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个人收入分配问题
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与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与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1.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总的说,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改革和完善这一分配制度的总取向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分配格局(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从现阶段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应该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提高效率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来实现,实现公平则主要依靠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处理好三个关系:①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的关系。
③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3.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客观经济根据是:①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②按要素分配的政策;③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所造成的优胜劣汰。
4.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分配制度上的体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也应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以激发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精神,还应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的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
也就是说,要形成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机制,让各种劳动、知识、技术和资本竞相汇聚,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5.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理顺分配关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试论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收 入 比 重 下 降 , 企 业 收 入 比 重 基 本 稳 定 是 改 革 开 放 以
的基 础 上 , 新 确 立 了社 会 主 义 按 劳 分 配 原 则 . 个 人 重 在 劳 动 收 入 分 配 方 面 引 入 和 体 现 利 益 机 制 。 这 是 从 企 图
超越 社会经济 发展 阶段 实行所 谓 “ 产 主义 ” 分 配原 共 的 则 , 社 会 主 义 分 配 原 则 的 回归 。 二 次 是 从 18 & 向 第 9 7 g到
个 人 收 入 分 配 制 度 是 社 会 经 济 制 度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月 , 的 十 五 大 又 进 一 步 指 出 : 国 的 收 入 分 配 制 度 要 党 我 把按 劳分 配和按 要 素分配结 合起 来 , 许 和鼓励 资本 、 允 技 术 等 生 产 要 素 参 与 收 益 分 配 。o 2 l 月 , 的 十六 20年 1 党 大 进 一 步 确 立 了 “ 动 、 本 、 术 和 管 理 等 生 产 要 素 劳 资 技 按 贡 献 参 与 收 益 分 配 ” 及 “ 励 一 部 分 人 通 过 诚 实 劳 以 鼓 动 、 法 经 营 先 富起来 ” 收入 分 配方 式 。 实 际上是 合 的 这 从 传 统 的 社 会 分 配 方 式 向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分 配 方 式
l .% 和 5 .% , 2 0 年 , 一 分 配 比 例 变 为 2 .% 、 11 5o 到 02 这 05 1 -% 和 6 .% 。 十 四 年 间 , 家 收 入 比 重 下 降 了 1 . 43 52 二 国 34
个 百 分 点 ; 业 收 入 比 重 上 升 了 32 百 分 点 ; 民 收 企 .个 居 入 比 重 上 升 了 1 .个 百 分 点 。 民 收 入 比 重 上 升 政 策 的调整 。 家 、 业 随 国 企
高中政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知识点总结!速来围观
高中政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知识点总结!速来围观个人收入分配是指社会成员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经济活动。
国民收入分配与个人收入分配的关系是总体与局部的关系,二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国民收人分配决定个人收入分配,个人收入分配对国民收入分配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分配原则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原则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之上的:因此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
按劳分配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而且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相一致。
按劳分配作为分配方式的主体,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所决定的。
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不是为了否定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恰恰相反,只有在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其他分配方式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做到效率和公平的正确结合。
经济学上的效率,可以用经济活动中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来衡量。
公平的内涵主要包括:第一,机会均等。
第二,规则平等。
第三,差距适度,共同富裕。
3、效率和公平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人们才有可能去实现分配的公平;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只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尽可能全面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尽快增加物质财富。
4、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
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
实现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首先,劳动者之问劳动存在着差别,这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根本原因。
其次,经济条件的差别也必然造成劳动者的富裕有先有后。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收益不平衡,必然造成富裕程度的不同。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成员的个人收入差距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成员的个人收入差距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由于实行党的富民政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随着改革的发展,我们的分配制度和格局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尤其是十六大确立的收入分配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但是,收入差距问题不容忽视。
收入分配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实行科学的分配制度,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不仅有助于妥善处理社会各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而且有利于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又约束人的行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持社会的良性运行。
一、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自从1990年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财富差距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心理差距日益严重。
应该说,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是贯彻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重大方针的必然要求。
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对加快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存在的两个40%是不容忽视的:一是目前我国40%以上的财富集中在1%的人手里;一是全国40%以上的个人所得税事由工薪阶层缴纳的。
此外,还有一部分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缓慢,一些群众的生活遇到实际困难。
对这些情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必须看到,我国的收入差距问题存在着深刻的体制原因:1、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我国个人消费品的产出总量还没有达到可以满足所有人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程度。
因此,有限的社会总产品分配过程中必然使一部分人不能满足。
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产生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
根本解决办法就是尽快把“蛋糕”做大。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收入分配关系,才能为公平分配和减轻贫困打下牢固的基础。
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认识
1 马 克 思 的 按 劳 分 配 理 论 . 17 8 5年 , 为 批 判 阻 碍 德 国 工 人 运 动 发 展 的 拉 萨尔 主义 ,马克思写 成 了 《 达 纲 领批 判 》 一 书 , 哥 在 这 本 书 中 ,马 克 思 比较 完 整 地 阐 明 了 他 的按 劳 分 配 理 论 。 他 区分 了共 产 主 义 社 会 发 展 的 两 个 不 同 阶 段 ,并 根 据 两 个 阶 段 的 不 同成 熟 程 度 , 提 出两 种 既
马克思 阐明了按劳分 配 中 “ ” 的计 量 尺度 。 劳 他 指 出 , “ 一 个 生 产 者 ,在 作 了 各 项 扣 除 后 ,从 每 社 会 领 回 的 ,正 好 是 他 给 予 社 会 的 。 他 给 予 社 会 的 ,就 是 他 个 人 的 劳 动 量 。 ‘3 “ 是 ,一 个 人 在 ” 】 但 J 体 力 或 智 力 上 胜 过 另 一 个 人 , 因 此 在 同一 时 间 内提 供 较 多 的 劳 动 , 或 者 能 够 劳 动 较 长 的 时 间 ; 而 劳 动 ,要 当做 尺 度 来 用 ,就 必 须 按 照 它 的 时 间 或 强 度 来 确 定 ,不 然 它 就 不 成 其 为 尺 度 了 。 J ” 】 在 这 3
社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 条 件 下 的 个人 收入 制度 应 坚持 按 劳分 配 与按 生产 要 素 分 配 相 结合 。 关键 词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按 劳分 配 ; 生 产 要 素 分 配 按 中 图分 类 号 :F12 5 1.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 0 (0 0 0 - 4 - 6 25 9 2 1 ) 60 20 4 0 2
摘
要 :我国处于社会 主义初 级阶段 ,在所有制结构上 ,是 以公有制 为主体 ,在 分 配结 构上 ,也 必然是
我国的个人分配知识点总结
我国的个人分配知识点总结一、个人分配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个人分配是指国民经济中生产要素所有者所获得的收入。
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分配方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公平和效率的一种手段。
个人分配对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个人分配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全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我国个人分配的主要形式我国个人分配主要包括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个体经营所得和转移性收入四种形式。
其中,工资性收入是在劳动市场上通过劳动力出售而获得的劳动报酬;财产性收入是通过资产所有权而获得的收入,包括财产租金、利息、股息、红利等;个体经营所得是指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从经营活动中获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是政府通过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对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三、我国个人分配的影响因素我国个人分配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变化、城乡差距的存在、政府政策的调整等。
首先,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个人分配的总体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个人分配水平也就越高。
其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个人分配也有很大的影响,不同行业的工资水平和收入水平存在差异。
第三,城乡差距的存在也是影响个人分配的重要因素,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往往高于农村居民。
最后,政府政策的调整和改革对个人分配也有很大的影响,政府通过税收、社会保障和补贴等手段对个人收入进行再分配。
四、我国个人分配的现状我国个人分配的现状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
首先,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差距也较大。
其次,工资性收入占比较大,工资性收入是我国居民个人收入的主要来源,但财产性收入和个体经营所得占比相对较低。
再次,转移性收入占比不高,政府通过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对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力度相对较小。
最后,收入分配不够公平,收入差距较大,高收入者获得了过多的收入,低收入者获得了过少的收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收入分配规律——按生产要素分配
市 场经 济条 件下 不存 在真 正意 义上 的按 劳分 配 。 其 次 ,按劳 分配 的逻 辑过 程与 商 品经 济 、市场 经济 的 逻 辑过 程是 相矛 盾 的。按 劳分 配 的逻 辑过 程是 先将 公有 的 物 质生产 资料 和 私有 的劳 动力 资料投 人生 产 中 ,生 产 出产 品后 ,做必 要 的社会 扣除 ,即拿 出补 偿投 入 的部分 、用 于 扩大再 生产 的部 分和 用于 储备 的部分 ,最 后将 剩余 下 的生 活消 费品进 行产 后分 配 ,即按 照按劳 分配 的方 式进 行产 后 分 余 。按 劳 分配 是先 进行 生产 ,最后 再进 行分 配 即付给 劳
价 格是 在生 产开始 前就 确定 的 ,这 与按 劳分 配 的逻辑 过程
是 相矛 盾 的。
体 、多种 分 配方 式并存 的分配 制度 ,主 张把按 生产 要素 分 配 和按 劳分 配结合 起来 的分配政 策 。但我 国处 在社会 主义 初 级 阶段 ,还不 具备 实行 完全 的按 劳分 配 的条 件 。所 以在 目前社会 中 ,我 国 的个 人 收入 分配政 策还 仅仅 有按 生产 要
其 实我 国 目前 不具备 实行 完全 按 劳分 配的条件 ,也 达 不到 完全按要 素 贡献 分 配 ,我 国 目前 的 个人 收入 分配规律 仅仅 是 简
单地按 生 产要 素分 配 。
[ 关键 词 ] 个人 收入 分 配规律 ;按 劳分 配 ;按 生产 要素 分 配 ;按 劳动 力价格 分 配 [ 图分类 号 ]F 2 中 11 [ 献标识 码 ]A 文 [ 文章 编 号 ]10 6 3 (0 1 1 04 0 05— 42 2 1 )3 — 19— 2 动 者报 酬 。商 品经 济 的逻辑 过程 是先 购买 投入 品 即物 质 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分配理论探析
A t d fi o edit i to he r n he s ca itm a ke c n m y su y o nc m srbu i n t o y i t o i ls r te o o
SHE N W ei
( mt u o a kn n ia c,Y n nN r l i ri , Ku mig6 0 2 , C i ) I i  ̄ fB n igad Fn ne u n oma z sy t a Un e t n n 5 2 2 hn a
分配原则 、 制度 、 方式的最优选择和创新。
我 国收入 分 配 制 度 、 配结 构 和分 配方 式 , 分 是
它 启动 了收入 分 配 的 激 励 机 制 , 对 稿 日期 】0 2—0 —1 2o 5 3 [ 作者 简 介】 沈 - (9 3 - , 云 南 昆明人 , 南师范大学讲 师, 0 1 6 - ) 男, _ 云 研究方 向为经济学 。
【 收入分配理论研究】
社 会 主 义市场 经 济 中的收入 分 配理 论探析
沈 卫
( 南 师范大学金 融财政学院 , 南 昆 明 602 ) 云 云 5 2 2
[ 关键词 ] 收入分 配 ; 则 ; 度 ;方式 原 制 [ 摘 要 ] 从理 论上和 应用上 探讨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 中的收入 分配 问题 , 合理 地使 用收 入 分 配的 激 励机制 与约束机 制 , 保证 我国收入 分配市场化 改革 成功 的必 要 条件。本文 就我 国社 会主 义 市场 经 是 济 中收入分 配的原 则 、 度 、 制 方式 问题 进行探 讨。 [ 中图分类 号 ] 2 . F14 7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0 0—5 1 (0 2 0 —00 —0 10 2 o )5 0 1 4
对“个人收入分配”中几个问题的理解与探讨
对“个人收入分配”中几个问题的理解与探讨作者:竺超红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1年第02期分配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理顺分配关系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始终是经济学中一个古老和长新的话题。
本文就《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中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第一,对“按劳分配”的理解新版教材对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这样阐述的: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按照书本的意思,是社会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后,将剩下的统一分配给劳动者。
我觉得用“社会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这种说法不妥。
首先,如果是公有制经济中的集体经济,就应该是“集体”将大家共同创造的财富分配给成员。
而且“社会”这个词对应的应该是国有经济。
但实际情况是,国有企业根据自己的经济效益分配财富,不同劳动者在不同单位付出同样的劳动得到的报酬可能也有较大的差距,这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呢?可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以具体的国有企业代表国家,那么我们在现阶段用“社会分配给个人”这样的提法是否恰当呢?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但是,现在的趋势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纯公有性质的企业越来越少,国有经济的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那么我们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在混合所有制的企业里,工人的劳动所得属于按什么分配呢?按照教材的理论就应该是按劳动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相结合。
从理论上看,我们都明确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的最大区别是是否存在剥削,因为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并非所有的劳动都获得了相应的报酬,其中一部分被资本所有者无偿占有。
而在公有制企业中,因为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分配,所以不存在剥削。
但是如何区分哪部分是按劳分配,哪部分是按劳动要素分配呢?是否在分配理论上也应有所修改呢?第二,农民跑运输,收入怎么算在教材的探究活动中,请学生判断小吴一家主要按什么方式获得收入。
中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中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收入分配制度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的发展和杜会的稳定。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指出了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们指明了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
我国是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建立能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使每个劳动者和社会成员都能公平享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的分配制度。
一、新中国收入分配政策的变迁。
1、从建国到 50年代中期,实行的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1952 年后,党在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广泛地推行了按劳分配制度,对国有企业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了新的“八级工资制”。
1956年进行了第二次工资改革,初步建立起了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工资制度。
2、1957年至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带有平均主义倾向的单一的“按劳分配”。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基本上成为单一的公有制结构。
此后的 20多年时间里,按劳分配被认为是社会主义阶段的唯一分配方式。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以农村为突破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开始从根本上打破了农村的带有平均主义的按劳分配方式。
4、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召开前夕,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的原则。
5、党的十五大至十六大,提出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国家通过医改、房改、教育体制改革,退出三大保障系统,国家财政负担减轻了,但个人在收入没有增加的前提下,支出突然增加了。
6、新世纪新阶段,党从构建和谐社会实际出发,着力建立体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个人收入分配问题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个人收入分配问题摘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各级政府一直积极推进的一个目标,要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就要建立一种机制,实现按要素分配结果进行调整的收入再分配。
关键词:市场经济;个人收入分配问题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1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牵涉面广,甚至可以说是民生的根本问题,搞好收入分配问题,实际上解决了许多民生问题,缓解了许多社会矛盾。
近年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各级政府积极推进的一个目标,这表明,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如何让全民分享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成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必须重视,而且还要解决好的问题。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以下问题:(1)从宏观角度来看,个人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扩大,国家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2)中国1%的家庭掌握全国41.1%的财富;(3)少数人的个人银行储蓄额已达到相当的程度;(4)职工工资外收入在个人收入中比重扩大;(5)城乡收入差距扩大;(6)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近些年来,在我国主要是通过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整体上的差距。
我国的基尼系数一直呈上升趋势。
国际一般标准是:基尼系数<0.2:收入绝对平等;在0.3-0.4中间表示是正常状态;大于0.4就算警戒状态,表示绝对不平均;如果超过0.6时,则表示收入分配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会引起众多的社会问题。
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资料显示,近几年我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呈现逐年攀升的态势,2003年升至0.458,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而2005年这一指标则逼近0.47,2011年为0.55,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了0.5。
这表明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在攀升,这就需要政府运用调控手段、加大调控力度,使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合理化。
下文就从政策、法律、税收、财政等调控手段进行阐述。
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制度和收入政策在我国,市场制度及收入分配不仅仅是简单的、局部的利益分配和政策问题,而是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性的社会问题,这就需要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制度的同时不断调整分配机制,保证低收入社会群体更多的享受到分配政策的优惠措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特征,以及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和竞争性。
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成为关键问题,不仅涉及到经济的高效运行,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和社会公平。
资源配置是指社会中有限的资源如何分配、配置和运用的过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需要遵循以市场为基础、政府调节为手段的原则。
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市场机制能通过价格信号自发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市场的竞争性可以激发生产者的创新活力,推动企业效率的提升。
与此同时,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通过法律法规、税收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手段,引导资源向社会主义建设和民生需求倾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收入分配既要促进经济增长,又要维护社会公平。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收入分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关键在于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劳动者付出和贡献与收入的直接关系。
除了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如按资分配、社会保障和补助、福利待遇等。
这样的多元化分配方式有利于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为了进一步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还需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要加强税收制度改革,逐步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进步性,重点调整高收入群体的税负,减轻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
其次,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高社会救助标准,保障弱势群体权益。
同时,还要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群众的福利水平。
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工资制度,推动企业内部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加强工会组织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试析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效应
试析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效应陈华琴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升,为了平衡贫富差距,并稳定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要加强对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的研究。
鉴于此,本文着重分析研究了当前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几点有效的解决策略,旨在为促进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献力。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效应前言: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仍是人们日益增长的个人财富与自身的需求不平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等问题。
因此,为了促使经济的均衡发展,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并稳定社会的安定团结,便要发挥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作用,从而达到缓解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个人所得税及收入分配的概述(一)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对征税机关以及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征纳管理过程中所发生关系的总称,英国作为最早兴起个人所得税的国家,在1799年便实行差别税率,当前个人所得税的义务纳税人主要包括居民纳税义务人以及非居民纳税义务人,其中居民纳税义务人需要履行完全的纳税义务,而非居民义务人只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即可。
在1950年,政务院所颁布的税政实施要则中列举了个人所得税的税种所涉及的征收范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经历了不断的调整,并在2018年3月份,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合理减负,促使人们通过劳动来增加收入并迈向富裕的改革思路,当前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内容主要包括工资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财产租赁和转让所得,利益股票红利所得等,计算方法为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税额等于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减去速算扣除数。
术创新没有信心。
可见,研发重要环节政策保障力度不足,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
第三、技术创新优惠政策地位较低。
收入分配辩题
收入分配辩题
正方观点:
收入分配应该更加公平合理,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首先,不公平的收入分配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不公平现象的加剧。
例如,贫富差距过大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增加社会治安问题。
其次,公平的收入分配能够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经济的
发展。
正如美国总统肯尼迪曾经说过,“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
”只有实现收入公平分配,才能激发人
们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最后,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利于构建
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
所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只有实现收入公平分配,
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反方观点:
收入分配不应该过分追求公平,应该根据个人的贡献和市场需
求来决定。
首先,过分追求收入公平会扼杀人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导致经济的不发展。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努力和贡献得不到应有的
回报,他就会失去工作的积极性,导致经济的不发展。
其次,追求
收入公平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加剧。
例如,如果每个人的收入
都一样,就会导致不劳而获的现象加剧,导致社会的不公平。
最后,过分追求收入公平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例如,如果贫富差
距过大,就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增加社会治安问题。
综上所述,收入分配应该根据个人的贡献和市场需求来决定,
而不应该过分追求公平。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经
济的发展。
如何解决收入分配的问题(精选5篇)
如何解决收入分配的问题(精选5篇)第一篇:如何解决收入分配的问题题目: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1.效率,从微观层次讲,就是在发挥“一般社会力”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从宏观层次讲,就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总起来讲,效率就是生产要素的节约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强调效率的重要性,就是强调发展的重要性。
公平,公平一般有两种含义:在社会学上,公平是一种道德规范的要求,是指以人道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以避免社会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稳定。
这种意义上的公平涉及到要把富者的一部分财富无偿地匀给贫者,因此它有时会和效率发生冲突,影响效率的提高。
在经济学上,公平是指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所体现的平等,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机会均等。
这种意义上的公平有利于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一般说来是和效率相一致的,相促进的。
但是,这种意义上的公平只是形式上的公平,而不是内容和结果上的公平。
如果只强调这种意义上的公平,而对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加以调节的话,贫富悬殊和大量贫困现象的存在也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产生严重的负作用。
因此,对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应当辩证地动态地来认识。
2.(1)洛伦兹曲线为了研究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美国统计学家M.O.洛伦兹提出的了著名的洛伦兹曲线。
它先将一国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
将这样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即得到洛伦兹曲线。
(2)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
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
(3)奥肯定理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了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美国一般将之定义为3%)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下降大约1%,这条经验法则以其发现者为名,称之为奥肯定理。
当前的分配制度下,个人收入差距现状,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案
一、我国个人收入差距的现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与此相适应,我国的分配制度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参与的收入分配制度,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动,我国的经济体制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生了转变,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但与此同时,收入差距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基尼系数是衡量一国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基尼系数低于0。
3属于收入分配过分均等,在0。
3-0.4之间属于收入分配正常差异状态,高于0。
4属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超过0。
45则反映收入分配极度不平等。
据一项研究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从改革开放的0。
28上升到2007年的0.48,进两年实际已超过0.5。
这一数据充分反映了我国个人收入差距已严重趋于两极化。
[1]现阶段我国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改革开放后,我国把战略重点放在了发展工业上。
工业生产总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工业化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城镇的发展建设上,从而促进了城镇经济的高速发展。
而生存在农村的人口,主要靠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来维持生计。
然而,由于农业生产的次要地位,有关部门对农业生产的不够重视,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使农业生产效率普遍偏低,农产品价格增长缓慢,农村生存环境恶劣,市场信息不完善,已严重制约农民收入的增长.再有许多农村青年劳动力常年在城镇务工,使农村丧失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农业生产难以维持.在城镇打工的农村劳动力,由于没有较高的学历和户籍优势,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远低于城镇人口.调查表明,截止2009年第二季度末,全国农村外出务工者达1。
5亿人,其中参加养老保险者占15。
88%,参加医疗保险者占27。
5%,参加失业保险者占10。
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体制实现了深刻的历史性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
然而近些年来,我国体制转轨中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弊端逐渐显露,权力寻租、利润侵蚀工资、贫富悬殊等问题愈益突出。
为构建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橄榄型个人收入分配新格局,我们应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深化与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及相关领域的经济体制改革,切实加强法制和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关键词:收入分配,改革,问题,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体制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传统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分配被逐步破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相适应的个人收入分配新体制初步建立,广大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另一方面,权力寻租、利润侵蚀工资、贫富悬殊等问题也愈益突出。
着力理顺个人收入分配关系,构建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橄榄型个人收入新格局,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长期面临的一项艰巨而复杂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体制实现的巨大变革,既由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尚无改革的成功先例可供借鉴而备尝艰辛,也由于其深刻触动人们的物质利益而充满了不同群体(或不同集团)之间的反复较量和激烈博弈。
笔者认为,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分配主要存在四大问题。
(一)权力寻租较为猖獗,黑色收入屡打不绝寻租的经济学本义是指为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设法取得或维持垄断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
[1]权力寻租在此是指握有行政、经济等权力的官员或工作人员通过非法或不正当途径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治理,但权力寻租行为却有增无减,愈演愈烈,且呈现出如下特点:1.权力寻租者的范围越来越广。
“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个人化,个人利益商品(货币)化“已成为权力寻租者的”潜规则“。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通常包括三种主要形式:市场分配、政府调节和社会调节。
市场分配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根据个人的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情况,确定个人的收入水平。
政府调节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等手段,来调节和引导收入的分配。
社会调节是指社会组织、企业等非政府机构通过工会、合作组织等方式,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和分配。
在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中,要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平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税收政策:税收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税收政策,可以调节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财富差距,实现收入的再分配。
高收入者往往需要承担更高的税收责任,以支持低收入者获得更多的社会福利和补贴。
2.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为了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和权益而设立的制度。
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对失业、生病、残疾等情况下的个人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支持,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
3.最低工资制度:最低工资制度是指政府为了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水平而设立的制度。
通过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可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水平,防止他们受到过度剥削。
4.劳动合同和社保制度:劳动合同和社保制度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制度。
通过规定劳动合同和社保制度,可以确保劳动者获得应有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保障他们的权益不受侵犯。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设计和实施需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确保实现公平、效率和可持续的收入分配机制。
只有通过不断
完善和调整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稳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
(2)平均主义分配制度的缺陷 权力过分集中,企业、职工被剥夺了参与个人收入分
配的权力; 忽视了市场机制在初次分配领域的作用,导致企业在
生产过程中不注意市场需求、不讲成本,资源配置效 率低下。 过分平均的分配结果无法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生产 效率低下; 单一的分配方式脱离了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实际。
除了按劳分配这种主要方式和个体劳动所得之外,企业发 行债券筹集资金,就会出现债权取得债息;随着股份经济的产 生,就会出现股份分红;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中,包含部分风 险补偿;私营企业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会给企业主带来部 分非劳动收入。”并且明确了,非劳动收入“只要是合法的, 就应当允许”。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
三、改革以来我国在公平与效率关系上的变迁
(2)第二阶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时间:1993-2002 标志: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
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决定》指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人 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背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后果:一是对非劳动收入的看法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是拉大了收入差距。
一、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
(2)按劳分配的意义:体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 平等关系,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
以劳动为尺度,承认能力和利益的差别,提供了有效的 激励和约束机制;
等量劳动交换,构成了社会主义商品交换关系的一个重 要基础;
按劳分配要求企业之间具有明确的利益边界和产权边界, 为公有企业产权关系的明晰化和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收 入分配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个人收入分配问题摘要: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应地收入分配原
则、方式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实践中提出的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也急需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和政策调整。
文章从生产方式、社会的性质和人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分析分配不平衡的现状,思考收入分配改革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收入分配;社会公平;公有制基础;分配不平衡;发展路径。
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原则,劳动者个人所分配消费品或领取的报酬是以劳动的质和量为依据的,于是,人们就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按劳分配似乎源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既然商品价值是由活劳动创造的,那么劳动就理所当然地应当成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唯一依据。
这样,价值的创造就成为衡量收入分配合理性的唯一依据,也就是说,只有价值的创造者才有权获得收入。
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合理性问题,就产生了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理论溯源到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
私有制是造成一切社会不公的根源,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必然实行公有制。
如果我们把共产主义本身──因为它是否定的否定──称为对人的本质的占有,而这种占有是以否定私有财产作为自己的中介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不平衡的现状分析。
我国目前分配关系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初次分配中非市场因素侵扰市场因素,和再分配中政府对初次分配结果的补偿性干预制度不足。
我们将从过去分析收入分配问题产生原因的一些思维方式上进行调整,并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上寻求解决措施。
一是要从收入分配问题的一元原因论,调整到综合原因思路方面。
如收入分配问题单纯是由工资过低造成,或者由腐败和灰色收入造成,或者由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不到位造成等等,都可能是片面的。
二是要用多学科综合的经济学方法,从浅层原因讨论,到深层次的内在原因的分析。
比如,浅层次认为收入分配就是一个政府再分配的问题,不鼓励创业,不使劳动力充分利用,使劳动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分配财富,全部依靠政府来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将会形成一个无效率并且福利成本很高的国家;只是往农村投入,但是不将农村剩余人口和劳动力转移出来,相对过多的人口分配日益下降的农村和农业增加值,城乡差距永远也不会缩小。
结构调整对改善收入分配非常重要,仅仅依靠发展容纳就业越来越少的工业,而忽视能大量容纳劳动力就业和获得收入的服务业的发展。
要从社会性质及人的生活方式等方面来思考。
三、从生产方式、社会的性质和人的生活方式来思考收入分配改革的发展路径。
(一)由分配制度改革切入,走产权改革的发展路径。
分配问题涉及深刻的产权制度,主要涉及如下三个:
1.土地制度。
目前,中国社会的财富流向,第一位的集中点是房地产行业。
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土地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具体表现为双重垄断:一方面,面对土地的拥有者(特别是农民的土地),权力部门是垄断买方,土地要转换性质,必须首先卖给政府,而且价格较低,农民作为土地拥有者的地位未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