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简答题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动物学简答题重点

(完整word版)动物学简答题重点

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辐射对称多孔动物的体型多数是不对称的。

从腔肠动物开始,体型有了固定的对称形式。

(二)两胚层、原始消化腔腔肠动物是具有真正二胚层(内、外胚层)的动物.在二胚层之间有由内、外胚层细胞分泌的中胶层.由内外胚层细胞所围成的体内的腔,即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腔。

(三)组织分化腔肠动物不仅有细胞分化,而且开始分化出简单的组织。

动物的组织一般分为上皮、结缔、肌肉、神经四类,而在腔肠动物上皮组织却占优势,由它形成体内、外表面,并分化为感觉细胞、消化细胞等。

(四)肌肉结构上皮肌肉细胞既属于上皮,也属于肌肉的范围。

这表明上皮与肌肉没有分开,是一种原始的现象。

(五)原始的神经系统——神经网是动物界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一般认为它基本上是由二极和多极的神经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具有形态上相似的突起,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疏松的网,因此称神经网.2.两侧对称和中胚层出现的生物学意义答:(1)两侧对称其体可明显的分出前后、左右、背腹。

体背面发展了保护的功能,腹面发展了运动的功能,向前的一端总是首先接触新的外界条件,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越来越向体前端集中,逐渐出现丁头部,使得动物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使动物的感应更为准确、迅速而有效,使其适应的范围更广泛。

两侧对称不仅适于游泳,又适于爬行。

从水中爬行才有可能进化到陆地上爬行。

因此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2)中胚层中胚层的形成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外胚层和内层胚之间出现了中胚层。

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

比如由中胚层形成复杂的肌肉层,增强了运动机能,再加上两侧对称的体型,使动物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摄取更多的食物。

动物学简答题

动物学简答题

动物学简答题一、为什么称海绵动物为“侧生动物”:P731、具有独特的水沟系,胚胎发育有逆转现象,动物极和植物极细胞的后期分化不同于所有的其他后生动物;2、海绵动物体内的领细胞除了与原生动物的领鞭毛虫类相似之外,在绝大多数其他后生动物中不曾发现。

因此一般动物学家认为在动物进化中海绵动物很早就分离出来,并进化成区别于其他后生动物的一个侧枝,被称为“侧生动物”二、两侧对称(左右对称)的生物学意义:P97分化出前后端、左右侧和背腹面。

体背面发展了保护功能,腹面发展了运动功能,向前的一端总是首先接触新的外界条件,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越来越向体前端集中,逐渐出现了头部,使得动物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使动物的感应更准确、迅速有效,使其适应的范围更广泛。

两侧对称不仅适合于游泳,又适于爬行。

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1、分化出前后端、左右侧和背腹面;2、身体各部分功能出现分化;3、运动由不定向变为定向,感应更准确、迅速有效;4、适应性更广;5、是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三、中胚层出现的意义:P971、中胚层的形成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发展和各器官生理的复杂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

2、促进了新陈代谢。

中胚层形成复杂的肌肉层,增强了运动机能,使动物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摄取更多的食物;同时肠壁上也形成有肌肉,增强了消化能力。

3、由于新陈代谢的加强,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也增多,因此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开始有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系统。

4、由于运动机能的提高,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成为较集中的梯形神经系统。

5、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动物可以抵抗饥饿和干旱(适应性增强),因此中胚层的形成,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四、以涡虫纲和吸虫纲为代表,阐述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的区别:P104 P112自由生活:涡虫纲的体表一般具有纤毛并有典型的皮肌囊,强化了运动机能,表皮中的腺细胞杆状体有利于运动捕食和防御敌害;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一般比较发达,能对外界环境迅速作出反应。

动物学简答

动物学简答
8】什么叫生物发生律?了解生物发生律有何重要意义?
答:生物发生率也叫重演律,是德国人赫克尔(E?Haeckel)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总结了当时胚胎学方面的工作提出来的。其主要含义是:生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也就是个体的发展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即某种动物的个体发育重演其祖先的进化过程。研究生物发生律对探讨动物的起源及动物的分类具有重要意义。对在许多动物的亲缘关系和分类位置不能确定时,常由胚胎发育得到解决。
(5) 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方法如射线照射使昆虫不育。
合理利用多种方法防治害虫,将害虫种群数量控制在容许危害的水平以下,是害虫综合防治的基本策略。
26】说明乌贼对其快速游泳和主动掠食生活的适应性特征。
答:乌贼为海产肉食性种类,适应快速游泳和捕食性的生活方式,其特征如下:一、游泳能力强;1、身体呈流线型,躯干两侧具肉质鳍,游泳时有平衡作用。2、足特化为腕个漏斗,漏斗、闭缩器及外套膜肌肉强有力的收缩,喷水借助其反作用力使身体迅速前进或后退,速度之快有“海里火箭”之称。
18】外骨骼的结构与来源
由表皮细胞分泌到体表的坚硬的无生命的几丁质结构,具有保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等多方面的作用。其结构包括上表皮、外表皮和内表皮三层。对于节肢动物适应陆地生活有重要作用。
19】肠体腔的形成过程
胚胎发育中原肠背侧的内胚层突起形成体腔囊,体腔囊逐渐扩大,最后与内胚层脱离而形成体腔。体腔的内壁与肠壁相贴,外壁与体壁肌肉相贴。是后生动物形成体腔的方式。
2】鞭毛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①以鞭毛为运动胞器,是本纲最主要的特征;②具有原生动物所具有的三大营养方式,此外,眼虫既能行光合营养,又能行渗透营养,故特称之为混合营养;③生殖方式有无 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大类,纵二分裂,出芽生殖是其特殊的无性生殖方式;④亦可形成包囊度过不良环境条件。

动物学简答题

动物学简答题

动物学简答题1.海绵动物的受精过程精、卵由原细胞或领细胞发育而来。

卵在中胶层里,精子不直接进入卵,而由领细胞吞噬后失去领和鞭毛成为变形虫状,将精子带入卵,完成受精。

2. 两侧对称动物的特点1º通过动物身体的中央纵轴只有一个平面能将身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即为两侧对称动物2º特点:使动物由水中漂浮转向水底爬行①身体方位有了分化:前感觉、后排泄、背保护、腹运动②功能分化趋于集中:感觉、保护、排泄等都集中到相应位置,由不定向转化为定向③爬行和游泳:为水生到陆生创造条件3.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分全身性和局部性、激烈的和缓慢的⑴夺取寄主营养和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⑵化学作用:分泌排泄物的异性蛋白,引起过敏反应或中毒⑶机械作用:压迫破坏组织,阻塞腔道⑷传播微生物,激发病变4. 环毛蚓对土壤的适应⑴肌肉质口前叶,可伸缩蠕动,有掘土和触觉功能⑵腹面的刚毛有利于行动,背部的刚毛与钻穴活动有关⑶体壁结构由角质膜、表皮、环肌、纵肌和体腔膜组成,有很好的保护作用⑷背孔可分泌黏液,湿润体表,有利于体表呼吸⑸产生蚓茧,使幼蚓适应不良环境5. 简述原肾和后肾的区别6.头足动物的循环系统特点a.一心室,二心耳b.腹静脉左右各一支c.肾静脉两支,由前主静脉在肾前分支成,后穿内脏d.左右各一腮心,辅助加压e.心脏位于退化的围心腔中7.说出棘皮动物的分纲和各自代表动物①海星纲:海盘车②蛇尾纲:阳遂足③海胆纲:马粪海胆④海参纲:刺参⑤海百合纲:海百合,海羊齿8.触手冠动物(总担):口周围有许多触手,触手上有纤毛的动物触手冠动物(总担)的门,腕足动物门的代表动物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箒足动物门腕足动物门:海豆芽、酸酱贝9.昆虫纲的口器:咀嚼式、嚼吸式、虹吸式、刺吸式、舐吸式10.昆虫纲的足的类型:步行足、跳跃足、游泳足、捕捉足抱握足、携粉足、开掘足、攀援足11.虾的幼虫:无节幼虫,糠虾幼虫,蚤状幼虫12.脊索动物门的三大主要特征:具脊索,有鳃裂,有背神经管13.脊索出现的重大意义:⑴强化了对躯体的支持和保护能力⑵提高了定向快速运动的能力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功能⑶使躯体的大型化成为可能⑷是脊椎动物头部以及上下颌出现的前提条件14. 简述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和联系:不同:脊索动物具有纵贯背部的支持结构脊索,后被脊柱代替;神经中枢中空位于背部;生活史的全部或部分时期具鳃裂;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

动物学简答题

动物学简答题

动物学简答题简答题1、同律分节及其意义同律分节是指身体由许多相同的体节构成的,不仅表现在外部形态上,而且表现在内部结构上,如排泄、神经、生殖等。

同律分节的意义在于增强了动物的运动机能,并为生理分工奠定了基础,它是动物发展的基础,在动物系统演化上有重要意义。

2、裂体腔的形成过程体腔形成的一种方式,其过程是在原肠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之间的中胚层细胞不断分裂,体积逐渐扩大,形成中胚层细胞团,然后中间出现真体腔。

是所有原口动物体腔形成的方式。

3、马氏管及其功能马氏管为中后肠交界处发出的许多细盲管,它们直接游离浸浴在血体腔的血液中,能大量吸收代谢分解产物,并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具有高效的排泄功能。

4、原口动物胚胎时期的胚孔(原口)发育成动物的口,肛门是在相对的一侧开口形成的,节肢动物以前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属于原口动物,原口动物的另一个特点是以裂体腔法形成体腔。

5、中胚层产生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其意义表现在:(1):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为动物体结构和机能的复杂化奠定了基础;(2)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

中胚层的出现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6、异律分节及其意义身体由许多不同的体节构成的,即体节有了分化,相同的体节又愈合而形成不同的体部,如头部、胸部和腹部。

异律分节的出现增强了动物的运动,提高了动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

7、外骨骼的结构与来源由表皮细胞分泌到体表的坚硬的无生命的几丁质结构,具有保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等多方面的作用。

其结构包括上表皮、外表皮和内表皮三层。

对于节肢动物适应陆地生活有重要作用。

8、肠体腔的形成过程胚胎发育中原肠背侧的内胚层突起形成体腔囊,体腔囊逐渐扩大,最后与内胚层脱离而形成体腔。

体腔的内壁与肠壁相贴,外壁与体壁肌肉相贴。

是后生动物形成体腔的方式。

9、节肢动物的气管及其功能体壁内陷形成的高效的呼吸器官,由开口于体外的气门、气管和许多分支的支气管组成,体内还有纵行和横行的器官。

动物学简答题

动物学简答题

简答题1. 为什么说原生动物作为一个动物体它是最简单、最原始的,而作为一个细胞它又是最复杂和最高等的?答:作为一个动物体,原生动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没有出现象高等动物那样的组织、器官、系统,而是由细胞分化出不同的部分来完成各种生活机能;即使是由多个细胞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简单的群体动物,组成群体的各个细胞一般也没有分化,最多只有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分化,而且群体内的各个个体彼此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作为一个细胞,构成原生动物体的单个细胞不仅具有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还具有一般动物所表现的各种生活机能,如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因此它和高等动物体内的一个细胞不同,而是和整个高等动物体相当,是一个能营独立生活的有机体(由细胞分化出不同的部分来完成各种生理机能)。

2. 原生动物的生殖方式有哪些类型?试举例说明。

答:原生动物的生殖方式分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大类。

无性生殖表现为分裂生殖,包括纵二分裂(如眼虫)、横二分裂(如草履虫)、孢子生殖和裂体生殖(如疟原虫)。

有性生殖包括接合生殖(如草履虫)和配子生殖(如团藻)。

1. 为什么说多孔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答:多孔动物有许多原始性特征,也有一些特殊结构:(1)体型多数不对称;(2)没有器官系统和明确的组织;(3)有多种类型的水沟系;(4)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特殊的“逆转”现象;(5)具有很强的体细胞胚胎发生能力。

所以说多孔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1. 什么是两侧对称?两侧对称体制的出现在动物进化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答:(1)两侧对称是指通过身体的纵轴只有一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分的一种对称形式。

(2)两侧对称使动物体明显地分为前端和后端,背面和腹面。

(3)体制的分化与相应的机能分化有关,腹部司运动,背部司保护,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逐渐向前端集中,运动也由不定向变为定向。

(4)两侧对称既适于游泳又适于爬行,是动物由水中漂浮生活过渡到水底爬行生活的结果,而水底爬行又可进化到陆上爬行,因此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先决条件之一。

简答题 动物学

简答题 动物学

二、问答题1. 比较原体腔和真体腔。

原体腔:(1)囊胚腔(2)只有体壁中胚层(3)无孔通外界,体腔液运输营养物质真体腔:(1)裂体腔(中胚层)(2)有体壁、肠壁中胚层、体腔膜、肠系膜(3)有孔通外界,体腔液辅助运输营养物质2.河蚌、沙蚕、乌贼、田螺、蚯蚓、对虾、海星、海兔分别属于何门、何纲的动物?哪些动物为间接发育?它们的幼虫名称是什么?(1)软体动物门、瓣鳃纲、钩介幼虫(2)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担轮幼虫(3)软体动物门、头足纲(4)软体动物门、腹足纲(5)环节动物门、寡毛纲(6)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无节幼虫、蚤状幼虫、糠虾幼虫(7)棘皮动物门、海星纲、羽腕幼虫(8)软体动物、腹足纲3. 何谓平行进化?何为趋同现象?试举例说明之。

平行进化:不同类群的动物,由于生活在极为相似的环境条件下,相对等的器官,出现相似的性状,此现象称——. 长臂猿和树懒(长臂、钩爪)趋同现象:不同类群亲缘关系较远的动物,由于生活在极为相似的环境条件下,不对等的器官,出现相似的性状,此现象称——. 鱼、鲸(鳍、鳍形附肢)4. 试述从鱼类到哺乳类呼吸系统的演化过程,并总结出动物由水生到陆生呼吸系统的进化趋势。

(1)鱼类终身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2)两栖类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用肺呼吸,但肺结构简单为囊状,内部结构有网状隔膜隔成蜂窝状,需要皮肤辅助呼吸。

只能用咽式呼吸。

(3)爬行类主要为陆生,用肺呼吸,肺结构较两栖类复杂,为蜂窝状间隔的海绵状结构。

由于形成了胸廓,发展了胸式呼吸。

(4)鸟类用肺呼吸,肺体积不大,为弹性较小的海绵状体,是一个由各级支气管彼此吻合相通而形成的密网状管道系统。

由于适应于飞翔生活,具有气囊,营双重呼吸。

(5)哺乳类生活在陆地,呼吸系统较发达,肺为海绵状,由支气管反复分支形成后“支气管树”构成,肺泡是呼吸性细支气管末端后盲囊,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其外紧贴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动物学》基础问答

《动物学》基础问答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径组织。
6.双名法,三名法。
“双名法”,规定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斜题文字表示。即每一个学名应
包括属名和种名,属名在前,为单数主格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
名在后,多为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小写;命名人附在最后,第一个字
母大写。如果种内有不同的亚种,则用三名法命名,即在种名后加上
第三个拉了字或亚种名。
7.本书重点介绍的动物分门有那些,并说出拉丁文。
1.原生动物门 Protozoa
6.环节动物门 Annelida
2.多孔动物门 Porifera(海绵动物 7.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门)
8.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3.腔肠动物门 Coelenterata
9.棘皮动物门 Echinodermata
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 无性世代(裂体生殖)在人体内,疟原虫在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发育;雌 按蚊→长梭形子孢子→血液进入肝细胞→裂体生殖→裂殖体→裂殖 子→成熟后肝细胞破裂→红细胞→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子→大、 小配子母细胞。
(1)红细胞前期:在人的肝脏中进行。 蚊子叮人,子孢子进入人的血液,随血液进入肝细胞,进行裂体生殖, 产生子孢子,子孢子入侵其它肝细胞或被巨噬细胞吞食。 (2)红细胞内期:在人体的红血细胞中进行。 肝细胞释放的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发育成环状体(小滋养体)再发育 成大滋养体,产生裂殖子,致病(发烧,发寒等).48 小时发作一次。 (3)红细胞外期:在人体肝脏中进行 有性世代(配子生殖)在某些按蚊体内,借某些按蚊传播。疟疾病人红 细胞内大小配子母细胞→ 按蚊吸血→在蚊胃腔中雌雄配子→合子→ 圆形卵囊→孢子生殖→长梭形子孢子。
29.什么是真体腔,真体腔出现的意义?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一、名词解释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

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

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

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

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

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

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

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

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文昌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文昌鱼的光线感受器。

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内柱:海鞘、文昌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内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成为背板和内柱。

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内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

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内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内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一、名词解释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

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

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

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

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

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

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

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

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文昌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文昌鱼的光线感受器。

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内柱:海鞘、文昌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内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成为背板和内柱。

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内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

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内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内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动物学期末简答题

动物学期末简答题

动物学期末简答题脊索动物门的基本特征1有脊索。

脊索外有两层鞘形成脊索鞘。

内层:纤维组织鞘。

外层:弹性纤维护套。

在脊索较高的动物中,脊索被一根骨性脊柱取代。

2具背神经管。

是位于脊索上方的中空的管状神经索。

管内腔为神经腔。

由外胚层下陷形成。

前部膨大成脑,神经腔形成脑室。

后部为脊髓,神经腔形成中央管。

3咽鳃裂。

咽部两侧有成对的裂纹,即咽鳃裂,通过咽鳃裂与外界相连。

咽鳃裂上有许多毛细血管,可以呼吸。

4具有尾,为肛后尾。

为后口动物心脏位于消化道的腹面,是一个封闭的管道(尾状动物除外)。

6脊索动物还有一些特征在高等无脊椎动物中也具有。

如三胚层、后口、次级体腔、两侧对称的体制、身体和某些器官的分节现象等。

脊椎动物圆突虫的原始性和与半寄生生物有关的专门化:原始性特征:1没有上、下颌,故称无颌类。

无真正的牙齿,只有表皮演化而来的角质齿。

没有成对的附属物,没有成对的鳍,只有奇数的鳍。

它是脊椎动物中唯一没有成对附属物的动物。

3.终身保留脊髓。

没有真正的脊椎,只有小块软骨,这是脊椎的原型。

4.大脑发育缓慢。

内耳只有1-2个规则。

5.生殖腺单一,无生殖管。

6.肌节分化较小,按节排列。

特化特征:1具吸附性的、不能开闭的口漏斗,内有角质齿。

它有一个特殊的呼吸系统——鳃囊,鳃位于其中,并有用于气体交换的毛细血管。

它有唾液腺,能分泌抗凝剂。

4单鼻孔,嗅囊单个,鼻孔开在头顶的中线上。

软骨鱼和硬骨鱼心脏的区别:软骨鱼:一心房一心室,一静脉窦,具动脉圆锥,基部有半月瓣,可活动,瓣膜可防止血液倒流。

硬骨鱼:一心房一心室,一静脉窦,具动脉球,是腹大动脉基部膨大,无搏动力,基部无瓣膜。

鱼类适应水生的原因:1.鱼类种类繁多,包括纺锤式、扁式、侧扁式和棍式,可减少运动时的水阻力。

它有奇偶鳍,可以保持身体平衡,推动身体向前,控制运动方向。

3具有皮肤衍生物(鳞片等)及其保护作用。

4.用鳃和鱼鳔辅助呼吸。

5循环系统是一个简单的单循环系统。

6消化系统较完善,无唾液腺,有肝脏、胰脏,软骨鱼具有胃。

普通动物学-简答题整理

普通动物学-简答题整理

五、简答(26分)1.为什么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7分)(1)体披骨质鳞片或骨板,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1分)(2)具真正的牙齿。

具次生颚,内鼻孔后移,口腔与鼻腔分开;(1分)(3)胸椎、肋骨与胸骨形成胸廓,可保护内脏和加强呼吸作用;(1分)(4)大、小肠交界处开始出现盲肠,可消化纤维;(1分)(5)具有羊膜动物式的排泄器官后肾;(1分)(6)大脑明显分为两半球,纹状体,表层出现神经细胞集中的新脑皮;(1分)(7)完全脱离水的束缚,在陆地繁殖,体内受精。

(1分)2.两栖类对陆生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6分)(1)陆生的初步适应:基本解决了在陆地运动(1分)、呼吸空气(1分),同时发展了适于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1分)。

(2)不完善性:肺呼吸的功能不够强,尚需皮肤呼吸和鳃呼吸加以辅助(1分);皮肤裸露,保持体内水分的问题没有解决(1分);不能在陆地上繁殖,卵受精、卵发育、幼体发育均在水中进行(1分)。

3.举例说明鸟类是如何完成双重呼吸的。

(8分)(1)肺:一个由各级支气管形成的彼此吻合的密网状管道系统。

当气管进入胸腔后分为左、右支气管,即初级支气管,然后再分支为次级支气管、三级支气管,三级支气管再分支出许多微支气管。

(2分)(2)气囊:鸟类特有。

是呼吸的辅助系统,由单层上皮细胞膜围成,无气体交换功能,共4对半,位于体壁与内脏之间。

(1分)后气囊:腹气囊一对和后胸气囊一对(1分)前气囊:锁间气囊一个、颈气囊一对、前胸气囊一对(1分)(3)“dpv”系统、单向流、双重呼吸概念(3分)4.学习行为及其类型?(5分)(1)学习行为是动物由经验得来的发生适应性改变的行为。

(2分)(2)主要类型:习惯化、经典的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模仿、印记学习、推理学习。

(3分)六、简述(25分)1、你对鱼的鳞、鳍、尾有何知识?(10分)要点:(1)具几种鳞、特点、鳞式;(3分)(2)几种鳍、功能、鳍式;(4分)(3)几种尾、形状功能。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一、名词解释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

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

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

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

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

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

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

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

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文昌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文昌鱼的光线感受器。

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内柱:海鞘、文昌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内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成为背板和内柱。

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内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

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内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内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一、名词解释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

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

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

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

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

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

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

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

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文昌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文昌鱼的光线感受器。

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内柱:海鞘、文昌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内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成为背板和内柱。

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内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

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内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内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动物学简答题

动物学简答题
古生物学方面:最古老地层中化石种类最简单,晚近地层中化石种类较复杂;
形态学方面:单细胞动物简单、低等,多细胞动物复杂、高等;
胚胎学方面:多细胞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基本上是相似的。根据生物发生律也可说明。
举例并简要说明软体动物门各纲的主要特征。
身体两侧对称或不对称,具有3个胚层和真体腔;
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外套膜4个部分,通常有外套膜分泌的石灰质的贝壳;
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行为,能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造巢、孵卵和育雏),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3)适于飞翔生活的特化性特征
身体被羽、流线型
前肢特化为翼。
骨骼轻而多愈合,为气质骨,在运动装置上深刻地反映出对飞翔的适应(如胸骨具龙骨突,锁骨呈“V”字形等)。
鸟类繁殖季节占区的生物学意义。
1.保证鸟类能在距巢址附近获得充分的食物供应
2.
3.调节鸟类种群密度和分布,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4.
5.减少其他鸟类的干扰
6.
7.对附近鸟类心理活动产生社会性的兴奋作用
8.
简述脊椎动物椎体的类型。
双凹型:椎体的两端凹入,最原始,鱼类和两栖类
前凹型或后凹型:椎体前端或后端凹入,爬行类
4.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5.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哺乳动物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机能的结构改变。
哺乳动物反刍类的反刍过程。
食团→瘤胃(有时也能进入网胃)→发酵分解→瘤胃和网胃内的粗糙食物上浮→刺激瘤胃前庭和食道沟→逆呕反射→粗糙食物经食道回到口腔被再度咀嚼→咀嚼后的食物再经瘤胃与网胃的底部→皱胃。
消化系统全部消失;
神经系统不发达;

动物学简答题

动物学简答题

简述题:(1)原生动物门有哪些主要特征?特征:(一)身体由单细胞构成,由细胞器或胞器或类器官完成各种生活机能。

(二)以运动胞器来完成运动:鞭毛、纤毛、伪足。

(2)原生动物门最基本、最重要的是哪几个纲?各纲的主要特征和代表动物是什么?鞭毛纲,特征:1、运动:以鞭毛为运动胞器2、营养方式:有光合营养、渗透营养和吞噬营养3种。

3、繁殖:无性繁殖一般为纵二分裂,有性繁殖为配子结合或整个个体结合。

环境条件不良时能形成包囊。

代表动物:绿眼虫肉足纲,特征:1、运动器官--伪足2、体表为质膜,胞质分化明显。

3、繁殖:无性生殖:二分裂;有的具有性生殖;形成包囊极为普遍。

代表动物:大变形虫孢子纲,特征:1、均寄生生活;无运动器官或在生活史的一定阶段以鞭毛或伪足为运动器。

2、具顶复合器。

功能不详。

3、营养方式为异养。

4、生活史复杂,有世代交替现象。

无性世代在脊椎动物体内(裂体繁殖),有性世代在无脊椎动物体内(配子生殖)。

代表动物--间日疟原虫纤毛纲,特征:1、运动器官--纤毛。

2、结构复杂,分化最多3、生殖:无性--横二分裂;有性--接合生殖。

4、细胞核有两种类型:大核(营养)和小核(繁殖)。

5、营养方式为异养代表动物:大草履虫(3)杜氏利什曼原虫和间日疟原虫各引起人类什么疾病?各引起黑日病,疟疾。

综述题:(1)综述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及防治原则。

间日疟原虫生活史复杂,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世代在人体内,有性世代在雌按蚊体内。

★在人体内:进行裂体生殖,在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发育。

★在雌性按蚊体内:进行有性的配子生殖和无性的孢子生殖。

寄主有两个:人和雌性按蚊,借按蚊传播。

防治:治病(奎宁),灭蚊。

(2)简述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如何理解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低等、最原始、又是比较复杂的一类动物?1、主要特征:(一)身体由单细胞构成,由细胞器或胞器或类器官完成各种生活机能。

(二)以运动胞器来完成运动:鞭毛、纤毛、伪足。

2、它们虽然在形态结构上有的比较复杂,但只是一个细胞本身的分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题:(1)原生动物门有哪些主要特征?特征:(一)身体由单细胞构成,由细胞器或胞器或类器官完成各种生活机能。

(二)以运动胞器来完成运动:鞭毛、纤毛、伪足。

(2)原生动物门最基本、最重要的是哪几个纲?各纲的主要特征和代表动物是什么?鞭毛纲,特征:1、运动:以鞭毛为运动胞器2、营养方式:有光合营养、渗透营养和吞噬营养3种。

3、繁殖:无性繁殖一般为纵二分裂,有性繁殖为配子结合或整个个体结合。

环境条件不良时能形成包囊。

代表动物:绿眼虫肉足纲,特征:1、运动器官--伪足2、体表为质膜,胞质分化明显。

3、繁殖:无性生殖:二分裂;有的具有性生殖;形成包囊极为普遍。

代表动物:大变形虫孢子纲,特征:1、均寄生生活;无运动器官或在生活史的一定阶段以鞭毛或伪足为运动器。

2、具顶复合器。

功能不详。

3、营养方式为异养。

4、生活史复杂,有世代交替现象。

无性世代在脊椎动物体内(裂体繁殖),有性世代在无脊椎动物体内(配子生殖)。

代表动物--间日疟原虫纤毛纲,特征:1、运动器官--纤毛。

2、结构复杂,分化最多3、生殖:无性--横二分裂;有性--接合生殖。

4、细胞核有两种类型:大核(营养)和小核(繁殖)。

5、营养方式为异养代表动物:大草履虫(3)杜氏利什曼原虫和间日疟原虫各引起人类什么疾病?各引起黑日病,疟疾。

综述题:(1)综述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及防治原则。

间日疟原虫生活史复杂,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世代在人体内,有性世代在雌按蚊体内。

★在人体内:进行裂体生殖,在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发育。

★在雌性按蚊体内:进行有性的配子生殖和无性的孢子生殖。

寄主有两个:人和雌性按蚊,借按蚊传播。

防治:治病(奎宁),灭蚊。

(2)简述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如何理解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低等、最原始、又是比较复杂的一类动物?1、主要特征:(一)身体由单细胞构成,由细胞器或胞器或类器官完成各种生活机能。

(二)以运动胞器来完成运动:鞭毛、纤毛、伪足。

2、它们虽然在形态结构上有的比较复杂,但只是一个细胞本身的分化。

它们之中虽然也有群体,但是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细胞一般还是独立生活,彼此间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在发展上它们是处于低级的、原始阶段的动物。

(1)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经过哪几个主要阶段?受精与受精卵→卵裂→囊胚的形成→原肠胚的形成→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胚层的分化(2)海绵动物的分类地位。

1、是多细胞动物;2、是侧身动物(3)海绵动物水沟系的类型及特点。

1、单沟型:是最简单的水沟系,水:进入小孔→中央腔(中央腔的壁是领细胞)→出水孔2、双沟型:领细胞在辐射管的壁上,水:流入孔→流入管、前幽门孔、辐射管、后幽门孔→中央腔→出水孔3、复沟型:最复杂,中胶层中有很多具领细胞的鞭毛室,中央腔壁由扁细胞构成。

水流:流入孔→流入管、前幽门孔、鞭毛室、后幽门孔、流出管→中央腔→出水孔第三章腔肠动物门(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辐射对称2、两胚层、原始消化腔3、细胞与组织分化4、原始神经系统-神经网5、水螅型、水母型及世代交替6、生殖和发育:无性生殖:多为出芽,且形成复杂的群体;有性生殖:异配生殖,多为雌雄异体。

性细胞来源于外胚层或内胚层的间细胞。

海产种类个体发育过程中有浮浪幼虫阶段。

(2)腔肠动物神经网的特点。

特点:无神经中枢;传导无定向——扩散性;速度慢。

(3)腔肠动物的分类及各纲的主要特征。

一、水螅纲: 1、小型水螅型或水母型动物。

2、水螅型结构简单,只有简单的消化循环腔。

3、水母型有缘膜、触手基部有平衡囊。

4、生活史大部分有水螅型和水母型,即有世代交替现象。

5、大多数生活于海水,少数生活于淡水。

6、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

7、身体辐射对称。

8、生活史经过浮浪幼虫阶段(海产)。

二、钵水母纲:1、钵水母纲为大型水母,而水螅纲为小型水母。

2、水母型发达,水螅型退化(以幼虫形式出现);水母型结构较水螅纲复杂。

3、伞的边缘无缘膜,感觉器官为触手囊,囊内具平衡石;水螅水母具缘膜,感觉器官为平衡囊。

4、钵水母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水螅水母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

5、虽有世代交替现象,但水母型发达,水螅型退化为幼虫;有的只有水母型。

6、辐射对称。

7、生活史经过浮浪幼虫。

8、全部海产。

三、珊瑚纲:1、单体或群体。

2、水螅型结构较水螅纲复杂(口道、口道沟、隔膜、隔膜丝)。

3、只有水螅型,无水母型,没有世代交替现象。

4、全部海产。

5、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

6、两辐射对称。

7、大多经过浮浪幼虫阶段。

第四章扁形动物门简答题:(1)中胚层的形成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必要条件,使动物体达到器官系统水平。

2、促进动物新陈代谢水平的提高。

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增加运动机能。

3、中胚层形成的实质组织,具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使动物抗干旱、耐饥饿。

(2)两侧对称体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体制分化与机能相关2、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3)寄生虫更换寄主的生物学意义。

1、与寄主的进化有关。

较早的寄主是系统发展中出现较早的类群(如软体动物),以后扩展到脊椎动物体内。

较早的性未成熟的幼虫期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寄主——中间寄主,后来的性成熟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寄主——终末寄主。

2、是寄生虫对寄主生活的适应。

寄生虫对寄主有害,经常更换寄主,可减少对每个寄主的危害程度,使寄生虫有更多的机会生存。

3、寄生虫在更换寄主时会遭到大量死亡,只有繁殖率高的或进行大量无性生殖的种类才能生存下来。

(4)为什们说扁形动物门较腔肠动物门高等?扁形动物门比腔肠动物门高等的主要理由如下:由辐射对称→两侧对称;两胚层→三胚层;外胚层→皮肤肌肉囊;无肠→具肠;无排泄器官→具原肾管(5)猪带绦虫适应寄生生活的特征。

1、身体扁长适于肠内寄生2、头节具吸盘利于附着3、体表纤毛消失4、体表具微毛,增加吸收面积5、消化系统全部消失6、神经系统不发达7、感觉器官完全退化8、生殖器官高度发达,繁殖能力强(6)简述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及其防治原则。

寄生虫对寄生的危害主要有一下四个方向:1、夺取寄生营养和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对寄生的营养造成损失。

2、化学性作用,寄生虫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或虫体死亡时,放出大量异性蛋白,可对寄生机体产生各种反应,例:刺激组织发炎,引起机体过敏等。

3、机械性作用,将寄生虫在寄生主体内对寄生产生的机械性损伤,例:压迫或破坏寄主组织,合伙堵塞腔道等。

4、传播微生物,激发病变。

防治:总的防治原则是切断寄生虫生活的各种主要环节。

防治措施有:减少传染源,用药物治疗病人和带虫者,以及治疗和处理保虫寄主。

切断传染途径,杀灭和控制中间寄主及病媒。

防止被感染,进行积极的个人防护,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等。

综述题扁形动物三个纲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在外形及运动器官、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第五章原腔动物门简答题:(1)原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体型多为长圆筒形,两侧对称,三胚层,体不分节或仅体表具横皱纹。

2、体表被角质膜,多数种类角质层下为合胞体的表皮层。

3、具原体腔。

体腔内充满体腔液,体腔液起运输和流体骨骼的作用。

4、具完善的消化管,有口和肛门。

无肠壁肌肉层。

5、无循环系统和特殊的呼吸器官。

无自由生活的类群靠体表呼吸,寄生生活者多为厌氧呼吸。

6、排泄器官属原肾系统。

腹毛纲和轮虫纲的动物还保留有焰球和原肾管。

线虫纲已由原肾细胞衍化为腺型或管型的排泄系统。

7、大多数为雌雄异体且异形。

(2)线虫动物生殖器官的特点。

1、多雌雄异体且异形;2、极少数雌雄同体;3、个别具孤雌生殖现象;4、生殖器官为细管状,雌性1对,雄性单个。

(3)雌雄蛔虫外型上的区别特征。

雌大雄小,雄虫尾部弯曲,泄殖孔中具1对交合刺。

综述题分析人蛔虫的生活史,说明其感染率高的原因。

答:生活史:蛔虫为直接发育。

受精卵产出后,在潮湿环境和适宜温度(20℃~24℃)下开始发育,卵裂屑不典型的螺旋式,约经2周,卵内即发育成幼虫,再过一周,幼虫脱皮1次,才成为感染性虫卵,感染性虫卵被人误食,在十二指肠内孵化,数小时后幼虫即破壳外出,长仅200um—300um,直径10um—15um。

幼虫穿肠壁进入血液或淋巴中,经门静脉或胸管入心脏,再到肺中。

在肺泡内生长发育,脱皮两次,此时长可达1mm—2mm,后沿气管至咽,再经食道、胃到达小肠,再脱皮一次,逐渐发育为成虫。

人自吞入虫卵至成虫再产卵止,大约需60—75天。

蛔虫的寿命约为一年。

人肠内有蛔虫寄生,除吸取养分外,危害并不严重。

数量多时,可造成肠道阻塞。

成虫有迁移习性:可浸入胆管、胆囊、肝、胃等,引起不同症状,造成危害。

幼虫可损伤肺、气管等,并可在脑、脊髓、眼球、肾等器官中停留,造成严重病状。

由于此种卵对温度及化学药物等抵抗力很强,在土壤中可生活4~5年之久。

蛔虫生活在小肠内,其分泌物中含有消化酶抑制剂,可抑制肠内消化酶而不受侵蚀,这是寄生虫的一种适应性。

所以它的感染率很高。

第六章环节动物门简答题(1)真体腔形成的意义。

1、消化管壁不仅具有肌肉,同时又有了很大的空腔,消化道可盘旋和自动蠕动,促使消化能力提高。

2、消化管具有中胚层,使肠的分化具备物质基础,为消化系统的复杂化提供必要条件。

3、体腔内充满体腔液,使动物具一定的体型,体壁肌肉的收缩和体腔液的流动,使动物变长、变短和弯曲,完成运动。

4、真体腔的形成,也促进了循环、排泄、生殖等系统的发展和完善。

(2)寡毛类适应穴居生活的特征。

体分节不分区,头部不明显,感官不发达;具刚毛,无疣足;具生殖带,具卵茧;雌雄同体,直接发育,没有担轮幼虫,大多陆地穴居生活,少数淡水底栖。

(3)蛭类适应体外寄生生活的特点。

体节数目固定(一般34节);头部无触手,触须等感觉器官;无疣足、刚毛;雌雄同体,直接发育;具环带和吸盘;体腔减小,吸血蛭类可分泌蛭素,且嗉囊发达。

(4)原体腔与真体腔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原体腔:内胚层和中胚层之间的腔;真体腔:中胚层:中胚层之间的腔间的腔。

综述题比较腔肠、扁形和环节三门动物,说明在有机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进化。

1、腔肠:辐射对称;两胚层;有组织分化;原始的消化腔-----消化循环腔;原始的神经系统----神经网2、扁形: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具皮肌囊无完全的消化系统(有口无肛);原肾型的排泄系统;梯形神经系统;出现了固定的生殖腺、生殖导管及附属腺3、环节:身体分成体节;具有真体腔;开始出现疣足形式的腹肢;大多数具刚毛,着生在体壁或疣足上;有按节排列的后肾管;闭管式的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几种,前端有脑,每节各有一神经节形成一连锁状的神经索。

第七章软体动物门简答题(1)简述贝壳的结构和珍珠的形成。

结构:分三层。

角质层(外):贝壳的外层和中层由外套膜边缘分泌棱柱层(中):形成,可随动物生长而增大面积,但不增厚;珍珠层(内):内层由整个外套膜分泌形成,可随动物生长而增加厚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