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压气机设计-第二部分

合集下载

高压比离心压气机气动设计

高压比离心压气机气动设计

高压比离心压气机气动设计高压比离心压气机气动设计是一项关键的工程任务,对于许多领域,特别是航空航天和能源行业来说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高压比离心压气机的气动设计原理和相关要素。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高压比离心压气机是什么。

高压比离心压气机是在许多气体压缩系统中使用的一种关键设备。

它通过旋转叶轮将气体加速,然后将其压缩并增加其压力。

离心压气机的工作过程基于离心力和惯性,当气体通过叶轮时,旋转的叶片将气体加速,使其获得动能。

然后,静动联动使气体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这导致气体被压缩并增加其压力。

在高压比离心压气机的气动设计中,有几个关键方面需要考虑。

首先是叶轮的设计和几何形状。

叶轮的几何形状会影响气体流动的速度和压力变化,因此需要进行精确的气动分析和模拟。

其次是叶轮和静叶片之间的间隙和间距。

这些参数的选择需要平衡气体流动的效率和压缩比。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离心压气机的进气口和出气口的设计。

进气口的设计应该是光滑的,以减小流阻并增加进气流量。

出气口的设计应该确保压缩后的气体能够顺利流出,并减少能量损失。

通过优化这些设计,可以提高离心压气机的效率和性能。

另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转子和静叶片的材料选择和制造工艺。

这些组件在高温和高速环境中工作,因此需要耐高温和高强度的材料,并且必须进行精确的制造和装配以确保性能和可靠性。

总之,高压比离心压气机的气动设计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工程任务。

通过仔细考虑叶轮设计、进气口和出气口设计以及材料选择和制造工艺,可以提高离心压气机的效率和性能。

这对于航空航天和能源等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高压比离心压气机在这些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微型离心压气机扩压器设计与分析

微型离心压气机扩压器设计与分析

第1卷第3期2016年12月分布式能源Distributed EnergyVol.1No.3Dec,2016中图分类号:TK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2185(2016)03-0018-05微型离心压气机扩压器设计与分析宋 寅1,2,李雪松2,顾春伟2(1.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石景山100040;2.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北京海淀100084)摘要:微型燃气轮机是微小型分布式供能系统的核心设备,叶片扩压器对于微型燃机离心压气机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该文对某kW级微型燃机的扩压器进行了设计,对带扩压器的微型离心压气机进行数值模拟,着重探讨了扩压器进口冲角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扩压器进口负冲角很大时,在小流量的工况下压比和效率很高,在大流量工况下压比和效率迅速降低,特性曲线陡峭,工作范围变窄。

扩压器进口冲角绝对值较小时,压气机特性曲线较为平坦,工作范围宽广,冲角的较小变化对于压气机性能的影响不显著;正冲角情况下,扩压器的静压恢复系数最高,负冲角越大,静压恢复系数越小。

由此可见,扩压器进口冲角的最优值并不固定,应当根据压气机具体工作要求进行选择,同时还需要考虑为保证燃烧器有较高的燃烧效率而带来的对静压恢复系数的要求。

关键词:微型燃机;扩压器;冲角;数值模拟;设计原则Design and Analysis for the Diffuser of a Micro Centrifugal CompressorSONG Yin1,LI Xuesong2,GU Chunwei 2(1.China Datang Corp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Shijingshan District,Beijing 100040,China;2.Department of Thermal Enginnering,Tsinghua University,Haidian District,Beijing 100084,China)ABSTRACT:Micro gas turbine is the core device of micro distributed energy system,and the vaned diffuser has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compressor performance of micro gas turbine.The diffuser of a kW-class micro gasturbine was designed,an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made on the micro compressor with vaned diffuser,especially the influence of vane incidence on the compressor performanc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sure ratioand efficiency of compressor are very high in the case of large negative incidence at small flow rate,while theparameters drop quickly at large flow-rate condition with steep characteristic curve and narrowed working range.When the absolute value of diffuser incidence is relative small,the compressor shows a relative flat characteristiccurve and wide working range.The slight variation of incidence contributes less to the performance of compressor.The static recovery coefficient is higher under positive incidence condition,and it becomes lower as the incidencedecreases.The optimum incidence of vaned diffuser is not fixed and should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working condition 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higher combustion efficiency.KEY WORDS:micro gas turbine;diffuser;incidence;numerical simulation;design principle0 引言微型燃气轮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等优点,是微小型分布式供能系统的核心动力设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离心压气机理论-第一部分-2010

离心压气机理论-第一部分-2010
图1 单级离心压气机剖面图
离心压气机基本理论
离心压气机叶轮可分为带叶冠叶轮和不带叶冠叶轮两种两种, 前者又叫闭式叶轮,后者又叫开式叶轮。图2和图3给出了这两 种叶轮形式。
图2 不带叶冠叶轮
图3 带叶冠叶轮
离心压气机基本理论
燃气轮机和涡轮增压器由于转速很高,通常使用开式叶轮。因 为增加叶冠会增加叶轮质量,使转子惯性增加,从而导致整机 性能恶化。
5级轴流+1级离心 5.30
3级轴流+1级离心 5.73
1级离心
1.60
2级离心
3.2-3.4
4级轴流+1级离心 4.2
2级离心
4.0
总增压比 17.00 14.72 8.0-8.30 13.14 14.38 15.00
为什么采用离心压气机? 因为单级压比大,由于流量小,可以保证出口端压气机末级叶 片高度在合适的范围内,不会过小。
离心压气机概述
涡轮增压器是径流式叶轮机械应用的最为广泛的一个领域。 如果说燃气轮机是改进叶轮机械设计和制造技术的驱动力,那 么涡轮增压技术和涡轮增压器的广泛使用为径流式叶轮机械的 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废气涡轮增压的设想首先由瑞士人波希在1905年提出,当时获 得了德国和美国的专利。 1911年波希在单缸机上首次完成涡轮增压的台架试验。 1925年,波希又提出了脉冲增压的设想。 到1940年代,涡轮增压在船用和陆用大型发动机上得到了大量 推广使用。 直到1950年,涡轮增压器才在大型柴油机上得到广泛使用。
16 PWC
1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PWC
12
10
PWC&Boeing
PWC209
&319

第二章压气机

第二章压气机

2.5 工作叶片
31
2.5 工作叶片
32
2.6 榫头
工作叶片通过榫头实现与轮盘的联接。因此,对榫的主 要设计要求是: 1)在尺寸小,重量轻的条件下,将叶身所受的负荷可 靠地传递给轮盘; 2)保证工作时片的准确定位和可靠固定; 3)应有足够的强度、适宜的刚性及合理的受力状态, 尽量避免应力集中 4)结构简单、装拆方便。 目前铀流式压气机转子叶片榫头形式有三种: A)燕尾式 B)销钉式 C)枞树式
6
2.2轴流式压气机
轴流式压气机转子 转子是一个高速旋转对气流做功的组合件。在双转子涡 喷发动机中,压气机又分为低压转子和高压转子;在双转子 涡扇发动机中.低压转子就是风扇转子.或者是风扇转子和 低压压气机转子的组合。压气机转子一船是简支的,也有些 是悬臂 轴流式压气机静子
静子是静子组合件的总称,包括机匣和整流器。在单 转子涡喷发动机中,压气机机匣由进气装置、整流器机匣 和扩压器机匣组成。在双转子压气机中,在风扇和压气机 之间还有一个分流机匣,将内、外涵道的气流分开;在高、 低压压气机之间有一个中介机匣,将气流由低压压气机顺 利引入高压压气机。
13
2.3 轴流式压气机转子的基本结构
加强的盘式转子
14
2.3 轴流式压气机转子的基本结构
鼓盘式转子由若干个轮盘,鼓简和前、后半轴组成。 盘缘有不同形式的榫槽用来安装转子叶片。级间联接可采 用焊接、径向销钉、轴向螺栓或拉杆。转子叶片、轮盘和 鼓简的离心力由轮盘和鼓筒共同承受.扭矩经鼓筒逐级传 给轮盘和转子叶片,转子的横向刚性由鼓筒和连接件保证。
37
2.6 榫头
38
2.6 榫头
槽向固定的方式很多,通常采用卡圈、锁片、档销等锁紧 方式或复合方式,也可利用其他结构件固定,如封严环、径向 销钉等。要根据具体结构和槽向力的大小来选择固定方式。

hb 20059-2011 航空发动机离心压气机设计要求

hb 20059-2011 航空发动机离心压气机设计要求

hb 20059-2011 航空发动机离心压气机设计要求
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我无法获得完整的设计要求。

但是,我可以为您提供一般的航空发动机离心压气机设计要求的概述:
1. 性能要求:确定所需的压比、流量和效率等性能指标。

2. 几何要求:确定离心压气机的外径、叶片数、叶片进出口角等几何参数。

3. 叶片设计:设计叶片的弯曲形状、叶片厚度、强度等,以实现所需的性能。

4. 气动特性:通过流动和叶片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考虑叶片周围的流动特性,以确保压气机的稳定性和效率。

5. 材料选择:选择适当的金属或复合材料,以满足叶片的强度和轻量化要求。

6. 疲劳寿命:考虑叶片的疲劳寿命,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轻疲劳应力。

7. 叶轮平衡:设计合适的叶轮平衡系统,以减少振动和噪音,并确保长期运行的平稳性。

8. 环境要求:考虑航空发动机运行环境的温度、压力等因素,并确定适当的防腐蚀和耐热措施。

请注意,这些只是一般性的设计要求,具体的设计要求可能会根据不同的应用和发动机类型而有所不同。

如果您需要详细的设计要求,请查找相关的航空发动机设计标准或咨询专业的航空发动机工程师。

微型燃气轮机的离心式压气机叶片设计及计算分析

微型燃气轮机的离心式压气机叶片设计及计算分析

微型燃气轮机的离心式压气机叶片设计及计算分析王瑞浩;李政;张力敏【摘要】离心式压气机作为微型燃气轮机的核心部件,对其整体性能有重要影响.为使微型燃气轮机上所用离心式压气机的叶片形状达到所需压比、效率等性能的目的,利用Concepts NREC软件完成了一台适用于100 kW、60000 rpm微型燃气轮机的离心压气机的一维方案设计、准三维设计和造型.利用经过校核的全三维CFD 软件所设计的离心压气机性能进行了验算,结果表明,该离心压气机内流流动参数分布合理,各项性能完全满足设计指标要求.【期刊名称】《黑龙江科学》【年(卷),期】2019(010)010【总页数】4页(P14-17)【关键词】微型燃气轮机;离心式压气机;叶片设计;气动设计;计算验证【作者】王瑞浩;李政;张力敏【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16.41 引言微型燃气轮机相对于中大型燃气轮机来说,是一类新兴的小型热力发电机,其单机功率范围为25~300 kW,基本技术特征是采用离心式压气机及回热循环。

部分学者认为,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技术有可能掀起“电源小型分散化”的技术革新热潮,成为21世纪能源技术的主流。

离心式压气机作为微型燃气轮机的核心部件,对其整体性能有重要影响。

为使微型燃气轮机上所用离心式压气机的叶片形状达到所需压比、效率等性能的目的,可利用Concepts NREC软件完成一维方案设计、准三维设计和造型。

利用经过校核的全三维CFD软件所设计的离心压气机性能进行验算,设计出一款符合微型燃气轮机功率和转速需要的离心式压气机。

2 一维设计对离心压气机的气动设计主要是设计其几何特征。

要确定轮毂直径、轮缘直径、出口宽度、扩压器内外直径、扩压器宽度、叶片数量等参数。

设计的基础方案是基于Concepts NREC公司的Compal软件。

离心压气机设计-第一部分.

离心压气机设计-第一部分.

C2
C2 W2
W2
U2 U2 没有滑移情况下叶轮出口速度三角形,左图:径向叶轮,右图:后弯叶轮
叶轮出口几何尺寸的确定-滑移因子的计算
滑移现象的存在减小了切向速度分量的大小,因此减小了叶轮 的压比,并且还使叶轮的耗功量减小。为了获得设计压比,就 要求增大叶轮直径,提高叶轮的旋转速度。这又导致叶轮承受 的应力增加,同时也使摩擦损失增加,降低了压气机的效率。
叶轮出口几何尺寸的确定-滑移因子的计算 对于径向叶轮,式 C 2 U 2 Cm2 tan 2b 可以简化为
C 2 U 2
根据质量流量可以获得出口子午速度为
C m 2 m 2 A2
.
A2 2 r2 b2 ,其中
对于进口没有预旋的径向式叶轮,式(8)可以改写为
p02 p 01
12 11 10 9 8
p02 p 01
Ì ¦ ¦ Ç l=1
k 1 k
2 1 k 1l Mau
È ¹ ± ¹ Ñ Í Ö Ö
7 6 5 4 3 2 1 0.0
图4 零预旋时压比和Mau之间的关系
Ì ¦ ¦ Ç l=0.85¡ Á 0.9
旋转速度越高,压比越高
(11)
对式(11)中的1s求导,令其导数等于零,即可获得在任意给定 的相对马赫数情况下,产生最大流量的相对流动角的计算公式 为
诱导轮
cos2 1s
'2 3 kMa1 s '2 2Ma1 s
'2 4 Ma 1 s 1 1 '2 3 kMa 1 s
2 m 1 A1C m1 r12 s r1h 1C m1 .

离心式压气机的原理与设计(1)

离心式压气机的原理与设计(1)
28
空气在叶轮内的流动
---导风轮与工作叶轮 ---导风轮与工作叶轮
离心式压气机叶轮由导风轮和工作叶轮两部分 组成。导风轮将流入气体由轴向转为径向;工 作叶轮使气体由内向外作径向流动。通常将直 径方向尺寸基本不变的一段叫做导风轮。 车辆用增压器由于压气机叶轮小型化及采用精 密铸造工艺,而将导风轮和工作叶轮铸成一个 整体,并统称压气机叶轮。
8
概述---压气机的构造 概述 压气机的构造(6) 压气机的构造
扩压器,空气从工作轮出来后,具有很高的气 流速度,也即具有很大的动能。这部分动能约 占叶轮加功量的25%-50%。因此,为有效地利用 这一部分的能量,必须把这部分的动能转变为 压力能,以达到提高空气压力的目的。为此, 在叶轮后装有扩压器,把气流的动能转变成压 力能。 扩压器一般可分为无叶扩压器和叶片扩压器两 种,对车用涡轮增压器来说,一般使用无叶扩 压器。无叶扩压器由两片光滑的圆盘壁构成, 盘壁之间可以互相平行,也可成一定锥角。
---多变过程的技术功 ---多变过程的技术功
n * W = RT1* π c n −1
* n
( )
n −1 n
− 1
(3-4)
多变过程的技术功,由图3-4积分得到,-∫vdp
19
压气机的热力学过程
---多变指数的推导 ---多变指数的推导
W*=Wad*+ Wv + Wr=Wn* +Wr Wn* = Wad*+ Wv 由上式可以推出实际过程的平均多变指数。
绝热压缩功的滞止形式3216图33气体理想绝热压缩过程的pv图和ts图理想绝热压缩功的pv图和ts图17图34气体多变压缩过程右的pv图和ts图实际多变过程的pv图和ts图从pv图上可以看出多变压缩功比理想绝热压缩功多一块面积w从ts图上可以看到和流动阻力功所对应的发热量w18实际压缩功的计算公式由工程热力学知识知道多变过程过程的实际压缩功如上式所示

第3章 离心式压气机-2013

第3章 离心式压气机-2013

5、离心式压气机特性线的实验测量
压气机测试设备
Flow Nozzle 气流喷嘴
Test
Total Temperature
Pressure 总压
T ~ To 温度
Compressor
压气机
Throttle节流阀
Total
Pressure
Static
总压
Pressure
静压
热交换器
Shaft power from
② 当nk一定时,mk减至某一值时→出现喘振;
什么是喘振? 喘振,顾名思义就象人哮喘一样,压气机出现周期性的出风与
倒流,产生很大的噪音。 压气机在喘振区时,压轮内流量急剧波动,产生气流的撞击,
使压气机发生强烈的振动,噪声增大,而且出口压力不断晃动; 喘振的产生与压轮和管道的特性有关,容量与压头越大,则喘
增压比
压气机的压比定义如下:
πb =
Po,out Po,in
where:
πb = Pressure ratio [dimensionless] 压比(无量纲)
Po,in = Inlet absolute stagnation pressure [force/length²] 进气口绝对滞止压力 [力/长度2]
② 当nk一定时,mk减至某一值时→出现喘振;
什么是喘振? 当转速一定,压气机的进气减少到一定值,在叶道中气体会发 生分离,当分离现象扩展到整个叶道,空气不能再流入叶道中; 造成叶轮中出口压力突然下降,而叶轮后收集器等地方相对较 高的压力将气流倒灌回叶轮; 倒灌回流后,使得叶道内又充满空气,分离得到控制,使压轮 叶道内压力恢复正常,重新将倒流回的气流压出去。 空气压出后,由于空气不能进入叶道,叶道内流量再一次降低, 重新出现分离,叶轮出口压力又突然下降,气流又倒回; 这种现象反复出现,压气机工作不稳定,该现象为喘振现象。

1级斜流加1级离心的压气机结构

1级斜流加1级离心的压气机结构

1级斜流加1级离心的压气机结构在涡轮机领域中,压气机是发动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结构和设计直接关系到发动机的性能和效率。

其中,1级斜流加1级离心的压气机结构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发动机中,其独特的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和整体效率。

斜流和离心压气机各自拥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斜流压气机通过改变气流的方向,将气体加速到较高速度,同时增加气体的压力。

而离心压氽机则利用离心力将气体分离并压缩。

将这两种结构进行组合,一级斜流和一级离心压气机的结合,既能够提高压气机的压缩效率,又能够保持压气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1级斜流加1级离心的压气机结构中,首先是斜流压气机的作用。

斜流压气机负责将气体引导并加速,同时将气体压缩。

通过斜向的叶片设计,气体可以得到更高的压缩比,从而提高了整个发动机的效率。

斜流压气机还可以减小气体的旋涡损失,提高了流体的动力性能。

而在这个过程中,离心压气机作为补充部分,利用离心力将气体分离,并进一步压缩气体,使气体达到更大的压缩比。

1级斜流加1级离心的压气机结构采用了多级压缩的方式,能够更加充分地提高气体的压缩比,从而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和效率。

这种双重结构的设计,使得压气机能够更好地适应高压缩比的要求,确保了发动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这种压气机结构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喷气式发动机中,为发动机的性能和经济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1级斜流加1级离心的压气机结构以其高效的压缩性能和稳定的工作特性,在现代发动机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优越的性能表现,为发动机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持,为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中,这种多级压缩的结构设计能够更好地适应高性能发动机的要求,提高了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而且,1级斜流加1级离心的压气机结构也代表了现代发动机设计的先进理念,为涡轮机领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我对这种结构设计充满信心,并期待它在未来更多发动机中的成功应用。

如何使用Numeca进行离心压气机仿真计算

如何使用Numeca进行离心压气机仿真计算

如何使用Numeca进行离心压气机仿真计算陈山(****************.cn)目标:得到如图1中的离心压气机实体,使用Numeca软件应如何进行操作才能得到仿真结果?下面按照要进行操作的大概步骤进行讲述。

图1 离心压气机部件实体对于离心压气机,气体流通区域包括叶轮通道区及蜗壳流道区,那么也就只需要这两部分区域进行仿真计算。

那么目标就是处理得到的实体模型,得到这两部分区域。

Numeca软件:要使用Numeca软件进行操作及仿真,先来认识一下Numeca。

包括:IGG/AutoGrid(前处理模块,主要用于几何处理及网格生成)、Fine(求解器,进行流场求解)、CFView(后处理模块,主要用于显示计算得到的流场的详细情况)、Monitor (求解过程监视器,查看收敛历史,还可用来查找计算最先发散的网格区域)。

当然后还包括其它AutoBlade、Design 2D、Design 3D等。

具体操作例子Tutorial_Compressor_with_Splitter。

1、基本操作2、从这个例子知道准备叶轮几何文件需要什么信息(hub、shroud以及叶片面)。

3、两个方向:流向、径向4、强调AutoGrid4文件保存(保存问题,如原来的文件夹都在D盘,那么如果保存的路径仍在D盘不管哪个路径,写出来的*.geomTurbo内都是调用所需文件的路径名,只有到别的磁盘分区如C保存出来的*.geomTurbo内才会写数据)5、网格文件格式网格文件(AutoGrid5手册P1-3):*.geomTurbo文件(几何信息)和*.trb文件(网格信息)图1 AutoGrid5网格文件对压气机几何实体进行操作一、几何调整位置,满足相互间匹配关系及符合Numeca软件旋转轴(Z轴)的要求。

(1_Geom文件夹)1、原始的几何文件90compressorbackplate.igs,90compressorhousing.igs,90compressorwheel.igs都保存在1_Geom\OriginalData文件夹中。

离心式通风机设计方案和选型手册

离心式通风机设计方案和选型手册

离心式通风机设计通风机的设计包括气动设计计算,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等内容。

这一章主要讲第一方面,而且通风机的气动设计分相似设计和理论设计两种方法。

相似设计方法简单,可靠,在工业上广泛使用。

而理论设讲方法用于设计新系列的通风机。

本章主要叙述离心通风机气动设计的一般方法。

离心通风机在设计中根据给定的条件:容积流量,通风机全压,工作介质及其密度,以用其他要求,确定通风机的主要尺寸,例如,直径及直径比,转速n,进出口宽度和,进出口叶片角和,叶片数Z,以及叶片的绘型和扩压器设计,以保证通风机的性能。

对于通风机设计的要求是:(1)满足所需流量和压力的工况点应在最高效率点附近;(2)最高效率要高,效率曲线平坦;(3)压力曲线的稳定工作区间要宽;(4)结构简单,工艺性能好;(5)足够的强度,刚度,工作安全可靠;(6)噪音低;(7)调节性能好;(8)尺寸尽量小,重量经;(9)维护方便。

对于无因次数的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1)为保证最高的效率,应选择一个适当的值来设计。

(2)选择最大的值和低的圆周速度,以保证最低的噪音。

(3)选择最大的值,以保证最小的磨损。

(4)大时选择最大的值。

§1 叶轮尺寸的决定图3-1叶轮的主要参数:图3-1为叶轮的主要参数::叶轮外径:叶轮进口直径;:叶片进口直径;:出口宽度;:进口宽度;:叶片出口安装角;:叶片进口安装角;Z:叶片数;:叶片前盘倾斜角;一.最佳进口宽度在叶轮进口处如果有迴流就造成叶轮中的损失,为此应加速进口流速。

一般采用,叶轮进口面积为,而进风口面积为,令为叶轮进口速度的变化系数,故有:由此得出:(3-1a)考虑到轮毂直径引起面积减少,则有:(3-1b)其中在加速20%时,即,(3-1c)图3-2 加速20%的叶轮图图3-2是这种加速20%的叶轮图。

近年来的研究加速不一定是必需的,在某些情况下减速反而有利。

二.最佳进口直径由水力学计算可以知道,叶道中的损失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即。

第二章 涡轮增压器和中冷器

第二章 涡轮增压器和中冷器
2.3.2 涡轮增压器的轴承 (一)滚动轴承 (二)向心滑动轴承 (三)推力轴承
2 . 3 涡轮增压器
2.3.3 轴承的润滑和冷却
2 . 3 涡轮增压器
2.3.4 涡轮增压器的密封与隔热
2 . 4 中冷器
作用:降低增压后的空气温度、密度增加,进气量增多;降低柴油机 热负荷;提高发动机的经济性、降低排放。 2.4.1 中冷器的冷却方式 (一)水冷式 (1)用柴油机冷却系的冷却水冷却 (2)用独立的冷却水冷却 (二)分冷式 (1)用柴油机曲轴驱动风扇 (2)用压缩空气涡轮驱动风扇
2 . 1 离心式压气机
(2)导风轮入口速度三角形分析: ①流量等于设计流量,相对速度的气 流角等于叶片入口的构造角,不产生 气流分离。 ②流量大于设计流量,气流撞击叶片 背部,腹部产生气流分离,被压服在 较小区域,不喘振。 ③流量小于设计流量,气流撞击叶片 的腹部,背部产生气流分离,背风面 分离被扩散,发生喘振。
2 . 1 离心式压气机
(四)压气机涡壳 (1)作用:收集从扩压器出来的 空气,并将其引导到发动机进气 管; (2)效率:实际转化量与定熵转 化量之比; (3)分类:变截面涡壳、等截面 涡壳;
2 . 1 离心式压气机
2.1.2 离心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 (一)压气机中空气状态的变化 (1)进气道:压力降、速度升、温度降; (2)压气机叶轮:压力升、速度升、温度 升; (3)扩压器:压力升、速度降、温度升; (4)压气机涡壳:压力升、速度降、温度 升;
2 . 4 中冷器
计算步骤校核方法 (一)原始数据准备 (二)传热系数计算 (1)中冷器的换热量:
Q = qmbc p b (Tb − Ts )
Tw2 Q = Tw1 + c pw qmw

离心式压缩机设计制造标准

离心式压缩机设计制造标准

离心式压缩机设计制造标准1. 引言1.1 背景介绍离心式压缩机是目前工业领域中常用的一种压缩机,它具有体积小、效率高、结构简单、噪音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空调、制冷、石油化工、电力等领域。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能源需求的增长,对离心式压缩机的设计和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离心式压缩机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离心力将气体压缩,通过旋转的叶轮将气体送入压缩腔体,随着叶片旋转并不断挤压和压缩气体,最终将气体压缩并排出。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叶轮材料、叶片结构、叶轮形状等因素,以确保压缩机的稳定性和效率。

本文旨在探讨离心式压缩机的设计制造标准,从原理、要点、过程、质量控制以及标准化要求等方面展开讨论,为提高离心式压缩机的设计制造质量提供参考。

通过对离心式压缩机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提升压缩机的性能,还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全面掌握离心式压缩机的设计制造标准,提高离心式压缩机的设计制造水平,确保离心式压缩机的安全、效率和可靠性。

通过研究离心式压缩机的基本原理、设计要点、制造过程、质量控制和标准化要求,可以更好地指导工程师们开展离心式压缩机的设计制造工作,促进离心式压缩机行业的健康发展。

也可以为企业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提供参考依据,推动离心式压缩机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离心式压缩机的技术规范和要求,为行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实现离心式压缩机制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离心式压缩机的基本原理离心式压缩机是一种常用的压缩机,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旋转的离心力将气体压缩至较高压力的设备。

它主要由压气机、压缩机和驱动机构三部分组成。

在压气机中,气体通过进气口进入,并被转子快速旋转,形成离心力使气体受压。

压缩机则将压缩后的气体送至出口,以供给各种工业设备使用。

设计离心式压缩机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工作压力、流量需求、功率消耗等。

在设计要点中,需充分考虑转子形状、叶片数量、叶片倾角等参数,以确保压缩机的高效稳定运行。

Numeca离心压气机内部流场计算规范

Numeca离心压气机内部流场计算规范

离心压气机内部流场计算规范P56页北京理工大学涡轮增压实验室2008年10月目录1. 项目研究目标 (1)2. 项目研究内容 (1)3.项目研究成果 (1)3.1压气机三维流场数值仿真网格相关性研究 (1)3.1.1 J90压气机叶轮网格相关性分析 (2)3.1.1.1 J90压气机几何及参数 (2)3.1.1.2 数值方法 (2)3.1.1.3 计算网格 (3)3.1.1.4 计算结果 (4)3.1.2 J60 压气机叶轮网格相关性分析 (12)3.1.2.1 J60压气机几何及参数 (12)3.1.2.2 计算方法 (12)3.1.2.3 计算网格 (12)3.1.2.3 计算结果 (15)3.1.3 结论 (20)3.2压气机三维流场数值仿真网格划分技术研究 (21)3.2.1 网格分区及拓扑结构对压气机叶轮流道网格质量的影响 (21)3.2.2 复杂几何结构网格剖分 (29)3.2.2.1 封头结构 (29)3.2.2.2 子午结构与尾缘平齐结构 (32)3.2.3附面层网格剖分的要求 (35)3.2.4 叶轮网格质量的控制及准则 (36)3.2.4.1 叶轮网格质量控制 (36)3.2.4.2 叶轮网格质量判断准则 (43)3.2.5 结论 (45)3.4.2网格块的划分 (48)3.4.3蝶形网格的使用 (49)3.4.4蝶形网格的内部加密 (50)3.4.5网格块之间的连接 (51)3.5压气机三维流场仿真计算区域的选择研究 (53)3.5.1 J90增压器实验测试说明 (53)3.5.2 J90 压气机几何说明 (54)3.5.3 J90压气机计算进口边界条件的给定 (54)3.5.4 J90压气机单叶轮计算 (55)3.5.5 J90压气机级计算 (56)3.5.6 J90压气机级及出口管道计算 (57)3.5.7 结论 (59)3.6压气机三维流场仿真计算边界条件的给定研究 (59)3.6.1 进口条件 (59)3.6.2 出口条件 (62)3.6.3 结论 (64)3.7湍流模型的选择研究 (65)3.7.1 计算收敛性 (68)3.7.2 计算时间 (70)3.7.3 计算精度 (71)3.7.4 结论 (72)3.8离心压气机发生数值失速的计算判定准则研究 (73)3.8.1 压气机失速特性 (73)3.8.2数值失速时计算收敛特性 (75)3.8.3数值失速点的捕捉 (76)3.8.4 结论 (76)3.9压气机堵塞、喘振流量的模拟计算方法 (77)3.10压气机三维流场计算判别准则研究 (78)1. 项目研究目标开展涡轮增压器压气机三维流场计算仿真技术的研究,形成压气机仿真设计体系;同时对涡轮增压器压气机气动性能试验进行研究,形成压气机气动性能试验规范。

离心式通风机设计和选型手册

离心式通风机设计和选型手册

离心式通风机设计通风机的设计包括气动设计计算,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等内容。

这一章主要讲第一方面,而且通风机的气动设计分相似设计和理论设计两种方法。

相似设计方法简单,可靠,在工业上广泛使用。

而理论设讲方法用于设计新系列的通风机。

本章主要叙述离心通风机气动设计的一般方法。

离心通风机在设计中根据给定的条件:容积流量,通风机全压,工作介质及其密度,以用其他要求,确定通风机的主要尺寸,例如,直径及直径比,转速n,进出口宽度和,进出口叶片角和,叶片数Z,以及叶片的绘型和扩压器设计,以保证通风机的性能。

对于通风机设计的要求是:(1)满足所需流量和压力的工况点应在最高效率点附近;(2)最高效率要高,效率曲线平坦;(3)压力曲线的稳定工作区间要宽;(4)结构简单,工艺性能好;(5)足够的强度,刚度,工作安全可靠;(6)噪音低;(7)调节性能好;(8)尺寸尽量小,重量经;(9)维护方便。

对于无因次数的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1)为保证最高的效率,应选择一个适当的值来设计。

(2)选择最大的值和低的圆周速度,以保证最低的噪音。

(3)选择最大的值,以保证最小的磨损。

(4)大时选择最大的值。

§1 叶轮尺寸的决定图3-1叶轮的主要参数:图3-1为叶轮的主要参数::叶轮外径:叶轮进口直径;:叶片进口直径;:出口宽度;:进口宽度;:叶片出口安装角;:叶片进口安装角;Z:叶片数;:叶片前盘倾斜角;一.最佳进口宽度在叶轮进口处如果有迴流就造成叶轮中的损失,为此应加速进口流速。

一般采用,叶轮进口面积为,而进风口面积为,令为叶轮进口速度的变化系数,故有:由此得出:(3-1a)考虑到轮毂直径引起面积减少,则有:(3-1b)其中在加速20%时,即,(3-1c)图3-2 加速20%的叶轮图图3-2是这种加速20%的叶轮图。

近年来的研究加速不一定是必需的,在某些情况下减速反而有利。

二.最佳进口直径由水力学计算可以知道,叶道中的损失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即。

高压比离心压气机气动设计与分析

高压比离心压气机气动设计与分析

高压比离心压气机气动设计与分析蒋松廷;刘锡阳;董学智;谭春青【摘要】设计了单级总压比9.5、流量1.95 kg/s的离心压气机,该压气机分为叶轮、径向扩压器和轴向扩压器三个部分.叶轮初步设计采用自编程的方法,叶型使用了双分流叶片,通过软件Numeca对叶轮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入口激波和出口射流尾迹等流动结构;从性能和流场细节两方面比较了三种形式的径向扩压器.结果发现,扩压器入口收缩可以抑制回流,楔形扩压器的扩压性能明显优于无叶扩压器.【期刊名称】《燃气轮机技术》【年(卷),期】2016(029)002【总页数】8页(P21-27,33)【关键词】离心压气机设计;高压比;双分流叶片;扩压器匹配【作者】蒋松廷;刘锡阳;董学智;谭春青【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推进与动力技术实验室,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推进与动力技术实验室,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推进与动力技术实验室,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推进与动力技术实验室,北京1001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472离心压气机相较轴流压气机而言,有压比高、结构简单、尺寸小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微型航空发动机和飞机辅助动力。

为了满足较高的压比需求,压缩系统通常采用多级结构。

这种结构会增大发动机尺寸,增加流道复杂程度。

如果采用单级离心压气机完成压缩任务,将大大简化压缩系统结构,提高发动机推重比;因此,研究高压比离心压气机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自离心压气机面世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在追求更高压比、更高效率和更宽裕度。

1975年,Colin等人[1]设计出了压比8∶1的离心压气机,其入口跨音速引流部分参照了相对成熟的轴流压气机设计。

S.Colantuoni 等人[2]设计并实验研究了压比9∶1的离心压气机,其子午流道采用了Bezier曲线。

Victor等人[3]采用准三维反设计程序结合CFD计算软件设计了一个总压比8.1∶1、效率81%的离心压气机。

新型两级离心压气机设计及内部流场分析

新型两级离心压气机设计及内部流场分析

图1 0示 出流 量一 压 比特 性计 算 值 与试 验 值 的
比较 , 从 图中可 以看 出设 计 结 果 与 试 验结 果 吻 合 得
很好, 最 大误差在 5 以内 。以下 将对 三维数 值计 算





2 0 1 3年 第 5 期
消旋 叶 片流道 造成 显著 的进 口畸变 。蜗壳 上侧 气流 加速, 静 压和 总压值 较 高 ; 同时 蜗壳下 侧 的气流撞 击
b )根据压 气机 进 口总温 和所需 折 合转 速 , 调 整
当前增压 器 转速 , 由高 向低进 行 试 验 , 同 时参 照 表 1 所 示流 量 工 况 点 进 行 试 验 , 各 工况 点 在稳定 3 ~ 5 mi n 后进 行数据 采集 ;
方值 , 当全 场 的总残差 下 降 到 1 o 时 可 以认 为 迭 代
是 否收敛 :
图 9示 出压气 机性 能试 验 的试 验设 备与测 试 系 统 示意 。具体 的试 验方 法如 下 : a )试验 台 由外 气源 供 给压 缩空 气 , 经燃 烧 室 加
热 后驱 动涡 轮 , 通过 转轴 带动 压气 机进行 试验 ;
1 )定 义 总残差 RMS为全 场 流动参 数 变化 的均
2 0 1 8年 1 O月
王晓春 , 等 :新 型 两 级 离 心 压 气 机 设 计 及 n e / Tu r b o模块 对 压 气 机 整 机 三维 黏 性 定 常 流场进 行数 值 模 拟 , 空 间 离 散 采用 中心 差 分 格
数据, 在 高效 率 区适 当增 加 2 ~3 个 工况 点 。
调节 阀 二位 通阀 凋节阀
2 . 3 . 1 仿 真计算 计 算转 速 线 分 别 为 低 速 4 0 0 0 0 r / mi n 、 设 计 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压气机而言,相对速度在转子内的变化程度小是有益的, 因为正是相对速度的降低及扩压过程导致了边界层增长和分离, 因此在和轴流式压气机具有相同扩散因子情况下,离心压气机 能够比轴流压气机获得更高的压比。事实上离心压气机内的压 升主要是由于离心力产生的,而不是依靠相对速度的降低产生 的。
离心压气机内损失特点
叶片设计 叶轮叶片设计过程中包含一系列气动上的选择和避免出现一些问 题,包括: • 对叶片角在子午面上的分布进行选择 • 对叶片通道内平均相对马赫数的分布进行选择 • 设计的叶轮要满足轮毂轮缘处所要求的气动载荷 • 避免叶片槽道内出现局部气动分离,尤其要尽量避免轮缘处出 现的气动分离现象 • 尽量避免在叶轮出口,也就是扩压器入口出现的气流分布不均 匀现象 为了尽量避免出现强度上的问题,在设计中应遵循下面的原则: 1 尽量使一阶自振频率高一些,这样可避免一些低频信号对转子 转动产生的影响。 2 控制叶片应力的大小,尤其要使叶轮出口处应力分布在合理水 平范围内。 3 避免运行过程中气动力引起的叶轮振动现象。
叶片中线上环量rC分布方式分析
2 d rC Ws W p Z B ds

rC沿 s分布规律可以有多种形式,它可以是线性变化,也可以 是非线性变化;可以是单段曲线,也可以是分段曲线。对于非 线性变化,可以为二次曲线分布,也可以为三次曲线分布。
叶片中线上环量rC分布方式分析 图2至图4 给出了三种叶片表面环量分布和相应的吸力面和压力 面上相对速度分布。
离心压气机内损失特点
比转速 图1 离心压气机叶轮多变效率随比转速的变化
离心压气机内损失特点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离心压气机,尽管存在叶片槽道 横截面积较小、叶片槽道较长、叶轮出口处叶尖间隙相对于叶 片高度过大、叶轮内部有流动分离等导致损失增加的因素,但 在叶轮内部的流动损失还是很小的。我们可以把叶轮内部较小 的流动损失归结为叶轮内部的压升主要是由气流所受的离心力 效应决定的,离心效应是不受损失影响的。
叶片载荷分布形式 在进行叶片设计时,关键是如何确定载荷分布形式。在1950 年 代到1980 年代发展起来的叶片载荷设计准则在今天离心压气机 的设计中依然得到了广泛地使用。常用的叶片载荷准则有叶根 叶尖方向上的载荷设计准则和叶片叶片方向上的载荷设计准则。 而最常用的是叶片叶片方向上的载荷系数
叶片载荷分布形式
叶片包络角也影响着叶片载荷系数的分布方式和大小。最开始进 行叶片形状设计时调整叶片包络角,叶片包络角在 3040 范 围内。叶片包络角过大,会对叶片强度带来不利影响,并且还会 导致加工难度增大。在叶片包络角调整后,进行轮毂形状的调整, 这样会改变叶根叶尖载荷系数分布形式及大小。在叶轮子午形状 调整的差不多后,开始叶片轮缘轮毂叶片角分布曲线的调整,在 调整过程中主要实现两个目的,一是使叶轮进口和出口载荷系数 尽可能接近于0,二是使载荷形式近似成抛物线形式。
叶片载荷分布形式
在进行离心压气机设计时,有很多几何参数会对叶片载荷分布 产生影响。最有效的办法是可采用调节轮毂形状及叶尖和叶根 叶片角分布来改变叶片表面上的载荷分布方式。对这三个区域 上的叶片形状应如何进行调节,所应遵循的原则是这样的,把 叶片 叶片方向上的载荷分布调整为抛物线形状,在叶片进口 和出口载荷系数尽可能为零,载荷系数的最大值最好不要大于 0.7。
(a)
(b)
图5 叶片表面载荷分布形式
(c)
图(b)的一个变形
平均速度也是 线性下降的, 为后加载方式
平均速度也是线 性下降的,为前 加载方式
(d)
(e)
图5 叶片表面载荷分布形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f)
各种损失模型 离心压气机内主要损失:叶型损失、端壁损失、泄漏损失
在很多情况下,这三种损失大小基本相当,每一种损失大约占总损失的三分之一。
叶片表面摩擦损失 叶片载荷损失 叶片尾迹混合损失 轮盘摩擦损失 有叶扩压器内损失 扩压器出口损失 泄漏损失
初步设计中的性能分析
初步设计最开始是以设计点进行的,必须要使用分析模式对非 设计点的性能进行预测。因此需要使用分析程序获得压气机的 性能。
W W
其中分子为叶片吸力面和压力面上的相对速度差,分母为吸力 面和压力面平均速度值。
叶片载荷分布形式 已有的设计经验表明设计的压气机叶片前缘和尾缘的叶片载荷 应尽可能小,以保证获得较好的入口流动状态和最小的叶片出 口落后角。为了减小叶尖泄漏流动,可以采用轮缘载荷相对较 低,轮毂载荷更高一些的分布形式。叶片最大载荷区域应在 50%60%叶片弦长范围内。也就是说叶片叶片方向上的载荷分 布形式近似为抛物线分布形式(图1)。
为了使设计的压气机具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在设计中还要对结 构设计进行研究,结构设计过程和气动设计过程是相互关联的。 在现代设计系统中,可同时进行结构和气动性能计算,这样可 缩短设计时间,提高设计效率。
叶片剖面的设计
使用Bezier曲线可以对叶片形状进行描述,这种方法非常灵活。 通过端点的相邻点就可以对端点处的斜率进行控制。在一个交 互性较好的系统上可以非常容易地确定轮缘和轮毂形状以及叶 片形状。
这种流动把叶片表面边界层推向机匣区域。同样叶片上存在的 载荷把轮毂及机匣上的边界层推向吸力面,其结果是使吸力面 与轮缘角区内堆积起高熵值流体,这就导致在叶轮出口形成了 著名的“射流-尾迹”流动结构。
离心压气机内损失特点 离心压气机叶片展弦比要比相应的轴流压气机叶片展弦比小的 多,离心压气机的叶片展弦比可定义为平均叶片高度与叶片弦 长之比。很多离心压气机展弦比在1/3左右,这个值远低于绝大 多数轴流压气机的数值,因此离心压气机的叶片摩擦损失高于 相应轴流压气机的叶片摩擦损失。当比较轴流压气机和离心压 气机性能时,应注意这两者在叶片展弦比上存在的差别。 如果把具有相同展弦比的径流式叶轮机械和轴流式叶轮机械进 行比较,径流式叶轮机械的效率并不比轴流式叶轮机械低很多。
离心压气机内损失特点
离心压气机叶轮出口存在一小段无叶扩压器空间。从叶轮流出 的气流形成的尾迹开始在这个空间内掺混,如果已知叶轮出口 处尾迹的大小就可使用守恒方程计算尾迹损失的大小。 Cumpty(1989) 对尾迹掺混损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掺混损失 对效率的影响很小。掺混损失主要是由尾迹速度与主流速度之 差产生的。
叶片载荷分布形式
叶片倾角也是叶片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对于进口为径向叶 片,叶片在入口倾角为0左右,对于出口为前倾的叶轮,出口前 倾角通常在小于40范围内,叶片出口前倾会改变叶轮轮缘上的 载荷分布形式,改变叶轮内部的二次流分布形式,同时,也会 增加叶轮出口叶根位臵上的应力值。
叶片厚度分布也可以对叶片载荷产生影响,可以改变叶片厚度 分布,从而对叶片前缘和尾缘区域的叶片载荷产生影响。
离心压气机中的损失模型
设计叶轮机械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能否在初步设计阶段准确模拟 叶轮机械性能。在初步设计阶段,性能预测程序可以模拟尚未 制造出的叶轮机械性能,进而得知性能参数是否满足设计指标 的要求。性能预测程序中损失模型是其主要组成部分,损失模 型的好坏决定着性能预测计算结果是否准确。
离心压气机内损失特点 径流式叶轮机械和轴流式叶轮机械的主要区别是径流式叶轮机 械转子叶片进出口周向旋转速度变化很大,因此在相同的和情 况下径流式叶轮机械相对速度变化小于轴流式叶轮机械相对速 度的变化。
对某一个工作点而言,其计算步骤是这样的:(1)假设叶轮入口 子午速度,迭代求出叶轮入口参数。(2)假设叶轮绝热效率和级 效率。(3)假设叶轮出口子午速度,迭代求出叶轮出口参数。(4) 求解叶轮出口和扩压器之间压力和速度分布。(5)迭代求出扩压 器出口参数。 (6) 求解各种损失。 (7) 求出叶轮绝热效率和级效 率。如果新计算的两个效率和原有效率差没有满足规定误差, 则回到步骤 (3) ,重复步骤 (3) 至步骤 (7) 计算,直至满足规定误 差为止,这样就获得一个性能点。最开始时先计算设计点压比 和效率,然后计算设计转速下非设计流量下压比和效率。在设 计转速下所要求的各点压比和效率获得后,再计算非设计转速 下参数。求解压气机特性是已知流量和转速,求出压比和效率。
图2抛物线环量分布及速度分布
图3 反对称抛物线环量分布及速度分布
图4 反对称抛物线环量分布及速度分布
叶片上什么样的载荷分布合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图5给出的几种叶片表面速度分布形式。
吸力面和压力面速度 平均值沿子午流线线 性下降 平均速度在叶轮进口段 迅速降低,进口段和出 口段承受的载荷比较小, 中间段承受的载荷比较 大 平均速度和图(b)变 化相反,在叶轮进 口段下降平缓,而 在叶轮中部及后部 下降迅速
对于具有最优比转速的离心压气机叶轮,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效 率。从图1可以看出,对于带有诱导轮、不带叶冠且没有后弯角 的离心压气机叶轮,在最优比转速附近可以获得93%到94%的等 熵效率,当叶轮带有后弯角时,叶轮等熵效率还可以提高2%。
叶轮效率要比压气机级效率高一些,对于Krain叶轮,叶轮总对 总效率是95%,叶轮后面加无叶扩压器后压气机级效率为84%。
图1 叶片叶片方向上的载荷分布形式
叶片载荷分布形式 在叶片设计中还要观察叶片局部压强恢复系数 Cp 值的大小,叶 片表面压强恢复系数直接关系到叶片表面相对速度,只有当压 强恢复系数在一定的范围内才会使边界层不会发生分离流动现 象。如果是层流边界层,那么所能承受的压强恢复系数小于 0.2, 如果是湍流边界层,那么所能承受的压强恢复系数高达 0.50.8。 还要注意到,叶片旋转和叶片曲率对边界层稳定性有很大影响, 在一个旋转通道的吸力面上,Cp值不应大于0.5,在压力面上, Cp值能够达到0.7甚至更高一些。
根据上面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在叶轮旋转速度和焓变相同情况 下,径流式叶轮机械相对速度的变化小于相应轴流式叶轮机械 相对速度的变化。
由这样的结论我们或许推断出径流式叶轮机械比相应的轴流式 叶轮机械的效率更高一些,而实际上径流式叶轮机械的效率更 低一些。 这种矛盾主要是由于径流式叶轮机械通道形状比较复杂造成的, 工质在径流式叶轮机械内部流动时要流过 90弯曲通道,其哥氏 力的方向近似沿周向方向 (轴流式叶轮机械哥氏力方向近似沿径 向),这就产生比轴流式叶轮机械中更加强烈的二次流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