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上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实例分析与思维拓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实例分析与思维拓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实例分析与思维拓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业的理论基础,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科学理论。

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提升我们的分析和思维能力,对于我们深入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实例分析的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复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通过思维拓展,深入思考、思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部分:实例分析实例一:商品和劳动的二重属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商品与劳动是两个核心概念。

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方面的属性,这是由商品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分工所决定的。

例如,我们可以观察一件智能手机,它既具有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的通信和娱乐需求,又具有价值——可以通过交换获得其他商品或货币。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深入思考,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对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影响以及与劳动的关系。

实例二: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例如,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一系列阶级矛盾和斗争。

通过分析这些实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前阶级斗争的特点和趋势,并深入思考如何在当代中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实例三: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中国改革开放的实例,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并思考如何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部分:思维拓展思维拓展一:当代中国与世界随着中国日益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思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意义和作用变得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进行全球视角的思考,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并思考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趋势。

思维拓展二: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科学理论,与许多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和融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绪论案例分析自马克思主义创立后的160年间,马克思和他所创立的学说以及由这一学说所指导的运动却依然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前进中也难免要出现挫折。

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使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这时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死亡了”、“社会主义终结了”、“共产主义将成为20世纪的遗产”等悲观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受到了某些人的挑战和质疑。

但是,之后又出现了许多耐人寻味、令人深思、让人振奋的事情。

一、苏东剧变后,在不少人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一些人远离马克思、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当代西方一些最有影响的思想家、理论家却走近马克思,为马克思主义辩护。

例如法国的德里达、德国的哈贝马斯等,他们都是在各自领域中卓有建树的大师级人物。

早在l993年,德里达就发表了《马克思的幽灵》的著名演说,指出“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

哈贝马斯在其所著《追补的革命》一书中说:“东欧剧变和苏联的变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失败的只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即官僚社会主义。

在2 1世纪,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广阔的前景。

”为什么这些著名的思想家、理论家会在马克思主义处于极其困难的时刻走近马克思呢?这绝非偶然,需要我们深思。

二、l999年10月BBC广播公司宣布了它进行的一项民意测验的结果:人们评选的一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卡尔﹒马克思,爱因斯坦、牛顿和达尔文分别列为二、三、四名。

BBC指出:“马克思作为一位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尊重。

”去年12月21日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刊登了一篇题为《共产主义后的马克思》的文章又提到了这件事,并且指出:“东欧和前苏联实行的共产主义是对马克思思想的扭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相关知识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案例思考:以上案例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案例分析: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正如唯物辩证法所讲,事物是一分为二的,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事物的性质就不同。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培育出新的抗逆境优质高产的作物品种,这不仅可以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巨大需求,而且还给人们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特别是我国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难题,更应该大力发展转基因技术,开拓好转基因植物的市场,从根本上提高国民在吃穿方面的生活质量,这是主流。但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我们在推广和应用转基因时应充分注意到它的安全性、消极作用,趋利避害,兴利除弊,使之很好地为人类造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
[案例] 转基因植物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科学家们相继开始进行地转基因植物的研究。转基因植物大都具有对害虫、病毒、除草剂、逆境等的抗性,因而人类获益匪浅,特别是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更快、更新发展,转基因植物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除农作物、花卉的品种改良外,还可以利用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糖类物质、抗体、疫苗、可降解的生物塑料及工业用酶等。如科学家们认为香蕉最适合生产培植疫苗,将来孩子们可以不必为打预防针而哭泣,吃个香蕉就可以了。这样的事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但是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尚未定论,人们担心转基因植物会不会导致超级毒草和致病力更强的病毒的产生,是否含过敏源等问题,因此不时听到欧洲人拒绝接受转基因产品的消息。

马克思主义原理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原理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原理案例分析一个真实的案例:智破人骨教堂迷案1.案例反映的原理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2.原理的基本内容: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⑴物质决定意识第一,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科学发展证明,在意识产生以前,物质世界早已存在,而意识只是在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出现以后才产生的,不是从来就有的。

第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没有人脑就不可能产生意识。

意识对人脑这一高度发达、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的依赖,反映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第三,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人脑固然是产生意识的器官,但人脑并不能自行产生意识,这是因为仅有一个健全的人脑,如果不参加社会实践,完全脱离物质世界,就不能产生意识。

⑵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首先表现为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它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更突出地表现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形: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们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⑶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

物质决定意识是二者关系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基础,是第一位的,只有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才能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要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基础之上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能动作用无论如何巨大,它都是处于第二位的,而不能成为决定作用,始终要受到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方法论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

1、远未成为历史的马克思(绪论)1、人类社会过去1000年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在历次评选中高居榜首?2、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马克思先后被评为“千年风云人物”、“最伟大的德国人”、“最伟大的哲学家”,给我们什么启示?答案:1、马克思充分吸收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构建了自己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对人类历史上诸多重大而基本的问题提出了富有启示性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其思想的现实影响力是以往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所不具备的。

他的思想与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在一种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2、尽管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时代风云不断变幻,但马克思的理论所面对的社会背景依然存在,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都以最深刻的方式回应了他自身的时代以及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证伪,而只是说明共产主义运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而马克思本人也早就预言了这一点,这其实更让人注意到马克思学说的价值。

当然我们也不能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现状过于盲目乐观。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也要积极回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立足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中那些在今天的生活仍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资源凸显出来,以更好地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实践。

2、老子论强弱,塞翁失马(第一章)1、以上两则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答案:强和弱,这是对立的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相互转化。

这个故事就形象他说明了这个哲学道理。

朴素他说明了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

一些看起来是"祸"的事,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为"福"的,看问题不要绝对化了。

它说明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有两面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案例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案例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案例分析题绪论:1【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

“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

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

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

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

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来源理概论事例剖析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获取者屠呦呦的故事——论真谛与价值的辩证一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问题.事例描绘:获取诺奖: 2015 年 10 月 5 日,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内, 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

在这个将要宣告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日子,世界认识了一张“中国面貌”——大屏幕上出现的照片中, 屠呦呦戴着眼镜 , 嘴角轻轻带笑 , 简介中写着“生于 1930 年, 中国中医科学院 , 北京 , 中国”。

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评比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说 :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别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 这表示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迪。

”开发青蒿素:由疟原虫惹起的疟疾几千年来向来是威迫人类生命的传染性疾病, 1967 年,由中国 60 多个研究机构、 500 多名植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人员共同参加,旨在赶快研制出抗疟新药的“523 项目”正式启动, 1969 年初,屠呦呦被委任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523 项目”的课题组长,在中国传统医学医药宝库中找寻分别治疗疟疾的有效成份。

但早期研究并不是一帆风顺,最先的实验结果其实不十分理想。

在查阅了大批文件后,屠呦呦改变了本来对青蒿的提取方法,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其有效成份,并去除了没有抗疟活性且有毒副作用的酸性部分,保存了抗疟活性强、安全靠谱的中性部分,在显然提升青蒿防治疟疾成效的同时,也大幅降低了其毒性。

1971 年提取的 191 号青蒿萃取液,在治疗被 P.berghei 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和被P.cynomolgi 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时,有效率达到了100%。

这一发现是青蒿中有效成份青蒿素发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打破。

今后,为了迅速证明青蒿素对人体的成效,让疟疾不再危害人类。

屠呦呦及其研究小组先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又深入海南,进行了大批的临床考证,结果表示青蒿素在临床医疗中的成效出奇的好,与使用氯喹的病人比较组疟疾病人对比较,使用青蒿素治疗的病人很快退烧,血液中的疟原虫也很快消逝。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分析

1.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提供意识的物质器官;产生语言并为意识完善提供了必要形式;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促进意识向深层次发展。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真正科学的理论。

3.正确区分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逻辑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论断既肯定又给予否定的自相矛盾现象。

用通俗的说法就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而辩证矛盾则是指在客观现实中,事物自身所包含的对立统一关系。

前者是一种认识上的逻辑错误,应予排除;而后者则是认识对象所固有的,应予正确地反映。

4.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就是全盘抛弃。

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典型:尼采的历史虚无主义、俄国的无产阶级文化派、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例如:对待自己的态度,不能是否定一切,容易导致抑郁5.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重大发现之一。

第一、克服了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

第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第三、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第四、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6.西方经济学价值:无差别的效用价值量:边际效用决定价值量。

“物以稀为贵”稀缺性scarcity:经济学分析的前提资源稀缺与无穷欲望的基本经济矛盾7.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劳动价值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践并发展;丰富和发展8.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是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暴力机关。

资本主义宪法实行私有制、主权在民、分权与制衡和保护人权等四个基本原则,归根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建立。

马原教学案例分析

马原教学案例分析

马原教学案例分析马原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素质和思想政治理论修养。

以下是对一节马原教学案例的详细分析。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发展和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启发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前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指导意义。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师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两个方面进行讲解,并针对当前社会现象,引入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简要解释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概念,引发学生对哲学的思考,并提出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何指导意义?”主体:1.辩证唯物论教师首先引用马克思的名言:“事物是运动的”,并解释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和核心概念,如事物的矛盾运动、事物的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等。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辩证唯物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个人发展、组织管理、社会变革等。

2.历史唯物论教师简要介绍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历史的发展规律、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等。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的指导作用,如革命历史的教训、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等。

3.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个具体案例,例如当前高校国际化办学的现象,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判断利弊、思考解决办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讨论和总结:教师组织学生就案例分析的结果展开讨论,并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进行发言,从而促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教学效果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表现、小组讨论的成果和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评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案例1:在某个小城市的一家工厂,工人们每天从早上八点开始工作,一直到晚上六点结束,工作时间长达10个小时,但他们的工资非常低微,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同时,工厂管理层对工人的福利待遇和安全保障也几乎没有投入和关注。

工人们由于工作过于繁重和加班加点,身体逐渐出现了各种健康问题,而工厂方却没有提供医疗保障。

这种经济、劳动关系的不平等和剥削现象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社会财富和价值的创造者,工人应当享有公平的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同时也要得到必要的社会保障。

而在这个案例中,工人的劳动付出得到了不公平的回报,他们的劳动成果被剥夺,而工厂管理层则占据了相对较高的利益地位。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应该建立在公平、平等的基础上,通过消除阶级差别和剥削现象来实现社会主义。

这个案例可以引起人们对于经济制度和劳工权益的反思,促使社会各方关注并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社会福利,从而建立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

案例2:在某国的一个农村地区,一部分富裕的地主拥有大量土地资源,而农民则只能依靠劳动力出卖和温饱生活。

富裕的地主通过私有制的土地租借和经营,获取了丰厚的经济收益,而农民们却在贫困中苦苦挣扎,无法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种土地资源的集中和富贵的积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土地是自然的恩赐,属于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财富。

而在这个案例中,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少数人垄断,剥夺了广大农民享受土地福利的机会,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

马克思主义主张土地的社会化和平均分配,通过公有制和土地改革来保障农民的权益,推动社会进步和公正。

这个案例可以引起人们对土地问题的思考,促使社会各界关注并解决农民的土地权益问题,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农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保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

1、远未成为历史的马克思(绪论)1、人类社会过去1000年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在历次评选中高居榜首?2、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马克思先后被评为“千年风云人物”、“最伟大的德国人”、“最伟大的哲学家”,给我们什么启示?答案:1、马克思充分吸收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构建了自己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对人类历史上诸多重大而基本的问题提出了富有启示性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其思想的现实影响力是以往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所不具备的。

他的思想与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在一种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2、尽管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时代风云不断变幻,但马克思的理论所面对的社会背景依然存在,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都以最深刻的方式回应了他自身的时代以及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证伪,而只是说明共产主义运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而马克思本人也早就预言了这一点,这其实更让人注意到马克思学说的价值。

当然我们也不能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现状过于盲目乐观。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也要积极回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立足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中那些在今天的生活仍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资源凸显出来,以更好地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实践。

2、老子论强弱,塞翁失马(第一章)1、以上两则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答案:强和弱,这是对立的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相互转化。

这个故事就形象他说明了这个哲学道理。

朴素他说明了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

一些看起来是"祸"的事,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为"福"的,看问题不要绝对化了。

它说明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有两面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原理案例

马克思主义原理案例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案例一:马克思的志向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运动,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他什么范围存在。

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得到提高的地位。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案例评析:很多人无法理解马克思的一生;或者无法理解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伟大的理想,而且竟然终生在穷困潦倒中坚守这个理想并创立了特立独行的马克思主义?所以他们用“伟大的”、“传奇的”这样的形容词来赞美他,或者用“荒谬的”、“卑劣的”这样的形容词来贬损他。

但是所有这些都不是真实的马克思。

真实的马克思是什么的呢?他是富有激情的。

所以在十七岁写中学毕业论文的时候,他就表明了他的志向: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他甚至用诗歌来表达他的这种激情:我在打破所有的锁链,我要向万里长空飞翔,我燃烧着烈焰般激情,要把全世界紧紧拥抱。

这种激情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一位英国人这样描述他:马克思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个强壮的、不修边幅的、桀骜不驯的老人,随时准备(即便说不是渴望)进入冲突之中,并经常怀疑自己会受到随时来临的攻击。

当带着强烈的愤慨谈论自由党的政策,尤其是有关爱尔兰问题时,这位年迈战士的小而深陷下去的眼睛亮了起来,浓密的眉毛皱起来,那宽阔脸庞和大鼻子很明显因激情而抽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分析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分析1

案例讨论报告一、案例名称:收视率是万恶之源二、案例用途:意识的能动作用、矛盾论、价值观三、案例内容:在展开案例之前,我们先详细了解一下广播电视的体制模式(包括赢利方面) :1)商业广播电视:私人所有,本身是一种企业实体,以盈利为目标,受政府控制相对较松,由相关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主要功能为公众提供信息消费和文化娱乐的商品;收入来源主要有:广告收入、节目出售收入、客户挂牌节目、有线广播的收视费等;美国ABC,NBC,CBS,FOX,日本NTV,TBS,香港TVB,ATV。

2)公营广播电视:国家所有,但对政府保持相对独立性,由独立机构代管,为文化公共事业,以服务公众利益为最高目标,体现公众言论自由的民主权利;收入来源主要有执照费、国家财政拨款、少量广告收入;英国BBC,日本NHK。

3)国营广播电视:国家垄断经营,代表官方立场,作为执政党的宣传工具,负有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受众等责任,接受政府相关机构管理;经费主要有财政拨款和广告收益;我国及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依照这一模式。

中国的电视台还没有分具体的商业和公营电视台类型,所以所有的电视台都想通过提高收视率来增加收入。

收视率高说明电视台播放的节目有很多的人在收看,就好像网站一样,点击率高就说明他的来访量或会员量大,那样播放广告的效果就会好。

广告投放单位的效果就会同比增加。

广告单位愿意在电视台多作广告,电视台的收入也就会高了。

收视率是各媒体电视台吃饭的保障,因此为了达到提高收视率、吸引眼球的目的,各媒体电视用媚俗、煽情、恶搞等手段吸引观众,在节目中希求获取观众即时而廉价的情绪反应和情感认同,满足人们的窥私心理,迎合和制造某些低级趣味,甚至假造收视率,各种状况不断发生。

为了提高收视率,各种选秀节目更是本着人们对情感世界的主观意识出发,制造了很多吸引眼球的看点。

如《中国达人秀》出位的选手,不是断臂钢琴王子、先天断指钢琴美女,就是袖珍歌者、唐氏综合症武术高手;山东卫视《中华达人》冠军由双腿残疾乐观生活的选手获得;青海卫视《花儿朵朵》一位小儿麻痹症选手因讲述收养孤儿的身世获得晋级;深圳卫视“金钟奖”一位白化病选手靠说出自己的故事赢得评委鼓掌……如此煽情,作为电视台向公众传递什么样的审美?什么样的价值观?歌唱选秀卫冕的选手唱歌并不动听,舞蹈选秀出位的选手动作也并不标准,不知道这是不是脱离了选秀的初衷?比选秀节目更恶劣的是,情感节目竟然为收视率雇人演戏骗观众。

马克思基本原理案例分析

马克思基本原理案例分析

马克思基本原理案例分析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一原理帮助我们理解了很多社会现象。

比如,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社会不公现象普遍存在。

通过唯物史观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特点所决定的。

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利润,并且利用资本积累的不平等加剧了社会差距,造成了社会不公平。

因此,唯物史观的分析帮助我们认识到贫富差距问题的根源,并从经济制度层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获取的工资,剩余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这一理论可以用来分析劳动者的剥削问题。

例如,中国工人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而企业利润却很高。

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剩余价值理论进行分析。

资本家通过压低工人工资,获得了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增加了企业的利润。

这个案例从经济制度层面揭示了工人剥削的本质,并且提出了解决劳动者剥削问题的思路,即通过现有的经济制度,增加工人的议价能力,使工人获取更多的价值。

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它认为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是由于阶级之间的斗争而产生的,并且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这一理论在分析社会变革和社会运动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例如,法国1789年的大革命就是由于农民和城市无产阶级对封建贵族统治的不满而发生的。

通过阶级斗争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社会矛盾的根源,并且为推动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外,阶级斗争学说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现代社会中的社会运动。

比如,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工人运动、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农民运动等等,这些社会运动的发生都与阶级斗争的存在密切相关。

总之,马克思基本原理在分析社会问题和指导社会实践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原理的实际意义,并且可以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解决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典型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典型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典型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加具体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

本文将从社会阶级、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阶级斗争等方面,选取典型案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深入分析。

一、社会阶级案例分析社会阶级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选取当代中国的城乡差距问题作为案例,通过对比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差异,可以清晰地展现阶级的存在与发展。

在中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巨大的社会经济差距。

在城市,人们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医疗条件,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而农村地区由于受限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分配等问题,人们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就业和收入问题也普遍存在。

这种城乡差距恰恰反映了社会阶级的存在和差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社会阶级是由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权限所形成的,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在资源分配和社会地位方面的不平等。

在城乡差距案例中,城市居民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城市资本家和工人阶级,占有更多的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源,从而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福利。

而农村居民则作为城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农民阶级,相对较少地占有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源,因此在城乡差距中处于弱势地位。

二、历史唯物主义案例分析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社会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阶段性。

我们选取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作为案例,通过分析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可以深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

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社会主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和计划安排。

然而,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和局限性,经济增长面临瓶颈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坚持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吸引外资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案例分析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案例分析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案例分析指导一、引言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时,理论联系实际是必不可少的,案例分析是一种常见的学习方法。

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理论知识,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案例分析指导,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门课程的知识。

二、案例分析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案例概述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渐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其中的特点、优势和困难。

2.案例分析方法通过收集相关资料,重点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政策措施以及具体案例,如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过程和成就,深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思考。

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案例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特点和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经济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等;-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

三、案例分析二: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1.案例概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是两个重要的主题。

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而社会主义建设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案例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这两个概念。

2.案例分析方法通过研究相关的历史文献和案例资料,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案例进行分析。

比如,可以选择中国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或者其他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建设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学生们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本文将通过两个案例分析来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案例一: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主要特征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社会制度,它与资本主义制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下面以一个具体案例来分析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主要特征。

案例描述:某国A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它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试图实现社会主义。

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资本主义的痕迹,如贫富分化加剧、私有制的存在等。

作为该国的政策顾问,你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该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主要特征。

分析:1. 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是一种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制度,它以人民为中心,旨在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

即便在某国A仍存在着一些资本主义痕迹,但只要国家坚持公有制的基本经济关系,就能够保持社会主义的本质。

2. 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即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公平分配。

(2)按劳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按劳分配是其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

按照每个人的劳动贡献来分配社会资源和财富,旨在激励人民积极性和创造力。

(3)经济的有计划性: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计划为基础,国家通过制定经济计划来统一安排社会生产,从而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4)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社会倡导共产主义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价值观念的转变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旨在培养全民的社会主义观念和共同价值追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某国A尽管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资本主义痕迹,但只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主要特征,积极进行改革和完善,就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案例分析分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案例分析分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案例分析分享近几年,中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中,积极探索了一系列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通过分析真实的案例,深入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在本文中,我将以两个案例为例,分享我在教学中的体会和经验,并探讨案例分析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一: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这个案例主要涉及到劳动者的权益保护问题。

通过分析该案例,学生需要理解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有关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理论知识,掌握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为学生提供理论指导。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者地位以及存在的问题。

然后,结合案例中的具体情境,学生可以探讨劳动者权益保护对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利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批判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其次,学生还需要通过案例分析来思考如何解决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

在这一部分,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解决方案,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案例二:贫富差距问题这个案例主要涉及到社会贫富差距的问题。

通过分析该案例,学生需要理解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有关贫富差距的理论知识,掌握贫富差距问题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首先,我引导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来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贫富差距的理论观点,并通过案例分析向学生展示贫富差距问题在当代社会中的具体表现。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贫富差距问题的实质。

其次,学生需要通过案例分析来思考如何缩小贫富差距。

在这一部分,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同学一起进行讨论和对比。

通过多角度的思考和交流,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贫富差距问题的复杂性,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更具体和可行的方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案例]: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实现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科技是关键,我国既要立足国内自主研发,也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消化吸收引进再创新。

相关知识点: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案例思考:以上案例说明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案例分析: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这个案例启示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根据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在全球气候环境问题的大背景下,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人类应该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又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成长。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我们应明确发展低碳经济阶段性特征,努力促进新事物成长。

2014-2015学年上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分析

2014-2015学年上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分析

2014-2015学年上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分析2014-2015学年上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课·案例分析2013级英本、管信本、管险本、口本、预本、护本、药本、中药本、影本各班:2014-2015学年上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课(8学时)为案例分析,请按下列要求进行:1、每个学生必须参加,案例分析占期评成绩的15%。

2、各班学生在班内进行自由组合,组成学习小组(也可单独进行),推选出组长,学习小组成员最多不超过五个,各组组长组织本组学生进行学习与讨论,并撰写分析论文。

3、案例分析要结合案例进行说道理、摆事实,表述要充分和完整,严禁抄袭。

4、案例分析要交电子版,上交截止时间为理论课讲完之前,由各班学委收齐、打包发至:huashengwang6767@/doc/2518784741.html,(王华生老师)或zhaoyupenghebi@/doc/2518784741.html,(赵玉鹏老师)5、从下列案例中任选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小论文题目自拟。

案例【1】光是什么?“光是什么?”17世纪末,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状的物质组成。

不久,惠更斯又提出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一种波。

由于当时牛顿在科学界享有极高的威信,“微粒说”占了上风。

19世纪初,“波动说”又重新提出,并用实验有力地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

19世纪末,光电效应等一系列的实验向“波动说”提出了新的挑战。

但由于光波说已牢固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致使许多学者在新的实验面前踌躇不前。

而爱因斯坦却以一个“叛逆者”的姿态,尊重实验事实,敢于冲破禁区,创立了光的量子学说。

认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自然界喜欢矛盾。

问题: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光的波粒二像性的发现过程。

案例【2】感谢你的敌人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两岸的羚羊进行过研究。

他发现东岸羚羊群的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奔跑速度也不一样,每分钟要比西岸的快13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上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课·案例分析2013级英本、管信本、管险本、口本、预本、护本、药本、中药本、影本各班:2014-2015学年上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课(8学时)为案例分析,请按下列要求进行:1、每个学生必须参加,案例分析占期评成绩的15%。

2、各班学生在班内进行自由组合,组成学习小组(也可单独进行),推选出组长,学习小组成员最多不超过五个,各组组长组织本组学生进行学习与讨论,并撰写分析论文。

3、案例分析要结合案例进行说道理、摆事实,表述要充分和完整,严禁抄袭。

4、案例分析要交电子版,上交截止时间为理论课讲完之前,由各班学委收齐、打包发至:huashengwang6767@(王华生老师)或zhaoyupenghebi@(赵玉鹏老师)5、从下列案例中任选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小论文题目自拟。

案例【1】光是什么?“光是什么?”17世纪末,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状的物质组成。

不久,惠更斯又提出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一种波。

由于当时牛顿在科学界享有极高的威信,“微粒说”占了上风。

19世纪初,“波动说”又重新提出,并用实验有力地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

19世纪末,光电效应等一系列的实验向“波动说”提出了新的挑战。

但由于光波说已牢固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致使许多学者在新的实验面前踌躇不前。

而爱因斯坦却以一个“叛逆者”的姿态,尊重实验事实,敢于冲破禁区,创立了光的量子学说。

认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自然界喜欢矛盾。

问题: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光的波粒二像性的发现过程。

案例【2】感谢你的敌人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两岸的羚羊进行过研究。

他发现东岸羚羊群的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奔跑速度也不一样,每分钟要比西岸的快13米。

对这些差别,这位动物学家曾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这些羚羊的生存环境和属类都是相同的,饲料来源也一样。

有一年,他在动物保护协会的协助下,在东西两岸各捉了10只羚羊,把它们送往对岸。

结果,运到西岸的10只一年后繁殖到14只,到东岸的10只只剩下3只,那7只全被狼吃了。

这位动物学家终于明白了,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在它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正是因为缺少这么一群天敌。

没有天敌的动物往往最先灭绝,有天敌的动物则会逐步繁衍壮大。

问题: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为什么“没有天敌的动物往往最先灭绝,有天敌的动物则会逐步繁衍壮大”?案例【3】试一下把自己的生命折叠51次给你一张足够大的纸,你所要做的是重复这样的动作:对折,不停地对折。

我的问题是,当你把这张纸对折了51次的时候,所达到的厚度有多少?一个冰箱那么厚或者两层楼那么厚,这大概是你所能想到的最大值了吧?通过计算机的模拟,这个厚度接近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没错,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动作,是不是让你感觉好似一个奇迹?为什么看似毫无分别的重复,会有这样惊人的结果呢?这种貌似突然的成功,根基何在?问题:运动唯物辩证法分析为什么“一张足够大的纸被折叠51次的厚度会达到接近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案例【4】吹落黄花满地金宋朝,有一个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的学士,人们都称他“苏学士”。

有一天,他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没有在家。

他见王安石的书桌上有一首咏菊的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想道:这不是胡言乱语吗?“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敢与秋露鏖战,是能耐寒的。

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大错特错?于是他诗兴大发,不能自持,便提笔做墨,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对于苏东坡这种自以为是的作风,很不满意。

他为了让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便把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重九天气,连日大风。

一天,风息后,苏东坡邀请了他的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

只见菊花纷纷落叶,满地铺金。

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无语,恍然悔悟到自己错了。

问题:运用唯物辩证法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分析“吹落黄花满地金”。

案例【5】四月桃花始盛开817年,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游览江西庐山时,写下一首著名的诗《大林寺桃花》。

诗中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看到这首诗,感到非常惊讶,他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说:“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会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后来,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沈括去游庐山,见到了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景象:四月的天气,山下众花已经凋谢,而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一片灿烂。

沈括猛然想起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海拔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的到来也就晚于山下。

因此,在农历四月上旬,当庐山脚下的江西九江市已是“芳菲尽”的时候,山顶上的大林寺却是桃花盛开,一片春色。

问题:运用唯物辩证法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分析“四月桃花始盛开”。

案例【6】局长的名字5年前,赵林被群众推选上任某市人事局局长,要求大家不要称呼他“局长”而直呼其名“赵林”。

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交往的不断增加,赵局长习惯了“赵局长”的称呼,而渐渐地忘记了“赵林”这个名字。

5年后的一天,赵局长在大院里行走,忽然听见有人在背后喊:“赵林”,“赵林”,他愣了一下,没有回头,继续往前走,走了几步,那声音又从后面追过来,他断定不是叫自己,又往前走了几步。

后边的那人终于追上了赵局长,当手掌落在他的肩头时,才猛然一惊,脚步随之停了下来。

赵局长回头一看,原来喊他的是大学同学许辉。

许辉在一个穷县当县长,赵局长觉得他与农民呆久了,少了礼貌和规矩,脸上的表情就有些板,淡淡地说:“你吓了我一跳。

”许辉说:“我喊你多少遍,你咋就不答应呢?”赵局长说:“我以为你喊别人呢!”许辉愣了一下说:“怎么,你不叫赵林?改名了么?”赵局长冷冷地说:“叫赵林的多了,谁知你叫哪个?”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故事中称呼的变化。

案例【7】寂静的春天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科普图书《寂静的春天》。

书里收集了大量的材料,集中描述了六六六、DDT等剧毒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灾害场景。

书的末尾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讲述了一个恐怖的场景:春天来了,大地上有几只鸟儿扑棱扑棱翅膀倒下去了,尽管是春天,但整个地球一片死寂,一片寂静,再也没有鸟语花香。

问题: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及其使用?案例【8】没有煤烤火是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这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故事:一个煤矿工的儿子问妈妈:“现在天气这样冷,你为什么不生火炉?”妈妈答道:“因为我们没有煤。

你爸爸现在失业,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

”问题:上述母子对话说明了什么?其根源何在?案例【9】空中之争美国飞机制造业一向雄居世界之首,波音与麦道两大飞机制造公司控制世界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欧洲资本集团为了与美国飞机制造商相抗衡,联合起来组成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在德国生产机身,在英国生产机翼,在西班牙生产尾翼,最后在法国总装,把欧洲飞机制造业的各国优势统一组合起来,形成强大攻势。

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咄咄逼人的竞争势头对美国波音和麦道两大公司形成了很大威慑。

这两大公司清楚地知道只有联合起来,予以合并,增强实力,优势互补,才能维护自己的实力。

这一兼并是争夺飞机制造业全球霸主地位的严峻斗争,它不仅在美国引起了很大反响,而且在欧洲更加引起朝野震惊。

在这场事关国家经济命脉的斗争中,欧盟亲自出马对兼并予以干预,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积极采取措施,与波音展开了针锋相对的竞争。

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原是由四家公司组成的一家松散的公司,目前已就进一步加强联合达成协议,将公司合并的为一个组织紧密经济实体,使之进一步发挥联合的优势。

问题:空中之争说明了什么道理?案例【10】怎样才能救自己一个年轻人问大师,如果一个人正在遭受苦难和挫折,怎样才能救自己呢?“如果一个人掉进了水里,而自己又不懂水性,怎样才能救自己呢?”大师反问年轻人。

“如果是我,我会一边拼命地挣扎,一边大声地喊救命。

”年轻人答。

“但在我看来,你的喊声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

”大师说。

“为什么呢?”年轻人问。

“你想想看,如果你落水的地方荒无人烟,你喊再大的声音又有什么用呢?”大师说,“退一步说,你的喊声被人听见了,但听见的人不愿前来救你,你怎么救自己呢?再退一步说,你的喊声被人听见了,听见的人也愿意来救你,但愿意救你的人力量太小,无法把你从水中打捞上来,这样你又怎么救自己呢?还可以再退一步说,你的喊声被人听见了,听见的人也愿意来救你,愿意救你的人也有足够的力量把你从水中救起,但愿意救你的人距离你太远,等赶到你落水的地方时,你已经淹死在水里……这么多的不可能,请问你救命的喊声又有多大把握把自己救起来呢?”“那我怎样才能救自己呢?”年轻人问。

“救自己,不是等到落水了才去救自己,而要在落水之前就要去救自己。

”大师说。

“落水之前我无须救自己,也不存在救自己。

”年轻人说。

“年轻人,怎么能这样说呢?”大师教导年轻人说,“如果等到落水了、等到有难了,才想到救自己,才去临时抱佛脚,到时佛也不会伸手救你。

要救自己,就要在落水之前、有难之前救自己,怎样救自己呢?”问题:怎样在有难之前救自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2014年9月25 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