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作品对中国节日完整呈现和复杂感知

合集下载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读后感【导语】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

语言大师老舍,用他的大笔、风格、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让我们无不感受到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读后感频道!【篇一】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读后感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不仅仅是北京有隆重的春节,还有我们浙江省宁波市的春节,也称得上是热闹啊!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

人们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寒冬,早盼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们素有的传统习惯,也是全国人民素有的习惯。

打扫完,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日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采购,年货包括鸡鸭鱼肉、油盐酱醋、瓜果蔬菜,都要买齐全,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拜访亲戚朋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新衣服,准备过年时穿。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日子,愿每个人都新春快乐,恭喜发财!【篇二】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读后感这两天,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

学完后,我的人似乎也被带入了那个喜庆红火、喜迎新春的老北京。

文章的开头,以老北京春节的开始:腊月初旬为时间的起点,向我们展示了北京人是怎样过腊八节的。

在腊八这天,北京人是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的。

腊八粥用各种米、豆、干果熬制而成。

我虽然没吃过腊八粥,却能从文章的词句中感到其用料之丰盛,营养之丰富,令人浮想联翩,若是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添上一碗,定是喝得心里都暖和起来。

老舍北京的春节赏析

老舍北京的春节赏析

老舍北京的春节赏析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是一篇以描述北京春节庆祝活动为主题的散文作品。

这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热闹喧嚣的春节氛围,展现了老北京人独特而又丰富的春节文化。

文章一开始,描绘了北京夜晚喧哗的场景,烟花爆竹声此起彼伏,幸福的人们纵情欢笑迎接新年的到来。

随后,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北京市井的年货市场,形容了市集上摆满琳琅满目的各种年货,人们络绎不绝地购买食物、装饰品等用品。

接下来,作者以一个小时候生活在老北京的小孩子的视角,描述了儿时在春节里的快乐与期待。

作者描述了小时候盼望长辈给压岁钱、拜访亲戚、吃美食的兴奋和激动,给读者生动地展示了老北京的春节传统。

随后,文章转向描述了春节期间的庙会活动。

作者以流水般的文字,笔触轻盈地描绘了庙会的热闹与繁荣。

人们在庙会中穿梭,购买小吃、欣赏舞台表演、观看杂耍,尽情享受春节的喜庆氛围。

最后,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京的冷清与寂寞。

当喧闹的春节过去,喜悦渐渐消退,人们依然要面对现实的压力和孤独。

然而,尽管如此,北京依旧美丽,岁月依旧在年复一年中流转。

通过这篇文章,老舍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老北京春节的繁华与寂寞,通过文字让读者感受到浓郁的年俗氛围。

他通过描述细
节,勾勒出了老北京人对于春节的情感和渴望,传递出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

北京的春节课文内容

北京的春节课文内容

北京的春节课文内容
《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全文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陈述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又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至于课文中有关北京春节的详细内容,建议查阅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或相关教辅材料,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老舍笔下的中秋

老舍笔下的中秋

老舍笔下的中秋中秋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老舍笔下,中秋节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家庭团聚、亲情浓厚的场景。

老舍以其独特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将中秋节的意义深深地刻画在人们的心中。

在老舍的作品中,中秋节往往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

家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中,团聚在一起,共度中秋。

这种团聚的场景常常给人一种温暖和融洽的感觉。

无论是在《四世同堂》中的四世同堂的家族,还是在《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与他的家人,中秋节都是他们心灵相通的时刻。

家人们相互关心、相互牵挂,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停滞,只有亲情和爱意在流动。

在老舍笔下,中秋节也是一个民间文化的载体。

老舍善于描绘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和民间故事,将这些民间文化融入到故事情节中。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以一个古老的传统故事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关于月亮女神嫦娥的传说。

这个故事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老舍笔下的中秋节还常常与美食相联系。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月饼,常常成为老舍作品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四世同堂》中,月饼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家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月饼的甜蜜,共同感受着家庭的温暖。

而在《骆驼祥子》中,月饼则成为了祥子对于失去的家庭和亲情的怀念。

月饼的形状和味道,使得祥子能够在异乡感受到家的温暖。

除了家庭团聚、民间文化和美食,老舍笔下的中秋节还常常与自然景观相联系。

在他的作品中,月亮常常是一个重要的象征。

月亮的圆满和明亮,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美好。

在《四世同堂》中,月亮成为了家人们心灵的寄托,他们通过仰望月亮,表达对彼此的思念和祝福。

而在《骆驼祥子》中,月亮则成为了祥子孤独和无助的象征,他在月光下独自徘徊,思念着家人。

总的来说,老舍笔下的中秋节是一个充满亲情、温暖和美好的节日。

家人们团聚在一起,共度中秋,共享月饼和美好的时光。

中秋节也成为了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间故事和习俗。

而月亮则成为了家人们心灵的寄托和思念的象征。

老舍《北京的春节》教案(通用6篇)

老舍《北京的春节》教案(通用6篇)

老舍《北京的春节》教案老舍《北京的春节》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老舍《北京的春节》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

(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茶馆读后感

茶馆读后感

茶馆读后感茶馆读后感1老舍先生创作《茶馆》时,是政治清明的好时候,他写出了了如此有力度的作品,读来令人回味。

《茶馆》叙述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以及抗战结束的三个时期一家大茶馆的变迁,以此来表现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

老舍除此之外还经历了新中国这一时期,他的这部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对时代的总结从他的这种宏大叙事中能感受到老舍先生的将自身生活经历与所处的环境紧密联合起来,用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诠释这个年代的复杂悲凉,他的才思涌动,笔力雄厚可以被我们深深地所感知。

老舍先生对这篇文章的叙述动机,是来自于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渴望,和对一个不公正社会的憎恶。

刘麻子之死就是一个印证。

刘麻子是一个坏人,他却不是因为他做过的错事而得到应有的惩罚,而是被人冤枉了,说他是逃兵,顶着这样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罪名,读到这儿,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同情他吗,他是坏人,不值得同情;不同情他吗,可他确实是被冤枉的可怜人。

仅这一幕就能让我们知道军阀一贯草菅人命的作风,即使是像刘麻子一样的坏人,也应该有自己的生命权,他被冤死,只能说明军阀更坏,这个社会充斥着巨大的不公。

而庞太监之死,则又是另外一种基调,充满了悲凉哀悯的色调。

曾经是大权在握的宫廷大太监,改了朝换了代,大权旁落,没了势力就面临着被狠心的侄子们活活饿死的局面。

他有权势时,是做过些见不得人的事,却被亲近的人如此对待,可能在今天的我们心里感受并没有那么强烈,但如果把他放在现在,想象一下,一位老人,他心力憔悴了一生,却不能拥有活下去的权利,他是多么的可怜悲哀啊。

在这个时代我们想着这是如何如何的绝情,但在当时,似乎并没有什么,乱世之中,黑暗的社会里,好像只有麻木的人心。

所以,这样的社会里满是不公正,亦满是老舍先生对此深深地憎恶,他也渴望真正的现代新民族国家得以建立,从这人吃人的社会中逃离出来,把它击碎,让每个人真正得到幸福。

有人说,老舍这篇《茶馆》的结构方法是新旧社会对比,这也是他的历史观。

《北京的春节》阅读赏析.

《北京的春节》阅读赏析.

《北京的春节》阅读赏析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教学本课时,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学生学习本单元时,春节刚过不久,也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谈一谈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

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所以,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

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可分5个时间段来把握: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

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

在教学过程中,初读课文后,可先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

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

如,“必须大扫除一次”“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

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

老舍《北京的春节》教案(通用12篇)

老舍《北京的春节》教案(通用12篇)

老舍《北京的春节》教案老舍《北京的春节》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舍《北京的春节》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舍《北京的春节》教案篇1教学目标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童谣,自己读读: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可能弄不懂的词语: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预设一: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学生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种操作策略。

)三、分清详略,合作研读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2、四人一小组,自选一个部分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1)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2)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1)解决第一个问题。

老舍对北京的春节的感情

老舍对北京的春节的感情

老舍对北京的春节的感情
老舍是20世纪著名的中国作家,他的作品中洋溢着对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深厚感情。

在他笔下,北京的春节别有一番风味,蕴含着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

在老舍的小说里,北京的胡同里弥漫着年味儿。

házìlǐ的大门紧闭,却能听到里面忙碌的脚步声和阵阵香味。

妇女们在厨房忙着做果子、烧馕、蒸包子,准备丰盛的年夜饭。

小巷里贴着对联,洋溢着喜气。

孩子们穿上新衣,牵着爸爸妈妈的手,去亲戚家拜年。

除夕夜,全家人团聚一堂,吃着丰盛的年夜饭。

老舍描写了北京独特的年夜饭菜式:有荤有素,有面有肉,应有尽有。

家人们其乐融融,说说家常,笑笑闹闹。

等到吃过饭,孩子们就迫不及待要去放鞭炮了。

初一一早,便有人家开始烧由柳条编织的"牛"了。

烟火气在深巷中氤氲,透出年味儿。

京城里处处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春节的喜庆气氛。

孩子们手捧压岁钱,去理发店剃净头,换上红绿的新衣服。

宽阔的街道上人群熙攘,花花绿绿的年画、糖球等小商小玩随处可见。

老舍满怀深情地描绘着这些场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北京春节的眷恋和温馨情感。

他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充满人情味的生活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热闹非凡的时代。

北京的春节韵味在他的笔下得到了完美体现,成为中国人永恒的文化记忆。

老舍写的关于传统节日的文章

老舍写的关于传统节日的文章

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深厚,魅力无限,传承数千年,迄今这些文化精粹仍然绽放出异常绚烂的光彩。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世界级的文化精粹,为世界绚丽文化宝库增添光彩,弘扬了人类文明的历史,优秀文化的魅力。

在中国传统节日很多,而且每个节日均有不同的意义与魅力。

例如,春节,这是举国上下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在辞旧迎新的基础上迎接新春的到来,各地以不同的习俗方式表示着庆典,文化元素镶嵌其中,展示出中华民族独特节日的魅力。

这个节日参与人口众多,也是世界级的大型庆典活动之一,有中华儿女栖息的地方,就会有新春佳节的活动。

其次,是清明节,这是一个特殊的节日,借以缅怀祖先,怀念已故的亲人,怀念烈士为中心的祭祀性活动。

在节日中人们要给过世的亲人扫墓上坟填土,给过世的亡灵寄送冥府王宫使用的钱财,真诚期盼天堂中的亲人过的更好,更为理想;再者如端午节,这是大型的爱国主义活动,人们以传统故事为梗概,以不同的形式祭奠二千多年前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中心主题,渲染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情操,激情涌现,爱国爱家,愿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呵护祖国的尊严与稳固。

各地以划龙舟,吃糯米粽子为主线开展形式多样的祭祀庆典活动,有声有色,花样繁多,这种活动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经久不衰,而且演化出新的韵味,展示着中华民族的风采与面貌。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一种大型群众性活动,形式隆重而热烈。

百姓在金秋硕果累累的时节,稻谷,果蔬漂香之际,举办形式各异的庆贺活动,把丰收的硕果摆在供桌上,敬请天宫的诸神来品尝自己的劳动硕果,其情谊是相当浓郁的,也是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心中的表现。

一年的拼搏奋斗,赢得满园的累累硕果,其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这样喜悦庆典活动涉及的范围也是可想而知的。

这正是,举杯邀明月,天涯共此时。

丰收硕果充盈,满心喜悦情更佳的真实写照。

还有专门为老年人设置的九九重阳节,这是一个以尊老爱幼为主题而抒发情感的节日,浓郁的节气氛围包裹着老年人,和谐团聚,喜庆之余,让人回味无穷,特殊的节日,标志着中华民族的一种风格与魅力。

例文阅读:《北京的春节》

例文阅读:《北京的春节》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

本组课文就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主题编写的。

本单元共安排了三篇课文:《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

这三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达精深。

《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

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课文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描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

选编本组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风民俗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二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单元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重点指导“熬”“榛”等4个生字的写法;正确读写23个词语;正确读记20个词语;能借助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以及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蜂拥而至”“万象更新”等5个词语的意思。

2.通过自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通顺、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会梳理出本单元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3.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风民俗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4.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例文阅读课《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汇报,感受北京春节的特点。

1、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对比一下北京的春节,说说春节每个时间段有什么异同点。

2、老舍描述的北京春节,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很有特点?3、通过你的查阅,你还知道哪些老舍先生没有写出的北京春节的习俗?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名作欣赏:老舍《北京的春节》

名作欣赏:老舍《北京的春节》

名作欣赏:老舍《北京的春节》老舍北京的春节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

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

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

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

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

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

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

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

北京的春节文本解读

北京的春节文本解读

北京的春节文本解读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年中最重要、最热闹、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而在北京,春节更是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风情。

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一文,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老北京春节的全貌,展现了浓郁的节日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开篇,老舍先生便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了北京春节的时间跨度,“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让读者对北京春节的漫长和隆重有了初步的印象。

接下来,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描述了北京春节前后的各种习俗和活动。

腊月的准备工作是繁忙而有序的。

人们忙着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为春节的到来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这样形象生动的比喻,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腊八粥中丰富多样的食材,感受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春节的期待。

紧接着,孩子们开始买杂拌儿、爆竹,大人们则忙着预备过年的吃穿用度,到处都弥漫着忙碌而喜悦的气息。

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热闹劲儿更是增添了几分。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祭灶王的传统习俗,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更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过了二十三,大扫除、预备年货等工作更加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这段描写细致入微,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人们为春节所做的精心准备。

除夕是春节的高潮。

这一天,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工作的人无论多远都要赶回家吃团圆饭。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共享天伦之乐。

吃年夜饭、守岁,这些传统习俗承载着人们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和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憧憬。

正月初一,人们走出家门,互相拜年,恭贺新春。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一、老舍笔下的春节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老舍笔下的一个重要主题。

老舍的春节作品中不同于一般的庆祝气氛,更多的是对于社会和人性
的思考和呈现。

1. 对春节的反思
在《春天里》中,老舍通过讲述三个残疾人的故事,强调了春节节庆
活动中存在的残忍和不公。

他认为春节的消费和浪费是对于社会不公
的一种体现。

2. 呈现春节的真实生活
在《茶馆》中,老舍以茶馆为背景,展现了春节期间人民生活的现实。

他呈现了人民生活的琐碎和艰辛,以及在节日氛围下暴露出来的人性
弱点。

3. 呈现春节的美好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以中年人的视角,展示了传统春节庆祝的美
好和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他探讨了家庭传统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以及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二、同学交流
在交流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对于老舍春节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可以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 对于春节节庆活动的认知:可以分享自己的春节庆祝经历,以及对于传统节庆活动的理解和认知。

3. 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可以借鉴老舍作品中的社会问题,如社会不公、人性弱点等,探讨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4. 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可以从老舍作品中,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并讨论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老舍 清明节

老舍 清明节

老舍清明节
《老舍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扫墓日。

而老舍的《清明节》是一篇短篇小说,以清明节为背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事件的描写,展现了清明节的习俗和中国人民对先祖的敬仰之情。

在《清明节》中,老舍通过对清明节的描述,勾勒了一个以传统为主导的中国社会。

人们在这一天会扫墓、烧纸钱,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在清明节这一天,他们的情感冲突和内心挣扎得到了充分展示。

同时,老舍还通过《清明节》这篇小说,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人物们对待家庭关系、传统习俗、社会道义等方面展现出深刻的思考和现实的困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与内在矛盾。

《清明节》一书充分展现了老舍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与水平,同时也以此为载体,传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诠释。

作为一篇经典的小说,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情世故的描绘具有重要的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老舍散文过年

老舍散文过年

老舍散文过年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的散文也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他的过年散文,更是展现了老舍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见解和思考。

《老舍散文过年》分为四部分:一、《过年》,老舍笔下的中国年味老舍的《过年》一文,是一篇独具中国年味的散文。

他用熟悉的、贴切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传统年节的热闹和喜庆。

他说:“过年就是开心,快乐,吃好东西,得到红包和礼物”。

这句话,简洁而明了,道出了过年最本质的意义,也说明了中国心灵深处的渴望。

老舍在文中也展现了自己的人文关怀,他哀叹了那些年关孤老与亲离子散的人们,呼吁人们要更多地关注身边的人,不让孤寂与寂寞成为他们的生活常态。

他用深情的笔触,抒发了对人类的眷恋与关怀。

二、《年喜》,老舍笔下的新年祝福老舍的《年喜》一文,是一篇以温情和祝愿为主要内容的过年题材散文。

老舍在文中表达了对古往今来所有劳苦的百姓的祝福,也抒发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他说:“愿我们的祖国在新的一年里更加繁荣富强,愿我们人民在这个幸福的大家庭中更加和睦。

”老舍的《年喜》还让人们看到了他对木牛流马、节令是什么的深度理解,并将这些现象融入到对年节的祝福当中。

他的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敬仰与热爱。

三、《年》的寓意,老舍笔下的年俗文化老舍的《年》一文,是一篇对年俗寓意的深刻解读。

老舍在文中,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年俗文化进行了深入探究。

他不仅阐述了中国年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还通过细节的描绘,展现了年俗文化的智慧和风采。

老舍在文中也讲述了年的文化内涵,他说:“年就是一个时代的新始,一个生命的新起点”。

他也表示,过年不仅是一个人的事情,更是一个文化、民族的传承。

这句话,提醒人们重视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也激发了人们对于中华文化的深入思考。

四、老舍散文好的起点,传承中华年俗文化老舍的年文集,无疑是传承和弘扬中华年俗文化的重要力量。

他的年文集,不仅为人们展示了中国年节的独特神韵,也蕴含着传承中华文化的深层意义。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赏析名家笔下的春节记忆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赏析名家笔下的春节记忆

名家笔下的春节——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赏析名家笔下的春节记忆实验三小李晓琴2020年2月13日【教材简析】《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1951年写的,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拓展阅读语段,品味不同作家关于春节不同的描述,写写自己过春节的经历。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着作家的描述,感受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作家为突出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开场白:各位同学,你来或者不来,空中课堂就在那里;你听或者不听,线上学习就在这里。

我是来自实验三小的李晓琴老师,非常高兴和大家相约在这个美好的早上。

2020的春节异常艰难,新冠病毒在武汉出现,全国各地均有感染。

疫情面前,我们要自我保重:居家两星期,度过危险期。

相信国家和政府,只要我们团结一心,病毒一定会被打败。

阻击疫情,人人有责,安心居家,利我利他。

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公益歌曲《我们都是小勇士》。

1.猜谜语:挂灯笼,贴对联,舞狮子,敲锣鼓。

(打一传统节日)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2.提到春节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北宋大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古诗,你知道是哪首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过年有燃放爆竹、饮屠苏酒、换门神、钉桃符这些习俗。

老舍写过的关于年俗的文章

老舍写过的关于年俗的文章

老舍写过的关于年俗的文章
老舍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曾写过大量的小说、散文和剧本。

他曾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中国传统的年俗,深受读者喜欢。

年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每一个节日都有着特定的习俗
和风情。

老舍在他的文章中,不仅赞美了中国传统年俗中的人情味,
还对其中的弊端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首先,老舍在他的文章中赞美了中国传统年俗的人情味。

他说:“年,是中国人最大的节日。

这个节日,有多少深厚的感情和亲情,
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


在中国传统年俗中,亲情和感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老舍认为,
这种感情和亲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值得传承的宝贵遗产。


写道:“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亲朋好友会给彼此送上贺年礼物和祝福,团聚在一起共度美好时光。


但是,在表达感情和亲情的同时,年俗中也存在一些弊端。

例如,老舍在他的文章中,反对赌博和撞钟的现象。

他认为,这些行为有悖
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对于年俗中的这些弊端,老舍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他建议人们不要赌博和撞钟,并呼吁政府加强对这些不良现象的监管。

同时,老舍也提出了改善生活方式的建议,例如增加健康的娱乐方式,如旅游和文化活动。

总的来说,老舍的文章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年俗中的人情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善于发掘其中的积极因素,并指出其中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这种精神和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老舍写过的关于年俗的文章

老舍写过的关于年俗的文章

老舍写过的关于年俗的文章引言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其中,他也写过许多关于年俗的文章,描绘了中国人民对于春节和其他传统节日的热爱与庆祝。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老舍写过的关于年俗的文章,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老舍的年俗题材作品《新闻联播下集:春节晚会》节目的背景与观众反馈•国家电视台于每年春节期间举办的盛大晚会•老舍对晚会做出的观察与探讨•观众对春节晚会的喜爱与批评年俗在晚会中的体现•简介春节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夜的饭团、烟花爆竹和红包等•表演节目中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如舞狮、踩高跷和变脸等《春节故事》故事概述•以一对夫妻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们返乡过年的故事•通过夫妻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描绘了中国人民对于春节的重视和热爱年俗在故事中的重要性•描述了夫妻俩准备过年的繁琐事务,如购买年货、打扫房屋和贴年画等•通过夫妻与乡邻的互动,展现了年俗在社会交往中的纽带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赏花灯和观看龙舟比赛,展示了中国人民欢度春节的喜悦与活力《玫瑰和木槿花》节日与文化冲突的描绘•描述了一个农村家庭在春节期间面临的困境•在改革开放时期,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年俗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主人公为了帮助家人过上好年,不得不放弃传统年俗,转而去城市打工•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描写,展现了年俗与经济压力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揭示了现代社会背景下传统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对立与平衡问题总结老舍的年俗题材作品以生动的笔触和鲜明的形象,描绘了中国人民对于春节和其他传统节日的热爱与庆祝。

通过对节目、故事和冲突的描述,这些作品展示了年俗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与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冲突与平衡。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民对于年俗的情感与传统的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作品对中国节日的完整呈现和复杂感知摘要老舍是多产作家,他的大量作品中,有众多是关于节日的。

这些作品完整地呈现了中国现当代节日体系,是对现代以来中国节日的复杂感知。

中国现当代流行的传统节日、政治性节日和国际性节日都得到反映和表现。

老舍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体验是复杂的,受着时代的影响,往往联系着他个人的遭际,打上他个人的烙印,贯穿着他的平民意识。

关键词:老舍节日呈现感知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在白天黑夜交替着不断流淌的时间长河里,一些日子被特定人群截取出来,赋予特别的意义,这就是节日了。

节日是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凝聚着民族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

每个生命个体都会被节日捕获,作家自不例外。

从全面反映和表现生活的作家那里,读者多半会读到关于节日的文字。

中国现代作家中,鲁迅、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废名等都有作品涉及节日。

其中最为突出的,要算老舍。

在虽未完成却显示出巨著形态和风范,且受到众多好评的老舍长篇自传小说《正红旗下》里,叙述者“我”宣称,自己的生日是一个“良辰节日”:出生于腊月二十三日,这是全北京的人都在欢送灶王爷上天的时刻。

腊月二十三在北方是重要的传统节日——祭灶节。

民谣说:“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又说:“糖瓜祭灶二十三,离过年整八天。

”从这一天起,中国最隆重、影响最为广泛的节日——年节就已经开始了。

因为这一天的重要,它在民间被称为小年。

而作家老舍,正是在这一天出生的。

这预示甚至决定了老舍和节日的深厚缘分。

老舍是多产作家,一生写了800多万字的作品。

他的大量作品中,有不少是关于节日的。

据笔者粗略统计,和节日联系密切的有七十余篇。

就数量而言,无疑是中国现当代作家中写节日最多的;就篇幅而言,现当代作家也罕有其匹。

这些作品完整呈现了中国现当代节日体系,是对现代以来中国节日的复杂感知,里面有着时代的变化,贯穿着他的平民意识。

老舍各种体裁的作品中,无论小说、戏剧,还是诗歌、散文,以及通俗文艺,都有关于节日的呈现。

小说《骆驼祥子》里,祥子和虎妞的婚礼安排在大年初六,作者乐中写悲,把祥子的悲剧引向纵深。

《正红旗下》更是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写到年节即春节结束,情节借助年节在时间上的延伸得以铺展,年节在小说里起到重要的结构作用。

《清明》《元旦铭》是写清明节和元旦的诗歌,《抬头见喜》《北京的春节》是写春节等节日的散文,《中秋月饼》是写中秋节的相声,《过新年》是写春节的太平歌词。

这里,我们说老舍作品完整呈现当代中国节日体系,主要是指中国现当代流行的传统节日、政治性节日和国际性节日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并行不悖的反映和表现。

《北京的春节》《中秋月饼》是对传统节日的,《双十》《“五四”给了我什么》《写于一九五○年十月一日》是对政治性节日的,《元旦》《祝贺儿童节》《“五一”快板》和《向妇女同志们致敬》是对国际性节日的。

老舍对儿童特别关注,有多篇作品为儿童节而写,如《儿童节致小朋友们》《她记得》《儿童节感言》《我羡慕你们》等诗文。

另外,还有《过年》《今年的希望》《特大的新年》《新年的二重性格》《新年醉话》《春节愉快》《春联》《立春大吉》《迎春饯友》《恭贺新禧》《新年愉快》等作品。

笔者统计,他的与年节相关的作品有近二十篇,其中单是取名《过新年》的就有三篇。

此外,老舍还专门出版过一本取名为《过新年》的通俗文艺作品、创作经验集。

从这些关于节日的描写里,我们可以看到,老舍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体验是复杂的。

这些复杂感知,往往联系着他个人的遭际,打上他个人的烙印,更受着时代的影响。

作为新中国的一员,老舍不赞同清明节的祖先祭拜与踏青娱乐,为此,他写下诗歌《清明》,告诫人们不要烧纸拜坟,贪看桃红柳绿,而要好好种树,多多种树。

“树林会造雨/有雨就没旱灾/风调雨顺没难处”,“树根会吸水/水大也不会涝/五谷丰登多么快活”,“树林会防风/能把天气变/寒流吹不来/大家都温暖/沙漠随风向南来/南边的良田变沙土”。

当过教师的他,此时似乎在用教师的身份说话,提出的是一个在新社会移风易俗、树立新风的严肃话题。

在端阳节里,他主张设立诗人节,用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同时也鼓舞怀抱理想的诗人们。

他在《诗人节献词》里说:“诗所以彰正义、明真理、抒至情,故为诗者首当有正义之感,有为真理牺牲之勇气,有至感深情以支持其文字。

”他显然借端午节之纪念屈原提出检验诗和诗人的标准。

这一标准固然恒定,也有具体的指向,那就是抗战这一特定的时代赋予诗人的战斗、抗争的任务。

在中秋节里,他写下相声《中秋月饼》并亲自表演。

他出人意料地表示要把中秋节的主要象征物月饼全部吃光、消灭光,因为“月饼放在白纸上,像日本的国旗”。

剥去月饼的外壳,又发现“五仁”好比说“日寇侵华罪行,惨无人(五仁)道”。

“豆沙”是“见人都杀”,“细沙”(洗杀)是“洗劫一空,再来杀害”,“枣泥”就是“把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糟(枣)蹋得和泥土一样”,“叉烧”“火腿”好比说“日寇到处纵火,叉起来烧,把活人烧得像火腿一样”。

这是些新奇的比喻,形象地把抗击外敌入侵的时代主题导入到人们的节日生活中。

中秋节团圆、甜蜜的文化意蕴被反向借取,为表达时代主题服务。

当抗战胜利,作者再不会因为它像日本国旗而仇视,这时的月饼,“又圆又甜,象征着全国同胞,团结一致,圆圆满满,甜蜜地走向新的生活道路”,又恢复了传统的文化蕴含。

老舍对于传统节日的复杂感知更多是关于年节的。

他讨论旧历年与新历年的区别。

针对中国人应该过新历年还是旧历年的争论,他从文化角度立论,提出:“这不是要哪个与不要哪个的问题,也不是哪个好与哪个坏的问题,而是应当下一番功夫去研究怎样过新新年,与怎样过旧新年。

二者的历史不同,性质不同,时间不同,种类不同,所以过法也得不同。

”看来,老舍承认新历年与旧历年并存的事实,反对把旧历年的过法移用到新历年,主张二者都可以算是生命中的享受,可以各自过出各自的味道。

老舍发现新年的二重性格:既是喜庆之日,又怕人来讨债。

这正是有着底层平民生活者的深切体验,是平民意识的典型表达。

在害怕人讨债的担忧中,新年已经不叫新年。

可是不借债行吗?回答是:“为求新年的无忧而一定不去借钱,你就一定活不到新年了。

”幽默的语气中,道出底层人民生存的艰难和沉重的社会弊端,表现出对穷苦人的同情。

事实上,新年的二重性格是老舍本人个人遭遇的生存体验。

他回忆,“新年最热闹,也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

因为家里穷,老是听着别人放爆竹,自己只是静寂无声。

中学毕业以后,为了还债,新年总是被忧虑和焦急的情绪笼罩,他把自己埋进被窝里,外面的热闹似乎已和他不发生关系。

在一篇回忆文章里,他叙述中学时所过的“最凄凉的一个新年”:那是头一次改用阳历,旧历的除夕必须回学校去,不准请假。

姑母刚死两个多月,她和我们同住了三十年的样子。

她有时候很厉害,但大体上说,她很爱我。

哥哥当差,不能回来。

家中只剩母亲一人。

我在四点多钟回到家中,母亲并没有把“王羲之”找出来。

吃过晚饭,我不能不告诉母亲了——我还得回校。

她愣了半天,没说什么。

我慢慢的走出去,她跟着走到街门。

摸着袋中的几个铜子,我不知道走了多少时候,才走到学校。

路上必是很热闹,可是我并没看见,我似乎失了感觉。

到了学校,学监先生正在学监室门口站着。

他先问我:“回来了?”我行了个礼。

他点了点头,笑着叫了我一声:“你还回去吧。

”这一笑,永远印在我心中。

假如我将来死后能入天堂,我必把这一笑带给上帝去看。

我好像没走就又到了家,母亲正对着一枝红烛坐着呢。

她的泪不轻易落,她又慈善又刚强。

见我回来了,她脸上有了笑容,拿出一个细草纸包儿来:“给你买的杂拌儿,刚才一忙,也忘了给你。

”母子好像有千言万语,只是没精神说。

早早的就睡了。

这是一份独特的节日体验,它嵌入老舍的记忆,留在生命的最深处,对他的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

关于新年二重性格的发现就是这份独特的节日体验的产物。

或许,对于年节喜庆与忧愁并存的二重性的感受使老舍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努力与奋斗的重要。

这样,节日和作家的主体建构就不仅在作品里,也在作品的后面,即作家如何对待写作这一点上建立了关联。

写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过年》专门谈时间的宝贵,告诫人们也是告诫自己虚度光阴是无可挽回的憾事。

文章用幽默但更为严正的语气说,时间是“铁面无私”的,活一分钟,就要做一分钟的事情,他号召“让我们都把自己钉在时间的十字架上罢!我们都必须死,但愿我们的死是未曾放弃了一分钟的牺牲,而不是任着时间由一个空白中把我们推送到另一个空白中”。

1962年的除夕正赶上立春,他的重要活动是写春联,其中一副为:“除夕立春同日双节,随时进步一刻千金。

”写春联的背后,表达的是希望。

在分别写给儿女、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青年艺术剧院等春联后,他也特别写给自己一副:“付出九牛二虎力,不作七拼八凑文。

”这就是老舍,在新年狂欢与娱乐的日子里,他考虑的却是如何珍惜宝贵的时间,做出更多的成绩,也即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

他会在新年里盘点过去,制定关于未来的计划,希望完成他作为一个“写家”应该完成的任务。

大家都在辞旧迎新,他的辞旧迎新是作为一个写作者的辞旧迎新。

这一点,在他写于1949年前的一些有关新年的文章里表现得较为突出。

写于1945年的《今年的希望》里,在回顾1944年写作《四世同堂》一部分及一些短文的创作成绩和生活窘困的状况后,他提出的希望是能在新的一年里将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继续写下去。

但即使是不得不发出共同的声音的五六十年代,他也没有忘记在面对节日时总结自己的写作。

发表于1961年底的《新年吉利》就在欢迎节日的名义之下检阅自己1961年的写作成绩:为儿童写剧本《宝船》,改编川剧《荷珠配》为话剧,写诗歌三十余首,散文好几篇,内蒙地方戏走西口二本,然后引用走西口戏中人物几段唱词表达目睹国家“百废俱兴,诸事进步”的兴奋心情和要更加努力为人民多创作好作品的愿望。

正是在辞旧迎新的含义上,在老舍那里,新历年与旧历年似乎又是没多大区别的。

《一九三四年计划》在谈作者新的一年工作、生活的打算中,特别提出的是“希望能在暑假后不再教书,而专心写文章”。

写于1943年底而指向1944年新年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于新年到来之际回忆抗战六年来的流浪生活,告诫自己不应借酒浇灭心中的忧思,而应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向明天,因为“把握住现实才能创造历史,失了创作的火力才把自己浸泡在记忆中”,“失去明天便是死灭”。

中国人有两个辞旧迎新、送走过去面向未来的时机,这两个时机都是老舍看重的,似乎这样一来,他就更多了一半激励自己的机会。

实际上,他关于珍惜生命、努力工作的表达接通的是人类应如何对待时间这样的永恒话题,而这些文字正写在迎来送往的特别日子——新年里。

注: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专项任务项目“节日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成果。

参考文献:[1] 老舍:《清明》,《进步日报》,1950年4月23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