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_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飘逸的南国风教学反思

飘逸的南国风教学反思

飘逸的南国风教学反思飘逸的南国风教学反思《飘逸的南国风》是《多彩的民歌》中的最后一节,主题为南方民歌,包括云南弥渡地区的汉族山歌与温州乐清地区的汉族儿歌,还有湖北的天门地区汉族小调。

本节课的重点应是:1、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2、深入认识民歌的地域特点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等问题。

现将《飘逸的南国风》教学做如下反思:值得借鉴的几点:一、音乐元素很丰富。

首先,在课堂中,授课老师准备了多段音乐,能够充分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其风格。

比如:在云南民歌中,引用了在讲江南民歌的时候,引用了《茉莉花》,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接受《对鸟》的分格,选用了通俗版的《对鸟》,无形也让学生了解到很多通俗音乐的创作是离不开民歌这一音乐源泉的。

湖北民歌《幸福歌》热烈、欢快,也是湖北民歌的风格的代表作品,这是和湖北地区的人民性格、生活环境相关联的,老师引入了对湖北地域特点、人民性格特点的分析,同时又欣赏了《龙船调》,这样一来,湖北民歌的风格便深入到学生的心里。

二、注重用“唱”的方法来感受音乐歌曲最好的感受方法就是唱,唱的多了,学生自然就会有了具体的体会,否则,老师讲得再好,也都是纸上谈兵。

在本课的三首重点歌曲中,《弥渡山歌》和《幸福歌》都是通过学生的歌唱来实现感受歌曲的,在《弥渡山歌》中,老师引导学生来想像:站在两个山头的阿哥阿妹来通过歌曲互诉衷肠,歌曲前面的悠扬的引子“咿哪”,就好像距离较远的人说话前的相互打招呼,并且老师让在教室两侧的学生用歌声相互模仿打招呼,这样一来,学生在唱这一句的时候,就很热情积极主动地表现了;《幸福歌》老师采用了领唱合唱互动的演唱形式,很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

三、注重挖掘民歌当中语言差异的特点民歌的地域特点中,语言特点就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比如在《弥渡山歌》中的“崖”字发(ai)音,“隔着”发(guozhuo)音;《对鸟》就更具方言特色了,老师叫学生来读歌词,在此过程中学习方言的意思,比如“吤呣”读(gaimu),是“什么”的意思,“阿尼事干”是“什么事情”的意思等等。

《第五节 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第五节 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南国风的特点,如优美的旋律、轻快的节奏、和谐的音调等。

2. 通过欣赏和演奏南国风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3. 学会用乐器演奏南国风的代表性音乐元素,如琵琶、二胡等。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通过欣赏和演奏南国风的音乐作品,深入理解南国风的音乐特点。

2. 难点:如何用乐器演奏南国风的代表性音乐元素,需要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南国风的音乐作品,包括音频和视频。

2. 准备乐器(如琵琶、二胡等)和相关设备(如音响、话筒等)。

3. 提前布置教室,确保环境舒适、整洁。

4. 安排小组活动,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演奏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高山流水》,让学生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音乐风格?2. 教师介绍南国风情的音乐风格特点,引出课题《飘逸的南国风》。

3. 简单介绍南国风情,包括南方地区的风俗、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特点。

(二)新课教学1. 欣赏《彩云追月》,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轻快、活泼的氛围,并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中的节奏、旋律等元素。

2. 欣赏《茉莉花》,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柔美、清新的氛围,并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中的和声、音色等元素。

3. 欣赏《采茶舞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欢快、明亮的氛围,并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中的结构、配器等元素。

(三)拓展探究1. 请学生思考南国风情中除了音乐还有哪些方面也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学习,比如舞蹈、戏剧等。

2.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方面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准备在课堂中与大家分享。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南国风情音乐的特点和魅力。

2.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学习南国风情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3.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作业,如要求学生继续收集南国风情的相关资料,或尝试创作一首具有南国风情特色的歌曲等。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并认识南方民歌的音乐特征。

(二)、聆听、演唱并分析三首民歌的音乐特征,对形成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的原因进行探究,形成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三)、学会演唱《弥渡山歌》,尝试用地方方言演唱《对鸟》,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二、教学重点
重点:聆听三首云南民歌,感受、体验相同地域、不同风格民歌的形成和特点。

难点: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的形成进行探究。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欣赏歌曲《彩云之南》,以此导入。

(二)、欣赏《弥渡山歌》、《槐花几时开》,感受音乐情绪。

学唱《弥渡山歌》(三)、知识学习:简介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

(四)、聆听《对鸟》,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尝试用方言演唱歌曲,分析其旋律与当地方言和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五)、聆听并演唱《幸福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思考这首歌的内容及时代特点,了解民歌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一)、能够演唱《弥渡山歌》、《幸福歌》或其它几首南方民歌,能与同学进行演唱交流。

(二)、能够尝试用方言演唱《对鸟》片段。

(三)、能够归纳总结出南方民歌的基本风格特征。

(四)、将南方民歌与西北民歌、中原民歌、少数民族民歌做一些比较,探索各地区、各民族民歌的风格特征,研究形成各种风格特征的原因。

习题:
1、通过学习《弥渡山歌》,感受、体验音乐情绪。

分析《弥渡山歌》的旋律特点,探讨人们的生活环境对音乐风格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通过本课的学习,思考歌曲内容与时代特点,说说民歌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高中音乐《飘逸的南国风》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飘逸的南国风》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听《弥渡山歌》、《对鸟》,感受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

听、演唱并分析民歌的音乐特征,结合当地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等因素,对形成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的原因进行探究,形成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会演唱《弥渡山歌》,尝试用地方方言演唱《对鸟》,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2.过程与方法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图书及网络资源,进行知识准备,课初利用地理、历史及人文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民歌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

课中结合课件中的音像资源,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通过画面感受当地的地理环境与风土人情。

采用引导、对比、分析、讨论、探究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课中,重视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和情感体验,在愉悦-乐趣-兴趣-情感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

二、学生分析《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

”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真正的感受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呢?根据学生对民歌不怎么排斥,也不怎么兴趣的情况,重组和整合了教材,溶入了较为著名的民歌《小河淌水》、《猜调》等,采用与西北民歌歌词的风格对比、分析的手段,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民歌来感受南方民歌的音乐特点。

三、教材分析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飘逸的南国风》是本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的最后一节,因而这节课一方面感受与掌握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另一方面带领学生探讨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对第二单元起到一个总结作用。

2.本节主要内容(1)聆听并演唱体验云南民歌《弥渡山歌》,探究的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并通过《小河淌水》、《猜调》找到南方民歌中常用引腔的特点。

(2)演唱体验《弥渡山歌》,感受音乐情绪。

(3)知识学习:简介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

(4)聆听《对鸟》,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尝试用方言演唱歌曲,分析当地方言和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高中音乐教案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高中音乐教案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高中音乐教案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一、教学目标1.理解南国风格音乐的特点和演奏技巧。

2.唱响南国风格歌曲,感受南国的气息和情感。

3.了解南国风格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内容1.南国风格音乐的特点和演奏技巧。

2.南国风格歌曲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3.南国风格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难点1.南国风格音乐的特点和演奏技巧。

2.南国风格歌曲的情感表达。

3.南国风格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步骤1.导入:播放南国风格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2.理论讲解:介绍南国风格音乐的特点和演奏技巧,让学生初步了解南国风格音乐。

3.演唱训练:选择一首南国风格歌曲,带领学生进行声乐练习和情感表达训练。

4.分组演唱: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南国风格歌曲的演唱练习,引导学生找到歌曲中的情感感受和表达方式。

5.范唱示范:选择一位学生进行南国风格歌曲的范唱,让其他学生进行观摩和点评,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交流。

6.历史文化解读:通过讲解南国风格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对南国风格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南国风格音乐的特点和演奏技巧。

2.学生能够正确演唱南国风格歌曲,感受南国的气息和情感。

3.学生能够了解南国风格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六、教学反思南国风格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中的精华之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能够对南国风格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了理论探究和实践演练,通过分组演唱和范唱示范等形式,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南国风格音乐的情感表达。

同时,在历史文化解读环节,我们也让学生了解到南国风格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让学生在音乐欣赏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飘逸的南国风优质教案

飘逸的南国风优质教案

飘逸的南国风优质教案【篇一:飘逸的南国风教案】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聆听分析三首民歌的音乐特征,结合当地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等因素,形成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用地方方言模唱《弥渡山歌》,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二、教学重点重点:聆听、模唱民歌,感受、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

难点: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三、. 教学内容安排(一)、欣赏《弥渡山歌》和《脚夫调》,感受两首作品不同的音乐情绪,在学唱《弥渡山歌》的过程中,分析对比南方山歌和北方山歌在旋律、节奏、调式和情绪上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结合南、北方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因素,探究形成民歌地方风格的原因。

(二)、知识学习:简介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

(三)、聆听《对鸟》,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分析其旋律等其他特性。

(四)、聆听《幸福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思考这首歌的内容及时代特点,了解民歌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五)、拓展与探究播放本单元欣赏过的几首民歌片段,将南方民歌与西北民歌、中原民歌、少数民族民歌做一些比较,探索各地区、各民族民歌的风格特征,学生来总结四教学资源建议(一)、充分利用教材及配套课件中的文字资源,将相关的民歌知识传递给学生。

(二)、充分利用配套课件中的音像资源,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通过画面感受当地的地理环境与风土人情。

(三)、利用地理、历史及人文等相关科目的资源,进行分析民歌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一)对三首民歌风格的认识,采用反复听赏、分析比较等方法,以获得在感受体验中的音乐理解。

(二)延伸其他民歌音乐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法和探究法,总结,归纳出生活条件、地域环境、风俗习惯,形成多彩的民歌的主要原因。

高中音乐_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飘逸的南国风》【设计者】【教材】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必修)第二单元第五节课题:飘逸的南国风年级:高一年级一、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音乐知识,在欣赏音乐时,引学生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知与体验,并设计出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采用集体、分组讨论的方式,引领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

基于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将利用音频、视频欣赏、互动交流、合作学习等形式充分挖掘学生求知欲及学习潜力,应用新媒体新技术创设更生动高效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课堂生成性与实效性。

二、教材分析《飘逸的南国风》是高一音乐鉴赏必修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的最后一节,在前面几节课分别欣赏了西北民歌、少数民族民歌以及中原民歌,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收尾课,因而除了在感受体验南方民歌音乐情绪的基础上,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同时也要在小结“多彩的民歌”这个单元的基础上,探究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及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几首南方民歌的音乐情绪、音乐风格的感受与理解,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飘逸、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演唱其中一首或两首南方民歌,认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通过师生互动,即兴创作的环节,鼓励、培养学生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能初步理解和掌握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能够初步认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尝试进行民歌创编活动。

五、主要学习方法及教学策略1、根据实际情况,整合教材,从人们熟知的影视剧作品的背景音乐入手,通过欣赏找出南方民歌的音乐风格特征,加深对南方民歌音乐特征的理解。

《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

《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

《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

2、聆听分析三首民歌的音乐特征,结合当地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等因素,形成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3、尝试用地方方言模唱《弥渡山歌》,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二、学情分析《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

”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真正的感受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呢?根据学生对民歌不怎么排斥,也不怎么兴趣的情况,重组和整合了教材,溶入了福建较为著名的民歌《采茶舞曲》,采用与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对比、分析的手段,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民歌来感受南方民歌的音乐特点。

三、教材分析《飘逸的南国风》是本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的最后一节,因而这节课一方面感受与掌握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另一方面带领学生探讨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对第二单元起到一个总结作用。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飘逸的南国风》课件等。

五、教学重点1、感受、体验、认识、理解南方民歌风格特征。

2、深入认识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形成的原因问题。

对前三节进行总结和归纳。

让学生对民歌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教学难点1、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南方民歌。

2、让学生更全面的对各地区民歌有一个大概认识,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民歌的认识。

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伴随轻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进入课堂,并光看南方特色图片,教师介绍南方的地理区域和特点学生感受。

(二)欣赏歌曲《弥渡山歌》1、教师向学生介绍云南弥渡,欣赏云南风景图片。

弥渡地处滇西高原。

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部。

其北部有云岭和怒山,南部有哀牢山和无量山,加上相距不远的大理石林和洱海,可谓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 飘逸的南国风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 飘逸的南国风

飘逸的南国风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多样化的体裁、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

民歌的起源同音乐的历史一样久远,早在原始社会就伴随着人类的狩猎、搬运、祭祀、仪式等活动而萌生。

因此,它与人类的一切生活实践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民歌丰富多彩:有高亢的西北腔、独特的民族风、醇厚的中原韵及飘逸的南国风。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就已经广泛流行“楚声”和“吴声”。

它们的风格与北方民歌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照。

两千多年来,这种风格被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通常,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内在,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的婉转、流畅、抒情。

南方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地区的风格特色,即民歌的旋律都与该地区的语言紧密结合,因而最易于在本地区流行;某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节拍等方面明显的表现出来;民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比较短小,常用同一旋律作反复。

教材中所选用的三首作品《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都因为语言特点、地域环境而表现出旋律的独特性,语言的方言性和节奏的自由性,篇幅短小而反复进行同一旋律。

三首民歌都从不同方面反映出南方民歌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处于这个年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关于民歌有一定的语文知识,但是对于音乐上的感受可能有所欠缺,这是由于处于这一年级的学生比较偏好流行之类的音乐所引起的,而对于教材里给出的民歌从审美的角度不符合他们所推崇的类型,因此,在教的过程中就应根据这一点,在每个知识点讲解前进行合理的导入,在激发他们兴趣的基础上再传授本课所要掌握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一)、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并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二)、能演唱《弥渡山歌》和《幸福歌》片段,尝试用地方方言演唱几句《对鸟》。

(三)、将南北不同地区的同一音乐(茉莉花)进行对比,区分南北方民歌不同的风格特征。

《飘逸的南国风》实践反思

《飘逸的南国风》实践反思

实践反思《飘逸的南国风》是人音版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中的最后一节。

主题为南方民歌,内容包括云南民歌、温州地区民歌、还有湖北的民歌小调。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通过对几首南方民歌的音乐情绪、音乐风格的感受与理解,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2、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并理解南方民歌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

3、学会演唱其中一首南方民歌,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通过对比欣赏前面几课中的民歌,初步理解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

本节课的重点是: 1、能初步理解与掌握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2、能够初步理解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

现将本节课做如下的反思:一、音乐元素很丰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准备了多段音乐,让学生在聆听中充分感受音乐特点。

在介绍云南民歌时,不但欣赏了《弥渡山歌》,还拓展欣赏了《小河淌水》;在欣赏浙江民歌《对鸟》时,也加入了《采茶舞曲》的欣赏;以及湖北小调《幸福歌》也同样欣赏了《龙船调》。

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里,对民歌特点理解更清晰。

二、注重用唱的方法来感受音乐。

在教学中,仅仅听是不够的,更要开口唱,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体验更为深刻。

本节课共有三首歌曲,《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

在课堂里,唱了其中的两首《弥渡山歌》和《幸福歌》。

《弥渡山歌》主要让学生模仿引子“咿呐”,《幸福歌》则采用了教师和学生领唱合唱的互动形式。

通过这样的歌唱,整节课的教学氛围非常高涨。

三、注重挖掘民歌当中的语言特点。

在民歌的特点里,语言特点是非常有特色的一样,比如在《弥渡山歌》中,“崖”字发ai音。

《对鸟》中就更具地方特色了,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用方言来阅读歌词,对学生来说是很好的一种体验,也比较容易感受到民歌的地域色彩。

在本节课里,三首风格各异的民歌独立又统一在“南风民歌”的大主题下。

高中音乐教学课例《飘逸的南国风》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音乐教学课例《飘逸的南国风》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问: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什么是民歌?大家所了
解的民歌是什么?
生:回答自己心中的民歌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所谓的民歌,就是民间歌
曲,是指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作的歌曲,以不同形式在
民间广为流传,并在经过人民群众不断的筛选后变的更
加符合大众需求。
师:民歌是由劳动人民所创造,所以也是和劳动人
民息息相关,鲁迅先生曾说过:“们不会说话的祖先原
高中音乐教学课例《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音乐
教学课例名
《飘逸的南国风》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南方民歌,对南方民歌感兴趣
教材分析
重点:欣赏南方民歌,了解南方民歌风格和特点
难点:了解南方民歌民族的地方风格与区别
1、对南方民歌有基础的了解,了解南方民歌及南
方民族的地方风格和民族风格
教学目标
课例研究综
我认为,音乐课程的课前互动非常重要,直接影响

到学生学习兴趣,好的课前互动会让学生充满兴趣,主
动发言,会在课后希望主动了解课程学习内容,而如果 课前互动做的不好,那么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则 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始人,在共同操劳得特别吃力的时候,懂得唱唱歌谣,
来减轻肌肉的疲乏,来鼓舞工作的阔,而且 56 个民族各有特色,所
以我国的民歌非常的丰富,今天我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南
方的民歌,听一听南方的民歌,了解南方民歌的特点。
大家都知道在秦岭淮河以南称为南方,那么,请大家来
说说你们了解哪些的南方民歌?
我认为,音乐教学一定要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出
教学策略选 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先听,学生
择与设计 会主动跟着旋律哼歌,这时再让学生跟唱,让学生在欣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课题:高中音乐鉴赏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授课教师:授课年级:高一年级课时: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选自人音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单元、第五节,课题为《飘逸的南国风》,主要介绍了我国南方的音乐特色,例如云南弥渡的山歌,浙江方言的民歌,以及湖北的民歌。

本课主要以教材中的素材为主线,并拓展欣赏了最能代表中国民歌特色的《茉莉花》,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湖北的男女对唱民歌《龙船调》,以激发学生的音乐视野和学唱积极性。

二、设计思路:在课前设计以教师演奏一段南方色彩浓郁的古筝曲《洞庭新歌》,在投入的演奏后,提问问题,导入新课。

还以出示当地有名的风景名胜图片的形式,提醒学生本课要给耳朵来一次音乐之旅。

第一站,云南民歌,这里发挥教师的声乐特长,动情的范唱,激发学生兴趣并思考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

第二站浙江民歌,以学浙江方言,师生用方言来对对鸟,然后用方言演唱对鸟,第三站湖北民歌,教材中的歌曲是《幸福歌》没有用,而是选取了更容易学生学唱的《龙船调》,以此先学湖北方言,接着教唱,最后分男女生角色对唱。

整堂课,带领学生学方言,唱民歌,想问题,在感受、讨论、体验中主动参与课堂,真正融入民歌,使他们对南方民歌有较为深刻的认知和体验。

三、学情分析:这一单元的内容多为民歌,距今年代久远且各地区地域特征鲜明,学生听赏起来可能会有距离感,所以在课前就思考如何能激发学生听和学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一、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几首中国南方民歌的音乐情绪、音乐风格的感受、理解、学唱,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学唱《茉莉花》、《龙船调》,感受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用浙江方言演唱《对鸟》,并声情并茂演唱《龙船调》,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通过欣赏、分析、学唱,初步认识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具备的特点。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飘逸的南国风人教版音乐教材第二单元第五节【课题】《飘逸的南国风》【执教】李萧如【主要教学内容】1.《弥渡山歌》2.《对鸟》3.《幸福歌》 .【教学任务分析】《飘逸的南国风》是高一音乐鉴赏必修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的最后一节,在前面几节课分别欣赏了西北民歌、少数民族民歌以及中原民歌,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收尾课,因而除了在感受体验南方民歌音乐情绪的基础上,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同时也要在小结“多彩的民歌”这个单元的基础上,探究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及形成的原因。

【教学三维目标】(一)、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

(二)、聆听、演唱并分析三首民歌的音乐特征,结合当地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等因素,对形成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的原因进行探究,形成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三)、学会演唱《弥渡山歌》,尝试用地方方言演唱《对鸟》,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重难点预设】1、教学重点聆听、演唱三首云南民歌,感受、体验相同地域、不同风格民歌的形成和特点。

2、学习难点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设计思路】利用一些相关视频资料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构建欣赏南方民歌的背景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分析的能力,以及面对作品的直觉感受力。

【教学过程与简析】一.导入1.欣赏民歌《小河淌水》设问:1:想象一下脑海中能浮现出的是怎样的画面?2:这首作品大致属于我国的哪个地区?师语:这首有东方小夜曲之称的《小河淌水》是我国南方地区的民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下《飘逸的南国风》。

(发散同学的音乐欣赏的想象,感受能力,同时明确主题)2.民歌的定义: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经过广泛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分类: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二.新课(一)《弥渡山歌》云南民歌1.图片描述的自然环境——依上傍水,景色宜人2.聆听弥渡山歌设问:1.歌曲分为几个部分?2.歌词有什么特点?3.旋律组成:引腔:两个小节的长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标分析《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应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

”因此,本节课主要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倡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知和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认识民歌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

教材分析《飘逸的南国风》是高一音乐鉴赏必修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的最后一节,在前面几节课分别欣赏了西北民歌、少数民族民歌以及中原民歌,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收尾课,因而除了在感受体验南方民歌音乐情绪的基础上,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同时也要在小结“多彩的民歌”这个单元的基础上,探究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及形成的原因。

学情分析1、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图书及网络资源,进行知识准备,利用地理、历史及人文等相关科目的资源,进行分析民歌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

2、根据实际情况,重组和整合了教材,溶入了较为熟悉云南民歌《小河淌水》,通过对比欣赏找出南北民歌音乐风格的差异,加深对南方民歌音乐特点的理解。

3、从视觉、听觉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声像结合的方式展示云南地区的美丽风光,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云南民歌的听赏活动中做好铺垫。

4、用跟唱或模唱,最好以教师范唱的形式,给学生更加直观和亲切的感受,并引导学生分析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在形成民歌风格中所起的作用。

5、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法和探究法,将自己在不同渠道查阅的资料互相交流、总结,归纳出生活条件、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是形成多彩的民歌的主要原因。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几首南方民歌的音乐情绪、音乐风格的感受与理解,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

3、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演唱其中一首南方民歌,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通过对比欣赏前面几课中的民歌,初步认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能初步理解与掌握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能够初步认识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引导法、探究法、分析法、对比法、参与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1、聆听民歌《吆骡子》让学生分辨是哪个地区的民歌?师:在此之前,我们已经接触过西北民歌,请同学来谈谈西北民歌都有什么音乐特点呢?2、师生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对西北民歌的复习,加深学生对西北民歌风格的印象,为新课南方民歌的风格对比做好铺垫的作用)(二)、新课导入部分1、播放《彩云之南》,设问:这是不是西北民歌?为什么?生:不是西北民歌,而是南方民歌,其特点为旋律悠美、婉转、流畅,情感细腻、抒情。

师:好的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一起乘着飞机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旅游,共同领略那儿的自然风光,感受它们的音乐之美!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课题《飘逸的南国风》。

2、出示课题--飘逸的南国风(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彩云之南》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从听辨引进新课)(三)、新课教学1、感受南方音乐风格的特点及民歌的地域特征(1)、师:今天先要带大家去的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那大家还记得课前放的音乐吗?有谁知道这首音乐是哪里的民歌?对了是云南。

一说到云南大家会想到云南的大理、丽江,都是非常美丽的地方。

观看图片去感受一下那里的景色。

(2)、欣赏视频云南是我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

云南的汉族人民与众多的少数民族人民在包括文化、音乐在内的许多方面有长期而广泛的交往。

因山歌都要丰富多彩。

除了少数民族的影响之外,历史上曾有大量江南人迁徙至云南,因此云南民歌中又有江南风格与西南风格的混合因素。

有一首被誉为东方小夜曲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教师范唱并引出弥渡,简单介绍弥渡是闻名全国的花灯之乡和民歌之乡,2010年,云南省弥渡县的弥渡民歌,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弥渡山歌》来感受一下这种风格。

师:与刚才老师演唱的《小河淌水》相比,二者的共同特点在什么地方?生:开头都有衬词,而且音很长,节奏自由。

引出引腔,聆听、感受并学唱。

讲解歌曲的主体部分平腔共四句,最后,引腔的再一次出现强化主题思想。

(4)、欣赏云南民歌《弥渡山歌》,想象一下这首歌描述的意境。

①、设问:1、这是一首赞美什么的山歌?2、歌词内容采用了什么表现的手法?爱情,比兴。

②、再次播放《弥渡山歌》的音频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特点:起--平--落。

③、范唱并指导学生学唱《弥渡山歌》的引腔,引导学生感受山歌节奏较自由的特点。

④、教师点评: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山歌。

歌词用了比兴(托物言志)的手法,暗示着爱情的道路上的艰难曲折。

旋律由三部分组成:起-平-落。

起即引腔,这种长音在南方民歌中常见。

如《小河淌水》。

(5)、知识归纳: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形成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原因之一。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聆听、感受、演唱、分析、以及与西北民歌风格的反差对比来初步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认识民歌的地域特征。

)2、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1)、聆听浙江民歌《对鸟》设问:①能否概括这首歌曲中的旋律特点?②能否在这首歌当中找出具有浓烈地方色彩的地方?③如果把歌曲换用普通话演唱,效果如何?为什么?(2)、知识归纳:地方语言是形成民歌基调、风格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为有地方语言这个特点,给各地民歌增添了浓烈的地方色彩。

(设计意图:通过原唱与普通话演唱的对比欣赏,使学生感受到地方语言是形成地方风格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

3、受社会发展对民歌的影响(1)、欣赏湖北民歌《幸福歌》师:《幸福歌》是新中国成立后传播开来的新民歌,由湖北民歌手蒋桂英创编,歌曲的内容歌颂解放后农民的幸福生活。

设问:①歌曲的音乐情绪怎么样?②歌曲反映的是哪个年代的内容?(2)、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从民歌的内容及时代特点来看,民歌的形成和发展与什么有着密切的关联?为什么呢?(3)、学唱歌曲,师生合作共同演唱《幸福歌》,进一步体验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欣赏,感受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的形成是由人们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因素构成)4、聆听与辩别南方民歌(1)大家还听过哪些这三个地区的民歌?下面是老师课外所收集的,接下来介绍给大家,与大家共同享受A《蝴蝶泉边》云南民歌 B《采茶舞曲》浙江民歌C《龙船调》湖北民歌(2)、聆听后师生交流。

(3)、归纳南方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

(设计意图:一方面检验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效果,另一方面拓展学生欣赏视野,从中总结出南方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5、拓展与探究作业(1)、播放本单元欣赏过的几首民歌片段,引导学生填写音乐风格比较表格。

音乐风格比较表(2)、将南方民歌与西北民歌、中原民歌、少数民族民歌做一些比较,探索各地区、各民族民歌的风格特征,研究形成各种风格特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写一篇小论文。

六、教学总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对三首南方民歌的欣赏,了解了南方民歌的音乐风格特征,并对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做了初步的探究。

到本课为止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将告一段落,但中国民歌浩如烟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做为炎皇子孙我们不但要了解,更应继成、传承、发扬光大!期待我们的同学们不但能够听懂我们民族的民歌,将来还要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甚至发展我们的民歌!学情分析1、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图书及网络资源,进行知识准备,利用地理、历史及人文等相关科目的资源,进行分析民歌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

2、根据实际情况,重组和整合了教材,溶入了较为熟悉云南民歌《小河淌水》,通过对比欣赏找出南北民歌音乐风格的差异,加深对南方民歌音乐特点的理解。

3、从视觉、听觉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声像结合的方式展示云南地区的美丽风光,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云南民歌的听赏活动中做好铺垫。

4、用跟唱或模唱,最好以教师范唱的形式,给学生更加直观和亲切的感受,并引导学生分析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在形成民歌风格中所起的作用。

5、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法和探究法,将自己在不同渠道查阅的资料互相交流、总结,归纳出生活条件、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是形成多彩的民歌的主要原因。

效果分析(一)、教学实施结果:1、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听赏活动中,在听赏过程中跟唱并学会其中的一首南方民歌,归纳总结出南方民歌的基本风格特征。

2、能够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歌进行比较,正确填写音乐风格比较表。

3、通过将南方民歌与西北民歌、中原民歌、少数民族民歌做一些比较,探索各地区、各民族民歌的风格特征,并大胆交流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课前对学生已有知识能力把握不足,故提问时往往遭遇冷场;2、民歌虽非学生兴趣所在,但有效的激趣也许能使课堂更活跃,学生情感得到更充分表达,生活在北方的我们,对南方了解甚少,对南方的音乐体会不深,所以要多唱多表演;3、问题的设置,还应更简练,指向更明确些。

教材分析《飘逸的南国风》是高一音乐鉴赏必修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的最后一节,在前面几节课分别欣赏了西北民歌、少数民族民歌以及中原民歌,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收尾课,因而除了在感受体验南方民歌音乐情绪的基础上,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同时也要在小结“多彩的民歌”这个单元的基础上,探究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及形成的原因。

评测练习1、播放本单元欣赏过的几首民歌片段,引导学生填写音乐风格比较表格。

音乐风格比较表2、将南方民歌与西北民歌、中原民歌、少数民族民歌做一些比较,探索各地区、各民族民歌的风格特征,研究形成各种风格特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写一篇小论文。

课后反思本单元为民歌单元,主要重点为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多样性及其成因,比如南北差异,方言色彩区差异等等,其中《飘逸的南国风》为第五课时,主题为南方民歌,再说细一点就是云南弥渡地区的汉族山歌与浙江乐清地区的汉族儿歌,还有湖北的天门地区汉族小调。

其重点应是:1、南方山歌的秀丽委婉,善用“比”“兴”。

2、方言与民歌生存环境的关系。

3、民歌内容随着社会进步而变化。

那么本节课主要抓住前两点展开。

既然是两个内容,并且各自相对独立而又统一在“南方民歌”的大主题下,因此在设计目标时,首先是感受和对比,让学生通过感受与对比了解南方山歌与北方山歌的主要差异,让学生更多的理解不同地域生长出不同民歌这一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