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 先验论和反映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考研政治:马原第四章重点知识解答(一)
考研政治:马原第四章重点知识解答(一)1.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不是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认识起源于经验”、“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唯心主义认识论则认为意识先天就有,是意识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先验论。
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先天就有。
(2)关于“世界的可知性”命题,唯物主义者和部分唯心主义者都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虽然比较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但唯心主义者把认识看作是精神活动,使认识脱离了客观现实。
例如,认为知识是先天就有的,是上帝赋予的观点,虽然也承认世界是可知的,但是这种认识是脱离客观现实的。
(3)对于“认识起源于经验”这一命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接受。
但对于经验来自何方,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存在着根本对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首先产生的是感性经验。
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认识起源于经验。
唯心主义则认为经验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的经验和感受,或是上帝赋予的,否认经验的客观来源。
(4)“认识是辩证发展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者与部分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由不知到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
有些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也论述了思维运动的辩证过程。
(5)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和一部分唯心主义者都承认世界的可知,都接受“认识起源于经验”,也都认为“认识是辩证发展的过程”,所以,以上三方面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2.主体和客体是指什么?主体指在一定社会中的、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考研政治知识点每周一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6.真理是人们对于_____及其____的正确认识。 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因此真理也是具体的,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____,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____。
7.价值的特性有:价值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
8.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______,更重要的在于______。
——摘自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请回答:
(1)试根据所学原理对材料2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比较材料1、2和3,指出它们在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上的区别与联系。
(3)分析材料3,阐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为什么“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4)分析材料4,解释实践标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原因。
A。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B。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C。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D。指导人们满足自身实践需要的真理具有客观性
10.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A。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
B。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C。奉献精神和献身精神 D。探索精神和诚实精神
1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一切从根本原则出发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D。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多项选择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
A。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B。肯定认识的本质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5.【答案】A
【解析】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
唯心主义先验论和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
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有其理论的整体
性,无视真理的整体性而断章取义、肢解真理, 也必然使真理转化为谬误。
2 ·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P182
(1)真理的绝对性
※任何真理都标志作主观同客观相符合,都包含
有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意志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 绝对的、无条件的。也就是说,承认客观真理就 是承认绝对真理。
•主体性:
※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于物,而是物 趋近于人。 ※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具有创造性。 ※价值因主体的不同而显现价值的多元化。
※价值还因同一主体需要的变化而显现价 值的时效性。
(4)价值评价 • 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状况 进行评定。
• 价值评价的突出特征是它的主体性。
• 评价合理的两个基本要求:
识。
※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经实践证实 了的真理也只具有相对的近似的正确性, 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如:电脑目
前不能取代人脑,而未来?。
茫茫宇宙
UFO
外星人
(3)关于逻辑证明
逻辑证明对认识成果的检验作用不能代 替实践这一根本标准。原因在于: 第一,逻辑证明的前提必须是实践证明 了的正确知识、概念、判断、原理及逻 辑规则。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 富裕”——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第四讲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认识的本质
1、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 体的能动反映P155-16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 认识本质的理解大致存在着三种观点: 不可知论、唯心主义先验论和旧唯物 主义的直观反映论。要全面、准确地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本质 的科学阐述,应当与这三种观点的比 较中去把握。
※柏拉图的“回忆说” ※笛卡尔的“天赋 观念” ※中国古代的“生而知之”、 “良知、良能”等
2017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认识论核心考点
第四节认识论【真题示例】(2016)显微摄影是一门使用照相机拍摄显微镜下一般用肉眼无法看清的标本的技术。
肉眼中千篇一律的细沙,在显微镜下,却是“一沙一世界”。
有的晶莹剔透像宝石,有的金黄酥脆像饼干。
即使是司空见惯的柴米油盐,在显微镜下也会展现神奇而充满魅力的另一面。
显微镜下的“一沙一世界”表明A.任何事物都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B.事物的本质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改变C.人们能够通过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达到对世界整体的把握D.人们可以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日益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二、认识的基础:实践【真题示例】(2011)1971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获得了“世界最佳设计”奖,设计师格罗培斯格却说:“其实那不是我的设计”,原因是在迪斯尼乐园主题工程完后,格罗培斯格暂停修乐园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洒上草种,五个月后,乐园里绿草茵茵,草地上被游客走出了不少宽窄不一定的小路,格罗培斯格根据这些行人踏出来的小路铺设了人行道,成了“优雅自然、简洁便利、个性突出”的优秀设计,格罗培斯格设计智慧我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启示A.要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灵感B.要尊重群众的实践需求C.不要对自然事物作任何改变D.要对事物本来面目做直观反映(2015)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
”这表明A.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B.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C.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D.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加重要三、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4.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四、认识过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真题示例】(2012)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
狗比人具有敏锐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
2017考研政治马原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十)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2017考研政治马原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十)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两次飞跃过程)原理: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的辩证过程。
一、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第一次飞跃)(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②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反映。
③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②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
第一,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第二,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3)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①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②运用理性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第二次飞跃)(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因为:①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物化、对象化,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②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2)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是:①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②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③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化为群众的行动。
考研政治的重要考点之认识论
考研政治的重要考点之认识论考研准备得怎么样?政治的认识论是重要考点,考研时绝对会出现的。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考研政治的重要考点之认识论,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考研政治的认识论考点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一)实践的本质(二)实践的基本特征(三)实践的基本形式(四)实践的基本要素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都是认识主体、认识客体以及连接二者的认识中介。
认识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与实践具有同构性。
(五)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①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②按照实践目的和方案借助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③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
其次,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实践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维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但生理素质的差异不能决定人的认识能力。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考研政治马哲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历程
考研政治马哲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着马克思主义运动和建设的哲学体系。
它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把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其认识论的基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其本体论基础,致力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考研政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非常重要,本文将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其发展历程以及对我们的启示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1. 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物论为其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基础,具体表现为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没有非此即彼的“绝对意义”,而是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其中的“辩证法”是指矛盾着的相互联系的关系,辩证法概括了宇宙运动的总性质和本质规律,具有趋势性、进步性和科学性。
2. 历史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所决定的。
马克思指出,“经济和政治、文化和道德,都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之上建立的”。
3. 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斗争学说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的本质就是阶级斗争的演变。
每个时代的社会都有不同的阶级,这一阶级的利益代表着它自己所处的社会的方向。
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人阶级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具代表性的阶级斗争形式。
4. 人的本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人能够实现人类本质的所有可能性,是基于社会关系的能力和选择。
社会制度是影响人的行为、意识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因素。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哲学基础阶段、中期的哲学研究阶段和晚期的马克思哲学阶段。
1. 早期的哲学基础阶段这一时期保罗·斯特劳斯、费尔巴哈、荷尔巴赫和杨格等人的哲学思想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考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反映论和先验论
反映论和先验论
反映论和先验论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或论述方法。
反映论(Empiricism)是基于经验和观察的论证方法。
它强调
通过实证观察和实验来获取知识,并且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反映论的支持者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来自于对实际世界的感知和经验积累,通过对感觉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人们能够得到真实和客观的知识。
反映论主张通过实证研究和科学方法来发现和证明真理,通过观察事实来推导出普遍规律。
先验论(Rationalism)则主张在经验之前存在先验的知识或观点。
先验论认为人类具备一些天生的理性和思考能力,通过理性和直觉,我们能够从头脑中直接推导出真理。
先验论的支持者认为某些概念、道德原则和数学定理等是先天而不需要经验验证的。
先验论主张通过逻辑推理和理性思考来证明真理的存在。
两种论述方式在认识论、科学哲学和知识论等领域中存在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反映论和先验论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分割,而是应该相互结合和协调,以更全面和完整地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
政治理论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分析
政治理论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分析政治理论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引擎。
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政治理论已经成为了人类智慧的结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政治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掌握政治理论的本质和演变趋势。
一、政治理论的起源政治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这时的政治理论主要集中在政治哲学领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早期哲学家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思想和理论,这些思想和理论对后来的政治学家和哲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思想对政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基督教思想主张人人平等、公正、仁慈,这些思想对后来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民主制度有重要影响。
到了近代,政治思想开始走向多元化,不同的政治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政治观点和理论。
例如,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人提出了重要的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契约论;马克思、恩格斯等人提出了重要的共产主义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而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则提出了重要的自由市场理论和新自由主义思想。
这些政治理论为人类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持。
二、政治理论的重要特点1. 多元性政治理论呈现出极为多元化的趋势。
政治学上,不同学派和思潮分别把自己的思想理论转化为政治理论的一种形式,丰富了政治理论体系和对相关问题的探讨。
2. 实践性政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其实践性。
政治理论是人类政治实践的产物,同时具有指导行动的目的。
同时,政治理论的实践性也体现在其须通过行动评估来确认其正确与否。
政治实践不仅会推进政治理论的研讨,同时也是政治理论得到进一步验证与完善的重要渠道。
3. 历史性相对于其他领域的知识和学说,政治理论具有特别突出的历史性。
政治理论的演变取决于历史背景,大量的政治理论因为不同时期的现实问题而逐渐得以形成,一些著名的政治理论家,如洛克、孟德斯鸠、卢梭、马克思、恩格斯等人,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先验论、经验论与约定论
先验论、经验论与约定论许锡良关于人的知识究竟是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人类认识论的大问题。
在这里,曾经有过先验论、经验论与约定论。
不同的认识论都对人类的认识作出过贡献,但是,应该说都是不完全的。
人是怎样认识与追求真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自古希腊时期起,怎样认识这个世界,就一直是一个具有永恒魅力的谜。
而在中国,这个问题之所以没有出现,是因为,中国用圣人之言代替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以为一切真理都已经在圣人的经典章句里,因此不再存在着什么认识世界与追求真理的问题。
先验论与经验论,常常在马克思哲学里被纳入到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范畴。
在这种教育印象中,唯心主义就是错的,而唯物主义虽然正确,但是,如果是仅仅停留在经验论层次就是机械的、片面与狭隘的。
这几乎形成了国人的一个定势思维。
有必要在这里加以详细区别开来。
第一,先说,先验论。
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
先验论认为,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和天赋知识,或存在着虽非生而有之但决不依赖任何经验的先天概念、范畴和先天知识。
持这种观点比较早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先验论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柏拉图对话集里就曾记载过苏格拉底与一个从来没有受过教育的牧童之间的对话。
牧童从来没有读过书,也不识字,但是,苏格拉底通过唤起他的回忆,让这个牧童学会了现在看来只有初中才会学到的几何计算方式。
然后苏格拉底对其他在旁边听他们对话的人说,你看,我并没有教他什么东西,全部是他自己在回忆,可见,这些几何知识早就蕴藏在他的脑袋里,我们的学习与教育,只是通过唤醒他对已有的知识的回忆而已。
这是关于知识来源最早的先验论记载。
亚里斯多德之所以会发明演绎推理,就是因为有柏拉图的先验论作为基础。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个重要名词解释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个重要名词解释. 哲学:世界观地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地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地统一..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地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地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地,有什么样地世界观就有什么样地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地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地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地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地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地依据..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地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地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地普遍规律地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地理论体系..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地不同回答而形成地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地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地本原地是二元论哲学..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地不同回答而形成地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地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地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物质:标志客观实在地哲学范畴.物质地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运动:物质地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地变化地哲学范畴..时间:物质运动过程地持续性,它地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地方向进行..空间:运动着地物质地广延性,指事物地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地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地产物,是人脑地机能,物质世界地主观映象..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地思维地模拟..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地本原归于物质地,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地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地,是唯心主义一元论..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地、有计划、积极主动地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地行为特征..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地一种认真地治学态度.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地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地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地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地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地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地基础.实践是人地存在方式..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地人..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地客观事物..自在世界:人产生前地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尚未深入到地自然界..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地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地统一体..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地学说,是用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矛盾地观点来考察世界地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地实质和核心..形而上学:用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非矛盾地观点来考察世界地世界观和方法论..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地运动变化过程.发展地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地产生和旧事物地灭亡..肯定: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地方面,即确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地事物地方面..否定:可以在三重意义上使用否定,一是否定地方面,即事物中促使其灭亡地方面或因素;二是否定地环节,即把事物地发展和联系统一起来地环节;三是否定地阶段,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地第二阶段──从肯定到否定地阶段..辩证否定:又称“扬弃”,事物自身地否定,是事物本身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地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量变:事物数量地增减和场所地变更,表现为事物不显著地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地连续性.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地变化..质变: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地飞跃.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地变化,表现为显著地变化,是事物连续性地中断..度:事物保持其质地稳定性地量地幅度,是事物质与量相统一地哲学范畴.区分事物质变和量变地标准,就是看事物地变化是否超出了度..规律: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地本质地、必然地、稳定地联系..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中两种不同趋势地哲学范畴.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地、确定不移地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要发生地、不可避免地.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地、不确定地趋势..现象和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之间关系地哲学范畴.现象是事物地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外在地表现.本质是事物地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地内在联系.本质是与必然性、规律性同等程度地哲学范畴..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地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矛盾地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地两个基本属性.矛盾地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双方依存、相互贯通地联系和趋势,包括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及相互转化地趋势.矛盾地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地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地倾向和趋势.斗争性作为哲学范畴包括自然界、社会、思维领域中地一切形式地差异、对立和斗争..矛盾地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地普遍性又称矛盾地共性,有两层含义,其—,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地发展过程之中;其二,每一事物地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地矛盾运动.简言之,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地特殊性,又称矛盾地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地矛盾以及每一矛盾地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基本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地本质地矛盾..主要矛盾:在许多矛盾构成地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地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地矛盾.非主要矛盾即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地矛盾..矛盾地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地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地另一方面则是矛盾地非主要方面.事物地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地矛盾地主要方面决定地..内因:事物内部地矛盾性.事物地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地根本动力和原因.坚持内因论也就把事物地运动发展看做是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发展..外因:一事物与他事物地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地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地根本观点.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地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地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地主观映象,人地认识内容是客观地,形式是主观地.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地路线”..能动地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地根本特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地,是因为它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过程..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地根本特点.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地前提出发,把人地意识说成先天就有地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地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地产物.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地路线”..感性认识:认识地初级阶段.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地感觉器官而产生地一种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个片面地认识.形象性和直接性是感性认识地特点.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认识发展地高级阶段.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地一种关于事物地本质、事物地全体、事物地内部联系地认识.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地特点.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真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地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地正确反映..客观真理:真理地客观性.有两重含义,一是真理地内容是客观地,不以人地意志为转移;二是检验真理地标准实践也是客观地..绝对真理:真理地绝对性.有两方面地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是客观地,这一点是绝对地、无条件地;二是人类地认识按其本性能够认识发展地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地物质世界地一次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地、无条件地..相对真理:真理地相对性指人地认识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世界地认识,因而总是有局限性地、不完全地..价值:客体以自身地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地效用关系.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地统一..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构成社会生活地物质因素地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地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地必要条件,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发展地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地根本内容..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中地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包括社会意识地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地风俗、习惯..神学历史观:指对社会历史进行了神化,认为“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地力量,否定社会地客观性,也否定了人地主体性,对社会地本质作神学目地论歪曲地社会历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把社会精神化了,认为社会本质上是人地意志、意识活动地产物.唯心主义历史观看到了社会是有目地、有意志地人进行地活动这一特殊性,但它们夸大了这一特殊性,认为人地意志、意识决定社会地发展..自然主义历史观:指把社会地本质归结为自然条件,归结为社会所处地地理环境.没有看到自然条件既不能决定社会地本质,也不能成为决定社会制度及其变更地原因..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所必需地物质资料地谋取方式,即物质生产具体地、历史地表现形式,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地统一体..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地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地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地物质力量.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料中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地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地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地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地一定地、必然地、不以人地意志为转移地经济关系.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地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所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地基础,从动态上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了生产关系,其中,生产这一环节居于主导地位..社会经济结构:又称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发展地一定阶段相适应地生产关系地总和,其中,占统治地位地生产关系决定经济结构地性质..阶级:指特定经济结构中地人群共同体.阶级地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地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不同地位和结成地不同关系决定地,区分阶级地根本标志,是看其同生产资料地关系,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否占有其集团地劳动..社会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地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地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地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程等,其中,国家政权是核心..国家: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地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地暴力工具.尽管国家也管理一些公共地社会事物,但其目地是维护统治阶级地根本利益..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地社会地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地政治法律等制度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等设施.前者叫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后者叫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文化结构:又称观念结构,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术等意识形式地联结方式.在阶级社会中,文化往往具有意识形态性..社会基本矛盾: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共同组成,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发展地形式、内容和方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地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地性质及其变革地方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同时这种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地要求;这一规律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地相互作用地矛盾运动表现出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地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地根本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地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地反作用,在二者地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始终是决定地力量,上层建筑地反作用取决于并服从于经济基础地性质、水平和要求..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地一定阶段相适应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地统一体..阶级斗争:利益根本对立地阶级之间地对立、冲突和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地结果和特殊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地直接动力..人民群众:在量上指大多数,在质上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地人们.人民群众是以劳动者为主体地大多数人.人民群众是历史地创造者..生产力标准: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地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地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地根本标准..群众观点:无产阶级政党地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地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地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地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地观点..社会形态:一定生产力基础上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地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地统一体..人性:是指人所具有地特性和属性.归纳起来,人地本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精神属性本质上属于人地社会属性,因此,可以把人性分为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地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地总和..人地价值:人对自身地意义,即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足人自身地需要..自由:就人地活动而言,自由表现为人地一种自主力、判断力和选择力,这种自由是相对制约人类行为地必然性而言地,在这个意义上,对必然地认识和世界地改造..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地社会关系支配即受物支配地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支配自己地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地社会状态.。
先验论和反映论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
先验论和反映论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以及如何看待这种存在.先验论者认为,事物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独立地存在着;反映论者则认为,外部世界只有通过人的感官才能被我们所认识,对它的把握也必须经由感觉器官.
1、先验论者:强调主体对客体的直接感知。
2、反映论者:注重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
3、辩证法的革命意义:第一,彻底破除了“神秘的理念”,还原了现实世界的本来面目;第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机械性缺陷,开创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新纪元;第三,使哲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4、形而上学的局限性:(1)没有揭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没有说明精神和物质的区别;(3)没有阐述人类社会历史的基础和动力等问题。
5、两个阶段: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
6、辩证法的核心内容:矛盾即对立统一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1)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2)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3)自然科学成果的启迪
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
9、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10、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1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12、量变和质变13、否定之否定1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先验论、经验论与约定论
先验论、经验论与约定论许锡良关于人的知识究竟是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人类认识论的大问题。
在这里,曾经有过先验论、经验论与约定论。
不同的认识论都对人类的认识作出过贡献,但是,应该说都是不完全的。
人是怎样认识与追求真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自古希腊时期起,怎样认识这个世界,就一直是一个具有永恒魅力的谜。
而在中国,这个问题之所以没有出现,是因为,中国用圣人之言代替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以为一切真理都已经在圣人的经典章句里,因此不再存在着什么认识世界与追求真理的问题。
先验论与经验论,常常在马克思哲学里被纳入到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范畴。
在这种教育印象中,唯心主义就是错的,而唯物主义虽然正确,但是,如果是仅仅停留在经验论层次就是机械的、片面与狭隘的。
这几乎形成了国人的一个定势思维。
有必要在这里加以详细区别开来。
第一,先说,先验论。
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
先验论认为,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和天赋知识,或存在着虽非生而有之但决不依赖任何经验的先天概念、范畴和先天知识。
持这种观点比较早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先验论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柏拉图对话集里就曾记载过苏格拉底与一个从来没有受过教育的牧童之间的对话。
牧童从来没有读过书,也不识字,但是,苏格拉底通过唤起他的回忆,让这个牧童学会了现在看来只有初中才会学到的几何计算方式。
然后苏格拉底对其他在旁边听他们对话的人说,你看,我并没有教他什么东西,全部是他自己在回忆,可见,这些几何知识早就蕴藏在他的脑袋里,我们的学习与教育,只是通过唤醒他对已有的知识的回忆而已。
这是关于知识来源最早的先验论记载。
亚里斯多德之所以会发明演绎推理,就是因为有柏拉图的先验论作为基础。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1. 前言说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哲学家们打了个不可开交的架子,听起来有点复杂,其实就像吃饭时选择咸还是甜那么简单。
一个关注现实,另一个则在天马行空地追求思想。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两种哲学观念,看看它们是如何在我们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
2. 唯物主义反映论2.1 现实为先首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就是:现实世界才是最重要的。
简单来说,它告诉我们,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的思想和意识就得反映出来。
就像你走在街上,看到一只可爱的狗,那只狗的存在是真实的,而你的感受和想法,都是基于这只狗的存在。
这就像是,你说你喜欢吃冰淇淋,但你得先有冰淇淋才行,对吧?2.2 感官为王再者,唯物主义认为,感官经验才是知识的来源。
咱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是这个意思。
比如你喝了一杯冰镇饮料,凉凉的,爽口的,这种体验让你觉得真真实实。
你没喝过的饮料,只能靠想象。
这样的观点,让我们觉得现实的体验比什么都重要,实践出真知嘛,没错!3. 唯心主义先验论3.1 思想第一说到唯心主义先验论,它的立场就有点“空中楼阁”了,觉得人的思想和意识才是最根本的。
它强调的是我们心中对事物的理解,而不是事物本身。
就像你心里一直想要去巴黎,即便你从没去过,但在你的脑海中,巴黎就是浪漫的代名词。
这种先验的想法让人觉得现实仿佛是可以被我们的意识所塑造的。
3.2 理论构建而且,唯心主义者们还认为,所有的经验都是通过我们的意识来过滤的。
换句话说,世界是我们心里建构出来的。
就像小时候,爸爸讲的鬼故事让你觉得晚上就有鬼一样。
这种想象力可能让你害怕,但同时也让你的生活充满色彩。
所以,他们觉得,人的思想对现实的影响比现实对人的影响更为重要。
这就像是魔法,心中有了图景,现实也能变得不同。
4. 对比与融合4.1 现实与思想的较量所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就像是两位大厨,在厨房里争论到底是先炒菜还是先调料。
唯物主义说,菜得先炒,味道才能出来;唯心主义则说,调料才是灵魂,得先想好味道,再来炒菜。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1. 引言说到哲学,有时候就像在深水里游泳,不小心就会被淹没。
不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两个听上去有点高大上的理论: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你可能会想,这些名词听起来像是哲学家们喝茶时的闲聊,但其实它们和我们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
咱们就来简单、轻松地聊聊,看看这两个理论有什么不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启示。
2. 唯物主义反映论2.1 基本概念好,先来讲讲唯物主义反映论。
顾名思义,这个理论强调的是“物质”这个大块头。
简单说,唯物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咱们的意识、思维都是对这个世界的反映。
就像你拍照,照片就是对现实的一种捕捉。
你照的那张风景照,虽然美得让人窒息,但它终究还是源于那个真实的风景。
明白这个道理,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也能更好地应对。
2.2 生活中的应用想象一下,你今天早上起床,发现窗外在下雨。
你可能会感叹:“真糟糕!”但如果你是唯物主义者,你会意识到,雨下就是下,心情好坏都是自己调节的事。
换句话说,别让环境控制你,心态才是王道。
这就像老话说的:“逆境出人才。
”下雨天也是个好机会,反正宅在家里,看部电影,泡杯茶,生活也能过得精彩。
3. 唯心主义先验论3.1 基本概念再说说唯心主义先验论。
这个理论就有点像做梦,强调的是主观意识和先天的观念。
简单来说,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思想、意识是构建现实的基础。
想想你心里那个“完美”的世界,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自己脑海里编织了一个美好的故事。
就像你在想象中描绘的那幅画,虽然美丽,但它并不一定反映现实。
3.2 生活中的应用你在生活中肯定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明明是个普通的日子,你却因为心情好而觉得一切都特别美好。
这就是唯心主义的力量。
你的思维决定了你看到的世界。
老话说得好:“心态决定状态。
”所以,乐观一点,生活就能多点阳光。
甚至有时候,改变你的想法,或许就能改变整个局面。
想想看,有多少次我们因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而更加努力,结果还真成了事儿!4. 对比与总结4.1 唯物与唯心的较量好啦,咱们把这两个理论稍微对比一下。
唯心先验论与唯物反映论
唯心先验论与唯物反映论好嘞,今天我们来聊聊唯心先验论和唯物反映论,听起来好像很高深,但其实这玩意儿就像喝茶,慢慢品味就能懂。
唯心先验论,乍一听是不是觉得有点晦涩?简单说就是把“心”放在了第一位。
它强调意识、思想对世界的影响,就像你早上起床照镜子,心情好,看到的自己都特别好看,心情不好,哪怕身材再好,脸色再白,照出来的自己都像是被打了一拳。
想想,有些人信奉“世界是我心造”,觉得只要心里想,什么都能实现。
比如,有些小伙伴可能每天跟自己说“我一定能中彩票”,结果还是跟往常一样,照样是“手气不佳”。
这就是唯心先验论的魅力,心的力量无处不在。
再说说唯物反映论。
这个就有点意思了,简单来说就是“世界怎么着,我就怎么着”。
这和唯心先验论恰好相反,就像有些人相信“我就是我,不是你说的那样”。
他们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生活中所有的事儿都是建立在实际的基础上。
比如,你在街上看到了美丽的风景,那可不是你心里想象出来的,而是真实存在的。
就像你心里憧憬的那杯奶茶,得先去找个店,然后点上才能喝到,这才是唯物反映论的精髓。
有人可能会说:“那我心里想要的东西不能实现吗?”当然可以,但这得依赖于现实条件,不然光靠幻想可是没戏的。
想想看,唯心和唯物就像是生活中的两种选择。
一种是坐在沙发上,想着自己要减肥,心里美滋滋,结果还是在吃炸鸡。
另一种是按时去健身房,流一身汗,最后真把自己练成了人肉健身器材。
看,前者是唯心,后者是唯物,虽然都是追求美好生活,但方式截然不同。
再来聊聊这俩理论的碰撞。
你有没有发现,生活中我们常常在这两者之间摇摆?就像每到考试季,心里默念“我一定能考好”,然后又拼命刷题,心里总是在纠结。
有人说这是人性的一种矛盾,真是太有意思了。
你想,心里一直想着“我能行”,但光有这份信念可不够,得脚踏实地,才有可能实现。
这就像两只小鸟,一只在树上唱着“我能飞”,另一只在地上努力啄食,最后还是得合二为一,才能飞得更高。
有趣的是,这两种理论在历史上也有不少争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第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
其中,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生而知之的。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各派唯心主义哲学对此的说法和表现形式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否认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本质上是唯心主义先验论,使认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是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作是对外界事物的被动反映和接受,类似于照镜子一样的反射活动,所以也叫直观被动反射论。
这种认识论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它把认识的主体只是看作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把认识的客体只是看作人们静观的对象,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只是看作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而不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所以认识就只能是消极直观的反映。
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了,把活生生的认识运动凝固化了,把多方面的认识要素片面化了。
最根本的是它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没有把认识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
它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合理前提,即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同时又克服其离开实践、离开辩证法考察问题的缺陷坚持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实践观,即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反映论与先验论
反映论与先验论人是生而知之,还是学而知之,这个问题困扰了人们数千年。
唯心主义者认为人是生而知之,即人的认知先于客观世界的实践经验而存在,唯物主义者则认为人是学而知之,即人的认知来自于后天在客观世界学习实践的经验。
什么是反映论反映论是指人的一切心理认知意识来自于大脑、五官等器官对客观世界事物的感知反映。
如果人没有大脑、五官等感知器官,也就不存在什么心理认知意识,同样大脑、五官脱离了人体,也无法产生心理认知意识。
客观世界事物的存在不以人的反映与否而存在消失,但人的反映产生必须依托于客观世界事物。
反映是指人通过感知器官对客观世界事物产生的感知映象,这种感知映像可以在大脑中存储,即现在的感知映像覆盖过去的感知映像。
人通过已储存的感知映像去糅合创造客观世界事物原本不存在的世界事物,即幻想发明,这也是人主观能动性的证明。
人之所以与其他动物的反映不同,是因为人能够通过客观世界的多次实践去反映总结出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而掌握这种本质规律后就可创造出新的事物来改造客观世界,至于其他动物只能单纯的反映罢了。
什么是先验论先验论是指人的一切知识才能是天生就有的,是在一切客观世界事物的感知和实践经验之前就存在的,人不过是在后天的学习中重拾原本丢失的已知才能。
柏拉图认为除了人所处的客观世界外,还存在一个先验的、永恒不朽的理想国,人们不能通过客观世界的实践经验去认知把控它。
康德认为人先天的可能性认知结构预设了后天的认知结构机制和实践经验,知识被主题化为关于它自身特征性能力的知识才是先验的,即知识的自指示性。
就对象的存在而言,表象并不能产出它本身,但如果对象只是通过表象的认知某种东西为对象才是可能的,则表象对于对象而言便是先天的决定性的。
数学符号中的“0”为什么代表了客观事物数量的“0”?客观世界的无被数学符号“0”所指代,是因为先存在的客观事物概念被人所发现创造的符号指代,起初这种符号概念绝不为世界人们共知,就如同文字发明一般,是通过文明的交流传递而逐渐为人们所熟知,这实际上是在说“0”和文字发明是一种先验的元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复习资料。
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考研政治方面的建议,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
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vip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我们在学习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时,会遇到先验论与反映论的对立,这两个观点都是之前所学知识的延续。
在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同一性问题的时候,产生出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而无论是先验论还是反映论,都属于可知论。
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
其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它是先天就有的。
就比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
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激活。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赋予知识以普遍性必然性的范畴形式,是主体先天具有的,它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
在中国的哲学史中,也有先验论的几个代表思想,例如孔子思想中有“生而知之”的“圣人”;孟子鼓吹“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王守仁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些思想都讨论了人们终极理念的来源,都可以认为是先验论的代表。
而反映论中也包括直观的反映论和能动的反映论,现在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能动反映论就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也叫做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S-R刺激叶反应”)。
然而这种观点就混淆了能动与直观的区别。
所谓“S-R(刺激一反应)”公式,是美国行为主义者华生于20世纪初提出来的。
华生认为,意识无法直接观察,只有通过行为才能了解。
他主张抛弃所有诸如感觉、知觉、情绪、想象、意识和意志等一类的“心理主义”概念,而代之以“刺激反应”,如“辨别反应”、“内脏反应”、“语言反应”、“动作反应”等,来说明人的心理活动。
这就完全否定了思维、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一种极为明显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华生对人的感应的研究有被成为心理学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但很显然这种观点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有很大的区别。
而在直观反映论的发展历史上,还有以下几种观点:列宁认为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而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而古代唯物主义者以直观的形式对此有所发展。
例如古希腊
的恩培多克勒提出“流溢说”,认为认识是从物体流溢出来的物质经过感官通道引起的。
德谟克利特则提出“影像说”,认为感觉和思想是物体的影像到达于感官引起的。
近代唯物主义者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存在的映象”。
洛克虽然认为有的知识来自人的内部心灵活动,但他认为认识的产生主要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从而在心灵这块“白板”上留下印记。
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也把认识看作是类似镜子映物那样的反映。
这些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观点都带有明显的狭隘性、机械性和被动直观性等缺陷。
作为能动反映论者,我们都知道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对同一事物所产生的映象,都会有所变化、转移。
人脑反映客观现实是主动的,其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反映的选择性。
人的选择性取决于人所处的社会关系。
因为作为一个人,他要活下去,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取得一定的地位,这种地位就决定了他所具有的社会身份。
如果一个人在社会关系中,什么地位也没有,什么身份也不具有,他就无法生活下去。
因此,人的反映除了按他的生物状态来选择、来表现其主动性外,还要按他自己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来表现其主动性。
这就是说,人不仅具有其特定的化学、物理状态所决定的生物性需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有由其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社会性需要。
当然,尽管人的高度的、复杂的需要使人的心理有了高度复杂的主观能动性,但归根到底,人的需要本身还是由客观决定的,不是主观任意的,在这里也要和唯心主义区分开来。
在紧张的复习中,中公考研提醒您一定要充分利用备考资料和真题,并且持之以恒,最后一定可以赢得胜利。
更多考研政治复习资料欢迎关注中公考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