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芙蓉镇》人物李国香的悲剧原因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芙蓉镇》是张炜在201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以小说家的独特视角展示了一个小镇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社会变革与人性诱惑。
小说以悲喜剧叙述风格,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小镇居民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小说的悲剧色彩体现在对于现实的揭示与反思上。
《芙蓉镇》以小镇被城市化的过程为背景,展现了小镇上居民原本宁静的生活被打破,物质文明的侵蚀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作者通过对小镇居民个体命运的描写,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的破裂、人性的扭曲与欲望的膨胀等问题。
这些问题引发了悲剧性的后果,凸显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的困境与无奈。
小说中描写了一位因为城市化进程失去土地而辗转于城市的老人,他失去了生活的根基,最终沦为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
这种对于普通人命运的揭示与反思,给人一种悲情的感受。
小说的喜剧色彩则体现在对于人性的积极展现。
尽管小说中揭示了一系列困境与问题,但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性格与行为,展现了善良与理想主义的一面。
小说中塑造了一些积极向上的人物形象,他们在困境面前保持乐观与豁达的态度,释放着喜剧色彩。
主人公阿桂是一个人格完整、品性高尚的人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智慧解决了许多问题,对于困境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
小说中一些平凡的居民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善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这种对于人性的积极展现,给人一种欣慰与喜悦的感受。
《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通过揭示社会问题与人性积极性的结合,展现了城市化进程中小镇居民的困境与挣扎,以及人性中的矛盾与欲望。
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以悲与喜的交织来表达对现代社会的思考与关注。
小说还通过对于善良与理想主义的弘扬,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这种悲喜剧的叙述风格使得《芙蓉镇》成为一部具有深刻反思与积极力量的现实主义作品。
欲望与政治化之间:再观电影《芙蓉镇》
欲望与政治化之间:再观电影《芙蓉镇》作者:王进进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17期摘要在电影《芙蓉镇》中,李国香、王秋赦和胡玉音、秦书田构成了一个犬牙交错的矩形方阵:有斗争性的权力同日常的吃喝、性的生活样态的苟合;有以“革命”名义进行的人格欺辱的打压。
这些融汇为芙蓉镇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的群体性生存状况的悲歌,从中可以窥见人性中触目不忍却难以避免的复杂因子。
关键词女性李国香欲望运动《芙蓉镇》作为谢晋“反思三部曲”之一,自1986年问世以来,无论是在电影创作界抑或电影评论领域,均获好评。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重新审视《芙蓉锁》,除却体感其“反思”的厚重之外,即影片展现建国后60年代、70年代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在这一大气候之下的芙蓉镇(民族国家的缩影)人的生存体验。
明显的印象是,影片在塑造美蓉姐胡玉音、秦书田等人的形象之余。
把作为芙蓉镇政治理念代言的李国香、王秋赦放在了一个对立的位置:时时处处在说,之所以芙蓉镇遭遇政治灾难,在于李国香、王秋赦等人的存在。
同时发见影片存出些许旁曳的枝桠,它们林林总总编织出荚蓉镇的欲望化的语言之阵:李国香与胡玉音的纠葛,并以此衍生出王秋赦与秦书田的错位对应:乃至谷燕山、黎满庚甚至黎桂桂的生存漂移。
不管是政治运动的弄潮儿。
还是罹难者,在谢晋的艺术手笔里,都觅得了相应的活动空间:除却斗争对立,互文的暧昧性充斥其间。
或许正因为这些,反思“芙蓉镇”,反思那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并不因为文学意义上的“反思文学”运动的停止而终结。
圩场遭遇:女性的李经理嫉妒漂亮的芙蓉姐《芙蓉镇》开端就很“芙蓉镇”地展现了那里充满浓郁地方色彩的生活:食乃性也,是人都要吃饭,对于芙蓉镇的人们来说。
都要吃芙蓉姐的米豆腐。
芙蓉姐夫妇一个憨厚老实,一个热情好客,到他们家吃米豆腐的人一方面在享受美味,另一方面则在歆享芙蓉姐的生命活气,连右派分子秦书田都不例外。
没成想。
这一火辣自然的生活在外来人李国香那里成了眼中钉肉中刺,“那些男人们,都象馋猫围着鱼腥似的。
简评《芙蓉镇》
题目
芙蓉镇上的风雨柔情
——简评电影《芙蓉镇》
摘要
本文通过对电影《芙蓉镇》的情节入手,讲述了胡玉音买米豆腐建新房;李国香突然遭批斗黎满庚为了自己出卖胡玉音;王秋赦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念讨好李国香;王秋赦贪婪地摸胡玉音像木偶的乳房;芙蓉镇上的百姓箪食壶浆迎接王秋赦;一个“右派分子”因为生病让自己的孙子代自己集合,接受点名与训导;桂桂被杀死;胡玉音与秦书田被打倒后一起扫大街过程中的相互照顾与呵护;胡玉音烧好米豆腐等秦书田回来等具体情节,分析其导演对电影情节的安排、对人物的形象的刻画,以及对当时环境气氛的渲染,从从影片主题的几个方面,(1、影片揭示了在那段历史中,革命运动的荒谬性;2、影片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贪婪与自私;3、影片揭示了当时社会人道的缺失;4、影片突出表现了冷酷中有温情的一面。)表达了对电影极具杀伤力的手法的赞叹以及作者在观看后心灵受到的震撼与对中人性的感悟。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芙蓉镇》是中国著名作家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叙述风格和剧情发展脉络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小说以一个小镇为背景,通过描述一系列离奇的事件和矛盾冲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扭曲。
在叙事中,莫言巧妙地将悲剧和喜剧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悲喜剧叙述风格。
小说中的悲喜剧元素相互交织。
小说以一个小镇为背景,描述了镇上一系列离奇的事件。
这些事件常常使人感到悲伤和绝望,但同时也带有一种可笑和讽刺的成分。
在小说中,杀妻的李士秋最终变成镇上的英雄,被人尊敬和景仰;骗子们因为他们奇特的能力和无所畏惧的行为而成为了小镇的偶像。
这种悲喜剧的交织,使得小说的叙述更加丰富多元,给读者带来了戏剧性的体验。
小说中对于人性的揭示也是以悲喜剧的方式进行的。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极其丰满和立体,展现了各种各样的人性。
有的小人物经历了悲惨的遭遇,却始终坚持乐观和善良;有的人物表现出人性的丑恶和残酷,却也有着自己的光辉瞬间。
莫言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和喜怒哀乐。
这种对人性的揭示,让读者在欢笑和泪水中体验到了人性的无常和深刻。
小说中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揭露也体现了悲喜剧的叙述风格。
通过对一个小镇上种种荒诞事件的揭示,莫言展现了社会的扭曲和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小说中对官商勾结、权力腐败、贫富差距等问题的揭示,以及对于人们对权力的追逐和欲望的渴望的讽刺和嘲笑,都是以一种悲喜剧的方式进行的。
这种嘲讽和揭示,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之余,也深感社会的虚伪和不公。
小说中的叙述方式也是悲喜剧的体现。
莫言运用多种手法和技巧,如夸张、反转、隐喻等,让叙事更具戏剧性和喜剧效果。
尤其是小说中大量的对白和幽默语言的运用,使得小说充满了喜剧元素。
莫言也善于用冷静的笔调和平淡的叙述方式来描写悲剧性的事件,使得悲喜剧在小说中得到了平衡和统一。
这种叙述方式的运用,给小说赋予了独特的魅力和思考的空间,让读者在悲喜之间思考人性和社会。
浅析《芙蓉镇》
浅析《芙蓉镇》《芙蓉镇》是由谢晋导演的,这是一个发生在建国初期的故事,主要讲述了芙蓉镇上的美丽的女摊贩胡玉音和右派分子秦书田“秦癫子”等人在“四清”到“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的荒唐运动中的悲惨遭遇,芙蓉镇里的人,所经历的事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这部影片对于中国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的的历史进行了严肃客观的回顾和深刻的批评。
影片中每个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唯一不变的都是那颗被社会一直摧残着的心,说的也不仅仅是那个时代,更是那个时代中的人性。
秦书田是一位有思想有内涵的人,他的思想凌驾于万物之上,虽然他是这个社会的最底层,但是他却有着那个时代人们没有的乐观精神,可以说是一种“悲剧式的乐观精神”,他和胡玉音已经是右派分子,每天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开始打扫街道,胡玉音是满声的抱怨,而秦书田却能在困境中找到乐趣,边扫地边跳起舞,还教会了胡玉音这种跳舞的方法,其实教会的不仅仅是舞蹈,更是一种心态。
在秦书田要被抓起来的时候,他告诉胡玉音一句话“要像牲口一样好好的活着”这是多么卑微的自我作践的一种方式,但是在那个年代里活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秦书田的乐观精神不是源于认知的肤浅,而是一种看透人性的一种豁达,他会大方的接受不雅的反派分子的称号,甚至为了和胡玉音在一起,说自己是畜生,他会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上演癫狂勇敢而不失浪漫的做法。
胡玉音是影片的主线索,主要讲述的是她在那个时代的人生经历,也是她的美丽大方和受欢迎才引起李国香的嫉妒,从而引发后来的故事情节。
可以说胡玉音是那个时代里具有反抗精神的代表,但是在那个压抑的充满冷暴力的社会里,她的反抗是无力的。
胡玉音就像是一朵美丽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对爱情充满着渴望,但是在那个时代里,美丽也是一场浩劫,引起了李国香的嫉妒,开始组织领导破坏了她的初恋,接着工作组又把她变成了寡妇,就像失去水的莲花,被人丢弃在石板街上,最后差点死去,还好有那个“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秦书田陪伴着她,让她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义,但是在自己怀孕的时候,秦书田也被抓了起来,自己只好一人带着孩子生活,只为等待有一天能重见光明,她那反抗的精神也已经被磨光了,可见这个时代的摧残力度是有多大。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摘要:小说《芙蓉镇》是当代著名作家古华的代表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深刻的社会观察,一经发表便在全国引起热议,在文坛享有广泛赞誉。
从悲剧缘由、喜剧色彩和辩证的悲喜剧叙述风格三个方面,阐述对小说叙述风格的理解。
关键词:芙蓉镇悲喜剧叙述风格《芙蓉镇》以1963年农村经济复苏、1964年“四清”运动、1969年文化大革命、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四个时期为节点,讲述了胡玉音、李国香、秦书田、谷燕山等人物在政治运动中的悲喜遭遇,揭露了“左”倾思想的危害,表达了作者对政治发展的深刻反思。
一、悲剧缘由1.天灾人祸的摧残自然环境和人类劳动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物质资源匮乏、生产力水平低下,将直接导致人们的生存悲剧。
小说的开头就告诉我们,由于自然灾害,芙蓉镇作物连年欠收,圩场由三天一圩变成星期圩,后来变为了十天圩,甚至半月圩。
人们不得不勒紧裤腰带,三餐清汤寡水,许多人因此患上了水肿。
到了“文革”时期,天灾人祸更是双双而至。
红卫兵声称要让“黑鬼们”劳动改造,“反动分子”们被逼迫在烈日下高强度劳作,稍有不慎就会引来红卫兵的鞭打,他们要忍受屈辱和饥饿的折磨,就连骄傲的李国香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默默隐忍。
2.封建毒瘤和政治运动蒙蔽人心小说的女主人公胡玉音,人称“米豆腐西施”,她勤劳善良、乐观大方,是美好的代名词,可是命运给她的生活罩上悲剧的色彩。
当青梅竹马的恋人黎满庚为了前程想要抛弃她时,胡玉音没有怨恨,只将不幸归于自己命不好。
后来她嫁给了老实巴交的黎桂桂,夫妻两相濡以沫,也算是生活美满,但玉音总为无后自责,哭得枕头帕子都湿了。
就连李国香这个强势人物也清楚地知道:“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地位失落,只有依附男子,按男权文化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标准来塑造,并通过取悦于男性来改善自己的境遇。
”这一语道出封建思想残害人心,男权主义的压迫给女性带来的巨大痛苦。
政治运动浩浩荡荡,恐怖的气氛裹挟着芙蓉镇,使小镇没有一丝生气,没有人能从中全身而退。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读《芙蓉镇》有感_读后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读《芙蓉镇》有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读《芙蓉镇》有感《芙蓉镇》作为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历来文人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到位的评价。
如李松林先生的《古华创作论》中,就着要点分析了《芙蓉镇》的人物、语言以及艺术结构等,“寓政治风云于民情风俗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变迁”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也是其主要的特色。
初读《芙蓉镇》,恰被邱老师提问有何感慨,一时半会不知如何作答,如今,我想我能说出个一言半语了,不过这个一言半语也有些炒冷饭的做派,也有着抓着那些陈旧的话题不放的意味。
人性和人心都很难去评价,毕竟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在发生道德舆论事件时,很多人都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点他人,也包括我自己。
但谁是好人坏人还真的不能一概而论,就好比书中的王秋赦,他一直想着回到土地改革,坐等分钱,分住宅,因此在李国香一行人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拉拢他时,他毫不犹豫“跟随党的路子走”,这时候能判定王秋赦是个坏人吗?不能!毕竟他只是为了生存,为了满足自己的懒惰,并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
但到了事情的后半部分他联合李国香为了一己私利残害胡玉音、秦书田等正义人士的时候,就真的是坏人坏事都做尽了。
在细读王秋赦一角的时候,我对作者在语言上面下的功夫很是佩服,秋赦——秋蛇,秋天的蛇是慵懒的,慢条斯理,但攻击性以及致命性也是不容小觑,从角色的定名上就暗含着人物的品性。
首先,我重申的是环境对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乃至道德品质的影响。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母胎早教。
各式各样的早教公司早早地登上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但,依然会有小孩子做出残忍的事情。
有人说毕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进行早教,也有人觉得这是天性使然。
后者就又展开了关于“性善论”和“性恶论”的激烈讨论。
我觉得不管是对孩子还是成年人,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还是要考虑一下,或者说是分析他们的生活环境,小到家风家教,大到整个朋友圈以及他所触碰到的小社会。
1966年前的芙蓉镇是淳朴的,是充满爱的,可是66年以后,整个中国的大环境改变了,芙蓉镇也就变了,变得冷漠,人心中的那点善良,就像大石头下压着的草,没有死掉,但是也不能露出头,渐渐地,麻木了。
浅析小说《芙蓉镇》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小说《芙蓉镇》中的女性形象摘要:《芙蓉镇》写得真、写得美、写得奇。
小说作者古华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透过人物性格展现了人性的美与丑,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写出了特定历史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本文主要分析小说《芙蓉镇》中胡玉音和李国香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芙蓉镇》;时代;女性形象一、《芙蓉镇》简介《芙蓉镇》是古华的代表作,整篇小说以女主人公“芙蓉姐子”胡玉音的悲惨遭遇作为全文的主线,深刻地分析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被扭曲压抑的灵魂,通过这些在男权意识和权利的压迫下痛苦呻吟的女性灵魂揭示了人性走向现代化所经历的惨痛命运。
这些女性在融入男权的道路上要么扭曲压抑了自我要么迷失了自我,那些为了融入男权体系而压迫同为受压迫者的女性同胞,她们的反抗道路也是极不明智的,没有找到一个切实有效的自我解放道路。
《芙蓉镇》中的生活以小见大,从侧面引射出了中国当时在“左倾”错误领导下的现状,揭示了平凡的人在腐朽社会中的不懈斗争。
《芙蓉镇》是一部发生在中国混乱年代的小说爱情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几个人物便构成了一个小小的生活圈,深刻反映出了旧时代中国社会的混乱与浮躁,给人们带来了深远的痛苦。
小说开头便交代了女女主人公胡玉音的身份、职业,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持家有道的普通农村妇女,胡玉音与丈夫摆摊卖米豆腐,生意红火且受人喜爱,在那个动乱年代被扣上了新富农的帽子,丈夫被逼自尽,自此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感情上都受到排挤压抑,李国香妒忌胡玉音深受男人们的喜爱,处处找她的茬,但是“芙蓉姐子”胡玉音在生活道路上一直都受到两个男人的保护,小说最后也是以“大团圆”的结局结束。
二、《芙蓉镇》中的女性形象(一)俏丽善良的“芙蓉姐子——胡玉音”胡玉音不仅外貌美,而且心灵美,浑身充满了女性的魅力:黑眉大眼,面如满月,体态动情,胸脯丰满,这是她的美丽之处;就是咒骂调笑她的顾客眼睛也是含着温柔的微笑,这是她的妩媚之处;待客热情,不管是生客熟客,无论穿着优劣,都是笑脸迎送,这是她的率直之处。
那些不屈与抗争的生命——浅析《芙蓉镇》中的悲剧形象
那些不屈与抗争的生命——论《芙蓉镇》中的典型形象摘要:古华的《芙蓉镇》描写了1963—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书中一个个典型鲜明的人物形象,分别从正面、侧面等多种角度展现了时代的黑暗与扭曲以及处于大环境下的人们面对人性的抉择时的矛盾与纠缠。
本文着重从典型人物形象入手,浅谈了人性和道德在时代的压力下的不同抉择。
关键词:典型人物形象人性与道德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一.总述。
文章的结尾,王秋赦疯了,像瘟神一样整日叫喊着“千万不要忘记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要你死我活”之类的疯言疯语,那声音似幽灵,又似鬼魂,炙烤着芙蓉镇子里街坊们的心。
人们担心、疑惧甚至是在诅咒,归根结底害怕的不是王疯子,而是那个充斥着各色牛鬼蛇神的黑暗时代,是那个颠倒是非黑白人性遭受巨大考验的疯狂世界。
作者通过《芙蓉镇》,唱了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
当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农村经济开始复苏时,胡玉音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在镇上摆起了米豆腐摊子,生意兴隆。
好不容易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却正值“四清”开始,被李国香和王秋赦打倒为走资派和反革命。
胡玉音成了“新富农婆”,丈夫黎桂桂自杀,黎满庚撤职,谷燕山被停职反省。
然而,紧接着又是“文革”开始,胡玉音更是饱受屈辱,绝望中她得到外表自轻自贱而内心纯洁正直的“右派”秦书田的同情,两人结为“黑鬼夫妻”,而秦书田也因此被判劳改,胡玉音管制劳动。
三中全会后,胡玉音摘掉了“富农”帽子,秦书田也摘掉了“右派”和“坏分子”帽子回到了芙蓉镇,黎满庚恢复了职务,谷燕山当了镇长,生活又回到了正轨。
只是王秋赦发了疯,每天在街上游荡,凄凉地喊着“阶级斗争,你死我活”,成为一个可悲可叹的时代的尾音①。
这是一部歌颂人性,歌颂生命的抗争与不屈不挠的作品。
书中所刻画的一个又一个小人物,虽平凡,却具有深刻典型的形象和意义。
从每个人物人生的大起大落和悲欢离合入手,作者向大家展现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中可悲可笑、可歌可泣的人和事,更多的是提出了一个有关于人性的问题。
从人物来分析古华《芙蓉镇》的反思意识
分析 胡玉音 , 但是其 艺术 人生与秦书 田有着很 多相 同之处 , 因为 其两个人都是山镇人家甚至于 当时社会 整个 中国人 民传统 的民
风和人性 , 显然 这两者是 比较美好 的, 反观李 国香等人他们代表
着当时期的主流文化“ 现代迷信” 最终却没有一个好的结果。
三、 结 语
而且 时刻都充满着欢声笑语。 例如 : 一曲《 喜歌堂》 为我们呈 现出
一 一
、
《 芙蓉镇》 是我 国当代“ 反思文学” 的代表作
“ 反思文学” 顾 名思义始于上世纪末却 晚于伤痕文学的文艺
思潮 .其产生 背景 主要 是在思想解放运动使其 去探 讨关于真理 相关 问题 , 以《 芙蓉镇 》 为例 , 其是反思历史并在这个 基础之上总 结经验教训 , 并且批判 当时的“ 左倾 ” 错误 , 从某种意义上也充分
活 的思考 、 认知等融人到作 品当中 , 其 中也包括对 芙蓉镇深深 的 爱 乡情怀 。
流文 化对其产生 的冲击 , 例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齐 唱《 东 方红》 和《 解放 区 的天
是 明朗的天》 等 一系列 民歌 中 , 小说 中有这样 说道 , 从 内容 上来 说虽然有 点牵强 , 但好在镇住 了邪气。经过一段 时间后 , 秦书 田 就被列 为“ 右派 ” , 但 因为他 知识水 平较高 。 就 承担起 了写标语的
石板 街为切入点 。 将 善 良美丽 的“ 芙蓉姐” 穿插 到故事当 中, 耿 直 义气 的“ 北方人兵 ” 谷燕 山、 矫情阴毒 的“ 政治女将 ” 李 国香 , 佯装 癫狂 的“ 铁帽右派” 秦书田等。 作者对这些人物 的描 写血 肉饱满 , 各具特色 , 当然最主要的
书 田并非是一个罪 人形象 。 相反作 者将 秦书 田塑造成一个 “ 艺术 家” 形 象。当然艺术可 以说是秦 书 田存 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 当晚
《芙蓉镇》影评
政治运动下,自然社会的“变”与“不变”——《芙蓉镇》影评《芙蓉镇》作为中国著名导演谢晋“反思三部曲”之一,自1986年问世以来,无论是在电影创作界还是电影评论领域,都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芙蓉镇》这部影片其实是中国大地的一个缩影,它所展现的人性的压抑和生命的搏斗,政治运动与复杂人情的交织仍然启发着三十年后的我们去反思芙蓉镇,反思那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反思我们如今的生活。
在影片第一个镜头中,美丽、勤劳的胡玉音伴随着磨子声出现在我们面前,她和丈夫夫唱妇随,动听而又极具湘西风格的小曲在我们耳畔响起。
虽然是在夜里,他们仍然辛勤地磨着豆腐,两人在磨盘旁你添我转、情谊深厚,而随后出现的一碗碗洁白的米豆腐,更是将这股幸福的味道渲染到每个人心中。
影片选取了四个时间段:1963、1964、1969、1979,这几个数字乍一看似乎并没有什么关联,但它们的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明的政治时代,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也同样是主人公命运浮沉的重要时间点。
影片正是通过讲述女主人公胡玉音在这十几年内的生活变迁,以及周遭人所发生的或心酸或讽刺的故事来为我们揭示政治运动给自然社会带来了哪些“变”与“不变”(一)自然正当的传统逻辑之变看完电影,觉得其中的很多故事都极具讽刺,好像他们都或多或少的与我们生活中的正常逻辑产生了悖论。
而这样的故事在那个革命年代中,却不是虚构的情节,而是真实发生了的事情。
革命的意志深刻地改变了这个传统社会中随着历史经验沉淀而来的自然正当的传统逻辑。
胡玉音和丈夫一起经营着一家米豆腐店。
她有着自己的处事之道,无论是怎样着装的食客她都笑脸相迎,温柔的声音如歌一般动听;再加上她姣好的外貌,米豆腐店的生意自然是红红火火。
这样勤劳、善良、热情的一家人把日子过得有模有样;并且他们通过一年的辛苦劳动和付出,建成了期盼已久的新屋,准备开始自己崭新的生活。
但好景不长,这栋寄托着他们对生活美好期望的新屋却如一颗定时炸弹,成为他们灾难的渊薮,将他们的生活炸得颠沛流离。
电影芙蓉镇观后感
电影芙蓉镇观后感电影《芙蓉镇》是由李安导演,改编自蔡骏的同名小说。
影片通过一个小镇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浮躁。
观影后,我深感电影《芙蓉镇》所传达的深层信息和思考,带给了我一次难忘的触动。
首先,影片刻画了人性的复杂性。
故事发生在小镇上,这个平静而固守传统的地方,却隐藏着许多难以启齿的秘密和压抑的情感。
主人公九妹被描绘成一个心地善良、温柔而坚强的女孩,她的遭遇和成长过程充满了挫折和磨难。
电影通过展示不同人物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关系,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阴暗面。
其次,影片呈现了社会的浮躁和虚伪。
在小镇上,各种虚伪与现实的对立激发了九妹内心对真实的渴望。
九妹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在生活中淳朴、真实,但却被社会权力的漩涡所卷入,最终变得不再是他自己。
电影通过九妹的视角,揭示了社会对个体的扭曲和侵蚀。
各种见利忘义、奸诈和欺骗的行为让人无法不感叹现实社会的浮躁和虚假。
再次,影片传递了对人性回归和自我拯救的思考。
九妹是一位坚定的梦想家,在小镇的压迫下,她始终不忘初心,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终走出了困境。
影片中展现了九妹在追求真实和自由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与付出。
她的坚持和努力彰显了个体对幸福的追求和对社会不公的反抗。
电影通过九妹的成长故事,呼唤着人们对自己内心的反思,以及对社会和价值观的重新审视。
此外,电影的画面和音乐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安导演对于细节的把握和对人物情感的刻画尤为出色。
每个场景都通过精心布置的画面构图和细腻的色彩表现力,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故事中的小镇。
同时,电影的音乐也与情节相得益彰,将剧情推向高潮和情感的迸发,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总的来说,电影《芙蓉镇》通过一个小镇的故事,深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浮躁。
影片引起了我对现实社会的思考,以及对个体内心的反思。
通过主人公九妹的成长历程,影片向观众传递了对人性回归和自我拯救的思考。
同时,精美的画面和音乐营造了浓厚的氛围,使观众对电影《芙蓉镇》的观影体验更加深入。
国家意志下的人性扭曲——论《芙蓉镇》中秦书田、王秋赫的人物形象
国家意志下的人性扭曲——论《芙蓉镇》中秦书田、王秋赫的人物形象国家意志下的人性扭曲——论《芙蓉镇》中秦书田、王秋赫的人物形象《芙蓉镇》作为“反思文学”的翘楚(荣获代表主流文化的第一届茅盾文学奖),描写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左路线破坏下的中国农村生活的变迁。
整部小说融入了人物命运、历史变迁和乡村爱情于一体,构成了一幅广阔的当代农村的社会风俗画。
正如古华在自序中所说到的这是在“唱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
小说中着重描写了在“文革”前后十多年中“左”倾思潮横行时期赤裸裸的社会现实,感叹中国普通老百姓在那人妖颠倒的年代里悲苦的命运和被扭曲的灵魂,无情地抨击了极左路线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在极左的国家意志下,人性被扭曲,而人性的扭曲则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个人无法抗拒的“左”祸高压下不得已而扭曲以得以生存;另一种则是自觉扭曲自己的人格,以适应外在的高压,并且从中谋取到自己的利益。
前者以《芙蓉镇》中的秦书田为代表,后者则以王秋赫为代表。
一、秦书田:含泪在笑的“疯癫”者秦书田在小说《芙蓉镇》中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艺青年,对自己所从事的文艺事业充满了激情,只因搜集流行于湘西民间的风俗歌舞《喜满堂》而被划为“右派分子”被遣送回原籍监督劳动改造,在改造期间他“老实伏罪”,发挥他音乐的歪才,写出了《五类分子歌》还要求在大队召集的训话会上歌唱。
他总是一副乐天派,不仅请求上级给他改成分而且非常服从管教,当上了五类分子的小头目后,每逢大队召集五类分子作汇报和训话时,只要一声“秦癫子”他就会立即响亮答应一声:“有!”并像学堂里的体育老师那样半臂半屈在腰间摆动着小跑前来,直接跑到党支部面前脚后跟一并,来一个“立正”的姿势,右手巴掌平举齐眉敬个礼:“报告上级坏分子秦书田到!”接着低下脑壳,表示老实伏罪。
秦书田总是乐观地在夹缝中生存着,不过后来因递上了与胡玉音结婚申请书招致判决十年徒刑。
在批判台上他给胡玉音说的话是“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女性人格的特殊表达——再评《芙蓉镇》
没 有倒 ,反而 与秦书 田相依 为命 , 在牲 口般 活着 的生存境遇里 孕育 出了 他们 的爱情 结晶、也是他们 与苦难 斗 争 的结 晶—— 谷军 在影片 中,胡玉 音打动观众 的不仅是她的外表 ,更是 她 的贤 惠、勤劳与亲和力 。她 的美丽 是 内外 的结合 。于是 ,伴随美丽 的荷 田景色 ,胡玉音的形象便愈加丰 盈圆 满 了。 李国香除了容貌 上不惹人爱怜外, 另外一个 原因显然更有说服力 ,即她 是 以一个 女领 导的身份 出现 的。她 的 官腔 、官样无形中使观众无法把她 仅 仅 当作 一 个 女 人 来 看 待 。人 类 文 明 的 历 史是 一 部 男 权 统 治 的 历 史 ,女 人 应 是 温 柔 顺 服 的 。 因 此 ,李 国香 的 霸 气 形象一 出场便 与观众一贯 的审美 习惯 悖离 :同时,她又使男人 臣服在她 的 权力之 下,这 更促使李国香 的形象 与 传统温柔可人 的女性形象背离 。 此外 , 领导的言行举止往往引领群众的 目光。 因此 ,他 们 的 行 为 更 容 易 为 老 百 姓 捕 捉 。李 国香身为女领导 ,触犯 了男女 关 系 禁 条 ,等 待 她 的 只 能 是 被 老 百 姓 集 体 否 定 。 因 此 , 她 的 一 生 虽 然 表 面 光 鲜 ,却 活 得 干 渴 、寂 寞 。人 生 若 此 , 她 与 曹 七 巧在 本 质 上 又 有 何 异 ? 《 金 锁记》 中,曹 七巧被黄金禁锢 了生命 与爱情 ,而李 国香却在算计 中锉去 了 生 命 的 高 度 。我 们 对 李 国 香 投 去 厌 恶 目光的 同时,更哀怜她扭 曲的灵魂 。 与 胡 玉 音 和 李 国 香 不 同 的 另 一 类 女性代表是黎满庚的媳妇 “ 五爪 辣” 。 她模 样粗俗 ,浑身 蛮力 ,整 日干 活 , 并 一 口气 生 了六 个 女 娃 。 对 黎 满 庚 来 说,五爪辣显然 是他 最好的帮手 ,但
论《芙蓉镇》中悲喜交加的美学特色
论《芙蓉镇》中悲喜交加的美学特色作者:罗慧琳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7期摘要:悲剧和喜剧看似水火不容,分属两个类型,其实不然。
这些不过是人为的隔阂,它们是息息相关的,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渗透。
《芙蓉镇》在悲剧的基础上渗入喜剧因素,使两者交融,让人们在笑声中同过去告别,从喜剧中看一个悲惨的世界和人生。
关键词:《芙蓉镇》悲喜交加美学悲剧和喜剧看似水火不容,其实不然。
这些不过是人为的隔阂,它们是息息相关的,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渗透。
鲁迅先生曾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写道:“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喜剧是真善美对假恶丑的无情的嘲笑,它把假恶丑中的滑稽的、荒谬的东西彻底挖出来,报以辛辣的嘲讽和猛烈的鞭挞,彻底揭露它的虚弱性和必然毁灭的命运,并借此教育人,让人们在笑声中和它道别。
悲剧是假恶丑对真善美的暂时的压倒,悲剧让世态炎凉,坏人得逞,好人落难,恶魔在人间横行,把人生真善美撕破,毁灭给人们看;可是悲剧并不是让人们陷入悲哀中,而是试图唤醒人们的悲愤和积极进取的力量,提高人们的思想情操,是从反面高扬真善美的伟大,来预示真善美的必然胜利。
它是通过人们对真善美落难的怜惜和恐惧,来教育人们向上进取。
喜剧从正面肯定真善美,悲剧从反面肯定真善美,各有长处。
《芙蓉镇》在悲剧的基础上渗入喜剧因素,使两者交融,是对真善美价值的双重肯定,对假恶丑的双重否定。
a在《芙蓉镇》中,作者创造了一个喜剧的外壳,却深藏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古华用含泪写笑、寓悲于喜、寓庄于谐的“曲笔”,“滴泪成墨,研血为字”,写尽了那个时代的黑暗,揭示了那个时代是如何改变人、扭曲人,使人不成为人;是如何让人们失去保护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看小说中悲喜交加的体现。
在对人物的形象塑造上,作者通过人物内心的刻画和行为举止,使喜剧和悲剧巧妙地融为一体,使在被人感到好笑的地方看到了严肃、在被人感到悲伤的地方看到了滑稽。
评价《芙蓉镇》中的李国香
1.李国香是一个嫉妒心强的人。
这表现在她对胡玉音的为难与羞辱上。
在本书的一开始就讲到: 胡玉音在镇上开了一家米豆腐店, 由于长得貌美, 人缘好, 为人热情, 镇上的人都愿意光顾她的生意。
李国香此时初来芙蓉镇, 看到这种境况就借口调查营业证来为难胡玉音;其次, 她在看到胡玉音盖上镇上最气派的新房时, 感到很嫉妒, 还去她家调查经济状况, 说她与多个男人关系暧昧。
这就体现了这一点。
2.李国香看不起他人, 盛气凌人。
她总是仗着自己的舅舅是县委书记, 看不起他人, 甚至在她被打为“破鞋”时, 她不屑于所谓的“富农”和“右派”为伍。
3.李国香是一个极富野心, 控制欲强的人。
她总是说要把运动抓好, 要努力搞运动, 要务必改变芙蓉镇的面貌。
殊不知, 正是她的这种控制欲, 恰恰毁了胡玉音幸福的家庭, 毁了芙蓉镇。
她沉迷于运动, 与王秋赦一起狼狈为奸, 将胡玉音打为“富农”, 甚至逼迫谷主任承认所谓的莫须有的罪名。
她的这一番折腾, 使胡玉音的家毁了, 李满庚停止查办。
她把胡玉音、秦书田、谷燕山等人整得鸡犬不宁, 灾祸连连。
她将自己的私欲强加于他人之上, 企图将他人改造成自己所希望的样子。
这都说明她的控制欲和个人私欲的强烈。
4.她同时也是一个可怜的人。
她沉迷于权力的漩涡, 却也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她在文革时被打为“破鞋”, 受红卫兵的侮辱, 从这一点看, 她是可怜的。
但从前面三点看, 她又是可恨的。
那是一个扭曲的时代, 人的灵魂和性格都会被时代所戕害和蚕食, 人的命运也会受到时代的影响。
她的命运也是悲剧的,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缩影。
1 / 1。
论电影《芙蓉镇》人物李国香的悲剧原因
论电影《芙蓉镇》人物李国香的悲剧原因愚昧时代人性扭曲的女性悲剧--论电影《芙蓉镇》人物李国香的悲剧原因在电影《芙蓉镇》中,人物李国香性格的扭曲和政治命运的浮沉都是导致故事主角胡玉音、秦书田等人物,命运转折、悲欢离合的直接原因。
李国香是整个故事的引线,贯穿《芙蓉镇》的始终。
在当时60年代的中国,“极左路线”猖狂,“文革”十年的愚昧时代,造就了许多荒唐愚昧人格扭曲的人,导致了普通百姓(胡玉音、秦书田)无奈悲苦的命运。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李国香是“政治运动”“政治权力”的“代言人”,也是荒唐狂热“政治运动”下的牺牲品,一个脱离正常人生轨道的悲剧女性。
究其原因有二:一、特殊年代里社会环境对人性灵魂的扭曲;二、女性欲望压抑过久心理扭曲的变态宣泄。
一、特殊年代里社会环境对人性灵魂的扭曲《芙蓉镇》通过对湘南小镇青石街上一系列小人物命运浮沉的描写,表现了中国社会在“文革”前后十多年中“左倾”思潮的极端,对人们思想的毒害。
“左派”、“右派”、“阶级成分”的划分,“阶级斗争”的倡导······李国香作为国营食堂的经理,看到胡玉音的米豆腐摊子生意红火,男性顾客对胡的爱慕和欣赏,嫉妒愤恨其美貌、善良、幸福的家庭,便怒气冲冲地利用手中的职权(越权)要查营业证,最后抵不过乡亲和谷燕山的回护,灰溜溜离开。
又因为粮站主任谷燕山不愿与其相好,李国香怀恨在心,利用胡玉音盖新楼、谷燕山供粮之事,擅自滥用手中权力对胡查账、令谷写交代,等包括后面“四清”运动的进行,划分胡为“新富农婆”阶级、秦为“右派”,都是李国香利用政治权力进行个人私愤宣泄的体现。
李之所以能够如此“明目张胆”“假公济私”,都是由于“文革”这个疯狂的年代,“极左”思想对普通百姓的毒害--蒙昧、盲从的心理,极易受到“不良革命分子”的煽动、蛊惑而不分青红皂白,一如“四清运动”中,批斗秦书田,李国香那番煽动、“道貌岸然”的干部发言。
《芙蓉镇》电影观后感
《芙蓉镇》电影观后感印象中,通过一个家庭在文革浩劫中的悲惨经历反映那个动荡年代对于人性的摧残的片子有好几部:张艺谋的《活着》、田壮壮的《蓝风筝》,还有谢晋导演的这部《芙蓉镇》。
虽然它们反映的是同一时代的同一问题,且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大都坎坷多舛,但这部先于其余两部拍摄的片子却给人一种不同的感受,即在黑暗、混乱与痛苦中,透出了更多的温情,似乎处处都散发着人性的真、善、美。
作为一部八十年代的影片,电影中对于色彩的运用自然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用到极致,但谢晋导演仅仅用了两种色彩:红与黑,便将故事中人物命运的一波三折、那个年代的黑暗、压抑,以及那个年代里最为珍贵的真情渲染地淋漓尽致。
影片的一开始,芙蓉镇上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胡玉英的米豆腐店前人头攒动,众人之中,“豆腐西施”的一袭浅红色夹袄十分耀眼。
此时的她凭借拿手的米豆腐和丈夫一起把小铺子经营得热热闹闹,终于辛勤和汗水换来了属于两人自己的新居。
一直到这里,整部电影都笼罩在温馨而甜蜜的如朝阳一般的浅红色之中:从天上的阳光、云彩,到芙蓉镇的青石板街、黑瓦白墙,再到人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似乎都被玉英的美丽感染着。
即使有李国香在旁闲言碎语,却也只会被当作小肚鸡肠不必过多计较的言语;即使有王秋赦这样游手好闲的人在一旁蹭吃蹭喝,却也乐得只将他当作平常日子里的开心果。
然而随着李国香这个工作组长的上任,随着“运动”的开始,故事人物的命运急转直下,故事的色彩也从浅红到灰,最后彻底陷入黑暗。
胡玉英和丈夫苦心经营所得的钱款被判定成了“走资”“剥削”,自己也成了受清扫的“富农”,在乡下避避风头回来之后却发现丈夫早已被逼而亡。
在没有一丝光亮的黑夜中,近乎绝望的玉英在墓地里疯狂地呼喊着丈夫的名字……此时的她早已经不是那个众人包围之下的美丽少妇了,她必须面对的是隐藏在黑暗中的未知命运。
可显然这并不是一出绝对的悲剧,而秦书田的出现便是这个故事之所以动人的关键所在。
他被人叫作是“秦颠子”,正是这股“颠劲”,拯救了胡玉英,也拯救了他自己,以爱情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昧时代人性扭曲的女性悲剧
--论电影《芙蓉镇》人物李国香的悲剧原因在电影《芙蓉镇》中,人物李国香性格的扭曲和政治命运的浮沉都是导致故事主角胡玉音、秦书田等人物,命运转折、悲欢离合的直接原因。
李国香是整个故事的引线,贯穿《芙蓉镇》的始终。
在当时60年代的中国,“极左路线”猖狂,“文革”十年的愚昧时代,造就了许多荒唐愚昧人格扭曲的人,导致了普通百姓(胡玉音、秦书田)无奈悲苦的命运。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李国香是“政治运动”“政治权力”的“代言人”,也是荒唐狂热“政治运动”下的牺牲品,一个脱离正常人生轨道的悲剧女性。
究其原因有二:一、特殊年代里社会环境对人性灵魂的扭曲;二、女性欲望压抑过久心理扭曲的变态宣泄。
一、特殊年代里社会环境对人性灵魂的扭曲
《芙蓉镇》通过对湘南小镇青石街上一系列小人物命运浮沉的描写,表现了中国社会在“文革”前后十多年中“左倾”思潮的极端,对人们思想的毒害。
“左派”、“右派”、“阶级成分”的划分,“阶级斗争”的倡导······李国香作为国营食堂的经理,看到胡玉音的米豆腐摊子生意红火,男性顾客对胡的爱慕和欣赏,嫉妒愤恨其美貌、善良、幸福的家庭,便怒气冲冲地利用手中的职权(越权)要查营业证,最后抵不过乡亲和谷燕山的回护,灰溜溜离开。
又因为粮站主任谷燕山不愿与其相好,李国香怀恨在心,利用胡玉音盖新楼、谷燕山供粮之事,擅自滥用手中权力对胡查账、令谷写交代,等包括后面“四清”
运动的进行,划分胡为“新富农婆”阶级、秦为“右派”,都是李国香利用政治权力进行个人私愤宣泄的体现。
李之所以能够如此“明目张胆”“假公济私”,都是由于“文革”这个疯狂的年代,“极左”思想对普通百姓的毒害--蒙昧、盲从的心理,极易受到“不良革命分子”的煽动、蛊惑而不分青红皂白,一如“四清运动”中,批斗秦书田,李国香那番煽动、“道貌岸然”的干部发言。
而台下乡民的漠然、敢怒不敢言······是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压制和压迫的结果。
除此之外,“文革”前后时期,对“偶像崇拜”的迷信,“权力权威”的盲从蔚然成风,李国香是其中的一员。
李国香是一个有欲望、有野心的女人。
“政治革命”中,李国香无道德底线地玩弄运用政治权力,从中获得自私狭隘的“革命快感”,是人性灵魂扭曲的典型。
当然,作为戏弄“革命分子”(秦书田)的“革命者”在“文革”期间,变成“被革命者”--批斗、淋雨、挂破鞋,这是莫大的讽刺和悲哀。
除去李国香作为“革命者”的悲剧性,我们更应该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去看待其作为一个欲望压抑、心理扭曲的女性的不幸。
二、女性欲望压抑过久心理扭曲地变态宣泄
李国香作为一个正常的成年女性,有其正常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影片中,李却处于一种“求而不得”的单身女人状态。
无论是谷燕山还是黎满庚,都拒绝了她。
于是,李国香就变得尖酸、刻薄、嫉妒、变态。
虽然握着权力,顶着“经理”、“主任”的光荣头衔,可也是“心酸的光荣”。
因此,李国香开展的“政治运
动”中,融入了她太多的私人愤懑,成为报复、泄愤的工具、途径。
一如鲁迅在《坟·寡妇主义》中所说的“因为不得已而过着独身
生活的人,无论男女,精神上常不免发生变化,有着执拗猜疑阴险的性质者居多,这些人生活既不合自然,心状也就大变,觉得世事都无味,人物都可憎,看见有些天真欢乐的人,便生恨恶,尤其是因为压抑性欲之故,所以对别人的性的事件就敏感,多疑,欣羡,因而嫉妒。
”当谷燕山要脱裤子证明清白时,这对喜欢谷的李国香(任何一个女性)来说都是莫大的侮辱。
另外,面对曾经批斗自己的“背叛者”王秋赦,李屈服于内心的性和欲望,以权力诱惑王秋赦,与其苟合。
没有感情权色交易的结合,对女性来说是巨大的悲哀。
较为男性,女性的心理更为敏感、脆弱,抗压承受力更弱,身心需求无法满足,情感屡遭伤害,是十分容易走向极端,从而表现在行为上。
最后,“文革”结束,十年之后,李国香人到中年,带着一身“卑鄙的光荣”“平步青云”,才要结婚。
可见,“文革”对人性欲望的压制是残酷的,秦书田和胡玉音结婚,遭到批斗、判刑,也是体现。
“只讲政治”“只搞运动”,忽视对人性的关怀、道德的约束,都是李国香心理扭曲的根源。
因此,有幸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拥有个性解放、追求幸福自由的权利,实现个人的价值,感到由衷地高兴。
愿我们以史为鉴,拥抱更美好的明天。