能够满足带宽和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
2.3 接口协议直放站设备和网管服务器之间的通信需要使用统一的接口协议。
中国移动制定了基于TCP/IP协议栈的自定义协议,用于实现设备和网管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和管理功能。
3. 网管功能3.1 设备监控网管服务器能够对直放站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并获取设备的运行状态、故障信息等相关数据。
监控功能包括设备的在线状态、工作温度、电源状态、信号强度等指标。
3.2 配置管理网管服务器能够通过网管接口向直放站设备下发配置指令,实现参数的配置和修改。
配置管理功能包括设备的IP地址设置、射频工作参数的调整、系统日志的管理等。
3.3 告警管理网管服务器能够接收直放站设备上报的告警信息,并对告警进行识别、分类和处理。
告警管理功能包括告警的展示、告警级别的设定、告警的清除和历史告警的存储等。
3.4 性能统计网管服务器能够对直放站设备的性能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如设备的信号覆盖范围、数据传输速率等。
性能统计功能可用于系统性能评估和优化。
4. 数据交互4.1 数据上传直放站设备可周期性向网管服务器上传实时数据,如设备的工作状态、性能统计数据等。
中国移动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技术规范
测试结果分析
测试目的:验证网 管接口的性能和稳 定性
测试方法:使用模 拟器进行模拟测试
测试指标:包括响 应时间、吞吐量、 可靠性等
测试结果:根据测试数 据,分析网管接口的性 能和稳定性,找出存在 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测试报告编写
测试目的:验证网管接口的稳定性、准确 性和兼容性
测试结果:记录测试过程中的数据、问题 和解决方案,以及测试结论
测试环境:模拟实际应用场景,包括网络 环境、设备配置等
测试报告格式:包括封面、目录、正文、 附录等部分,内容清晰、逻辑严谨
测试内容:包括接口功能测试、性能测试、 安全性测试等
测试报告提交: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审核 和存档,以便后续维护和改进。
确保数据完整 性和准确性
测试环境搭建
硬件环境: 服务器、 网络设备、 终端设备 等
软件环境: 操作系统、 数据库、 应用软件 等
网络环境: 局域网、 广域网、 互联网等
测试工具: 性能测试 工具、安 全测试工 具、兼容 性测试工 具等
测试数据: 模拟数据、 真实数据 等
测试流程: 测试计划、 测试执行、 测试报告 等
接口通信协议
协议类型:TCP/IP
通信频率:实时或定时
通信方式:双向通信
错误处理:重传或报警
数据格式:XML或JSON
安全性:加密和认证
接口通信流程
数据处理:网管系统对数据 进行处理和分析
控制命令:网管系统向设备 发送控制命令
数据传输:设备将数据传输 到网管系统
反馈信息:设备向网管系统 反馈执行结果
建立连接:设备与网管系统 建立通信连接
11A024_中国移动GSM数字直放站测试规范V1.0.0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中国移动G S M 数字直放站测试规范 T e s t i n g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f o r G S M R a d i o D i g i t a l S i g n a l R e p e a t e r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版本号:1.0.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2011-10-31发布 2011-10-31实施QB-A-024-2011目录前言 (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4. 测量条件及判决依据 (2)4.1 常规测试条件 (2)4.2 极限测试条件 (2)4.3 测试设备要求 (3)4.4不确定度及判断依据 (3)5. 无线射频性能测量方法 (3)5.1 标称最大线性输出功率 (3)5.1.1 测试判定标准 (3)5.1.2 实验室测量方法 (3)5.1.3 现场测量方法 (4)5.2 自动电平控制(ALC) (5)5.2.1测试判定标准 (5)5.2.2 实验室测量方法 (5)5.2.3 现场测量方法 (5)5.3 最大增益及误差 (6)5.3.1 测试判定标准 (6)5.3.2 实验室测量方法 (6)5.3.3 现场测量方法 (6)5.4 增益调节范围 (6)5.4.1 测试判定标准 (6)5.4.2 实验室测量方法 (7)5.4.3 现场测量方法 (7)5.5 增益调节步长 (8)5.5.1 测试判定标准 (8)5.5.2 实验室测量方法 (8)5.5.3 现场测量方法 (8)5.6 频率误差 (9)5.6.1 测试判定标准 (9)5.6.2 实验室测量方法 (9)5.6.3 现场测量方法 (9)5.7 矢量幅度误差 (9)5.7.1 测试判定标准 (9)5.7.2 实验室测量方法 (10)5.7.3 现场测量方法 (10)5.8 最大允许输入电平 (10)5.8.1 测试判定标准 (10)5.8.2 实验室测量方法 (10)5.8.3 现场测量方法 (11)5.9 带内波动 (11)5.9.1 测试判定标准 (11)5.9.2 实验室测量方法 (11)5.9.3 现场测量方法 (12)5.10 输入、输出电压驻波比 (12)5.10.1 测试判定标准 (12)5.10.2 实验室测量方法 (12)5.10.3 现场测量方法 (13)5.11 带外抑制 (13)5.11.1 测试判定标准 (13)5.11.2 实验室测量方法 (14)5.11.3 现场测量方法 (14)5.12 互调 (14)5.12.1 输入互调 (14)5.12.1.1 测试判定标准 (14)5.12.1.2 实验室测量方法 (14)5.12.1.3 现场测量方法 (15)5.12.2 下行反射互调 (15)5.12.2.1 测试判定标准 (15)5.12.2.2 实验室测量方法 (16)5.12.2.3 现场测量方法 (17)5.13 杂散发射 (17)5.13.1 测试判定标准 (17)5.13.2 实验室测量方法 (19)5.13.3 现场测量方法 (20)5.14 噪声系数 (21)5.14.1 测试判定标准 (21)5.14.2 实验室测量方法 (21)5.14.3 现场测量方法 (22)5.15 收发隔离抑制比(仅适用于具有ICS功能数字无线直放站) (23)5.15.1 测试判定标准 (23)5.15.2 实验室测量方法 (23)5.15.3 现场测量方法 (23)5.16 传输时延 (24)5.16.1 单机及系统时延 (24)5.16.1.2 测试判定标准 (24)5.16.1.3 实验室测量方法 (25)5.16.1.3.1 单机时延 (25)5.16.1.3.2 系统时延 (25)5.16.1.4 现场测量方法 (26)5.16.1.4.1 单机时延 (26)5.16.1.4.2 系统时延 (26)5.16.2 时延校正补偿精度 (26)5.16.2.2 测试判定标准 (26)5.16.2.4 现场测量方法 (27)5.16.3 时延调节范围 (27)5.16.3.2 测试判定标准 (27)5.16.3.3 实验室测量方法 (27)5.16.3.4 现场测量方法 (27)5.17 带内载波泄露抑制 (27)5.17.1 测试判定标准 (27)5.17.2 实验室测量方法 (28)5.17.3 现场测量方法 (28)5.18 阻塞 (28)5.18.1 测试判定标准 (28)5.18.2 实验室测量方法 (30)5.18.3 现场测量方法 (30)5.19 上行噪声抑制比及抑制门限 (31)5.19.1 测试判定标准 (31)5.19.2 实验室测量方法 (31)5.19.2.1 上行噪声抑制功能 (31)5.19.2.2 底噪抑制门限调整范围及调整步长 (32)5.19.2.3 具备不同载波不同时隙分别控制功能 (32)5.19.3 现场测量方法 (32)5.20 射频输入动态范围 (33)5.20.1 测试判定标准 (33)5.20.2 实验室测量方法 (33)5.20.3 现场测量方法 (33)5.21 整机效率 (33)5.21.1 测试判定标准 (33)5.21.2 实验室测试方法 (33)5.21.3 现场测试方法 (34)5.22 载波跟踪功能 (34)5.22.1 测试判断标准 (34)5.22.2 实验室测试方法 (34)6 光纤中继性能指标测量方法(适用于数字光纤直放站) (35)6.1 光输出功率 (35)6.1.1 测试判定标准 (35)6.1.2 实验室测量方法 (35)6.1.3 现场测量方法 (35)6.2 光路动态范围 (36)6.2.1 测试判定标准 (36)6.2.2 实验室测量方法 (36)6.2.3 现场测量方法 (36)7 网络性能指标测量方法(仅适用于数字直放站所组成的拉远系统) (37)7.1 组网及承载能力 (37)7.1.1 测试判定标准 (37)7.1.3 现场测量方法 (39)7.2 光旁路及光环路功能(适用于数字直放站所组成的拉远系统) (39)7.2.1 测试判定标准 (39)7.2.2 实验室测量方法 (39)7.2.3 现场测量方法 (40)7.3 网络信源调度能力(可选) (40)7.3.1 测试判定标准 (40)7.3.2 实验室测量方法 (40)7.3.2.1 预设置载波信源调度功能 (40)7.3.2.2 预设置远端载波区域调度功能 (41)7.3.3 现场测量方法 (42)7.4 时隙占用时长业务量统计功能(可选) (42)7.4.1 测试判定标准 (42)7.4.2 实验室测量方法 (42)7.4.3 现场测量方法 (42)8电源适应性测量方法 (43)8.1测试判定标准 (43)8.2 电源电压变高试验测量方法 (43)8.3 电源电压变低试验测量方法 (43)9 环境测试测量方法 (43)9.1 低温试验测试方法 (43)9.2 高温试验测试方法 (43)9.3 恒定湿热试验测试方法 (44)10 GSM数字直放站射频及组网测试判定标准 (44)11 编制历史 (46)附录A(实验室测试设备要求) (47)附录B(现场测试设备要求) (48)A.1 信号发生器 (48)A.3 矢量网络分析仪 (48)A.5 功率衰减器 (49)A.7 功分器/合路器 (49)A.9 光功率计 (49)前言为确保中国移动通信建网工程建设质量,本测试规范作为测试验证GSM 900MHz/1800MHz 数字直放站和GRRU设备质量依据,为该类设备选型提供技术保障。
《中国移动GSM直放站监控系统系列规范1.0.0》增补文件之三:载波池技术要求
《中国移动GSM直放站监控系统系列规范1.0.0》增补文件之三:载波池设备技术要求1范围本文规定了GSM载波池设备纳入到直放站监控系统的接口要求、数据需求等内容技术要求。
是《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数据需求规范v1.0.0》的补充和完善。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数据需求规范v1.0.0》2005-8-12《中国移动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技术规范v1.0.0》2005-8-12《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设备验收规范v1.0.0》2005-8-123载波池设备监控数据定义3.1设置数据3.1.1日常切换数据组W016用来控制射频开关的日常切换,当到达指定的时间后,该通路的射频开关将按动作要求打开或关闭。
日常切换数据组1~7分别对应星期日~星期六,当遇到在当天同时也设定了节假日切换数据时,则按节假日切换数据的要求执行动作。
3.1.2节假日切换数据组W017用来控制射频开关在节假日时的切换,当到达指定的日期和时间后,该通路的射频开关将按动作要求打开或关闭。
日常切换数据共有5组,能够指定最多10个切换动作。
在遇到当天同时设定了日常切换数据时,则暂时停止当天的日常切换,即:节假日切换数据的执行优先级高于日常切换数据。
3.2其它监控数据其它监控数据的定义参见《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数据需求规范v1.0.0》。
4载波池设备监控数据要求4.1光纤载波池宽带基站端机4.2光纤载波池选频基站端机4.3光纤载波池宽带远端机4.4光纤载波池选频远端机5 新增监控数据标识5.1设置参数(可以设置,可以读取)说明:日常切换数据组1―――表示星期日切换数据组 日常切换数据组2―――表示星期一切换数据组 日常切换数据组3―――表示星期二切换数据组 日常切换数据组4―――表示星期三切换数据组 日常切换数据组5―――表示星期四切换数据组 日常切换数据组6―――表示星期五切换数据组 日常切换数据组7―――表示星期六切换数据组 6 切换数据的格式 6.1日常切换数据格式1长度(L )字节数标识(T )值(V )212图1 日常切换数据格式一个日常切换数据中包含了多个动作数据,可以最多容纳4个动作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移动模拟直放站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QB-A-014-
中国移动G S M模拟直放站技术规范
C h i n a M o b i l e G S M A n a l o g
R e p e a t e r T e c h n i c a l
版本号:3.0.0
-9-2发布-9-20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
目录
1. 范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术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缩略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设备性能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无线性能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 工作频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 标称最大线性输出功率...........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3 增益...........................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4 自动电平控制(ALC)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5 频率误差.......................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6 调制准确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7 最大允许输入电平...............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8 带内波动.......................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9 噪声系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0 电压驻波比....................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1 传输时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2 杂散发射......................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3 互调衰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5 带外增益......................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6 整机功率效率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7 光波长及可应用的光纤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8 光输出功率....................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9 路衰减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0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电源适应性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环境适应性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1环境适应性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 安全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1 接地导体电阻和连接电阻.........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2 抗电强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3 接触电流.......................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4 设备电源安全保护功能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5. 电磁兼容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 设备防雷............................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设计及工艺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结构及接口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1 设备铭牌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2 接口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4 监控模块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5 实现框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设计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1 器件选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2 中频滤波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3 电路分腔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4 双路功放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5 散热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6 整机跌落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 工艺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1 PCB设计工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2 焊接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3 装配工艺.......................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4 功放工艺.......................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监控管理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 编制历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A 指标分级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