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发病机制及并发症

合集下载

麻 疹

麻    疹

麻疹概念: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麻疹粘膜斑(koplik spots)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特征。

本病传染性强,易造成流行。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一、病原学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R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疫苗免疫稳定)。

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通过飞沫(咳嗽、打喷嚏、说话)传播给其它人。

3.人群易感性:未患过麻疹者均易感,与病人接触后九成以上发病,并有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以冬春季为主,发病年龄6m-5岁。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1.发病过程:病毒侵入呼吸道粘膜上皮并在局部繁殖,然后通过淋巴组织入血,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经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再次入血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导致发病。

皮疹是病毒或免疫复合物;色素沉着因RBC、血浆外渗导致;脱屑:表皮细胞坏死、退行性变。

机体免疫力降低。

三、临床表现(一)典型麻疹:1.前驱期:①发热,一般逐渐升高,小儿也可骤发高热伴惊厥。

②上呼吸道炎,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流涕、眼结合膜充血、畏光、眼睑浮肿、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

③麻疹粘膜斑。

2.出疹期:于发热第3~4日开始出现皮疹,伴发热增高,症状加重,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 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2~5日出齐。

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压之退色,高热可达40℃,嗜睡,重者有谵妄、抽搐,咳嗽频繁。

结膜红肿,畏光,舌乳头红肿,全身表浅淋巴结及肝脾轻度肿大。

、3.恢复期:出疹3~5日后,发热开始减退,皮疹随之消退,按发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浅褐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皮,历时约1~2周完全消失(二)轻型麻疹:潜伏期长(21~28d),发热低,上呼吸道症状轻,麻疹粘膜斑不典型,皮疹少而色淡,病程3~5d,并发症少,多见于接受过疫苗免疫者。

(三)重型麻疹:见于体弱多病、营养不良、免疫力低或继发严重细菌感染等,病情凶险,死亡率高。

麻疹健康教育

麻疹健康教育

麻疹健康教育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感染疾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它会引起发热、皮疹、咳嗽、流涕等症状,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脑炎和死亡。

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麻疹的侵害,了解麻疹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非常重要。

一、麻疹的病因和传播途径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

该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一个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病毒会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给其他人。

麻疹病毒也可以通过接触患者的口、鼻或眼部分泌物传播。

感染麻疹病毒的人通常在发病前4天至发病后4天是最具传染性的。

二、麻疹的症状和并发症1. 症状:- 发热:麻疹患者会出现高热,通常持续4-7天。

- 皮疹:在发热的第三到七天,患者会出现红色斑丘疹,开始出现在面部,然后逐渐蔓延至颈部、躯干、四肢等部位。

- 咳嗽、流涕、结膜炎:一些患者还会出现这些症状。

2. 并发症:- 肺炎:麻疹可以引起肺炎,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 脑炎:麻疹病毒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炎,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死亡或永久性残疾。

三、麻疹的预防和控制措施1. 疫苗接种:- 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婴儿应在9-12个月接种第一剂麻疹疫苗,18-24个月时接种第二剂。

- 成年人如果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或者没有患过麻疹,应考虑接种麻疹疫苗。

2. 避免接触患者:- 如果您身边有人患有麻疹,尽量避免与其接触,特别是在其发热和出疹期间。

- 麻疹患者应戴上口罩,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3.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公共场所、患者或患者接触过的物品后。

- 使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咳嗽和打喷嚏,避免直接用手捂住口鼻。

- 定期清洁和消毒常用物品和表面。

四、麻疹的治疗方法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愈麻疹。

治疗主要是通过缓解症状和预防并发症来进行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休息和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帮助身体恢复。

- 控制发热:可以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

麻疹的临床表现(麻疹传染早识别)

麻疹的临床表现(麻疹传染早识别)

02典型表现非典型表现常见并发症02潜伏期前驱期恢复期03出疹期1.典型表现u时间:一般6-18d,平均10d u症状:低热、全身不适从发热至出疹约3、4天症状临床表现发热多为中度以上,热型不一上呼吸道感染流涕、咳嗽、喷嚏、咽部充血等结膜炎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等麻疹黏膜斑(Kopiik斑)于第二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直径约为0·5~mm的细砂样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并迅速增多,互相融合非特异症状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呕吐、腹泻等。

偶见皮肤荨麻疹、猩红热样皮疹u时间:一般为3-5天,多在发热3-4天后出皮疹u皮疹ü顺序:耳后、发际 额、面、颈部 躯干、 四肢 手掌与足底ü特点:红色斑丘疹 暗红色,融合成片,疹间皮肤正常,伴痒感u全身中毒症状加重,高热,咳嗽加剧,伴嗜睡或烦躁不安,重者有谵妄、抽搐。

此期肺部可闻少量干、湿性哕音u时间:一般为3-5天u若无并发症发生,出疹3、4天后皮疹消退,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全身症状改善u疹退后皮肤有棕色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一般7、天痊愈43212.非典型表现轻型麻疹:麻疹黏膜斑不典型或不出现,无并发症 重型麻疹:持续高热,中毒症状重,疹出不透或皮疹骤 退循 环衰竭,出现并发症,死亡率高。

异型麻疹:持续高热、乏力、肌、头痛或伴四肢水肿 皮疹不典型,易发生肺炎。

无皮疹型麻疹:无皮疹,无麻疹黏膜斑,呼吸道症状可有可无02喉炎麻疹脑炎03心肌炎3.常见并发症肺炎3.常见并发症—肺炎u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5岁以下患儿,主要表现为体温上升,呼吸困难,白细胞可增多u间质性肺炎:出疹及体温下降后消退u继发性肺炎:多为细菌性,易并发发脓胸和脓气胸3.常见并发症—喉炎u轻者:声音嘶哑、吠犬样咳嗽、 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u重者:喉梗阻、窒息死亡3.常见并发症—心肌炎u轻者:仅有心音低钝、心率增快一过性心电图改变u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3.常见并发症—麻疹脑炎u出疹后的2-6天u临床表现:惊厥、发热、易怒、头痛、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发展至深昏迷u罕见但病情危重,死亡率较高。

荨麻疹健康教育

荨麻疹健康教育

荨麻疹健康教育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也被称为风团病。

它表现为皮肤上浮现红色、瘙痒、肿胀的斑块或者丘疹,有时伴有水肿和疼痛。

荨麻疹可以引起不适和烦恼,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

为了匡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荨麻疹,以下是一些关于荨麻疹的健康教育内容。

1. 荨麻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荨麻疹是由于身体对某些外界刺激物的过敏反应而引起的。

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环境因素(如寒冷、热、紫外线等)、感染等。

当身体受到刺激后,免疫系统会释放组胺等物质,导致血管扩张和皮肤组织的水肿,从而引起荨麻疹的症状。

2. 荨麻疹的症状和诊断:荨麻疹的典型症状包括皮肤上浮现红色、瘙痒、肿胀的斑块或者丘疹,严重时还可能伴有水肿和疼痛。

这些症状可以在几分钟内浮现,也可以持续数小时或者数天。

诊断荨麻疹通常基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医生可能还会进行过敏源测试来确定引起荨麻疹的具体刺激物。

3. 荨麻疹的治疗和管理:荨麻疹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预防措施。

对症治疗包括使用抗组胺药物来减轻瘙痒和肿胀,如非处方的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扑尔敏等)。

对于严重的荨麻疹症状,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处方的抗组胺药物或者皮质激素。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源,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避免过度刺激皮肤。

4. 荨麻疹的并发症和预后:大多数荨麻疹病例并不严重,症状可以在几天到几周内自行缓解。

然而,严重的荨麻疹病例可能会导致呼吸难点、喉头水肿等严重并发症,这些情况需要即将就医。

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症状可能会反复浮现,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

5. 荨麻疹的预防措施:预防荨麻疹的最好方法是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源。

如果您已经确定了引起荨麻疹的刺激物,尽量避免接触或者摄入。

此外,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也有助于减少荨麻疹的发作。

如果您有荨麻疹的家族史,或者曾经有过过敏反应,建议您定期进行过敏源测试,以便及早发现和预防荨麻疹的发生。

6. 荨麻疹的生活调整和心理支持:荨麻疹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和不适,因此需要进行一些生活调整和心理支持。

麻疹(全)

麻疹(全)

传播途径
• 病毒随飞沫排出,主要经呼吸道直接传播。 病毒进入易感者鼻部而感染,经眼结膜也 可能侵入。麻疹病人住过的房间,病人迁 出后,经开窗通风半小时后即无传染性。 麻疹间接传播机会极少,但如被病人污染 的手巾、衣物等,在几分钟内接触易感者 (特别是进入鼻腔)仍可被传染。与麻疹 病人接触过的双手可能携带病毒,在短期 内仍可传染易感者。
典型麻疹
• 其他 可有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呕 吐、腹泻等症状。此外,胸背部可见 到类似风疹、猩红热或荨麻疹样的皮 疹,数小时即消退的前驱疹。前驱疹 可能是一种病毒血症的表现。但有无 前驱疹,与出疹期的临床表现的轻重 和预后无明显关系。
典型麻疹
极期(出疹期) 从出疹到退疹一般3~5日。主要表现为 出现特殊皮疹,体温增高,全身症状 加重。
非典型麻疹
异型麻疹(非典型麻疹综合征)
• 异型麻疹,是出疹型麻疹的一种非典型麻疹,它不同于轻型和重型麻 疹,但又具有轻型和重型麻疹的部分表现及某些特殊表现。异型麻疹 潜伏期基本同一般麻疹(7~14日):临床主要特点有:①前驱期卡他 症状轻或无,发病突然和全身症状(全身乏力、肌痛、头痛、腹痛) 明显,预后良好;②无麻疹粘膜斑;③出疹期皮疹不典型,如皮疹出 现的顺序与正常相反,常为多形性皮疹(斑疹、丘疹、斑丘疹、疱疹、 瘀点或瘀斑,偶见荨麻疹)伴四肢水肿;④肺部受损较常见,肺炎症 状轻重不一,肺部X线检查可出现肺门淋巴结肿大和/或胸腔积液, 双肺可见到小叶性、大叶性或节段性浸润等改变,病变可持续数日或 数周,甚至更长时间;⑤出疹期常有嗜酸性粒细胞和血沉增高,偶可 出现肝、肾功能损害、血小板减少等现象;⑥恢复期血清血凝抑制抗 体明显增高可确诊,异型麻疹一般抗体达1:1000以上,而典型麻疹抗 体一般在1:160。 • 异型麻疹主要见于接种过麻疹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再感染自然麻 疹。接种疫苗到发病时间,一般为6个月至6年,曾有报告相隔长达16 年者。

麻疹

麻疹

麻疹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病毒传染病之一,传染性强,呼吸道飞沫为主要传播途径。

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及全身斑丘疹,伴随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并发症为特征。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尚未发现特异的抗病毒药物。

2011年11月,被德国医学界认为早已消失的麻疹传染病卷土重来,已有2人丧生,另有1500人染病。

麻疹 - 概述麻疹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病毒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

波斯医生穆罕默德·伊本·扎卡里亚·拉齐首先解释该病,并将其与天花区别开来。

该病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仍有麻疹病例约4000万,其中100万儿童死于麻疹及其并发症,在疫苗可预防的病毒性疾病中死亡例数最多。

麻疹 - 病原学病毒麻疹病毒属副粘膜病毒,亦为DNA病毒,与其它的副粘膜病毒不同之处为无特殊的神经氨酸酶。

麻疹病毒电镜下呈球形,直径150-300nm,衣壳外有囊膜,囊膜有血凝素(HL),有溶血作用。

此病毒低抗力不强,对干燥、日光、高温均敏感,紫外线、过氧乙酸、甲醛、乳酸和乙醚等对麻疹病毒均有杀灭作用。

麻疹病毒为单股核糖核酸型副粘液病毒,病毒随飞沫侵人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内小量繁殖,引起局部炎症,并由局部入血形成病毒血症,引起广泛病变。

少数病人可发生麻疹性肺炎。

麻疹患者由于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易继发细菌感染。

[1]麻疹 - 流行病学传染源麻疹急性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从潜伏期最后1-2天至出疹后5天内都具有传染性。

患者的口、鼻、咽、眼的分泌物均含有病毒,并随飞沫排出体外,故呼吸道飞沫为主要传播途径。

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最多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

冬季幼儿常见病4——麻疹

冬季幼儿常见病4——麻疹

(一)护理:1、隔离患者应卧床休息,在家隔离、治疗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患者应住院隔离治疗,
隔离期延长5天。2、居室空气新鲜,保持适当温度和湿度,衣被不宜过多。3、保持皮肤及眼、鼻、口腔
、皮肤保持清洁,用温热水洗脸,生理盐水漱口,用抗生素(红霉素)眼膏或(氯霉素,诺氟沙星)眼
药水保护眼睛,防止继发感染。4、饮食宜富营养易消化,并应多喂温开水。不用忌口,恢复期尚应加餐。
外市人口,因无麻疹免疫,常易感染,成人感染麻疹症状较重,发热多在39℃~40℃,早期可有麻疹黏膜
斑,皮疹也为典型。4、发病季节改变。未使用麻疹疫苗前,麻疹以10月至次年2月为高发季节,普种麻
疹疫苗后,高发季节后移至每年3~5月份。
流行病学: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
(三)防治并发症:1.肺炎2.喉炎3.心血管功能不全。
预防措施:
1、对病人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疹后10天。
2、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天。
3、病室通风换气进行空气消毒,患儿衣被及玩具曝晒2小时,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预防继发感染。
4、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托幼机构暂不接纳新生。
的大流行基本上得到控制。近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部份儿童麻疹疫苗
漏种或免疫失败,加之初免后随着年龄增加而免疫力逐渐降低等原因,致使麻疹仍有不断的发生,且表
现如下新的特点:
1、发病年龄后移。过去麻疹发病多为5岁以下儿童,尤以1~2岁最多。现在麻疹除8个月以内婴儿发病外
5、为提高易感者免疫力,对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可接种麻疹疫苗。接种后12日血中出现抗体,1

麻疹(measles)并发症

麻疹(measles)并发症

【并发症】年幼体弱,营养不良及免疫力低下者,患麻疹后极易发生并发症,常见的如下。

(一)肺炎除麻疹病毒本身可引起巨细胞肺炎外,在病程各期尚易并发继发性肺炎,以出疹期为多见。

病原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腺病毒。

并发肺炎时全身症状加重,体温持续升高,出现气促、鼻翼扇动、发绀、肺部有中、小湿啰音。

常并发脓胸、脓气胸、心肌炎、心衰及循环衰竭等。

若病程迁延不愈,可引起支气管扩张症。

严重肺炎为麻疹死亡的主要原因。

(二)喉炎麻疹患者常伴有轻度喉炎,出现声音嘶哑,有刺激性干咳。

重症喉炎多系合并细菌或其他病毒感染,则有声嘶加剧。

咳嗽犬吠样,出现喉梗阻现象,缺氧、青紫、吸气性呼吸困难,吸气时三凹征明显。

如不及时处理,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则可迅速发展至三度喉梗阻而窒息致死。

(三)心肌炎、心功能不全重症麻疹因高热、中毒症状严重,可影响心肌功能,尤其在营养不良小儿及并发肺炎时。

临床表现为气促缺氧明显,四肢冷、发绀、心率快、心音弱、肝脏增大。

心电图显示T波和ST段改变及低电压。

病毒重危。

(四)脑炎麻疹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较其他出疹性疾病为多,发病率约1‰~2‰。

多发生于出疹后2~5天,偶见于前驱期,也可在出疹后2~3周发病。

早期可能由麻疹病毒直接引起,而晚期发生者多有脑组织髓鞘病变,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

常出现高热、肢体瘫痪及呼吸衰竭。

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中细胞数增至50~500/mm3,以单核细胞为多,蛋白质稍增,糖正常,病情大多危重,可留有强直性瘫痪、智力障碍、失明等后遗症。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SSPE)此为一种麻疹远期并发症,属亚急性进行性脑炎,发病率约在1~4/百万。

病理变化主要为脑组织退行性病变,在切片中可见麻疹病毒抗原,伴嗜酸性包涵体,并可分离到麻疹病毒。

血液与脑脊液中麻疹抗体极度增高(高于急性麻疹患者10~40倍),且持续不降。

麻疹及常见并发症

麻疹及常见并发症
麻疹 10 3/26/2019
病理(PATHOGEY)
颊粘膜下层的微小分泌腺发炎,其病变内 有浆液渗出及内皮细胞增殖形成Koplik 斑 (An inflammatory reaction occurs in the fine secretor of the buccal mucosa, where serous exudate and proliferation of endothelial cells result in Koplik’s spots)
麻疹
25
3/26/2019
诊 断(DIAGNOSIS)
麻疹接触史(exposure to measles previously) 典型临床表现(typic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麻疹 26 3/26/2019
诊 断(DIAGNOSIS)
前驱期鼻咽部找多核巨细胞及尿中 检测包涵体细胞(During the prodromal stage, 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 are found in nasopharynx,intrancuclear and intracytoplasmic inclusion bodies cells are found in urine)
麻疹
28
3/26/2019
鉴别诊断
病原
麻疹 (rubeola) 麻疹 病毒
全身症状和其他 特征
卡他症状 结膜炎、发热 Koplik斑 耳后、颈后、枕 后淋巴结肿大 一般情况好,耳 后、颈后、枕后 淋巴结可肿大
皮疹特点
红色斑丘疹,特 别的出疹顺序, 退疹后有色素沉 着几细小脱屑 退疹后无色素沉 着及脱屑
麻疹

麻疹最常见并发症和致死原因

麻疹最常见并发症和致死原因

麻疹最常见并发症和致死原因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病毒性感染病,非常容易在人群中传播。

虽然大多数人能够康复,但一些情况下,麻疹可以导致并发症甚至致死。

以下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和致死原因:1. 并发症:(1)肺炎:麻疹造成的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儿童和免疫系统功能较弱的成年人。

麻疹病毒侵入呼吸道并感染肺部组织,导致肺部感染。

严重的肺炎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并有一定的死亡风险。

(2)脑炎:麻疹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导致脑炎,其症状包括头痛、高热、抽搐、深度昏迷等。

脑炎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长期神经系统损伤或死亡。

(3)中耳炎:中耳炎是麻疹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症状包括耳痛、耳流脓液、听力下降等,可能需要接受抗生素治疗。

(4)黄斑视网膜炎:麻疹病毒感染视网膜,可能导致黄斑炎,这会导致视力丧失或视力受损。

2. 致死原因:麻疹的致死率在发达国家通常较低,但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资源匮乏和基础卫生设施的不完善,死亡率较高。

导致麻疹致死的原因可能包括:(1)严重的病毒感染:麻疹病毒严重感染可能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

(2)肺炎:由于麻疹引起的肺炎可能导致严重呼吸衰竭,并危及生命。

(3)脑炎:脑炎可以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衰竭,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死亡。

(4)免疫损害:麻疹病毒感染后,病毒会对免疫系统造成损害,降低机体抵抗力,导致继发性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5)营养不良和低体重:由于麻疹会导致食欲不振、呕吐和腹泻等症状,患者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和身体虚弱,这增加了并发症和死亡的风险。

为了预防麻疹并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的风险,麻疹疫苗接种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情况下,两剂麻疹疫苗可以提供长期的保护。

此外,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已感染的人群以及及时就诊和得到适当的治疗,也可以减少麻疹的严重程度和并发症的发生。

麻疹汇报ppt课件

麻疹汇报ppt课件

鉴别诊断相关疾病
风疹
与麻疹症状相似,但风疹全身症状轻,皮疹稀疏,且出现 时间较短。通过实验室检测风疹病毒特异性抗体可进行鉴 别。
幼儿急疹
常见于婴幼儿,高热3~5天后热退疹出,皮疹为红色细小 密集斑丘疹,头面颈及躯干部多见,四肢较少。根据临床 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与麻疹相鉴别。
药物疹
近期有服药史,皮疹瘙痒明显,停药后皮疹逐渐消退。通 过仔细询问病史和观察皮疹特点可进行鉴别。
突破
成功研发出高效、安全的麻疹疫 苗,并在临床试验中验证了其有 效性和安全性,为预防和控制麻 疹提供了有力武器。
麻疹防控策略完善
通过项目实施,完善了麻疹的监 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提高 了麻疹疫情的防控能力和水平。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麻疹疫苗普及率提高
随着麻疹疫苗研发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疫苗的成本将不断降低,普及率将进一步提 高,从而有效降低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03
治疗与预防策略
治疗方案及药物选择
对症治疗
高热时可用小量退热剂;烦躁可适当给予苯巴比妥等镇静剂;剧咳时用镇咳祛疾剂;继发 细菌感染可给抗生素。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麻疹是外感时邪疠毒,由口鼻而入,侵犯肺脾,蕴于肌表所致。治疗以透疹、清 热、养阴为主,根据症状的不同,可将麻疹分为顺证和逆证,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3
预防措施宣传
强调接种疫苗的重要性,疫苗能增强免疫力,降 低感染风险。同时,教导患者和家属注意个人卫 生,如勤洗手、戴口罩等。
心理干预在康复过程中作用
缓解焦虑和恐惧
麻疹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心理干预如认知 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有助于缓解这些情绪。
增强治疗信心
通过心理教育,使患者了解麻疹的治疗过程和预后,从而增强治 疗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

麻疹

麻疹

人群累积,导致局部麻疹暴发流行。
4
发病原因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 道传染病。
4
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侵入人上呼吸道和眼结合膜上皮细胞 内复制繁殖,通过局部淋巴组织进入血流(初次病 毒血症),病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在该处 广泛繁殖,大量病毒再次进入血流,造成第二次病
毒血症,出现高热和出疹。
4
根据疫情,接触史、既往史及疫苗接种史,临
床上的发热、卡他症、结合膜炎症、粘膜斑及典型 皮疹诊断不难。非典型病例需借助免疫学确诊。
4
鉴别诊断
病名 发热与出疹的关 系
发热3-4天出疹,出 疹时体温升高
发热1-2天出疹
出疹顺序
耳后、前额、 面部、躯干、 四肢,3日出齐
出疹特点及演变
红色斑丘疹、充血性,疹 间肤色正常,手心脚心见 疹,疹后有色素沉着及麦 麸状脱屑
4
辅助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
对增多。 (二)血清学抗体检查: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 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升为阳性。疹后3d IgM多呈阳 性,2周时IgM达高峰。但成人麻疹麻疹约7.9%IgM抗
体始终阴性。
4
(三)病原学检查:取前驱期或出疹期病人眼、鼻、
咽分泌物,血、尿标本接种于原代人胚肾细胞或羊 膜细胞,分离麻疹病毒;或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 测涂片中细胞内麻疹病毒抗原等 (四)查多核巨细胞:取病人鼻咽部分泌物、痰和 尿沉渣涂片,用瑞氏染色查多核巨细胞。多核巨细 胞以出疹前2d至出疹后1d阳性率高。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直接传播,有衣物、 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4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病

麻疹 病情说明指导书

麻疹 病情说明指导书

麻疹病情说明指导书一、麻疹概述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为自限性疾病,传染性强。

常见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粘膜斑、皮肤斑丘疹等,病后大多可获得终身免疫。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肺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英文名称:measle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温病。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感染内科。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全身。

常见症状:发热、咳嗽、红色斑丘疹、麻疹黏膜斑。

主要病因:是因麻疹病毒感染引起。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血清学检查、多核巨细胞检查、病毒分离检查、病毒抗原检测、核酸检测。

重要提醒:本病具有较强传染性,且病情严重者可能会引起脑炎、肺炎等多种并发症,影响机体健康,甚至导致死亡。

临床分类:麻疹可分为典型麻疹和非典型麻疹。

由于患者的年龄和机体免疫状态不同、感染病毒数量及毒力不同和是否接种过麻疹疫苗及疫苗种类不同等因素,临床上可出现非典型麻疹,包括轻型麻疹、重型麻疹和异型麻疹。

1、轻型麻疹多见于有部分免疫力者,如潜伏期内接受过免疫球蛋白或<8个月有母亲被动抗体的婴儿。

2、重型麻疹主要见于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继发严重感染者。

3、异型麻疹主要见于接种过麻疹灭活疫苗而再次感染麻疹病毒者。

二、麻疹的发病特点三、麻疹的病因病因总述:麻疹主要是因麻疹病毒感染引起,麻疹病毒可经空气飞沫到达上呼吸道或眼结膜后侵入人体。

对麻疹病毒没有免疫力的人群接触病毒后,90%以上均可发病。

基本病因:麻疹病毒为RNA病毒,在外界生存力弱,不耐热,对紫外线和消毒剂均敏感。

随飞沫排出的病毒在室内可存活至少32小时,但在流通的空气中或阳光下半小时即失去活力。

麻疹病毒进入人体后,可在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组织中繁殖并侵入血液,通过血液的单核细胞向其他器官传播,如脾、胸腺、肺、肝脏、肾脏、消化道黏膜.结膜和皮肤,引起广泛性损伤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麻疹

麻疹

(二)对症治疗
1、高热:
治疗
“麻疹不怕天火烧,不烧更让人心焦” 所以在疹子未出或正出时,不可强行退热,过早服用退热药,使疹出艰 难,疹毒透不出反而内陷。体温超过39.5℃,可酌用小剂量退热药物 或头部冷敷,但不能降的太快、太猛。
(二)对症治疗 2、其他症状:
咳嗽用祛痰止咳药
治疗
烦躁不安者可用少量镇静剂
1.血凝素(H),是表面主要蛋白,在病毒粘附于宿主细胞时起作用。 2.融合蛋白(F),在病毒扩散时使细胞与细胞融合。
3.基质蛋白(M),它与病毒繁殖有关。
病原学
麻疹病毒体外抵抗力弱
不耐热,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很敏感 耐寒及耐干燥,低温中能长期保存。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2.出疹期:
全身症状
呼吸道症状加重,全身中毒症状达峰。 重者可有谵妄、抽搐 全身浅表淋巴结与肝脾可轻度肿大 肺部常有干湿性啰音 可出现心力衰竭
临床表现
3.恢复期:
出疹3~5天后,皮疹出齐出透 全身情况迅速改善,皮疹随之消退 皮疹消退按出疹顺序依次进行 糠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是麻疹所特有的 无并发症者整个病程为10~14d
形态:直径约0.5~1mm的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 发展:1天内很快增多,互相融合,有时融合扩大
成片,2~3天内消失
意义:见于90%以上的病人,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麻疹黏膜斑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2.出疹期:
出疹时间: 于发热第3~4d开始出现皮疹。(一水风,二猩红,三天 花,四麻疹,五斑疹,六伤寒。) 出疹顺序: 皮疹首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自上而 下至胸、腹、背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2~3d播及全身。

麻疹PPT课件

麻疹PPT课件

麻疹粘膜斑(KOPLIK’ SPOTS)
时间:发疹前1-2天出现。 典型部位是颊粘膜沿第二磨牙的部位。可见于唇内、软 腭 形态:直径约0.5-1mm(大头针帽大小)的灰白色小点, 周围有红晕。 发展:1~2天内很快增多,皮疹出现后逐渐消失。 本病特有体征,具早期诊断价值
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
麻疹皮疹
麻疹颈部皮疹
麻疹躯干皮疹
麻疹手部皮疹
麻疹足部皮疹
4、恢复期 convalescence 皮疹出现后3至5天,体温开始下降、精神食欲好 转。 如此时体温不降低,可能提示有并发症。 同时,皮疹开始按照出现的顺序消退,疹退后皮 肤留有棕色色素以及糠麸样脱屑,一般7-10天痊 愈。
麻疹恢复期棕色色素沉着斑
8个月~4岁最易感。但现在发病年龄两端上升(<8m; >15y)
图1 1995 年至2011 年河南省麻疹平均发 病率
图2 1995 年至2011 年河南省麻疹病例年 龄构成比
第三、发病机理
第四、 CLINICAL
MANIFESTATION
典型病例
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发疹期及恢复期4个阶段。
二、传染源:
患者,唯一 飞沫、眼鼻咽分泌物、气管分泌物、血、尿 出疹前5天-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出疹后10天)
三、传播途径
直接---飞沫 间接---日用品、玩具
四、易感者
人类普遍易感。未患过、未种疫苗、疫苗接种失败 (原发性免疫失败)、疫苗接种后多年(继发性免 疫失败)
非典型麻疹
3.异型麻疹(非典型麻疹综合征)
多见于接种麻疹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后4-6年,再次感染 麻疹者。表现为高热、头痛、肌痛、乏力等,多无麻疹粘膜 斑,2-3天后出疹,但从四肢远端开始,渐及躯干及面部。 皮疹为多形性,有斑丘疹、疱疹、紫癜或荨麻疹等。常并发 水肿、肺炎、胸腔积液,血中嗜酸细胞增多。

麻疹总结范文

麻疹总结范文

麻疹总结1. 引言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由麻疹病毒引起。

它经由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麻疹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在患者中引起广泛的炎症反应,特别是对呼吸道和皮肤产生影响,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肺炎和脑炎。

本文将对麻疹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

2. 病因和传播途径麻疹病毒属于麻疹病毒科,是一种RNA病毒。

它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尤其是在密切接触的情况下。

麻疹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约有90%的未免疫人群在接触到感染者后会患上麻疹。

麻疹感染后,病毒在呼吸道中繁殖,并通过血液循环传播到全身。

3. 症状和并发症麻疹的潜伏期为7-14天。

在潜伏期结束后,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包括高热、咳嗽、流涕和结膜炎。

几天后,会出现典型的白点样麻疹,首先在头部和颈部出现,然后逐渐向身体的其他部位扩散。

麻疹病毒引起的炎症还会导致黏膜斑疹、口腔溃疡和光过敏等肤疹。

同时,麻疹也可能引发胸部感染、脑炎和角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4. 诊断和检测方法麻疹的诊断通常依靠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

医生可能会询问患者是否接触过麻疹患者,并进行身体检查。

此外,血液检测也可用于确认麻疹的诊断,包括抗体测定和病毒检测。

血液中麻疹特异性IgM抗体的阳性结果可以用作确诊的依据。

5. 治疗和预防措施麻疹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

患者需休息、提高水分摄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对于有严重并发症或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此外,麻疹可以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预防。

麻疹疫苗通常与腮腺炎和风疹疫苗一同接种,形成MMR疫苗,以提供全面的保护。

6. 结论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化,包括高热、咳嗽、流涕和典型的白点样麻疹。

麻疹病毒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导致病毒在呼吸道中繁殖,并通过血液传播到全身。

麻疹的确诊主要依靠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和血液检测。

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重点是休息、保持充足水分摄入和补充营养。

麻疹可以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预防,应定期接种麻疹疫苗以防止感染和传播。

麻疹的并发症有哪些-

麻疹的并发症有哪些-

麻疹的并发症有哪些?
一、概述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容颜变得非常美丽,也希望自己的脸不希望长一些东西。

可是有的时候,我们的领导往往都会出现一些皮肤病,这些皮肤病对我们的自信心也非常的受打击,有的时候很多的患者会在不经意间出现,那么麻疹出现以后还有可能引发出一些并发症,那么到底有哪些并发症呢?他们让我来介绍一下,一起来看看我的看法吧!分享我的一些观点。

二、步骤/方法:
1、
一旦患上麻疹以后,我们的很多患者会出现以下一些并发症,常见的是会出现肺炎。

一般来说,十五岁以下的孩子最容易患这种疾病,而且死亡的概率非常的高,所以作为很多父母都应该非常重视。

2、
出现这种疾病以后一定会引发喉炎,甚至会出现心肌炎,而且加速的一些患者还可能会影响出现神经系统的疾病,比如说出现麻疹脑炎。

有的一些患者甚至可能会出现结核病,少数患者会出现维生素a缺乏症。

3、
一旦出现了麻疹这种疾病,平常表现在哪些症状会提前触发了呼吸道症状,所以平时我们一定要针对这些症状及时的去治疗,而且平时也有可能出现皮疹。

一般皮疹为淡红色丘斑疹。

三、注意事项:
一旦患有这种疾病,还有可能会造成全身状况都下降,会导致我们出现免疫力下降,而且会容易引发出现的,在我们平时对于一些中毒症状是一定要更好的去重视,防止出现危险。

麻疹(measles,rubeola,morbilli)

麻疹(measles,rubeola,morbilli)

【概述】麻疹(measles,rubeola,morbilli)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症状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炎等。

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为其特征。

本病传染性极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

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

我国自1965年,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已控制了大流行。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典型麻疹诊断不难。

麻疹粘膜斑对出疹前早期诊断极有帮助,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及皮疹形态分布特点均有助诊断;麻疹后留下色素沉着及糠麸状脱屑在恢复期有诊断意义。

出疹期麻疹需与其他出疹性疾病鉴别,如:①风疹前驱期短,全身症状轻,无粘膜斑,皮疹散在,色稍淡,1~2日即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②幼儿急疹多见于婴幼儿,突发高热数日,热退时出玫瑰色散在皮疹为其特征;③猩红热,发热咽痛1~2日,全身出猩红色针尖大小皮疹,疹间皮肤也发红,疹退后伴大片脱皮。

白细胞数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咽拭子培养可获A组β溶血性链珠菌;④肠道病毒感染,皮疹无特异性,可为斑丘疹、疱疹、瘀点,常伴咽痛、肌痛、腹泻及无菌性脑膜炎;⑤药物皮疹每有近期服药史,皮疹多样,停药后皮疹不再发展而逐渐消退。

【治疗措施】对麻疹病毒至今尚未发现特异的抗病毒药物,故治疗重点在加强护理,对症处理和防治并发症。

(一)护理及对症治疗应卧床休息,单间隔离,居室空气新鲜,保持适当温度和湿度,衣被不宜过多,眼、鼻、口腔、皮肤保持清洁。

饮食宜富营养易消化,并应多喂温开水。

不可忌嘴,恢复期尚应加餐。

高热时可给小剂量退热剂,咳剧时予以镇咳药等。

体弱病重者可早期给丙种球蛋白肌注,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

近年报告给麻疹病人补充维生素A,一次10万~20万IU口服,可减轻病情,使病死率下降。

(二)中医中药治疗前驱期初热时,可用宣毒发表汤或升麻葛根汤加减,以辛凉透表,驱邪外出;外用透疹药(生麻黄、莞荽子、西河柳、紫浮萍各15克)放入布袋中煮沸后在床旁蒸薰,或稍凉后以药汁擦面部、四肢,以助出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疹发病机制及并发症
陈中良
麻疹感染过程
• 接触后日数感染过程 • ~1日麻疹病毒接触鼻咽或眼粘膜上皮,引 起上皮细胞感染和病毒繁殖 • 2~3日由淋巴扩散至局部淋巴组织 • 2~3日初次病毒血症(少量,由白细胞携带) 3~5日病毒到达局部及远处网状内皮细胞内 繁殖,原发病灶-呼吸道上皮细胞内病毒继 续繁殖 • 5~7日第二次病毒血症(大量)
血液 单核细胞 向全身传播 基本病变主要见皮肤 淋巴组织 呼吸道 肠道粘 膜和结膜
临床症状
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侵入原发病灶,在该处繁殖,并 迅速扩展至局部淋巴组织,由巨噬细胞或 淋巴细胞携带,经血液循环(初次病毒血 症0到达全身网状内皮细胞,在该处广泛繁 殖,引起第二次大量病毒血症,散布到全 身各组织、器官,造成麻疹病变。
免疫反应
• 患麻疹后正常人都有免疫反应,病程第14天即可出 现血凝抑制、补体结合和中和抗体等,抗体效价逐 渐升高,至4~6周达高峰。补体结合抗体消失较快, 血凝抑制抗体和中和抗体一年内下降至1/4,有人报 道自然感染后如未再接触麻疹,则抗体滴度在15年 后下降到1/16,大多终身可保持低水平。IgM出现 早而最多存在6周,呼吸道分泌物中可测出SIgA, 血中IgG可持续较久。对不同的病毒结构蛋白机体 大多可产生相应抗体,H蛋白抗体阻止病毒吸附, 出疹时也可查到,2~3周时上升显著,F抗体阻止 病毒在细胞内扩散,但始终维持较低水平,NP抗体 出疹时就阳性,水平上升快,而滴度高,M抗体则 早期仅半数阳性,滴度低。
在麻疹病程中非特异免疫力有所下降, 如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均降低, 中性粒细胞活动力也差。T、B淋巴细 胞、补体C1q、C4、C3、C5及血小板 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如结核菌素试验 在出疹2~6周内可转阴,常使原有结 核病灶恶化。免疫反应降低可使湿疹、 哮喘症、肾病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得到 暂时缓解。
细胞免疫
• 细胞免疫反应在麻疹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麻疹感染的恢复过程与血液、分泌型抗体的增 高、干扰素的出现(约在第6~11天)及细胞 免疫的增强都有关系,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胞 免疫。有细胞免疫缺陷或低下者(如白血病、 肿瘤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先天免疫缺陷等) 不能将病毒消除,故易患重症迁延型麻疹而致 死,即使注射大量被动免疫抗体也毫无用处; 另一方面患丙种球蛋白缺乏者如患麻疹,都可 顺利恢复,提示抗体对麻疹恢复并不重要,但 特异抗体对防止麻疹感染却有肯定效果。
并发症
肺炎(pneumonia)
是麻疹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出疹期,继发细菌 或其它病毒感染
喉、气管、支气管炎(laryngitis,trachitis, bronchitis) 心肌炎(myocarditis)
麻疹脑炎及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measles encephalitis and 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 ,SSPE)
麻疹感染过程
• 7~11日病毒到达皮肤粘膜、结合膜、呼吸 道及全身引起感染 • 11~14日病毒量在全身各脏器到达高峰,麻 疹全身感染 • 15~17日病毒血症渐减而终止,各脏器中病 毒也相应减少,进入康复期
发病机制概述

病毒 咽 局部上皮细胞和 淋巴组织中繁殖 病变部位单核细胞 浸润增生形成多核 巨细胞
细胞免疫
在感染过程中,除了病毒直接侵犯宿主细胞引起 病变外,机体尚发生一系列免疫反应。病毒刺 激T淋巴细胞,使之大量分化繁殖,成为致敏淋 巴细胞。当其与病毒抗原接触时,释放淋巴活 性因子,引起病变处单核细胞浸润、炎症反应, 甚至细胞组织坏死。这种受病毒致敏的淋巴细 胞主要具有致胚细胞样转变(blastogenic)及 产生细胞毒(cytoxicity)作用,使受病毒感染 的细胞增大、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并使细 胞发生中毒病变,故有人认为麻疹过程是一种 全身性迟发型超敏性细胞免疫反应。
结核病恶化(tuberculosis exacerbating)
营养障碍与维生素A缺乏症 (malnutrition and vitamin A deficienc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