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师如何使用教本与读本

合集下载

浅谈高中语文怎样较好地使教本与读本有机结合

浅谈高中语文怎样较好地使教本与读本有机结合

浅谈高中语文怎样较好地使教本与读本有机结合一、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

新教本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

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

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二、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

可利用教本课下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

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

三、跨文本把握倾向基调。

概括文章重点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基调。

通过教本和读本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可以磨砺辨析和把握要点的眼光。

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对传统文明的评价,可以和读本中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对照阅读。

三人都面对传统都市文化,但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惆怅低徊,从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有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王安忆则是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托起上海这座城市躯体的无数个弄堂,呈现了上海的历史沧桑。

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比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读本的使用

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读本的使用

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读本的使用作者:何平亮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09年第12期翻阅厚厚的语文读本,选材之灵活,内容之丰富,文质之优美,令我惊叹!这简直就像一座极具开发潜力的矿山,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好好开采,深入挖掘,学生定能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东西。

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怎样使教本与读本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读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呢?一、把读本的选文当作课本内容延伸的文本来读课本一般用于课堂,由于受学时的限制,教师往往难以发挥自身的教学水平,特别是对其包含的文化因子难以为学生一一解读。

而读本则在这一点上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如戏剧单元,教材中共有四篇戏剧,而读本中则尽可能地介绍了戏剧文学的相关知识,并与其他传统的文学样式加以比较。

这样读本中不仅对戏剧文化有一个较全面的介绍,而且与其他艺术的相通之处也作了介绍,能使学生充分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也许学生们一时无法理解“假如我是一只鸟”中主人公的种种决绝的选择,但当他们读了《大堰河,我的保姆》,了解了诗人与祖国、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之后,我们自然会理解诗人那种“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情感。

在诵读了第一册教本的诗歌后,再读读本上的诗,能够让学生站在更广阔的背景下理解现代诗,把握现代诗的表现手法和抒情特点。

二、把读本的选文当作完善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来读教材是按照四大体裁的形式安排各年级的教学内容的,每一种体裁又分别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作家的作品,非常有系统性。

教材中只选取了各个时期的部分作品,这就有必要联系读本,完整地学习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特征。

读本不仅补充了许多作家的作品,而且还有一些相应的文艺理论文章。

这些小文章可以帮助学生加强文学的系统性,扩大知识量。

如第三册第二单元学习的是唐宋诗词,只选取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主要代表作家的部分作品,读本就相应补充了另外一些作品,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柳永的《望海潮》等,并且还补充了唐宋其他的著名诗词作家的作品,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颀的《古从军行》等。

刍议如何发挥《语文读本》的高效率

刍议如何发挥《语文读本》的高效率

刍议如何发挥《语文读本》的高效率回顾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使用《语文读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也是对使用《语文读本》的一个反思。

一、教师要把《读本》与课本紧密结合起来,设计专题学习《读本》,主要应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为主,不能放任自流,教师须负起指导的责任。

我将《读本》上的文章与课本内容的关系大致归纳为以下几大类:一是延伸性专题。

该专题和课本的内容直接相关,例如学习了《记念刘和珍君》之后,结合《读本》中《为了忘却的记念》《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隔膜》《一点比喻》《捣鬼心传》(鲁迅)《执政府大屠杀记》(朱自清)《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林语堂)……我设计了“从《记念刘和珍君》看鲁迅创作风格”“鲁迅杂文特点研究”“从鲁迅杂文看中国国民性弱点”等专题。

二是鉴赏性专题。

该专题主要针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

这一类文章内容丰富,,我设计的专题有“先秦历史散文的语言特点”“讽谏的艺术” “先秦历史散文中的外交辞令分析”等。

三是知识性专题。

包括有关语言运用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史知识,也包括听说读写方法和思维方法。

我设计了“我如何看修改病句”“文言句式巧分析”等专题,旨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

四是写作类专题。

包括作家创作经验谈、学生写作体会谈等。

对这类专题,我注重用讨论的方法,如“高考成功作文之我见”“如何写出言之有物的文章”等。

这些专题对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可以有效避免学生自主定题可能出现的无边际延伸,为学生阅读确立目标,增强学生阅读的目的性。

二、学生应依个人兴趣与能力,选定专题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应享有选择的主动权。

所以,在选定专题时,教师应在征询学生意愿的前提下,指导学生确定学习专题。

如有的学生从小就喜欢古典文学,特别是对先秦诸子散文情有独钟。

如果让这样的学生研究“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专题,他们一定会有很多感想。

另外,在注重兴趣的同时,还不可忽视能力。

好大喜功,忽视个人能力是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

怎样利用好语文读本

怎样利用好语文读本

怎样利用好语文读本当前高中语文老师面对的一个尴尬问题就是厚厚的语文读本不受学生重视,该怎样引导学生挖掘出语文读本的利用价值,笔者试图从这个问题着手,浅议语文读本的利用。

语文读本学习兴趣教师引导活动一、把必修课本与读本联系起来读本是课本内容的深化和延伸,和课本联系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拓宽学生阅读视野的一把钥匙。

在不自觉的渗透中,学生会在脑海中把所学的知识归纳成一个个的小体系,遇到某个问题就会迅速联想到类似问题。

所以教师有意识地把读本与课本联系,对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大有裨益。

例如教到第三册第一单元时便可与读本“诗骚流韵”“汉魏诗歌”相配合,第二单元可与“唐诗宋词”相对应。

那么,具体怎么联系呢?可以借鉴以下几点:1、利用读本巧设导语“老舍有篇还未写完的著作《正红旗下》,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冷静地审视对了旗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在我们读本节选课文中,老舍就讲到了一个细节,他写自己的母亲为了参加各种应酬,他说,在旗人看来,面子比生命更重要。

‘有钱的总讲究,没钱的穷讲究’这话深刻的概括了旗人的生活态度。

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茶馆》这篇课文中,就有一个没落的旗人贵族的代表,同学们从课文中找找看,他是谁呢?”这是我分析《茶馆》的人物形象时插入的一段导语,学生很感兴趣,不但很快理解了松二爷宁可饿死也不让鸟挨饿的反常举动,同时,也有意识地去读《正红旗下》这部小说。

所以,利用读本做导语导入课文的做法是很值得尝试的。

2、利用读本巧作比较第四册必修课本中有篇《守财奴》,而第四册读本中有《泼留希金》《严监生与严贡生》《悭吝人》节选。

这几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文学画廊中鼎鼎有名的吝啬鬼形象,讲授时,可将二者结合起来,和学生一同感受吝啬的表现。

葛朗台面对黄金包装的梳妆盒,纵身一跃的动作,使人惊叹;泼留希金时刻处于戒备状态,担心别人来抢他金子的心理,让人同情;严监生临死看着灯草心总不断气的场面,惹人发小;阿巴公让裤子屁股处破洞的仆人背墙而站的语言,更令人捧腹。

浅谈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的价值及其有效利用——以高考题和必修二读本为例

浅谈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的价值及其有效利用——以高考题和必修二读本为例


引进课堂,诵读赏析
读本 中 的有 些 作 品 “ 求 文质 兼 美 ,既重 经 典性 些 课 余 阅 读 过 鲁 迅 的 其 他 作 品 的 学 生 答 又 具 时 代 性 ” , 笔 者 在 教 学 时 注 意 把 这 样 的 作 品 引 进 课 题 会 毫 不 犹 豫 , 而 少 读 、 不 读 的 同 学 就 会 愁 眉 苦 脸 。可 见 堂 , 使 之 成 为 必 修 教 学 的 有机 组 成 部 分 。 在 教 学 实践 过 程 大 量 的 课 外 阅 读有 多么 重 要 !
按 语 。 因按语 接 触 少 ,很 多考 生不 理解 ,即使 知 道 “ 按 读 本 资源 呢 ? 笔 者 现 以 必 修 二 读 本 为 例 ,不 嫌 揣 陋 , 把 个 语 ” , 若 不 熟 悉 鲁 迅 的 作 品 ,估 计 也 写 不 出恰 当的 按 语 。 学 生 搜 肠 刮 肚 , 回忆 教 材 中 学 过 的 鲁 迅 文 章 , 也 是 屈 指 可 数 , 思 考 一 下 便 意 识 到 教 材 中没 有 符 合 题 意 的 文 章 。 因 为 人在 教学 实 践 中 总 结的 经 验 介 绍如 下 , 以期 方 家 指 教 。
必 修 二 读 本 选 入 的 小说 《 》 中 得 到解 决 。 药
有 些 入 选 课 本 的 文 章 篇 幅 很 长 , 必 修 教 材 没 有 全 文
而 问 题 就 在 学 生 们 手 头 都 有 这 样 的 读 本 , 为 什 么 很 收 录 , 只 能 节 选 那 些 含 义 隽 永 的精 彩 部 分 ,这 样 就 会 导 致 多 人 不 能 答 对 呢 ?可 见 读 本 没 有 得 到 有 效 的 利 用 , 其 没 有 学 生 “ 一 斑 而 不 见 全 豹 ” ,无 疑 是 不 小 的缺 憾 。 而 读 本 窥 发 挥 出 应 有 的 价 值 。 从 教 学 实 际 状 况 来 看 , 语 文 读 本 的 使 恰 恰 就 弥 补 了缺 憾 , 例 如 ,必 修 二 专 题 一 “ 爱 生 命 ”选 珍

高中语文教本和读本如何有效配合-最新文档资料

高中语文教本和读本如何有效配合-最新文档资料

高中语文教本和读本如何有效配合在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之下,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分为了教本和读本两个部分,并且规定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读本必须与教科书同时使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读本内容的阅读。

苏教版读本是以叶圣陶先生、张志公先生等教育家的语文教学思想为指导编写的,江苏省从2005年就已经开始使用,读本详细划分了高中语文的各个板块,并且在专题表达要求以及专题写作要求上更加具体。

在读本中,模块更为细化,对于课本教授内容的辅助性更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苏教版语文教材在编写时体现的详细化和人性化等特点对我们利用读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就目前普遍的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高中学校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对读本和教本相结合利用的意识不强,造成了目前对读本的利用度不高,或者荒废读本、或者随意处理读本的现状。

而现在各级的考试,小到区域性的阶段性统考,大到全国性的高考,出的题目很多都是从读本当中取材,导致多数学生在考试时由于教师对于读本的一般性倡导而分数不高。

一、教本与读本配合的必要性学习教科书的内容是对现代高中生语文学习的首要要求。

但是由于课时毕竟有限,在有限的课时和教学内容的限制下,实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难以有效实现。

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积累。

苏教版语文读本与教本是互相联系的。

教本是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知识的基本文本,读本则是教本内容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能够有效地引起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在课堂学习中,通过教学的渗透作用,学生脑海中会不自觉地将所学到的知识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在遇到某个具体的问题时能够迅速联想到很多类似的问题,由此慢慢培养起举一反三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将读本和课本联系起来,应特别注意发挥读本的重要作用,将读本和教本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机结合,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联想能力大有好处。

《高中语文读本》有效应用的策略初探

《高中语文读本》有效应用的策略初探
三 、督 促 学 生 多 积 累 好 词 好 句 .为 学 生 的 写 作 增 加 亮 点
众 所 周 知 .语 文 文 章 是 由 一 个 一 个 的 句 子 组 成 .而 句 子 又 是 由 一 个 一 个 的 汉 字 组 成 的 .倘 若 一 篇 文 章 都 是 由平 淡 无奇 的 词 语 或 句 子 堆 砌 而 成 .这 样 难 免 会 显 得 过 于 口语 化 .恐 怕达 不 到 一篇 美 文 的要 求 为 了 写 出 优 秀 的 文 章 .学 生 必 须 采 用 好 词 好 句 ,增 加 文 章 的 优 美
譬III 中学语文·写作教学
法 等 ,从 而 提 高 学 生 的 写 作 能 力 。 因 此 ,在 高 中写 作 教 学 中 .教 师 应 该 督 促 学 生 多 阅读 课 外 书 籍 .从 中 多 积 累 名 家 优 秀 的 写作 方 法 教 师 可 以给 学 生 推 荐 几 本 适 合 高 中 学 生 看 的课 外 书籍 .最 好 选 取 一 些 有 故 事 情 节 的 书 ,这 样 更 能 吸 引 学 生 的注 意 力 。 比如 《文化 苦 旅 》《苏 菲 的 世 界 》《撒 哈 拉 的故 事 》等 。除 此 之 外 ,教 师 还 可 以 在 上 课 的 时 候 .重 点给 学 生 分 析 一 下 文 章 所 用 的 写 作 手 法 以 及 表 现 手 法 等 ,让 学 生 透 彻 理 解 并 记 忆 .并 在 自 己 的 写 作 中 灵 活运 用 。例 如 ,在讲 解 《高 中语 文 》必 修 一 第 4单 元 中 的 《包 身 工 》一 文 时 ,教 师 可 以 先 告 诉 学 生 , 这 篇 文 章 主 要 讲 述 了 包 身 工 的 悲 惨 生 活 以 及 老 板 对 他 们 的 恶 劣 态 度 ,揭 露 了 旧 社 会 的 黑 暗 以 及 对 包 身 工 们 的 同 情 与 怜 悯 .接 着 .教 师 可 以 给 学 生 分 析 这 篇 文 章 的 写 作 手 法 .这篇 文 章 在 选 材 上 注 重 点 面 结 合 .在 表 达 方 式 上 运 用 叙 述 、说 明 、议 论 、抒 情 等 多 种 表 达 方 式 。在 结 构 上 采 用 时 间 顺 序 等

《语文读本》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尝试

《语文读本》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尝试

《语文读本》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尝试一、引言: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当前存在的问题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环。

语文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近年来,我国的语文教育面临着一些问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不高,学习的动力不足;学习方法单一,缺乏实践和体验的环节;文史知识的学习浅尝辄止,缺乏深度思考等等。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兴趣,成为了当前语文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语文读本》的特点和意义《语文读本》是一种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重要工具。

它以短篇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结合了文学性、教育性和观赏性。

通过读文本,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培养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读本》通过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探索价值观,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选择合适的文本《语文读本》中的文学作品种类繁多,根据学生年级和学习内容的需要,教师可以选择适合的文本进行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短篇小说和诗歌作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化名著和诗词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化传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结合《语文读本》的内容,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可以组织阅读讨论,让学生就文本内容进行交流和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可以开展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创造性的写作;还可以组织演讲或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读文本,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演讲技巧。

3.拓展课外阅读除了《语文读本》中的文学作品,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和文化素养。

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文学作品和知识,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分享,让学生互相交流和推荐好书,培养学生的阅读品味和阅读兴趣。

《语文读本》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尝试

《语文读本》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尝试

《语文读本》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尝试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将《语文读本》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尝试打破单纯“重视教材”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推行综合素质教育。

本文将对这一尝试进行探讨和分析。

而通过将《语文读本》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具体来说,老师们可以通过挑选读本中较为生动活泼的内容,如有趣的故事、有启发性的寓言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愿意认真学习。

此外,老师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材,将《语文读本》中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种知识点的实际运用。

此外,通过结合《语文读本》和课堂教学,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具体来说,老师们可以将读本中的知识点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更可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

当然,要想实现《语文读本》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还需要老师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例如,老师们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并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老师们还需要适时地调整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课堂,发挥出自己的主体意识和学习能力。

总的来说,将《语文读本》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对于推行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浅谈高中语文教本与读本的阅读教学

浅谈高中语文教本与读本的阅读教学

浅谈高中语文教本与读本的阅读教学作者:彭成祥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0年第147期【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阅读的重要性,被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至少阅读300万字,这是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生课外阅读的基本要求。

因此,人教社据此编写了必修的教本及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的读本,并且要求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

如何运用好教本与读本,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指导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师需要认真研究与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本;语文读本;阅读教学新课改以前,语文教材的编写受语文学科任务、功能不明确等因素的影响,忽视了读写能力的培养及语文自身的教育功能,过于强调了语文学科的文学教育、政治教育、工具性的训练。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的编写也适时发生了新的变革,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本就像一把钥匙,可以帮助学生打开其他的书库。

语文读本内涵极其丰富,可以把学生带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语文读本的出现,给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契机。

高中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教本的内容,引导、指导学生学会发掘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将课内所掌握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一、增加读本点读频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而兴趣是刺激学生爱上学习的重要外因,只有学生爱上阅读,才能真正的掌握阅读方法,语文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才能真正提高。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将教本和读本有机的结合起来,让教本成为指导学生掌握适当阅读方法的助推器,激发学生阅读读本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读本成为拓展学生视野和见识的阶梯,学生通过读本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

最为简便也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就是在语文课中增加读本点读的频率。

关于高中语文读本有效使用的探索——以苏教版为例

关于高中语文读本有效使用的探索——以苏教版为例
养 学 生 良好 阅 读 习 惯 。 这 是 一 个 很 值 得 探 讨 的
话题 。
分地放在结果 读了什 么 学到什么 , 而应该更 多放在 培养 良好的习惯 , 使 阅读 成为学 生 的一种 自觉 的生
活 方 式 上 。 叶 圣 陶先 生 说 : “ 凡 是 好 的态 度 和好 的 方
法, 都要使它成为 习惯 , 只有熟 练得 成 了习惯 , 好 的


语 文读 本 的教 学定 位
态度 才能随时随地表 现 出来 , 好 的方 法才 能随时 随 地地 应用 , 好像出于本能 , 一 辈子享用不尽 。 ” 通过 高 中三年 , 甚或小学直至高中十二年一贯 制的有序列 、 有指导 的读本 阅读 , 培养学生 良好 的阅读 习惯、 科学 的阅读速度 , 营造浓厚 的阅读 氛围 , 进 而培养他们卓 越 的思维 品质与见识 。“ 腹有诗 书气 自华” , 阅读 中 积淀 、 养成 的浑 厚气 质 , 这是 真正 的素养 。气质 、 思 维 品质与见识 , 这些将 是他们 终身受 用 的语文 学 习
2 .读 本 阅读 的 达 成 目的 。
组成部分 , 其 内容涵盖广泛 , 可 以大大增 加学生 的阅 读量, 扩展其眼界 , 增加 其 知识 储备 , 是语 文学 习 中 不可 或缺 的一 个环 节 。但在 实 际教学 中, 读本 使用
情 况 不 尽 如人 意 : 或重视程度不够 ; 或 缺 乏必 要 阅读
作者 、 其他 读者 对话 ( 阅读 交 流 ) , 从 而在 比较 中悟 见、 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 如 归纳 、 比较 、 批判 等。再 者, 独特的思维品质 , 尤其是思维 的深刻性 、 灵活性 、
创造 性 与独 特 的 思 维 视 角 分 不 开 , 而 这 与 大 量 的 阅

怎样较好地使用语文教本与读本

怎样较好地使用语文教本与读本

工夫 。
( 一) 加强学法指导 二 、善用 时政新闻 。捕捉时事热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事政治 主要是 国际 、国内形 势发展 的状态 和趋势 ,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 、 学 习方法得当 ,可起 到事半 功倍 之效 ,教师在讲课过程 中不能光传授知识 也要传授学习知识 的方法 ,并使 学生享受到成功 的喜悦 ,产 生愉快的情感 ,学 方针 和政策。它的内容非常广泛 ,涉及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等各个方 面, 并目 . 处于不断变化之 中。它是人们 了解 现实,立足现实 ,预测未来 ,进行决策 习兴趣会更加浓厚 。因此 ,老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 内容进行 适当的指导 ,注重 的依据。时事政治教学是指在政治课程 中,对学 生进行党和国家重大路线方针 开发政治课程 的情感教育 功能 ,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 力培 养的同时 ,充分发 掘 政策教育 ,透视社会热点 ,正确认识形 势 , 把握 时代特征的一种教学 。在政治 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 价值 观 ,真正地让学生懂得 怎么样去 学习。 课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不断变化 的客观实际,联系学生 自身的实际 、学生周 围 ( 二 )改进教学 方法 的社 会现象 、国内外大事 ,把学生的已知概念、原理和观点与最新的客观实际 、 高中政治教师要落 实新 课程改革 ,提倡教育形式 多样 化 ,积极探索多种教 时政重点 、热点相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为此 , 我们经 常指导学生 阅读各类书刊 , 育途径 ,组织 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充分开发 和利 用课程教育资源 ,一堂课要 如 《 半月谈 》《 中学生时事政治报 》 《 时事 》杂志等 。例如朝鲜半 岛问题 ,韩国 有引人人胜 的导人 、丰富多彩的 内容 、留有韵昧 的回味。教学时要将政治事 件 在短短的一个月 内屡 次进行大规模 的军事演习 ,意图何在?为什 么每 次军事演 和理论知识相结合 ,注重教学情境的刨设 ,丰富学 生学习和成长 的体验 ,通 过 习都有美 国的参加 ?中国对这样 的联合演习有什么看法?教师可 以根据课本 知 提出问题 、设 置悬 念 ,讲述趣闻轶事 、皙理故事 等 ,激发学生学 习的兴趣 。教 识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 回答这些问题 ,并且让学生进行讨论 。 师在课堂上还 要锤 炼教学语言 ,做到科学性 与知识性相统一 ,趣味性与幽 默性 这些事件有什么样 的政 治背景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 。这样把课本 知识与 相并存 ,使抽 象的问题形象化 ,复杂 的问题 简单 化 ,深奥的问题具体化 ,从 而 事实政治联 系在 一 起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 而达到事半 功倍的 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总之 ,激 趣的方 法很多 ,这就需要 教师认 真钻研教材 ,认真备课 ,针对教 效果 。 材和学生选 择灵活多样 、切合实际 的方 法 ,不断在教学实践 中摸索 ,寻求教材 三 、建立 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高 中政治教学过 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 。可 以说 ,在 教学活动中师 与学 生 的兴 趣 结 合 。 生关系 的好 坏直接影 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因此 ,教师要 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

关于高中《语文读本》有效应用的一点建议

关于高中《语文读本》有效应用的一点建议
目标 。
目前《 语文读本 》 本身编排过程中没有为选文设置 阅读 目 标, 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 阅读读本时 , 要根据教科书的学习情 况 和选 文的特点 ,帮助学生为读本的选文制订具体 明确 的阅 读 目标 。比如 当课 内学到教科书必修二“ 珍爱生命 ” 专题 中节 选 的《 我 与地坛( 节选 ) 》 一、 二章 时 , 我要求学 生 专题 中节选 的《 我 与地坛 ( 节选 ) 》 三至七章 ,并且根据教科书的学习内容帮同学们制订 了① 阅 读 文章 , 体会文章对生死 和亲情 的感悟 ; ② 品味作者沉静 、 缜
读 书笔记是人们读书时为了有助于记 忆和理解所读 内容 而写的一种应用文 , 做读 书笔记既可 以有效消化阅读 内容 , 还 可以积累素材 、 训练思维 , 提高分 析问题 的能力 。 所 以说 , 做读 书笔记是 提高 阅读效率 的好方法 , 古今 中外 , 大凡文学上有所 成就 的人 , 都十分重视 做读 书笔记 。 所 以语文教师在指 导学 生阅读《 语 文读本》 时, 要鼓励学 生坚持写读书笔记 , 使他们养成“ 不动笔墨不看书 ” 的习惯 , 还 要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常用 的几种方法 , 比如做摘 录 , 就是把 读 书的过程 中遇到 的名言警句或者感受深刻 的语段 以及重点 材料 、 论点等摘录下来 , 这有 助于 日后备忘 、 备查和引用 , 是积 累素材 的好办法 ; 做批注 , 就是读 书时将 自己对 阅读 内容 的感 悟、 疑 问或见解 随时用提示性 简明字样标注在上书 ; 做札记 , 就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 文章后将 自己的见解 、心得和体会写 出来 , 内容 长短不限 , 这是做读书笔记 的高级 形式 , 它要求有 个人创 造性 的见解 , 难度较大 , 但是坚持 写札 记 , 能使 读者的 阅读和写作水平以及认识 能力都会有 明显提高 。引导学生在 阅读读本时 , 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 不但可 以提高学生的阅 读能力 , 而且可 以增强学生阅读《 语文读本》 的兴趣 , 充分发挥 《 语 文读本》 的价值 。 4 、 加强教师的督促作用 心理学研究 表明 , 无 论做什么工作 , 只提 出工 作要求 , 而 不强调检 查措施 , 工作往往会完成不好 , 甚至会流 于形式 ; 如 果既给人们提出工作要求 , 又明确告 之具体 的检查事项 , 工作 常常被完成的很好 。 《 语 文读本》 的 阅读也是 一样 , 教师 指导学生进行 阅读的 过程 中既需要给学生提 出具体 的阅读要求 ,又需要 向他们明 确检查措施 , 这样才能收到 良好 的阅读效果 。 教 师的检查方式 是多种多样的 , 可 以将班内的同学分 为若 干小组 , 以小组为单 位, 在每周课外活动 时间 , 由班长 、 课代 表和各小组组长共 同 组织策划 一次“ 《 语文读本 》 阅读成果展 示竞赛” 活动, 每周 评 选 出“ 最佳 阅读小组 ” 和“ 阅读小标 兵” ; 还可 以要求学 生每周 阅读《 语文读本 》 后写一定数 量的读书笔记 , 并且就读 书笔 记 的质量和数量进行定期检查评 比活动 ,对做读书笔记优秀的 同学给予表扬 和奖励 ; 还 可以就《 语文读本》 中的某个 主题 以 开展演讲 比赛 或辩 论会等 多种形 式激发学生 的阅读积 极性 , 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 总之 , 《 语 文读本》作为优质的课程资源要想在实践中被 有效应用 ,需要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以提高学生的阅读 兴趣 为 宗 旨多方 尝试 。 参考 文献 : [ 1 ] 王荣 生: 《 语文科课 程论基础 》 , [ M] 上海教 育 出版社 , 2 0 0 3年 6月 . 【 2 】 《 语文读本》 必修 1 ——5册 , 江苏教育 出版社 , 2 0 0 8年

高中语文读本的使用探究

高中语文读本的使用探究

高中语文读本的使用探究我们高中的语文老师领到新课本时,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本厚厚的《语文读本》。

为什么高兴呢?因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的机会到了。

如果这读本里的文章学生都能够认真地去读一读品一品,还担心语文阅读面狭窄吗?高中语文读本是课本内容的深化和延伸,和课本联系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拓宽学生阅读视野的一把钥匙。

在不自觉的渗透中,学生会在脑海中把所学知识归纳成一个个的小体系,遇到某个问题就会迅速地联想到类似的问题。

所以教师有意识地把读本与课本联系,对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大有裨益。

一、利用读本巧设导语“老舍有篇还未写完的著作《正红旗下》,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冷静地审视了旗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在我们读本节选课文中,老舍就讲到了一个细节,他写自己的母亲为了参加各种应酬,节省全家人的口粮,以省得一点钱来租好看体面的衣服。

他说,在旗人看来,面子比生命更重要。

‘有钱的总讲究,没钱的穷讲究’这话深刻地概括了旗人的生活态度。

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茶馆》这篇课文中,就有一个没落的旗人贵族的代表,同学们从课文中找找看,他是谁呢?”这是我分析《茶馆》的人物形象时插入的一段导语,学生很感兴趣,不但很快理解了松二爷宁可饿死也不要让鸟挨饿的反常举动,同时也有意识的去读《正红旗下》这部小说。

所以,利用读本做导语导入课文的做法是很值得尝试的。

二、利用读本巧做比较第四册必修课本中有篇《守财奴》,而第四册读本中有《泼留希金》、《严监生与严贡生》、《悭吝人》节选。

这几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文学画廊中鼎鼎有名的吝啬鬼形象,讲授时,可将二者结合起来,和学生一同感受吝啬的种种表现。

葛朗台面对黄金包装的梳妆盒,纵身一跃的动作,使人惊叹;泼留希金时刻处于戒备状态,担心别人来抢他金子的心理,让人同情;严监生临死看着灯草总不断气的场面,惹人发笑;阿巴公让裤子屁股处破洞的仆人背墙而站的语言,更令人捧腹。

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给学生印象最深的细节描写,加以比较,让学生在欣赏幽默的同时体会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可谓寓教于乐,一举双得。

探讨高中语文教本与读本的使用

探讨高中语文教本与读本的使用

探讨高中语文教本与读本的使用作者:韦群姣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2年第02期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

而“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学好语文只看课本是不行的,读本是一种高质量的课外读物,它与教科书配合,分阅读和写作两部分。

阅读部分又包括延伸性的、鉴赏性的等几类。

延伸性的,指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鉴赏性的,指有助于学生丰富底蕴、增进文学素养的文学作品。

写作部分有作家创作经验和学生优秀作文等,有助于学生借鉴学习,提高写作能力。

可是,《语文读本》在不少地方仍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有的语文教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要求学生去翻翻这本书,至于如何阅读,很少加以指导。

而学生呢,当然也就很少去顾及这些课外读物了。

有不少学生在学期初领到《语文读本》之后随即把它搁置一边,等到学期末已完全忘记有这么一本书了。

我感觉很遗憾,为此呼吁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重视《语文读本》,用好《语文读本》,使读本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近几年来,我在高中课堂教学实践中,注重把教读两本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下面是我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提高认识,激发兴趣《语文读本》所选的作品大多有着较高品位,文学色彩较浓,如果能在课堂上经常恰当地点击《读本》中的精彩片段,并给学生以必要的心理暗示,就可以把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迁移到《读本》的阅读中来,学生也就会因为需要而主动进入《读本》世界。

比如学习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在谈到鲁迅与白莽的关系时,我就朗诵了鲁迅评价白莽诗歌的那段著名的比喻:“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悠远之作都无从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另一世界。

”(《白莽作〈孩儿塔〉序》)许多学生听了之后感触很深,对这段优美的文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趁机告诉他们这段话就在《读本》中,让他们产生阅读的冲动,通过这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语文教师如何使用教本与读本
发表时间:2011-12-02T13:23:31.00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第1期上供稿作者:杨玲[导读]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往往就是动力。

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

杨玲山东省邹平县第一中学256200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

据此,人教社同时编写了必修的教本和读本,规定读本须与教科书配套使用,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

那么,高中语文教师怎样较好地使用教本与读本,使教读两本有机结合起来?下面简单谈一下我的做法:
一、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往往就是动力。

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

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

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

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

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

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了,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

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等。

二、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
新教本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

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

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

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

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三、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

可利用教本课下的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

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

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跨文本感知人性多维
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

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

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

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五、跨文本把握倾向基调
概括文章重点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基调。

通过教本和读本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可以磨砺辨析和把握要点的眼光。

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对传统文明的评价,可以和读本中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对照阅读。

三人都面对传统都市文化,但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感情: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惆怅低徊,从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有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王安忆则是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托起上海这座城市躯体的无数个弄堂,呈现了上海的历史沧桑。

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比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