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凝聚力学
论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基本规律——以马克思文化结构思想为视角
华 民族拥有强大 而独特的 民族 凝聚 力。正是 因为这种 民族 凝聚 力 ,在几 千年 的历 史长河 中,中华 民族才能 由 “ 多元 ” 走向 “ 一体 ” ,虽历经磨难 ,但仍然能够克服 重重困难和 危 机 ,屹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凝聚 力是中华 民族 生 存 与发展 的内在动 力,既是中华 民族古 老而常新的 民魂 情 节 ,又是历久弥 新 、方兴 未艾的研究课 题。 中华 民族凝 聚 力 “ 强大而独特” ,那么这种 “ 独特 ”除 了形成条件、历史 境遇 、更新 重构等独特之外 ,必然还存 在着不同于其他 民 族凝聚力的 “ 独特规 律 ” 。那么 ,这 种独特规律 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 ,民族凝聚 力从 根本上说是一 种文化实践 。文化 是 民族凝聚 力的 内核 ,是 民族凝聚 力取 之不尽 用之 不竭的
中 制 造 呢绒 、 麻 布 和 丝 织 品 的 。但 是他 不 明 白 ,这 些 一 定
态。这种 意识形态合乎 封建地主阶 级的政治统治 ,有利于 维护封建社 会的政治经 济秩 序。还有 ,中华 民族 农耕文 明 孕育 了中华民族传统 精神 ,主要体现 为家国 同构 、 自强不
成 、文化要素关 系、文化要素聚合核 心力量 以及文化结构功 能等 多方面。根据马克思 文化结构思想 ,立足 中华 民 族发展 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质 ,可 以得出中华民族凝 聚力发展 的基本规律是 :中华 民族凝柱 中坚支撑律 、中华 民族凝聚力 与民族整体利益相互促 进律 、中华民族凝 聚力在与离 散力对立统一 中的主导作用律。
论 中华 民族凝聚 力发展 的基本规律
— —
以马克思文化结构思想为视角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团结和睦的力量源泉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团结和睦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团结和睦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注定要经历各种风雨和变迁。
然而,在无数次危机和困境中,中华民族表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正是源于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的力量,使得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犹如一道巍峨的长城,屹立不倒。
一、历史的根基寻找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的力量源泉,我们首先要深入中华民族的历史。
中华民族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而自豪,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一份文化底蕴的积累,更是凝聚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在古代,各个民族通过战争、婚姻、贸易等方式进行了频繁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现象。
这种多元性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使得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来入侵时能够以团结的姿态抵御敌人。
中华民族历史中的典范人物和英雄事迹也是团结和睦的力量源泉之一。
无论是黄帝、伏羲还是岳飞、毛泽东,他们的英勇事迹和高尚品质都在激励着中华民族在困难面前并肩作战,共同前进。
二、共同的价值观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的力量源泉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共同的价值观。
中华民族秉持着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传承并深入人心。
“仁”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他人关怀和爱护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和为贵、以和为美的文化传统。
这种和平共处的价值观不仅在家庭、社区中得到体现,也在国家和民族层面上起到了强大的凝聚力。
另外,“义”代表着中华民族对公正和道义的追求,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公平和正义,这个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标志。
无论是古代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中华民族始终将公义作为行为准则,这种共同的价值观使得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能够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挑战。
三、文化的交融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的力量源泉还体现在丰富多元的文化交融中。
中华民族众多的民族和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丝绸之路的开辟、汉字的传播以及民间传统节日的庆祝,都让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地的民族发生了深入的交流。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特征和功能探析
中华民族凝聚⼒的特征和功能探析2019-09-25中图分类号:C91⽂献标识码:A摘要:中华民族凝聚⼒是⼀种把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结成⼀个统⼀的有机整体并确保中华民族⽣存、发展的内在⼒量,她具有时代性、⾃发性和整体性等三个主要特征,其功能主要表现在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价值导向功能和⾏为规范功能等四个⽅⾯,其中,民族凝聚功能是中华民族凝聚⼒的⾸要功能。
中华民族在前进的过程中,虽历经坎坷⽽奋进不⽌,饱受磨难仍巍然挺⽴,始终是⼀个坚实的整体,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她具有这种强⼤的、特殊的凝聚⼒。
关键词:中华民族凝聚⼒;特征;功能通常认为,凝聚⼒这个概念来⾃物理学,原指物质结构中能使物质内部分⼦与分⼦之间,原⼦与原⼦之间,基本粒⼦与基本粒⼦之间,结合在⼀起的内聚⼒和相互吸引⼒。
[1]后来,这⼀概念被移植于社会科学领域,泛指⼈或物聚集到⼀起的⼒量,如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群体时就⽤群体内聚⼒(group cohesion)这个概念来指群体对其成员、群体内成员彼此之间的吸引⼒。
群体内聚⼒被应⽤于民族这⼀特殊社会群体时,就形成了民族凝聚⼒这⼀概念。
所谓“民族凝聚⼒”是指⼀个民族对其全体成员所具有的吸引⼒,它以⼀种观念的形式(感情、愿望、理想、价值观),蕴藏在每⼀个民族成员之中,是⼀个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本民族的思维⽅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化传统、⼼理状况、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精神⽂明总和的集中体现。
对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就是把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结成⼀个统⼀的有机整体并确保中华民族⽣存、发展的内在⼒量,其核⼼不在于宗教信仰,⽽在于共同的伦理道德和共同的价值观念。
中华民族历史五千年,源远流长;炎黄⾎脉绵延五千年,⽣⽣不息。
中国历史上虽然也出现过政权分割的局⾯,但这些都是暂时的,因为中华民族有⼀股强⼤的民族凝聚⼒。
即便是狼烟四起、内忧外患的“烽⽕连三⽉,家书抵万⾦”时代,⼈们也总以未来的统⼀为⽬标,社会也向着未来的再统⼀发展。
中国传统美德爱国爱家与民族凝聚力
中国传统美德爱国爱家与民族凝聚力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
在这个庞大而多元的国家里,有一种美德植根于人民的心中,那就是爱国爱家。
爱国爱家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更是凝聚着整个民族的力量。
一、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个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一直崇尚着爱国之情。
爱国主义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早已定下了根基。
从古代君主时代的“仁政”和“君子爱国”,到如今人民共和国时代的乐观爱国情怀,中华民族对国家的热爱从未改变。
这种传统美德使得中国人在面对国家危难时能够团结一致、共克时艰。
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也是传统的价值观所倡导的。
在中国各个时代,爱国主义始终是教育和社会系统中的核心内容。
从幼年教育开始,孩子们就被教导要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一点体现在课本的采用上,历史教科书中充盈着无数的爱国之人和事迹,这些内容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们了解历史,更是为了激发他们立志奋发、努力成为中华民族的有用之才。
二、爱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爱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注重家庭观念,以家庭为单位构建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家庭是国家的基石,也是每个人成长的温床。
家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互敬互爱成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在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家庭始终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尊敬父母、关心兄弟姐妹,是中国人从小就信奉的原则。
中国人对待家庭事务、家人相处、养育子女等,都有着独特而深入人心的传统观念。
通过这种爱家的美德,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环境,培养出有责任感和良好道德观念的下一代。
爱家也有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
一个和谐的家庭有助于家庭成员的团结合作,这种团结合作在扩展到整个国家范围时,就成为了民族凝聚力。
当每个家庭成员都秉持着爱家的美德时,国家的凝聚力将更加强大。
三、爱国爱家促进民族凝聚力爱国爱家不仅仅是每个个体的责任,也是整个民族的情感纽带。
当人们以爱国爱家的态度对待国家和家庭的时候,民族凝聚力也随之增强。
如何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
如何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一杯没有糖的咖啡通过这学期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概论》的学习,我感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下面我就谈谈个人对中华民族凝聚力所面临的挑战,和如何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看法吧。
中华民族面临着民族分裂主义的危险,如“台独”分子李登辉的《台湾的主张》、达赖的大藏区主张、2009年的新疆乌鲁木齐严重的打砸抢烧事件等民族分裂主义行为,对中华民族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峻的挑战,伤害了中华各族人民的感情!中华民族面临着民族投降主义的危险,在强势西方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冲击下,一部分国人开始进入了民族投降主义的歧途,他们开始赞成“世界公民”的观点,否认中华文化,认为中华文化存在落后因素,为了适应世界的发展,必须淘汰中华文化,彻底淹没!中华民族面临着民族虚无主义的危险,尽管当今中国经济繁荣,国际地位逐渐上升,但仍然有部分国人不认同中华文化,例如“台独”分子公然宣称:台湾文化和大陆文化是不同的,台湾文化属于“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不仅比大陆文化相对立,而且更先进!不难看出他们的离散民族的险恶祸心,必将受到世人的唾骂!既然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面临着这么多的挑战,那么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下面我谈谈个人的看法。
从国家角度看,党和政府应该如何做呢?首先,党和政府要切实打好物质文化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中华各民族的生活水平,提高中华各族人民的幸福指数,从而提高中华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其次,坚持和完善制度文化基础,根据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结合本国的国情,吸收人类制度文明的有益成果和不断推进制度文化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向心力!第三,党和国家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价值观,让社会主义价值观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迎合人民大众的需要,增强中华民族对核心价值的共识!第四,党和政府应该鼓励文化创新,创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建设好精神文化基础,强化中华民族的软实力,抵制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侵略!第五,党和国家要主动向社会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在实践中弘扬传统精神,培育民族精神,创新时代精神,让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统一!从根本上来说,党和政府应该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培育中华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本民族的认同,对自己国家的认同,强化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吸引力、向心力和亲和力!从个人角度看,个人应该坚持祖国的利益高一切的原则,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自觉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不向社会传播不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信息等。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研讨发言材料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研讨发言材料尊敬的领导、各位专家、教授: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有关理论学习中心组如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研讨发言材料。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国家繁荣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以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中国。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民族意识的培养和传承。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要通过教育和宣传,让年轻一代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我们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设相关课程等方式,让民众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其次,我们要重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建设。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族,我们要倡导民族团结和和谐发展的理念,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和矛盾。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各族群众之间的交流、促进地区经济的互利合作、完善民族政策等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
只有各族群众的团结和谐,我们才能共同面对各种挑战和问题,实现国家繁荣和发展。
此外,我们要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中华民族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基因。
可以通过设立相关机构、加大研究力度等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中,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最后,我们要重视民族宗教的和谐发展。
中国有多民族和多宗教的特点,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都应得到尊重和保护。
我们要加强对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推动不同宗教间的和谐发展。
可以通过加强宗教文化的交流互鉴、建立宗教事务管理机构等方式,增进宗教信众的凝聚力,为中华民族的和谐共处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总结而言,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我们要重视民族意识的培养和传承、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宗教的和谐发展等方面开展工作。
我们相信,在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引领下,我们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论中华民族凝聚力文化内核之儒学特征
费孝 通 先 生 的 名 著 《中华 民 族 多 元 一 体 格 局》 以说 是对 中华 民族 的形 成 、 可 内涵 、 特点 进 行
全 面概 括 的 一 部 著 作 。他 在 此 书 中对 “ 中华 民 族 ” 了如 此诠 释 : 我 把 中华 民族这 个 词用 来 指 作 “
发达 ; 而有 的民族 特 别 富 于理 性 文 化 ?为 什 么 有
人 、 人 、 人 、 古 人 、 人 …… ”3 然 “ 唐 满 蒙 夷 _ 虽 中 华” 一词 古 已有 之 , 出 现 于 南 北 朝 时 期 。但 与 约 “ 民族 ” 一词 连 用 形 成 “ 中华 民 族 ” 一 概念 却是 这 2 0世纪 的事 了 , 因为 “ 民族 ” 词是 舶来 品。据林 一
1 3
民族 之有 海思想 者厥惟 齐 。故于其 间产生 两种 观 念焉 , 日国家 观 , 日世 界 观 。 ll 一 一 ”5 虽对 “ 5 中华 民族 ” 的现 代 意 义 没有 正 确 的表 达 出来 , 这 一 但 概念 的提 出却一 时在社 会上 引起 了热烈 的学术 大
讨论 。黄 兴涛先 生认 为 :9 5年 , 10 梁启 超 在 《 中国
员, 只知道 皇上 与 臣 民 、 爷 与奴仆 … …只知道汉 老
然而 , 随着 民族 问题研 究 的深入 , 在具体 研究
某个 民族 发展 的历 史 过 程 中 , 我们 发 现 了一 系列
的问题 , 同样按 四个要素去研究 民族 问题 , 如 为什 么 有 的民族昙 花一 现 , 历史 短暂 ; 的 民族 虽历 尽 有 艰险, 仍然 富 有 活力 ? 为什 么 有 的 民族 宗 教 特 别
比较 清 晰的认识 。
中共中央党校徐平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考博参考书-考博笔记资料-考博辅导
中共中央党校徐平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考博参考书-考博笔记资料-考博辅导一、专业的设置徐平老师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方向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为徐老师长期从事此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对于这方面造诣深厚,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个专业的人才正是是社会所需要的,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这一个方向属于马克思主义文化学专业的一个下设方向,导师是徐老师,徐老师同是也是文化认同研究方向的导师。
二、导师介绍徐平,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文史教研部。
徐平: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兼职教授,费孝通研究中心副主任。
三、参考书目马克思主义文化学:1、《马列著作选编》(哲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2、韩树英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修订版),人民出版社。
3、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第二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4、庞元正、董德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5、赵曜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6、《马列著作选编》(有关政治经济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2月版。
7、李兴山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8、王天义主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7月版。
复试加试参考书:1、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00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2、陈学明编:《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党校考博英语党校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题型有20题20分的词汇,10分的完形填空,5篇40分的阅读理解,15分的英译汉翻译,15分的作文。
党校考博英语的整体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近词和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的考察。
“四个自信”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意义
Public Management公共管理“四个自信”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意义李斯红(中共德庆县委党校,广东筆庆526000)摘要:“四个自信”与中华民族凝聚力都是关系凝聚与激发全民族人民精神力量方面的理论。
研究“四个自信”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对增进民族团结、发挥全民族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四个自信”;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力;辩证关系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0引言“四个自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创新成 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 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各民 族在长期的历史交汇中形成的,对中华 传统思想文化根源的认同、价值观念认 可的集中体现,是支撑中华民族延绵不 断、患难与共、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 量。
坚定“四个自信”对增进民族团结,提高民族凝聚力意义重大。
1“四个自信”的形成和发展1.1“四个自信”的明确提出“四个自信”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 自信。
“四个自信”是习近平同志在庆 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 的,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四个自信”整体并列地提出。
1.2 ‘‘四个自信”形成和深化的历程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 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四个自信”奠定 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世界各国的社会主 义实践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四个 自信”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1、第二,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道 路、理论、制度、文化等一系列重大理 论,带领新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和实践,为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提供了丰富 的实践经验、理论准备和思想来源。
党 的十八大对以毛泽东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他们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邓小平理论关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观点,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为形成和发展“四个自信”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从“大一统”国家观论中华民族凝聚力
从“大一统”国家观论中华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是当今学术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对我国当今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学术问题之一。
民族凝聚力,表现为中华民族各民族、各地区、各阶层人民具有的团结力、向心力、统一力、凝聚力。
在历史上,中国各民族、各阶层、各种政治力量,虽然产生过矛盾和斗争,产生过冲突和分裂,但是祖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始终热爱乡土、热爱祖国、维护团结、要求统一,同分裂民族、分裂祖国、侵略祖国、妄图亡我中华的反动势力和外来敌人作殊死的斗争,保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了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
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华民族,自五千多年前炎黄时期开创文明历史以来,历史文明从未中断,从未被任何外国所灭亡,伟大的华夏文明一代一代不断继承发展,创造了今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延绵五千年世世不绝的伟大中华文明;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的两千两百多年历史中,中国虽也有分裂的时期,但统一的时期占了三分之二以上,分裂的时期不足三分之一,而且越到后来,统一的时间越长,统一的局面越巩固。
试看今日的世界,很多地方还不太平,诸如伊拉克、巴基斯坦、阿富汗、海地、俄罗斯车臣地区等等,战争时起,民族和宗教冲突严重,对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而唯独社会主义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日益富裕,得到世界人民的称羡和赞扬。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取得的,但是和中华民族巨大的民族凝聚力的发扬也是分不开的。
所以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核心内容之一。
当前,发扬民族凝聚力,对祖国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凝聚力本质上也就是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间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强化与质的飞跃,正是千百年来中国各民族的共同创造,是民族关系积极发展的产物。
中华民族凝聚力
最后,第六小组全体组员感谢《中华民族凝聚力》课程老师们,祝老师们身 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欢乐
事件经过 2月11日,一对中国夫妇随团赴法国旅游,并到巴黎奥斯曼大街的 老佛爷旗舰店 购物。他们付款时,收银员认为其中一张纸币为“假 钞”,随即叫来保安人员将这对夫妇带入保安部。经过几轮“验证”之 后,该纸币仍被认为是“假钞”,店方工作人员随即叫来警察。警察将 该夫妇带至警察局并实施“不人道的”盘问和搜查,甚至脱光他们的衣 服检查,女当事人的内衣被剪烂。最终一位银行专家鉴定纸币为真钞。
中华民族凝聚力专题报告 —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凝聚力
实 践 报 告 第 六 小 组 2009.11.06
事件背景
《南方都市报》2008年2月27日报导,一对中国青年夫妇,到法国巴黎旅游, 他们在老佛爷百货公司购物时,该公司收银员误将真币作假币,因而将这两个中 国游客留下来,而且扣上手拷,用不礼貌的、讥讽的语言伤害他们。上述事件不 仅是侵犯了那对中国青年夫妇的人身安全,而且也严重地损害了中国和中国人民 的尊严。
三、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1、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灵魂; 2、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躯体
四、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上形成的、为广大华人所认同并推动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中 华文化优秀成果的集中表现。
五、民族精神在民族凝聚力中的作用 1、文化认同的作用 民族归根到底,是一个文化的共同体。只有民族最深沉的民族文化精神, 才是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的根本标志。 2、价值导向作用 民族精神,是一套思想价值体系,对于民族成员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潜移默 化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3、精神激励作用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 4、调整应变作用
增强文化认同,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
增强文化认同,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摘要:文化认同是指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而“民族凝聚力”是使民族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以确保其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都是需要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去进行的,正确理解文化认同,充分发挥文化认同的力量,以此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而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四个认同;文化认同;民族凝聚力一、“文化认同”的内涵(一)“四个认同”的内涵“四个认同”就是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2010年,中央召开的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全面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深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于“四个认同”的全新认识和解读,是在充分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我国和我们民族未来发展的展望,饱含了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
“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四个认同”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将“文化认同”上升到国家政策决策的层面,提高全国人民对于“文化认同”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文化认同”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文化认同”的内涵中华文化辞典把文化认同的解释为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即指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
崔新建认为“认同就是要在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增加确定性、建设性的因素,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认同双方都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确定‘同’或‘异’的,是对自我身份的寻找和确认,目的是为了使自我的身份趋向中心。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概念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概念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指中国人民在共同的历史、文化、民族认同等方面形成的一种团结力量。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信仰、文化传统等因素,使得中国人民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精神状态。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源于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这些文化传统渗透在中国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中,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精神纽带。
另外,中华民族凝聚力还体现在中国人民对共同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认同上。
无论是面对外部威胁还是内部挑战,中国人民普遍具有高度的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愿意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并且在关键时刻能够共同努力、团结抗争。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中华民族凝聚力还受到经济发展、国家治理、社会福利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更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这也加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程度。
总之,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的历史、文化、民族认同等方面所形成的一种团结力量,它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关系到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能力和潜力。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研讨发言材料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研讨发言材料尊敬的领导、各位专家、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发表我对于在理论学习中心组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研讨发言。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尤为重要。
要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身份认同感。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感到自豪。
通过宣传和普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让每个人都能够深深体会到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感。
其次,要加强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教育。
中华民族拥有传统的价值观念,如诚信、尊敬老师和父母、勤劳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发扬和传承的优秀品质。
通过各类教育活动和媒体宣传,让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引导每个人积极践行这些价值观念,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第三,要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交流与交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都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瑰宝。
我们需要通过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了解,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与融合。
只有让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互补、相互影响,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才能够进一步增强。
最后,要注重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
只有让中华民族的未来能够更加美好,才能够激发每个人为之奋斗的动力。
我们要加强对于青年人的培养和教育,让他们成为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同时,要积极引导人们关注和参与社会问题,共同为中华民族的未来献计献策。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研讨中,我们可以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推动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通过大力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以及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我们相信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必将迎来新的提升。
感谢大家!尊敬的领导、各位专家、亲爱的同事们:在之前的发言中,我提到了加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感、加强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教育、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交流与交融以及注重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等几个方面,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主要途径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主要途径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在长期融汇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团结,维系和支撑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把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并确保中华民族自身发展的一种内在精神力量.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饱尝艰辛而斗志不衰,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个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今时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尤其是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对世界各民族的冲击,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要求,面对社会精神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的态势,如何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认为,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壮大经济实力,打牢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经济基础.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其中经济实力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它是每个民族提高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向心力的最基本的支撑点.一个民族如果经济实力雄厚,它在国际社会中就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就能赢得让别人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从而大大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反之,经济实力不强,物质基础不雄厚,民族凝聚力也会大受影响.由此看来,要想增强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想方设法把国家经济实力搞上去.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必将进一步增强.(二)健全制度机制,打牢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政治基础.政治因素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条件,当一种进步的,成熟的政治力量在政治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时,它所产生的凝聚力的力度是十分强大的.中国共产党正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创造了人民民主专政这一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形式,同时也创造了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从而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当前,要凝聚全国人民的意志就必须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冲击.在当前条件下, 积极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长治久安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政治保证. (三)高扬核心价值,打牢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一般说来,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此,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40豳2011年第3期(幽逵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信念和信心;坚揣不懈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人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伟大实践,把个人理想抱负化作励志图强,创造崭新业绩的实际行动;坚持不懈地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引导干部群众自觉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四)倡导和谐文化,打牢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基础.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大力加公民道德建设,以此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和中心环节,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推动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要着眼于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善于总结和发现各方面先进典型,特别是来自普通群众,平凡之中见伟大的典型,广泛开展向道德楷模学习活动,让全体社会成员学有榜样, 赶有目标,见贤思齐.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和谐创建活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对待问题,处理矛盾,努力在融洽人际关系,形成良好风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取得实效.(五)建设精神家园,打牢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基础.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精神依归,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亲和力.中华文化的崇尚统一,追求和谐,注重道德,张扬自强高尚人格,讲求厚德载物气度,主张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等优秀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悠久历史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要积极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益价值,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要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广泛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组织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 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六)加强政党建设,打牢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领导基础.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同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应该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一个民族有了坚强的政治核心,才能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只要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那么,中华民族凝聚力就一定能不断增强.总之,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只要我们不断发挥好人民群众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主体作用,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注重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那么,中华民族凝聚力就一定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尽快实现.(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责编:杨安2011年第3期蜀41。
建立中华民族凝聚力发言稿(最新)
建立中华民族凝聚力发言稿(最新)建立中华民族凝聚力发言稿(最新)引言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个演讲的舞台上,与各位分享我对于建立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考和建议。
我们正处于一个世界变局频繁、国家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凝聚力对于维持国家的统一和发展至关重要。
而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
因此,我希望通过这篇演讲稿,向大家呼吁共同努力,建立起更加团结、和谐的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丰富多样的民族特色,以及广泛包容的思想观念。
这些特点与优势赋予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凝聚力,能够凝聚起全体中国人民的力量与智慧。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发扬传统美德,使其成为国民凝聚力的源泉。
各级政府的责任为了建立起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各级政府应当发挥率先行动的作用。
政府部门要加强文化教育,传播中华思想,倡导尊重多样性和包容思维,引导民众形成共同价值观和道德理念。
同时,要加强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民生福祉,让每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到国家对其的关爱和关注,从而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媒体的积极引导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平台,对于塑造民族凝聚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媒体要加强宣传报道,展现中华民族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弘扬正能量,传播正面价值观。
同时,要提升自身的责任感,减少低俗内容和虚假信息的传播,引领社会舆论正道。
教育系统的改革教育是培养国家未来的根本,而民族凝聚力的培养应从教育基础开始。
教育系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加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此外,要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学生的包容性和互助合作的意识,促进民族和谐发展。
全民参与的行动除了政府、媒体、教育系统的努力外,民族凝聚力的建立还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行动。
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从身边做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坚持和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是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由多种因素有机构成的。民族凝聚力的社会因素包括: 先进、发达的物质经济,进步、成熟的政治力量和政治制度,优秀、丰 富的思想文化。其中,政治因素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条件,当一种 进步的成熟的政治力量在政治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时,它所产生的凝聚 力的力度是十分强大的,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出发,不断创造了人民 民主专政这一适合国情的国家形式,同时也创造了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等,从而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的发展。目前,我们要凝聚全国人民的意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克服各种困难,经受各种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巩固和发展爱国 统一战线,坚持、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 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长治久安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是调动一切积 极因素、实现国家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和重要保证。各民主党派具有人 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等优势,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必将更好地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及其所联 系的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实现我们国家的跨世纪发展共同奋斗。
三、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是坚持和完善中共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
必党派所肩负的历史重任的需要,也是坚持和完善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需要。 加强自身建设首先是加强思想建设。江泽民同志在1997年12月23日中共 中央举行的党外人士座谈会所作的重要讲话指出:进一步搞好政治交接, 是民主党派、工商联各级组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自身建设的首要任务。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长期合作中,在许多基本原则和重大方针方 面取得了广泛共识。这些原则和方针,经受了长期实践的检验,要始终 不渝地加以坚持,包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四个方面。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政党中和全国的领导地位,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 程中历史地形成和巩固起来的,也是各民主党派在长期实践中的自觉选 择。只有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党,才能成为团结 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保证国家的独立、统一、安全、稳定和民族的大 团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 族凝聚力的进一步发展与增强,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历史的结论。
二、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发 展看,多党合作制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曾经发 挥过重要作用
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到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国家的政治生 活、经济建设以及有关统一战线重大问题的协商、决策和执行,为实现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推进社会主 义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从1957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是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遭到严重挫折的时期。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遭到了灾难性破坏。各民主党派在这场空前 的浩劫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1957年我国各民主党派成员曾发展到约10万人。由于反右派斗争停止 发展的影响,到“文革”开始时只有8万人左右,“文革”结束时再减为6万多人。这一时期,民族凝 聚力一度受到削弱。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共同各民主党派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为主要内容的团结 合作,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大报告中,把50年代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和“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连在一起,成为新时期中共同各民主党派相互关系的基本方针。在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 的政治报告中,对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界定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并把完善这 项制度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1989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 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是多党合作的纲领性文件。在1993年八届 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 期存在和发展”。这样,就使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有了明确的法律 依据。 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政议政,并充分发挥其人才密集、联系广泛等优势,积极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促进和平统一祖国贡献力量。到1998年,全国民主党派成员已发展到50多万 人,广东省也已发展到33000多人。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巩固与发展,已出现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形势,团结大多数是统一战线 的主题,也是统一战线的本质特征。历史证明:什么时候中共的统一战线工作搞得好,中华民族凝聚力 就会得到巩固和发展,我国革命和建设就会顺利发展;什么时候中共的统一战线遭受挫折,中华民族凝 聚力就会削弱,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就会出现波折。 回顾中共同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历史,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多党合作在中国统一战线的重要地位,在增
束语
本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奏出了用我们的血肉筑成 我们新的长城的时代强音,取得了战胜日本帝国主 义的胜利。今天,当我们即将走入新世纪的时候, 我们更必须用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筑成我们 新的长城。这新长城的每一块砖石便是全国人民的 凝聚力、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防实力。中共领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中华民族凝聚 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筑新长城的工程中,理应 发挥它更大的作用。
中华民族凝聚力学
政治制度与中华 民族凝聚力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全国人民团结建国伟大目标的 实现,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同时也标志着具有 中国特色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这一基本制度的形成。 50年来,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共 和国一道同呼吸、共患难,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 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轨迹,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多党合作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之间 的内在关系:多党合作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 组成部分;多党合作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 着重要作用;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对坚持和完善多 党合作制,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