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的基本思想
新基础教育的基本思想新基础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注重个性发展和全面提升的一种教育模式。
它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新基础教育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环节,容易使学生学习内容停留在书本上,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而新基础教育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如实验、考察、社会实践等,让学生亲身实践,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实践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现代社会的核心能力之一,而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教育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和考试分数,往往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机会。
而新基础教育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和创新,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三、注重个性发展和全面提升新基础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传统教育强调集体为重,注重学生的统一性,容易忽视个体差异。
新基础教育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人特长和综合素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提升。
四、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新基础教育倡导学生为主体,强调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进行教学。
传统教育中,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接受。
而新基础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导者和指导者,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新基础教育的基本思想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传统教育往往以升学率和分数为导向,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成长。
而新基础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掘和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道德等多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新基础教育
一、生命教育观下的新基础教育概述1.新基础教育概述新基础教育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出的概念,是全面而系统地对传统基础教育予以深入改革和优化升级的全新教育理念。
新基础教育是相对旧基础教育而言,具体涵盖了以下“新”的元素:其一,新基础教育强调社会变革和转型的大背景下,与之相适应的学校基础教育的转型和变革;其二,新基础教育研究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变革以及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整体性创新;其三,新基础教育重视实践应用,通过建立新型学校对理论加以推广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其四,新型基础教育理念摆脱了传统“认知”教育的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其五,新基础教育强调了动态发展,使教育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始终保持先进性;其六,新基础教育要求教育从业者具备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新型学生[1]。
2.从旧基础教育到新基础教育我国旧有基础教育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几十年间,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众多人才,提升了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基本素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旧基础教育越来越凸显了其不适应性,严重限制了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和教育职能的发挥,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生命教育”之后,我国旧有基础教育弊端频现,一方面对于教育环境而言,教育相关管理者不重视生命教育理念,缺乏对生命的尊重,使得很多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待遇差,工作环境差,工资得不到保障,甚至连基本生存条件都很难满足,相对应的是贫困地区或家庭的学生无法上学,人文关怀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另一方面对于教育质量而言,很多学校教育还停留在“认知”教育甚至是“应试”教育阶段,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甚至在教学阶段就问题频发,这些都暴露了我国传统基础教育一定程度的教非所用和力不从心。
也正是在此基础之上,以叶澜为首的教育界有识之士开始重视教育理念同时代需求的适应性,开始推动基础教育变革,新基础教育理论应运而生。
2024年《新基础教育论》的学习心得
2024年《新基础教育论》的学习心得《新基础教育论》是一本关于基础教育的重要著作,它探讨了如何改革和发展基础教育,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2024年,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入学习了《新基础教育论》,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学习心得。
首先,《新基础教育论》强调了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的全面素质。
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这就要求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学科学习,更要养成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新基础教育论》提出了个性化教育的理念。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兴趣、能力、特长各不相同。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统一性,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的发展不平衡。
而个性化教育则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
这一理念让我明白,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引导他们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另外,《新基础教育论》强调了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教育不仅是为了个体的发展,也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需要符合社会的需要,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教育也需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只有与社会相互融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此外,《新基础教育论》还关注了教育的实效性。
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应该注重学以致用,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应该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更要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发挥出实际的效果。
最后,我认为《新基础教育论》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和创造力。
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担任新基础教育的学生,全面体验了这一新教育体制的优势和特点。
通过这一年的学习和成长,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在此分享一下我对新基础教育的心得体会。
首先,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注重的往往是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然而,新基础教育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在新基础教育中,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竞争。
其次,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在传统教育中,往往是教师发表一方,学生接受一方,缺乏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然而,在新基础教育中,学生被鼓励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激发和培养,他们开始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思维习惯,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
第三,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注重个人的成绩和排名,忽视了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
然而,在新基础教育中,学生被鼓励参与到团队合作中,学会倾听、互助和合作。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并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这种合作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校中的发展,也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与他人协作。
第四,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只限于课程的学习,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
然而,在新基础教育中,学生被鼓励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第五,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只是过度关注考试成绩,并且只关注学习的一部分。
新基础教育理论的主要论点
新基础教育理论的主要论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新基础教育理论逐渐崭露头角。
新基础教育理论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一种创新和突破,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主要论点。
第一,强调个体发展。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发展。
传统教育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而新基础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合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学校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追求全面发展。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社交能力和身心健康。
传统教育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新基础教育理论倡导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成为有品德、有情感、有责任感的人。
第三,倡导实践教育。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应当通过实践来学习和发展。
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主要教学工具,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新基础教育理论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主动学习,如实地考察、社会实践、实验研究等。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追求终身学习。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
传统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而新基础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学校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同时,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不同领域的学习资源,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总结起来,新基础教育理论的主要论点是强调个体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倡导实践教育和追求终身学习。
这些论点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的需求。
在实施新基础教育理论时,教育者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基础教育,让学生生命绽放
新基础教育,让学生生命绽放
新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扎实知识
和多元能力的学生,让学生的生命更加绽放。
首先,新基础教育注重个性化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进行学科选择
和深入学习。
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能够更好地发掘自身潜力,更加
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例如,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尝试
不同的项目,例如编程、机器人等,更好地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其次,新基础教育注重多元智能和全面素养的培养。
学生将接触到更加宽广的学科领
域和实践活动,如STEM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教育、社会实践等。
这些课程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和全面素养的发展,让学生全面发展、多才多艺。
例如,在STEM教育方面,学生可以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领域拓展自己的视野,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发展。
最后,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更
重要的是掌握学习、创新、沟通、合作等核心素养,培养综合能力。
这些素养是学生未来
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通过多样化的学科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培养
和展示这些素养。
总之,新基础教育的实施,将为中国教育的未来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能够
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展示个性和特长,迎接未来的挑战。
让我们一起期
待中国教育的未来。
新基础教育教学方面
新基础教育教学方面新基础教育教学方面【一】“新基础教育”理论及推广性、发展性研究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主持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国家重点课题,自1999年5月至今历时五年。
此项课题是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
“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以创建“新基础教育”理论和21世纪新型学校为显性目标,以改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为深层目标。
追求“成事与成人的统一”始终是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实践目标。
该课题将学校转型性变革深深地锲入社会转型这个时代背景中,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过程感,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变化以及对社会转型的深刻变化有着高度的敏感性。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转型性变革理论,依据对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带来的个人时空意识的变化、个人生存方式的变化以及个人语言与思维方式的变化的判断,提出了现代型学校特质的概念,这个特质概括在“新基础教育”创建新型学校的要求的五个方面:即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和动力内化之中,其目标是实现包括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等几方面,从“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
“新基础教育”之“新”源于时代之“新”,“实践”之“新”,充满活力的生命实践始终是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源头活水”,是理论创生之源。
“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推进与创新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在学校教育价值观方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明确提出基础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实现幸福人生奠定基础的新基础观。
在学生观方面,从人的生命特征角度,提出了“具体个人”概念,表明人的生命是在具体个人中存活、生长、发展的,每一个具体个人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个体生命是以整体的`方式存活在环境中,并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构成中生存与发展,具体个人是既有惟一性、独特性,又在其中体现着人之普遍性、共通性的个人,是个性和群性具体统一的个人。
在课堂教学价值观方面,提出了三层次理论,即各学科共通层面上的价值观;学科育人价值以及通过开放的、弹性化的教学设计方案所体现的每堂课的育人价值。
新基础教育”的基本思想
“新基础教育”的基本思想1.根本目的:三个创新1999年:形成新的基础教育观念和创新型学校。
2004年,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
2.研究内容:三个“层面”:(1)理论研究;(2)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的设计;(3)学校教育改革实践研究3.成功标志:三个“更新”:(1)基础教育观念系统的更新;(2)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3)师生学校生存方式观念的更新4.预期效应:2004年:实现校园“四还”:(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3)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4)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2009年:实现学校“五转型”:(1)价值提升、(2)重心下移、(3)结构开放、(4)动态生成,(5)动力内化。
5、主要理论:1999年:“三观十性”:(1)价值观: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
(2)学生观: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3)学校教育活动观:教育活动的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和综合渗透性。
2004年:内涵“十新”:(1)学校教育价值观——生命性: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实现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2)学生观——“主动性”、“潜在性”、“差异性”:聚集到“具体个人”的概念上。
(3)培养目标——培养健康、主动发展的人:具有“诚实守信”的为人之德、“承担责任”的行事之德、“热爱祖国”的为民之德和“自我完善”的立身之德;学会在不确定性中,通过主动选择和积极实践把握确定性。
(4)课堂教学价值观——三层次重建论:一是各学科共通层面上的价值观,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
二是具体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知识、认识;路径、视角;方法和策略、运算符号和逻辑;经历和体验;发现、欣赏和表现能力)。
三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全过程的价值(一是把书本知识组成结构链,单元教学内容的组织,“长程两段”的教学设计。
新基础教育教师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新基础教育教师,我有幸参与了新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
这段时间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新基础教育理念的魅力,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以下是我对这段时间工作的总结和心得体会。
一、新基础教育理念的启示新基础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
在新基础教育理念指导下,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1. 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观察、了解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基础教育倡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探究,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3. 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
新基础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我注重在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新基础教育认为,良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我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互助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二、教学实践中的感悟1. 教学相长。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不断学习、成长。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同时,我也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很多,如他们的乐观、坚韧、创新等品质。
2. 教育情怀。
新基础教育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自己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这种责任感激发了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让我更加坚定地投身于教育事业。
3. 团队合作。
新基础教育强调团队合作,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与同事们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4. 教育创新。
新基础教育鼓励教师进行教育创新,我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
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加了新基础教育培训,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基础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新基础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下是我对新基础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基础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1.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基础教育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2.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新基础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国际视野等方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新时代人才必备的品质。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
教师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实验、课外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意识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品质。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关注国际动态,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学生在国际舞台上具有竞争力。
新基础教育的理念
新基础教育的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改变,新基础教育的理念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新基础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强调个体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将从学生主体地位、综合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等方面探讨新基础教育的理念,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与挑战。
一、学生主体地位新基础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倡导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
学校要按照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能力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和探究精神。
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传统的教师讲堂式教学逐渐转变为学生参与度更高的互动式教学。
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鼓励他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综合素质教育新基础教育追求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在这一理念下,课程设置上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品德修养、社会实践和审美能力等方面。
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特长和体育运动能力,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此外,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他们倡导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通过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不仅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
三、创新教育新基础教育强调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通常以教科书为重点,传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学生。
而在新基础教育中,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他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通过自主设计实验、解决实际问题和开展创新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创新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还需要教师能够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
同时,新基础教育还倡导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开放共享,加强教育与产业、科研机构等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2024年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在我参加新基础教育学习的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和思考,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以下是我个人的观点:首先,新基础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新基础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课程设置上,不仅包含了基础学科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社会实践、体育活动、艺术素养等。
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其次,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育注重灌输知识,而新基础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学习,同时也需要主动参与到项目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和扎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在新基础教育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主动参与到小组讨论、团队合作和社区实践等活动中去,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团队合作中,学生需要与其他成员进行有效合作和协作,互相倾听和尊重,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社交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第四,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新基础教育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创新,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应对未来不确定的变化和挑战。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五,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
在新基础教育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同时也需要自我评价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新基础教育的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宝贵的经验。
通过新基础教育的学习,不仅使我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我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
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新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
在我作为一名教师的岗位上,我深刻感受到新基础教育对于我们的教育工作和学生成长的推动作用。
一、观念的转变新基础教育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发展,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尊重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理念的转变,让我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差异化发展,提倡多元化教育方式。
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我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自信心。
二、课程的改变新基础教育的核心是新课程,强调“ 国民教育”。
新课程不仅注重知识同样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现课程的全面提高。
在课堂上,我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开展大量的拓展和实践活动,培养兴趣和实践能力。
同时,我与同学们分享一些小知识和学生的经验,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世界,感受学习的美好。
三、评价方法的变化新基础教育的思路是尽量避免纯粹以考试成绩为目的,强调学校全员的综合评价,尤其是学生个人的评价。
这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展示空间,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在我看来,评价方式的变化是新基础教育的一大亮点,我在教学中多采取自述,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对成绩的评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结语新基础教育的建设是一项全面而持久的工程,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投入和努力。
它注重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与时俱进的课程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的评价制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我们的师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而我和我的同事们,也将一如既往地投入到新基础教育的建设中,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基础教育实践
一、引言新基础教育是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课程为载体,以评价为手段,旨在构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体系。
本文将从新基础教育的理念、实践探索和成效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新基础教育的理念1. 以学生为本。
新基础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教师为主导。
新基础教育认为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师德修养。
3. 课程为核心。
新基础教育强调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要构建科学、合理、富有弹性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4. 评价为导向。
新基础教育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评价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新基础教育的实践探索1. 课堂教学改革。
新基础教育在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如“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问题导向教学”等,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2. 教师专业发展。
新基础教育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开展教师培训、教学研讨、教学观摩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 课程建设。
新基础教育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提倡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4. 评价改革。
新基础教育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新基础教育的成效1. 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新基础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 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
新基础教育促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学校教育质量提高。
新基础教育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使学校教育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4. 社会认可度提高。
“新基础教育”学习心得2篇
“新基础教育”学习心得 (3)“新基础教育”学习心得 (3)精选2篇(一)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我理解您想分享一下您在学习“新基础教育”方面的心得和体会。
“新基础教育”是指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倡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在这个教育理念下,我有以下几点心得:1. 学习兴趣的培养:新基础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学习的动力。
我觉得兴趣是学习的最好驱动力,通过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和课程的学习,我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对某些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新基础教育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
我发现,通过自主学习,我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也不再是单向传授知识,而是更多地引导我们主动思考问题,激发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课堂上的小组讨论、项目合作等活动,我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并且发现团队合作能够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
同时,这也让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4. 实践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基础教育强调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实践。
通过实践教学,我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学习体验,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我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总的来说,新基础教育开拓了教育的思维和方式,使我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充满了乐趣。
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新基础教育为我们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基础教育”学习心得 (3)精选2篇(二)作为一名老师,在实施“新基础教育”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深有体会和收获。
以下是我个人的学习心得:首先,“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开发。
而“新基础教育”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新基础教育读后感_读后感作文
新基础教育读后感_读后感作文新基础教育读后感引言概述:新基础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之一,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新基础教育的书籍,深受启发和感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我对新基础教育的读后感。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1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创新思维是21世纪所需的核心能力之一,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1.2 新基础教育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3 我的感受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创新思维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也意识到新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2.1 综合素质的定义综合素质是指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2 新基础教育对综合素质的培养新基础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活动和项目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3 我的感受阅读这本书后,我对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新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努力表示赞赏。
三、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1 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2 新基础教育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新基础教育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项目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3 我的感受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也对新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努力表示肯定。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文素养4.1 情感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情感和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情商和人际关系能力。
4.2 新基础教育对情感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人文素养,通过文学作品、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人文关怀。
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范文在进行新基础教育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其带给我的改变和成长。
新基础教育强调的是终身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合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发展出与时俱进的能力和素养。
在这段时间里,我逐渐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首先,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一个人在创造、发明或解决问题时所展现的能力。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老师往往只注重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而在新基础教育中,我学会了通过思维导图、头脑风暴和小组讨论等方法来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例如,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我学会了用诗歌和故事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情感。
这种创造力的培养能够让我在解决问题时更加灵活和富有创意。
其次,新基础教育倡导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是指对事物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的能力。
在传统教育中,老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记忆能力,对于学生的批判思维缺乏培养。
然而,批判思维正是在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能力。
在新基础教育中,我学会了通过阅读和讨论来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
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这种批判思维的培养使我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并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
最后,新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是指在团队中与他人进行有效合作的能力。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只重视个人的成绩和竞争,对于合作能力的培养缺乏关注。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合作能力成为了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新基础教育中,我学会了与他人进行合作,通过分工和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例如,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经常与同学一起解决难题,通过互相讨论和思考,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
这种合作能力的培养使我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并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通过学习新基础教育,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考和学习的方法。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只注重知识的记忆,忽略了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小学“新基础”学生工作总结7篇
小学“新基础”学生工作总结7篇篇1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积极推进“新基础”教育工作,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对我校“新基础”教育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改进方向。
一、背景与目标“新基础”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
我校积极响应教育改革的号召,以“新基础”教育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小学生。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1.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我校积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通过设置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此外,我校还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强化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是“新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科技制作、文艺表演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我校还注重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受益。
3. 完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新基础”教育的重要保障。
我校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在评价过程中,我校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表现和进步情况。
此外,我校还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在“新基础”教育实施过程中,我校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学生对“新基础”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存在误解和抵触情绪;其次,一些教师在实施“新基础”教育时缺乏有效的指导和支持;最后,我校在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针对这些问题,我校将采取以下改进措施:首先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工作,让学生充分认识“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其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工作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最后进一步完善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方案确保活动质量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新基础教育”宗旨: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一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二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学校日常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的转换;三是以发展观为核心的师生生存方式的转换。
“新基础教育”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七条: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3,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七条:1、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建设,体现学生主人翁意识;2、班级管理中岗位设置的广泛性与动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岗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发展的均衡性;4、班级建设中体现学生的创新性与特色;5、关注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质量;6、班级群体中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7、班级建设中家长的参与性。
“新基础教育”的“三让”: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
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
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新基础教育”简介“新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先生主持的一个持续了15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主要任务是要形成21世纪新基础教育观念和创建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型学校。
研究分三个层面展开:一是理论研究,重点在对现有的教育观念进行批判性反思,在把握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建构新基础教育的观念体系;二是为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作出设计;三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组与一线教师、校长的密切配合,相互启发、互动学习、积极创造,在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学校管理方面取得突破,使学校焕发生命活力。
新基础教育的“新”既表现为理论创新,又体现在实践创新,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新基础教育观念的更新。
新基础教育重新奠定了基础教育的本质,把基础教育看作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形成了一整套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化教育观念体系。
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
新基础教育从活动的观点出发,强调通过革新学生浸润其中的以课堂教学与班级生活为基本内容的日常实践,为每一个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与生命力的勃发创设良好的成长氛围和发展基础。
师生学校生存方式观念的更新。
使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由消极被动的适应性生存方式向积极主动、不断自我更新的发展性生存方式转化。
对新基础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中五个问题的追问及反思近几天来,笔者随叶澜专家组,在我校和实验中学听了几节新基础教育教育教改研讨课,感触颇多。
笔者一方面为同行们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精神所鼓舞、折服,学到了不少新颖的设计思路和操作方法;另一方面又为新基础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现状的混乱无序和错综复杂而深感困惑和忧虑,真是不听研讨课还知道课该怎么上,一听研讨课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了。
笔者认为,思想指导支配着行为,正确的、鲜明的教学理念指导支配着正确、鲜明的课堂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理念模糊不清,课堂操作必然暧昧不明。
所以,笔者不惴浅陋,愿将自己对课堂教学的一些追问及反思悉数说出,作为一种“资源”与同行们“共享”,以期能抛砖引玉,共同向真理的最高境界迈进。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我认为,这种提法不符合事实和逻辑。
我的观点是: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
为什么这么说?(1)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而课堂学习不完全等同于课堂,它仅仅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2)如果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那么课堂中的另一类人-----教师,是什么?仆人吗?难道以前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是师尊生卑,教师压抑学生,现在的课堂非要以学生为中心,来个生尊师卑,让学生来压抑老师?很显然这是一种二元思维对立的怪论。
主人吗?学生是主人,教师也是主人,大家都是主人了,也就无所谓主人不主人了。
有主人,就有仆人;有主人,就有客人。
那么,我问一句:课堂的仆人是谁?课堂的客人又是谁?既然课堂的仆人、客人不存在,课堂的主人也就不存在!(3)我觉得,本身争论“课堂中谁是主人”的问题就是错误。
因为问题的提出仍然停留在非此即彼、不是黑就是白的二元对立思维的浅层次上。
我觉得,用多元思维去观照课堂,多侧面、全方位、动态的认识师生关系,可能更接近事实和本质。
即他们是课堂构建的两大基本元素,课堂行为的共同实施者。
2.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要求教师不讲或少讲吗?我认为,教师必须要讲,不能不讲,更不能一般的提倡少讲。
讲不讲,少讲还是多讲,要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情况。
A.为什么教师必须要讲?(1)教师的讲是教师的正当权利,更是社会交付与他的义务。
教师授课,并不仅仅是个体在授课,而是社会、人类、民族、真理、良知在授课。
教师的讲,并不仅仅是某个人在发言,而是整个社会在通过某个人发言。
教师不讲,是对社会不负责任,对人类不负责任。
(2)学生是生命,但他是未成熟、没有完全社会化的生命。
从来成熟的生命到成熟的生命,由一个“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需要经验和方法。
而有些经验和方法是大部分学生依靠自身无法悟得的,所以教师必须要“给”,要“讲”。
(3)学生需要从小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但创新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无本之木。
它需要广博深厚的知识来作为基础。
低知识水平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创新。
我们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欣赏学生,善待学生,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学生知识水平低,知识摄入量少,知识视野窄,获取、筛选、加工、重组知识的方法稚嫩,这是不争的事实。
要改变学生在知识方面不足、欠缺的状态,教师的讲是极其重要的手段。
B.什么情况下少讲?什么情况下多讲?少讲:(1)学生本来就会的,少讲;(2)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完全有能力获取并掌握的,少讲;(3)与本课学习目标无关的,或关系不大的,少讲;(4)与当前社会意识形态主流和科学原理不符,对学生成长不利的,少讲;多讲:(1)学生感到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时,多讲;(2)学生感兴趣,又与本课学习目标紧密相关时,多讲;(3)学生的思维发生偏离和混乱,思想不正确,有悖于道理法律和科学原理及人类正常心理时,多讲;(4)学生缺少解决学习问题和思想考问题的方法时,多讲;(5)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时,多讲。
C.怎样讲?(1)准。
抓住重点,切入要害,既准确挖掘知识内质,又准确深入学生内心。
(2)实。
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经验。
(3)活。
形象,直观,通俗,浅显。
(4)细。
准确,细致,体系感,结构化。
3.指责教师“教案意识”太强,对吗?我认为:不对!为什么?(1)“教案意识”不等于“执行教案意识”。
“教案意识”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心中有“教案”,“执行教案意识”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光想着“教案”不想着“学生”,不是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灵活机智的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积极调整、补充、完善教案,而是被“教案”束缚住手脚,把学生看成是完成“教案”的道具。
一个是“心中有数”,一个是“死搬硬套”。
(2)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教案意识”,预先考虑的课堂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必须要保质保量的完成。
否则,课堂学习就成了“意识流”和“无主题变奏”,师生的学习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感,学生一节课下来就会一无所得。
(2)强化教师的“教案意识”,但同时应该淡化“执行教案意识”。
即教师教案要注意“弹性化”设计,要留有师生释放生命激情,互相激发创造思维火花的时间和空间,在执行时要灵活变通,根据学生的反应来加以合理、适度的调整。
但大目标、大方向、大框架不需要任意改变,否则就离题万里,师生一块放起风筝来了。
4.让学生“动”起来,就是好课吗?我认为,并不是所有“动”起来的课,都是好课。
为什么?(1)无目的“动”是盲动、乱动、为动而动。
小组讨论的形式很好,学生的发言能力、创造能力和合作意识可得以很好的培养。
但有些问题缺乏创意,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书本和生活经验直接解答,完全没必要进行课堂小组讨论。
稀里糊涂看上去,课堂气氛活泼热烈,生生互动,但实则是演戏,纯粹无效劳动。
(2)无价值,无效果的“动”是瞎动,胡动。
现在的研讨课上的自由发言,自由辩论和小组讨论,往往只重“形”不重“神”,只重“外”不重“内”,只重“动口”,不重动“手”,更不重让学生动“脑”,动“心”、动“情”。
一节课下来,学生倒是充分活动了,积极主动了,但学习效果差,学习质量水平低,把课堂当成了“座谈会”、“辩论会”、“讨论会”。
应该怎么动?(1)围绕学习目标动。
(2)围绕核心问题,特别是围绕学生感兴趣,易发散,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问题,动。
(3)集体动、小组动的次数不要多。
一至二次即可。
(4)动、静结合。
要有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练习的时间和机会,不要动辄就讨论,就辩论。
(5)既要让学生动口,又要让学生动手。
说一说,划一划,自己个体的操作要有。
(6)既要互动又要单动。
教师个体的讲述、点拔、启发;学生个体的揣摩,练习也要有。
5.一堂课不归纳总结,嘎然而止,就是“动态生成”吗?我认为,不但不是“动态生成”,而且连完整的“动态”都算不上。
为什么?一.“动态生成”中,“动”是手段和外在表现;“生成”才是目的和内在本质。
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动”应该以“生成”为追求目标。
生生互动也好,师生互动也罢,“动”起来不是重要的,能生成创造性思维成果,才是关键。
二.学生“动”起来了,教师“动”起来了,思维共振了,思维互激了,生成出富有灵性和智慧的问题、解答、观点、方案了,这就算大功告成,任务圆满了吗?不!生成了还需要巩固积累,还需要反馈和课下再创造、再实践。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课课有收获,课课的创造力不断提升,如果不这样,师生共同创造的,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就往往灵光一闪瞬间消失,往往昙花一现旋即飞逝,往往一堂课下来,无实实在在的讼中即飞逝,往往一堂课下来,无实实在在的所得?br>三.教师在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要不断的提醒学生把自己的新颖见解,他人的独到见解迅速、简要的记录下来,以避免资源的流失和浪费,也为下一次“动态生成”奠定经验基础;每堂课结束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总结、品评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要尽量要点化,体系化,结构化的把本课中动态生成的思维成果和资源整合起来,进行有效反馈和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