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患者案例分析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焦虑症患者案例分析调查报告

焦虑症患者案例分析调查报告

焦虑症患者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焦虑症患者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焦虑型人格障碍又称回避型人格障碍或逃避型人格障碍,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法应付。

下面是小编近期精心整理的一份焦虑症患者案例分析报告,大家有需要的兴趣的话不妨看看了解一下。

摘要:《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Ⅲ)中对焦虑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胡某是一位具有典型的焦虑型人格障碍的青年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基本消除了其焦虑症状,并学会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及适应社会。

一、一般资料胡X,男,28岁,硕士毕业后在某大学工作一年,独生子。

身高约1.78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父母亲均为个体户,高中文化。

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家庭基本和睦。

家族无精神病历史。

胡X,智力正常,性格内向。

父亲性格内向,与其交流很少;母亲为人谨慎,处事周到,对其要求严格,尤其在学习方面,从小给他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并要求必须完成,如要求考试必须在班级中排名前5位,或各科成绩必须达到优秀等。

从小朋友少,很少主动与人交往。

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

进入大学后,学习比较努力,但在没有母亲的管束下,学习比较放松,但没有不及格的科目。

连续考了两次研究生,最终被录取并顺利完成学业,并在一所大学当教师。

他在工作中积极肯干,任劳任怨,唯恐自己工作不好而受到领导和同事的批评指责。

但最近发生的两件事,使他终日无精打采,什么也干不了,整夜睡不着觉,大脑浑浑噩噩,备课也不安心,上课效果也不好,思维不连贯,非常影响工作和学习,这样的情况已持续了两个月。

采用心理干预治疗焦虑症患者的效果观察报告

采用心理干预治疗焦虑症患者的效果观察报告

采用心理干预治疗焦虑症患者的效果观察报告在当今社会中,焦虑症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

为了探究采用心理干预治疗焦虑症的效果,我们进行了一项针对焦虑症患者的观察报告。

本报告旨在总结心理干预治疗焦虑症的结果,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患者选择与分组我们选取了100名被诊断为焦虑症的患者进行观察,其中男性占30%,女性占70%。

根据患者自愿参与研究的意愿,我们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了心理干预治疗,对照组则接受了常规的药物治疗。

二、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接受了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心理干预治疗。

该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认知重构、暴露治疗和行为技能训练等。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与患者建立了良好的治疗关系,通过与患者的互动和沟通,帮助他们识别和解决焦虑反应。

治疗时间为12周,每周一次,每次约60分钟。

对照组患者接受了目前临床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等。

使用药物的种类和剂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同时辅以必要的心理支持。

三、观察指标本次观察报告主要通过以下指标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焦虑症自评量表(SAS)和生活满意度评估量表(LDS)。

SAS用于评估患者的焦虑程度,LDS用于评估患者对生活的满意度。

两个评估量表均在治疗前后进行评测。

四、结果分析经过12周的治疗,实验组患者的SAS评分显著降低,平均降幅为40%。

与此同时,LDS评分显著提高,平均提高幅度为50%。

这一结果表明,心理干预治疗对焦虑症患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焦虑症状,提升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

而对照组患者经过12周的药物治疗后,SAS评分降幅为30%,LDS评分提高幅度为40%。

虽然对照组治疗效果也有一定提升,但相较于实验组,差距仍然较大。

这表明心理干预治疗在治疗焦虑症方面具有优势。

五、讨论与结论通过观察报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心理干预治疗对焦虑症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通过认知重构和行为训练等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调整不合理的想法和行为,减轻焦虑症状。

焦虑情绪心理实验报告(3篇)

焦虑情绪心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焦虑情绪已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探究焦虑情绪的产生机制及其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心理实验,对焦虑情绪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焦虑情绪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2. 探究焦虑情绪对个体认知、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3. 评估焦虑情绪的心理干预方法的有效性。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本实验招募了100名自愿参与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50名,女性50名,年龄在18-24岁之间。

2. 实验工具实验采用以下工具进行测量:(1)焦虑自评量表(SAS):用于评估个体的焦虑程度。

(2)认知能力测试:包括记忆力、注意力、反应速度等测试项目。

(3)行为实验:观察个体在面对压力时的反应和应对策略。

(4)心理访谈:深入了解个体焦虑情绪的来源和心理状态。

3. 实验程序(1)实验对象填写焦虑自评量表,了解其焦虑程度。

(2)进行认知能力测试,评估个体的认知功能。

(3)进行行为实验,观察个体在面对压力时的反应和应对策略。

(4)进行心理访谈,深入了解个体焦虑情绪的来源和心理状态。

(5)对实验对象进行心理干预,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观察干预效果。

四、实验结果1. 焦虑情绪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实验结果显示,焦虑情绪的产生与以下因素有关:(1)遗传因素:家族中存在焦虑情绪病史的个体更容易产生焦虑。

(2)环境因素:生活压力、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等环境因素会加剧焦虑情绪。

(3)心理因素:个体对事物的认知方式、自我效能感等心理因素也会影响焦虑情绪的产生。

2. 焦虑情绪对个体认知、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1)认知方面:焦虑情绪会降低个体的认知能力,如记忆力、注意力、反应速度等。

(2)行为方面:焦虑情绪会使个体在面对压力时产生逃避、退缩等行为。

(3)心理状态方面:焦虑情绪会导致个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 心理干预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显示,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等心理干预方法对缓解焦虑情绪具有显著效果。

焦虑相关调查分析报告

焦虑相关调查分析报告

焦虑相关调查分析报告最近对焦虑相关问题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对象为各个年龄段的人群,旨在了解焦虑在不同年龄段中的表现和影响。

以下是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报告:1. 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在本次调查中,共有1000名参与者,他们的年龄范围在18岁至65岁之间。

参与者按年龄段分布如下:- 18-25岁:30%- 26-35岁:25%- 36-45岁:20%- 46-55岁:15%- 56-65岁:10%2. 调查对象的焦虑程度调查对象被要求对自己的焦虑程度进行评价,评分从1(不焦虑)到5(极度焦虑)的等级。

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者的自我评分在2.5至4.5之间。

具体而言:- 2.5-3.0:35%的参与者- 3.1-3.5:25%的参与者- 3.6-4.0:20%的参与者- 4.1-4.5:15%的参与者- 4.6-5.0:5%的参与者3. 不同年龄段的焦虑表现根据调查结果,焦虑在不同年龄段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8-2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常常面临着学业、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等的压力,导致焦虑程度较高。

同时,社交媒体的普及也使得他们容易受到焦虑的外界因素影响。

- 26-3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正在经历事业上的发展压力和家庭责任的增加。

他们常常感到时间有限,需要同时兼顾工作和家庭,这也增加了他们的焦虑程度。

- 36-4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群通常拥有更多的家庭和经济责任,同时他们也开始面临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他们承受着更多的压力和焦虑。

- 46-5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常常陷入所谓的“中年危机”中,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成就和人生意义,同时也面临家庭、经济和健康等方面的压力,焦虑程度相对较高。

- 56-6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群面临着身体健康问题和退休后的生活规划等方面的焦虑。

他们也常常担心未来的经济状况和对家庭的负担。

4. 焦虑对生活的影响调查显示,焦虑对参与者的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健康问题:焦虑程度越高,参与者越容易出现身体健康问题,如失眠、消化系统问题和头痛等。

焦虑症患者案例分析调查报告

焦虑症患者案例分析调查报告

焦虑症患者案例分析调查报告1. 简介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往往面临着持续的、无法控制的担心和极度不安。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一名焦虑症患者的案例分析调查,深入了解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案,以期为其他患者提供帮助和指导。

2. 案例描述患者A,女性,32岁,白领职员。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她开始感到日常生活带来了过多的压力,出现了一系列焦虑的症状。

她经常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会时常感到心慌、胸闷,甚至出现失眠的情况。

她在社交场合中也感到不安,容易紧张和疲劳。

除了焦虑,她还出现了明显的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和易怒等问题。

这些症状开始影响她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使她陷入了困境。

3. 病因分析焦虑症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可能受遗传、环境、个人经历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对于患者A来说,她自述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工作压力有所增加,生活中也发生了一些变故,如失去亲友等。

这些情绪上的压力可能是她焦虑症发作的诱因之一。

此外,个人的心理素质也会对焦虑症的发展有影响,比如性格特点、应对机制等。

4. 症状评估在对患者A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心理评估后,我们发现她的焦虑症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4.1 身体症状: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头痛等。

4.2 睡眠问题:入睡困难、早醒、多梦等。

4.3 社交焦虑:在社交场合中感到紧张、害怕被他人评价、难以放松等。

4.4 注意力问题:集中注意力困难、容易分散注意力等。

4.5 情绪问题:易怒、烦躁、易激动、情绪波动大等。

5. 治疗干预在确定了患者A的症状和病因后,我们提出了以下的治疗干预方案:5.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A的症状,我们建议她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并考虑适量的药物治疗,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

5.2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向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5.3 支持性治疗:患者A需要得到家人、朋友和社会支持的帮助,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定期锻炼、良好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急性焦虑症及专家点评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急性焦虑症及专家点评

急性焦虑症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摘要:为了探讨急性焦虑症在心理咨询中的有效干预手段,本文运用了支持疗法、认知疗法和放松训练,对1例急性焦虑症的求助者进行咨询干预。

结果:使该求助者焦虑情绪改善,认知有所改变,SAS测量分数对比,干预后有明显降低。

意义:在心理咨询中运用支持疗法、认知疗法和放松训练,对急性焦虑症进行干预是有效的。

一、一般资料罗某,女,49岁,广州市某区公务员,收入稳定,经济状况良好。

高中文化,汉族,已婚,现住广州市天河某商业区。

父母均亡故,共有兄姐弟五人,排行第四。

婚姻状况稳定,育有一女,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平素人际交往较少,跟同事关系一般,朋友不多。

没有特殊的活动或运动偏好。

二、求助者自述主诉:突发性头晕、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窒息感、失控感、出汗、频死感、伴焦虑不安近半年。

个人陈述:半年前,由于机构改革,单位安排符合条件的人员离岗退养,自己在名单之中,心情十分矛盾,不申请离岗退养又怕错失机会,申请离岗退养,自己尚且能跑能干,况且没有什么朋友,也没有什么业余爱好,退养后不知如何打发时间,故时常情绪紧张,焦虑不安。

继而出现无明显诱因的突发性头晕、心悸、胸闷、压迫感、呼吸困难、窒息感、站立不稳、失控感、手震、出汗、频死感、极度恐慌。

发作时间5-20分钟不定,通常一个月发作3次以上。

发作地点不定,以独自在家时为多,也有发于坐车及就餐时。

轻微发作时可自行缓解,发作严重时需送往医院急诊,但对症处理后症状可缓解和消失。

发作过后,终日提心吊胆,担心再次发作,因而情绪紧张,忐忑不安,精神痛苦。

由于发作频密,也曾住院检查和治疗,临床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亦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住院期间并未发作。

以“神经官能症”诊断出院。

以后时常无明显诱因而发作,甚至不敢独自一人留在家中。

不发作时一切生活如常,并可以坚持工作。

三、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独自求诊,神志清楚、表情紧张,双眉紧锁。

求助者幼年身体健康,有兄姐弟五人,排行第四,兄妹间感情一般。

焦虑疑难病例总结范文

焦虑疑难病例总结范文

一、病例概述患者,男性,35岁,因反复出现心悸、出汗、呼吸困难等症状,就诊于我院心内科。

患者自述症状出现已持续半年,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初步诊断为焦虑性神经症。

二、病例分析1. 病史分析患者自述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出汗、呼吸困难等症状,伴有焦虑情绪。

患者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生活作息不规律。

近期家庭琐事较多,导致心理负担加重。

2. 体格检查患者面色苍白,心率120次/分,呼吸频率24次/分,血压120/80mmHg。

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

心率快,节律不齐。

腹部检查未见异常。

3. 辅助检查(1)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偶发室性期前收缩。

(2)心脏彩超:未见明显异常。

(3)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均正常。

三、诊断依据1. 患者具有焦虑症状,如心悸、出汗、呼吸困难等。

2. 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排除器质性心脏病。

3. 心理评估结果显示患者焦虑症状明显。

四、治疗方案1. 心理治疗(1)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合理的认知,调整心态。

(2)放松训练:教会患者呼吸放松、肌肉放松等技巧,缓解焦虑情绪。

(3)家庭治疗:指导患者家庭成员了解患者的病情,给予关爱和支持。

2. 药物治疗(1)抗焦虑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

(2)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用于控制心悸症状。

五、疗效评估经过治疗,患者焦虑症状明显改善,心悸、出汗、呼吸困难等症状明显减轻。

随访1个月,患者病情稳定,生活质量提高。

六、总结焦虑性神经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临床医生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结合心理评估,明确诊断。

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通过综合治疗,患者焦虑症状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提高生活质量。

焦虑症案例分析报告--例文!

焦虑症案例分析报告--例文!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心理咨询师论文(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文章类型:案例报告文章题目:一例焦虑症咨询案例报告姓名:xxxxxxxxx身份证号:xxxxxxxxxx所在省市:xxxxxxxxxxxxx所在单位:xxxxxxxxxx一例焦虑症咨询案例报告姓名:XXX单位:XXX【摘要】本文为使用合理情绪疗法。

通过搜集、整理求助者的相关资料,对求助者的情况进行鉴别诊断,确定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与求助者协商,制定咨询目标与方案,开展咨询并对咨询效果进行多维评估。

咨询中,按照ABC理论模式分析求助者不合理的信念,对其不合理观念正确引导。

同时,通过布置家庭作业巩固咨询成果,帮助求助者将咨询中获得的方法运用于实际生活,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焦虑症合理信念一、一般资料:1.周某,男,43岁,汉族,专科学历,私企老板,家庭情况:夫妻和睦,有一个18岁的儿子。

求助者从小生活在干部家庭,自尊心强,敏感,家族中无精神病史,本人现患有有前列腺疾病。

半年来经常觉得头晕、乏力、失眠、精力不能集中、心情不好,时常对妻子发脾气。

到医院就诊,诊断为精神衰弱,口服安定而未见明显效果,经医生介绍在妻子的陪同下前来做心理咨询。

2.心理测验结果与分析:EPQ测验结果:E55;P60;N70;L40 表明求助者具有外向不稳定的气质类型。

N分明显高于临界值(61.5分)表明求助者常常担忧,焦虑,遇到刺激情绪反应强烈的特点。

SCL—90测验结果:躯体化2.5,强迫症状1.6,人际敏感2.1,抑郁2.0,焦虑3.0,敌对1.4,恐怖1.6,偏执1.0,精神病性1.6,其他2.3;总分195;阳性项目数45个。

躯体化、抑郁、焦虑、等因子分大于临界值2分,总分大于160分,阳性项目数大于43个,表明求助者在这些项目上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需要进一步检查。

SAS测验结果:标准分为65,大于临界值50分,为中度焦虑。

临床医学中的焦虑症常见病例分析

临床医学中的焦虑症常见病例分析

临床医学中的焦虑症常见病例分析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特征是持续而不合理的焦虑和忧虑,常常伴随着身体不适和心理困扰。

在临床医学中,焦虑症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病例分析,探讨临床医学中焦虑症的常见病例。

病例一:患者A,女性,25岁。

患者主诉近期出现了频繁的心悸、多汗、失眠,并伴有无端的恐惧和不安感。

患者称这些症状已经持续了3个月,并对她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得到专业医生的帮助后,经过详细的询问和心理评估,患者被确诊为广泛性焦虑症。

病例二:患者B,男性,40岁。

患者反复出现了胃痛、失眠、心慌等症状,同时伴随着强烈的恐惧和不安情绪。

患者表示这些症状已经存在了一年多,并正在影响他的生活和工作。

通过临床观察和心理评估,患者被诊断为惊恐障碍。

病例三:患者C,女性,30岁。

患者近期出现了多种身体不适症状,如头痛、胸闷和呼吸困难,伴随着强烈的焦虑和不安感。

在排除了其他身体疾病的可能后,患者被诊断为躯体化障碍。

这些病例仅仅是焦虑症的冰山一角,显示了焦虑症在临床医学中的常见性和多样性。

从这些病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共同的特征和治疗方法。

首先,早期识别和诊断是治疗焦虑症的关键。

临床医生需要倾听患者的主诉,进行详细的询问和心理评估,以确定是否存在焦虑症的症状和体征。

此外,排除其他身体疾病的可能也是至关重要的步骤。

其次,治疗焦虑症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结合。

药物治疗通常包括选择适当的抗焦虑药物,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调整药物剂量。

此外,心理治疗也是焦虑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治疗等。

最后,长期的康复和预防也是治疗焦虑症的重要环节。

患者需要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压力和焦虑的场合。

此外,定期复诊和专业监督也是确保患者康复的关键。

通过对焦虑症常见病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临床医学中焦虑症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及早识别和妥善治疗焦虑症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焦虑的调研报告

关于焦虑的调研报告

关于焦虑的调研报告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也是一种对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的常见心理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焦虑症的情况以及如何应对焦虑,本次调研主要针对焦虑症患者的心理状况、症状体验及其处理方法进行了深入了解。

通过对焦虑症患者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我们发现焦虑症患者普遍表现出多种症状,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头晕、肌肉紧张、失眠等。

这些症状使得患者无法集中注意力,难以进行日常生活和工作,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面对焦虑情绪时,焦虑症患者采取了多种对策进行应对,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是寻求社会支持和寻求专业帮助。

患者通过与朋友、家人或心理咨询师交流来减轻焦虑。

有些患者也会选择进行心理疗法或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

另外,一些患者也会尝试运动、艺术创作、冥想等方式来调节情绪并缓解焦虑。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焦虑症患者在面对焦虑时普遍存在认知偏差,他们更容易负面解释事物,对未来充满担忧和恐惧。

因此,认知行为疗法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重新审视并修正负面认知,帮助患者改变对事物的态度和解读方式,从而减轻焦虑情绪。

总的来说,焦虑症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然而,通过积极寻求社会支持、专业帮助和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焦虑症患者能够更好地管理和减轻焦虑症状。

此外,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也为焦虑症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
疗途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样本有限,本次调研结果仅代表了一部分焦虑症患者的情况,不能完全概括全局。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加强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更加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焦虑症及其治疗。

中学生的焦虑症案例分析报告材料和防治对策

中学生的焦虑症案例分析报告材料和防治对策

中学生焦虑症案例分析和防治对策中学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和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生内心世界充实和巨变的时期。

他们要不断面对和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如个人愿望和社会现实的矛盾,个人能力和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

要承受来自学校和家庭、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压力,调整和处理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新的人际关系。

如不能正确对待各种困难和挫折,势必产生心理障碍,严重的就会形成焦虑症。

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时期,中学生群体中存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日渐增多,其中焦虑症患者和对焦虑症有倾向性的学生人数也有增多趋势。

据对高一某班56人进行的卡特尔心理测验报告分析,具有焦虑、紧张易感素质的学生有13人,占全班人数的23.2%。

在这13位具有焦虑的学生中,有不同程度生理反应的同学有8人,占具焦虑心理学生人数的61.5%,心理承受能力指标为中、差的有12人,占92.3%。

中学生焦虑过度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应引起学校、社会、家庭的高度重视。

一、中学生焦虑症的典型案例及症状表现君君同学,女,一九八一年出生。

父亲从事于美术设计工作,母亲为普通工人,他们婚后多年才有孩子。

君君出生后,由于祖父母存有的重男轻女思想,父妻之间思想、个性和脾气的不合,家庭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导致家庭的解体。

三岁时,尚无记忆的君君经常受到父母打架吵骂声的侵袭和惊吓,五岁时君君便跟随母亲开始经历离异单亲家庭的生活。

离异后的母亲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

一方面,在生活上对孩子百般依顺,那怕是君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穿衣结带,学习用品整理都由母亲包办。

长此以来,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极差。

幼儿园的君君每次进幼儿园就嚎啕大哭,小学的君君与母亲外出寸步不离,担心离失,初中的君君还惧怕到商店帮母亲买回油盐,到了高中,君君最怕的是母亲外出而自己孤单一人在家。

另一方面,离异后的母亲心里充满矛盾,一旦遇到烦脑则把一腔怨恨倾倒在孩子身上。

咨询师论文之焦虑情绪心理问题咨询案例报告

咨询师论文之焦虑情绪心理问题咨询案例报告

咨询师论文之焦虑情绪心理问题咨询案例报告焦虑情绪心理问题咨询案例报告一、案例背景本案例是关于一位30岁的女性客户小玲(化名),将在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咨询师的帮助。

小玲是一位上班族,从事销售工作。

最近几个月,小玲感到焦虑不安,经常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心跳加快等症状。

她在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希望能够解决她的焦虑情绪问题。

二、咨询过程1. 第一次咨询在第一次咨询中,咨询师与小玲建立了信任和良好的沟通关系。

咨询师了解到小玲的焦虑情绪主要来源于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

小玲对自己的工作非常紧张,经常感到压力山大。

她也常常担心自己的表现是否符合公司的要求,担心自己会被辞退或者被替代。

此外,小玲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也不融洽,她感到孤立和排斥。

咨询师鼓励小玲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担忧,帮助她认识到自身的情绪问题,并进行合理的情绪管理。

咨询师建议小玲每天尝试一些放松和缓解压力的活动,如运动、听音乐、冥想等。

咨询师还教给小玲一些深呼吸和放松肌肉的技巧,以帮助她在焦虑时恢复平静。

2. 第二次咨询在第二次咨询中,小玲反馈了她对之前咨询师提供的建议的实践情况。

她说她尝试了每天进行一些运动和冥想,感觉自己的焦虑情绪有所减轻。

但她也表示仍然感到焦虑,并且在晚上很难入睡。

咨询师进一步与小玲探讨她的睡眠问题,并发现小玲在床上时经常思绪万千,难以入睡。

咨询师针对小玲的失眠问题提供了一些建议。

首先,建议小玲在睡前放松,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和刺激性物质。

其次,提醒小玲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如安静和黑暗的房间。

最后,咨询师还与小玲讨论了一些应对焦虑情绪的自我暗示和放松技巧,以帮助她在睡前放松。

3. 第三次咨询在第三次咨询中,小玲反馈了她对睡眠问题的改善情况。

她表示在尝试了咨询师提供的建议后,她的睡眠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小玲称她现在能够更容易入睡,并且在晚上的睡眠时间更长了。

咨询师进一步了解了小玲对于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的困扰。

咨询师先是通过情绪识别的练习帮助小玲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然后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方法帮助小玲改变思维方式。

一例焦虑情绪咨询案例报告(完整版)

一例焦虑情绪咨询案例报告(完整版)

一例焦虑情绪咨询案例报告朱文君(广西区宜州监狱教育改造科)摘要:求助者刘某,监狱服刑人员,男,32岁,小学文化,未婚,已在监狱服刑四年。

因感觉分监区长处处针对他,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而引发心理焦虑。

通过咨询,本人认为这是一例以焦虑情绪为主的严重心理问题,主要是求助者错误的认识观念导致了一系列痛苦的情绪体验。

咨询师与求助者共同对引起其不愉快情绪体验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转变其错误认知,建立正确理念,进而改变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帮助求助者树立面对困难、挫折的信心,最终达到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收到了良好的咨询效果。

关键词:焦虑情绪严重心理问题贝克疗法一、一般资料(一)人口学资料:刘某,男,32岁,未婚,广西罗城人,出生于农村,父母均为农民,母亲为继母,育有两个弟,一个妹,家庭经济较贫困,二进宫,1999年第一次犯盗窃罪判二年,2003年和2005年间因盗窃分别被劳动教养一年,2021年第二次犯盗窃罪判十年,现在我监狱一监区服刑。

(二)个人成长史:父母都是农民,靠务农维持生活,家境较贫寒。

自己1岁时,父母离婚,后母将其带大,小学毕业后在家务农,因自觉父母待已太差,与弟妹相比太不公平,故长期在外游荡,以偷盗度日。

(三)求助者目前状况1、精神状态:近三个月来,感到痛苦,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感到难以忍受的担心和紧张,有时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兴趣下降,自责,自我评价低。

2、身体状态:有失眠、头昏脑胀、食欲不振。

3、社会功能:劳动产值低,不愿与他人交流,以前爱打牌,现在不想玩了,与其他服刑人员关系不大好。

二、求助者主诉及个人陈述主诉:近三个月来,感到痛苦,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感到难以忍受的担心和紧张,有时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兴趣下降,自责,所以前来就诊。

个人陈述:我犯盗窃罪,被判了10年刑,这是第二次入狱服刑,1999年也因盗窃被判了两年,2003年、2005年分别被劳动教养一年。

家里父母务农,生母在我一岁时与父亲离婚,后远嫁他乡,我是后母带大的,现有两个弟一个妹。

焦虑的个案报告

焦虑的个案报告

焦虑的个案报告引言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况,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本个案报告将重点关注一个焦虑症状明显的个案,并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通过研究这个个案,旨在增加对焦虑症的认识,并提供相关治疗的建议,以帮助个案恢复正常的心理健康。

个案背景个案是一位年轻男性,27岁,名为张先生。

据他自己描述,他最初的焦虑症状始于两年前,曾因工作压力过大,同时还受到家庭和人际关系问题的困扰。

自那以后,他经历了多次焦虑发作,症状表现为心悸、恶心、失眠、注意力集中困难等。

评估和诊断为了对个案的焦虑症进行评估和诊断,我们采用了标准的临床工具-焦虑自评量表(SAS)。

个案的SAS总分为65分,明显高于正常范围,表明他的焦虑程度较高。

同时,个案还接受了心理评估和专业咨询师的面谈。

心理评估结果显示,个案在情绪稳定性和应对压力方面得分较低,表明他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缺乏有效的应对能力。

咨询师的面谈中,个案也详细描述了他的焦虑症状,并表达了对生活质量下降和工作能力受到影响的担忧。

根据个案的情况,我们将他的诊断确定为一种焦虑障碍,具体为广义焦虑障碍(GAD)。

个案的症状符合与GAD相关的症状标准,如过度担心、担心控制力和不确定性、焦虑的身体症状等。

治疗计划针对个案的诊断结果,我们制定了以下治疗计划,旨在帮助个案应对焦虑症状并提高其心理健康:1. 药物治疗个案被建议咨询医生,寻求药物治疗的建议。

药物治疗在焦虑障碍的管理中起到辅助作用,常用的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苯二氮䓬类药物。

医生会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最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2. 认知行为疗法(CBT)CBT被认为是治疗焦虑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

个案将被引导接受CBT治疗,以改变他对焦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通过学习和实践,个案可以重塑他的思维,学会认识和解构焦虑触发的负面想法,并逐步改变不健康的行为模式。

3. 心理支持和辅导个案将定期参加心理支持和辅导会话,以提供情感支持和个人成长的空间。

焦虑症状案例与分析 (二)

焦虑症状案例与分析 (二)

个中学生创伤后应激焦虑症状案例与分析(二)三、评估与诊断1、根据求助者的自述,心理咨询师的观察及摄入性谈话内容,求助者家属的陈述,所采集的资料应判断为:可靠。

2、求助者相关资料:①初中升重点高中没考上,让父母拿高价,产生自罪自责感,心理遭受重大挫伤。

②初中时喜欢一女孩,女孩不喜欢他,青春期性心理受挫伤,产生自卑。

3、症状表现:(1)心理:自卑、自责自怨、认为自己无能。

(2)情绪:紧张、恐惧、焦虑不安。

(3)躯体症状:胸闷气短、喘不过气来、窒息头昏等。

4、症状持续时间:10个月。

5、分析诊断,初步诊断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为焦虑症。

[参照许又新《神经症》四、鉴别诊断1、首先鉴别不是重性精神病理由是求助者主客观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人格稳,定自知力完整,主要求医。

2、其次鉴别不是抑郁症理由是没有抑郁症典型的悲观情绪,心境低落,情绪缺失。

3、再次鉴别不是疑症理由是没有疑病的典型心理,对自己的躯体状况过分担心,不相信医院的诊断,专家的解释。

4、最后鉴别不是身体疾病理由是医学检查各项生理指标正常五、咨询目标的制定1、具体目标:(1)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2)用放松训练帮助求助者解决目前面临的紧张焦虑情绪。

(3)帮助来访者认清自己认知中的不合理因素。

(4)帮来访者作出新的有效的行动。

2、最终目标:纠正错误认知观念,认知内部冲突,把产生焦虑的深层原因从无意识层次上升到意识层次并加以解决。

3、近期目标:消除紧张感,降低焦虑情绪,以便能够正常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4、远期目标:深化求助者的自我认识,增加其心理适应能力,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在求助者达成共识的情况下,针对此案例制定具体咨询方案如下:1、咨询的具体方法和原理:运用谈话法和相应的咨询技术温暖,尊重,真诚等咨询关系建立技术,通情达理技术,倾听技术,询问技术,内容和情感反应技术,解释技术,积极关注技术,具体技术,内容和情感表达技术,自我开放技术,指导技术和非语言技术等)建立咨询关系,了解相关资料,疏导其焦虑紧张心理。

焦虑症的案例分析

焦虑症的案例分析

焦虑症的案例分析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症状包括持续的紧张、不安和恐惧。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焦虑症患者,他们的症状和表现各不相同。

下面,我们将针对几个焦虑症的案例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心理问题。

案例一,王先生,35岁,工作压力大,经常感到紧张和不安,尤其是在工作场合。

他描述自己经常出现心悸、出汗、头晕等症状,甚至有时还会出现恐慌发作。

经过详细的评估,我们发现王先生患有广泛性焦虑症。

他的焦虑主要集中在工作和社交方面,导致他生活质量下降,工作效率降低。

针对他的情况,我们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的综合方法,通过逐步暴露和应对焦虑的训练,王先生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案例二,李女士,28岁,婚后不久便出现了焦虑症状。

她描述自己经常感到不安和恐惧,尤其是在夜晚。

她担心自己或家人会发生意外,经常失眠,白天精神不振。

经过详细的评估,我们发现李女士患有广泛性焦虑症和特定恐惧症。

她的焦虑主要集中在家庭和健康方面,导致她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影响。

针对她的情况,我们采用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情绪调节和应对恐惧的训练,李女士的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

案例三,张先生,42岁,患有社交焦虑症。

他描述自己在社交场合经常感到紧张和不安,尤其是在公开演讲或重要会议上。

他担心自己会出丑或被别人嘲笑,导致他逐渐回避社交场合。

经过详细的评估,我们发现张先生患有严重的社交焦虑症,影响了他的工作和人际关系。

针对他的情况,我们采用了社交技能训练和认知重建的方法,通过暴露和逐步放松训练,张先生的社交焦虑得到了显著改善。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焦虑症的症状和表现多种多样,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个体化治疗。

针对不同类型的焦虑症,我们可以采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干预,以达到有效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同时,对于焦虑症患者,我们也应该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重建信心,重新融入社会。

焦虑症案例分析

焦虑症案例分析

焦虑症案例分析案例背景该案例涉及一位名为小明的年轻人,他被诊断出患有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感到过度紧张、担忧和害怕,影响了他们的社交和研究生活。

病史回顾小明从两年前开始出现焦虑症状,包括频繁的心悸、出汗、呼吸困难和手颤等。

他也经常感到紧张、害怕和无助,容易被一些小事情困扰。

这些症状持续出现并逐渐加重,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

诊断和治疗小明在就诊后被诊断出患有一种常见的焦虑症类型,并开始接受治疗。

治疗方案包括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

心理咨询帮助小明理解焦虑的原因并研究应对技巧,药物治疗则帮助控制症状的严重程度。

治疗效果小明在接受治疗一段时间后有了一定的改善。

他学会了一些应对焦虑的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和积极思考。

他也逐渐学会了与他人交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工作和个人生活中取得了一些进展。

长期管理与预后焦虑症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

小明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决定继续接受治疗并研究更多的应对技巧。

他积极参与支持群体和活动,与他人分享经验并寻求支持。

他的家人也起到了积极的支持作用,帮助他度过了许多困难时期。

结论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焦虑症对患者社交和研究生活的影响。

然而,通过适当的治疗和管理,患者可以获得一定的改善并提高生活质量。

重要的是患者、家人和医疗专家之间的紧密合作和支持。

以上是对焦虑症案例的简单分析,这个案例提醒我们要重视心理健康,并对焦虑症患者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得作为临床诊断或治疗的依据。

如需具体情况咨询,请咨询专业医生或心理健康专家。

焦虑问题总结报告范文(3篇)

焦虑问题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加剧,焦虑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

焦虑不仅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身心疾病。

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焦虑问题的现状、成因、表现及应对策略,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焦虑问题的现状1. 发病率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约有10%的成年人患有焦虑症。

在我国,焦虑症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尤其在城市人群中更为普遍。

2. 年轻化趋势:近年来,焦虑问题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大学生、职场新人等群体成为焦虑问题的高发人群。

3. 影响广泛:焦虑问题不仅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人际关系、工作学习、家庭生活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三、焦虑问题的成因1.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焦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遗传有关。

家族中有焦虑病史的人,其发病率相对较高。

2. 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氛围、工作压力等都是焦虑问题的诱因。

例如,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人际关系紧张、家庭矛盾等。

3. 心理因素:个体的性格特点、认知模式、应对方式等心理因素也是焦虑问题的重要原因。

如完美主义者、担忧型人格等。

4. 生理因素:生理因素如内分泌失调、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等也可能导致焦虑问题。

四、焦虑问题的表现1. 情绪症状:紧张、担忧、恐惧、不安等情绪是焦虑问题最典型的表现。

2. 认知症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过度担忧等认知症状也是焦虑问题的重要表现。

3. 生理症状:心悸、出汗、头痛、失眠、消化不良等生理症状可能与焦虑问题有关。

4. 行为症状:逃避、回避、强迫等行为症状也是焦虑问题的一种表现。

五、应对焦虑问题的策略1.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放松训练、情绪调节等心理治疗方法对焦虑问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 药物治疗:在必要时,可使用抗焦虑药物进行治疗,但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3.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生活方式的调整有助于缓解焦虑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焦虑症患者案例分析调查报告
[本文WORD版本,下载可修改]
焦虑型人格障碍又称回避型人格障碍或逃避型人格障碍,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法应付。

下面是小编近期精心整理的一份焦虑症患者案例分析报告,大家有需要的兴趣的话不妨看看了解一下。

摘要:
《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Ⅲ)中对焦虑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胡某是一位具有典型的焦虑型人格障碍的青年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
询与治疗,基本消除了其焦虑症状,并学会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及适应社会。

一、一般资料
胡X,男,28岁,硕士毕业后在某大学工作一年,独生子。

身高约1.78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父母亲均为个体户,高中文化。

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家庭基本和睦。

家族无精神病历史。

胡X,智力正常,性格内向。

父亲性格内向,与其交流很少;母亲为人谨慎,处事周到,对其要求严格,尤其在学习方面,从小给他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并要求必须完成,如要求考试必须在班级中排名前5位,或各科成绩必须达到优秀等。

从小朋友少,很少主动与人交往。

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

进入大学后,学习比较努力,但在没有母亲的管束下,学习比较放松,但没有不及格的科目。

连续考了两次研究生,最终被录取并顺利完成学业,并在一所大学当教师。

他在工作中积极肯干,任劳任怨,唯恐自己工作不好而受到领导和同事的批评指责。

但最近发生的两件事,使他终日无精打采,什么也干不了,整夜睡不着觉,大脑浑浑噩噩,备课也不安心,上课效果也不好,思维不连贯,非常影响工作和学习,这样的情况已持续了两个月。

心理测验结果:
《卡特尔16种人格问卷》测验结果:性格内向,焦虑性较高且敏感多疑、忧虑抑郁。

《抑郁自评量表》测验结果:中度抑郁
《焦虑自评量表》测验结果:中度焦虑
二、主诉
胡X说:“我是独生子,我从小由于母亲对自己要求严格,我对自己的要求也很严格,从小我是在赞扬声中长大的,亲戚们、邻居们都夸我是既聪明又懂事的好孩子,母亲虽然对我要求严格,但从来不严厉地批评我,或说伤害我自尊心的话,但从她对我的教育中,我能体会到她对我的殷切期望,所以,养成了‘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做好,直到别人表扬为止’的习惯,担心做不好,别人就会笑话自己,并且对不起父母,对自己要求苛刻,总是提心吊胆,把自己弄得总是很紧张。

研究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因为自己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表现很积极,唯恐自己工作不好而受领导和同事的批评指责。

最近单位发生了两件事情,使我终日无精打采,什么也干不了,整夜睡不着觉,大脑浑浑噩噩,备课也不安心,上课效果也不好,思维不连贯,非常影响工作和学习。

第一件事情是,单位新分配来一个硕士毕业生,他非常出色,领导很重用他,原来由自己做的一些事情,现在领导都让他来做,我觉得领导已不再信任我了,不再重用我了,感觉自己很无能,担心自己的重要的课程也会被夺走,从此这种想法总在脑子里浮现,整日忐忑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第二件事情是,前几日单位领导告诉我,下学期派我到其他大学去进修,听到消息后,我更是紧张害怕,犹豫不决,担心学习回来,会失去现有的工作环境,并且更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自己学不好,完不成任务而被别人笑话。

为此事,我左思右想,最后我终于找了个借口,向领导提出放弃这个学习机会。

但又担心领导对自己有看法。

这两件事让我心烦意乱,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

虽然我多次试图使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可是怎么
也办不到,近来反而越来越重,内心十分痛苦。

我自尊心很强,生怕别人的批评指责,所以在各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

我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害怕别人嘲笑。

在众人面前我十分拘谨、不自然。

其实,我知道自己性格不好,也想找几个朋友一起玩玩,可总怕被别人拒之门外,遭到嫌弃。

我害怕遇事,比如工作中缩手缩脚。

我这种自卑心理,总也改不了,它影响了我的工作和生活,尤其是最近这两件事情,给我造成很大的痛苦。


三、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反映
求助者智力正常,行为得体,很有礼貌,说话语气谦逊、谨慎,内容有条理,逻辑性强,对自己的症状表达得清楚明白,愿意接受心理咨询与治疗,并表示对心理咨询师的信任,会密切配合心理咨询师,希望尽早摆脱烦恼。

大学同学(非常要好)的反映(求助者同意):他在大学时,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尤其是一些学校或系里组织的比赛,我总鼓励他参加,我认为他有实力去竞争,但他说,他不行,做不好会让人笑话的,并给系里抹黑,如果别人去会好些。

他性格内向,为人处事非常谦逊,说话不心翼翼,很怕别人不喜欢他,也很注重别人对他的评价,那时我们开玩笑说他没个性,不象我们想说就说,想做就去做,不会太在乎别人怎样去说,怎么评价。

他很聪明,但就是不自信。

另外,他不擅长交际,不会和女生交往,就更不会去追求女孩子了,其实他的外在条件非常好,应该不愁没有女朋友,但他到现在也没有。

四、评估与诊断
1、主要症状或表现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心理测验的结果,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自我评价过低,无自信心,自卑;
(2)人际交往能力差,敏感多疑,没有安全感;
(3)追求被人认可,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4)烦恼、焦虑,并伴有睡眠障碍。

根据他的临床表现可以诊断为焦虑性人格障碍或回避性人格障碍。

2、诊断依据
(1)与精神病相鉴别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的、一致的,对自己心理问题的自知力完整,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心理测验结果和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精神障碍,例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等。

(2)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
根据CCMD2的标准,焦虑症是“以广泛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

该求助者虽然表现出某些焦虑症状,但他的焦虑属于特征性焦虑,而不是状态焦虑,其焦虑产生的原因来自于其人格特征,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3、该求助者出现问题的原因
(1)生物原因:本案中未见明显的生物原因
(2)社会原因:首先是家庭教育的原因,家庭的教养严格,父母非常看重他的学习成绩,并经常给他施加精神压力,使他养成了苛求自己的习惯。

其次是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两件对一般人看来不是问题的小事,却使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最后是求助者的人际关系少,很少与人交往,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出现了心理的烦恼无处诉说。

(3)心理原因:首先认知上有错误,就上述的两件事,他不是从积极的角度去分析,而是从消极的角度去猜测,认为领导不再重用自己,觉得自己无能。

其次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面对问题不知所措。

最后是个性上,性格内向,敏感多疑,自卑,人际交际能力较差,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五、咨询方案的制定
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
认知治疗的理论基础是:认知治疗派认为,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

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是:行为治疗或条件反射治疗,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按一定的治疗程序,来消除或纠正人们的异常或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

行为治疗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桑代克、赫尔及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人们行为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不良
行为是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不适当的学习结果。

通过改变不良环境条件,采取一定的强化和训练等治疗措施,可以矫正人的不良或不正常行为,达到适应环境的目的。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过低,自卑;人际交往能力差,敏感多疑,没有安全感;追求被人认可,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一切都是因其不良的认知偏差直接导致的。

而这一系列的不良认知,都是在其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

情绪和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会加剧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极易导致心理问题的进一步加剧,引起其他心理问题。

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