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经验与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就是发展,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

全面,就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就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就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实事求就是就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发展真理的内容。

实事求就是也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务实求真等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就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族统一战线等。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与平方法进行改造。

总的目标就是改造落后生产力,提高传统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最终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的水平。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与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与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结合点。

一就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就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就是管理与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就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就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与问题的紧迫要求。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也为我们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文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来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其中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在当代社会中,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体现之一。

大学生作为一种新兴的劳动力,其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应该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导向,合理配置大学生的就业资源,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之一。

在当前社会中,大学生就业问题也体现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富裕阶层对大学生就业保持垄断地位,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

通过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可以认识到阶级斗争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源,并通过建立公平的就业机制,实现社会阶级间的平等发展。

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的全球化与市场的竞争使得大学生所能获取的工作岗位越来越有限。

这反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消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

在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时,我们还应当关注教育体制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培养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传统的教育体制未能及时调整,导致大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问题。

因此,必须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可以从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进行思考。

浅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精选文档】

浅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精选文档】

浅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中的“中国化”,包含了双重要求:一方面,强调“中国化”,是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有一个科学的出发点。

所谓要有一个科学的出发点,就是我们常讲“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强调的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出发点是客观实际。

另一方面,强调“中国化”,是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出发点。

所谓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出发点,就是“一切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必须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和三个理论要求。

一个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三个理论要求,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解决中国问题,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进而研究总结中国现实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二是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丰富经验,并在同外国经验的深刻比较中使之上升为理论,充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去;三是通过民族形式包括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表达马克思主义,不仅在内容上努力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形式上也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和要解决的是近代中国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为解决中华民族面临的第一个历史性课题,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第一次“结合”,实现了第一次理论飞跃,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胜利完成了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推动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华民族获得了真正的独立,中国人民获得了政治解放和社会解放。

为解决中华民族面临的第二个历史性课题,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第二次“结合”,开始了第二次理论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第二次结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经历了以1956年为起点和以1978年为起点的两次探索、两次“结合”才完成的。

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的、观点来指导革命、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

并且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并进一步根据实践的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的实际也是一个完整的东西,包括社会和自然,政治和经济,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等等,它们都各有历史和现状,只有予以全面的分析和深刻的认识,才能弄清楚为什么要“结合”和怎样“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早在1929年《给林彪的信》中就说过:我们是唯物史观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并明确提出“思想路线”的概念。

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的极坏的作风,在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老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

他强调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中国问题的解决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集中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些环节和方面又都集中在经济体制上,因此,我们改革经济体制,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一、引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但需要大学生自身增强综合素质、找到自身兴趣和,还要社会意识的改变和高校培养计划的改善。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间,城乡劳动力新增、农村劳动力富余、国际市场竞争大等几大因素都使大学生整理就业压力大。

2、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除了第三产业还未完全发展而限制就业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相比着较大的差距。

3、随着当今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对职位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改变,由于高考报名的学生数量突飞猛进和各大高校的普遍扩招,使得职业岗位的供给量的增长率远大于职位岗位需求量的增长率,使得大学生就业困难。

4、我国传统行业对大学生毕业生的需求量减少,企业在雇佣大学生必然会考虑到成本和效益问题,为取得企业利益最大化,各大企业通过招聘掌握顶尖技术的人才来获得最大利益。

还有一些企业仅仅需要中等人才就可以胜任却因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而提高学历要求,一定程度上造成高素质人才的浪费。

5、大学生自身也有着很多因素,就业观念落后是毋庸置疑的,许多大学生宁愿一年又一年地挤编制也不愿意先就业再择业,还有某些大学生对自己估价太高,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现在时有发生。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该现象的解释及建议:1、一切从实际出发唯物论最根本的一条原理--物质是世界的本质。

意识由物质决定,是人脑中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就是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无论是想问题还是办事情一定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或实际事实作为根本的出发,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不断考虑到这些现实问题才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从实际出发并且持续地结合现实就会发现:许多高校的培养目标无法与以粗加工为主的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发展现状连接上,因而能够吸纳大学生的数量极为有限。

而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的快速发展,中国高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张,这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

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

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

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

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思想认识的深度。

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

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

同时,我也认识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只有以实际问题,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不断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并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提高自我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所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

只有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就在于以实践为基础,深刻地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客观依据。

因此,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只有紧密结合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加以深刻理解。

一、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就在于以实践为基础,深刻地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客观依据。

因此,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只有紧密结合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加以深刻理解。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这些基本原理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论反映。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与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得奋斗目标一.首先,“基本原理”就是指什么?1。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就是一个博大精深得思想体系,它本身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部分之间有一以贯之得立场、观点、方法与逻辑,同时每个部分也都有自己得理论基础、应用发展与具体结论等若干层次,等等。

2。

在这种情况下,所谓“基本”就是指哪个层面?按道理说,这里应该就是指“三个组成部分”之间一以贯之得理论与逻辑、但在现实中我们瞧到,理解与回答这个问题得尝试都远未达到这个层次、3。

作为一名大学生只能集中于那么哲学得基础理论,着眼于那些作为基本立场、出发点、理论前提与逻辑起点得观点与方法,选择最具马克思主义最具普遍性得一般结论来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得运用、二、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得原则。

1。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我们党在几十年革命与建设得斗争实践中形成得三大作风之一,也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所必须坚持得一个好得学风,学习得目得在于运用,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克服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两种偏向,增强学习得针对性与有效性。

2。

怎样才能在学习中做到理论与实际得结合呢?必须要联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得实际,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得立场、观点与方法来分析与解决建设小康社会中得重要问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面分析与实认识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得奋斗目标。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与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个目标展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得壮丽前景,具有极大得感召力与凝聚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三.结合哲学常识,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1、用马克思理论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得意义(1)、运用物质与意识得辩证关系,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得依据与意义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就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得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正确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得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意义及理论成果?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基本纲领、三大法宝: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基本纲领:(1)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由无产阶级思想领导,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是共产主义思想。

民族的:强调文化的民族形式,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科学的强调文化的科学内容,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对于古代文化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尊重中国的历史,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地位,尊重历史的辨证发展。

大众的:强调文化的大众方向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

“一化”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是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意义: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理论,谈对自己工作、生活的指导意义。

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理论,谈对自己工作、生活的指导意义。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帮助他们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和自身的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而要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就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际问题为中心,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目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之所以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总是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为了实践而发展的理论。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实际中的问题总是马克思主义首先关注和回答的问题。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正是一部不断回答时代课题的历史。

时代不断给马克思主义提出新的课题,使马克思主义在研究和解决这些课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自身的丰富和发展。

因此,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只有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不断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并使他们在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一、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就在于以实践为基础,深刻地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客观依据。

因此,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只有紧密结合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加以深刻理解。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这些基本原理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论反映。

虽然,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与现时代有很大不同,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依然存在,作为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剩余价值规律仍在发挥主导作用,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趋势不可能改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现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化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实事求是的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联系实际怎样做到实事求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马原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马原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马原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是一种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规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解决实践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不同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在实际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并进行列举和解释。

马原理论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价值规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价值规律是指商品交换中的价值决定生产和分配的关系。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面对商品交换的情况,通过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规律,能够正确判断物品的价值,实现合理的消费和生产决策。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创造和分配问题的理论。

在实际生活中,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的剩余价值如何合理分配是一个重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与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例如通过工会的组织和劳动法的制定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实际生活中,了解和掌握经济基础对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经济基础的研究和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变革的规律,并在实践中推动经济发展。

马原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教育的社会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了社会的本质和存在形态。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能力和素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和认识教育的社会本质,进而能够更好地进行教育实践。

•社会主义教育理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在教育领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来指导和改进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

•办学的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提出了关于办学方针政策的原则和要求。

用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用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能够为我们提供深刻的洞察和有效的解决思路。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首先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跟不上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导致了供需失衡。

一些传统行业逐渐式微,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足够规模的吸纳能力,这使得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然而,部分高校的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未能及时跟上这种变化,导致培养出的大学生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方面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

生产关系中的分配制度也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

在一些行业和企业中,收入分配不合理,劳动权益保障不足,使得大学生对某些就业岗位望而却步。

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且矛盾具有特殊性。

大学生就业问题中也存在着各种矛盾。

比如,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与现实就业环境之间的矛盾。

许多大学生期望能够找到高薪、稳定、有发展前景且工作环境优越的工作,但现实中这样的理想岗位相对稀缺。

另外,专业对口与跨专业就业的矛盾也较为突出。

一些大学生希望能够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以充分发挥所学知识,但由于就业市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跨专业就业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应当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机会。

不能仅仅依赖学校和政府的安排,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勇于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和成长。

同时,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问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问答题

第一章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时期进步原因。

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

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

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

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

马原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实际案例分析及思考

马原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实际案例分析及思考

马原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实际案例分析及思考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中,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原理。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一些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对其进行思考和分析。

案例一:社会分工与社会不平等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社会分工是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不同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承担不同的职能和角色。

然而,在实际社会中,社会分工往往导致了社会不平等的现象。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在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中,企业家和工人之间的社会分工非常明显,工人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但他们只能获得有限的工资,而企业家却可以通过获取剩余价值来获取更大的利润,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

这个案例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让社会分工更加合理,避免社会不平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必须消除剥削和压迫的制度根源,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制度。

只有这样,社会分工才能更加合理,人们的劳动价值才能得到公正的体现。

案例二:商品交换与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商品交换是一个基本的概念,它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商品交换是指通过货币来实现的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

然而,这种交换关系往往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涉及到各种社会关系的转化。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中,通过购买商品,人们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更重要的是参与到各种社会关系中。

例如,当我们选择购买某个品牌的产品时,我们往往会考虑到这个品牌的口碑、品质以及与其他人的社交关系等因素。

通过商品交换,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认同等因素也在不断地转化和重构。

这个案例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商品交换对于社会关系的影响如何?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交换的基础是私有制,而私有制是一种剥削和压迫的制度。

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才能使商品交换真正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与平等。

案例三:社会发展与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社会发展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社会从一个历史时期向另一个历史时期的转变过程。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如此庞大的就业压力下,许多大学生找工作仍然面临困难。

那么,我们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寻找解决之道。

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价值论、社会分工、阶级斗争等基本原理的分析,探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原因以及可行的解决办法。

二、劳动价值论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劳动价值决定着商品的交换关系。

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劳动价值论可以解释为,大学生是否能够提供具有一定劳动价值的能力和技能,从而确定其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当前,由于教育体制的问题,很多大学生虽然获得了学位证书,但却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导致他们在就业市场中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使其具备足够的劳动价值。

三、社会分工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分工是劳动的一种组织形式,通过各种形式的协作和合作,实现社会财富的创造和分配。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分工的广泛存在使得劳动力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专业化的特征。

然而,由于大学生专业选择的盲目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很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从而造成就业困难。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职业指导,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社会需求,选择适合的专业,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四、阶级斗争对大学生就业的制约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矛盾的体现。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作为新兴的社会阶层,面临着与传统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一方面,大学生普遍享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对待工作抱有一定的期望,因此易受到就业条件的限制和就业岗位的不稳定性的困扰;另一方面,传统工人阶级也面临由于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而带来的岗位减少和流失,使得大学生与传统工人阶级之间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工人阶级的薪资水平与待遇,缓解大学生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
• 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市场经济同样是适合的,其实市 场经济就是一种经济体系。
• 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但是由于种种原 因,人们始终没有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尤其是斯大林经 济模式的束缚。错误地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是资本主义。我们以往的哲 学基础是计划经济,是为计划经济 服务的。
相继解体,社会主义实践纷纷失败的例证,根据中国的具体 实际,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努 力去探索去实践去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才有前途,才可能 发展。
二、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用于实践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主要内容
研究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的科学。
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内容用于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 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 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适用于市场经济
我国的价格改革
• 理论基础 运用《资本论》中的货币与商品流通理论来解决这一问题
结论 我国在流通中的货币量和商品流通的需求量 相等时,物
价就会保持稳定。
我国的价格改革 一个简例
• 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商品生产者 就是商品出卖者和商品购买者的统一体,当某个商品 生产者出售商品时,提高了价格,获得了较多的货币, 但是,当这个购买他们生产所必须的生产资料时,他 们又会花费更多的货币,所以从商品的价格来说,并 没有提高。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一个极为 复杂和困难的历史性课题。它不能不经历种种艰难曲 折,并仍将可能经历新的艰难曲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来说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植跟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

2.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的基本内容?答: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

二,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最求的发展是群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

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续性,连续性。

四,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十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zhen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为主体;二是以解放生产力、实现三大改造为两翼。

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

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形成一个辩证的统一关系。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和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首先,“基本原理”是指什么? 1.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它本身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部分之间有一以贯之的立场、观点、方法和逻辑,同时每个部分也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应用发展和具体结论等若干层次,等等。

2.在这种情况下,所谓“基本”是指哪个层面?按道理说,这里应该是指“三个组成部分”之间一以贯之的理论和逻辑。

但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理解和回答这个问题的尝试都远未达到这个层次。

3.作为一名大学生只能集中于那么哲学的基础理论,着眼于那些作为基本立场、出发点、理论前提和逻辑起点的观点和方法,选择最具马克思主义最具普遍性的一般结论来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的运用。

二.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在几十年革命和建设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三大作风之一,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所必须坚持的一个好的学风,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偏向,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怎样才能在学习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呢?必须要联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问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面分析和实认识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个目标展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壮丽前景,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三.结合哲学常识,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

1、用马克思理论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1)、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的依据和意义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正确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马原理实践本质教学反思(3篇)

马原理实践本质教学反思(3篇)

第1篇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原理(以下简称“马原理”)是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坚定信仰、高尚品质和丰富知识结构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马原理实践教学逐渐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马原理实践本质进行反思,以期为马原理实践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二、马原理实践本质的内涵马原理实践本质是指在马原理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马原理实践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其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2. 培养实践能力。

马原理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创新精神。

马原理实践教学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其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三、马原理实践本质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在马原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实践性。

一方面,要确保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另一方面,要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方法:在马原理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实践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参与度。

2. 教学效果(1)理论素养:通过马原理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高其理论素养。

(2)实践能力:马原理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实践能力。

(3)创新精神:马原理实践教学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其创新精神。

3.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问题:部分学生对于马原理学习存在抵触情绪,认为课程内容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和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首先,“基本原理”是指什么? 1.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它本身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部分之间有一以贯之的立场、观点、方法和逻辑,同时每个部分也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应用发展和具体结论等若干层次,等等。

2.在这种情况下,所谓“基本”是指哪个层面?按道理说,这里应该是指“三个组成部分”之间一以贯之的理论和逻辑。

但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理解和回答这个问题的尝试都远未达到这个层次。

3.作为一名大学生只能集中于那么哲学的基础理论,着眼于那些作为基本立场、出发点、理论前提和逻辑起点的观点和方法,选择最具马克思主义最具普遍性的一般结论来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的运用。

二.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在几十年革命和建设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三大作风之一,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所必须坚持的一个好的学风,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偏向,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怎样才能在学习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呢?必须要联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问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面分析和实认识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个目标展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壮丽前景,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三.结合哲学常识,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

1、用马克思理论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1)、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的依据和意义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正确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因此,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发挥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的促进作用。

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依据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的深刻分析,依据对我们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正确把握而提出来的,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必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奋发图强,昂首阔步,奋勇前进。

(2)、运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的意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二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因此,我们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办事情既要从整体着眼,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又要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3)、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意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因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要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弄清其在发展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我们经过努力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在此基础上,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4)、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意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因此,我们必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既重视量的积累,又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5)、运用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人们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而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

因此,我们要自觉地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就是实现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目的的过程。

一方面,要使经济总量翻两番,经济制度更完善,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富足,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用马克思理论分析如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分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主观因素辩证唯物论认为,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以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基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因此,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要完成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

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2)、运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我们必须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既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又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并要对外因作具体分析,做到趋利避害。

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我们既面临着大好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紧抓住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并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以积极的姿态和坚实的步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才能不断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运用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中包含的许多矛盾有主、次之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因此,我们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个集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同时,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4)、运用矛盾特殊性的观点,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因此,必须以矛盾普遍性原理为指导,对事物的具体特点要进行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全国各地都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由于全国各地条件和基础千差万别,发展很不平衡,实现这一目标的进程也是不平衡的,会有先有后。

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东部及沿海地区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并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同时,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努力使中西部地区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努力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5)、运用实践主体的观点,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因此,我们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6)、运用实践和认识是辩证关系,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并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都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